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提纲2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提纲2

第一章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发展

一.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功绩和缺陷。(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①精华:a.初步探索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思

想基础

b.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为启发工人觉悟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c.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缺陷:“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与社会发展是成反比的”(马克思)

a.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无法找到变革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

b.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社会的依靠力量

c.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所有的理想都是空想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两个理论基石是什么?

——历史条件(经济、政治、思想)两块基石扩展一下分别说明作用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条件:19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大工业的发展,产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

高,资本主义成熟起来了,资本家剥削惨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开始发生,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

暴露出来,从而使得人们有可能对其规律进行研究o

②政治条件:无产阶级队伍的成长和壮大并且开始由自发的经济斗争发展到自觉的政治斗争,无产

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需要有自己的理论作指导,这个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成熟的标志:

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

⑴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大罢工;⑵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⑶1844年,德国西

里西亚毛纺工人起义。

③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未来社会的预见

2、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实现:

两大理论基石:

①维物史观的创立:1844年,马恩《神圣家族》提出存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存在决定意识。

1845—1846年,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a.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 阶级斗争是阶级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无产阶级是改造社会的主要依托力量

②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1844,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7《哲学的贫困》,1847《雇佣劳动与资本》

作用:a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教育了无产阶级,启发了无产阶级的觉悟

b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到来

三.《共产党宣言》(1848)的主要内容(6)和历史意义(3)是什么?

1.主要内容: a.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

b.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主义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c.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d.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然途径

e.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f.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诬蔑,并揭露其危害性

2、宣言的意义:a.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是无产阶级最强大的思想武器

b.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

c.宣言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纪元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一.试述马恩的建党实践和建党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要点)。

1、建党实践:

①共产主义者同盟——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民主集中制,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

阶级的统治。1847.11(前身:正义者同盟,沙佩尔)

②第一国际——1864.9至1876.7.15(1871年由于支持巴黎公社的斗争而受迫害,在费城召开最后

一次大会)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一直同机会主义作斗争:a.法国普鲁东主义(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潮) b.英国公联主义(反对政治斗争,只主张经济斗争) c.俄国巴枯宁主义(一种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巴枯宁、克鲁泡特金)

③德国社会民主党:1875.5 原有两派,分别由李卜克内西和拉萨尔领导,而后者有明显的机会主义倾

向。为使力量统一,李做出退让,在合并两派的宣言(《哥达纲领》)上充满了机会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为此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后由有杜林(法)大肆发表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言论,由恩格斯发表《反杜林论》o

2、建党理论:

①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思想,也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

②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其能提供正确的方法和世界观

③共产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的旗帜,它表明了党的性质,对工人阶级政党有重大意义

④共产党要为工人阶级最近目标和长远的利益而斗争

⑤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⑥共产党必须由自己的一批成熟的领袖担任领导,如果没有这样的领袖,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⑦共产党必须善于进行党内斗争以保证党的健康发展

二、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是怎样总结巴黎公社的创举和经验教训的?

①巴黎公社的建立:1871.3.18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1871.5.21—5.28——“五月流血周”

②巴黎公社的创举:

a.公社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实质上的工人阶级的政权,无产阶级不仅在经济上获得解放而且要在

政治生活的解放;

b.公社体现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民主本质,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共和国形式;

c.公社还体现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清廉本质,公社的领导人都是社会的公仆,限制高薪

③巴黎公社经验教训:

a.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它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b.公社证明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c.公社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不断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失败的教训证明必须发扬彻底革命的精神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三、马恩设想的未来社会由哪些基本特征?结合这些特征谈谈你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需要;

2、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彻底消灭了私有制;

3、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除了按劳分配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4、共产主义社会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社会的其他重大差别,即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体之间的差别;

5、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再是谋生手段;

6、国家消亡了,但是管理公共事物的功能还存在,不过已失去了阶级性。

认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无比美好的社会,它可以作为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但也不能很快实现,因为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所以要立足现状,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进一步努力奋斗,要了解共产主义社会,不要丧

失信心,要努力造福于后代。

第三章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一、用十月革命的实际论证列宁“一国胜利”理论的正确性。

1.什么是“一国胜利”理论?

① 1915年,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一个国家

内获得胜利”

①根据:a.资本垄断会发生利益的激烈竞争,从而形成不同的军事集团; b.

