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之路

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之路

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之路
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之路

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之路

史实

04-12 18:27

“满汉不通婚”是指“旗民不结亲”

满族人建立清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八旗制度。旗人与非旗人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别。满洲人都编入八旗;以后又将归顺的蒙古骑兵也编入八旗,称为蒙古八旗;同时又将部分最早归附努尔哈赤的汉军也编入八旗。此外,八旗还包括部分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锡伯族。于是以北方各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旗人为一方,以汉族绝大多数未被编入旗的人为另一方,加以区别。

所有在旗的人称不在旗的汉人为“民人”。于是在八旗中形成了一种叫做“旗民不结亲”的风俗。这种风俗在满族内部又被称为“满汉不通婚”。因此,严格来讲“满汉不通婚”并不是指满族人不能与汉族人结婚,而是指八旗内部可以通婚,但是旗人不可以与旗外民人结亲。

最初,北方各少数民族只在本民族内部的不同氏族或血缘较远的部族中通婚。自清代以来,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逐渐波及了通婚。特别是上层贵族的民族通婚,形成一种导向,以上行下效的潮流推动了民间的民族通婚。比如,顺治有一位妃子叫佟妃,佟妃的祖辈与父辈都是汉人,但都是清朝的开国功臣,后成为汉族旗人。后来15岁的佟妃还生下一子,就是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然而,17岁的少年皇帝顺治并不喜欢佟妃,当然也不喜欢她所生的儿子玄烨。

乾隆帝破例把女儿嫁给孔子传人

清朝的“满汉不通婚”流传甚广,严厉的时候严惩违者,甚至杀头。但是有一例奇特的通婚,却是乾隆皇帝一手策划的。

乾隆生了一个宝贝女儿,可惜脸上长了一颗黑痣。相士为她算命,说“主灾”,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赫的人家才能“免灾”。乾隆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左思右想,满族贵族都没有合适的。无意中想到山东曲阜的孔府,为世代公认的大贵族,天下恐怕是没有一家能比,顿时喜上眉梢。但念一想,孔氏乃汉人,身为乾隆皇帝的女儿怎么能嫁给汉人呢,不禁左右为难起来。

好在乾隆皇帝是个头脑灵活的人,他巧妙安排,了个弯,把女儿送到文学殿大学士于敏中家里,做于敏中的干女儿。于敏中是汉族人,这样,公主就借了“汉人”的光,成了汉家姑娘了。过了一段时间,乾隆的爱女以于敏中干女儿的身份嫁给了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其排场讲究,极其隆重。现在,到过山东曲阜孔林的人都会看到,在孔子墓东北,有一个豪华墓坊,名为“于夫人坊”,这就是乾隆女儿的坟墓。

光绪帝下旨准许汉满通婚

汉满两族因为长期的杂居,早已没有什么纯正的汉人或者满人。但是“满汉不通婚”的规定仍然十分严格。1902年,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政权,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新政”,其中就包括允许“汉满通婚”以笼络汉族子弟。

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北京以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满族旗人并没有因此逃回老家去,而是纷纷改成汉姓,使用汉文汉语,就地包装成汉族。比如侯宝林,就是满族,四岁时被舅舅张金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直到1985年才改回“满族”。

由于汉民族同化力量强大,汉、满及各民族之间的通婚,使得满族人的生活习俗日渐淡化,汉、满族风俗习惯逐渐融合杂糅。不过一些生活在满族原乡的人们,每天饮食起居,不少还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满族习俗。比如说禁忌方面,不吃狗肉,不打乌鸦,其实就是满族的习俗。满族人还忌讳穿用狗皮做成衣服的人进家门。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实行民族大团结政策。通婚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打破了各民族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各族通婚不受到限制,只依据传统习俗“同骨同姓不通婚”,遵守氏族外婚制,严禁氏族内联姻;其次,彻底打破了在本民族内通婚的狭隘观念和民族偏见与歧视,发展了民族通婚。北方各民族与大批汉族实行杂居,原各少数民族贵族和平民普遍与汉族结亲。

但是,原八旗中一些曾有官职的大户,不论满洲八旗或蒙古、锡伯、达斡尔、鄂温克族的八旗人的后裔,还有不少不愿与汉族结亲。在一些70岁以上的老人的观念中,还在坚持“旗民不结亲”、“满汉不通婚”的传统风俗。常常发生干预子孙与汉族结亲的事例。

