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电影史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学艺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特别借助于技术的革新。纵观电影的发展进程,技术一直起着先导的作用。上世纪末以来,一系列数字化技术如计算机图形技术、数字影响合成技术、三维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电子数码信息技术、三维动画、虚拟技术及全数字电影拍摄、下载、播映等新技术即给全球观众带来了匪夷所思三维惊喜和焕然一新的视听体验,使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存储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使电影艺术的范围、性质、电影的表现力,创造了人们前所未闻的视听奇观,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全面应用是继电影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第三次革命。这次革命对电影业的冲击是天翻地覆、前所未有的、其深度和广度与前两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电影是一门艺术。电影是作为一种连续摄录并映现世界原貌的科学技术手段而出现的,摄录技术,感光胶片的发明,从技术上提供了电影诞生的可能性,电影的技术性是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是它与生俱来的东西。电影诞生后,迅速介入艺术文化活动中,作为一种技术性的艺术,电影一方面建立在以技术手段记录现实世界某些侧面的基础上,是摄影机运用的有机体,另一方面靠着大量大量吸收文学、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营养而成长起来。电影的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完美的创造欲,它将商业、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如此成功。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介入电影业给电影带来一场新技术革命,为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是数字技术已像潮水般涌入了电影制作领域,数字化的浪潮将电影制作与计算机技术两者结合到了一起,使电影的制作工艺、视听效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

数字技术对电影的积极影响:

1.数字技术促使了新的电影样式、电影类型的出现:

其中中外灾难片、动画片,科幻片等类型的出现和成熟。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电影中的想象境界是如此高原、奥妙,真正的令人难以想象、神秘无比。

2.数字技术丰富了电影的创作、发行、剪辑手段:

数字技术带来了电影创作的数字化。在前期创作、实际拍摄及后期创作过程都要应用到计算机技术。比如在前期创作中运用计算机设计影片需要的场景、情节、画面等,以便

更好的表现内容,有更好的视觉效果。计算机技术不仅在前期摄录和后期制作领域得到应用,可以说它涉及到了电影制作的各个领域和阶段。而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已呈现出深层次、全方位的发展趋势,甚至电影制作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数字技术在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大量富于想象力和逼真的数字技术开始改变了传统的电影拍摄。

3.数字技术丰富了电影的传播方式,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的播放载体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单一的胶片放映模式已被打破,电影数字化发展促使电影传播方式向多元化与个性化演变。

电影的数字化,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美好的前景,要采用正确地态度,合理利用数字技术,从而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运营数字特技的能力,发展数字化制片的水平,加强电影人的制作技术意识观念。

观念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中国电影的发展必须消除产业与艺术的二元对立,推动中国电影走向多元共生与多元对话,鼓励各种不同电影观念的实验与实践,鼓励各种不同主张、不同流派或不同话语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理解,相互融汇。

21世纪数字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中国电影艺术走向新的辉煌。中国地电影业要立足本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从自身文化市场需求和电影艺术规律出发,创造出促使数字技术和本土电影文化结合的良好氛围。

我们有着昔日的辉煌,今天,我们借助数字技术的优势以及对诸多艺术精华的博取广纳,必将迸发出奇迹般地活力。

数字电影命名规则

数字电影命名规则 摘要:《数字电影命名规则》是为了从事数字电影发行工作的人,在命名或者查找数字电影发行包(DCP)时能够了解如何进行数字电影命名而设计。该命名规范由合作协会数字电影论坛(ISDCF)以及迪斯尼公司一起创建,希望在行业内推行,使数字电影发行包的命名和查找有章可循。 ISDCF论坛(英文全称Inter-Society Digital Cinema Forum),是电影放映合作协会(Inter-Society for the Enhancement of Cinema Presentation,简称Inter-Society)的分支机构。电影放映合作协会成立于1978年,其会员遍布电影与电视实验室协会(ACVL)、国际电影技术协会(ICTA)、美国电影协会(MPAA)、美国影院业主协会(NATO)和美国电视与电影工程师协会(SMPTE),有40余家会员,分别从事制片、放映、设备制造、技术咨询等数字电影相关行业。该协会有合作协会数字电影论坛(ISDCF)以及合作协会环境委员会(ISEC)两个分支机构,前者专注于全球数字电影部署,后者则讨论电影工业的环境保护。 本文是一篇关于数字电影命名规范的翻译整理文章,主要材料来自于ISDCF论坛发布的技术文档《数字电影命名规范》的最新版本V3.9版。译者希望通过本文,使制作DCP的相关人士以及放映相关人士对此规范有所了解,并在工作中作为参考,予以借鉴,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数字发行、数字放映。 1数字电影命名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数字电影发行包(DCP)命名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命名者和查找者一般都会希望在DCP名字包含更多的属性信息,但目前数字电影播放服务器在操作屏上一屏只能显示有限字符,不能完全显示长文件名文件。如果命名过长,一些信息将不可见,除非进行滚屏操作。如果服务器的存储中同时有好几部影片,那么查找起来会遇到困难,尤其是有许多版本的预告片,还和影片正片拥有同样名字的时候。 比如,一部影片的正片DCP文件名如下: Pirates_Of_The_Caribbean_At_World`s_End_Feature_2.39_English_Spanish_subtitles_Unite d_States_Rated_PG-13_5.1_Audio_2K (该名字所包含的属性信息有:《加勒比海盗:在世界的尽头》2.39变形宽银幕版,英语,西班牙语字幕,美国评级PG-13,5.1声道,2K清晰度) 数字电影播放服务器却只能显示40个英文字符,你将只能看到: Pirates_Of_The_Caribbean_At_World`s_End_ 从以上名字的信息,无法得知影片是正片还是预告片,是遮幅宽银幕还是变形宽银幕。