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市场会发生战争,并造成彼此力量的削弱,其中必定有更为薄弱的环节; c.战争会唤起人民的觉醒,以新制度代替旧制度。

②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a.这个国家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集中的焦点,反动派已经不能统治下

去了; b.这个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不能再生活下去; c.广大群众的革命觉悟和积极性已经极大地提高,并且表现为革命行动了。

③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发生的三个原因:a.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残余比较严重,政治经济比较落后,

表现为工农业产品严重不足,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 b.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纷纷反抗沙皇的统治,沙皇面临崩溃的危险; c.俄国已经有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并且有了以列宁为代表的的领袖集团,因此十月革命的爆发具备了全部条件o

2.发动:1917.10.25(俄历)11.7(阳历)

3.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转折点,它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和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十月革命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十月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次成功的伟大实践,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宝贵

的经验。

4.经验: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一般规律;

③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

④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国际团结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二、结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公式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主义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社会主义

①共产党要学会组织生产和管理经济,包括向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内容和

根本目的。

②阶级斗争和政府职能都要为生产服务;

③要大幅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试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1923年底:主要内容:a.协调工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便加强工农联盟; b.把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把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矿山租借给外国资本家,实行租让制; c.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开放市场,实行贸易自由和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

积极作用: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好转,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b.改善巩固了国家的经济地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c.为苏联尽快地步入工业化时代提供了物质基础。四、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和布哈林模式。

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所谓斯大林模式就是指斯大林掌权时期,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方法和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2斯大林模式的指导思想:

①用军事方法来指导国民经济建设;

②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显著特点

3主要内容(基本特征):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让路

②把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作为唯一的所有制,并认为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

③消灭私人经营的商业模式;

④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⑤个人专断和以党为政的政治领导模式。

4斯大林模式的反对派——布哈林(1888.10.9—1938.3.15)

布哈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建设方针上反对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认为应该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计划经济与市

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搞一刀切;

②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反对过早地搞农业集体化,认为要在自愿的原则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农

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方面,反对片面追求高速度,认为欲速则不达;

④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认为阶级斗争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动力,总的趋势是越来越缓和,而不是越

来越激烈,因此不应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任务来抓o

5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历史功绩:

①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想变为现实,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②它使苏联迅速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的世界第

二工业大国

③抢在战争爆发前,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许多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消极作用:

①苏联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了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的状态;

②它导致了权力的过分集中,压制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应有的发

挥;

③导致了国家机关严重的官僚主义;

④它导致了长期的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

⑤它导致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并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斯大林:在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时斯大林形成,无先例,对以后产生很大影响,优、缺点,即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目的得出教训;布哈林: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基本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按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但它还未来得及实践,故其影响仅停留在理论形态上。

第四章现实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一、社会主义遇到了当代世界的哪些挑战,造成了什么样严重的后果

1.挑战

(1)来自发达资本主义的挑战

(2)来自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社会民主党:混合经济,劳资合作,工人参与管理,高福利政策(社会保险、工业伤亡、家庭补助、社会保险)

(3) 亚洲四小龙的挑战

(4)来自俄罗斯、东欧的挑战

2.后果

(1)现实社会主义不仅没有成为最发达的国家,反而被资本主义国家越抛越远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过是5000-6000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3万美元;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转化率低,15%左右,而发达国家为40%-50%

(2)使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了难以医治的信仰危机

(3)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倒戈现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根本原因:

①割裂了社会主义国家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使自己陷入孤立封闭的状态;

②社会主义在“一球两制”的赛跑中缺乏足够的体能,这个体能指社会主义经济自身的活力。a企业

间缺乏竞争,经济处于缓慢发展,b科技转化率太低,c 平均分配,大锅饭,缺乏竞争,挫伤劳动

者的积极性

③社会主义企业否认个人利益的多元性和独立性,使人的价值得不到确切的体现,也不利于调动劳

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了物质财富的生产;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无法抵制个人专断等级观念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国家

背着沉重的封建包袱艰难地前进,也减缓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2.直接原因:

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 a.鼓吹建立“非对抗性欧洲”结束冷战;b.解除共产党的思想武

装,建议在宪法中取消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c.鼓吹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利益;

②东欧苏联各国经济上普遍不景气,而且负债累累,也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丧失了信心。

③东欧和前苏联国家共产党组织全盘地否定自己的历史,使人民群众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④苏联的改革选错了突破口,改革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戈尔巴乔夫将改革变为改制,从而改掉了

社会主义制度。

3.教训:

①社会主义的各种关键性决策一定要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否则就要吃亏;

②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加入世界经济体系,获得社会主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③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创造出吸收人类文明的内部条件,使国民经济产生强劲的发

展动力;

④必须重视人的价值,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⑤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命线,一定要慎重对待;

⑥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永保党的先进性。(a有效的铲除腐败现象;b一定要密切党群关系,克服

拜金主义)

三、结合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教训谈谈你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

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

新局面。

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挫折到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总结党八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

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第五章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类型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模式是什么?

