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修辞学课件-补

修辞学课件-补

修辞学课件-补
修辞学课件-补

第二章语音修辞

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

现代汉语的语音,元音占优势,响亮悦耳;声调有高低,抑扬有致;音节界限清楚,节律分明

这些特点,使得现代汉语语音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这就为我们利用语音因素开展修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说话、写文章,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汉语语音的特点,讲究声音之美,使我们的语言琅琅上口,悠扬悦耳,不仅意义明确,而且声情并茂,从而取得理想的修辞效果

一、音节特点与节律谐和

(一)从音节本身来说,现代汉语音节有鲜明的特点:单音节表意,元音占优势,每个音节都有声调。现代汉语音节的这些特点可以给修辞在语音上提供这样一些手段

现代汉语词语以双音节形式为主,但这些双音节的词绝大多数是有两个语素组合起来的合成词,每个音节都有独立的意义

单音节表意给语句组合在音节上带来很大的灵活性,从而为表达的活泼、幽默或讽刺以及简约服务。这些灵活性可以体现于政论、文艺语体,也可以体现于广告等事务语体

元音占优势的音节为现代汉语诗、词、歌等韵文的押韵提供了材料基础。我们可以在各类诗歌、歌词、广告词乃至民谣等多种表达形式中领略到这一表现

汉语音节的这些特点可以综合地运用于修辞行为中,形成节奏感鲜明、组合灵活、独具汉语特色的修辞表达。这一现象不仅常见于精雕细刻的书面文学语言中,即便在脱口而出的口头表达中同样可以看到

(二)从词语的语音特征上看,现代汉语词具有双音节化的趋势。

现代汉语词语在语音上具有明显的双音节化趋势,词语的这一特点给表达带来了这样的表现:在搭配和音感上,体现出明显的音节节奏均衡特点词语在组合时,偏向于2+2结构,或1+1结构。如果没有特殊语境(如对偶等)的允许,很少有2+1结构;句子的末尾多要求以双音节词结尾双音节化不仅给句子的组合带来了明显的音节均衡语感,而且有些短语或句子在结构上可能并不是2+2节奏,但在拼读或接受时,仍然倾向于将它双音节均衡化。

(三)音节的协调

A、直接组合的词语中要注意音节匀称

现代汉语的词汇中,许多单音节、双音节的同义词并存,选用词语时,应该符合双音节的节奏倾向

在某些情况下,单音词以配单音词为好,使成一个节拍;双音词以配双音词为好,使成两个节拍。这样语音会显得平稳匀称,节奏分明

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双音节的很多,它们组合时,许多都要求双音词与双音词相配

有时有这样的情况:某个双音词和另一方同义的双音词配合也可以,和单音

词配合也可以

B、相应位置上的词语要注意音节一致

词组也好,句子也好,相应位置上词语的音节应该力求一致,这样语言就具有了整齐美。四字结构中,有许多就是如此

C、几个多音节语音段落

1、四音节语音段落

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字格”,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就多为四言,童蒙读物《千字文》、《百家姓》也是四言。成语大部分也是四个字

(1)现代汉语中,名词性词语通常不能直接做状语,常常充当介词的宾语,而由整个介词短语来修饰谓词性中心语。可是在一些四字格中,前面的名词性词语如果带有手段、方法等含意的,介词常常省去

(2)现代汉语中,动词做定语时后面要加助词“的”,否则和所修饰对象的关系就会改变。

但是一些双音节动词充当定语,而所修饰的对象也是双音节时,动词后面的“的”常常省去,由两个双音节动词直接组成

(3)有的四字格结构由两组偏正结构组成,偏正结构均为“方位词+中心语”,表面看来,前者和后者似乎是并列关系,其实不是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分析:前面两个音节的词组为定中结构,而后面的两个音节的词组为状中结构。如果加上虚词,结构关系就显豁了:“南(之)水(向)北调”、“西(之)电(向)东送”,前者和后者都是陈述关系,为主谓结构。这是为求构成四音节语音段落省略了虚词,以致引起了结构关系的错觉

(4)双音节谓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连用时,构成“AB不AB”格式,由于有了否定词“不”,便成了五个音节的语音段落

人们将肯定形式的双音词,即前一双音词的后一字省去,使成为“A不AB”格式

(5)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居主要地位,而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有优势。古代的单音词成了现代汉语中多音词的构词。

