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

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

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
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

生物灾害科学 2014, 37(1): 74-7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6283097.html, Biological Disaster Science, V ol. 37, No. 1, 2014 swzhkx@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6283097.html, DOI:10.3969/j.issn.2095-3704.2014.01.014

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

黄婷1,蒋军喜1*,余国庆2,熊爱芳2,王园秀3(1.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2. 江西省瑞昌农业局,江西瑞昌 332200;3. 江西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摘要:山药是一种颇具食用和药用保健价值的蔬菜作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大有发展前途。近年来,随着

山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病害发生也随之加重,其中包括真菌病害、细菌病害以及病毒病害等,而这些病

害的发生在雨水多的季节尤为突出,其为害程度也随之加重,严重制约着山药的发展。通过对山药病害发生种

类、为害症状、病原、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对山药病害进行综述,指出了山药病害研究中存在

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山药病害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山药;病害;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6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704(2014)01-0074-05

Latest Advance in Researches on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Diseases

HUANG Ting1, JIANG Jun-xi1*, YU Guo-qing2, XIONG Ai-fang2, WANG Yuan-xiu3

(1. College of Agronomy,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2. Agricultural Bureau of Ruichang County, Ruichang 332200, China; 3. College of Biolo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having high medicinal and edible values, is a promising vegetable crop. In recent years, as the planting area of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increased, its diseases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diseases was reviewed from their symptoms, pathogens, occurrence regularities and control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diseases of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Key words: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diseases; research advance

山药(Dioscorea opposite Thunb),也称薯蓣、淮山药、山芋,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以块茎作蔬菜食用。山药既因其突出的食用和药用保健价值受到消费者之亲睐,也因其种植效益好受到

生产者之欢迎。山药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我国则在河南[2]、湖北[3]、山东[4]、江西、广

西[5]等省有大面积栽培。根据文献报道及近年笔者对江西瑞昌[6]、泰和等山药产区的调查,山药病害已

成为制约山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充分掌握目前山药病害的研究现状,以便有效地开展山药

病害的研究和防治,笔者对山药病害研究进展进行了如下综述。

收稿日期:2014-02-13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3269)

作者简介:黄婷,女,硕士生,主要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jxfzncht@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6283097.html,;*通信作者:蒋军喜,教授,

2014年第1期黄婷等: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75?

1 山药真菌病害

1.1 山药炭疽病

山药炭疽病是我国山药生产中分布最广、发生最重的一种病害,在四川雅安[7]、黄淮地区[8]、鄂西南地区[9]可分别造成山药减产90%~100%、10%~50%和20%~50%。本病在国外,如西非[10]、加勒比海地区[11-12]等国家也有报道。该病主要为害山药的叶片和茎蔓。初期叶尖或叶缘呈暗绿色、水渍状斑点,随后逐渐扩大为褐色或黑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斑通常有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红色或黑色小点。茎蔓感病后出现梭形、稍凹陷的褐斑。山药炭疽病主要由胶孢炭疽菌(Cloeosporium. gloeosporioides)[5-6,13]引起,少数由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7-8,14]或薯蓣盘长孢菌(Gloeosporium pestis)[15]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田间湿度大是该病流行的主导因素。主要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有效药剂有30%爱苗、50%施保功[16]等。

1.2 山药褐斑病

也称白涩病、叶枯病及斑纹病,常与炭疽病并发,主要为害叶片和茎杆,一般发病时减产20%。其与炭疽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病斑后期边缘微凸,中间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严重时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死但不易落叶。茎秆感病时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融合在一起,茎蔓枯死[17]。山药褐斑病主要由薯蓣盘孢菌(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和薯蓣叶点霉(Phyllosticta dioscoreae)[18]引起。该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主要防治措施有轮作、选育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和加强栽培管理等。

1.3 山药灰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病叶先出现淡黄色病斑,后扩大为褐色椭圆形边缘不明显的大斑,叶背有紫灰色霉层[2]。该病主要由薯蓣色链隔孢(Phaeoramulana dioscoreae),异名薯蓣尾孢(Cercospora dioscoreae)引起。本病危害性不大,发病初期可喷施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等药剂。

1.4 山药疮痂病

本病主要危害山药块茎,发病时产生褐色小斑点,表皮木栓化坏死,有大小不均的瘤状凸起或疮痂状破裂。主要由放线菌疮痂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引起。病菌主要在病茎中越冬[4]。可对块茎进行药剂处理,有效药剂有80%重茬保可湿性粉剂。

1.5 山药黑粉病

主要为害叶脉和叶柄,叶片产生灰褐色疣形斑,可引起畸形,表皮破裂后,露出黑色粉末[2]。病原为山药条黑粉菌(Urocystis dioscoreae)。病菌以孢子团在土壤中越冬。生产中应禁止施用混有病菌孢子而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做底肥,播种前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等药剂浸种。

1.6 山药白锈病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发病初期叶片上有淡黄色斑点,叶背着生白色粉状疱疹,破裂散出白色粉状物,发病严重时叶片畸形,叶柄肿大。病原为卵菌纲白锈菌属真菌(Albugo ipomoeaepanduranoe)[2]。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春秋长期低温多雨发病重。发病时多采用药剂防治,如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等。

1.7 山药枯萎病

山药枯萎病也称死藤病、死秧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及地下块茎,染病时茎基部有梭形褐色病斑,而后表皮腐烂;块茎染病后形成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严重时整个山药变细、变褐。病原为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mrium)[19],也有报道为尖镰孢薯蓣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dioscoreae)[18]。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块茎内或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主要靠流水和农事操作传播,通过选用无病种茎或喷施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进行防治。

1.8 山药斑枯病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褐色,边缘暗褐色,其上着生黑色小点,发病

?76?生物灾害科学第37卷第1期

严重时,叶片干枯,全株枯死。病原为薯蓣壳针孢(Septoria dioscoreae)[18]。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防治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等。

1.9 山药立枯病

本病也称山药茎腐病,通常在苗后直立生长期(5—6月)发生,地上部出现萎蔫继而倒伏症状,地下茎先产生黄褐色不规则形或长形凹陷病斑,随后逐渐干缩腐烂。病原为半知菌类丝核菌属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20],病菌主要是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存活期可长达3年。1.10 山药根腐病

