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味”教学理念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

“语文味”教学理念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

浅谈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新课标对中学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髙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与学生诗歌鉴能力赏能力以及自己平时诗歌教学相对照,笔者发现目前高中诗歌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没有阅读兴趣。笔者在自己所带的两个理科班132名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喜欢诗歌的14名,107名学生表示如果不是高考需要,绝不会主动阅读诗歌,但这种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二、高考导致诗歌教学趋向功利化,老师想方设法将诗歌鉴赏简化为应试技巧的指导,学生恨不得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像数学公式一样的“灵丹妙药”以应对所有试题,缺失了审美鉴赏过程,谈何鉴赏能力的提高、文学修养的提高,这样的教学背离了诗歌鉴赏的宗旨。 三、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的课堂仍是一个人的舞台,无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重要的特点,课堂里看不到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思想碰撞的火花,没有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没有学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的声音,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一节课,教学效果平平。

四、学生诗歌训练没有系统性,鉴赏水平浅薄。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按历史顺序共编排了23首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远远不够,致使在学完5本必修,大多数学生鉴赏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不具备开掘出诗歌蕴藏的深邃思想、浓厚情感的能力,甚至对一些浅显的诗歌有时也存在分析障碍,即使能分析出一些道理来,也是很浅薄。 结合上述诗歌教学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诗歌本身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古典诗歌的教学 一、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如是说。老师可推荐经典诗歌,早读时间学生自主选择诵读吟咏;学生之间可针对熟读成诵的诗歌,交流感受及喜欢的原因;也可写不限字数的赏析性文字交流,校园教室应该定期张贴更换诗歌书法作品,学校班级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课桌角设计每日一诗等。给古典文化一席之地,营造一个诗韵氤氲的大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久而定见成效。 二、遵循诗歌教学规律开展教学。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是这么定义文学鉴赏的:“读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发表时间:2016-09-14T13:46:35.66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孙晓英 [导读] “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山东省寿光市第五中学262700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在唐代,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生活的广阔画面,艺术手法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成为国人的骄傲,也成为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 “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首要目标。换言之,就是要摒弃教学实践中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修正较纯粹的架空分析的教学模式,努力挖掘作品的审美符号功能,注重诗歌自身思维特点,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逐渐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从中获得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审美思想和语文能力,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整健全的人生修养。 明确了高中诗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那么,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则是诗歌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要防止僵化的、片面的解读,鼓励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审美价值。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呢?这就需要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比较、联想和鉴别,使学生思维呈现新颖、独特、有意义的趋向。对于一些有关联的作品,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认真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从而锻炼出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诗歌欣赏”题要求学生用通顺的语言概括、表达自己对诗歌语言、形象、技巧等方面的看法。目前的高考全国卷、上海卷等均要求考生用文字来表述,对诗歌欣赏的表达已不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都采用了文字作答的形式来考察。它要求学生不能“只可意合,不可言传”,要能把“壶里的汤圆儿”倒出来,心里琢磨好了的,嘴里要说得出来,笔下还要写得出来;读懂了,弄清楚了,还得写通顺了,且表达准确了,才可能得高分、得满分。与过去的客观试题相比较,这种主观试题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赏诗歌”需要掌握一定的、必要的有关诗歌性质、特点、种类等方面的知识,没有必要的鉴赏诗歌的知识,对诗歌根本不理解,或者了解得不深入,就谈不上鉴赏;学习了有关诗歌赏析的一些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也是答不对问题、得不到高分的。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规定的时间里对所给的诗歌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特色予以正确的判断,或提出自己独特而合理的理解,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 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概括性强,讲求炼字、炼句。要鉴赏诗,就要读诗,要由浅入深地读,要细心地读、反复地读,还要带着激情去读。要鉴赏,就要深入地体味诗歌深邃的意境,要由表及里分析诗歌间意象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在的、深刻的涵义。阅读是鉴赏的基础,没有深入的、研究性的阅读就根本谈不上鉴赏,没有鉴赏就谈不上答题、答好题。这个认真细致阅读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的过程。 五、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褒善贬恶的能力 人的是非观念并非生而有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谁是,谁非,什么是应该褒扬的,什么是应该抨击、摈弃的,学生,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未必都清楚、明白。他们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不断变化的。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下,金钱论、“读书无用论”常泛滥成灾。让学生多读诗、多鉴赏诗,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褒善贬恶的能力,其效果很显著、很神奇。 常言道“知书达理”,一个通情达理、心胸豁达的人,一般没少读哲学方面的书籍,没少读富有哲理的诗歌。“怀古诗”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充满了人情味;“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诗多表现作者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诗歌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尤其是大气磅礴的豪放派诗歌,能让人胸襟开阔,气量大增,热爱生活,珍分惜秒,有利于身心健康。 “读诗使人明智”,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读诗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理想、情感、审美意识等因素,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或听或说,或读或写,或评或议,不拘一格,在发散性思维中习得知识、陶冶性情。归根结底,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接受诗歌并参与诗歌意境的诠释,才能实现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阳泉二中王美玲 [案例背景] 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小议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小议 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四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增强兴趣法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意境创设法 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1、意境的再现 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咀嚼古典细枝末节,品味诗词精妙细节