(6)为了修辞的需要,人们常常把某一类词灵活地用做另一类词,这种情况在四字结构中也在在。

2、三音节语音段落

现代汉语中三音节的词语不少,如三音词(主持人、连锁店、绿油油、蒙蒙亮),词的重叠式(看一看、说一说),单音词的并列(老中青、吃穿用)等等

双音节化是主要的节奏倾向,而两个双音节组合在一起,就成为四字音节,所以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四音节的语音段落是大量的,常见的

一个句子如果都是由双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组成或充当,那也够沉闷、单调的。三音节语音段落正好可以起到调节作用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四音节词组和两个三音节词组的意思基本相同,但两种形式同时存在,颇能说明这一问题例如:亲痛仇快――亲者痛,仇者快

三音节语音段落的音节组合多为“1+2”或“2+1”,它不像四音节语音段落由“2+2”构成,显得平稳、匀称,所以常常成双成对地出现,实际上是三个音节语句的对偶。

三个或更多三个音节以上语音段落的并列也是有的。例如“深挖洞、广积粮、不

称霸(20世纪60年代为防外部入侵的战备口号)”、“情况明、方法对、决心大”(20世纪50年代常讲的一种工作方法),那实际上是三个音节语句的排比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三音节的语音段落常可见到,其原因之一,就是了为和双音节、四音节的语音段落调节。

3、五音节语音段落和七音节语音段落

五音节语音段落是双音节段落和单音节的组合,一般为“2+1+2”或“2+2+1”。因为它整齐而又有变化,所以常为人们运用。许多谚语是五字句。

五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杰出的成就,是流传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诗体之一。五言诗的诗句不仅讲求音节的组合,而且讲究韵律.现在有的文章的题目,新闻的标题也很讲求艺术性,有的五字语句,就具有五言诗句的节律美,读来琅琅上口

七音节语音段落是双音节、四音节语音段落和单音节的组合,一般为:“2+2+2+1”或“2+2+1+2”。七字语句也常常为人们所运用,许多谚语就是七字句我国古典诗歌中,七言诗同样是艺术瑰宝,流传久远。现在有的文章的题目,新闻的标题也运用七字语句,给人以音乐般美感

二、双声叠韵与叠音

(一)双声和叠韵

双声和叠韵为音韵学术语。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双声和叠韵词语因为有相同的语音成分再现,连续地作用于人们的听觉,给人以回环感往复之感,这是汉语传统的语音修辞手段

二、叠音

叠音又叫叠字,指相同字(音节)的重叠。叠音是汉语语音修辞的重要手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叠字用得好的很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上阙一开头的三句便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沉郁凝重,凄切哀婉。词人好像已经抑制不住了,所以在连续不断地倾诉内心的悲苦。下阙叠字“点点滴滴”与其说是打在梧桐上的滴滴秋雨,毋宁说是词人滴在人们心头上的点点血泪。以上字词平平常常,但叠用新颖奇妙,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赏传诵【这个词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提到过,所以我也粘下来了】

现代汉语中的叠音有以下两类:

(一)相同语素或音节的重叠。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重叠后自身成词――叠音词。

另一种是重叠后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二)词的重叠。汉语中有许多词可以重叠,这不是产生的新词,也不是组合成词的词组,而是词形的变化,是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形式

量词也可以重叠,如“个个、行行、张张”。数量词也可以重叠,如“一个一个、一行一行、一张一张”,“一个个、一行行、一张张”(前者的变体,省略了第二个数词“一”)。

需要说明的是,数量词说全了应该是“数词(和)量词”,它不是词,而是

词组结构,将其称作“数量词”是简省的习惯说法

叠音的修辞作用,陈望道先生曾说:“而采用此类叠字的用意却同笔头上一色无二,大致不外;(一)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或(二)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一)语意鲜明突出。语音是意义的载体,同一声波连续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会提高刺激的强度;从语言表达来说,也就是能使人获得更强烈的感受,语意更鲜明突出

(二)表情细致生动

书面语言比起口头语言来,无法借助于面部表情和形体加强表现力,这是它不及口头语言的地方;但是,它可以让人停下来体味玩赏,这又是它优越的地方。叠音,正是书面语言发挥自己所长弥补自己不足的一种修辞手段