1、民主社会主义含义:是社会民主党所主张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又称为社会改良主

义。社会民主党(早期是马克思主义)在第二国际时是共产党的前期名称,

1895 恩格斯去世后,机会主义派别领导伯恩斯坦批判“恩格斯主义”过时,被称为“修正主义”共产党建立——科学主义,社会民主党建立——民主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①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

改良主义,强调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可以实现和平,不需要暴力革命

凯恩斯主义,提倡政府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提高总的需求规定,已达到经济发展的平衡。

基本模式:

(1)政治民主,主张实行多党制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反对一切阶级专政和一党制;

(2)经济民主,主张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体系,同时提出不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制度的先决条件,要全面解决社会成员的就业问题,然后实行公平分配,(导致贫富差距小)

(3)社会民主,推行社会高福利政策和全面的社会保障政策。“人人享受工作的权利,有医药福利权力,有受教育的权利,有休息的权利及养老保障的权利。”

(4)国际民主,在国际上倡导民主,主张缓和、裁军、共处政策o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1民主社会主义的成就:

社会党有88个成员党,28党执政或参政,共有党员3000多万人,拥有社会党的选民达1.5亿多人,执政20—30年的有瑞士、挪威、卢森堡等,30年以上的有奥地利,40年以上的瑞典。欧洲的欧洲议会设有5061个席位,社会党占2061个席位,40%以上。亚非拉地区有52个社会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拥有会员4000多万人,占资本主义国家会员总数的70%左右。民主社会主义的力量不可低估,尤其在科学社会遭遇困难时,其优势更引人注目。

2民主社会主义取得成就的原因:

外部原因: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环境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白领工人的增多有利于扩大社会党的群众基础。

内部原因: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工人参与管理,推行社会高福利政策,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群众中有威信,有号召力,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也相对安定。

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有哪些主要流派?

①亚洲地区——a.科学社会主义,中国,朝鲜,越南,蒙古;b.印度为代表的尼赫鲁社会主义,民主

式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把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即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是一种中间道路,体现在政治上多党制,经济上重工业部门国有化,同时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c.缅甸“纲领党”社会主义,1962由奈温建立,政治上不要工人阶级领导,不要无产阶级专政,把佛教和人道主义结合起来作为指导思想,去掉人的恶性,发扬人的善性,在经济上保持私有制,建立一个平等、合理的社会。

②非洲地区——a.信仰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的国家,刚果、埃塞俄比亚、安哥拉;

b.非洲传统的社会主义,特点:坚持一切财产共有的村社制度,消灭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现象,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坦桑尼亚、加纳、赞比亚;c.倾向于西欧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突尼斯、冈比亚、南非

③拉美地区——a.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古巴;b.大多数拉美国家属民主社会主义,智利、牙买加、阿

根廷、巴西、秘鲁,特点:政治上实行多党制议会制,拒绝马列主义,经济上混合经济体制,高福利政策,与民族特点结合,类似社会主义政策。本质上看实行民主主义、改良主义,实质:资本主义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衰落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原因:

①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压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经济手段(贷款、贸易),政治(策动军事政变、武装干

涉、暴力改变现政府)智利,阿连德;古巴、多米尼加

②来自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影响:ⅰ普遍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ⅱ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失去了支撑点,

形成了新的一边倒的局面,实行政治多党制,经济自由化

③发展中国家在实践当中的失误,使他们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转向资本主义轨道。原因:ⅰ过分

依靠行政手段发展经济,ⅱ忽视市场经济的作用,ⅲ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单纯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结果适得其反,ⅳ宏观调控效果不好,ⅴ经营管理不善

2.教训:

①在选择发展本国经济的道路问题上,不要盲目照搬外国经验和模式,要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

从国情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不要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否则只会对生产力造成巨大的破坏;

③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推行社会主义决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超越商品经济这个必经阶段。

第七章社会主义的旗帜——邓小平理论

一.结合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谈一谈邓小平同志为马列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历史背景

1.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严重失误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①50年代,照搬苏联模式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②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发展起来,严重冲击了经济建设

③1958-1960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运动,使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使党和

国家蒙受严重损失

④1964-1965年,四清运动

⑥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总的损失达5000亿元,使我国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教训:最深刻的教训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立即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去,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努力增强综合国力o

2.粉碎“四人帮”以后各项工作徘徊不前,这种形势迫使人们找到一种新的理论;

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国际环境。

特点:

1.理论体系的成熟性:

①这个理论完整的提供了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包括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

本质等重大理论;

②这个理论成功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着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胜利前进;

③这个理论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保证了国内的稳定和团结(两大考验:1986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

滥、1989年,动乱、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

2.理论体系的时代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且反映着这个时代特征,反映着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主流

①反映70年代以来和平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②资本主义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国际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邓小平理论适应

这个变化,调整了党的部署,所以有鲜明的时代性;

3理论体系的实践性:a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b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之

上产生发展出来的;c是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对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发生过重大影响;d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