数字电影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应用和影响

数字电影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应用和影响 摘要: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也逐步加快,数字电影技术逐渐取代传统电影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它能够把最先进的数字技术运用到电影制作以及存储和传输当中。对于教育教学来说,电影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方法,也是最为基本的资源之一。让它走进校园,运用其技术制作科教片和资料片,更可以用它来制作课件。 关键词:数字电影技术;发展;教育;教学;应用 1 简单了解数字电影 1.1 数字电影的概念 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以及设备的设置和制作存储,并且利用磁盘光盘和卫星,光纤等物理媒介的传送,把数字信号变成超过目前电影35mm传播标准,图像拥有更高分辨率以及更好的音响效果的电影。 1.2 关于制作 1.2.1 素材的来源 数字电影技术是把电影摄影机利用胶片拍摄出画面,用胶转磁系统来数字化处理。也许会问,何为胶转磁系统?此系统包括胶片的数字扫描仪器,颜色的矫正系统,HD监视

和波形示波,HD矢量示波的仪器等。 1.2.2 数字电影画面直接是利用数字摄像机拍摄而得 优越之处就在于可以延长曝光时间,降格,等功能,实现35mm影片拍摄的优质画面。国内第一次这种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就是《极地营救》。 1.2.3 电脑制作 快速发展的数字电影技术使得很多有关数字艺术创作的工具相应衍生而来,利用这些能够生成虚拟的三维画面,不需要摄像机和演员的参与,在电脑上就可以制作完成。比如国内电影《宝莲灯》就是全数字化制作而成。 1.3 特技制作数字化 自电影诞生以来,特技就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创作手段,而在现如今更是扮演者更加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今数字特技已经成为了数字电影的主要特技技术,电影特技的制作也主要依靠电脑特技的制作来完成。运用多种数字的相关技术手段完成从前极难实现和传统拍摄不能形成的镜头,比如数字的影像合成和转换,影像的修复,还有动画制作,色彩分离,校正,技术合成,计算机合成素材等等。像我们知道的《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悲剧场面,都是通过数字特技来实现的。毫不夸张的说,数字特技完全可以让电影创作实现更大的自由化创作。

全球数字电影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

全球数字电影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 2014-05-12 | 访问次数:181 | 新闻来源:电科动态 一、运用新技术提升数字电影视听质量和用户体验质量成为当前及未来电影行业的发展热点,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电影后期制作环节加快推广应用 1、提升电影图像质量成为技术研发热点,“更多像素”、“更快像素”和“更优像素”等技术将在电影行业综合应用 在数字电影领域,“更多像素” 是指图像空间分辨率的提升,如4K (4096×2160)技术的应用;“更快像素”是指图像时间分辨率的提升,即高帧率技术的应用;“更优像素” 是指图像像素质量的提升,涉及更广亮度范围、更大色域等内容。4K技术近年来一直是影视行业的关注热点,它通过提高图像空间分辨率来提升影视图像质量,4K 数字电影和超高清(UHD)电视是影视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4K数字摄影机产品陆续发布,索尼、Blackmagic、GoPro、佳能(Canon)等设备商均推出了不同价位的4K数字摄影机。与此同时,4K电影后期制作工具和工作流也进一步成熟完善。截至2013年末,全球共拥有4K电影放映设备15114套,在2012 年(13494 套)的基础之上增加12%,增速较前几年明显放缓;近年来4K电影放映设备占全部电影放映设备(2K/4K)的比重日趋稳定,约为15%。 除4K 技术外,高帧率(HFR)技术也是提高视觉体验的有效手段,它通过提高电影摄制和放映的帧速率来提升数字电影图像质量,特别是在数字立体电影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继2012年9月数字电影倡导组织(DCI)发布高帧率数字电影推荐实施细则后,高帧率数字电影的发展与应用方向逐渐清晰明确。迄今,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再到解码放映,电影行业已基本实现对高帧率工作流程的支持。2013年8月,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举行了数字电影高帧率应用规范与互操作性研讨会,对现有和即将安装的数字电影播放系统、母版制作、工作流、压缩过程进行调研,拟将3D 影片单眼帧速率提升至48fps、50fps 和60fps,将2D 影片帧速率提升至96fps、100fps和120fps。研讨议题还包括图像内容压缩标识、不同放映机在放映高帧率影片及常规影片时的声音错位现象、可见伪影的测试材料等内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在积极推动高帧率数字电影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随着4K技术和高帧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影行业逐渐意识到单一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解决电影画质的全面提升,人们开始探寻能够有效改善图像显示效果的方法。在2013 年SMPTE 技术年会上,与会代表提出了“更优像素”的概念,其涵盖更广的亮度范围(更亮或更暗像素)、更大的色域(像素更加多彩)等内容。随后与会代表一致认定,只有将“更多像素”、“更快像素”和“更优像素”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才最具应用价值。因此,“更多像素”、“更快像素”和“更优像素”综合应用的概念被提出,迄今已被电影行业所认可和接受。“更优像素”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其主要依据在于目前大多数影视节目均采用数字摄像技术来记录真实世界的色彩和亮度,而现行影视调色标准基于传统阴极射线管(CRT)技术,调色过程中必须调整原始图像内容,在影像传输和播放之前画面色彩、亮度和对比度已大幅下降,从而使呈现在用户眼前的画面真实度明显下降。目前数字摄像机和图像显示设备的捕获范围与呈现范围极为有限,远远低于人眼对亮度的识别范围。因此,研发新一代图像摄取和显示设备,尽可能真实捕获和真实还原人眼所能看到的一切,是图像摄取和显示设

