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结构与内容解读

一、对音乐课程总目标的理解

(一)培养学生持久兴趣

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就音乐课程的学习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艺术实践、探究、发现、领悟、理解等等,最后归结为一条——培养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这是第一点,其实也是一个终极目标,人生的发展,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包括人的一生当中音乐的伴随,老师们所做的一切也都要为达到这个目标服务。我要牢牢把握第一目标,就是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同时在这个兴趣当中,包括身心的健康,陶冶身心启迪智慧,人格的塑造等等,都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二)涵养美感和谐身心

目标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涵养美感、健全人格、陶冶情操,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用音乐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通过熏陶,陶冶,慢慢达到。也就是说在音乐方面不能急功近利,它必须是要慢慢来的,润物细无声,通过每一堂课,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三)形成基本音乐素养

1.掌握必要知识技能

2.拓展发展三种能力

听觉能力是核心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欣赏能力都得紧紧围绕听力。双基加四个能力,基本上就把音乐素养解释清楚了,老师也好,教学也好,学生学习也好,学音乐最后用什么来形成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双基加四个能力。这次课标在总目标中,把知识技能问题,梳理成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就是双基加四个能力,这无论对规范教材编写,还是规范教学、引领教学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努力追求终极目标

还有一个就是总目标中的第三段。第三段讲到了一个很终极的目标,那就是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这里没有使用“审美能力”,而是使用了“培养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这已经跟音乐本质的目的和本质的内容没有关系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代表人生健康发展,这就体现了音乐学科最高层次的目标,即音乐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最后一段提到所谓“促进身心的、健康的和谐发展”,其本质是人的教育。前面讲的双基和对音乐的兴趣,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说明总目标必须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一个艺术家说,最终解决我们人类问题的是艺术。其中音乐占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要重审这个问题。我们在太阳底下最伟大、最快乐的职业当中,对人的身心健康成长贡献最大的,就是我们音乐老师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所以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我们应该说,我快乐,我要带给大家更多的快乐,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老师在这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也是新课标所追求的一个总目标。

三、音乐课程总目标的理解

(一)关于知识技能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疑问,就是在过去课程标准的实验稿中,为什么淡化知识技能。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实验稿中从来没有淡化知识技能,而是没有把知识技能作为独立的学习内容来确定,它把知识技能贯穿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掌握。所以我们看不到原来课程标准大纲中写的“学习七分节奏”,“学习四分音符”,“学习三拍子”等等,因为它变成了音乐要素,掌握音乐要素就包括了掌握节奏、音符、拍子。“淡化”这个词是指淡化专业倾向的知识技能,就像于仁洋先生说的,讲贝多芬,这就叫做知识技能,这是必备的。除了贝多芬以外,其他很多古典主义的知识,在义务教学阶段没有必要。“淡化”是指淡化不必备的知识技能,淡化的不是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大众教育中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就像刚才所举的例子,古典主义就讲贝多芬,那么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对于普通公民来说,了解这个最必要、最基础的知识可以了。很多老师不理解,讲古典主义连莫扎特都不涉及了。其实,淡化知识技能是淡化专业化倾向的知识技

能,就是淡化了作为大众教育不必备的知识技能。我们培养的是公民,培养的是听众,培养的是素养。

现在的教材和课标现稿当中,只是呈现大量的知识技能。新课标有一句话叫“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掌握知识技能”,这才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并不是只适用于中国,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学习音乐的知识技能都是要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来进行的,这也是实践哲学很重要的一个核心。

但是老师们有一个习惯,说知识技能里不写就不知道教什么。但实际上,音乐有个特点叫整体的作用,无论哪一个版本的教材,第一首歌曲都包含了音乐学习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只是这知识技能你怎么学,按什么逻辑什么顺序来学。所以在讲到新课程教材的时候,我们说最难点的部分就是让老师在教材中发现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逻辑关系。所以,老师们在看教材、分析教材的时候,也要动动脑筋。有一些专家学者可能对这个问题也有些误会,其实这样编写教材是最进步,最先进的,就像我们老师说的,你们有的时候在教师用书中,把教材编写的背景,教材的分析做的很好,但你没告诉我该怎么教,教师用书是不是要写成教案的模式。其实我是非常反对的,老师们有时候在评价某种教师教材时说,某某版的很好,因为那种教师用书写成了教案模式,我给学校报工作量的时候,直接一抄就送去了。这对老师来说,可能汇报工作量,整理工作量很方便,但是真正意义上对教育和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教学本身是创造性的。过去说淡化了一些知识技能,恰恰是淡化了必备的知识技能,其实不必备的知识技能,就应该删去了,毕竟我们学时有限。

