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核事故调整为5级概要

日本核事故调整为5级概要

日本核事故调整为5级概要
日本核事故调整为5级概要

新华网东京3月18日电(记者吴谷丰)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18日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从4级提高为5级。这是日本迄今最为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官员18日在记者会上说,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和3号机组的核泄漏等级为5级,4号机组的核泄漏等级为3级。

本月12日,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将此次事故的等级初步定为4级。据报道,由于最近几天发生了反应堆燃料熔毁、向外界泄漏放射性物质的情况,该机构根据国际标准将事故等级提升到5级。

1999年9月30日,日本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造成两名工人死亡,数十人遭到不同程度辐射,30多万当地居民在屋内避难。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高于上述事故,与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相当。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制冷系统出现故障,致使核反应堆部分熔化,最终造成美国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

历史上,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定义为最严重的7级。当年4月26日,位于今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这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灾难。

新华资料:核事件分级

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事件分级表”的规定,核安全事件共分为7级,其中1级至3级为事件;4级至7级为事故。

在“事件”中,1级为异常;2级为普通事件,还没有产生场外影响,但有核设施内工作人员遭受过量辐射;3级属于严重事件,放射性物质极小量释放,公众所受辐射程度小于规定限值,但有核设施工作人员的健康受严重影响。

在“事故”方面,如果达到4级,则表示放射性物质小量释放,公众遭受相当于规定限值的辐射影响,同时,核反应堆堆芯和辐射屏障出现显著损坏,并可能出现工作人员遭受致命辐射的情况;5级属于具有场外风险的事故,放射性物质有限释放,此时核反应堆堆芯和辐射屏障出现严重损坏;6级和7级则分别属于重大和特大事故。

历史上,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即被定义为最严重的7级。当时,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导致8吨放射性物质泄漏,直接污染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320多万人受到辐射;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则属于5级。当时,由于核电站机组的制冷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2011年3月,受11日强烈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政府已将这次核事故初步定为4级。

核能被视为高效、清洁的能源。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如今全世界有15%的电力依靠核能提供。然而,核能在提供能源的同时,核电站事故、放射物质泄漏等灾难性事故时有发生。

1957年10月10日,英格兰西北部的温德斯凯尔(现改名塞拉菲尔德)核电站的一座反应堆起火,释放出放射性云雾。核电站附近的农场产品被禁售一个月,数十人因遭受核辐射而罹患癌症死亡。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制冷系统出现故障,致使核反应堆部分熔化,最终造成美国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灾难。

1993年4月6日,俄罗斯西伯利亚托姆斯克市附近的托姆斯克化工厂的一个装满放射性溶液的容器发生爆炸,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气体,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污染面积达1000公顷,并引起大火,附近的几个村庄被迫整体迁移。

1999年9月30日,日本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造成两名工人死亡,数十人遭到不同程度辐射,附近居民被疏散避难。

2004年8月9日,日本关西电力公司位于东京以西约350公里处的反应堆发生涡轮机房内蒸气泄漏事故,导致4人死亡、7人受伤。

2011年3月12日,受11日强烈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

浅议科举制度废除的利与弊

浅议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及得失 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但是到了近代,科举制度因为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日趋保守最终未能逃脱被废除的命运。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政府的命运、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关于科举制废除的得失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科举制度原因得失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1298年。在科举制近130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考试程序不断完善,考试内容的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 自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始,科举制度的考试程序自此不断完善。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将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武则天时首创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开取武将的武举科。宋朝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制,提升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提升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和地位,将考试分为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三级。元朝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明清时,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考试内容也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从隋朝到清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因时代背景和各朝代发展主题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唐代的考试内容既有选拔数学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有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明清的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也曾在1902 年到1904 年间以中西政治经济内政外交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太平天国曾以《旧约》、《新约》和《天王诏书》等为主要考试内容。 虽然千百年来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这就是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千百年来,科举制度既为下层人民向上层社会流动提供了渠道,又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支柱式的支撑。 一、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背景及原因 1840 年以后,中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伴随着船坚炮利的冲击和欧美风雨的强劲到来,科举制在西学东渐大潮中也受到空前的挑战。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屡遭割地赔款,中国人不懂外语,不懂国际法,在谈判中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于机器、大炮、坚船,靠八股选拔出的那些人更是门外汉了。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求变的要求日趋强烈。为了能适应时势的需要,科举在这个时候也被迫进行改造,最终被无情的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是时代发展的结果,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科举制度被废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日本福岛核泄漏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日本福岛核泄漏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摘要::2011 年3 月12 日日本仙台以东120 公里发生里氏9.0 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核泄漏使周围区域遭受辐射影响。日本方面将核污染废水排放入大海中。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周围邻国也遭受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己经超出了日本国界, 造成全球性核污染事故。 关键词:核污染,海洋环境,影响 1.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原因 根据报道, 2011 年在3月11 日下午地震发生之后, 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 号、3 号机组在第一时间自动停堆, 这说明核电站设计的停堆能力经受地震扔发挥了作用。地震后电厂发电的设备都停下来了, 外电网也没有了, 机组应急柴油发电机启动运行后又遭遇海啸袭击, 应急电源遭到损坏, 交流电源全部丧失, 堆芯失去冷却, 余热无法导出, 反应堆内部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 不得不通过打开阀门泄压, 大量放射性物质排放到了外界[1]。另外, 乏燃料水池在冷却系统停止运行后水温上升, 大量产生蒸汽。由于反应堆燃料的包壳材料是锆合金, 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氢气, 氢气进入反应堆厂房因集聚而发生爆炸, 加剧了污染物的泄漏。3 月12 日机组注入海水冷却, 但是还没有完全度过危机。应当说这次事故中堆芯燃料失去冷却及氢气爆炸是致命的[2]。目前的压水堆核电站设置有氢气消除系统, 或者采用氢气复合器, 或者采用点火器, 防止浓度增加发生燃烧或爆炸。福岛第一核电站安全壳内没有消氢系统, 核电站内没有很好的可燃气体的控制系统, 氢气产生后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 结果引起氢气爆炸。福岛第一核电站有6 个机组, 1 号、2 号和3 号机组相继发生氢气炸, 破坏是比较大一点, 4 号乏燃料池也遭到破坏, 不过4 号、5 号和6 号正好在停堆检修, 因为停运, 剩余热量比较少, 情况稍好些。 2.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当时的基本情况 2011年3月13日,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按照“国际核能事件分类表”把核电站爆炸事故定为4 级。“国际核能事件分类表”把核事件按严重程度分为0-7级。4 级意味着核事件可定性为“事故”。然而,由于福岛核电站的多个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福岛核电站周围核辐射严重超标,3月18日,日本原子能安全保