咀嚼古典细枝末节,品味诗词精妙细节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考核考查的重点项目。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具体来说,就是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古诗词鉴赏,对众多的学生而言都觉得有点难。其实在鉴赏过程中如果能更多地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然而,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这就给学生把握其中的细节描写增加了难度。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细节描写。那么,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注意细节描写呢?下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谈一谈。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像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史书有详细地记载(见《新唐书?杨贵妃传》,李肇《国史补》“杨贵妃好荔枝”条苏东坡也以较长篇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见《荔枝叹》而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元稹的小诗《行宫》,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祐《咏内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在我国,诗、乐、舞是同源而生的,古典诗歌最初是用来传唱的。早期的《诗经》、汉魏六朝乐府,都是合乐而唱的歌曲;唐宋年间,最负盛名的诗歌就是依曲谱而唱的;元明期间的剧曲与散曲,都含有歌曲的音律。因此,诗歌与音乐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到了近代,乐曲的散佚,大部分合词而歌的乐谱遗失,古音乐出现断层,而大部分合乐而唱的诗歌却得以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我国古典诗歌以永不倒的不老松形式一直存在于高中语文课本中,同时,它还是高考必考的一部内容。在高考改革下,占高考试卷的分值也越来越重。另外,古典诗歌还充当着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学知识的媒介。因此,寻源头之教法,将音乐引入课堂,与古典诗歌完美契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是遵从了古典诗歌原有的神韵,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使古典诗歌焕发出新的光辉。 一、音乐导入 音乐能缓解人紧张的情绪、释压、放松,用好的音乐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亦是这节课成功的开始。用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音乐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环境中,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迅速进入古典诗歌的学习,从听觉盛宴中走进绚丽的想象空间,在愉悦的听觉感中进入心理、精神上的享受,引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例如以安雯的《月满西楼》导入李清照的《声声慢》,《月满西楼》是由李清照另一首词《一剪梅》经谱曲而成的,让学生通过音乐感情的直观表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这首词表现的是李清照闺阁离愁的情绪,以此引出作者的艺术风格,再提出问题,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作品有没有影响,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同时,以《月满西楼》来回顾之前学过的诗词,做到温故而知新,引发学生用音乐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以音乐导入课堂,能够在课堂伊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调动学生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诗歌在歌曲直观的表达下,学生也能够更容易理解诗歌和作者的感情色彩。 二、音乐感知情感 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重难点之一,就是学习诗歌的感情色彩。人的感情表达是抽象的,有时诗人会运用正衬、反衬、比喻、反问等各种修辞手法或选择意象来表达感情,含蓄的表现手法、具有年代感的意象表达,让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真正的感情就显得有些困难。这时可以利用音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用豪放