双基大家还可以以“双基”的角度理解,什么是基础,什么是基本。咱们还举音乐家的例子,于先生说古典主义讲贝多芬就可以了,就是说老师们应该注意,不是所有大学学过的知识都要和学生讲。所以,这次音乐家又加了一个词:有代表性的。例如,讲巴赫时期,于先生给我们确定,只讲一课:巴赫。为什么只讲巴赫,不讲亨德尔?因为巴赫是那个时期最大的贡献者,他贡献了宗教音乐,他的贡献奠定了西方多声部音乐的基础,并把宗教和浮雕推到顶风,他对那个时期有巨大的贡献。这就叫真正的教材,这就体现代表性,代表性的音乐家。

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心中要很清楚,而老师作为教学执行者也应该很清楚,为什么只讲贝多芬,为什么只讲巴赫,为什么只讲德彪西,,就是因为从大众教育的角度出发。所以我们看到大纲版和课标版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其实淡化知识技能只是一种感觉。有人看到新课标兴趣谈的很多,审美谈的很多,但是知识技能谈的不多了,尽是有代表性的点了,就认为淡化了知识技能,其实恰恰相反,是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了知识技能的重要部分学习,而且老师们还是应该理解到以点辐射这个层面。就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学时不够,不必要也不需要掌握不必要的知识,而且面面俱到的话,即使学习也不够深入。当然这个必要性每个人理解起来都不一样,我理解的必要,就不是说古典主义只有贝多芬,巴赫时期只有巴赫,那是于先生高屋建瓴,他认为对你们来说必要的就是这个。所以编写教材得专家首先要筛选什么是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老师也可以对教材编写者提意见,如果我们认为教材知识作为老百姓,作为大众,作为公民来说不必要掌握,只要提出来都有利于教材编写者进行修改,这不只是知识方面,还包括能力的培养。其实有很多能力的要求是大可不必的,不是人人都要掌握的一种技能。当然,如果自身有兴趣爱好,在后续发展当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去拓展。所以我们要开放性地学习,就是说课堂上只解决基本问题,课后培养兴趣。可能有人想小学毕业以后学一门乐器或继续学声乐,他就拓展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把音乐学习兴趣拓展了,为很多音乐技能打下了基础,那今后可能奠定人生发展方向了,人生就持续发展了。所以老师们要理解好双基,重提双基,在于很好地理解。

其实,不是说过去实验稿没有知识技能,而是知识技能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提出来,而且教材用全新的方式来编写,这应该是一个最大的进步。关于讲知识技能,还应该再强调一点,就是过去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点狭隘,过去理解的基础知识就是乐理知识,基本技能就是歌唱技巧和读谱能力,而现在所说的基础知识包括音乐要素,基本技能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也包括识谱能力、演奏能力、演唱能力、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还有孩子表现音乐所需要的音乐能力。比如过去说四三拍是什么,作为基础知识来说,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一会儿强一会儿弱,这叫知识。其实在这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当中,在音乐中感受到“强弱弱”有规律的进行是更重要的。所以,谁都能背出四三拍的定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音乐中感受到、听辨出三拍子的存在。比如现在要求在音乐中听出“强弱弱”有规律的进行,这个是加大难度了,这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是丰富了,而且更体现音乐性了,而不是单纯知识概念的记忆,这是一个很大的调整和提升。那么到我们要实施新教材的时候,我们会显性地给老师们一些抓手,这样才能更好地来把控。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知识技能是以隐线和暗线的形式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音乐教材,从小学一年级第一册开始一直有,并且要求很高。例如,初中欣赏教材阿炳的单元,很多老师在看教材时没看着鱼咬尾的知识点,其实都在包含在里面。又如,小学一年级教材,没有讲四三拍和四二拍,只有四三拍和四二拍的作品,但是这就是让你在这学习四三拍、四二拍。一年级第一册,只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那就是说在节奏上,要解决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而且这个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要用问答的方式、语言的方式、舞蹈的方式、形体的方式、乐器的方式这五种不同的方式来体验。这就跟过去的教材和大纲不同,过去是直接讲授什么是四分音符,什么是八分音符,而这次教材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四分八分的概念,但是所有的设计都在围绕这个开展活动,只是老师们没有去深究。因此,我们要提倡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并且在备课的时候要仔细分析研究我们的教材,否则在理解层面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说发现教材的这种逻辑关系价值,是老师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把教材系统化