日本福岛核反应堆事故的科研伦理分析

日本福岛核反应堆事故的职业伦理分析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安全研1班张晓 2015211323 【摘要】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是核电发展史上继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后第二次事故等级为七级的核事故。在福岛核事故中,有天灾的原因,9级地震和地震后引发的海啸都是日本历史上罕见的,福岛核电站缺乏相应的应对方案无可厚非,但在海啸过后,核电站在全场断电事故下,东京电力公司所采取的犹豫应对的态度,在核岛发生熔堆事故后放射性废水向海水中排放,在事故后期报告中故意隐瞒,多次篡改记录的行为却极大的违背了职业伦理。本文尝试从职业伦理的角度,对日本福岛核事故中采取的不当行为进行分析,期望能对从事核电发展的从业人员有所启示。【关键词】福岛核事故职业伦理伦理分析 1.日本福岛核事故背景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大地震,地震随后引发海啸。致使距离震中178公里的日本电力公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中的1,2,3号核电机组发生融堆事故,第一号机组发生爆炸。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共有6台机组,事故发生时1,2,3号机组正在运行,4,5,6号机组正处于停堆检修阶段。地震发生开始,核电站立刻进入应急状态。控制棒立即插入堆芯,完成停堆。但地震导致电力干线受损,整个核电厂失去外部电源。随后地震引发海啸,整个福岛地区进入海啸应急阶段。福岛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开始撤离,留下一个50人的救援小组来控制核电站,这50人最终全部在事故中丧生,被誉为“福岛50勇士”。因为核电站之前所涉及的防浪堤并没有考虑到如此重大灾害的发生,所以防浪堤的高度不够。海水进入核电站厂区。整个厂区的电力供应完全中断。主控室失去电力,无法检测堆芯温度和压力。因为是能动堆芯冷却系统,所以在全厂断电的情况下,堆芯失去冷源,余热无法被排出。福岛核电站的储电池和柴油发电机全部位于地下室,在海水进入厂区以后被完全淹没,无法使用。而地震和海啸造成道路交通受损,厂外的活动式发电机无法及时调运到核电厂内。应急小组采用电池组和汽车电源给1号机组仪器仪表供电,检测出环境辐射剂量升高,1号机组内压力上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带给我们的反思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带给我们的反思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安全生产月”,今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是“安全责任,重在落实”。活动主要以认真吸取今年“3.11”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和陕西华电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16”人身事故的经验教训为目的,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为促进我厂的安全生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2020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台机组有4台发生爆炸,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在日本地区扩散,这起事故不仅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冲击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估量的。福岛核电站事故爆发至今,时间已经过去近三个月,日本政府面对大量泄漏的高放射性污水束手无策,反应堆的彻底冷却隔离也遥遥无期。根据泄漏情况,国际原子能机构已将此次事故升定为7级,即意味着本次事故造成了场外泄漏,对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事件发生后,世界各国舆论都对核电的未来和核电安全产生了疑问:核电--我们可能放弃吗?从能源的供应结构来看,目前世界上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资源,不仅利用率低,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为了缓解能源矛盾,除了应积极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再生能源外,核能是被世界公认的唯一可大规模替代常规能源的既清洁又经济的现代能源。我国目前核电占所有电力装机的比例不足2%,不仅远远低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就连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印度和巴西的核电比例都比我们高,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核电发展的空间非常大。不过即使核电优势如此明显,但是其唯一的劣势却是致命的。此次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的快速传播,更是加深了民众对于核电的恐惧,其实福岛事件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其一,天灾罕见,9级大地震,20米高的海啸,有史以来的案例屈指可数;其二,

