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巧用对比,深化认识

巧用对比,深化认识

巧用对比,深化认识
巧用对比,深化认识

巧用对比深化认识

物品对比找差异

【片段回放】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慢慢地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感受?

生:滑滑的。

师:还有呢?

生:凉凉的。

师:还有呢?

生(迟疑着说):凉凉的、滑滑的。

……

师(无奈地):同学们的感受真多,这个长方体的面摸上去感觉“平平的”。

显然,学生在“摸”的活动中没有与教师形成共同的感觉关注点。教师见一个学生说不到心中的答案,就再问一个学生,接连几个学生都答不到点子上,只好亲自出马,说出“平平的”。由于该词强调得不够,并未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主动体验,导致再进行类似的活动时(摸正方体面和圆柱体底面),学生依然重复前面的感受──“滑滑的”“凉凉的”,这让教师十分无奈。

课后与教师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她说:“参考了不少本课设计,发现大多都采用这种方法导入,为的是让学生产生‘平面’的感觉和形成‘平面’的表象。但今天看来,好像这种方法不够成功,不知怎么回事?”是的,如何能让学生在“摸”的活动中准确感受“平面”的“平”呢?我的方案是“物品对比找差异”。

师:请轻轻地、慢慢地摸一下长方体的表面,再看看老师带来的菠萝的表面,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长方体的面摸上去滑滑的、平平的,菠萝表面高低不平,摸上去会扎手的。

师:真的是这样吗?你上来摸一摸。(学生上台摸,边摸边皱眉头)数学中,我们把这样摸上去平平的、滑滑的面称为“平面”。

本来需要拖沓几分钟的教学环节,现在只需要一分钟。孩子们感觉准确,感受深刻,感情投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比”。对比聚焦了学生的意识方向,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使思维一下子就集中到物体表面的“平与不平”上,抽象的“平面”概念立刻变得具体、形象、可感。

新旧对比促分化

【片段回放】

师:请同学们到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找一找,看看那些物体上有长方形?

生:冰箱是长方形的。

师:对的。冰箱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微波炉是长方形的。

师:真好!微波炉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音箱是长方形的。

师:真聪明。音箱的面是长方形的。

……

就在教师一遍又一遍煞费苦心地纠错中,学生不明就里、无动于衷、我行我素,依然在表达心中固有的观点。可能教师会想:“我不是一次又一次地纠错吗?可是学生不领会,我也没办法。况且,对学生来说,这就是认识的难点。”的确,让一年级的小朋友作出明确的“面”“体”区分是有些勉为其难的。问题是身为在教学中拥有主导地位的教师是不是在这点上就真的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呢?看着黑板上仅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图片和名称的板书,我的脑海中渐渐浮现出一个想法:新旧对比促分化。

师:这是我们以前认识的几种物体的形状(贴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是通过刚才的描一描、印一印等活动得到的几种平面图形(贴图:长方形、正方形、圆),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叫一叫它们的名字,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哦。

(学生认读,教师任指图形说名称。)

师:注意观察长方体和长方形的样子,把它们的样子牢牢地记在头脑中。(学生看、记)闭起眼睛,老师说到什么名称,你就想象它的样子,并用手比画。

(学生集体闭眼、想象、比画,指名一动作比画到位的学生给大家做示范。全班再次练习。)

师:(边说边比画)请跟着我的描述接着说,冰箱是一个──

生:长方体。

师:冰箱上的一个面是──

生:长方形。

师: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举例说一说?

生1:微波炉是一个长方体,它的一个面是长方形。

生2:药盒是一个长方体,它的一个面是长方形。

……

用名称、形象、动作这三种方式促使学生认识“体”与“面”之间的不同。“名称区分”是带有抽象性质的强行记忆,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暗含名称不同则事物不同的朴素道理;“形象区分”是一种整体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而准确的表象;“动作区分”则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适当的形体表达使内隐表象得以外显表征,让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经历先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来回游走历程,帮助学生深化认识。这是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学习活动,完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动态对比通联系

【片段回放】

师:请小朋友们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操作:有不少学生正方形围得不正确,因为他们不知道四条边要相等。)师:(拿出一种形似正方形却是长方形的围法让学生辨析)他围的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绝大数学生同意正方形)这个图形看上去像正方形,实际上却还是一个长方形。因为它的四条边不相等。让我们来数数它的这条边(长)有几格?(5格)再来数数这条边(宽)有几格?(4格)。不一样多,就不是正方形。

学生中有好多同学没有和老师互动,他们依然在摆弄自己的皮筋,根本不知老师讲了什么,是什么意思。

这节课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课,只是要求学生对图形整体感知,形成表象,记忆名称,并不需要描述图形的特征。可在“想想做做”中,却要求在钉子板、方格纸上分别围、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这就不能不牵涉和运用到图形的特征了。怎么办?讲吧,好像超出了教材的要求;不讲吧,对围错或画错的学生无法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如何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呢?看着教师将学生在钉子板上围成的长方形改成正方形的情景,我灵机一动,不妨就用“动态对比通联系”。

师:(屏幕出示三种平面图形)这三种平面图形,你认为哪种图形最好认?