本病主要表现为根部皮层变褐腐烂、脱落,维管束呈褐色,地上部叶色变黄,叶片干枯直至整株枯死。病原主要为镰刀菌(Fusarium sp.),包括厚垣镰刀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21],还有报道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22]引起。贾海民等[22]报道河北麻山药出苗后,遇上高温多雨有利于该病的发生,7月上旬为始发期,7月中、下旬为盛期,发病率80%以上。采用新的生物药剂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1]能有效防治麻山药根腐病的发生。

1.11 山药黑斑病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尖或叶缘产生半圆形黑色大病斑,有不明显轮纹,严重时常造成叶片枯死。病原为半知菌类链格孢属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20]。该病6月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盛期。可通过在播种期对栽子及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来防治该病害的发生。

1.12 山药黑痣病(山药黑皮病)

本病也称山药黑皮病,主要为害山药根状茎,发病时表皮形成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发病严重时,病斑硬化,根状茎干瘪,病斑仅限于山药表皮,不影响山药产量但对山药的外观有影响。其病原为甘薯毛链孢(Monilochaetes infascans)[18]。

2 山药细菌病害

山药细菌性病害只报道了山药叶斑病的发生。该病害系统性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基部叶片开始发病,产生暗褐色、圆形、直径2~8 mm病斑,叶片发黄易脱落,茎基部维管束褐色,由萎蔫短小杆菌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us pv. Discorea)[20]引起。其病原菌借助龙头传播。此病对山药产量有直接影响,是搭架山药中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目前还未发现有效的防治方法,仅通过早发现早预防来控制该病的发生。

3 山药病毒病害

目前报道的山药病毒病害主要为山药花叶病毒病,在山药生长初期为害症状不明显,到生长中后期逐渐明显,在叶片上出现褪绿斑、花叶、畸形等典型病毒病症状,严重时植株矮化,生长缓慢,而地下块茎畸形。目前为害山药的病毒种类主要有:马铃薯Y病毒(PVY)[23-24]、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23]、马铃薯A病毒(PV A)、M病毒(PVM)、卷叶病毒(PLRV)、S病毒(PVS)、X病毒(PVX)[24]、菜豆萎蔫病毒(BBWV)、芜箐花叶病毒(TuMV)、康乃馨意大利环斑病毒(CIRV)[25]、山药坏死花叶病毒(CYNMV)[26]和蚕豆萎蔫病毒2(BBWV-2)[27]。该病病毒随种薯在贮藏窖内越冬。有关本病的防治张艳秋等[28]于2008年进行了报道,山药病毒病的发生与种薯带毒率和蚜虫数量有直接关系,因此选育无毒种苗及控制蚜虫数量是防治山药病毒病的关键。同时建立无病留种田、适期早栽、加强肥水管理、彻底铲除田间杂草等措施也能有效的防治该病害的发生。

4 山药线虫病害

山药线虫病害有山药根结线虫病和山药根腐线虫病之分。而国外对山药线虫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山药根结线虫病方面[29-30]。

4.1 山药根结线虫病

本病发病前期植株地上部无明显症状,后期茎蔓生长缓慢,叶片小,严重时叶片变黄脱落。块茎受

2014年第1期黄婷等: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77?

害后表面暗褐色,无光泽,大多数畸形,线虫侵入点四周肿状隆起,形成2~7 mm直径大小的根结,严重时形成的根结连成一片。根系受害,会出现米粒大小的根结,体视镜下可明显看到乳白色线虫。病原为根结线虫属的多种根结线虫[31],包括南方根结线虫(Meloidgyne. Incognita)[31-32]、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31-33]和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31]。根结线虫若为害山药嘴子,常形成球状瘤,称山药根茎瘤病[34],可导致整株山药枯死。根结线虫以卵及雌虫在土壤、种薯和病残组织的根结内越冬。实行轮作、结合严格选种和利用苦参碱灌根能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33],同时应加强植物检疫。

4.2 山药根腐线虫病

此病也称山药红斑病或山药块茎黑斑病[35],在山药植株的全生育期中均能发生。该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块茎中上部,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展成红褐色至黑褐色不规则形大斑,病斑凹陷、龟裂、腐烂,同时病部易感染腐生菌而加剧块茎腐烂的发生。发病严重时,可导致植株地上部枯萎死亡。山药根腐线虫病由短体线虫引起,主要为穿刺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penetrans)[36]、咖啡短体线虫(P. coffeae)[37]和薯蓣短体线虫(P. dioscoreae)[38]。病原线虫主要以卵及雌虫在土壤和种薯上越冬。可通过选用无病山药嘴子、种植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及施用杀线虫剂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5 问题与展望

目前,有关山药病害报道较多,发现的病害种类也不少,但在总体上对山药病害的研究和了解还非常有限。在上述16种病害中,研究得较多和了解得比较清楚的病害是山药炭疽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害和根腐线虫病,而其他12种病害除了对其病原有基本的研究外,对其发病规律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因此,对上述病害的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另外,据笔者近年对江西瑞昌山药病害田间调查发现,除了侵染性病害以外,山药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的发生也非常普遍,症状也呈多样化。因此,加强对这些非侵染性病害的研究,正确鉴定其病原,掌握其发病规律,也将成为未来山药病害研究和防治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月仙, 黄东益, 黄小龙, 等. 山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9): 91-96.

[2] 乔振森, 郭旭彦, 魏新田, 等. 山药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2): 152-153.

[3] 干继红, 程应德. 武穴市山药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J]. 湖北植保, 2003, 14(1): 12.

[4] 王振学, 党伟, 孟祥菲, 等. 山药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 西北园艺, 2007(5): 29-30.

[5] 朱桂宁, 蔡健和, 胡春锦, 等. 广西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与ITS序列分析[J].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6): 572-577.

[6] 蒋军喜, 李诚, 宋水林. 江西瑞昌山药炭疽病菌的形态及分子鉴定[J]. 生物灾害科学, 2012, 35(1): 37-39.

[7] 黄云, 王洪波, 李庆, 等. 山药炭疽病病原研究(I): 炭疽病的症状及其病原鉴定[J].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6(1):

44-46.

[8] 戴率善, 李宗冠, 李艳红, 等. 淮北地区山药炭疽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 蔬菜, 2002(8): 27-28.