书面语言比起口头语言来,无法借助于面部表情和形体加强表现力,这是它不及口头语言的地方;但是,它可以让人停下来体味玩赏,这又是它优越的地方。叠音,正是书面语言发挥自己所长弥补自己不足的一种修辞手段

(三)语意和谐流畅。相同音节的重叠带有音乐性,人们在行文中如果注意运用叠音词,语流就会显得和谐悦耳,流畅动听。

三、节拍自然

节拍就是指有一定数量的音节构成的语言节奏单位,这样的节拍也叫音步诗歌的节拍比较明显,并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间有一个音节一个节拍

形成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多数这种状况的原因:从语法方面看,现代汉语中单音节词活动受限制,总要通过种种方式扩充为双音节词才能自由活动;从节拍方面看,双音节语言单位与单音节语言单位相比,多具有稳定和独立的特点,两个双音节语言单位用在一起,这个特点就更为突出。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和四音节的成语。成语绝大多数是二/二式的节拍。

一味地使用双音节、四音节词语,虽然平稳,但显得单调,那就得有些变化。一味地使用双音节、四音节词语,虽然平稳,但显得单调,那就得有些变化。三音节词语显得活泼轻快,但是单独使用容易使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两个三音节词语连在一起,就如负负得正一样,变得稳定了。例11的“道凤阳”从表意上来看没有必要,但是从节拍上来看却很有必要。

四、押韵和谐

汉语元音占优势,韵母中都有元音。把韵母(主要指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文的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就形成了押韵

押韵的字一般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叫“韵脚”。这样,韵脚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反复出现,形成语音上的回环往复之美

押韵能很好地体现节奏,所以诗歌一般是押韵的,无论是诗、词、曲,还是自由体的诗,一般都必须押韵。人们所讲的韵文,大都是指讲究押韵的文字。

与韵文相对的散文,一般不要求押韵,但是,有的散文在适当的地方也讲究押韵。这样的散文抒情性很强,作者实际上是把它当作诗来写的,从而使它形成了诗一样的语言。

押韵的原则

1.排韵与隔行韵

可以句句押,也可以隔行押。前者称排韵,后者叫隔行韵。排韵有时给人

单调、呆板的感觉,所以通常是押隔行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短诗,首句可押可不押,重要的是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一般不押韵

2.随韵、交韵、抱韵

随韵指每两句换一个韵;交韵指的是四行一节的诗中,一、三两句押—个韵,二、四两句押一个韵;抱韵则指四行一节的诗中,第一、四两句押一个韵,第二、三两句押一个韵;一般来说,短的诗往往是一韵到底,而长诗就需要换韵

押韵的修辞效果:

第一,同韵相应,回环往复,和谐悦耳,可以拨动人们的心弦,与作者产生共鸣;第二,韵脚反复出现,强调句末重点,可以凸显句子的焦点,使人充分理解句子的含义;第三,韵脚和谐,顺口悦耳,便于传诵,便于记忆;常见的安排韵脚的方法有选用同义词、调整句子结构、改变语序等等。

五、谐音

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同音现象特别严重。说汉语的人创造了许多避免同音干扰的方法,也创造了许多利用同音的地。谐音就是对同音现象的积极利用和开发

谐音的运用,可以增加语言的艺术情趣

谐音是构造幽默风趣的重要手段;谐音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段;谐音也是一种构词方式;谐音是歇后语构成的重要方式

增义音译法

汉语处理音译外语词语的时候,汉字不仅是单纯表音的符号,往往还兼有表示意义的功能,而且有时候意义并不是外来词语原先所有的

有时利用谐音的方式,故意寻找字面上可以望文生义的特殊的汉字,使得字面意思同原词语的意思毫不相干,把外来词变成了游戏逗乐的手段了

修辞格部分

五、移就

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种修辞方式叫移就。

1.移就的类别

(1)移情:把属于人的感受或感情移用于物

(2)移性:把属于甲事物的性状移于乙事物。移性,多数是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色彩词移作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的修饰语,有人称之“移色”。

移就主要的结构形式:把状写彼物的形容词(多属写人的词语)移用过来作此物(多属写物的词语)的修饰语。移就的语言表达形式多数是定中式结构,只有少数不是

2.移就的功能与运用

恰当地运用移就,可以突出所描绘事物的性状和本质,增加写景、状物、抒情等方面的表现力

运用移就要注意:移就经常出现在文艺语体中,它是一种在特殊语境中临时迁就的描绘色彩浓重的修辞,写实性语体不宜使用

3.移就和拟人的区别

比拟中的拟人与移就都是将事物人格化,在辨别中容易混淆。两者的同异如下:

相同点:都是将一个事物(X)当作另一个事物(Y)来描写,进行嫁接组合式表达

不同点:第一,语用叙述对象不同

拟人是将X当作Y来写,其目的在于把Y具有的属性或行为赋予X,并使得对X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因此,X是比拟辞格描写的直接对象,也是最终目的;而移情不同,移情所“移”的“Y”虽然也并非为“X”所具有,但它真正要表现的不是X所具备的这一特征,X也不是它要描写的最终目的,而是具有Y这一特征的另一个确定的相关对象

第二,形式特征不同:拟人与移情都是超常的嫁接式组合,但拟人大多是将人所具有的属性词作为谓语等谓词性成分,与本体构成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形成主谓等结构关系;移情则是将人所具有的属性词移过来修饰本体,与本体构成定中结构

六、双关

在特定的语境中,利用相应的语言条件,故意使一个语言单位(词、句子)关涉内外两层意义,其中“内”义即辞面是通过词或句直接表达的,而“外”义,即辞里,则是通过特定语境因素间接实现的,不过,这个辞里才是表达者真正要实现的意图,这种获得一箭双雕的表达效果的辞格叫双关

(一)双关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有时候,表达者不便、不能或不愿直截了当地把话说白,而想采取“借题发挥”、“声东击西”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双关辞格就是一种选择。这便使得双关有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有一个符合需要的记叙或描写的话“题”,而且事实上也完成了这一表层话语行为

其次,表达者另有一个想要借此话“题”表现的内容,而该内容不便、不能或不愿直接挑明;

第三,双关意义的表达需借助于特定的语言手段或语境因素。双关辞面可以是词、句子,也可以是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根据辞面与辞里的关系,将双关分为谐音式、语义式和对象式三种

1.谐音式: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关系,使某个词语关涉两个意义的双关

2.语义式: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使某个词语或句子关涉两个意义的双关。

3.对象式:指利用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借特殊的话题并使其关涉两层意义的双关。多用于暗示、讽刺、揶揄甚至漫骂,因此,对象双关多为平时所说的“指桑骂槐”。

(二)双关的作用与运用

①在文学创作以及其他庄重文体中,双关的正确使用,可以增强语言形式的灵活性、含蓄性。②可以在日常交际语境中,增强幽默感,避免尴尬场面运用双关需要注意:

①双关的构拟旨在一箭双雕,但表里两层意义是通过特殊的手段存在于不同层面的。如果两个意义同时存在于字面上,这就成了歧义现象,应该避免②双关的运用,还要注意适用的语体及针对的对象,做到含蓄而不晦涩、生动而不油滑

七、反语

故意使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又可分为“反话正说的”和“正话反说的”两类。

反语适用于敌人,也适用于人民内部。对象不同,对待的态度也不同,这就有了不同的作用。就一般情况而言,用褒义词,表示的是贬斥的意思;用贬义词,表示的是亲昵的意思同是贬斥意思,用于敌人的作用在于深刻地揭露,辛辣地讽刺;用于人民内部的作用在于造成轻松的气氛,诙谐的情趣,使语言风趣活泼。

运用反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含混。反语是反起说的,表达的真实意思,应让人能够领会。要做到这一点,在上下文中应有作者正确的鲜明的态度,否则会造成误解。反语主要是依靠上下文来点明正意的,有的反语在口头上要重读或在书面上要加引号,以提醒人们领悟到要从反面意义来理解

第二,立场应正确。反语是对敌斗争的武器,也是治病救人的药方,因此应爱憎分明地使用,而不能滥用反语同双关都有表里两层意思,很相似,但它们却有区别。双关同时关顾字面字里两层意思,反语只能按字里的意思去理解;双关的字里那层意思是特定的上下文赋予的,反语的字里那层意思是与字面的意思相反的

八、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又叫“顺拈”。

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这种辞格,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1)全式拈连: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它像锁链一样,使前后拈连在一起

(2)略式拈连: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

2.拈连需要注意的问题:

(1)拈连要贴切自然。不能单纯注意字面上的联系,主要应从内容方面考虑,才能“拈”得自然,“连”得贴切。

(2)拈连要注意甲乙两事物在语义上必须有内在联系。甲事物是乙事物的根据或条件,乙事物只有联系甲事物才能得到确切深刻的理解

3,。拈连与比拟的区别

第一,形成的方法不同:拈连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比拟是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或人物互拟。第二,语义侧重点不同:比拟的表达重心在甲,而拈连的重心从甲移到了乙。第三,形式不同:拈连有拈连词,比拟是靠表达者主观感受到的甲和乙的相融点。拈连一般甲乙两事物都出现,可以省略甲,而比拟拟体一般不出现,本体一定要出现。

九、仿词

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现成词语中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临时仿造出语言中本没有的新词语,这种辞格叫仿词。

更换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与原来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之间往往有对义、反义等关系。

仿造的词和被仿的词可以同时出现,这样,仿造的词在意义上就有了依托,同时反义或对义可以相互映照。也可以只出现仿造的词语,不过未出现的被仿的词语,应是人们熟悉的,或者能领会到的仿词的作用在于使语言表达幽默、诙谐,或具有讽刺的色彩,它是临时造出来的,给人以新鲜、风趣的感受

运用仿词这种辞格,应注意仿造的词语表义的明确性,否则人们会不知所云。单用仿造的词,应加引号,以引起读者注意。既然是仿词,那么仿造的词语换用的部分不宜过多,结构也应与被仿的词语一致。

十、同感

通感又叫移觉,借助人的感觉的转移,用这种感觉器官的感受去描写那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有意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沟通起来,这种辞格叫通感。

1.通感的常见类别

(1)由听觉移到视觉

(2)由听觉转移到味觉

(3)由视觉转移到嗅觉

(4)由嗅觉转移到听觉

(5)由视觉转移到听觉

(6)由视觉转移到听觉

(7)由视觉转移到触觉

通感的主要修辞作用

第一,由于能把两种或多种感觉沟通,因此能调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去捕捉形象的内涵,使人们领会更加深刻,艺术享受更加丰富。第二,由于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往往出人意料,别有一番情趣,显得新颖,别致,耐人寻味运用通感应该注意:

不是任何感觉都可以无条件地随意通用,而是不同感觉之间要有一定联系才能沟通

通感建立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挪移与丰富想象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常常借助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来表达,其词语变异组合以自然巧妙为宜

3.通感和移就的区别

通感和移就从语言形式上看,有相同之处,但它们有着内在的区别:(1)由一种感官感知的事物移到另一感官所感知的事物是通感;由一种不能用感官感知的抽象的事物移到某种感官能感觉到的是移就。(2)通感被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具体名词,移就被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抽象名词。

十一、顶真

顶真,或称“顶针”、“蝉联”、“联语”、“递代”,是一种说写中“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近的句子头尾蝉联”以获取某种特定语言效果的修辞格

顶真修辞格,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可以做不同的分类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蝉联词句蝉联的项目多少,可以将顶真分为“双蝉”和“单蝉”两大类:

双蝉:指一个词句同时联两个项目的顶真

单蝉:指一个词句只蝉联一个项目的顶真又分多线顶真和单线顶真。

多线顶真:指蝉联的语言单位不连贯,中间有其他语言单位间隔,呈现非单线直进的特点

单线顶真:指蝉联的语言单位前后蝉联连贯,中间无其他语言单位隔离,呈现单线直进的特点。

单线顶真还分为联珠和连环两种。

联珠:以句为单位,后句的第一个词语与前句的末一词语相同,从而形成前后蝉联,上递下接的形式。

连环:是指以章(段)为单位,后章(段)的前一句与前一章的末一句相同,或前一章(段)的末一语词与后一章(段)的开头的语词相同,从而形成前后蝉联,上下递接的格局。

十二、回环

回环(或称“回文”),是一种通过字或词的特定组配以字序或词序的顺读倒读,在表达特定情意的同时着重展现一种回环往复的形式美的修辞格。

回环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从结构上可以区分为“严式回环”和“宽式回环”两大类。

严式回环:指构成回环的两句或两段文字“房间追求字序的回绕,使同一语句或同一段文字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这种修辞格在中国古代特别发达、习见。