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什么是经学 我们要研究经学及其对后来者的影 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经学。经学的历史很 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孔子所在时期,距今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末年,儒家创 始人孔子在仕途受挫之后无奈返回鲁国, 开始编订整理传统文献,这便是六经(关于 六经是否是孔子所做,存在争议),即《诗》、 《书》、《礼》、《易》、《乐》、《春秋》。在此之后, 儒生们就以六经为准研习儒家思想。到了 战国时代,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儒家的 影响更大,六经已经被人们公认为经典。但 是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 量经书典籍失传,后来说的儒家经典,一般 指后人经过口耳相传整理得到的儒学十三 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 孝经、尔雅、孟子。 所谓经学,就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当中的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的道理的学问。经学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两汉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经学产生于西汉,而随后在汉代统治下共400多年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统治者对教育不同的要求。下面我们就来总结经学是怎么样逐渐演变的,期间发生了哪些标志性事件。 二、两汉经学的演变过程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建立之初,随着秦朝专任法家治国的失败,儒、道两家的学说又开始活跃起来。但是,由于当时外戚、功臣等的大力提倡,还由于道家“黄老之学”的“文武兼备”、“刑德并用”、“以法为符”、“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思想更有利于稳定汉初的政治形式并恢复汉初残败的社会经济,所以道家应时而成了汉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汉初几十年道家政治的实行,的确使凋敝不堪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在此基础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愿意像汉文帝、汉景帝那样“恭俭无为”、“贵柔守雌”了,他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武帝不仅要独揽大权,而且还要试图消除郡国力量过于强大这个内忧与匈奴侵边这个外患以建立“大一统”的汉帝国。因此,到这时以“无为”为标榜的道家思想已经成为了思想上的阻碍。于是公羊学大家董仲舒的以鼓吹“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为主旨的儒家学说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被定于一尊。儒家学说由子学上升而成了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经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专置五经博士,把原有的诸子传记的几十个博士都罢 免掉,正式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政策。 (二)经学会议及谶纬之学的兴起 除了在学校传授研究之外,也有一些 皇帝召集儒家讨论对经学的解释,以表示 提倡经学,且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其中,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皇帝亲自 主持和召集当时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 观讨论五经之同异。这次讨论的初衷一是 由于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 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发生分歧,双方 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西汉武帝时占统治 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 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 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 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 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这场大讨论的结果被班固等人整理而成《白虎通义》。这本书综合了今文经学各家的主张,制定了有关经学的标准答案,把封建的三纲六纪法典化了,今文经学向着繁琐与迷信两个方向发展,大大有利于进一步的统制思想和巩固封建统治。从西汉末年谶纬之学逐渐盛行,到了东汉尤加提倡,成为主要的上层建筑。 (三)古文经学的发展和今古之争 秦朝虽然“焚书坑儒”,但是书没有烧光,儒生也没有绝迹。古文经在汉初时期重新流传于民间,尽管当时今文经学占据统治地位,但是汉初今文家也不废古文,因为“博士未立,不以经学为禄利之途,故说经者杂引今古文。” 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对经书的解释与治学方法不同。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素王”,而古文经学认为孔子只是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今文经学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托,其中有许多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认为六经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 第一次古文今文之争出现在西汉后期,以刘歆提出为《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四种古文经立博士为开端。当时的皇帝哀帝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辩论,最后以刘歆的失败告终。到了东汉,著名的今古之争又发生了三次。直至东汉肃宗,今古文经的融合已经成为了经学发展的主流,小的争端已经无法对其构成影响。 三、两汉经学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经学历史悠久,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到清末废科举为止历经两千多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代又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今文经古文经交相辉映,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汉书》曰:“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在随后的历朝历代,经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不论其如何被表述,理论基础始终是汉代经学。 [关键词]两汉经学演变今文经古文经思想基础 闵强(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新乡 453007) 【黑龙江史志2009.17(总第210期)】 25