生:我认为圆最好认,因为它的边是弯弯的。

师:不错,它的特征最明显。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认得准吗?(能)

在word中现场画一个长方形,并对它进行移位、旋转、缩放等变换,让学生辨认。

师:(把这个长方形的长缩短,变成近似的正方形)这时是什么图形?

(学生中出现争议。)

师:为了让你们看得清楚,便于讲道理,老师请方格纸来帮忙。现在谁能讲讲道理?

生:现在上面的长是5格,右边的长是4格,不一样长,还不是正方形。(随着该生的描述,闪烁边长,让学生一起数格数。)

师:(把长减短1格)现在是正方形吗?

生:是。

师:(把长再减短1格)现在还是正方形吗?

生:不是。因为又不一样长了。

师:这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时只是相差一点点,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哦。下面请同学们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把长方形渐次变换趋近正方形,学生们意识到这时仍从视觉上整体感知、区分它们已经有些力不从心。认知冲突的产生使学生的思维聚焦在长方形、正方形变换的临界点上,“逼迫”他们寻找更加有效的分辨手段和方法。方格纸的出现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他们的注意点不由自主地集中到图形的特征上。整个教学环节,教师没有讲特征,却能抓住学生认识的盲点,动态地变换长方形和正方形,巧妙地设置矛盾,无声地渗透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其实,孩子们在幼儿园时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那么,小学再次学习这个内容,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呢?一是在空间观念上感受到“体”“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二是在动作技能上练习钉子板上围图形和在方格纸上画图形;三是在心智层面上经历“否定-修正”的自我检视、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导向的能力。四是在经

验积累上经历一些操作性活动,感受图形变换的乐趣。可是,如何实现这些美好的构想呢?当然得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该基于学生,指向学生,为了学生。基于学生要求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指向学生是强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要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发展探索的兴趣,形成深刻的体验,学会有效的表达;为了学生是追求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总之,教学设计应该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为现实发展水平,以便使主体产生切实的观念转变和水平提升。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编稿:涂映审稿:李大珍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商埠(bù)稽私(jī)亘古及今(gèng)不落窠臼(kē) B.花蕾(léi)罹难(lí)荦荦大端(luò)苇编三绝(wéi) C.抽搐(chù)戕害(qiāng)畏葸不前(xǐ)纵横捭阖(bǎi) D.粮囤(dùn)栽脏(zāng)联袂演出(mèi)喁喁私语(yú) 2.下更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扭怩/扭捏交接/交结急风暴雨/疾风劲草 B.姻缘/因缘机遇/际遇促膝谈心/抵足谈心 C.口型/口形飘荡/漂荡轻歌曼舞/清歌妙舞 D.意想/臆想定势/定式唾手可得/垂手而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年来,人们摸着石头过河 ......,如今,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国资本市场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B.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改革课程设置,倡导科学的教学与考试方法,从根本上解 决学以致用的问题,才能对现有的舞弊现象起到釜底抽薪 ....的作用。 C.没有证据就是诽谤,我让她吃错药 ...。 D.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药科学的进步,现在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人生七十古来稀 .......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突破载人航天技术,是我国高新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重要体现。 B.香港国际电影节自成立以来,尽管没有好莱坞大明星的参加,却一直是复活节期间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C.《哈利?波特》中文版一经出版,便深受广大中学生读者所欢迎,短短九个月时间里,该书便重印了九次。 D.这次再版的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5.填入下面画线处的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句是() 中外古今的诗人,常喜欢将珍珠与眼泪相比。阿拉伯的诗人说,牡蛎在海滩上赏月,天使的一滴眼泪,刚巧滴落在它心上,____________ A.就像一颗晶莹的珍珠。 B.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C.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 D.俨然一颗晶莹的珍珠。 二、主观题 6、张华同学因4分之差没有被大学录取,李夏同学发了如下的手机短信安慰他,信中有用语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一个人难免遭遇厄运,希望你能经得住这次磨练。你的学习基础不错,望你重振雄风,明年的此时,你定会再展辉煌。 (1)改为; (2)改为; (3)改为;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是指()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从事头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认识的客体是指() A.一切客观实在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一切社会存在 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6?反映论是() 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形象性 B.逻辑性、综合性 C.间接性、抽象性 D.真理性、主观性 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客观性和实在性 D.具体性和历史性 9.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10.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1.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12. 真理是指()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 确对待错误。