又分两类:一种是以字为单位,顺通倒读都能成文有意;一种是以词为单位,顺读倒读都能参成文有意。

以字为单位的“严式回环”最难,现代汉语中已很少见到了,偶尔在一些标语口号中还能见到。

“严式回环”的第二种,即以词(主要指双音节词)为单位,顺读倒读都有能成文有意的,则较易做到,所以在现代中还有相对较易见到的。

宽式回环:指构成回环的两句或两段文字“上句的末尾,用作下句的开头,下句的末尾又叠用上句的开头。”这种回环类型,古今汉语都非常习见,因为它较“严式回环”在结构上的限制要宽松得多。

回环修辞文本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注意形式美的修辞文本模式,它的建构其中不乏故意弄巧甚或文字游戏的心理存在,但是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它的表达与接受效果都是不可抹杀的。

从表达上看:由于文本词句形式的回环往复,顺读和倒读的词句无论在视觉形象上还是在听觉形象上都有一种相对称相平衡的和谐美,因为回环修辞文本与对偶修辞文本相较更能体现对称的物质,是“真正具有对称形态”的修辞文本模式

从接受上看:由于修辞文本在形式上的回环往复所造就的视听觉上的平衡对称的和谐美感的存在,很容易引发接受者生理上的左右平衡的身心律动,产生一种快感,从而提升解读欣赏修辞文本的兴趣,加深对文本意义内容的理解把握,达成与表达者思想情感的共鸣。

顶真与回环的区分

相同点:两者都是句子首尾相接,突出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

不同点:第一,结构形式上,顶真是前一个句子末尾的词语成为后一个句子的开头,以此上递下接,形成至少有两个以上句子的链式结构,数量上可以无限制递接。回环则是两个或三个句子内部语序颠倒,前后形成了循环往复的环状结构。数量上大多为两个句子,也有少量是三个句子的,但整个结构依然是首尾相同的。

第二,修辞功能上:顶真的使用价值在于表现事物之间存在的难以割舍环环相扣的依承关系。回环的使用价值在于表现事物之间存在的互为条件的依存关系。十三、衬托

衬托,又叫映衬,它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正面的类似的事物或用反面的有差

别的事物来作陪衬的修辞格。

1.正衬:又叫旁衬,是用跟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

2.反衬:用跟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作陪衬衬托的修辞作用是突现被衬体,用含蓄、深沉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感情,使中心思想得到深化。运用衬托应注意的是,以“景”衬“情”要考虑景与情的关系。应该是因情而写景,借景以抒情,景因情而获得深意,情因景而得以深切,否则将会情景不谐调,或者喧宾夺主,甚至为写景而写景

衬托不同于对比

第一,衬托的出发点是陪衬,要陪衬就必须有主宾之别,陪衬的事物是为被陪衬的事物服务的;而对比的出发点是对照,相对照的两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无主宾之别。

第二,对比中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对立关系是明显的,而衬托中的衬托体与被衬体的陪衬关系,则是隐藏着的,是暗中进行衬托的。

第三,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的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表达的意思;而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对照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十四、层递

把意义上有递升或递降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按逻辑顺序排列在一起,增强表达效果,这种辞格叫层递

层递的表达效果主要是:由于递升或递降,条理更清楚;由于意思逐步推进,用来说理,可使道理层层深化,用来抒情,可使感情渐次强烈;由于根据需要巧妙地作递升、递降安排,使语句有了逼人的气势,从而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运用层递,要注意递升或递降的逻辑顺序,否则会出现颠三倒四的毛病

排比与层递有区别

排比的各项之间是平列的,是一个平面上的,各项的结构必须相同或相似,往往用提示语串联起来;层递的各项之间不是平列的而是具有等级的,是按顺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在结构上并不要求相同,也无须用提示语。

十五、反复

故意两次以上地使用同一个词语或句子等语言单位,以强调、突出相关内容,加强语气,增加表达感染力,这种辞格叫反复。

反复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从形式上看,反复是故意违反修辞方式准则中的简洁性要求,对同一个语言单位的重复使用,被重复的单位常见的是词、句子,也有段落;从内容上看,是对同一语义的强化表达,以宣泄特定的感情、思想。

1.连续反复:对同一个单位进行不间断地重复使用

2.间隔反复:让某些词或句子有间隔地重复使用

反复的作用:

1、可以强调信息焦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可以增强诗句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3、可以加强语气,表现或抒发强烈的爱憎情感,