中国的数字化电影和数据处理工作流程对吴樵导演兼摄影师的采 访

中国的数字化电影和数据处理工作流程:对吴樵导演兼摄影师的采访 众所周知,吴樵导演兼摄影师在中国是电影数字化的先锋人物,从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电影摄影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一直钻研电影拍摄和制作。吴樵指导及拍摄了许多电影,在中国都拥有着一定的反响。2002年初,美国导演卢卡斯用高清摄影机拍摄了电影《星球大战2》给了他很大启发,他觉得电影的质量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胶片电影的束缚。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开始不断地积累数字化处理电影的经验和知识,包括数字摄像机的拍摄质量和表现以及数据处理的工作流程,并一直对摄影这门艺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这里,他与我们分享了一些关于ASSIMILATE的想法与感受。 Q:在数字化电影之前,数字电影之前,你是使用胶片吗?什么动力让您选择数字电影新媒介呢? A 是的,我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时,胶片是制作电影的唯一的选择。在那时,中国在胶片生产和后期洗印工艺方面一直非常落后,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电影拷贝,就要经常去国外加工洗印胶片。直到2002年初我从互联网上了解到美国导演卢卡斯用高清摄影机拍摄了电影《星球大战2》给我很大启发,我想如果电影摄影可以摆脱胶片的束缚,那将是一场革命,会使电影创作获得更大的自由。这种强烈的愿望和使命感支撑着我走上了电影数字化的探索与开拓的道路,尽管经历了无数失败和艰辛,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怨无悔。我相信电影的未来一定是数字化的未来。 Q:是什么让你选择了数字电影? A:在2002年我应用F900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数字电影《冬至》并荣获了金鸡奖最佳摄影提名,从此开始了我的数字电影开拓探索的历程,直到今天我已经应用数字技术拍摄完成了二十余部电影,几乎涵盖了电影从胶片到数字转型发展的全过程。开启了从高清到码流,从码流到数据的各个数字技术应用阶段。成为中国在电影数字领域,技术应用最全面、最深入、最活跃的电影工作者。 Q:在中国您是电影数字化的先锋人物,使用RED ONE 4K数字摄影机和ASSIMILATE-SCRATCH的后期系统组成了数字电影工作流程。您使用RED ONE和SCRATCH拍摄制作的影片有哪些? A 《幻像》、《天上人》、《是非》、《红草莓》、《逃色危机》等。 Q:你使用RED ONE摄像机多久了?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技术更新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姓名 学号 院系

从1985年电影诞生算起,百年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换言之,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促成了电影艺术的重大变革。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第二次是电影从黑白到彩色,这两次变革并未在电影产业化上产生太大影响,其影响是针对于电影艺术的。 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使得电影真正成为视听综合艺术,促成了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的诞生,也预示了默片时代的终结。但是这一次变革也引发了反对的声音,当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默片大师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以及第一位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20世纪30年代,尽管电影在世界各国已经相当普及,而且这门新兴艺术已经引起一批欧洲先锋派艺术家的兴趣与重视,但在当时仍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电影只不过是机械的再现现实,鲁道夫·阿恩海姆详细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紧紧抓住电影影像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论述了如何利用这些差别来进行电影独特的艺术创造。阿恩海姆在其著作《电影作为艺术》里对无声电影和黑白电影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并对无声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于无声电影的理论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认为无声电影艺术上的优点是由其技术上的缺点所造成的,从而完全拒绝和排斥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但这些反对的声音并未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即使是默片大师卓别林,也在1940年推出其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在美国诞生色彩造型成为电影又一个强有力的表现手段,似的银幕上的世界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一样多姿多彩、五彩缤纷,大大增加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阿恩海姆反对一切可以使电影更加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技术进步,他极力反对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认为如此可以保持电影的艺术地位,以防止电影陷于自然主义,避免电影变成抄袭生活的工具。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绝不仅仅在于技术手段,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也完全可以避免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电影艺术美学特性中逼真性与假定性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电影离不开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同样也离不开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带来了电影留声机和彩色电影胶片,从而引发的这两次电影产业的变革与第三次相比只是序曲,环境音响和对白带给电影的影响增加了电影反映现实的逼真性,真正影响到电影产业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