3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 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P41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就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就是认识的来源 (2)就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就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就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就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内容:真理都就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与范围。真理都就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 说的,都就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 对待错误。 3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认识运动就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

身,追求真理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4、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1)区别: 真理与谬误就是对立的。真理就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谬误就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 映;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 (2)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就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 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实事求就是:P41 解放思想:就就是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符合客观。 与时俱进:就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与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实事求就是的内在要求与前提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第1节捕捉“动情点”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 三国时著名作家曹植很有才华,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结果招致了兄长曹丕的嫉妒。曹丕称帝后,多次迫害兄弟。有一次,他威逼曹植在踱七步之内必须做好一首诗,否则就得治罪。怀才不遇的忧 郁,手足相残的悲愤,让诗人灵感迸发,他不到七步就吟出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以豆、萁相煎,比喻骨肉相残。诗人不是在保命,而是在愤怒地控诉!曹丕心生惭愧,又一次打消了杀害兄弟的念头。 正是由于曹植机智灵敏地捕捉到“动情点”——“本是同根生”,在他受到兄长的迫害时,以手足之情打动曹丕,才挽救了自己的性命,也留下了一首千古奇诗。 1.根据课文中的例子回答,什么是“动情点”?“动情点”有什么作用? 【答案】 动 情 点 含义 “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 情思。 作用 (1)“动情点”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动情点”的渲染能在文中形成高潮,给读者留下余味 和遐想。 (3)“动情点”决定全文高潮,也牵动全文结构。 【答案】(1)作者的“动情点”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具体内容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凉。 (2)启发:只有捕捉“动情点”,才能创作出让人感动的好文章。 3.如何捕捉“动情点”?

【答案】捕捉“动情点” ? ? ?注重情感的抒发 浓墨重彩或白描 合理布局,形成高潮 4.什么是“横断面”和“纵断面”? 【答案】“横断面”就是从长过程中截取一段,或事物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场面,一个冲突,甚至一个情节,通过精细描绘更集中地表现中心。 “纵断面”是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往下写。 5.写作时,如何处理“横断面”? 【答案】(1)“横断面”的截取一般就是写“动情点”及其连带部分。(2)处理“横断面”的结构基本原则是“动情点”出现在文章尾部。(3)处理“横断面”的谋篇要领是尽量“动情点”延后出现,并让倒叙、插叙和补叙为之服务。(4)一般来说,短文宜写“横断面”,长文宜写“纵断面”。 技法一如何捕捉“动情点” [技法·点拨] “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古人见柳思别离、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 遇水生愁绪,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就是和心境吻合的情感触发点。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 ③主体的形式: 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 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 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