浅谈中国目前的外交关系

浅谈中国目前的外交关系 现代的中国,从相对近的历史沿革来说是在辛亥革命后在清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华民国以及后来通过解放战争所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统一)。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阶段,同时期的世界,西方正值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中国相对与世界,社会经济与科技等综合实力正在被西方拉开差距,以至于在1840年以后饱受外辱。但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还是有不少历史功绩的,如清朝满族统治者通过对蒙古的和亲与积极协调满汉关系,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以说它在世界东方建立统一了统一的多名族国家,奠定了我国现今版图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建立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轮廓,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今天,我们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是要以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特别是清朝的历史为依托。但是进入十九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局势在动荡中前行,使的国际关系一体化加强。特别是通讯和交通等新技术与事物的发展,使一地发生突发事件,远隔重洋的大国领导层迅速了解情况并干预局势成为可能。这就使国际局势溶为一体,地区界限渐趋模糊。迫使我们必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由于近代文明在西方起源,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成长为世界强国,进而在全球殖民扩张,并且侵略势力很快染指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又经过解放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外国侵略势力才基本上退出了中国。日本通过侵略所得中国领土,悉数归还。沙俄所割中国领土则由于有政府间协议,只能是暂时搁浅。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奉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一边倒”的政策。一方面,使所谓西方民主国家在华势力暂时退出中国大陆,并得到苏联一定帮助;但另一方面,却导致西方对我进行封锁和禁运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说明意识形态领域一致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面前,国家利益仍然高于一切。可见,国家利益仍然是外交之阿基米德杠杆的唯一支点。一般说来,国与国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但从根本上说,竞争是本质的,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竞争,当竞争所产生的矛盾冲突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也许就已经不远了! 我国在邓小平新政前,依靠自力更生,发展了“两弹一星”,也发展了除印度以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独立的、齐备的工业体系。虽然它是相对落后的,是计划经济的,但它毕竟是有了这样的工业体系。这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各种努力引进了一批具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并通过合资等多种方式使自身工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过二十五年的努力,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也与第三世界国家保持了一段距离。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率高,但由于基数小,所以绝对生产总值仍然在拉大。 我们现在谈如何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那么我们以前的,现在的地位又如何呢?从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武帝统治时的强盛及“昭萱中兴”到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我国是世界上是一流的大国,强国。就算到了清朝,也还有“康乾盛世”,在世界上虽然已谈不上强,但绝对是一流大国。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在划分“三个世界”时,我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赫然列在“第三世界”国家名册里。这虽有历史之原因,也是实事求是之表述,但还是让人感到十分的悲凉。因为“第三世界”,

态度问卷

宁夏大学回汉学生对回汉通婚态度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填写我们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数据仅用于作业调研,不用填写姓名,不会泄露您的个人隐私;答案也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此调查填写大概需要3分钟。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题的合适的选项后的□上打“√”(如没有特别说明,每题都只选一个答案)。谢谢您对此次调查的支持! 答题前请先阅读说明:所谓回汉通婚,是指回族、汉族之间的互相通婚的现象。 一.基本信息填写 1.您的性别是:男□女□ 2.您的民族是:汉族□回族□ 3.你的家庭居住地是:城市□乡镇□ 二.问卷内容 1.您信仰哪个宗教或对哪个宗教认识较深: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其他□ 2.您为什么会信仰这个宗教?(若没有,则不填) 受家人或朋友的影响□受该家乡的文化和传统所影响□ 消灾免祸,保平安□是自己对该宗教了解,有感而发形成□ 3.你对宗教信仰有什么看法? 宗教信仰只是一种心理寄托,不会太迷恋□ 大学生太信仰宗教会与所学的科学文化只是背道而驰□ 大学生太迷恋宗教是一种迷信、落后的思想,自己才是事物的关键□ 既然信仰宗教,就应虔诚,成为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4你认为信教对你个人有什么影响? 对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的影响□ 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爱,把爱传递给别人□ 可以消除内心空虚,是心灵的寄托□对个人没什么影响□

5.您对于回汉通婚的态度是: 很支持□支持□中立□不支持□很不支持□ 6.如果有人(但与您不同民族)追求您,您的反应会是: 不会接受□接受□ 7.您是否会和异族结婚: 不会□会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会□ 8.对于回汉通婚的做法,您的看法是: 同意□他们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中立态度,但还是觉得不习惯□ 反对□很反对□ 9.对于交往对象,您是否会选择异族: 会□会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不会□ 10.对于结婚对象,你是否会选择异族: 不会□会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会□ 11.如果您的朋友与异族结婚,您会: 很支持□支持□中立态度□反对□很反对□12.当个人信仰与交往对象发生冲突时,您会: 坚持个人信仰□看情况决定□放弃个人信仰□ 13.当个人信仰与结婚对象发生冲突时,您会: 坚持个人信仰□看情况决定□放弃个人信仰□ 14.当您的亲人与异族结婚是,您会: 很支持□支持□中立态度□反对□很反对□15.当个人生活习惯与交往对象发生冲突时,您会 坚持个人生活习惯□看情况决定□迁就对方□放弃个人生活习惯□16.当个人生活习惯与结婚对象发生冲突时,您会 坚持个人生活习惯□看情况决定□迁就对方□放弃个人生活习惯□17.如果将来我的儿子(或女儿)与异族交往,我会 很支持□支持□中立态度□反对□很反对□18.如果将来我的儿子(或女儿)与异族结婚,我会 很支持□支持□中立态度□反对□很反对□