————————————————————————————————作者:————————————————————————————————日期: 2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一) 1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用于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的源母版和发行版制作、放映系统等环节的技术要求。 当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用于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时,在符合本技术要求正文的要求外,还必须符合本技术文件附录的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要求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要求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要求,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要求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GB/T 17975.2-2000 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2部分:视频GB/T 19949.3-1996 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第3 部分:电信号和传输协议 GB/T 9813-2000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 GB2312 汉语字符集编码标准 ISO/IEC 14496-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 ITU-R BS1196-1 Annex 2 Audio coding for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Annex 2 Digital Audio Compression (AC 3) Standard IEC 61937-3 Digital audio-Interface for non-linear PCM encoded audio bitstreams applying IEC 60958-Part 3:Non-linear PCM bitstreams according to the AC-3 format IEEE 802.3U CSMA/CD Access Method (802.3) USB Implementers Forum Inc. Universal Serial Bus Specification Revision 2.0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3.1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 用于农村、社区、厂矿、学校等流动、非专业固定场所、放映银幕宽度为4.5~7米的数字电影放映系统。 3.2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母版 在电影后期制作阶段产生的,可用来转换成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数字母版。 3.3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 将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源母版的图像进行压缩编码、加密并同声音一起打包后用于流动放映发行的电影数据文件。 4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示意图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分为影片发行版制作、发行和放映三部分。发行版制作部分主要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制作、版权保护;发行部分主要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传送与管理;放映部分主要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解密、放映,如图1所示:

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电影史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学艺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特别借助于技术的革新。纵观电影的发展进程,技术一直起着先导的作用。上世纪末以来,一系列数字化技术如计算机图形技术、数字影响合成技术、三维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电子数码信息技术、三维动画、虚拟技术及全数字电影拍摄、下载、播映等新技术即给全球观众带来了匪夷所思三维惊喜和焕然一新的视听体验,使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存储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使电影艺术的范围、性质、电影的表现力,创造了人们前所未闻的视听奇观,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全面应用是继电影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第三次革命。这次革命对电影业的冲击是天翻地覆、前所未有的、其深度和广度与前两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电影是一门艺术。电影是作为一种连续摄录并映现世界原貌的科学技术手段而出现的,摄录技术,感光胶片的发明,从技术上提供了电影诞生的可能性,电影的技术性是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是它与生俱来的东西。电影诞生后,迅速介入艺术文化活动中,作为一种技术性的艺术,电影一方面建立在以技术手段记录现实世界某些侧面的基础上,是摄影机运用的有机体,另一方面靠着大量大量吸收文学、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营养而成长起来。电影的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完美的创造欲,它将商业、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如此成功。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介入电影业给电影带来一场新技术革命,为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是数字技术已像潮水般涌入了电影制作领域,数字化的浪潮将电影制作与计算机技术两者结合到了一起,使电影的制作工艺、视听效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 数字技术对电影的积极影响: 1.数字技术促使了新的电影样式、电影类型的出现: 其中中外灾难片、动画片,科幻片等类型的出现和成熟。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电影中的想象境界是如此高原、奥妙,真正的令人难以想象、神秘无比。 2.数字技术丰富了电影的创作、发行、剪辑手段: 数字技术带来了电影创作的数字化。在前期创作、实际拍摄及后期创作过程都要应用到计算机技术。比如在前期创作中运用计算机设计影片需要的场景、情节、画面等,以便

中国电影数字化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电影数字化的诞生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娱乐业也随之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而在众多五花 八门、异军突起的娱乐门类当中,电影是最为贴近人们、也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从 无声的默片时代、到有声的黑白电影时代、再到陪伴我们多年的彩色胶片电影时代,直至今 天的数字电影,电影在经过了多年的变革与发展以后,如今数字化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发展的 新动力和增长点。数字制作与数字放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电影品质,创造视觉奇观,而且可 以大大改变电影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拓展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带动电影的 体制变革、管理变革和产业变革。我国的数字银幕从过去的150块到2010年的2100多块, 从制作数字版本的国产影片寥寥无几到超过90%的电影拥有数字版本,经过最近几年的快速 发展,我国的数字银幕占总银幕数比例跃居世界首位。中国数字电影已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 发展快车道,数字时代即将来临。 数字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又竖立起了一块耀眼的里程碑。它以便捷 有效的创作手段、始终如新和稳定的放映效果、丰富和拓展的节目来源、低廉和快速的传输 发行模式、可靠和加密的版权保护措施等优势.在彻底改变原有电影运作方式的同时.给广 大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 一、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历史 科学技术曾为中国电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电影的数字化,应该说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 供了美好的前景。中国电影的数字技术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的,当时是从电 影的声音制作开始。到现在我们影院的音响系统已经具备了六声道、八声道环绕立体声播放,这是个历史性的革命。中国电影史上最先采用数字化图形技术的影片是《秦颂》,导演周晓 文用数字化技术演绎了中国古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烈悲壮的历史画面。 中国电影首次大量的使用数字化技术是从影片《紧急迫降》开始的。当时,为了填补中 国电影在数字技术设备方面的空白,上影集团斥巨资专门从美国购置了数字化设备,从技术 上保证了这部影片创作理念的实现。为此,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便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而以空军试飞员的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冲天飞豹》所面临的难题是导演要在一个不真实 的(三维)环境中制造出一种真实的景象。有限的资金,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条件,《冲天飞豹》对导演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挑战。《冲天飞豹》的数码影像世界虽然并没有完全达到导演 预期的目的,在许多场景的展现上还有“数字化的痕迹”,但是《冲天飞豹》毕竟展示了一个 中国电影过去未曾展示过的历史空间。 二、数字电影与虚拟美学 在传统电影艺术的鼎盛时期,世界上曾出现过一系列标榜直面现实的真实美学。在电影 的虚拟时代,以数字化技术为最新表现形式的电影艺术,它的衡量标准是虚拟美学。 相对于过去传统影片的真实性和现实感,“虚拟时代”的电影将更具有“仿真性”和全方位 模拟现实的特征。在这样开放性的创作空间里,好像也只有数字技术才能装点人类的无边想象,才能满足电影观众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电影中最好的虚拟技术,是那种让人看不到破绽、看不出痕迹的虚拟技术。这也是虚拟美学的最大魅力。 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了人们所想到的一切。美轮美奂的天堂也好,阴森恐怖的地狱也罢,电影的世界如今成了一个无奇不有的世界。惊险的变得更加惊险,恐怖的变得更加恐怖,美 丽的变得更加美丽。 归根结底,数字技术所造成的影像奇观,尽管无法改变我们对一个世界的真实感受。但 是它却已经改变了传统电影艺术真实的最终意义。 三、数码电影与观众心理