4.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所谓系统性是指这一理论已经作为一个规律体系近乎全面的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谓开放性是指这一理论并未穷尽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未处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三个代表”是其对党的建设的深化。

三.结合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历史意义。

基本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不存在各国普遍适应的模式,各国要建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道路;

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才可完成,在整个过程中还有若干个阶段;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目标:发展动力是改革的深化和推进,目标:①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②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全社会主义法制;③思想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四有新人

5.关于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实行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积极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和改善执政党的建设,依靠力量是工、农、兵、知识分子和军队;

9.关于祖国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即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港澳台保持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重大历史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这一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它解决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实践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2.邓小平理论初步解决了涉及社会主义前进道路命运的历史性课题,特别是解决了在落后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重大问题,是当代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也具有世界性的历史意义;

3.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宝库,把马列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个文明建设的理论、“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一国两制的构想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都是经典著作中没有的新东西。因此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是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一、耗散结构理论 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 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由于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有序结构,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故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 ?耗散结构:位于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2.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属于耗散结构系统,在于: 1).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 2). 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 3). 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二、等级理论(hierarchy theory ) 等级理论是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系统理论。 通常,等级是一个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而复杂性常具有等级形式。一个复杂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又由各自的亚系统组成,往下类推直到最低层次。 所以,等级系统中的每一层次都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高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制约性。 基于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可视为由具有离散性等级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 解析: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如全球植被变化)呈现大尺度、低频率和慢速;而低等级层次的生态过程(如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变化)为小尺度、高频率和快速。 不同等级层次间相互作用,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制约作用在模型中可表达为常数,而低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其信息常以平均值的形式来表达。 等级系统结构:分垂直和水平两种。前者指等级系统层次数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后者指同一层次上亚系统的数目、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 层次和整体单元的边界称为界面。界面对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具过滤功能。界面是系统组成成分相互作用差异最大的地方。 三、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异质性——用来描述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空属性的动态变化。其中,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间维变化即为动态变化,而生态学的异质性通常是指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上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1. 景观异质性的意义 定义: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意义:决定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力和景观生物多样性。 2. 景观稳定性 景观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以一定方式组合构成的系统,景观要素间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和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影响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制约着景观的整体功能。 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可提高景观对干扰的扩散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干扰对景观稳定性的威胁。 3. 景观格局

高中历史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专题三单元测试 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要特点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并举 B. 没收官僚资本与建立国营企业相结合 C.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 D. 暴力革命与和平赎买政策相结合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有( ) 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经济工作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交通运输堵塞市场供应紧张,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A. B. C. D. 3、下图选自1954年第1期的《人民画报》。与图片所示现象有关的运动是(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土地改革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下图所示照片可能拍摄于( )

A. 1927年 B. 1949年 C. 1953年 D. 1958年 5、下图选自1954年第1期的《人民画报》。与图片所示现象有关的运动是 (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土地改革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6、深圳从一个贫穷的渔村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有人以“一夜城”来形容深圳的迅速崛起。深圳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率先开展

C. “一五”计划的执行 D.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7、下面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 改革开放的成效 8、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在1983年出版时,将《目前形势和任务》一文中“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改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反映出 A. 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仍很明显 B. 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较顺利 D. 国企市场化改革遇到瓶颈 10、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B.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 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D.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11、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的论断“新”在( )

2019-2020年高二通用技术 会考知识点技术与设计2

2019-2020年高二通用技术会考知识点技术与设计2 ----------技术与设计2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 一、常见结构的认识 1.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a) 2.从力学角度来说, 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 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b) 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内力 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结构就会遭到破坏。 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要能区分:书本P6) 3.结构的类型: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b) 实体结构: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它的受力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如:实心墙,大坝。 框架结构: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受力特点: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如:铁架塔。 壳体结构:层状的结构,受力特点是: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如: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 二、稳定结构的探析 1.结构与稳定性 (1)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b) 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如果一个物体的结构不能有效地抵御常见外力的作用,那么该物体是很难承受负载而保持平衡的。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b) 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 1) 重心位置的高低: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重心越高,稳定性越差。 结构重心所在点的垂线是否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落在范围内就是稳定的,没有就是不稳定的。 2) 结构的底座,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 支撑面越大越稳定,越小越不稳定。如:高塔的共同特点都是上端小而下端大。 3) 结构的形状:结构的形状不同,其稳定性也不同。如:三条腿的凳比两条的稳定。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是相互关联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讨论结构的稳定性。 2.结构与强度(c)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 ①结构的形状:三角形是框架结构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结实、稳定,所用材料最少。 ②结构的材料与连接:不同材料构成的结构,其强度各不相同。如:混凝土梁加钢筋,加强抗拉能力。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种:铰连接和刚连接 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具体有松螺栓、松铆等,如:门与门框的连接等 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桌腿与桌面的连接等 3.结构与功能: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功能的变化。如:自行车的演变、多用起子等。(b) 三、简单结构的设计 1.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a) 结构设计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或满足特定的需要,必须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稳定性、强度、安全、环境、美学、个性、成本等)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 安全因素, 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 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 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还有一些需要考虑的因素, 如材料、民俗文化、地域特点等。 2、简单结构的设计(c)P26-29 四、经典结构的欣赏(c)P30-33 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1)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