[9] 吴云. 鄂西南地区山药炭疽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 江西农业科技, 2004(10): 26-27.

[10] Nwankiti A O, Ene L S O.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anthracnose/blotch disease of Dioscorea alata in Nigeria[J]. Sixth

Symposium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opical Root Crops/Hosted by CIP in Lima, Peru, 1983: 21-26.

[11] Mignucci J S, Hepperly P R, Green J, et al. Yam protection. II. Anthracnose, yield and profit of monocultures and

interplantings[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of University of Puerto Rico, 1988,72(2): 179-189.

[12] Green K R. Studies on the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Yam anthracnose[D]. UK: University of Reading, 1994.

[13] 林永康. 福建沙县山药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J]. 亚热带植物通讯, 1998, 27(2): 30-33.

[14] 戚佩坤. 广东省栽培药用植物真菌病害志[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4.

[15] 裘维蕃. 英汉植物病理学词汇[M]. 2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853.

?78?生物灾害科学第37卷第1期

[16] 梁魁景. 5种杀菌剂防治山药炭疽病的效果[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6): 94-96.

[17] 王诗军, 田福进, 田凤环, 等. 山药褐斑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J]. 中国植保导刊, 2004, 24(3): 42-43.

[18] 陈红岩, 刘晓芸. 保定市山药病害种类及为害特点调查初报[J]. 中国植保导刊, 2010, 30(6): 24-26.

[19] 姚圣梅. 山药新病害——枯萎病[J]. 长江蔬菜, 1988(3): 41.

[20] 王振军. 山药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的鉴定[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06.

[21] 沈丽淘. 山药根腐病的病原学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D]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22] 贾海民, 鹿秀云, 陈丹等. 麻山药根腐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 北方园艺, 2011(1): 159-160.

[23] 李明军, 张峰, 陈明霞. 怀山药病毒病的研究[J]. 中草药, 2003, 34(11): 3-5.

[24] 曾军, 兰志斌, 张志勇, 等. 闽西山药病毒种类的检测初报[J]. 武夷科学, 2003, 19(12): 176-178.

[25] 刘红彦, 鲁传涛, 张玉聚, 等. 怀山药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病规律研究[J]. 华北农学报: 植物保护专辑, 2001(16):

178-179.

[26] Fukumoto F, Tochihara H. Chinese yam necrotic mosaic virus (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J]. Ann Phytopathol Soc J,

1978, 44: 1-5.

[27] Kondo T, Fuji S, Yamashita K, et al. Broad bean wilt virus 2 in yams[J]. Journal of General Plant Pahtology, 2005, 71:

441-443.

[28] 张艳秋, 刘佳. 黄淮地区山药病虫害发生动态与防治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 2008(6): 130-132.

[29] Lin G C, Tsay T T, Chen P J.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ausal nematodes of Yam root-knot and dry rot diseases[J].

Plant Protection Bulletin (Taichung), 2009, 51(3-4): 95-108.

[30] Coyne D L, Tchabi A, Baimey H, et al. Distribution and prevalence of nematodes (Scutellonema bradys and Meloidogyne spp.)

on marketed yam (Dioscoter spp.) in West Africa [J]. Field Crop Research, 2006, 96(1): 142-150.

[31] 田福进, 王诗军, 田凤环, 等. 山药根结线虫并的发生及发病因素调查[J]. 中国蔬菜, 2004(3): 40-41.

[32] 张艳秋. 山药根结线虫病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 现代化农业, 2006(11): 10.

[33] 苏飞. 细毛山药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J]. 科学致富向导, 2012(15): 272.

[34] 刘芹, 孙敦恒. 山药根茎瘤病及其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24): 77-78.

[35] 黄文华, 贾兴军, 胡明立, 等. 山药块茎黑斑病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 1990(2) : 46.

[36] 张广民, 高士仁, 国庆合, 等. 山药新病害-山药根腐线虫病[J]. 植物保护, 1991, 17(3): 50.

[37] 黄文华, 高学彪, 吕继宏. 山药根腐线虫病的病原鉴定和致病性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15(3): 35-38.

[38] 赵庆云, 云南山药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J]. 长江蔬菜, 2002(2): 34-35.

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

生物灾害科学 2014, 37(1): 74-7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6283097.html, Biological Disaster Science, V ol. 37, No. 1, 2014 swzhkx@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6283097.html, DOI:10.3969/j.issn.2095-3704.2014.01.014 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 黄婷1,蒋军喜1*,余国庆2,熊爱芳2,王园秀3(1.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2. 江西省瑞昌农业局,江西瑞昌 332200;3. 江西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摘要:山药是一种颇具食用和药用保健价值的蔬菜作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大有发展前途。近年来,随着 山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病害发生也随之加重,其中包括真菌病害、细菌病害以及病毒病害等,而这些病 害的发生在雨水多的季节尤为突出,其为害程度也随之加重,严重制约着山药的发展。通过对山药病害发生种 类、为害症状、病原、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对山药病害进行综述,指出了山药病害研究中存在 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山药病害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山药;病害;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6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704(2014)01-0074-05 Latest Advance in Researches on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Diseases HUANG Ting1, JIANG Jun-xi1*, YU Guo-qing2, XIONG Ai-fang2, WANG Yuan-xiu3 (1. College of Agronomy,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2. Agricultural Bureau of Ruichang County, Ruichang 332200, China; 3. College of Biolo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having high medicinal and edible values, is a promising vegetable crop. In recent years, as the planting area of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increased, its diseases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diseases was reviewed from their symptoms, pathogens, occurrence regularities and control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diseases of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Key words: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diseases; research advance 山药(Dioscorea opposite Thunb),也称薯蓣、淮山药、山芋,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以块茎作蔬菜食用。山药既因其突出的食用和药用保健价值受到消费者之亲睐,也因其种植效益好受到 生产者之欢迎。山药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我国则在河南[2]、湖北[3]、山东[4]、江西、广 西[5]等省有大面积栽培。根据文献报道及近年笔者对江西瑞昌[6]、泰和等山药产区的调查,山药病害已 成为制约山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充分掌握目前山药病害的研究现状,以便有效地开展山药 病害的研究和防治,笔者对山药病害研究进展进行了如下综述。 收稿日期:2014-02-13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3269) 作者简介:黄婷,女,硕士生,主要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jxfzncht@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6283097.html,;*通信作者:蒋军喜,教授,

