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微创治疗肝癌的临床体会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微创治疗肝癌的临床体会

当代医学 2008年9月总第148期 Cont em por ar y M e di ci ne,S pet e m ber 2008,I s sue N o.148

临床医学C l i n i c a l M e d i c i n e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由于肝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发展迅速,多数病人临床发现时已属中晚期且伴有显著肝硬化,故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早期复发率高,使肝癌手术治疗受到影响。这些病人适宜姑息性治疗,在众多的姑息疗法中,电极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已得到很好的应用[1]。我院于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采用电极射频消融术(R a di of r eque nc y ,RF)治疗肝癌4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肝癌病人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35~63岁,平均54.7岁。有肝炎病史34例,入院检查H Bs A g(+)者36例。肝功能C hi l d A 级29例,B 级13例。血A FP>500ng /L28例。术前穿刺活检证实肝癌37例。伴有显著肝硬变28例。1.2 治疗方法术前30m i n 病人肌肉注射度冷丁和非那根适量以起镇痛和镇静作用。取仰卧位,B 超或CT 引导下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并选择穿刺点及进针方向与角度,以龙胆紫标明皮肤穿刺点。进针径路要避开胸腔且不能伤及腹腔空腔脏器(胃、十二指肠、胆囊、肝外胆管和结肠肝曲等)。否则会造成气胸和空腔脏器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本组病例,左肝癌一般选择右肋缘下锁骨中点交界点左侧进针,右前叶肝癌选择腋前线或腋中线7、8、9肋间进针,右后叶肝癌选择右后部肋缘下进针。治疗前在B 超或CT 引导下常规穿刺活检。术区皮肤消毒铺巾,在局麻下以刀尖戳开穿刺点皮肤0.5m m ,将电极针刺破皮肤全层后,在B 超或CT 引导方向及角度下快速进入癌灶内,确定位置无误后,旋转电极针尾端开关使集束10枚电极从鞘针尖端呈“菊花”样在癌灶内均匀展开。我院引进的W E-7568射频肿瘤消融仪的电极完全展开直径可达7.0cm ,而固化坏死区应比癌灶大0.5~1.0cm ,这样可减少肝癌复发。将集束电极与W E-7568射频肿瘤消融仪连接,预热4m i n 温度升至60℃后开始治疗,由计算机控制整个治疗过程15~20m i n ,此时射频肿瘤消融仪停止工作,在结束治疗时将集束电极旋转收拢成单极,退电极尖部至肝表面1.0c m 处启动凝血功能1~2m i n 凝闭肝脏穿刺孔防止出血后快速拔出电极。2 结果2.1 术后观察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微创治疗肝癌的临床体会

唐寒秋 李涛 杨华 陈宏

[摘要]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对42例肝癌55次射频消融治疗,通过手术前后肿瘤性状及大小变化、自觉症状和AF P 值变化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5例于治疗后2周、17例于治疗后1月进行彩超及CT 复查结果示:2周后71.4%病人肿瘤体积缩小在20%以上,1月后全部病人肿瘤体积缩小在30%以上,与术前对比全部瘤体内血供消失,已呈部分液化。90.5%病人自觉症状改善,其AF P 值下降者占67.8%,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电极射频消融术治疗中晚期肝癌近期疗效确切。

[关键词]肝癌;超声引导;CT 引导;射频消融治疗;集束电极

2.1.1 缓解或消除疼痛:中晚期肝癌病人多伴有肝区疼痛,需服用或注射止痛药物维持,特别是伴有椎骨及邻近部位转移者,疼痛明显,影响病人睡眠、饮食等日常生活,病人非常痛苦。90.5%的肝癌病人接受射频治疗后,疼痛多在术后3天内缓解或消失,病人食欲增加,精神状况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1.2 黄疸和腹水:术后肝功能检查显示,病人均有转氨酶的升高,76.2%例病人黄疸指数升高,35.7%例病人有白蛋白下降;16.7%例病人术后出现腹水。考虑射频引起癌周围正常肝

细胞坏死,对肝功能的影响是引起黄疸和腹水的原因。

2.1.3 A FP 动态下降:A FP(甲胎蛋白)是肝癌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由于肝癌细胞合成A FP ,故肝癌病人A FP 水平多升高,动态观察A FP 变化对肝癌诊断和治疗疗效判断有很大意义。该组病人A FP 值下降者占67.8%。表明射频治疗造成肝癌细胞死亡是A FP 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肝癌好转的指标[2]。

2.1.4 B 超观察:射频治疗后肿瘤中心及周边血流呈现血流减少、血流中断及血流消失。表明肝癌病人接受射频治疗后在发生凝固性坏死的同时,伴有肿瘤血流的中断或消失,这对防止肝癌血行转移及肝内播散有重要意义。此后,B 超观察血流意义不大,主要用来观察瘤体大小变化。

2.1.5 CT 观察:71.4%的病人治疗后复查CT 显示1个月后肿瘤较术前缩小、瘤块内部分液化、周边内陷,牵拉正常肝组织,使瘤块及周边肝组织呈“轮辐样”改变。3个月后肿瘤多呈边界清晰的液化区。此时CT 复查也可及时发现残余肿瘤。所以我们把CT 检查作为射频治疗后的常规检查[3]。

2.2 肿块穿刺活检结果报告

30例为肝细胞肝癌,2例为胆管细胞肝癌,5例为转移性腺癌,5例未取到癌性组织。

3 讨论

3.1 射频消融造成肝癌组织的坏死机理是:对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或拒绝手术的肝癌病人,常采用物理高温疗法如微波、激光、直流电疗法,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射频作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物理疗法,采用单极或多极探针,在B 超或CT 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将探针定位于癌灶组织内,通过射频输出,使靶区温度达到75~95℃,足以使肝癌组织产生坏死,并最终形成

液化灶,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可使癌灶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

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癌灶供血和防止转移。射频的热效

应可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可抑制残留和原发癌灶组织的生长[]。本组例多发病灶先后行3次穿刺射频治疗。另例肿块巨

作者单位:3汉中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唐寒秋李涛杨华陈宏)1014147200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