北大景观06-11景观设计学原理真题

2006 一、概念和问答(十选八,8*10=80分) 1 什么是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 infrastructure)?举例说明。 2 “反规划”包含哪几层基本含义? 3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哪国?由谁最先提出(英文名或中文译名)?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4简述Carl Steinitz的景观设计理论框架。 (表述,过程,评价,改变,影响,决策) 5 简要说明为什么景观设计师要明确反对河流渠化。 6 城市美化运动的起源及内涵。 7 什么是场所精神?举例说明之。 8 说明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 9 说明城市中构建非机动车绿色廊道的意义。 10 Ian Mcharg出版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是什么?其学术理论对景观设计学科发展有哪些影响? 二、论述题(2*35=70,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 1 论述现代景观设计学与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联系和区别。如何使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继续发扬光大? 2 中国现今快速城市化造成了紧张人地关系表现在那些方面?景观设计师如何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协调和改善这些关系。 考试时间为2007年1月21日下午2:00-5:00. 启封前为机密. 一.选择题.(2*20=40分) [在下列人名和学术观点/论著或景观作品之间建立联系.] 1.Rachel Carson A."田园城市"理想 2.Frederic Law Olmsted B.有机疏散理论 3.In McHarg C.“光明城市”理想 4.Patrick Geddes D.植物学家 5.Ebenezer HoWard E.《寂静的春天》 6.Le Cobusier F.美国当代景观设计师 7.Patric Abercrombie G.纽约中央公园 8.Walter Burly Griffin H.英国风景园林 9.Kevin Lynch I.《景观生态学》 10.Le Norte(雷偌) J.澳大利亚首都规划 11.伊利亚.沙里宁K.《城市印象》 12.Daniel Burhnam L.美国首都规划 13.Charles Eliot M."城市美化"运动 14.朗方(Pierre charies L'Enfant) N.波士顿大公园系统 15.Capability Brown万能的布朗O.凡尔塞宫设计 16.Peter Walker P.《景观设计学》 17.Lewis Mumford(芒福德) Q.《设计遵从自然》 18.John simonds(西蒙兹) R.城市发展史学家 19.Carl steinitz(施坦尼兹)S.GIS在景观规划中应用的先驱 20.Richard Forman T."大伦敦"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理论与原则 案例分析: 背景、问题、规划、反馈、评价 研究途径: 普通生态、场地生态、景观生态及时空尺度 参考书目: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讲座1——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 纲要 1. 景观的生态学内容 2. 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 3. 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 4. 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的深度应用 1.1 景观的生态学内涵 景观( Landscape ):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镶嵌体内部存着一系列的生态过程。 从内容上分:有生物过程、非生物过程及人文过程。 从空间上分:垂直过程与水平过程 景观的演绎: 景观作为审美的对象——人对土地、城市与乡村的态度 景观作为生物的栖息地——体验的空间 景观作为系统——客观的解读的对象 景观作为符号——反映历史与未来、及各种关系的的烙印。 景观: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景观系统研究中,存在着五个层次上的生态关系 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2)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3)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不同尺度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人类与社会之间的人文关系 1.2 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生态学途径 景观规划的生态性——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规划设计的直觉与本能 景观规划设计——脱胎于早期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 题,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 景观规划的过程途径—— 麦克哈格(McHarg, 1969)提出的“千层饼模式”,即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及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 塞东(Sedon, 1986),提出了“景观规划必须是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 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生态规划:揭示生物与社会相互作用规划,寻求资源和空间利用的最适宜的途径与方式,降低规划对生态规律的干扰及未来的不确定性。 生态设计:通过视觉想象力的扩展与创新技术的应用,对最适宜的材料、区位、生态过程、地方性以及景观设计形态的表达。 生态规划设计:是以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The total human ecosystem)——生态圈景观, 可划分为建设景观与开放景观,其景观特征、过程及生 态系统运行规律具有明显差异。 建设景观:乡村与半城市化生态系统景观、城市与工业技术生态系 统景观。 开放景观:自然与半自然的生物生态系统景观、农业与半农业的 生物生态系统景观。 不同尺度的整体系统对应相应尺度的景观环境,而整体系统特征及发展过程是景观环境系统的重要特征。 规划行为体系的关键问题,是解决系统格局、过程、节律、恢复、容量等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阈限特征。 在景观综合体中,人的行为既是形成人工景观的源泉和动力,又是景观的重要组分,同时又强烈冲击并改变景观的扰动因素。 人与环境作用的机理与过程为着眼点,其核心是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产业复合生态系统的设计,重点是对物种与生态系统、 生态与自然过程、文化与行为健康三个核心进行规划设计。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