如何促进回汉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之花盛开温店中学 山东省阳信县温店镇中学的全体学生在王伟、赵振祥、吴克芹三 位历史老师的带领下,致力于回汉两族的友好关系,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加强民族了解,搭建回汉两族友谊的桥梁。 (一)首先以了解历史上回族的形成为起点。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元朝的统一为中外交流以及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族、蒙古族互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今天的回族的祖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汉族、蒙古族互相融合而成的。换言之现在回族的血统中有汉族的血脉。因此,回汉两族可谓一奶同胞的兄弟,在生活中团结友爱是必要之举。 (二)其次,了解“社亲关系”,加强回汉民族友好关系。 以回族为主的村庄都与另一汉族村庄持着数百年不变的友好关系。民 间称这种友好关系为“社亲”或“世交”。回汉社亲关系的形成,主要有 两种情况:其一是先祖的通婚关系导致了回汉村庄的世代友好;其二 是回汉先祖个人之间的友情发展为两个社区代代相续的友好关系;不 管当初回汉社区之间因何建立社亲关系,它们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特点:各自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世代友好,共同创造了一 种地方性和谐文化。 中原穆斯林在组织和文化社区的意义上使用“社”这一概念。“社”

同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坊”的地域范围基本重合或完全相同,管理清真寺的人员因之被称为“社头”。至今,“社头”或“社首”仍是中原穆斯林使用的语言,“清真寺管理委员会成员”则作为官方词汇,在正式场合使用。但在某些回汉聚集的社区,“社”的主要含义是地域共同体,村庄内的回汉民众都是这一共同体的成员。“亲”有多重含义,既指关系近,感情好,也指亲密的家人或亲属关系。在中原地区,结“干亲”(指结成干兄弟、干姐妹,或认干爹干妈)是民众中常见的表达友好情感并使这种情感延续下去的传统做法。回汉村庄之间结社亲或建立社亲关系,应该是与结干亲类似的做法。这种方式将两个具有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社区联在一起,形成一种平等、互助、类似于至亲家人的关系。 回汉民众建立社亲关系,共同创建情谊共同体的事实表明,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民众在中国社会空间的建构和地方文化的创造中,并非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而是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回汉情谊共同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基层社会的空间结构,而且丰富了地方文化。 (三)再次,采取优惠政策,关心回民子弟。 针对一个回族家庭子女比较多的情况,在国家免除书费、学杂费的基础上,对比较贫困回民子女减免住宿费,必要时还进行“爱心捐献”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受到了回民家长的好评。对学习较差的回民学生,我们一方面亲自登门搞好家访,配合家长做好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抽出时间为其补课,还组织回汉学生“结对子”“一帮一”、“一对红”,通过“重点加

皇太极处理满汉民族关系的政策

皇太极处理满汉民族关系的政策 1626年(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承继皇位。当时,后金三面临敌:南有强敌明朝,西有叛服不定的蒙古,东有与之为敌的朝鲜。内部满、汉、蒙几十万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都聚集在辽河东、西。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满族统治者内部等等各种矛盾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后来,又数次入关掳掠了上百万人畜,辽东汉人一下子几倍于满人。如何稳定汉族人的民心几乎成为后金胜败存亡的关键。面对“邦家未固”的局面,皇太极意识到“治国之要,莫先安民”⑴。因此,他即位之初,就强调“满汉人民,均属一体”⑵,特别注重消弥和缓和辽东满汉民族间的矛盾。 1626年(天命十一年)皇太极即位的当年,就屡下谕旨,强调宽待辽东汉人,“我国中汉官、汉民,从前有私欲潜逃,及今奸细往来者,事属以往,虽举首,概置不论”⑶;强调满汉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⑷;下令禁扰汉人,“有擅取庄民(指汉人)牛、羊、鸡、豚者,罪之”⑸;明确规定“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⑹;特别是一改努尔哈赤屠戮汉人的政策,而代之

