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特色可以有,模式最好无

特色可以有,模式最好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6327675.html,

特色可以有,模式最好无

作者:代保民

来源:《师道》2014年第02期

课改已进入第二个十年了。铺天盖地的课改模式、各式各样的导学案、花样众多的教室摆设让人眼花缭乱,课改似乎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无数个高效课堂模式的“隆重”推出,好像教育教学质量已有了大面积的提升。可客观现实呢?学生“好学”、“乐学”的情景在哪儿?学生轻负而质高的现实在哪里?学生综合素养整体提高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之成效在哪里?实际上,新课程改革所期望出现的结果并没有出现,课改之路还任重道远。十几年的课改历程也许刚刚起步,但对课改模式的过分热捧似乎使课改偏离了航向,“建模”(建构模式)——“固模”(固化模式)——“宣模”(宣传模式)似乎成了课改的核心任务,而课改真正“要

到哪里去”却被忽略。当下似乱花般迷人眼的课改模式,其实都大同小异,都是在围绕“四个改变”做文章,改变课堂结构、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师生关系、改变评价方式,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多年来,课改带来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调,对学生生命个体发展的尊重。但课改扎实落到实践层面还远远不够,新课改真正落地生根、专注于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太少了。

新课改是一个缓慢渐进的长期过程。参与课堂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其中有两个是“人”,要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习惯、方法、态度、认识,要替换“人”大脑中固有的意识、观念、情感、态度、方法,要更新“人”的思维逻辑、认知规律等思维系统,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通过尝试——消化——适应——替换——运用的心理反应过程,逐步尝试接受新的思想、方法、技能,并通过师生的教学实践感受新的思想、理念、方法所带来的可喜变化,从而提高对新课改的认可度、接受度、欣赏度。从“接受”到“认可”再到“喜欢”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复杂的心理裂变过程。旧思维的惯性力量最容易快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棘手问题,也很容易平衡大脑中各方面力量的较量。一旦新力量加入,大脑的运行和活动方式与惯性力量不一样,必然会引起大脑诸多力量的失衡,从而带来固有力量的抵触、反抗。在这样复杂心理的作用下,教师和学生要“接受”新力量的加入,要削弱头脑中固有的且很有效的力量,不是一次可以做到的,至于“认可”和“喜欢”则更需要长期成功心理体验的支持和“嘉奖”。

学校课改特色,不是升学率,更不是课改模式。特色最终的体现者是课堂教学三要素中的教师和学生,是从学生和教师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人的不一样。所以,把课改模式建构作为课改特色是欠妥的,课改模式仅仅是达成课改目标的途径或工具。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长远发展。课改要谋划和着力落实的是,怎样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发现学生的强势智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课改到一定的时候,学生在其学习、生活、交往、锻炼、休闲中都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一种崇高坚定的信仰,一种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一种科学高效的方法,那才是课改的真正成功,才是课改的特色。追求课改特色没有错,因为课改一旦落到实处,一旦师生真正“喜欢”上了课改,课改的远大目标就会实现。而真正要让课改文化从学生和教师身上彰显出特色,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