日本核电事故分析报告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事故分析报告近几天因日本福岛核电站多个反应堆因地震而出现运转故障,导致部分放射性物质泄漏蔓延,对日本本土和周边国家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就此从时间历程和技术分析2个方面对上述事件进行分析。 一事件回顾 1.1 地震事件 日本最新发生的地震简要信息如下: ·时间: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 ·地点: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 ·震级:里氏9.0级震源深度:10公里 ·余震:11-13日共发生168次5级以上余震 ·伤亡:截至3月17日,已造成5429人遇难9594人失踪 ·核电站事故: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个机组当中,1号至4号均发生氢气爆炸。5、 6 号机组正在进行定期维修。 ·火山喷发:新燃岳火山13日下午喷发。 因日本的抗震技术非常发达,日本人民的抗震经验丰富,因此单就地震而言,对日本的损伤是有限的,最不济危害也局限在日本一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没有太大的影响。目前主要的问题纠结在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问题上面。 1.2 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1.2.1 电站简介[1] 福岛核电站(Fukushinia Nuclear Power Plant)位于北纬37度25分14秒,东经141度2分,地处日本福岛工业区。福岛核电站是目前世界世界最大的核电站,由福岛一站(daiichi)、福岛二站(daini)组成,共10台机组(一站6台,二站4台),均为沸水堆。 福岛一站1号机组于1967年9月动工,1970年11月并网,1971年3月投入商业运行,输出电功率净/毛值为439/460兆瓦,负荷因子为49.9%。2号~6号机组分别于1974年7月、1976年3月、1978年10月、1978年4月、1979年10月投入商业运行,输出总功率分别为784、784、784、784、1100兆瓦,负荷因子分别为52.8%、61.2%、72.1%、68.5%和69.7%。福岛二站4台机组的输出电功率净/毛值均为1067/1100兆瓦。二站1号机组于1975年11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蔡青卉教育学121 6202412026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开皇七年隋文帝设立开始,至清末公元1905年光绪帝废除,一共实行了1300年。这项用于封建君主选拔人才的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就其产生的利弊两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科举制度的优势 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人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2.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明清的林则徐等。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人了新的活力, 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观念。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律,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 4.推动文化发展,造就重学之风,“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权利执行者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 二、科举制度的弊端 1、科举实际上是封建专制统治独裁的工具,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叫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皇帝的工具和奴隶,行为准则是按皇帝的意志办事。而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并不是看中一个人的才干。 2、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

福岛核电站事故内幕

福岛核电站事故内幕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日语:福島第一原子力発電所事故)是2011年3月 11日日本宫城县东方外海发生矩震级规模9.0级大地震后所引起的一次核子事故,福岛第一核电站因此次地震造成有堆芯熔毁危险的事故。 [1]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向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10千米内的居民发布紧急避难指示,要求他们紧急疏散,并要求3千米至10千米内居民处于准备状态。他表示:“因为核反应堆无法进行冷却,为以防万一,希望大家紧急避难。”接到指示后,福岛县发出通报,紧急疏散辐射半径20千米范围内的居民,撤离规模为14000人左右。 [2][3][4]

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于3月12日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正门附近的辐射量是通常的70倍以上,而1号反应堆的中央控制室辐射量已升至通常的1000倍。这是日本首次确认有放射性物质外泄。[5] 3月13日,3号机貌似也可能发生部分堆芯熔毁。根据东京电力公司当地时间1pm通讯,发生化学爆炸的1号机注入海水与硼酸,这是为了要冷却与阻止进一步核反应。由于反应堆安全壳的气压过高,3号机已经排气。之后,为了要吸取中子,又灌入含有的硼酸的水。[6]虽然核反应堆安全壳内的气压很高,2号机的水位也比正常低,由于冷却系统仍旧能够将水注入,水位相当稳定[6]。同日日本核能研究开发机构宣布,依照国际核事件分级表,将福岛事故分级为第四级核事故。[7]政府官员谈到堆芯熔毁的可能之后,大约170,000–200,000名居民已被疏散至安全地区。[8][9]而法国则认为问题比日本官方宣称的更严重,是第六级事故。[10] 3月14日上午11点01分,3号机也因同样问题而导致氢气爆炸,相关单位随后发出通报,附近方圆20千米内600多位居民全部室内避难。[11] 3月15日清晨6时10分,2号机组反应堆的控制压力池损坏,而引发爆炸,而4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导致了火灾,相关单位随后要求厂房半径20千米范围内所有人撤离,30千米内范围内的人留在家中,并将此区空域发布为无限期区域禁飞令[12][13]。 3月16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处理危机的工作人员全部撤离现场,实行暂时的避难。[14]