以“恩养”。皇太极屡次谕其臣下,对于“凡新旧归附之人,皆宜恩养”⑺,把故意扰害汉人的行为视为“隳坏基业”。并规定“管辖汉民各官,以抚养之善否”作为“分别优劣”⑻的考核标准。再三申谕“今后来降之人,若诸贝勒明知而杀者,罚民十户;贝勒不知而小民妄行劫杀者抵死,妻子为奴。”⑼1629年10月兴师伐明,皇太极再三申谕“归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贝勒大臣有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擅杀降民者抵罪。”⑽皇太极“恩养”辽东汉人及其它一系列政策,当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争取辽东汉人民心的作用。 皇太极对于归降的汉族官吏和知识分子更是极力采取笼络手段,甚至不惜高官重金。1629年(天聪三年)6月,皇太极诰谕诸贝勒大臣,“满、汉、蒙古中,有谋略素裕,可裨益军政者,各以所见入告,朕将择而用之。”⑾1631年(天聪五年)11月皇太极在攻下大凌河以后,“以明大凌河各官归附,仍旧原衔,分别授职,赐以世袭敕书”⑿,并且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八贝勒轮流宴请、款待,以安其心。对于明降将祖大寿及其子侄,皇太极令“各赐房屋,以客礼恩养之”⒀。1633年(天聪七年)明军将领孔有德、耿仲明携红衣大炮投清,皇太极亲自以满族最隆重的抱见礼郊迎,并“赏赉甚厚,即日授都招讨印”⒁。1642

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_以宁夏固原市的几个回汉杂居乡村为例

2006年1月宁夏社会科学N o.1.Jan.2006第1期(总第134期)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 Gen.N o.134 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 )))以宁夏固原市的几个回汉杂居乡村为例 刘有安,张俊明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话题,也是关系国家兴亡、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在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焦点。本文通过对宁夏南部一些地区的实地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的状况及其原因。 关键词:回汉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292(2006)01-0020-03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这些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民族关系也错综复杂。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在当今以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下,民族的团结更是关系到每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衡量民族关系和谐与否,除了一些宏观的描述外,还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著名的社会学家戈登(M.M.G ordon)在1964年出版的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研究测度民族关系的7个变量:(1)文化(accultura2 ti on);(2)社会交往或社会结构的相互进入(structural as2 similation);(3)通婚(intermarriage);(4)意识(ethnic identi2 ty);(5)偏见(prejudice);(6)歧视(discrimination);(7)价值、权力冲突(value and pow er conflict)[1](P18-19)。随后中西方社会学家又提出了一系列测度族群关系的指标,如体质肤色、社会制度等等,但这7个变量是最主要的。这7个变量更适合衡量我国回汉民族之间的关系,因为回族是自元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中亚人同中国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和汉族长期杂居,并没有语言、体质肤色及社会制度的差异。本文以全国最主要的回汉杂居地区)))宁夏固原市的实际情况为例并围绕戈登提出的影响民族关系变量来论述回汉民族关系1。 一、密切的经济交往是回汉民族和谐关系的保证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为190.23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3.88%,约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宁夏的回族分布由北往南依次递增,固原市回族占全自治区回族人口的比重最高,占全自治区回族人口的43%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回汉民族杂居的地区,回族大多居住在农村。因此,固原市农村回汉杂居区的社会的和谐影响到该地区的民族关系,是这个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说,农村社会生活的各种协作与互补,在固原市回汉杂居区社会和谐和民族关系良性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在农业生产中相互协作,资源互补。以我们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黑城镇回汉杂居区调查为例。近几年,原州区政府在黑城镇推广枸杞种植,推广之初由于枸杞销售渠道不畅、价格太低,因而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回族则倾向畜牧、小商业等收 收稿日期:2005-10-17 作者简介:刘有安(1981-),女,宁夏固原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张俊明(1979-),男,宁夏彭阳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 向为民族学。 ) 20 )

辛亥时期满汉关系问题论争的再考察

辛亥时期满汉关系问题论争的再考察 ——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中心 崔志海 2012-03-26 11:14:09 来源:《史林》2011年第4期 内容提要:关于满汉关系问题,革命派的机关报《民报》与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一、满族与汉族为同族还是异族,满族是否为汉族所同化;二、如何看待满族入关、清朝取代明朝的历史;三、如何看待满汉关系与立宪政治的关系。两派在这些问题上的见解各有正确和谬误之处,值得重新检讨。 关键词:满汉关系;《民报》;《新民丛报》 作者简介:崔志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满汉关系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围绕这个问题,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曾与以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展开过激烈的论战。对此,以往国内学者长期来局限于单方面论证革命派反满宣传的合理性、必要性,论证反满宣传不是种族主义,而是从属近代资本主义范畴的民族运动,始终未对两派的观点加以具体和系统的梳理。事实上,就满汉关系问题来说,当时革命和立宪两派的观点都有值得肯定和批判之处。本文就革命派的机关报《民报》与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围绕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论战做一还原,具体揭示革命和立宪两派的政治