山药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

山药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 焦作,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孟路”,明清为“怀庆府”。这里的气候环境被专家总结为“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特别适合山药的生长。由于此地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被山河怀抱,得名为“怀”,又称“三百里怀川"。此处土壤的形成以黄河冲积为主,并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经雨水冲刷渗透而来的成分,形成了疏松肥沃、与众不同的黄土地,特别适合山药、地黄、牛膝等根茎类中药材的生长。独一无二的天时、地利,是怀山药能够冠绝天下的基本条件。 为全面及时了解全市山药生产和市场情况,为党和政府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加强对山药生产发展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促进怀药生产,拉长怀药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上级领导指示和要求,近期我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以及相关企业开展了对全市山药生产情况的快速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药种植历史沿革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怀川)所产的山药(《神农本草经》称为薯籁、山芋;《名医别录》称为土薯、山薯;《山海经》又称为薯、署预。)、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中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焦作地区种植怀山药已有近30的历

史,因焦作古属怀庆府管辖,所以史称“四大怀药”。据专家考证,四大怀药是由焦作北部太行山中的野生种驯化而来,在沁阳神农山的老君洼、正北沟、大月沟一带,至今仍遍布着野生山药、地黄、菊花、牛膝,仍保留着山药沟、地黄坡、牛膝川、菊花岭等自然地名。 “夏商周时已开始在沿山一带和丹河沿岸村庄由野生变为家种,距今有三四千年的种植历史"(马汴梁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四大怀药养生与临证妙用》);公元前734年诸侯卫桓公以怀山药为贡品进献周王室;公元前6,鲁宣公又以怀地黄向周王室进贡;后又将怀牛膝、怀菊花列入贡品。古怀庆府的人民,用其勤劳和智慧把四大怀药培育成独有的外观和质地,再加以精式炮制一脉相传,把四大怀药的历史演绎了近30,直至清朝末年,四大怀药一直作为贡品鉴献历代王朝,被誉为“国药之宝”。 二、山药的种类以及食用、医用价值 千百年来四大怀药以其独特的药效和滋补作用蜚(非)声海 内外,历代中药典籍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神农本草经》也载有:“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宋《图经本草》载:“牛膝生河内山谷一今江淮、闽(min)粤(yue)、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宋代医学家苏颂曰:“菊花处处有之,以覃(Um)地为佳。”在《伤 寒论》、《金匮(kui)要略》的方剂中,怀地黄一药共见14 处。日寇侵华期间,曾把武陟的土壤运回日本研究,化验后重新配制土

保定市山药病害种类及危害特点调查初报

保定市山药病害种类及危害特点调查初报 1 2 3 4 5 陈红岩,刘晓芸,齐红茹,王丽萍,袁丽然(1.河北保定市植保植检站,河北保定071051;2.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51;3.河北蠡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河北蠡县071400;4.河北保定市蔬菜技术推广站,河北保定071051;河北安国市农技推广中心,河北安国071200 )摘要2006 年-2008 年,通过调查,基本上摸清了当前全市麻山药生产上发生的病害种类及其危害特点,明确了威胁生产的病害线虫类2 种,叶斑类 4 种,地下部病害 4 种和病毒病。重要病害是短体线虫病、炭疽病、镰刀菌枯萎病,具有潜在危害性的病害是根结线虫病、镰孢褐腐病、病毒病。关键词:麻山药;病害;调查;研究山药Dioscorea opposite Thunb.,当地称麻山药是保定市的特色农作物,全市种植面积约9333.3 公顷,涉及10 个县(市)。山药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受土壤条件的限制,轮作倒茬困难,连作种植,导致病害发生普遍并逐年加重,是制约麻山药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笔者于2006 年-2008年开展了山药病害种类、危害特点的调查,明确了重要病害和潜在的危害性病害,以期为指导山药病害防治提供依据。1 调查研究方法以蠡县大曲堤山药种植区为重点,结合全市其它种植区域,在其生长期和收获期分别进行定点调查和全面普查,对染病的具有典型症状的植株,采集标本,拍摄照片;在实验室,通过保湿培养,分离培养(常规病组织分离法,在PDA 培养基上分离培养),镜检鉴定。2 病害种类及发生危害特点2.1 线虫病类2.1.1 短体线虫病病原薯蓣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dioscoreae sp.nov. Yang Chao)⑴是短体线虫属的一个新种。发生危害特点、短体线虫病又称根腐线虫病,俗称“水疔”“红斑病”。近年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发病田产量损失在10-30严重的产量损失50左右。病原线虫只危害麻山药的根状茎,染病的根状茎初期表皮上生少量圆形红褐色小斑点,斑点直径约1-2mm,随着线虫的继续侵染及虫量的增加,病斑数量不断增多,病斑面积逐渐扩大,直径约2-4mm 浅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边缘稍凹陷,剖开皮内病组织呈红褐色,深度约2-4mm。严重染病者,病斑可连成大片,甚至环绕根状茎,表面有微细龟裂纹。最后,病部皮色暗褐,凹陷,干裂,作者简介:陈红岩(1963—),男,河北定州市人,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植保技术推广研究工作,E-mail: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6283097.html,。此项工作得到了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赵来顺老师、河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刘信义研究员、

山药病害的化学防治

山药病害的化学防治 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如果出现病害,就要采取化学防治的方式,包括化学保护和化学治疗。化学保护就是在山药未发病之前喷施杀菌剂,防止病原菌的侵入。化学治疗是在山药感病后喷施药剂,恢复植株健康或阻止病害继续扩展。山药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有种薯处理、土壤消毒和植株喷药3种。值得注意的是在山药收获前1个月,切忌用药,以防止对块茎造成污染,影响山药品质。进行化学防治时要使用高效、低残留、低毒安全的农药,并且配合其他防治方法。 1、山药炭疽病 山药炭疽病是制约山药生产的最大障碍。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症状类型。其发生早晚与6月份降雨有关,影响发病程度的相关因子有:7、8月份降雨、日照,栽培管理,茬口,山药生育期。防治上以防为主,要把握好6月中旬后的第一次用药时间。 山药炭疽病可侵染藤茎、叶。 藤茎染病始于茎基部,初产生梭形或不定形褐色病斑,病斑断续向上发展,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致整株枯死。 叶部染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症状类型,慢性型病斑较大,发