[精品]认识论原理

认识论原理 一、认识及认识能力 人脑具有的认识思维能力,是人们具有思想意识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认识,哲学上也叫意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主观意识自身)在头脑中的反映,感知并引发关联思考,既指感知和思考的过程活动,也是指其结果——结论。 人的认识思维,绝不是如照相机录音机等仅仅是记录那么简单直接,首先是感知,然后有不同事物概念的建立并储存,最后才是事物之间的联系,现象与关系的总结性思考并得出结论。 或换个角度说,感知并记忆,分析与对照,最后归纳、概括、抽象等总结性思考,就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三大步骤。就好比计算机,数据输入储存,数据采集和对照,数据逻辑关系计算并得出结论。 人脑的功能,主要优势不在于感知和记忆,也不在于简单的分析对照,这在很多动物中也普遍存在,比如如老马识途,条件反射等。 人脑的复杂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归纳总结、抽象等思维),能够寻找到事物表象背后的因果本质,这才是人脑独有,区别于普通动物的认识能力,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独特能力基础,是认识能力的关键。通俗地讲,能够提问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够找出怎么办,这才是认识的本质。 人的认识最初形成,需要倒推到猿人祖先。 最初猿人赤手空拳打天下,与普通动物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凭借身体的本能,没有任何工具的使用,承受着自然界生存竞争的残酷压力。在猿人的生存活动中,逐渐凭借头脑的初步认识能力,经历了从自然工具的偶然使用,到刻意寻找并保存自然工具,到简陋修整自然工具,再到刻意制作简单的人造工具(旧石器时代),又到较复杂的人造工具(新石器时代)…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语言的发明和发展,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工具的平台,是认识能力提高的先天物质基础条件,没有语言,无法意识思维。 在此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猿人到原始人的转变标志,就是旧石器时代的出现,代表着人对自然的现象和简单规律的初步认识和掌握,标志着人从此具有了认识的能力和意识,这是人与普通动物的划分标准。 原始人的认识,来源于生存活动(认识对象),却对生存能力的提高,生存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强力的物质和方式方法保证。否则,人的先天体能,远远不足以成为自然万物之灵。 自从人类有了认识能力,即具备了其三大特征:珍贵性——众多生命中的极其稀少和高级;遗传性——先天具有,还可以继续向下遗传;进化性——认识能力在使用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由于认识的感知,认识的思考总结,都是主观的头脑活动,认识的结论,也必然是主观的,唯心的。正确与否,有多少谬误,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证明。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经验的历史积累,逐渐才有更复杂抽象的经验和理论总结,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经验和理论对认识的检验和证明,是相对的,但也是先进的;实践的检验,为根本性的(非唯一性的)。 认识结论的产生,既受到认识者的经验、理论、思考能力的主观制约,也受到认识者的认识角度,立场、方式方法等客观条件制约。认识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主观客观条件的不同,认识结论会形成明显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体现了认识活动的相异性。其中,认识的错误,归根到底都是人们感知和思考的错误,故而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讲都是主观的。客观的物质存在,只有存在或灭亡,强大与弱小等等性质,没有对错道德的问题和属性。 由于认识的对象同一,其现象和背后隐含的规律,总是相同的,尽管有人的认

认识论原理总结

第二部分:认识论(涉及实践、认识、真理等概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重点掌握】 【原理】:该原理在使用时一般分为4点组织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运用及判断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首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如:深入(实际),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 ⑵其次再在材料中找如下内容: ①在实际中得到了什么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认识结果得到证实“对与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这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⑶以上四点不一定能找齐,可以是其中之一 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重点掌握】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③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 3.(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应用范围】①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②材料中一个认识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注意】①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犯错误,通过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会得到正确的认识。③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第二部分:认识论(涉及实践、认识、真理等概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重点掌握】 【原理】:该原理在使用时一般分为4点组织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运用及判断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首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如:深入(实际),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 ⑵其次再在材料中找如下内容: ⑤在实际中得到了什么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⑥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⑦认识结果得到证实“对与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⑧这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⑶以上四点不一定能找齐,可以是其中之一 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重点掌握】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③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 3.(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应用范围】①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②材料中一个认识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注意】①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犯错误,通过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会得到正确的认识。③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第1节捕捉“动情点”检测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捕捉“动情点” 1.你认为下面这段文字的动情点在哪里?试作简要分析。 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肩上扛着小纺车,手里提着小灯笼,紧身拖曳的筒裙在随风摇摆。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面一段文字是动作描写,其刻画的动情点在“傣族女子的婀娜多姿”。文段通过肩、手、身材,步履等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这一“动情点”。 2.用浓墨重彩来渲染是烘托动情点的重要方法。请你用这一方法,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展现“运动健将的英姿飒爽”这一动情点。 飞翔离弦之箭飞燕旋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枪声一响,两个姑娘如离弦之箭,向前冲去。她们动作协调有力,在冰面上轻快地飞驰,仿佛两只飞燕,在紧贴地面飞翔,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最后,在教练员和观众热情的加油声中,两人几乎同时像一阵旋风冲过终点。 3.请你用白描手法写一句话,介绍一位老师,并且要突出其“和蔼”这一动情点。(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的班主任姓吴,叫明珠。她教我们数学,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吴老师”。吴老师留着短发,嘴边总是带着微笑,显得很和蔼。 4.下面是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时的一个场面,请你用百字左右的文字展现这一“横断面”,并突出“军威”这一动情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观点。(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对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发作用于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