立场如何影响了他们对满汉关系问题的认识,并为我们正确看待近代民族与国家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启示。 一 在满汉关系问题上,革命党人与梁启超争论的一个焦点是,满族与汉族为同族还是异族?满族是否为汉族所同化? 革命党入为达到宣传革命排满的目的,强调满汉为两个完全不同民族,不承认满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坚称满族为异族。汪精卫在《民报》第1 号发表《民族的国民》一文,从构成民族要素的血缘、语言文字、住所、习俗、宗教、精神和体质等六个方面加以论证,指出“满洲与我,族类不同,此我民族所咸知者也,即彼满人,亦不靦然自附。观其开国方略云:‘长白山之东,有布库里山,山下有池,曰布勒瑚里,相传有天女三,浴于池,有神鹊衔朱果置季女衣,取而吞之,遂有身。生一男,及长,命以爱新觉罗为姓,名曰布库哩雍顺’云云。是则满族与我,真若风马牛之不相及,无他之问题可以发生。……以云土地,彼所据者长白山麓之片壤,而我则神州;以云人口,彼所拥者蕞耳之毳裘,而我则神明之胄;以云文化,彼所享者,鹿豕之生活,而我则四千年之文教,相去天壤,不待言也。”[1] 对于满族入关后的满汉关系,汪精卫虽然承认存在满汉同化现象,但他认为满汉同化是以满族少数征服者、以非常势力吸收汉族多数被征服者而使之同化的形式出现。为此,他对顺治、雍正、康熙、乾隆等皇帝推行的维护满族旧习、扩大满汉差别、强化满族统治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指出:满族统治者为达到避免汉化的目的,首严满汉通婚之禁,割断满汉血缘关系,说道:“夫满

回汉团结一家亲

回汉团结一家亲 大寨小学六年级马元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有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回族也是其中一员。近年来,我们汉族与回族同胞的关系日益融洽了起来,由刚开始的恐惧到现在的亲近,完全可以看出,我们汉族人民和回族人民情同手足。 少年强则中国强,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是国家强盛必不可少的。 小时候的我们由于年幼无知,以为回民惨无人道无恶不作,所以才会对回族人产生畏惧和歧视。就拿我们村的事来说吧。小时候孩子们大多都是调皮而又任性,大人们出于无奈就吓唬说:“老回回来了!老回回来了!再稍轻看,老回回把你拉着去!”于是,小孩子们就立马听话的如小狗一般。 而现在呢!我们生活中吃的、用的,几乎有一半离不开回民族。回民和我们汉族一样,非常勤劳非常善良,回民族的各种文化富有特色,是中华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不但物质方面,关系密切,回汉两家感情方面也非常深厚,回汉通婚亲如一家。我们村的回族媳妇不但漂亮而且能干,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我们发现回族同胞的脸上,并没有像小时候,家长灌输的那样恐怖,是非常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连我村有名的“内向娃”(名叫刘璇,40来岁,平时不爱说话,不知从啥时起人们都叫他内向娃)也经常找她聊天,想来,这可能是他们民族天生的乐观派吧!

随着汉民与回民的友谊与日俱增,我十分欣慰,因为各民族的团结,才是国家强大之根本,没有民族的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发展。 人心齐泰山移,一间破屋,只要工人团结,就一定能修好。一盘散沙,只有给它恰当的土和水,一定能凝结起来。一个国家,只要各民族有一颗团结的心,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就一定会美丽富强。 指导教师:王富贵