十六、讳饰

讳饰,是表达者在情意表达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的”一种修辞文本模式

在汉语中,讳饰是一种十分习见的修辞现象,因为中国人由于种种心

理缘故,往往对某些事物或概念有所忌讳。因此,在言语交际中,表达者为了顾及接受者的情感或心理感受,往往会换一种说法,将所要表达的意思婉约地表达出来。接受者可以自己通过对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的解读而自行解读出文本的真实内涵,从而避免了在心理上产生对表达者表达内容的抵触情绪,能够愉快或坦然地接受

其实,讳饰修辞文本所表达的实质内容还是表达者原本要表达的内容,丝毫没有改变,只是表达得婉约、间接些而已。可谓是“锦绣其外,旧物其内。”【剩下的就是各种举例,天朝的忌讳,比如死啊,不洁、不利之类的】

十七、藏句

藏词,是一种将人们习用或熟知的成语或名句的某一部分藏却,而以其中的别一部分来替代说出的修辞文本模式。在接受上,由于表达者用藏词的手段故意在自己的表达与接受者的接受之间制造了“距离”,接受者必须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补足表达者所留下的表达空间,才能破解表达者真实的语义指向。

这尽管给接受者的文本接受带来了阻障,但一旦接受者破除了这一阻障,就会自然生发出一种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锋利一种文本接受解读中的审美享受。一般来说,藏句可分为藏头式和藏尾式两种。

藏头式:“事大”是由中国古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藏词而来,“自大”是由“夜郎自大”的成语藏词而来。

藏尾式:应该指出的是,“歇后”中只说前一部分而略去后一部分的情况,从理论上说也是可以归入藏词的第二种类型“藏尾式。”

十八、倒反

倒反,是一种正意而用反话来表现的修辞文本模式

它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因情深难言,或因嫌忌怕说,便将正意用了倒头的语言来表现,但又别无嘲弄讽刺等意思包含在内的”;二是“不止语意相反,而且含有嘲弄讽刺等意思的”。

倒反修辞格,由于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其所言说语义的反面,所以在表达上显得特别婉转含蓄。

接受上,尽管表达者在语意表达与接受之间所制造的“距离”给接受者的文本解读带来一些阻障,但接受者根据特定的语境提示而通盘其正意所在之后,便会油然生发出一种文本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从而加深了文本的印象与对文本内涵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十九、推避

推避,是一种说写中表意相当明白而又在辞面上故作掩饰的修辞文本模式。

这种修辞文本,一般在文本的前一部分将意思表述得相当明白,文本的后一部分却说“不知道”之类的话,或是以大家都了解的背景或常识为依托,用“众所周知”、“不言自明”之类的辞令来回避。

在接受上,由于表达者的故意闪烁其词,修辞文本所欲表达的真实语意,接受者必须经由对文本的仔细寻绎才真正也知,而经过了这番语意追寻的努力,当接受者最终破译了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的真实语意指向后,便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种文本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从而在文本接受中获取一种审美享受

推避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除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或写作中被经常建构外,在政治或外交场合也是常常现身的宠儿

二十、转品

转品,是一种说写中依托语境临时将某类词挪转到另一类词使用以企及某种特定

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

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一般说来多是基于以突破语法规范的新颖表达形式以引发接受者注意的心理预期

转品修辞文本的建构,一般说来,在表达上显具新异、简洁的特点;在接受上,则具有易于引发接受者注意,增加其接受解读兴味的效果。

二十一、旁逸

旁逸,是一种说写中“有意地离开主旨而旁枝逸出,加以风趣的插说或注释”的修辞文本模式。

这种修辞文本多是基于通过在正常逻辑叙述中暂时脱离正常逻辑叙述的轨道,以新异的内容唤起接受者的注意,以此达到维持正常内容的最终叙述完成的心理机制之上的

在表达上,可以突破正常平实叙述的冗长沉闷而增添叙写的活力,使文本生动而富有情味

在接受上,由于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是脱离常式叙写轨道而逸出的旁枝,“在轨”叙写内容的严肃性与“脱轨”叙写内容的“插科打诨”的非严肃性所形成的格调意趣上的巨大反差,自然导致接受者接受心理的落差,在思味中哑然失笑,由此在文本解读接受中获取一种幽默风趣的审美享受