数字立体声电影院的技术要求

第四章数字立体声影院的技术要求 第一节电影厅的工艺要求 一、体形与尺度 就建筑平面而言,电影厅的体形设计大致可分为矩形、梯形(或扇形)、钟形、椭圆形和圆形五种类型。圆形与椭圆形多在同于特种电影上,(环幕、球幕等)椭圆型平面,尽管其最佳座位率要较其它形状平面略占优势,但由于它有大面积凹弧形墙面,易形成声聚焦,且由于结构复杂,投资较大,多不采用。由于矩形平面结构简单,建筑结构易于处理,声能分布比较均匀,在平行排列的多厅影院中,各厅排序方便,空间利用平高,采用最为普通。 电影院内观众厅的最大长度以不超过30m为宜,这是根据声音的特点来确定的。我们知道声音的速度约为340m/s,在30m的距离内声音的延迟时间不超过100ms。基本可满足主声道对环绕声道的声像定位的延迟时间,而且可有效避免后区观众观看电影时的声画不同步感觉。控制影厅长宽比例,应从影厅的最佳视听范围的占有率与最大面积利用率,这一对矛盾去寻找平衡,一般控制在1.5±0.2较为合适,例如30m长的电影厅,其宽度可在17m~23m之间选取。 根据电影厅的体型,长度与长宽比例,可将电影厅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其主要指标大致可见下表: 表1-4-1 电影观众厅尺寸、面积、容积与座位数 注:由于观众厅的高度对观众厅的容积影响较大,实际的电影厅中会与表中所列数据略有出入 二、银幕: 现代电影所追求的大视野视觉感受,要求银幕的画面应充满影厅前区,让观众身临其境。银幕的尺度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决定了该影厅的工艺条件。因为,在一个体型、容积已确定的电影厅内,仅当银幕尺度确定后,方可计算出最近视距与视点高度,方可由银幕尺度,平均亮度、反射系数与放映距离计算出放映机的光通量与氙灯功率,方可作立体声声场的设计。 1、银幕宽度: 现代电影院所要求的开阔视觉效果与立体声声像效果,无一不要求有较宽银幕,目前所流行的Wall to Wall (墙到墙)的银幕宽度就是希望观众在观赏电影时,实现无遮挡的全景临场效果。在观众厅厅宽确定的工艺条件下,两侧仅需留有0.5~1m的黑边框位置。 2、银幕高度: 由于不同制式银幕的高宽比不同,在银幕高度的设置上,也会因其高、宽比不同,而有不同取