福岛核泄漏事故

福岛核泄漏事故、全球干旱全球能源危机正在加剧 阿拉伯国家政治动荡、福岛核泄漏事故、全球干旱,这三件事加起来对能源界意味着什么?我想,任何曾预言未来几年能源供应将不会出现问题的人都将大失所望,因为能源供应正面临着一个严酷的未来。 能源供应面临危机 由于油价再次高升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石油需求的脚步得以放缓。在5月石油市场报告中,国际能源署下调了今年全球石油消耗总量的预期,削减了每日19万桶,为每日8920万桶。得益于这次的下调,全球油价也许不会继续攀升至之前所预测的高度。但是,油价在今年保持高位仍是毋庸置疑的。人们正承受着自2008年油价暴增后的又一次高油价压力。 坏消息是,全球正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能源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还在不断加剧。易于开采的石油、天然气及煤炭已经越来越少,地缘政治对能源供应的影响再次显现。这些问题现在一股脑的摆在了人们面前,更是为全球能源供应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实在太过惊人。要满足这样的能源需求已经是十分艰巨的任务,自然没有多少余地去挑选能源。不论是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还是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量都在与日俱增。另外,我们还得面对能源安全挑战以及燃料价格继续增长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更是增加了能源供应的压力。 2011年的上半年对于能源界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三件重大事件已经改变了目前的能源供应格局,同时也将影响到我们的能源未来。 政治动荡影响能源供应 第一个,也是目前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动荡。目前这种动荡正在持续,并有在阿拉伯国家中蔓延之势。能源和政治历来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拥有丰富能源储备的国家。由于不是主要石油生产国,突尼斯和埃及的政变没有给能源领域带来太多影响,但这股政治上的冲击波却波及了其他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包括利比亚、也门以及沙特。虽然也门以及沙特政府仍在努力维持国内的政局稳定,但饱受战火洗礼的利比亚石油产量已从过去的每日170万桶降至几乎为零。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石油不可能一直占领能源市场,未来必将会被其他能源取代。但就目前来说,石油仍是世界经济的命脉,石油供应不稳定带来的后果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的。阿拉伯国家动荡带来的石油产量下降必须得到弥补,但是用什么来弥补呢?即便对像沙特这样的石油生产大国来说,增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增产,政府就得投入大量资金,用以开发更多石油资源。而在易于开采的石油资源已经越来越少的今天,增产只能通过开发那些难以开发的石油资源来实现。但是,这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以及更多的基础设施需求。 《华尔街日报》不久就指出,想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必须有赖于沙特等主要石油生产国开发更多过去较少开发的石油资源,如重油等。当然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这需要投入大量资

科举制的利弊与高考制度的改革

汉代开始采用选举制。地方官员拔选出一批人才,呈送到中央,与近代由群众推选的选举意义大不相同。古代选举制,王氏家族选举李氏家族子弟到中央作官,李族又推选王氏族的子弟作为回报。众多势家大族之间长期互相推举,互相支持、互相利用,豪门大族结成政治集团,“门阀士族”由此形成。南北朝的王谢两大士族,互相援引,从东汉经三国魏晋南北朝,形成盘根错节势力集团。汉末三国时河北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并不是他们袁家子弟才学过人,而是凭借他们世代形成的士族集团势力。 从汉到南北朝,几百年间,门阀士族拥有强大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势力,致使南北朝长期不能统一。历史发展需要统一,人民生活需要安定、温饱,不需要战争。隋唐顺应这一形势,统一了南北朝,并使之进一步巩固。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是历史的趋势,百姓的愿望。南北朝时期,南方北方王朝更替十分频繁,朝代是短命的,但门阀士族却安然无恙。中央统一政权为了培养选拔为中央政府服务的官员,必须找一条选拔培养人才的途径,建立一种新制度,科举制应运而生。 科举制,选拔人才不问家族出身,只要能治国安邦,用兵打仗,有经济管理的特长的,都可以应试,及格的可以得到重用。唐朝的高级官员从宰相,到地方官员,多半是科举出身的。此种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行之有效,历宋、元、明、清,一直沿用下来。推行一千多年,明显的效益有以下几点: ⑴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包括边远省区,规定各省区录取人员的比例,像云南、贵州,人口少,文化不发达地区也分配有一定的名额,全国士人产生拥护朝廷的向心力。 ⑵定期考试,后备人才不断地补充到中央,不忧人才匮乏。 ⑶国家规定《四书》《五经》为教材。全国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自学,国家兴办公家学校不多,大量的应考者都是单独自学,只要考试得中,即可上升到官员阶层。 ⑷考试立法详明,执法严峻,主考官舞弊的,重的可判死刑。因此考试取得“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即可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 这制度后来传到外国,世界上普遍认为英国“文官制度”是以中国科举制度移植过去的。 科举制度的公开性,权威性,已被社会所认可。于是,为了考取“功名”苦熬一生。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并不是绝对公平的,真正的人才,由于不合规范程式而被排斥,未被录取,像清朝大文学家蒲松龄应科举,一直考到七十岁,还未考取举人。 科举经历了好几百年,推行了八股考试办法,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的缺点明显。因为八股文考试题目出自《四书》,《四书》的字句就是那样多,三年一考,从明朝规定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应试者不准有自己的独立的新解释。几百年的考试,差不多把《四书》的句子都出遍了,于是想出了截取上句的末句,下句的首句一些不成句子的题,称为“截搭题”。《红楼梦》第81回讲到贾宝玉第二次入家塾读书,老师出应试科举三道题,其中一个题目为“则归墨”,这是《孟子》中“今天下之言不归易则归墨”一句完整的句子,截去上半句“今天下之言”,“则归墨”是下半句,题目就不通,偏要教应考者“代圣贤立言”写出有条理、讲出道理来的文章,岂不荒唐!吕留良曾写过一篇《真进士歌颂黄九烟》指斥明朝三百年来科举取士的弊端: “……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其中并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作蝼 死,人言蝼 可怜虫,吾言凶恶过虎兕,谨具江山再拜上,崇祯夫妇伴缄贶。[自注:崇祯末,有人书一仪状云: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二人,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拜。亦愤时嫉俗之言也,贴于朝堂]” 八股文取士的弊病在于政府规定“代圣贤立言”上,把应试者的思想禁锢死了。八股文有罪过,科举制度不能负责。 1905年9月2日,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由光绪皇帝下诏废止。但科举的影响并未从此消失,对它的是非得失,许多评论失之偏颇,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如何评价它呢?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一种制度存在一千多年,不被别的制度所取代,说明它本身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它是当时先进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两汉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正在逐渐完备,如何选拔人才,统治者起先采取的是征辟、荐举的办法,由地