其实在当初教材设计的时候,对于每一个单元想要培养孩子哪个方面,是很动脑子的。比如小学第一册教材,起码动用了六、七个专家,花了半年的时间,才研究出一册。实际上谈到教材问题,正如我们过去经常讲的一句话——要吃透教材。什么叫吃透教材?怎么才能吃透呢?对于教师而言,不管在小学还是初中,一定要对整个教材有所了解,这就叫做宏观把握。比如你教的是三年级,就直接从第六册开始,那是不行的,必须先熟悉一到四册的体系,然后再看三年级第五、六册,最后还要看后面怎么发展。教材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例如初中阶段讲中国民歌的题材,那么你必须知道在小学阶段已经铺垫了多少民歌,用什么方式来体验得,然后到初中的时候,民歌的概念和民歌的题材、形式才出现,其实教材本身就把系统性放在了首位。总而言之,老师们要有一个宏观和大局的意识,这样才能够完整了解教材,才能将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

识技能串成线。每位老师都应该在教好自己那一学段的基础上研究前面教过什么,后面应该教什么,这才是正确的。

这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老师们在理解课标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还要学会思考,要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其实,教师的成长是伴随着每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实现自我的逐步提升。用一句话老话来说,就是让我们伴着学习过程共同成长,在这过程当中,只要真正用了心,就能真正成长起来。纵观全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的教坛新人,他们的教学非常有特点,也确实很用心,这样其实对我们的教师在专业上是有要求的。老师们能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知道前因,知道它的未来发展,有总体设计、总体考虑,那才真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成长的认真负责,同时也伴随了教师自身的成长。

四、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

在音乐教学中应该贯彻三维目标。关于课程目标修订版中的三维目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认识和把握。

首先,新课标的目标,与原来教学大纲的目的,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由“单项转向多维”。所谓的“多维”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知识技能。过去大纲时代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关注知识技能,或是一些比较宽泛的,也能与其他学科共用的目标。而今教师在设计每一个课时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到三维目标这样一个设计,要有整个教学是多维的、多元的目标构成的思维方式。

课程目标在原来的教学大纲中表述为“目的”,关于“目的”,可以理解为直奔主题去的那个点状的主题,而今天教师的教学却应该朝着目标的方向走,所以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需要一个多维的把握。比如说,“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过去大纲中没有,目标里没有,目的里也没有,而现在在音乐课程中则是非常重要的,放在首位的目标。所有学科中,唯独音乐学科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目标的第一类。尽管我们在这十年中,我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多多少少有一些偏误,导致部分的学校、教师把它和第三维的“知识技能”对立起来或者是把它绝对化了。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音乐课程里头是起着一个引领学习的作用的。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决定于我们音乐学科的基本特性。音乐学科是一门情感型学科。陶冶情操、涵养美感及最后人格的培养,包括爱国主义精神,都跟情感有关系,所以音乐主要的作用是在人的情感层面。

从一定的角度和意义上说,音乐是个情感教育,比如审美必须通过情感的发生,才能达到审美的目的。音乐课对培养人的良好生活态度,特别是对音乐的那种态度非常重要,有了态度价值观才能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对接起来。所以,在这次课标的修订仍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这也是音乐学科的特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里,第一,要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第二,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第三,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音乐学科,尤其是集体方式的合唱、合奏,对培养人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是非常有效的。凡是参加过合唱队的,都会明显有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

此次课标修订后,在第五条特别增加了“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这样一句话,在音乐教学中表现为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这样一个原则。对应前面的理念,也有一个主、次的关系,即母语音乐文化,是辅助世界上其他的音乐文化。而作为老师,也应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关注母语音乐学习,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形成一种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取向,这一点也在儿童、青少年的情感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般学科三维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最后,而音乐却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主要是因为音乐是引起人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音乐主要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情感,这就说明音乐在培养人的情感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审美体验也是基于情感体验之上。

另外,音乐有它自身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总目标的范畴,是在总目标的一个维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里又分为五个部分,作为理念来说,是以审美为核心,而在目标里,就是培养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也是一个音乐目标中的一个核心能力。