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分析

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分析 [摘要] 从电影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电影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因素从一开始就渗透到了电影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上,甚至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上升到了技术意识形态。但技术对电影艺术表现力的贡献恐怕不应该简单地上升到技术意识形态和颠覆性的高度。制作技术是电影创作的手段,要受到创作观念的影响,电影的创作观念不但影响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技术和手法,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制作技术是要服从于艺术表现的,也就是说,电影好不好看,光追求制作技术是不行的。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创作观念; 电影主要从事高校宣传工作及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明显技术特征的艺术,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在电影创作中,艺术和技术是不应该被分裂开来考虑的。它与其他艺术门类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它所虚构的每一个叙事元素都必须通过一个个技术过程转化为具象性的电影影像,其创作过程渗透了一整套复杂的工艺技术。 纵观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新技术的每一次出现,都会通过对电影制作方式的改变引起电影思维、电影语言乃至整个电影观念的变化。默片时期蒙太奇理论的提出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就是基于电影技术的,有声电影的出现更是一场由种种技术因素引起的电影美学的巨大变革;彩色电影的出现,同样是一个技术与美学唇齿相依、息息共存的发展过程;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全面应用是继电影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第三次革命,而且这次革命对电影业的冲击是天翻地覆、前所未有过的,其影响的广度与深度较之前两次技术变革过之而无不及。 早期运用长镜头反映一个连续的场面或事件过程,能给观众展示一个连续完整的时空。这是通过连续的镜头在物理技术层面上的不间断录制而实现的,但是在数字技术盛行于影视创作领域的今天,长镜头视觉效果却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而完全不用摄像机连续拍摄就可以得到。电影《云水谣》中开头的6分钟长镜头是为了完整地勾勒出上世纪40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导演尹力拍摄了8个镜头,这些镜头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当时台湾特有的景象: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当地的婚嫁、街头的小商贩、国民党士兵等,几个镜头上天入地、穿堂入室,要把它们组接成一个连贯的长镜头,这在传统实拍镜头的电影中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云水谣》巧妙地运用数字特效技术将它们不留痕迹地连接在了一起。[1] 因此,从电影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电影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因素从一开始就渗透到了电影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上,甚至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上升到了技术意识形态。这从近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大片就能够看出来,比如《指环王》、《无极》、《英雄》等,观众能够明确感受到技术的魅力。电影艺术的发展需要以强大的技术为依托,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艺术表现的更大可能。三维动画、虚拟技术、数字特效、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电影制作的技术手段,使得电影制片的整个工艺流程焕然一新,而且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艺术手段与表现领域,向电影本性、电影功能、电影的美学意义等经典电影理论命题和美学基点提出了历史性的挑战。不仅使得电影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消解,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改变着整个世界。从未来的发展看,这种变革还将是全方位和颠覆性的。

电影技术发展史

电影技术发展史 一.早期电影技术奠基时期 1.电影技术发展的奠基 先是大约公元前400年左右针孔成像原理被发现,后有1800年英国科学家Thomas?Wedgwood首次尝试通过化学的方式对图像进行记录,再到光刻摄影法、达盖尔式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的诞生,到湿板火棉摄影法与定影胶体的探究、彩色摄影的实现等。这些摄影技术和载体的发现与发明,在很大程度上为电影技术的诞生做出了铺垫。 2.电影技术的诞生 1872年,美国参议院Leland Stanford与好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摄影师Eadweard Muybridge用24架照相机,拍下了24张照片。这些照片被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了一匹运动的马。这就是最早的电影技术的诞生! 二.电影技术快速发展时期 1.电影放映方式与胶片的变化 在一开始,由于电尚未出现,氢氧燃烧的“灰光”灯用来放映高度易燃的赛璐珞胶片。碳弧灯很快取代了灰光灯,安全性提高了一些。直到1915年电动马达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手摇以每秒16格放映的。此后,更长的故事片生产出来。到1920年,电影成了全世界主要的娱乐形式。 在1891年, William Kennedy Dickson向柯达公司创始人Geroge Eastman 订购了35mm 宽的赛璐珞硝酸胶片,并在Thomas Edison原始的Kinetograph摄像机上运行时开始的。5年之后,35mm胶片再次用于美国的首次电影放映中。 2.有声电影的出现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拍出《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浇水园丁》等短片,标志着电影诞生。1927 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上映标志着在电影技术史上从无声到有声的大变革。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彩色电影的出现 30 年代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名利场》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第二次技术飞跃。双色处理技术,结合红、绿两层颜色来模拟全色。这一技术首次应用于1922年电影《The Toll of the Sea》。 50年代初,柯达公司的单带伊斯曼彩色胶片处理技术——将三层染色集中在一卷胶片上——结束了特艺色在色彩处理方面的垄断,在短短几年中,伊斯曼彩色胶片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安全的醋酸片基取代了易燃的硝酸片基。 三.现代电影技术发展 1.立体电影 用于区分影院与小的电视屏幕,并将观众重新吸引回到影院的技术之一就是三维(3-D)

2017年北电影视技术系数字电影技术(学术型)参考书目 考研经验 考研笔记 报考要求 指定教材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1【影视技术系】 院系:影视技术系研究方向名称:数字电影技术 研究方向介绍: 培养掌握数字电影技术理论并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培养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电影技术人才。 2.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求兼具技术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相关计算机专业软件,能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影视教学,担负边缘学科和前沿学术课题的开拓与攻关性人才。 3.培养在数字电影技术领域,包括数字电影摄影、数字特种摄影、数字后期制作、媒体数据管理、数字影院系统的技术服务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2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学术型) 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电影基础理论》陈晓云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中国文化读本》叶朗著 《什么是艺术》(美)沃特伯格著 《艺术概论》赵彬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 + 【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3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学术型)考研重点内部资料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它是诸多要素的总和,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作为艺术作品内容的人类生活,是主客观的统一。它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又不同于实际的客体世界本身,而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愿望、意志、观点,在个人体验感受的基础上,对生活加以选择、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所以,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美学思想,遵循美的规律对自然、社会加工创造的结果,既具有客体性,又具有主体色彩,是主客体的融合。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1)动作与姿态。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艺术,人体的动作姿态是舞蹈艺术的最基本的元素。舞蹈又是以人的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的。人的形体动作就是舞蹈所使用的艺术语言,舞蹈的人的形体动作和造型姿态,处处表现出美的韵律,具有鲜明的形式美特点。· (2)抒情与表现。 舞蹈长于抒情,有着最强烈酌表情性。表情性是表演艺术共有的本质属性。舞蹈同音乐一样,都不擅长于描绘外界客观的景物、、叙述事件的变化,却擅长于传达人的细微复杂的内心活动。不过,舞蹈只能靠演员的动作、姿态和表情,就很难反映自身之外的外界事物,这就造成了舞蹈拙于叙事而长于抒情的特点。 (3)节奏与韵律。 舞蹈有着强烈的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组织舞蹈动作的基础,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节奏的存在使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形神兼备。舞蹈形象无一不是充满情感韵律的动态形象。是一种“活跃的力的形象”节奏同羡律的统一,使舞蹈动作既有外在的形式美又充满内在的韵味,