浅析武士道精神的现代意义

浅析武士道精神的现代意义 ——Samurai High School观后感 武士Samurai,是古代日本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阶级,是日本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武士”一词出现于日本平安京时代,成型于德川幕府,在江户时期,武士道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后来,明治政府颁布“废刀令”标志着武士阶级的彻底倾覆。在这一过程中,低级武士被流放成为“浪人”,部分高级武士获得爵位,成为仅次于皇族的华族。但随着二战的战败,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华族阶层也成为了历史。今天,有些日本人还记着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并不具备任何实质意义。然而,武士的思想遗产,比如武士道,仍旧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士的雏形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律令体制下产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恒武天皇为了巩固政权而设立的。在此之前,天皇招募的士兵主要由农民组成,具有很大的不正规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士。平安时代早期,恒武天皇为巩固和扩张自己的统治范围,向地方豪族求助,提出将授予“征夷大将军”的称号给座下的地方势力。9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12世纪末,武士首领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创立镰仓幕府,统帅天下军政,标志着武士时代的来临。之后的军事领袖多半袭用“征夷大将军”之官位,实施统治。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势力握有日本实际政权,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江户幕府交出政权给天皇为止。直到明治维新,武士都是统治日本社会的支配力量,而他们从体制、职能上看,更类似西方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与一般的亚洲国家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在明治维新后改变,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许骑马,9月,武士被允许“散发hair-cut”、“废刀”,10月,准许武士和平民通婚。明治政府采取了渐进的手段,以发行债券或赎买等方式逐渐取消俸禄,消灭了武士阶级。 “武士”虽说已成为历史,但由“神道教”教义和天皇信仰融合而生的武士道精神却被广为流传,且至今仍对日本社会具有深远影响。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

日本福岛核泄漏是怎样造成的

日本福岛核泄漏是怎样造成的? 2011年3月11日,9级地震造成了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形成了一场“核危机”。这场危机对今后的地球造成多大的危害,还在评估中。福岛核泄漏是怎样造成的呢? 地震带上的核电站 核电作为目前世界“最安全的能源之一”,其发展一直备受争议。日本资源相对匮乏,尤其1973年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确定了优先发展核能的路线,并一直未动摇。 因此,日本在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核电,并一举成为了世界第三大核电大国。55座核反应堆,从北海道到本岛,再到九州,遍布在全国的海岸线上。其中,以福岛核电站周边区域最为集中。 然而,摊开地图,将日本的经济分布图与地震带对比,不难发现,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的日本,留给核电站的安全之地不多。2007年7月,日本中部地区新潟县遭遇里氏6.8级地震。地震过后,位于新潟县的柏崎刈羽核电厂发生火灾,该核电站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水发生了泄漏。该核电站距离地震震中仅9公里。也就是说,核电站处在地震高危地带。 日本本来就是地震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上述所说的55座核电站,有70%以上位于地震高危区域。而且2007年的核泄漏,不是日本第一次由地震引发的核电安全事件。2004年、2005年、2009年,日本都曾有反应堆因地面加速度超出运行设置而自动关闭。只是因为,没有遭到破坏,应急冷却系统安全启动,避免了核泄漏的发生。但是,核电站选址过程中,对地质地震的研究考虑确实不够周全。为此,日本政府也承认,为了发展核电,部分核电站建立的选址,不太科学。 客观的地理环境,需要客观的应对措施。日本政府也认识到核电站发展与地震带分布的制约性。2007年,修订地震标准,将核电站设计基础标准提高了约1.5个点。因此,相对

从福岛核电站事故分析看安全文化(最新版)