专题三单元测试 1、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B.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C.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D.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2、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司合营。这两个阶段: 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都是利用资本主义来恢复新中国的经济 C.发展目标都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 3、196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优先发展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发展社员家庭副业》。社论指出,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要规定一些有效措施,在优先发展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发展社员家庭副业。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试图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 B.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经验 C.系统的纠“左” D.运用新机制调节农民经济生活 4、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C.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 D.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 5、1956年,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见表 项 目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 个体经 济 比 重 85.6% 7.3% 7.1% 由此可见,三大改造使 A.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6、下图为中国1978—2015年就业人口比例变化柱状图,这反映了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国家重视产业结构调整 C.国有企业改革充满活力 D.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技术与设计2试题(DOC)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 第一节 常见结构的认识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 和 。 力学角度结构的概念:从力学角度来说结构是承受 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2、结构的受力(b 理解) 受 :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拔河比赛) 受 :挤压物体的力。(趁热打铁) 受剪切:两个 很近,大小 ,方向 ,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的力。(剪草坪) 受弯曲:作用于物体,使它产生 的力。(钓鱼) 受扭转: 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使物体发生 形变的力。(拧衣服) 注意:受压和受剪切的区别是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结构的分类(b 理解) 实体结构:实体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 的结构。受力特点:外力分布 在整个 。如实心墙、大坝等。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由 的构件组成的结构。特点:支撑 空间而不充满空间。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即、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壳体结构通常是指 的结构。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 上。如摩托车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注意:由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的称为 结构。 练习 1、如图是钱塘江大桥,从结构的形态来看,桥墩所属的结构类型是 ( ) 横跨于两个桥墩之间的桥梁所属的结构类型是( ) A .实体结构 B .框架结构 C .壳体结构 D .组合结构 2.一辆汽车停在两个桥墩之间的桥梁上,桥墩的受力形式为( ) 桥梁的受 力形式为( ) A .压力 B .拉力 C.弯曲力 D .剪切力 3.悬索桥上的绳索除了承受自身的重力外,主要是承受( ) A .压力 B .扭转力 C .剪切力 D .拉力 4、吊扇在启动瞬间,吊杆的主要受力形式有( ) ①拉力 ②压力 ③剪切力 ④扭转力 A .①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巩固练习 1、结构是指( ) A 、构成自身的空间形态 B 、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北京大学考研原题---《景观设计学原理》

这是我自己做的,仅供朋友们参考,不妥的地方也请朋友们指出来。 问答题中的第4题:“论述景观设计学在相关学科群中的定位(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环境艺术等的关系)”感觉不好做,故没有做。希望有其他的朋友来给这个题一个满意的答案。 考研原题---《景观设计学原理》 考试时间为2007年1月21日下午2:00-5:00. 启封前为机密. 一.选择题.(2*20=40分) [在下列人名和学术观点/论著或景观作品之间建立联系.] 1.Rachel Carson A."田园城市"理想 2.Frederic Law Olmsted B.有机疏散理论 3.In McHarg C.“光明城市”理想 4.Patrick Geddes D.植物学家 5.Ebenezer HoWard E.《寂静的春天》 6.Le Cobusier F.美国当代景观设计师 7.Patric Abercrombie G.纽约中央公园 8.Walter Burly Griffin H.英国风景园林 9.Kevin Lynch I.《景观生态学》 10.Le Norte(雷偌) J.澳大利亚首都规划 11.伊利亚.沙里宁 K.《城市印象》 12.Daniel Burhnam L.美国首都规划 13.Charles Eliot M."城市美化"运动 14.朗方(Pierre charies L'Enfant) N.波士顿大公园系统 15.Capability Brown万能的布朗 O.凡尔塞宫设计 16.Peter Walker P.《景观设计学》 17.Lewis Mumford(芒福德) Q.《设计遵从自然》 18.John simonds(西蒙兹) R.城市发展史学家 19.Carl steinitz(施坦尼兹) S.GIS在景观规划中应用的先驱 20.Richard Forman T."大伦敦"规划 答案:A(5) B(11) C(6) D(4) E(1) F(16) G(2) H(15) I(20) J(8) K(9) L(14) M(12) N(13) O(10) P (18) Q(3) R(17) S(19) T(7) 二.名词解释.(5*10=5分) 1.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2.场所精神(Genius loci) 3.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 service) 4.乡土景观(Vernacular landscape) 5.绿道(Greenway) 7.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8.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9.景观安全格局(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景观生态学知识分享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55景观生态学 适用专业: 070501自然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简答题(简述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景观生态学科目考试要求考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等方面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相关技术及其应用,以及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在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到相关专业领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提供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工具和资料,如土地利用与土地变化,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课题,分析生态规划、景观管理、生态工程等保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与方法 1.景观 理解:景观、景观要素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理解:景观异质性的含义。 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第二章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1.斑块 理解:斑块、生态交错区、边缘、边缘效应的含义。 了解:斑块的起源及类型、结构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学与种-面积关系;森林破碎化; 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 2.走廊 了解:走廊的起源、作用和结构特征。 理解:林带的宽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本底 了解:本底的结构特征及与斑块的区分方法。 理解:本底孔性的生态意义。 了解:网络的结构。 第三章景观总体结构 1.景观多样性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 理解:景观多样性的含义、描述指标和异质性。 2.森林景观的异质性 理解:森林景观异质性包括年龄结构、组成结构和粒级结构等3个方面。 3.景观的结构类型 了解:FORMAN划分的景观结构类型。 4.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 理解:几种不同的景观格局。 了解:空间关联 第四章景观动态 1.关于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理解:景观稳定性及相关概念。 了解:景观特性与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原则、按稳定性划分的景观要素类型 了解:物种共存的2种假说、斑块动态学说。 2.景观变化的作用力 理解:干扰按作用力强度的分类。 理解:景观稳定性的若干特性。 第五章景观功能 1.概念 理解:景观功能的概念。 2.基本观点和基本机制 了解:关于景观要素间流的两个基本观点。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5种媒介物。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3种基本动力。 3.气流 理解:防护林3种顶部形态的防风效果,林带的3种基本类型及防风特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点