技术对电影工业及电影的影响

科技对电影工业及电影的影响 电影人创造和利用最新科技的进程强烈的影响着电影工业及观影体验。多年以来,这导致了电影观念、技术及手法的演进,让电影人更精确和方便的将自己的想象投射到大银幕当中。科技的发展对电影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包括其制作过程、观影方式、发行方式,甚至电影的推广领域。 电影是最现代的艺术形式,同样也最依赖科学技术。这门在二十世纪占统治地位的艺术形式是十九世纪机械偏好、运动性追求、视错觉和公众娱乐的产物。电影的出现靠的是不断的寻找、发明、改进和大量失败的经验。 第一部“电影”的出现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让小的图画运动,并看起来栩栩如生。在更进步的科学发现如视觉暂留系统发现之前,初始时这就如同翻书页时会造成的木偶运动效果。1880年,埃米尔发明了一种机器,“真像机”,它能将运动的图画投射到屏幕上。必需要的第二个条件是摄影技术。在1889年,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助手威廉迪克森发明了应用结合运动影像和照相术的“活动照相机”。但是,要看到影像,观看者必须通过小孔装置进行窥视。第三个条件是将运动的照片影像投射到墙上。爱迪生觉得这么做并不值得,因为他和很多其他人都认为电影只不过是一时流行的时尚,并且将会很快过时。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制造了结合这三个条件的实用性机械装置,他们将其称作“电影放映机”。直到1894年,“电影放映机”才在五分钱娱乐场(顾客需付五分镍币才可观看动画影像的地方)公开亮相。 在发明道路上,人们逐渐热心于更新这种机械装置。新的创意被带进照相术,即能够连续捕捉影像并利用连续的光影刺激让人们觉得看到的是平滑的影像。一张一张的照片被保存在赛璐珞条(电影胶片条)中。在早些时候,这种装备局限于技术的反复试验。但是,随着突破性的进展即拉塞姆环的出现,让穿孔而过的赛璐珞条不再强烈晃动,使得长篇影像完整播放和流畅的观看成为可能。那之后,除了卢米埃尔式的创造,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的出现使得电影艺术很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然而,太短的放映时间仍严重制约了电影的发展。当技术条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其他问题又应运而生。当现实主义、艺术氛围、叙事层面的问题出现时,影像依靠钢琴家即兴演奏配音的局面暴露出极大的弊端。缺少色彩、只能显示黑白两色的问题最初被胶片夹着色技术解决了,直到冉冉升起的“特艺集团”公司创造出新的着色技术,让色彩看起来更加鲜艳。起初,颜色用来唤起情绪、感觉和想象,后来使用彩色胶片成为习惯。但是《辛德勒的名单》(史蒂夫斯皮尔伯,1993)和《疯狂店员》(凯文史密斯,1994)证明了电影凭借黑白两色也能够获得商业及口碑的成功。限于资金的匮乏或者技术进步,人们被迫想出其他招数。最简单的把戏,莫过于关闭摄影机但将其保持原位,演员离场,打开摄影机,从而制造出人物突然消失的效果。另一个技巧是摆放一张与周围环境匹配的油画在一张镜子旁边,让影棚看起来更加广阔。在系列纪录片《希区柯克的迷宫》(艾兰·贝尔,1981),这一点才让没注意到这点的观众恍然大悟。 动画电影彻底摆脱真人形式需要更多技术的引进。用照相机将简笔画拍照,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1. 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 电影特技指的是为了满足电影画面的特殊视觉效果所采用的特殊拍摄与制作技巧。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由于成本、场地、时间和表演等限制因素,出现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过多、危险度高的摄制任务,甚至根据剧本要求和导演意图完成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对象和现象的摄取,经常需要采取超出一般的摄制技术的方法来完成电影画面效果,这些特殊摄制方法就称之为特技。使用特技产生的电影效果被称为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或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特技产生的电影视觉效果是动态画面和影像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理性的技术展现为感性的艺术,神奇的梦想入化为完美的真实。电影特效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创作了许多的视觉奇观,这些创作贯穿了整个动态影像的历史,永远是为故事情节、导演的创意和摄影师的美感需要而存在。 特效是特殊效果的简称,常常称为现场效果。换言之,特效往往是通过搭建场景来完成拍摄获得的画面效果。典型的特效有:弹道、爆炸、战场硝烟、雨景、烈火、翻车、吊钢丝飞人、整个场景的抖动、道具或车的颤抖、模拟飞机轮船的运动、人工效果的海洋、海浪和喷水等。在现代方法论的词汇中,特殊效果与视觉效果有时互为替代,往往很难区分,这种混同在数字技术时代尤为显著。例如早期对画面的数字除脏技术,可以给特效艺术家们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在空中吊飞等场景中,不妨使用更多的拉索,以大大增强拍摄安全性。 视觉效果是指电影生产过程中,在不便用实拍的情况下,有任何画面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制作、修改或增进所获得的画面效果。换而言之,视觉效果一般发生在影像素材被采集之后,其艺术效果是在后期完成的。视觉效果也可以在实拍过程中加入;并要使用一些合成技术,例如遮罩接景技术、前幕和后幕的投影、透视场景的定制模仿、由电脑生成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的物体、角色、环境、场景;合成技术和非线性合成。最近的一些数字工具,使合成、数字场景、纯电脑角色等都成为可能,使电影无论在哪个层面的都能创造特效,他们是电影圈日常工作中普遍用到的一部分,也是电影人常用的工具。 电影特技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美工特技(景片绘画、玻璃绘画、手工画面分解等)、摄影特技(中途停拍、变速拍摄、回放、逐格拍摄、多次曝光、镜头透视、摄影运动和角度控制、航拍等)、合成特技(光学合成特技:各种遮片的制作和使用、前景和背景的投影技术、胶片合成技术等;数字合成特技:背景色差抠像技术、多画面合成技术。)、模型和布景特技(前景模型、背景模型、可活动模型、替代物模型和布景)、三维动画特技(虚拟影像生成技术、三维扫描技术、运动捕捉技术和智能动画技术等)。 特技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近五年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5部电影中,几乎所用影片的特技镜头都超过80%,其中包括使用数字特技的动画影片。从技术的角度上讲,所有数字动画都是在后期完成的,因此他们都属于特技制作的视觉效果。由此可见,特技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特技变为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特技电影和动画影片共享数字技术。此外,类似的技术还运用到其他许多艺术创作形态中,比如电视、实景演出、游戏和互联网。