关于第四条,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虽然很多学科都可以做到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但是音乐学科却非常独特。美国的音乐教育对于音乐学科曾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说“音乐告诉你我是谁,音乐会告诉你是谁,你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有音乐可以让你知道这个”。这一理论也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多元的国家。但这也可以说明,音乐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集体主义是有一定影响的。音乐是门艺术,它会保留植根于心中,成为永久不变的文化记忆。这一方面跟母语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所有中小学阶段的学科中,只有音乐是用集体的方式来学习、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而其他学科却不具有这一特点。现在音乐课程设计中音乐学习的划分是三度创作,音乐的创作过程包含作曲家、演奏家、欣赏者。所以,音乐是要通过集体才能完成创作的,音乐的任何一个部分都需要集体来完成,只有作曲家写在纸上,没人演奏,就不能成为音乐,这是一个合作交往的过程。所以,音乐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价值观方面,音乐也使人更能形成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中的意识取向,当然也包括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尊重艺术等的价值取向。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习的国家的语言,例如,有的国家把法语作为国家的语言,有的国家是西班牙语。在中国,普通话和地方方言都属于母语,比如闽南话、广东话、四川话,各个地方的方言是自己的母语,叫乡音。只要从小生长在这块土地上,母语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而音乐的母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植根于老百姓心里的音乐。我们要就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系统地学习,因为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从课标、教材来说,需要都建设起来,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把它系统化,提炼出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最代表中华民族特点的,比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往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当然汉族音乐是最经典的,它的民族文化和不同地方的音乐,包

括不同的东北的、陕北的、山西的、云南的、闽南的、江西的等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应该系统地介绍给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空洞的,它是可操作、可测量的。在实际教学中,比如歌曲《国家国家真美丽》中,这当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但如果把这课堂目标写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太高了。而此时,就可以写“通过这堂课,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爱护国旗,知道对国旗的保护与爱护”,就也达到了此目标。再如《洗手绢》,说“培养劳动精神”,这也是空洞的,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就是具体的。音乐教育是让学生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建立起劳动的精神、爱国主义的情感。所以这就告诉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是具体可操作、可控制、可以实现的目标。老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教材实施目标的时候,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问题上,就要做到实际、具体。

音乐教学维度具体实施

在学科总目标中的“学习目标、学年目标、学段目标”均是就目标而言,也是有区别的:比如爱国主义问题,学年目录可以用,但如果学期单元变成学时时,就可以把它分解开来,所以老师要学会这样理解这个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际上也是能细化,能具体分解到每一个课堂的。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目标,通过音乐课堂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审美能力、爱国主义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并有看世界多元文化的眼界。

(1)尊重艺术

尊重艺术是人的修养问题。在西方国家或发达国家,他们对艺术的尊重程度处处可见:例如,一个中国的演奏家或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到了俄罗斯,到了奥地利,会多次的返场、退场,观众会站起来,掌声不断。同样的作品,同样的音乐家,在我们的舞台上,观众则是寥寥无几,而在演奏过程中,底下观众对舞台的尊重也不够。所以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让孩子们知道尊重艺术,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艺术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个性与创造。艺术家跟科学家一样,是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高级形式。艺术本身是需要人创造的,尊重艺术,也就是尊重人的创造价值。在欧洲,走进歌剧厅的人都身着正装,男士西服戈履,女士晚礼服,来表达对艺术的尊重。在我国,听京剧到精彩的时候,拍手叫好,这也叫尊重。芭蕾舞中跳完一段以后独舞,虽然在剧场当中,鼓掌,这叫尊重。在听交响乐的时候,鸦雀无声,乐章之间也不鼓掌,这也叫尊重。我们对待艺术应该有足够的尊重,比如说西方有个传统,听交响乐时首席小提琴出来要鼓掌,指挥家出来要鼓掌,演完要谢幕,还有一个情节大家可能不了解,比如说在西方,一场音乐会结束以后,你会看到这样一个场面,很多观众虽然不认识指挥家,但都排着队在后台等着逐个地跟这个指挥家握手、告别,它体现了对艺术家的尊重。这可能有个观念的转变,过去搞艺术的人在旧社会地位比较低贱,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艺术家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说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尊重,是要符合艺术的一种尊重的规律,包括听交响音乐会、听室内音乐、听歌剧、看舞剧、听相声、看小品,也包括我们听京剧、戏曲,都要学会对艺术家的尊重。