二十二、飞白

飞白,是一种“明知其错故意仿效”的修辞文本

这种修辞格,是表达者为了形象、生动地再现所叙写(或塑造)的人物形象而故意记录(或虚拟记录)其说写的错误。

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在表达上有形象、生动的效果;在接受上使人有如见其人的逼真感或忍俊不禁的幽默感

一般说来,飞白修辞文本模式可以区分为语音飞白、语义飞白、语法飞白、文字飞白、逻辑飞白等五种主要形式

语音飞白:是有意直录说话人或虚构中的说话人的语音上的错误

语义飞白:是故意直录说话人或虚构的说话人在语义理解上出现的错误

语法飞白:故意直录说话人或虚构中的说话人说话时的语法错误

文字飞白:故意直录写作人或虚构中的写作人的文字写法错误

逻辑飞白:故意直录说话人或虚构的说话人所说的不合逻辑的话

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辞格的连用: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

同一辞格连用

异类辞格连用:不同辞格的连用可以集各种修辞效果于一身,前后配合,互相补充,使表达丰富多彩,鲜明有力。

二、辞格的兼用: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兼格从这一角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看是乙格。同时兼有几种修辞格的特点,其修辞效果比单一辞格更加突

三、辞格的套用: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分层组合,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

修辞格综合运用分析

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修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

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做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第二节修辞学课件

第二节修辞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一、修辞学与现代汉语修辞学 1. 修辞学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说得具体点,就是系统研究如何适应语言活动中特定的题旨情境要求,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力图将语言的表达和接受效果提升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种种规律的科学。 2.现代汉语修辞学 所谓“现代汉语修辞学”,就是系统地研究在以现代汉语为交际语言的语言活动中,如何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汉语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力图将语言的表达和接受效果提升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种种规律的科学。 二、修辞学与语音学、词汇学和语法学 1.修辞学与语音学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修辞要研究并利用双声、叠韵、押韵、平仄、谐音、叠音、拟声、儿化韵、重音、轻声、字调、语调、停顿、音节、节奏等手段,研究这些语音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音律美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修辞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 2.修辞学与词汇学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修辞要研究并利用同义选择、反义对举、多义关联、同音关顾、词语色彩显现、词语配合照应、词语仿造、词语创新、词语变序、词语活用、熟语巧用等手段。修辞使词汇在语言运用中发挥了重要而广泛的作用。 3.修辞学与语法学 修辞学和语法学是一种既有密切关联又有显著区别的两个学科。两者都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但在研究任务上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说来,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总结归纳语法规则,指导人们正确、明白地表情达意;而修辞学则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规律,总结归纳尽可能有效的语言表达模式和方法,使表情达意尽可能的圆满。所以,修辞学不仅研究如何正确运用语法规则明白、准确

地表情达意的规律,也研究如何适应题旨情境突破语法规范使达意传情效果趋于最大值的一些规律、方式。 修辞学与语法学之间是一种既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学科。对此,吕叔湘曾有过这样一段生动的说明: 从原则上讲,语法讲的是对和不对,修辞讲的是好和不好;前者研究的是有没有这种说法,后者研究的是哪种说法比较好。从修辞的角 度看,没有绝对的好,倒可能有绝对的坏,例如使用生造的、谁也不懂 的词语。哪种说法最合适,要看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对谁说话,上一句是怎么说的,下一句打算怎么说。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有 时候典雅点较好,有时候大白话最为相宜。好有一比:我们的衣服,上 衣得像个上衣,裤子得像个裤子,帽子得像个帽子。上衣有两个袖子, 背心没有袖子,如果只有一个袖子,那就既不是上衣,又不是背心,是 个?四不像?。这可以比喻语法。修辞呢,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肥 瘦,衣服要称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的材 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是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 (《漫谈语法研究》,载《中国语文》,一九七八年第一期) 三、修辞学与逻辑学 修辞学与逻辑学也是一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诸种规律的科学。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规则,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 ?从说话写文章的内容上考察思维符合不符合逻辑规则及规律,也就是反映、认识客观现实的方法正确不正确,这是逻辑的事。?(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第三九六页,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可见,修辞学与逻辑学是有密切联系的,两者都必须研究语言。一般说来,修辞是要建立在符合逻辑规则和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连逻辑都不讲,说话写文章连逻辑事理都不符合,那么要想表达得好,也是不可能的。例如: ⑦草莽之作,丘八语言,有极不通而可笑者,如山东军阀韩复榘《齐 鲁大学校庆演讲辞》:?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