从福岛核电站事故分析看安全 文化(最新版) The core of safety culture is people-oriented, which requi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afety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specific work of all employees. ( 安全文化)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从福岛核电站事故分析看安全文化(最新 版) 日本正遭遇二战以来最大的灾难,这次地震由于其史无前例的强烈震级和同时伴随的强次生灾害揪住了全球民众的心。这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1、2、3、4号机组所发生的事故,由于其可能对周边产生的恶劣影响和对人心理产生的恐慌,引起了越来越强烈的关注。根据诸多业内人士对核电站事故以及事故应急处理的分析,我们看到: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看起来是天灾(地震引发海啸造成装置失效),但其实也有许多人为因素,也就是说,还是有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有人没做应该做的事情。 下面我结合专业人士eagle506的技术分析谈一谈这其中的

文化因素。 1、关于应急处置 2011年3月11日下午,地震发生,反应堆安全停堆,按理应该马上向堆芯补水,保证堆芯冷却防止超压,但地震摧毁了电网,厂外电源不可用,这时应该发动应急柴油机,但海啸来了,柴油机房被淹,不过核电厂还备有蓄电池,虽然容量较小,但是在事故后8小时内还是为压力容器的冷却做了一些贡献的。电池眼看就要耗尽,为了保住压力容器,必须要卸压,防止压力容器超压爆炸。而且操作员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但是,12日早,日本首相菅直人要来视察。 如果卸压,环境中的放射性会升高,虽然菅直人是空中视察,但这对没有穿防护服的日本首相来说仍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根据日本某些论坛的说法(没有得到官方证实),卸压的事由于此次视察暂时中断。但余热不等人,安全壳内温度压力仍在上升。 菅直人走后,操作员开始继续释放压力容器内部的压力。此时压力容器内的温度约为550摄氏度,堆芯已经裸露并产生大

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利弊

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利弊 一.科举制度概念: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二.科举制度的利弊: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科举制度长存1300多年,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国际社会也起了一定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都曾仿照中国实行科举制。在西方,有人称它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那么科举制度又有怎么样的利于与弊? A.科举制度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决定人才是否合格与取舍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它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应考者是否有真才实学在这里成了决定的因素,因此科举制度是一种有利于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它为那些出身微贱但却富有才华的人提供了出人头地的可能和机遇,从此,一个人不凭门第和出身,依靠个人奋斗同样也可以拥有辉煌的人生。 1、公开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用过多种方式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汉朝以“察举”制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职,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这比前代进步不少,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用人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出射底层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上来。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在当时多少改变了州、郡地方长官随意左右、受贿营私的状况,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但这个制度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已成为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其结果必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科举制度的出现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科举制度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的宋朝,历代皇帝几乎都以奖掖孤寒、抑制势家自诩,采取了特别举措限制“贵家”子弟,这客观上给了平民子弟更容易崭露头角的机会。宋朝不但出现了“平民”状元的现象,而且很多普通百姓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不少日本学者也因此把中国的宋朝称为“平民社会”。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王维、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汤显祖、清代的纪晓岚、

对于 武士道 此书的读后感

对于武士道这书的读后感 新渡户稻造写的武士道,是一个从自己民族的角度探讨自己文明的书籍,书中的观点可以看作是一个日本人眼中的武士道。 长期以来我都对日本的文化,日本这种勇于切割自己肚子行为所寄存的文化气候很好奇,不可否认我很厌恶日本人,但小日本能够在2战后迅速的恢复,能够在美国人用军舰敲开大门口急速的发展,这也是让人回避不了的事实。日本武士同时具有忠诚大名跟随时改换新的大名这两种在中国文化中矛盾的行为,这也是另我好奇的。作者从他自己的角度带领我认识了一下小日本的武士道文化。 封建社会中部分人员从农耕中逐步脱离出来,成为了武士,这些人员不参加农业劳动,依靠刀剑成为了一个比农业人员高一个级别的阶级,这是武士道文化产生的阶级基础。日本的文化从中国汉唐文化中吸收了很多,包括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认知,包括他们从禅宗学来的日式禅宗,我下面从几个角度来说明我从书中看到的武士道。 首先我们来说说教育与基础思想,小日本武士阶级从小接受的是如何使用刀剑,如何击倒敌人的技巧,思想上他们学到的是忠诚是需要交换的,主君赐予武士土地,保证武士在土地上的权利,武士对主君抱有忠诚,但是日本一直没有系统的体系性质的书籍,比如中国的论语。这也导致了在日本历史上一旦对主君的忠诚跟其他情况矛盾的时候并没有一种统一的解决办法。中国版本肯定就有什么忠义不能两全,日本没有所以这就完全看个人了,有的人为了家族被判主君,有的人为了主君与家族对立,有的父子俩人分别服侍不同的主君导致刀剑相向。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早就固定好了主次的情况,日本的这种不确定很难说清楚是因为他们的封建社会发展的不完全,还是什么原因。 其次日本的独特禅学与他们的道义,日本的禅宗在短短的日本历史上占有很大的地位,众多武士都拜禅师为师,但学习的并不是放下屠刀,学习的是如何能够用平静的心去杀戮,一个武士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心中的宁静才是他们文化追求的方向。可以在日本切腹的仪式上看出,武士在切腹后身体是要求向前倾倒的,在他们看来向后倒是一种耻辱。战争中吟诗更是日本武士的一个特点,他们的文化将附庸风雅与杀戮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他们的逐利,武士阶级毫不掩饰他们追逐名利的行为,例如在战场不知名的角落战死,在