清朝用人的满汉之变

清朝用人的满汉之变 -------由太平天国说起 清朝的用官制度向来是重满轻汉。举个例子来说,清朝的六部,也就是兵礼工吏户刑六部中,担任尚书的向来只有满人而没有汉人,在二把手的侍郎中也只有一少部分是汉人。满人的官阶一般比汉人高上半阶,在祭祀等重要活动时也是满人站前汉人在后。在而满人几乎垄断所有的特权阶层。八旗兵也要比一般的汉兵待遇高。这个是个满汉用官的大概情况。那这跟太平天国有什么联系呢?本文试论述一番。 太平天国自从兴起之后,满族朝廷可以说是一筹莫展。旗兵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战斗力。这个是有背景的。八旗兵的权力几乎可以说是大的离谱。圈地什么的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他们囤积了大量的土地,却可以不用缴纳税赋,清廷还会补贴经济,更不用说在司法上等等的特权了。到清朝中后期,清廷财政举步维艰,不得已才向旗兵征一定的税。但是后来由于旗兵的反对压力太大又不得以取消。旗兵如此腐败不堪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到了太平天国爆发时期,旗兵根本不堪一击,清廷急坏了。这个时候有个人浓墨重彩的登场了。是谁开启了满清重用汉人的转折?他就是爱新觉罗肃顺,清末满洲镶蓝旗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先看一些史料:肃顺最早提出应停止对旗人的供养,相传肃顺鄙视满人,常说“咱们旗人混蛋多”、“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用人不因民族,唯贤是尚,提拔重用郭嵩焘、尹耕云、王闿运、高心夔、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汉族人才,“平时与座客谈论,常心折曾文正公之识量。”于是当面对着太平天国时,肃顺果断重用了曾国藩等一批人。:“胡林翼在湖北措注尽善,未可挪动,不如用曾国藩督两江,则上下游俱得人矣。”肃顺此人清史稿上说其胆识眼见远胜于其他满人,满人无出其右者。由于他的铁腕治理,让清朝中期官场风格为之一变。而曾国藩,左宗棠等汉人地主阶级的重用为清朝后来的用人政策埋下了伏笔。曾国藩组成的湘军以血缘和地缘作为纽带,几乎可以说顶起了清朝的中期,所谓的咸丰中兴就是如此这回事。与其说是曾国藩拯救了清朝,还不如说是肃顺拯救了清朝。肃顺在朝中多次为曾国藩保护,而且由于曾国藩才让李鸿章能够在对方上有充分发挥。在曾国藩日记里有两次提到肃顺,是在肃顺被杀消息被他知道时,他表示了震惊和极大的惋惜,还有一丝的忐忑。不过肃顺被杀后,继位的奕 等人依然沿用了肃顺的用汉人的制度。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依然是朝廷所倚重的人才(肃顺死时太平天国还没有完全被镇压)。此时结合前面说,曾国藩的官位最后是什么呢?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李鸿章后来是兵部尚书,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皆为一品大员。(据梁启超《李鸿章传》中说,李鸿章几乎为清朝后期唯一挑大梁之人,举国除李鸿章几无人矣)后人有一个数据统计,就是清朝前后各省总督和巡抚满清人数的对比,大概后期的比例是前期的三倍。 这个是清朝满汉官员的大概比例的流变过程。到这里好像没有太平天国什么事,好像只是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其实太平天国与清朝的官员满汉的比例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洪秀全自幼聪明过人,但是连续的考试失利让他失去了信心。这才让他去信奉拜上帝教。当时美国人一个正统的基督教徒曾经见过洪秀全,当时洪秀全要求成为基督徒,但是这个美国人认为他的基督徒的素质还不够就拒绝了。而遍览洪秀全的言论,其中心思想与基督教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洪秀全不过是打着这个上帝教的旗号来发泄对于清朝的仇恨。清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经常卖官赚钱,而且已经被历朝皇帝默认了,可以想象这种官能干嘛。而在清朝后期科举舞弊成风,有著名的戊午科场案就发生在咸丰年间。洪秀全是不是因为这种原因没考上没有办法证明,但是肯定的是洪秀全非常气愤的将会把怒火自然的发泄至清廷头上而要大搞一番起义。洪秀全还把孔子什么的一起拉下水,虽然是偏激之举,但是可以看出他对于科举的痛恨。清朝科举之所以腐败是因为满族官员的大量参入,他们为财是要,贪污

异族之间的通婚问题

回汉青年通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来源:《我们》作者:海潮生时间:2013年4月29日 常言道:爱情、婚姻是古今中外人们现实生活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今在西安回民坊上人中谈论这一永恒话题时多了一个内容,这就是如何看待回民青年男女(尤其是自家的子女)于异族通婚,即回民姑娘嫁了汉民女婿,回民儿子娶了汉民媳妇的问题。谈论者如果在说别人,往往以非常遗憾的口气说上两句,如果谈论者本身就是青年男女的家长、亲属,他们肯定亦无可奈何的语气,稍带自卑、或有些受到压抑的感情向听者倾诉内心的烦恼、忧虑和不安。听者多半都以同情之心安慰一下对方,引导他们多从好的方面想,以便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最典型、通俗的说法是:“唉!现在这样多的很,像你这种情况很普遍,心要放宽,甭发急,认识定然……”我们说,婚姻是自由的,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婚姻关系都受法律保护,谁也无权干涉,当事人完全有权力自己选择和决定。这是现实,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前提。不过,我要诚心地提醒或者奉劝回民青年男女朋友,如果你们出身于虔诚的穆斯林家庭,是一个直到现在家庭成员中大多数人都能遵守回民风俗习惯的家庭,你们自幼就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长期地受到家庭及其坊上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影响和熏陶,脑子中储存了几乎一生都很难改变的一些概念,在择婚时如果对象是异族,就要慎重再慎重,三思而后行。因为在你们开始谈情说爱时,从年龄上说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也许有人还未达到成年人标准),但是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在思想上、心理上,独立生活能力诸方面,都还远远没有成熟。事实证明