电影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电影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电影发展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Films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 6 (三周课程)学分: 2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13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电影发展史》是新闻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向同学介绍评析中国和外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梳理出中外电影历史的发展线索和优秀的艺术传统。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同学了解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各个历史阶段电影的发展状况,生长的时代背景、具备的艺术特征以及重要人物和经典作品有初步理解和评析。观摩任课教师指定的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内涵的电影文本,并结合历史语境进行鉴赏分析,把握中外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总共两个专题《世界电影发展概况》、《美国好莱坞系统的建立》。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跨三个周次,分为《世界电影发展概况》、《美国好莱坞系统的建立》两个专题。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电影发展史》教学以课堂讲授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将讨论法、经典片段评析观摩法相结合。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电影发展史》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 段 章 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 外 其 它 小 计 1 绪论 2 PPT 视频 2 世界电影发展概况 2 PPT 视频 3 美国好莱坞系统的 建立 2 PPT 视频 合计 6 6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与《影视艺术》课程是相互联系的关系,旨在了解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各个历史阶段电影的发展状况,生长的时代背景、具备的艺术特征以及重要人物和经典作品有初步理解和评析。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曹毅梅,《新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世界电影史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八)说明 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 考核形式:开卷考查。 评分办法:平时成绩占10%,平时作业占20%,期末成绩占70%。 三、教学内容纲要

数字影院暂行技术要求

广电总局印发《数字电影管理暂行规定》、《数字电影技术要求(暂行)》的通知为了加强数字电影的管理,规范摄制、发行和放映(播放)数字电影的行为,促进数字电影院的建设,2002年8月7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印发《数字电影管理暂行规定》、数字电影技术要求(暂行)》的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遵照执行。数字电影技术要求(暂行) 前言 本技术要求是为了适应目前数字电影制作、放映和数字影院建设的需求而制定的,其中规定了数字电影节目技术要求、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技术要求。 数字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应遵循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在制定过程中,主要参考了GB 5879-86《电影放映幕主要特性的测定方法》、GB/T 3557-94《电影院视听环境技术要求》、BG/T 4645-94《室内影院和鉴定放映室的银幕亮度》、行业标准《数字立体声影院的技术标准》、GY/T 155-2000《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值》和ISO/IEC 13818《运动图像及其伴音通用编码国际标准MPGE-2》,以及SMPTE DC-28数字电影标准工作组推荐的相关技术文件。 本技术要求在制定过程中,既考虑了我国数字电影放映的技术要求,也考虑了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及国际标准现状,在指标方面兼顾了先进性和可行性。 本技术要求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 数字电影技术要求(暂行) 1 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用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传输、发行、放映的数字电影的基本技术内容。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数字电影的节目后期制作部门、发行部门和使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影院(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要求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要求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要求,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要求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GB/T 3557-94 《电影院视听环境技术要求》 GB/T 4645-94 《室内影院和鉴定放映室的银幕亮度》 GY/T ××××-××××《数字立体声电影院的技术标准》 GY/T 155-2000 《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值》 GY/T 147-2000《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站通用技术要求》 GB8898-2001《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 GB9254-199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3 定义 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的故事片、纪录片、美术片、专题片以及体育、文艺节目和广告等,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符合本技术要求的数字信号还原成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4 数字电影节目制作技术要求 4.1 图像 4.1.1 扫描格式应为1920x1080,24p;24sf;50i。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