福岛事故的全过程

为什么福岛核电站未能逃脱核泄漏厄运 2012年03月10日07:35新华网 字号:T|T 为什么福岛核电站未能逃脱核泄漏厄运 日本NHK电视台“复原”事故全过程 2011年12月16日,日本政府发布了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平息报告。关于这个事故的核心部分还有许多谜团。为接近或解开这些谜团,日本NHK电视台独家采访了100多名现场工作人员和指挥人员等,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图片和录像录音,听取了许多专家的意见,努力再现当时的情景,尽可能还原事故的真相…… 事件回放 2011年3月11日下午14时45分,日本福岛核电站中央控制室,一切工作正常运行,值班人员11人,都在岗位上。14时46分,发生了日本历史上最大的9级地震。核电站自动感应系统立即停止了原子炉的运行,燃料棒自动上升,反应堆停止工作。这一过程,仅仅用了两秒钟。 此次地震,首先造成福岛核电站周围高压输电线塔的大量震塌,从而使得福岛核电站中央控制室外部供电全部中断。核电站马上启动应急电源柴油发电机,很快恢复了中央控制室的供电。此时,现场技术人员根据日本原子能发电站操作规程,立即启动原子炉冷却系统。冷却系统正一步一步顺利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地震发生51分钟后,突然,中央控制室一片漆黑。现场指挥者和所有人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原来,强震引发的高达10米以上的海啸巨浪,袭击了设计能力只能抵御3米海啸大浪的福岛核电站。首先被淹的是南部建筑物,接着一号机组遭到侵袭,压力超过50吨的海水冲毁了第一道防护门,海水马上进入室内,应急电源柴油发电机完全进水,停止工作;海水进一步侵入位于地下室的蓄电池房。 蓄电池是使原子炉处于被冷却状态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遗憾的是,当时所有蓄电池彻底被淹,核电站立刻陷入丧失所有电源的最险恶的境地。 2011年12月11日,当时的现场最高负责人、福岛第一原子能发电站站长福良昌敏第一次公开接受NHK独家采访时说,当时的情况真的是无能为力,不能做任何事情…… 那么,核泄漏真的无法避免吗? 第一次机会出现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经过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经过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近海发生9.0级地震,随之导致的海啸和核泄漏危机使这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之中。地震海啸纯属天灾无法避免,然而核泄漏危机却可以说是真正的人祸。 福岛第一核电站位于福岛工业区,同在该工业区内的有福岛第二核电站。两个核电站统称为福岛核电站。第一核电站共有6个反应堆,第二核电站拥有4个反应堆。经受地震及海啸袭击后,第一核电站6个反应堆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异常情况。 核泄漏原因之一:技术缺陷、设备老化、选址不科学等因素是此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不断发酵的原因。 福岛第一核电厂1号反应炉1971年开始运转,运行时间将近40年,严重老化。据悉,日本很多核电设备不少已是“超期服役”,使用寿命接近或超过25至30年的最长年限。据日本媒体报道,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迹象,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等。抗震标准老化也为事故埋下了隐患。日本早期核电站设计抗震标准为里氏6.5级。2006年日本修改了核电站抗震标准,将这一标准提高到抗震能力最大为里氏7.0级。但目前日本国内55座核电站中,只有静冈县的滨冈核电站达到了最新抗震标准。据东京电力公司文件显示,对第一和第二核电站的地震测试假设,最高只有7.9级,换言之,该核电站的安全设计水平,远未达到抵御9级地震的标准。 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强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当天日本电力公司宣布,其在日本北部女川町工厂的三座核反应堆自动关闭。然而,几天后相继传来核电站爆炸和反应堆受损的消息。部分专家通过媒体上描绘的各个节点的场景为记者勾勒出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大致过程: 由于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在地震之初就已自动停止,所以在核反应堆内的燃料棒不会发生像原子弹那样的核爆炸。所谓堆芯熔化,是指核反应堆温度上升过高,造成燃料棒熔化并发生破损事故。失去冷却水后,堆芯水位下降,燃料棒露出水面,燃料中的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热量无法去除,随后温度持续上升会导致这种情况。 据日本媒体报道,操作人员尝试打开阀门,释放反应堆容器内的蒸气以让反应堆内的压力下降,爆炸声响起,厂房轰然倒塌。有专家分析,反应堆堆芯附近蒸汽外泄后产生的氢气和周围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引发爆炸,这场爆炸有可能导致护罩安全壳局部受损,从而导致铀燃料能够对外放射。无法有效对堆芯降温正是这次事故的关键所在。由于发电机在地震中遭到损毁,冷却水循