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的三个着力点

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的三个着力点-中学语文论文 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的三个着力点 ■ 殷珠 传授知识与技能传授知识与技能,是指对学生进行阅读古典诗词基本技巧的训练。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作品形式中题材最多样、形式最优美、音韵最和谐、语言最精炼、意境最悠远、情感最丰富、用典最频繁的文学艺术形式。因此,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阅读技巧的训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的课堂讲解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引导学生迅速掌握阅读、品鉴古典诗词基本方法与技巧的教学方法之一。 学生在小学阶段阅读、品鉴、背诵过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其古典诗词知识储备与文化修养毕竟有限。所以,学生在初中第一次学习古典诗词课文时,教师必须授予学生认知、吟咏古典诗词文本的基本技能。 1.传授文体相关知识。中国古典诗词作品的类别很多,比如,按表达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写景诗等;按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是兴起于唐代的新诗体。近体诗可以分绝句、律诗、排律、词、曲等。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与律诗根据每句诗句字数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即为五言律诗,杜牧的《赤壁》则为七言绝句。 2.传授诵读技巧。古典诗词因其具有非常鲜明的节奏而非常适合读者浅吟低唱或者高声朗读。诵读时,必须准确把握古典诗词的内在节奏规律,读出古典诗词鲜明的节奏感。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其诵读节奏为“221”或者“21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

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杜牧的《赤壁》是七言绝句,其诵读节奏为“2212”或者“222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启动思维,开启智能启动思维,开启智能,是指古典诗词鉴赏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向前发展。古典诗词中以自然风光中的山水田园或者边塞奇丽风景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对于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具有其他文学艺术作品无法替代的作用。这类古典诗词,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自然景物,画面优美灵动,意境深远精美,学生阅读、品鉴时,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制约与束缚,放飞思绪,自由想象,可以对古典诗词艺术作品中描绘的美丽风景进行直接鉴赏甚至二度创作。在古典诗词作品中,以自然风光中的山水田园景观或者边塞异域风情为题材者甚多,前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等,后者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使至塞上》等。 以岑参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这首诗因具有内涵丰盈宽广、色彩美丽浪漫、气势磅礴浑然、意境鲜明独特等特点,而极具艺术感染力。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这首诗歌中描写的瑰丽雪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与自己所见所闻的现实生活中的雪景进行比较,由此体味古代边塞的奇寒与边塞雪景的奇丽、边塞军旅生活的苦寒以及作者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的冰天雪地中送别“归京”友人武判官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依依不舍之情。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对这首诗进行整体的或者局部的二度创作。 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德为立身之本,德为中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等文学作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典诗文 2013-08-27 2223 5d56b7b40102e9rn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拟人

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再举几个例子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8.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析】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9.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0.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 【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 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 古典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它所涵储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熔铸健全人格中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为此,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的出发点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熔铸健全的审美人格。然而,当前的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由于过分注重翻译、分析、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与讲解,致使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严重,失去了美感。本文尝试从吟诵感悟、理性渗透、想象与联想、思想熏陶这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探讨如何在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中渗透审美人格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吟诵感悟理性渗透想象与联想审美人格 引言 在倡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中学古典诗词教育所面临的任务 语文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然而,当前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以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是以实用文章教学为主要内容,其人文教育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展。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大量繁琐机械的知识讲解和训练,将原本充满人性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学科,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变成了僵化繁琐的解题技巧和训练。要解决当前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依靠这种比较注重心灵塑造的审美教育来解决,以此来改变语文教育现状。 审美教育是包含文学等各门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文学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因为“文学教育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从而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想、人生的信仰等。古典文学在语言上有着现当代文学所不具备的特殊张力,其微言大义更能让今天的学生领会汉字的原初意义。不论是先秦的散文,还是《史记》中的选章,还是唐诗宋词,通过阅读,我们都可从中感受那种特有的审美效果,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1] 这表明文学教育是具有其它教育内容和手段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所以,它更能显出健全人格的特殊价值,特别是古典诗词,它是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2]“它所涵储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熔铸健全人格中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3] 正是因为古典诗词凝结着传统思想、文化和精神等,2003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典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4]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给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学生较好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二当前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迫于生存的需要,自然而然会主张“实用”至上,视语文为工具,那么,作为母语教育的语言教育必然会失掉它自身独特的人文性。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把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艺术群山之峰,我国一向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流传至今,扬名中外。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所以作为高中生推开语文大门的敲门砖的诗歌,她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他们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黑格尔曾言:“诗是作者灵魂的一次痛苦的经历”。在课堂上,我们作为灵魂的引导者,又能否用语言带领学生去体验诗人那样一次灵魂的痛苦经历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学习诗歌最

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在通读之后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即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再别康桥》为例: 第一,作者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活着的。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第二,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形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颦一笑总关情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 中年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