这许多都是由生活经历、阅历、社会知识所决定,一般的青年人都不可能超越或提前成熟。尤其当今坊上人中的不少青年,直到本人都成了爸爸、妈妈,还需要扶着自己爸爸、妈妈的拐杖生活。处于这样的状态,自然不具备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里指的不是工作中、专业技术上、经营技能方面,而是最平常的生活中过日子的能力。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偏巧在许多青年男女开始谈情说爱时却甩掉了父母、亲属的拐杖,自命不凡,连一点点长辈们的参考意见都不理睬而确定恋爱对象。特别在热恋中只看到对方美好的一面,想到诗情般幸福的未来,从不顾及由于异族通婚的特殊性在家庭和本人以后的长期生活中,可能隐藏的危机,遗留下难以处理的后遗症。 一般来说,坊上人的家庭如若出了女嫁异族这等事情,家长先是靠说教、接着就训斥、威胁甚至武力,最后宣布脱离关系、断绝来往、赶出家门(多是过三年五载以后又勉强恢复关系)。暂且不评论长辈们这种方式方法的错误所在,正是由于这种最先暴露出的家庭危机,闹得自己的处境就十分尴尬。据我所知,此时,当时人多是请亲戚朋友说情或者以书面形式和父母交谈;有时当事人的恋爱对象还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不断向长辈们表态,说明自己未来将如何忠诚地顺从回民的风俗习惯等等。在一切办法均无济于事时,一种盲目的逆反心理就形成了。如果头脑不冷静,在没有耐心的取得家庭各方面相互理解、谅解的条件下草率行事,其后果必定不可收拾,将成为以后包括大小家庭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有的甚至会演变成为大小家庭感情破裂、家庭“改组”的主要导火线。 在以下论述中,要附加一些具体事例,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一般叙述或具体事例都是现实生活中我的所见所闻,事实和情节基本上没有虚构,只

中国农村地区回族女子早婚现象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农村地区回族女子早婚现象调查研究报告 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外现,而这种文化的背后又蕴含着关于经济、文化、政策的问题。关于回族女孩早婚的现象有诸多学者研究过,关于这一社会现象,也有人对此有过大量批评,说其是文化的陋习、封建思想的残余。对回族妇女的研究是少数民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一些生活习性,生活情况等现象都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笔者作为一个历史学的初学者,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回族女孩,经过长期的生活和近期七天的调查与走访,对回族女孩的早婚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次调研笔者是在当地的政府的许可和大力支持下,通过走访和发问卷的形式展开的。 一、主要对象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喊叫水乡的几个回族聚集的村庄的已婚和未婚 女子,已婚和未婚的男子,男子的父母,女子的父母。 二、主要方法 采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 三、主要地点 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喊叫水乡的周套村,套村,哇哇等回族村。喊叫水乡位于宁夏南部山区,这里地处偏僻,境内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这里有女孩14 岁便出嫁的现象,这些女孩子十六七岁出嫁是普遍现象,女孩子十八九岁还不出嫁,就会遭到其他人的非议,村里一名叫马兰的女孩,16岁辍学后就有人来提亲,她妈妈说如果不是马兰受到资助继续上学的话,17 岁的马兰也就结婚了,马兰的两个堂姐都是18岁结的婚。 四、调查过程 首先,当地政府经过商谈,在他们的允许和支持下,再调动一些当地的学生(包括一些中学生和其他大学的大学生)帮助我共同进行这次社会实践。其次,分成小组直接到当地的村子进行访谈。在这个环节,一定要和当地的村民融恰地相处,在必要的时候,直接住在当地村民的家中,和她们同吃、同住,甚至帮她们做一些农活,让她们对我有十足的信任,这样就可以对我敞开心扉,许多受访对象与我们是亲戚关系,他们没有觉得我们是在做调查,而是觉得在和我们聊天,所以他们以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们相当多的资料。再次,针对不同的人群,做出具体的问卷,给这些回族女孩或妇女发一些调查问卷,来看看她们对于她们早婚的看法,以及她们对于这样的婚姻的所思所感。当然也有男子和父母的问卷。最后,笔者与受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