病较慢,发病初从叶尖或叶缘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黑褐色。急性型发病快,危害重,多在叶柄与叶片或叶柄与茎蔓交界处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而在叶面上少见病斑,数日后叶片即脱落,严重时几天时间叶片掉光。 药剂保护:6月中旬第一场雨后开始第一次防治,第一次药后的间隔期,持续干旱15天左右喷第二次药,遇阴雨天气5~7天一次。流行高峰期(7/中~8/下)雨前打药,大雨过后,立即补防。据我们调查表明,轮换选用下列药剂对山药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效。50%施保功1000~1500倍,86.2%铜大师1000倍,70%代森锰锌WP600倍,75%百菌清800倍。 为害茎叶造成茎枯、落叶。防治方法:种薯用1:1:150波多液浸种10分钟。齐苗时用百菌清600倍液喷第一次药,10天后喷第二次。7~8月发现发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视病情轻重喷药2~4次,交替喷雾。每次间隔8~10天,雨后应补喷药液。 2、山药根腐病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科研手段,发展异常迅猛。从组织培养的原理、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前景和展望这3方面综述了我国近几年植物组织培养的新研究。 关键词: 组织培养;存在问题;措施;发展 20 世纪后半叶,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十分迅速,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生产大量的优良无性系,并可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细胞融合可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有着巨大的潜力;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及其它多倍体、非整倍体;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也成为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1]。因此,植物组织培养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分支,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栽培学、胚胎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并广泛应用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多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认为是一项很有潜力的高新技术。 1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1.1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尖、茎尖、叶、花、未成熟的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如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等,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2]。 1.2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GHaberlanclt根据细胞学理论[3],大胆地提出了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到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和繁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的观点。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培养中, 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 证实了GHaberlanclt的论点[4]。在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理论和方法趋于完善和成熟,并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培养基的选择 组织培养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SH、White等[5]。由于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有所不同,会对培养基做一些不同的处理,一般采用较多的是MS。组织培养采用固体培养基的较多,但只有在植物周围的营养物和激素被吸收,如果其他残留的培养基也能被利用,对工厂化生产的成本减少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董雁等[6]利用回收转换后废弃的继代培养基,加入原继代培养基30 %浓度母液的培养基,培养效果与原继代培养基的基本相同,说明继代培养基再利用是可行的,这为规模化组培育苗开辟了新的途径。杜勤[7]等在无外源激素条件下,研究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黄瓜子叶培养器官分化的影响,结果用液体培养基直接诱导花芽率更高,分化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也更早,说明液体培养基对外植体的生长更有利,只是固体培养基更易操作而被较广泛应用。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污染问题 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包括内因污染和外因污染。内因污染指由于外植体的表面或者内部带菌而引起的污染;外因污染则是主要由环境污染和操作不当引起,是指在接种或培养过程中病菌入侵,例如培养基、接种工具和接种室消毒不严格以及操作不规范等[8]。 针对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产生的原因,应从以下2个方而着手来控制污染。一是控制外植体自身带菌,外植体的表而带菌可以经过一系列的杀菌处理来减少;而外植体的内部带菌是不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生物技术,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本文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Research Progres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trend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lant biotechnology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 Plant tissue culture plant cells are totipotent under the principle and developed a biotechnolog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cepts and plant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a mor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in detoxification, breeding, germplasm conservation, extra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other aspects of gene transfer research status , Finally, the future trend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status; trends 引言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 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 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1]。近年来,随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现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1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培养有粮作物品种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已

猕猴桃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猕猴桃是多年生藤本植物,是20世纪人工驯化栽培野生果树最早的四大树种之一。我国发现利用的最早,无论是种群数量,分布范围还是总蕴藏量,均居世界首位,故有“猕猴桃故乡”之称。猕猴桃营养丰富、医疗价值高,被誉为营养、保健、长寿、美容的世界珍果,水果之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兴栽培果树。20世纪70年代开始猕猴桃组织培养的研究获取了不少成功,近年来对猕猴桃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较大。 外植体 外植体的种类及选择在猕猴桃的组织培养中有重要影响。目前猕猴桃组织培养主要是器官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离体培养使用最多的是带芽的外植体、胚、分化的器官组织(包括嫩茎、嫩叶、形成层、根、花萼等二倍体组织)、花粉及胚(单倍体组织)都可以作为猕猴桃组织培养的外植体,但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少见报道。猕猴桃原生质体培养始于1983年,至今已在中华猕猴桃、毛花猕猴桃、美味猕猴桃、葛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等基因型种质资源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培养研究,其中三个获得了再生植株。 猕猴桃的器官培养 丁士林等提出,对美味猕猴桃的组织培养来说,茎尖为快繁的最佳外植体材料。叶片虽然分化慢,但在严格消毒条件下也可选用。茎段不宜做快速繁殖的材料。朱德瑤等提出中华猕猴桃茎段愈伤组织诱导成苗可以达到55.28%,叶柄为1.67%,而叶片没有分化。洪树荣指出软枣猕猴桃田间苗茎段愈伤发生率仅50%。贾景明等以东北地区软枣猕猴桃不同外植体进行诱导培养和继代培养,结果发现以幼茎作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75%,并从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上继续进行分化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郭延平等展开了猕猴桃果肉的愈伤组织诱导,暗培养3d,获得了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汪建亚等以猕猴桃顶芽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芽分化率最高,高达79.1%,侧芽和茎段分别可达45.8%和24.1%,叶片的芽分化率为0。 1982年,黄贞光等报道了从中华猕猴桃的胚乳获得了三倍体植株。桂耀林等报道中华猕猴桃、硬毛猕猴桃的胚乳培养在MS+ZT3mg/kg+2,4-D0.5mg/kg+CH400mg/kg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在MS+ZT1mg/kg+CH400mg/kg的分化培养基上产生胚状体和长成完整的小植株。王碧琴在胚乳生根方面做了探讨。至今为止以对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狗枣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等基因型的种质资源进行了胚乳培养,并获得了再生植株。 猕猴桃的原生质体培养 1983年Chssio等从中华猕猴桃叶片及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1987年Pais等用猕猴桃叶柄段块产生易散愈伤组织用以分离原生质体。1988年Mi和Chashi报道了茎段原生质体再生植株成功。1988年我国蔡起贵首次报道了中华猕猴桃叶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再生植株。肖尊安等报道了从中华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叶子愈伤组织分离出原生质体,经分离诱导获得再生植株。胡家金等以美味猕猴桃雄株茎段愈伤组织为材料,分离原生质体,采用二步诱导分化方法将原生质体来源的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出苗,再诱导生根,形成完整的植株。培养条件 基本培养基 猕猴桃组织培养常用基本培养基为MS和1/2MS,其中1/2MS主要用于生根培养。另外,也有使用N6、MT、B5等其他培养基。刘翠云等人为使用MS培养基效果要好于N6.汪建亚等提出氮素营养在猕猴桃组织培养中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有较大的作用。琼脂使用的浓度约为0.7%,猕猴桃组织培养中常用固体培养基而用液体培养基较少,但Monette等指出液体培养的组织鲜重增长和产生的芽多于固体培养基。蔗糖一般为20%~40%,蔗糖浓度对于猕猴桃组织培养也有重要作用,适宜浓度的蔗糖可以促进芽的增殖,过高时产生大量的愈伤组织而不利于芽的增殖。Dlmassi等指出高浓度的蔗糖可以增加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数目及淀粉含量,而且在高浓度Mg2+(105mg/L)存在的情况下,高浓度的蔗糖可以增加叶肉细胞的