第三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破坏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土地改革(1950-1952年,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结果: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4)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1)原因: 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等敌对政策,发展重工业是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政权的当务之急。

②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其它: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目的: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 (3)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 关系同时并举。 (4)主要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 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成四大重点 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 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6)意义: 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②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2)方法:

结构与设计复习知识点

技术与设计2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 一、常见结构的认识 1、结构的概念:a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结构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2、内力:当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 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结构就会遭到破坏。 应力= 内力/受力面积 构件的五种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弯曲力、扭转力

2、结构的分类:a 结构分为: 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如实心墙、大坝等。 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技能承受竖向重力荷载也能承受水平方向的荷载。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 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称为组合结构,如埃菲尔铁塔等。) 二、稳固结构的探析 1、结构的稳定性:b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b ①重心位置的高低、②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的大小、③结构的形状。

3、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c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①结构的形状、②结构所使用的材料、③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类:铰连接和刚连接。 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外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如:门与门框的连接 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如:榫接、胶接、焊接 三、结构的设计 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a 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四、结构的欣赏: 经典结构设计的欣赏与评价——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合理性、工艺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反映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特征,个性特征等。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许多学者对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的探索已经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Risser等提出的5条原则,Forman等提出的7项规则等等。但从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现状来看,目前用理论这一术语表达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比用原理、定律、定理等方式更适宜些。相关学科为景观生态学提供的基础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7项。 1.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主要强调生物进化;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开始有了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的思想萌芽。应该说,真正的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思想属于克里门茨。他的五段演替理论是大时空尺度的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共同进化的生态演替进化论,突出了整体、综合、协调、稳定、保护的大生态学观点。坦斯里提出生态系统学说以后,生态学研究重点转向对现实系统形态、结构和功能和系统分析,对于系统的起源和未来研究则重视不够。但就在此时,特罗尔却接受和发展了克里门茨的顶极学说而明确提出景观演替概念。他认为植被的演替,同时也是土壤、土壤水、土壤气候和小气候的演替,这就意味着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顺序,换句话说,也就是景观演替。毫无疑问,特罗尔的景观演替思想和克里门茨演替理论不但一致,而且综合单顶极和多顶极理论成果发展了生态演替进化理论。 生态演替进化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主导性基础理论,现代景观生态学的许多理论原则如景观可变性、景观稳定性与动态平衡性等,其基础思想都起源于生态演替进化理论,如何深化发展这个理论,是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 空间分异性是一个经典地理学理论,有人称之为地理学第一定律,而生态学也把区域分异作为其三个基本原则之一。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但是生物进化论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生物分布多样化的生物地理学概念。二者不但是相关的,而且有综合发展为一条景观生态学理论原则的趋势。 地理空间分异实质是一个表述分异运动的概念。首先是圈层分异;其次是海陆分异;再次是大陆与大洋的地域分异等。地理学通常把地理分异分为地带性、地区性、区域性、地方性、局部性、微域性等若干级别。生物多样性是适应环境分异性的结果,因此,空间分异性生物多样化是同一运动的不同理论表述。 景观具有空间分异性和生物多样性效应,由此派生出具体的景观生态系统原理,如景观结构功能的相关性,能流、物流和物种流的多样性等。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与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基本原理 (一)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及景观的规划管理。 景观结构: 指的是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各种生态系统的性状、大小、数目、种类和构图与能量、物质和物种分配的关系) 景观功能: 指的是多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 景观变化: 指的是景观在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管理: 是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综合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包括下述内容: ①景观生态分类;②景观生态评价;③景观生态规划设计;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实施。 (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holism)和系统理论(system theory)。 整体论是1926年由Smuts提出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说明,客观现实是由一系列的处于不同等级系列的整体所组成,每一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稳定态的维持机制称之为内稳定性,它是靠一系列正反馈和负反馈因素使系统处于两种动态平衡之中。