(人教高中语文)语文:新人教版选修教案《文章写作与修改》3.2《理性思维的深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分析,掌握理性思维在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般特点. 2、通过分析借鉴优秀文章,了解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实现理性思维的深化. 3、结合写作实践,反复写作和讲评,掌握运用理性思维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感受、领悟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推理、演绎、归纳、判断进行理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如何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实现理性思维的深化. 2、结合写作实践,反复写作和讲评,掌握运用理性思维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读 一般来说,思维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基本形式.感性思维往往同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时常伴随着想象和联想,并且蕴含着“爱”“恨”“愉悦”“悲伤”等种种情感活动.理性思维则借助“概括”“判断”“演绎”“归纳”等逻辑形式体现着对客观现实认识的深化. 正如我们说理时可以饱蘸感情,叙述时也可以有冷静议论一样,二者是相互联系而且常常是相互促进的.不过在中学这个思维逐渐走向成熟的初级阶段,分别就思维的这两种基本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加速学生的发展.上一节“动情点”更偏重于感性思维,本节则是在上节的基础上引导同学理性思维的深化. 导学、导思 一、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分析,掌握理性思维在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般特点,完成目标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媒体的影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很快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这些层出不穷的“热点”有它的表现形式和形成过程,也有它所产生的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们的心理需求背景等等.要理解它,就必须结合它的形成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剖析. 下面以时下的“超女热”作为例子,进行一些理性分析. “超级女声”是湖南电视台从2004年开始举办的一档娱乐类节目.参赛选手大多是青春少女,现场观众除了评委和亲友团以外,也大多是少男少女,更有场外数以百万计的短信投票,加之是逐级淘汰,所以整个比赛过程紧张刺激,扣人心弦.许多青少年对“超女”十分喜爱,为她们的成功而呐喊、兴奋,为她们的失败而哭泣、难过.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对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疯狂入迷的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 围绕“超女”的比赛,既然已经形成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在对“超女热”进行理性分析时,我们不妨将这一现象分解为多个侧面,然后从不同的侧面入手,透过其表象分析它的本质. 比如,我们可以从“超级女声”的比赛规程上,分析其比赛流程所体现出的评判公正性,并从中找出它迅速成为社会“热点”的原因.由于“超级女声”比赛采用了有观众和亲友团在场的现场演唱、现场评判、现场淘汰的竞赛形式,因而既极大地营造了现场紧张的气氛,造成结果的悬念,又体现了竞赛的公开性,这也许正是其成为“热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再一步理性地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社会在推进公开公正公平方面的进步,同时也透射出人们对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 原理总结

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尚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1)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的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三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求真理的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1)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 -认识论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促进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 1 页共1 页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一. 教学内容: 《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 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 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 第四章文章的修改与完善 第一节整体的调整 第二节局部的完善 第三节语言的锤炼 二. 教学目标: 1. 学会对作文进行谋篇布局,掌握捕捉“动情点”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2. 掌握文章修改的方法,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 教学步骤: (一)第三章第一节捕捉“动情点” “动情点”是从认识的角度提出的。由动情进而思索原因,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 “动情点”并不排除理性思考,却注重情感的抒发。“动情点”的渲染可以是浓墨重彩,也可以是白描。只要铺垫充分,在篇幅不大的文章里也能形成高潮。“动情点”决定全文高潮,也牵动全文结构。要理解结构处理上的变化,需要从叙事剪裁中的“横断面”和“纵断面”入手。 “横断面”就是从长过程中截取一段,或者事物的一个侧面,或者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场面、一个冲突、甚至一个情节,通过精细描绘更集中地表现中心。“纵断面”就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往下写,这种平铺直叙如果处理不好,文章就会松散累赘。因此,叙事时要尽量截取横断面,不取纵断面。 在一篇记叙文里,要尽量让“动情点”延后出现,让倒叙、插叙、补叙为之服

务,这是谋篇布局的要领。一般来说,短文宜写横断面,长文内容繁多,要反映出事件的全过程或人物性格的变化,就不得不写纵断面。但是写纵断面同样要讲究谋篇,讲究题材的切取,避免平铺直叙。 (二)第三章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 1. 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侧面,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解的,这就是认识上的深化。 2. 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作恰当的概括与说明。 3. 梳理思路,使理性的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逐渐显示出文章的轮廓。 4. 段落安排上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 (三)第三章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写作要经历三个步骤:写起来、写充实、写精彩。 1. 开拓思路 寻找新的空间、寻找补充性空间、寻找需要匡正的空间。 2. 变换视角。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善于更换思考角度是思维灵活性的一种表现。 3. 寻求新的形式。 (四)谋篇布局的方法 1. 串点 所谓“串点”,就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然后在那个“点”上加以发挥,通过几个“点”所连成的片,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 例文: 感受中学生活 ——高三进行曲 高三了,真是个多事之秋。 走进高三,走进生活,体验高三进行曲,体验个中酸酸涩涩、苦苦甜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紧张:生活的主旋律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基本原理总结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基本原理总结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经常用到)自然界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 ▲2、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歪曲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原理) (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映物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意识对物资有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充分发挥主观能性,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 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 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 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哲学原理-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原理之“认识论”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①从主体看:A.客观因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B.主观因素—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 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地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原理: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 原理: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