灵璧县特色农业报告

租赁渔沟镇刘塘村土地用于特色 农业种植 从今年开始,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200万元,在租赁土地种植山药、食用菌和非转基因食品等特色农业。 结合灵璧县的土质特点,将区域内经济类作物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 1租赁土地地理条件 灵璧位于东经117.54906北纬33.54736,境内河流纵横,水源众多。地处暖温带,属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沙壤土层深厚,透气透水性好,适宜根茎类药材和蔬菜种植。 灵璧和徐州附近以盛产山药和食用菌而闻名,由于广泛和长期的栽培,形成了众多地方品种和品系。 2 栽培品种 目前主要栽培花籽山药、日本白山药、铁棍山药3个品种。花籽山药为地方传统品种,日本白山药是近年引种并用于出口加工的新品种,铁棍山药正处于引种扩繁阶段。前二者主要为食用和产品的出口,后者还可药用。 从以往种植户的经验,山药的种植亩产的为1.5-1.8万左右,但是先期投入也较大。 食用菌品种繁多,有黄金针菇、白金针菇、毛木耳、平菇等五种,有成熟的种植技术和固定的销售市场。食用菌作为21世纪朝阳产业,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无公害等特点。 食用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亩产值大、生产周期短。以拱棚生产黄金针菇为例,每年收获期7个月,4-5茬,亩产量3万多斤,每亩收益高达2万元。 3 种植思路

(1)特色农业的发展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为目的,突出本地特色,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 (2)重视品牌的发展和效益。 品牌是产业的核心,是效益的要素。特色农业要实现上档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建设是关键,在种植之初,就开展品牌建设。积极实施名牌战略,精心培植名品名牌,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客户对现代农业和非转基因食物的认知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孕妇、儿童等特殊群体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迫切需要采购非转基因食品,结合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非转基因植物种植。通过各类媒体对产品进行宣传,进而促进产品销售。

麻山药高产技术

麻山药的发展及高产管理技术 河北省的麻山药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以及麻山药的介绍 麻山药的高产管理技术麻山药栽子处理、麻山药种植前土壤处理、麻山药垄 沟喷药、麻山药雨季管理麻山药病害及药害防治措施总结,麻山药高产管理的叶面补肥总结。 河北省的麻山药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麻山药系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地方品种,在河北省清苑、高阳县、定兴县也有大量栽培。茎蔓细长,绿色或紫绿色。叶片对生或三叶轮生,叶片三角状卵形,绿色。叶腋间生零余子,大而多。块茎圆柱形,长60~70 cm,最长可达80 cm,直径为7~8 cm。表皮暗褐色,粗糙。须根较长,粗而密。块茎单重800~1 500 g,整形好,皮厚,质地细软,含水分多,肉白,品质好。10月中下旬刨收。栽培前,施足底肥,做畦,行距60~80 cm,株距15~20 cm,开沟后将种薯放入沟内,覆土。苗高15 cm时插架。7月上旬开始增加浇水次数,追肥1次。4月上旬切段播种,每段长15~ 20 cm。生 长期180天左右。不宜在盐碱地栽培,喜疏松肥沃土壤。每 667 m 2 产量为2 500~3 000 kg。 现在麻山药在保定种植面积大约8万亩,麻山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种植面积也在扩大。 麻山药的高产管理技术麻山药栽子处理、麻山药种植前土壤处理、麻山药垄沟喷药、麻山药雨季管理麻山药病害及药害防治措施总结,麻山药高产管理的叶面补肥总结。 麻山药栽子处理 1、选种要过关 农民选种时往往是只注重眼前利益,习惯选择品质好、块茎均匀的出售,留为种用的多为次等的、畸形的、有病的块根块茎。这样做当年的收入也许会高些,但第二年、第三年以后病虫害加重,畸形块根块茎增多,山药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致使效益降低。因此山药种应选择均匀、整齐、无病的块茎,而且需经4~5年换1次,以减少因连年种植品种退化现象的发生。 2、种块要处理 在选种过关的基础上,种块的处理也特别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产量。种块处理分为两个步骤: 1.种块的储藏和消毒 种块选好后在储藏时必须要进行消毒工作,防止烂块。用果多鲜600倍液(即每10ml 药剂兑水12斤)去浸泡薯块,然后捞出晾干储藏,减少病菌侵染种块。 2.切种前晒种1到2天 3.药剂浸种消毒杀菌:用瑞苗清8ml+益微20克兑水12到15斤去浸泡薯块,然后捞出晾干,减少病菌侵染种块。 麻山药种植前土壤处理 1.土壤环境要适合 麻山药要想高产对土壤的要求特别严格,必须是沙质壤土,土壤不能过重。但在实际种植过程当中,由于农民不合理的施肥,化肥用量过大,造成土壤的板结和酸化,使麻山药的块