所以从根本上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就是内稳态的机制,也就是研究地表所有作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它们又是如何造成水平和垂直的异质性的。 关于垂直异质性问题,由于欧洲学者对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解,与R.Forman和M.Godron的定义有所区别,比如荷兰学者I.S.Zonneveld指出,应将景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而又认为生态系统的概念不包括范围大小。景观是在地球表面由所有作用因素形成的开放系统。这些因素组成三维现象。水平方面表现在互相联系的要素的水平格局上,垂直方面表现在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很多“层”上。景观的每一层成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如地质学、土壤学、植被学等),而独有景观生态学则将全部土地属性形成的垂直异质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是景观生态学最基本的特点。可见,整体范围内的垂直和水平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Forman & Godron (1986)提出下列七个景观生态学原理: (一)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landscapestructureand functionprinciple): 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 (二)生物多样性原理(biodiversity principle): 景观异质性程度高,造成斑块及其内部环境的物种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边缘物种的丰度。 (三)物种流动原理(speciesflowprinciple): 景观结构和物种流动是反馈环中的链环。在自然或人类干扰形成的景观生态元素中,当干扰区有利于外来种传播时,会造成敏感物种分布的的减少。 (四)养分再分配原理(nutrientredistributionprinciple):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考研原题---《景观设计学原理》答案

问答题中的第4题:论述景观设计学在相关学科群中的定位(包括 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 环境艺术等的关系)”感觉不好做,故没有做。希望有其他的朋友来给这个题一个满意的答 案。 考研原题---《景观设计学原理》 考试时间为2007年1月21日下午2: 00-5: 00.启封前为机密? 一.选择题.(2*20=40分) [在下列人名和学术观点/论著或景观作品之间建立联系?] M(12) N(13) O(10) P(18) Q(3) R(17) S(19) T ⑺ 二.名词解释.(5*10=5分) 1.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 2. 场所精神(Genius loci) 3.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 service ) 4. 乡土景观(Vernacular Iandscape ) 5. 绿道(Green way ) 7.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 8.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9. 景观安全格局(Lan dscape security patter n ) 10.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 答案: 1.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指居住在其土地上人的集团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 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上叠加了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景观。 文化景 观的空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不同的文化景观占 据的空间大小不同,即使同类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也不同; (2)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 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文化景观的时代性: 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 有创造性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 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文化史的 化石”文化景观功能 的变化,反映了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1. Rachel Carson 2. F rederic Law Olmsted 3.ln McHarg 4. P atrick Geddes 5. Ebe nezer HoWard 6. L e Cobusier 7. Patric Abercrombie 8. Walter Burly Grifin 9. Kevi n Lynch 10丄e Norte(雷偌) 11. 伊利亚.沙里宁 12. D aniel Burhnam 13. C harles Eliot A. "田园城市"理想 B. 有机疏散理论 C. 光明城市”理想 D. 植物学家 E. 《寂静的春天》 F. 美国当代景观设计师 G. 纽约中央公园 H. 英国风景园林 I. 《景观生态学》 J. 澳大利亚首都规划 K. 《城市印象》 L. 美国首都规划 M."城市美化”运动 14. 朗方(Pierre charies L'Enfant) 15. C apability Brown 万能的布朗 N.波士顿大公园系统 O.凡尔塞宫设计 16. P eter Walker 17. L ewis Mumford(芒福德) 18. J ohn simonds(西蒙兹) 19. C arl steinitz (施坦尼兹) 20. Richard Forma n 答案:A(5) B(11) C(6) D(4) P.《景观设计学》 Q.《设计遵从自然》 R.城市发展史学家 S. G IS 在景观规划中应用的先驱 T. "大伦敦”规划 E(1) F(16) G(2) H(15) I(20) J(8) K(9) L(1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