黄传福:古典诗词教学

黄传福:古典诗词教学 2016-01-14 上传:赵广志创意语文教研 广东黄传福2016/1/13 20:01:17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或限于学校教学条件,或限于本身思维局限,或限于学生知识水平,长期以来普遍采用模式多是“讲授——接收——接受”教学模式(即传统教学模式)。晴空秦皇岛吴炳2016/1/13 20:01:19 有请黄老师 广东黄传福2016/1/13 20:02:15 考究一下这种教学模式就能发现,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申明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或复习)——传授新知识——掌握运用——巩固加强——检测提升。”这种程序化的思维模式有其优胜之处,但在学生思维突破上也有其无法避免的弊端。 晴空秦皇岛吴炳2016/1/13 20:02:44 诗歌教学真的是我们教学中用力很多,收效很小的一个版块。 广东周晓2016/1/13 20:02:47 高三更是如此 广东黄传2016/1/13 20:02:53 信息时代的教育界在教学模式上尝试做了一些改进,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但许多课堂在本质上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于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其实改变不大。 广东黄传2016/1/13 20:03:06 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课堂上文章的欣赏与学生的写作,目的性都太明确,尤其是应试目的,更是大大挫伤了阅读的积极性。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这个教育大局,但是古典诗歌的特殊性却让我们在教学品鉴上有了拓展的空间,可以尝试用我们个人的学识来改变教学的模式,而且容易有成效。 广东黄传2016/1/13 20:04:22 好,说说我的个人看法 晴空秦皇岛吴炳2016/1/13 20:04:27 黄老师说的是,在教学模式上改变,真的需要个人的素养 广西莫2016/1/13 20:04:28 审美性 广东黄传2016/1/13 20:04:39 古典诗歌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理解与运用往往因人而异,否则很容易变得人云亦云,失去“诗味”,变成纯物化的文字。诗歌中寥寥数语即可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诗人往往都运用一

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

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中学语文论文 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 许懿古典诗词具有饱和的感情、高超的艺术、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这些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朗读、对话文本、合作探究等多个方面分析总结了一些方法策略,希望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推进有效教学,学生在课后学有所得。 一、朗读诗文,初步感知诗词的语言美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学生掌握一首诗词的内涵,前提是需要反复朗读进而到诵读的层面。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实现良好的朗读效果,营造书声琅琅的氛围,针对不同的作品,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字里行间渗透了词人对人生的理解,体现了乐观与旷达。如果学生能将自己独到的理解运用到朗读中,就能对班里其他同学产生极大的鼓舞和促进作用。再如,有些作品在朗读时带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李清照的婉约词适合女生用哀婉深沉的语调朗读,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则需要男生用洪亮饱满的嗓音朗读,明确不同风格的作品,朗读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古体诗,教师在授课时除了播放这首古曲,同时要用舒缓而有韵律的语调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沉浸到优美的意境中去,充分体会作品呈现的音乐美、语言美。 二、对话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1.知人论世 古代诗词年代比较久远,想要准确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生

平及写作背景。如学习李煜的《浪淘沙》,首先学生要知晓李煜作为一名亡国之君的特殊经历,才能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鲜明对比,才能知晓他的词前后两期的巨大差别;学习柳永的《八声甘州》,读到“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时,联系柳永仕途失意,即便“奉旨填词”也难掩心灰意冷,寂寞惆怅的内心,所以才会对东去的江水发出“无语”的感叹。 2.分析意象意境 解读古诗词,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借助意象赏析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解读文本,从分析意象意境入手,进而理解诗词的主旨。例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象简单地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直观丰富的意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请学生完整地分析其中每个意象的含义,同时联系初中学过的《天净沙·秋思》里相似的句子,这样,学生学后会印象深刻;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分析词人满腔愤懑的情感时,无疑要分析词中提到的“楚天”、“清秋”、“遥岑”、“落日”、“断鸿声”等意象,这些意象委婉地传达了词人郁郁不得志的心境。三、学生合作,自主探究鉴赏技法 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实施在于学生真正成为主人,不再被动地跟随教师的节奏听课,而是主动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解决问题。以苏轼的《卜算子》教学为例,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准备过程。将全班学生自由分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每组组长到教师处领取相关的任务,有的小组负责知识背景的介绍,有的小组负责诗文的语句赏析,有的小组负责情感主题的探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在查找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制作成PPT。然后,每个小组确定一至二位发言人,预备将小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