山药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

- 115 - 上海农业科技 2013-1 山药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 黄晓红 (江苏省海门市四甲镇农技站 226141) 山药是海门市四甲镇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甲镇大力发展规模种植,但山药规模化种植后,病虫害发生严重。经调研,四甲镇山药上病虫害有炭疽病、枯萎病、褐斑病、线虫病、红蜘蛛、斜纹夜蛾等,但以炭疽病、斜纹夜蛾为主要病虫害。下面将重点介绍这两种病虫的发生和防治技术。1 炭疽病 四甲镇山药炭疽病连年发生,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20%~30%,重发年份导致山药于8月提前死亡,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1.1 症 状 炭疽病可侵染山药藤茎、叶。藤茎染病始于茎基部,初期产生梭形或不定形褐色病斑,病斑断续向上发展,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导致整株枯死。叶部染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症状类型,慢性型病斑较大,发病较慢,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期扩大成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黑褐色;急性型发病快,危害重,多在叶柄与叶片或叶柄与茎蔓交界处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而在叶面上少见病斑,数日后叶片即脱落,严重时几天内叶片全部掉光。1.2 发生规律 四甲镇常年始见病株一般在6月中下旬,始发病的早晚与6月上旬第1场大雨的时间密切相关,大面积的山药始见病株一般在雨后5~8 d。发病盛期一般在7月中旬~8月下旬,急性型症状也出现在此期间。流行高峰期遇高温干旱,病情停止发展,遇雨后复出流行高峰。9月上旬病情趋缓,中旬后基本停止发展,进入病情稳定期。1.3 防治技术 1.3.1 轮作。实行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无水旱轮作条件的田块应避免与山芋、花生、西瓜连作。 1.3.2 清洁田园。山药生长期如出现急性型落叶,可轻轻晃动秧架,让病叶掉落,扫净落叶,并带出田外深埋,以减少侵染源。山药刨收后应及时清除病残体。 1.3.3 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深沟窄畦,清沟排渍,定期喷施调节剂,使植株壮而不旺,稳健生长,提高抗病能力。1.3.4 药剂保护。6月中旬第1场大雨后开始第1次防治,第1次药后一般持续干旱15 d左右,遇阴雨天气5~7 d后补防1次。流行高峰期(7月中旬~8月下旬)雨前喷药,大雨过后,立即补防。试验结果表明,大生M-45(600~800倍——————— 收稿日期:2012-10-16 摘  要:近年来,由于山药的经济效益比常规作物要好,所以其种植面积连年增加,但其病虫害发生也较为 严重,因此,在山药病虫害防治上要立足于一个“早”字,运用多种防治手段,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介绍有关山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药;病虫害;防治技术 毒源;在玉米3~5叶期、杂草3叶期,每667 m2用55%硝磺?莠去津悬浮剂(耕杰)150 mL,对水30 kg地表喷雾防除杂草。 3.3 选用抗耐病品种 据田间调查,不同品种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金海5号”、“登海3号”、“农大108”、“鲁单981”、“登海11号”等晚熟品种发病较轻,可因地制宜的选用。3.4 采用药剂包衣或拌种 播种前,每100 kg种子用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锐胜)200 g+3.5%咯菌?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满适金)100mL,对水1 000 mL包衣,预防玉米粗缩病、蓟马、蚜虫等,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苗全、苗旺、茎秆粗壮。也可用5.4%吡?戊玉米种衣剂包衣,兼治腥黑穗病。3.5 适期晚播 尽量不在麦田内套种玉米,改套种为夏直播玉米,避免玉米苗期与灰飞虱高峰期相遇,减少灰飞虱的传播几率。 3.6 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晚间苗定苗 及时中耕除草,增施有机肥及N、P、K配方施肥,适时浇水,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适当加大播种量,增加种植密度,以解决单粒播种易缺苗的问题,特别是晚春玉米和蒜茬玉米。间苗定苗时拔除病苗,减少毒源和田间病株,间苗定苗时间应安排在病株显症后的玉米5~6叶以后。3.7 药剂防治 玉米出苗后尽快喷药防治,以截断灰飞虱传播途径,可每667 m2用10%吡虫啉15 g,或4.5%高效氯氰菊酯30 mL,或48%毒死蜱60~80 mL,同时可加入20%病毒A 80~100g或1.5%植病灵Ⅱ60 mL,对水30~40 kg,把灰飞虱控制在传毒之前。注意田边、沟边也要喷施。3.8 大力开展专业化防治 由于灰飞虱可迁飞、扩散传毒,且发生面积大,一家一户的分散防治效率低,要大力推行专业化统一防治,做到统一时间、统一农药、统一用量、统一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