中国科举制度与高考利弊分析-历史试题

中国科举制度与高考利弊分析-历史试题 一、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科举制度是各封建王朝设立科目,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其以"怀牒自投"为主要特征,以试艺好坏为取弃的主要依据,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注意研究选拔人才的国家之一,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选士、贡士的办法。但是,作为封建皇朝从知识分子中选拔人才担任官吏的一种制度,是在西汉以后逐渐形成的。西汉政府是以"察举制"作为任用官吏的基本制度。魏晋时又发展为"九品中正制"。这些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依赖地方官吏发现和推存人才,选才授官的大权掌握在士族地主手中,一般庶族地主难以出仕从政,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和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隋文帝时取消了"九品中正制",设立"秀才科",考试成绩优秀者称之为"秀才",可任用为官。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设进士科,士人可通过地方官推存参加考试,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开始。从此以后,历代封建政权对人才选拔就由荐举制一变而为考试制,这是统治阶级选拔人才制度的一个历史进步。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明,至清末〔1905年〕被废除,在中国沿用了1300余年,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唐朝于进士科外,增设明经、秀才、明法、明算、明书等非常设科目,其中惟明经、进士科为士人所趋。武则天时设武举。宋初因袭唐制,后考试科目、内容和方法发生多次变化。宋太祖时确定殿试之举,科举考试遂定为三级,殿试及第者即行授官;英宗时定为每三年一试,为后世相袭。宋代扩大了及第名额,提高及第待遇,并建立糊名、誊录制度,严格考试规定。元朝规定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出题,用朱熹《四书章名集注》作答。自此,朱程理学占据了科举考试内容。明清两朝仅开进士一科,考试采用八股文体,分作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诸级。 科举制度的最初确立和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了一定的客观标准,并使一些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有了入仕的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但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敝病也愈加明显。由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的范围,考试的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日益流于形式,其结果是束缚了学术思想的发展,败坏了学风和士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发表上谕:从丙午〔1906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正式废除。 二、科举制对社会的影响

日本武士道文化

日本武士道文化 武士道在平安时代随武士团的形成而逐渐产生,到武家开始抵掌政权的镰仓时代,逐兴盛和发展起来。在江户时代,武士道吸收儒家理论道德思想而理论化。其影响深入日本社会各界层,与神道一样,形成日本国明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当然,日本武士道的形成不仅与儒家思想有关,更重要的因素是佛教禅宗,从精神上支撑武士们不计较生死追随主君的,还是禅宗的确“死生如一:的思想。禅宗认为只有否定了作为执迷根源的自我,进入无我境地,完全断绝了生死的羁绊,才能“见性成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武士道同神道一起,充当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精神武器。 武士道一语,是战国时代才出现的。在此之前,有“拿弓箭者之道”或“弓箭之道”、“兵之道”等称。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如同欧洲中世纪出现的骑士精神,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遵守武士道的武士腰间经常佩戴武士刀,以象征勇武。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自杀。新渡户认为,对武士来说,最重要的是背负责任和完成责任,死亡不过是尽责任的一种手段而已,倒在其次。如果没有完成责任所规定的事务,简直比死还可怕。认为切腹是武士唯一谢罪的方法的观点是错误的。武士和武士制度虽然消亡,但是作为一种价值观,武士道精神仍然对现代日本人有深深的影响。有观点认为武士道就是理性主义,正义的做法会因为处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新渡户认为,武士道对男性和女性要求稍微不同。对于女性而言,武士道意味着守卫自己的贞操(当作为武士的女儿时),教育子女,支持丈夫及维系家庭等。新渡户认为,对于女性而言,实践武士道的主要场所是厨房。 早期武士其实是雇佣兵,在战国时代是下克上时代,武士道真正完成于德川幕府时代,来源于神道教、佛教。从神道教中,武士道得到了忠于主君,尊敬祖先;从佛教的日本禅宗得到了平静、沉着、不畏死;从儒学中得到了五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武士道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江户时代之前,江户时代,和明治维新之后。江户时代之前:主要崇尚个人荣耀与家族名誉,讲究个人实力,不尚下对上的忠诚,也就是流行以下克上,提升个人与家族的政治威望,代表典型是足利尊氏、明智光秀。江户时代:幕府为了安定社会,制定诸多武家法规,本份,得主尽忠,忠于主君,不顾身家,报恩,克己,面对逆境而不动摇,以内在的修行,稳定武士阶级的伦常,外在上也以严格取缔的方式约束对上不敬的行为,把社会带向和平稳定的方向,代表人物是山鹿素行和吉田松荫,这些武家法规,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武士道,这使得武士有了恒常效忠对象。明治时代之后:因实行四民平等、废刀令,使武士的地位被削弱,但而后随着军国主义的发展,武士道再度被提倡,并被强调成对天皇的彻底服从与勇武,。经过十二世纪晚期的发展,武士道在16世纪成为成文的准则。当19世纪中叶,最后一个幕府(江户幕府)结束,封建制被废除以后,武士道也被遗弃了,但他的影响,主要在军队中,仍然存在。 在江户初年,由古学派的始祖山鹿素行汲取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养份,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著有《武教全书》、《武家事记》、《兵法问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