菜品介绍

菜品介绍 1、果仁萝卜丝 选用平度大沽河萝卜配上平度大花生凉拌成菜口味清香,清脆爽口,风味独特。常吃萝卜可降低血脂、软化血管,具有消积化痰,下气宽中的功效。 2、捞汁牛腱子 选用牛腱子经3小时老汤卤制入味,搭配青翠瓜加入精心调制的捞拌汁拌制成菜,色泽鲜艳,清新爽口,,牛肉软烂劲道,搭配口感极佳。 3、芹香四宝 精选平度马家沟芹菜根茎叶芯四个部位分别制作爽口菜根香,猪肝芹菜叶,海米炝芹菜,橙汁芹菜芯四种口味四个菜品,蒜香、咸香、鲜香、甜香独立成菜,入口爽脆鲜嫩,清脆可口又互相融合为一个整体,一盘菜吃尽马家沟芹菜的经典风味,又合四季平安之意,成为吉祥而富有特色的菜中佳品。 4、平度热拌凉 热拌凉,有着浓郁地道风味的平度名菜,选材多样,荤素搭配,营养互补,浓香不腻,分层摆放,寓意步步高升。用蒜泥与平度特产的胶东大花生芝麻慢火细焙细细研磨制成麻酱,经麻酱的调和使整道菜品更加的浓香适口。 二、热菜六道: 1、番茄汁海参 这道菜品选用全熟的有机西红柿,加入胡萝卜,马家沟芹菜,有机黄豆等多种蔬菜杂粮,冲入浓鸡汤熬制而成的茄汁用石锅慢火煨制成菜。自发海参软滑筋道,汤汁微酸微甜,蕃茄味浓,清新开胃,营养丰富,有滋补养生。有补肾益精,养血润燥的功效。 2、一品狮子头 此菜非常讲究刀工、火候、配料。精选平度年猪四肥六瘦上五花,经细切粗斩,摔打上劲,制成2斤重的丸子,八道工序,十个小时制作而成肥而不腻、入口软嫩,脍炙人口。因这丸子论刀工、论火候、论配料,论个头,都是丸子中的极品,故名一品狮子头。 3、脆皮猪脸 有头有脸,有面子,此菜选用平度年猪猪头,需经过经过十几道工序,费工费火,8小时制作而成,用最传统的烹调方法,慢火烧制,两次脱脂脆炸而成,外皮酥脆,搭配生菜,蒜片食用,肥而不腻、软糯醇口,香气浓郁。 4、烧汁山药 铁棍山药称为长寿因子,有健脾益胃、助消化、益肺止咳、降低血糖、延年益寿的作用,选用铁棍山药加入烧汁、蜂蜜、芝麻制作成菜,口味香甜,颜色红亮、口感绵软,滋补养身。 5、砂锅老南瓜 南瓜具有清热解毒,降糖止咳之功效。此菜选用自然成熟的老南瓜配以大葱、红葱头,放入简单的土陶砂锅中,用最原始的土法烹调焗制,成菜香气浓郁,色泽金黄,绵软清甜,香软可口。 6、芹香黄豆饼 马家沟芹菜含有丰富的钙,铁,胡萝卜素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属于粗纤维蔬菜,且含有芹菜油,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可开胃促进食欲,有止咳健胃,降压排毒,养颜保健等功效。选用小黄豆,芹菜叶香煎而成,鲜美不油腻,极具家常风味。营养互补,更易于人体吸收。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型光源的应用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长短、光质、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LED作为植物组织培养光源早在1991年就有栽培试验。研究发现, 光质比例和光照强度可调的LED 光源比通常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荧光灯更能有效地促进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蒋要卫利用LED作为大花蕙兰组培苗光源的研究发现, LED光源可以显著改善大花惠兰试管苗的生长状况和提高其品质。日本的田中道男等运用阴极荧光灯( CCFL)作为文心兰试管苗光源, 结果表明其地上部干、鲜重和试管苗的高度都有显著提高。另外田中道男等利用SILHOS 作为生菜组织培养光源, 获得了高质量的组织培养苗。目前LED是组织培养中最有效的人工照明光源,而CCFL等新型光源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开放组织培养技术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属于严格的封闭式培养,因而造成灭菌成本偏高、培养基易污染、外界环境调控难度大等缺点。而开放组织培养新技术是在外加抗菌剂的条件下,使植物组织培养脱离严格无菌的操作环境,在自然开放的有菌环境中进行,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赵青华等采用开放式组培技术,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克服了非灭菌条件下魔芋组织培养污染问题,有效地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何松林的研究表明在添加抗菌剂的开放式组培中,文心

山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功能性山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20090802240 曹芃 (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生物)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山药,又名土薯、大薯、薯药等。山药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疗价值。本文综述了山药的化学成分,通过这些主要成分研究了山药的功能,对山药抗氧化活性,抗肿瘤活性,抗衰老作用,提高免疫作用,降血糖作用,随着对山药及其主要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山药不仅在中医治疗,而且在细胞分子水平中应用前景更加光明。 关键词:山药;成分;功能性质;前景 The study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hinese yam 2009080240 CAO Pe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000,China) Abstract: yam, potato, sweet potato, also known as soil large potato medicine. Yam nutrition is rich, have very high medical valu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yam chemical composition,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nstituents of the function of Chinese yam yam, antioxidant activity, anti-tumor activity, anti aging effect, enhance immune function, hypoglycemic effect, as the main effective components in Chinese yam and in-depth study, not onl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yam, but also in the cell and molecular level, application prospect brighter. Key words: Yam; Components; Functional properties; Prospect 山药原名薯蓣,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我国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区。它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既是药又是滋补保健佳品,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食用历史。现代研究发现。山药除含粗纤维、果胶、淀粉酶、粘液质、糖蛋白、尿囊索、皂苷、山药素、胆碱、多巴胺、脂肪酸、多糖等成分外,还含有碘、钙、铁和磷等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及抗病机理正逐步被发现和证实,并愈来愈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1 山药的主要成分 1.1 黏蛋白 研究发现,山药所含化学成分占比重最大的是黏蛋白[1]。黏蛋白是一种多糖蛋白质的结合物,对人体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够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防止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保持血管弹性。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的危险,减少皮下脂肪堆集;还能防止结缔组织萎缩,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疾病的发生。许多滋补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归脾汤、参苓白术散等都含有山药。 1.2 山药多糖 山药多糖是目前公认的山药主要活性成分,也是近年来山药研究的热点。山药多糖的组成和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的研究者提取分离出了不同的山药多糖,其中有均多糖,有杂多糖,也有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从数干到数百万不等,其多糖含量和糖基组成也各不相同。陶乐平和吴东儒[2]从安徽产山药块茎中提取到一系列性质各异的多糖,认为热水提取物中的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组成,而冷水提取物中的多糖则主要由甘露糖组成,并测定了其中一个组分的主要单糖为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何书英[3]等分析了用热提法获得的山药多糖RP,证明是由带分枝的1,4—连接的吡喃葡萄糖苷骨架构成,

玉米组织培养

玉米组织培养的研究发展 姓名:潘艳美专业:电气自动化类学号:0902100210 摘要:回顾了上一世纪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1934年以来,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一直与国际发展同步进行。近些年来玉米组织培养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玉米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浅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意义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植物组织培养在我国农业应用的情况,综述了玉米子房和幼胚系统的组织培养研究、玉米茎尖和根尖离体培养研究和玉米花粉和花药培养研究。 关键词:玉米;组织培养;原理;意义;作用;展望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 1,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 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 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 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3,试验步骤【1】 A,选择和配制培养基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 B,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