(2)倾听艺术

另外在音乐课堂上,当一个学生演奏或演唱的时候,所有人要学会倾听。音乐艺术是一门倾听的艺术,一定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情感,是从点点滴滴开始培养的。在课堂上只要一个学生站起来做示范,所有学生一定要认真倾听,不仅表现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判断、提升。教师应把音乐欣赏、戏曲欣赏这种礼仪也融入在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提升这方面的修养,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在音乐学习当中,讲到价值观,可以概括成两句话,一是按照所提供的中国母语文化,系统地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尊重世界各民族的这个音乐文化。二是这种音乐是世代相传的积淀下来的优秀的传统的音乐作品,不是当今的很多这个商品化的、商业化的流行音乐。这就叫价值取向。

同时,学校整个教育都是在不断追求这种具有更高的审美品位的,有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同时允许学生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例如有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这也是可以的,因为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作为一个有素养、有教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公民,不管是不是音乐专业的,都应该不断地追求更好审美品位的修养,这就叫价值取向。在知道什么是好的,应该追求什么的同时,可以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可以喜欢戏曲,黄梅戏等,但不能说,只喜欢黄梅戏就够了,作为中国公民,对中国的很多作品,比如对中国戏曲的京剧,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歌,都是应该继续追求对它们的理解和欣赏。

(3)母语音乐

在学习母语音乐文化的时候,一方面要了解其他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一方面更要倾向于对我国母语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做民族音乐,母语传承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植根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就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来传承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京剧进课堂,这应该说是一种行政的提倡,并没有这次写在国家课程标准当中,课程标准没有作为硬性的规定。当然教育部有关司局曾经发过这种文件,要求进行这样一个推广。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从京剧本身来说,是应该鼓励和积极倡导所有中华民族的公民来学习的,但是另一方面,学习京剧的方式不同,它不一定要通过中小学课堂的形式方式来进入。因为就京剧本身特征来说,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难度。但是从整个的教育阶段,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于戏曲当中的京剧,无可非议的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要求在所有课堂上都这么系统地学习,就见仁见智了。

京剧肯定要学,而且京剧应该作为戏曲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来学,但在实施中必须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在小学一二年级学那些规定的唱段,从符合孩子的身心,不同年龄、不同接受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可接受性上来考虑,这个作为一种提倡是非常好的。教材经过修订以后,也会适度地关注京剧这一内容。而课程标准是否该规定要学习固定的唱段,仍需反复论证。再者,京剧作为国粹应给予关注,同时,地方戏曲作为不可或缺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适当的加

入学习中。

从母语音乐文化来说,京剧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是一个国粹。我们要因地制宜地来学习,比如说,通过演唱来学这个唱段,这是一种对京剧的学习,通过聆听、欣赏,也是一种学习。所以在学习时,最好能够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自身状况结合起来。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关注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关注音乐。因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艺术,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把这些观念去掉,不关注这些课程,孩子们就不能分享音乐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比如现在的目标里有一句话,叫做“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不像其他学科,比如体验,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就是体验的一个基本的原则。而完整性也是相对的,时间多,就能把这个作品从头欣赏到尾,反之则不然。当然阶段性的或者小范围的,就相对完整了。

很多目标是需要在过程中实现和完整的。体验也是一个过程。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的意义和价值,是因为过程方法显然是为了保证内容完成的一种方法,方法就是形式,形式本身不是目标,但是其实很多事情要达到目的,根本影响目标实现的是过程与方法。就像完成一个实验,经常反复不能够成功,可能就是过程和方法中出现问题了,所以过程方法是保证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中小学的时候,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来说,对于将来的定向教育,对于今后的人生,掌握好正确地学习方法、实验方法和学习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素质教育阶段,把它确定成目标,可能比知识技能本身更重要。

在新课程中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目标本身。这是一种能力,而能力就是目标。而获取知识的目标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目的都非常重要。首先,方法确实是目的,在课程标准中,摆在知识技能之前、之上。比如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标,是希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有体验、模仿、探究等形式,通过这五个形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一种学习能力,这就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比如学会了音乐中具体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这是目标,反过来会学音乐也是目标。会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会用模仿的方法来学,这也是达到目标。

用综合的方法来学,这是一个教育的根本目标,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就是说要教给你钓鱼的方法,不是把这条鱼给你,同理,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也要如此理解。教师既要学会音乐,同时也要会学音乐。

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科学的目标的实现。即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重要。比起获得知识,学会思考更重要。关于这点,教师要知道过程方法是人的核心能力。在音乐培养过程中,应追求一个可持续的,终生式的目标,就是学生获得会学习的能力。

1.体验音乐

音乐中的体验是一种方法,但是体验本身不仅是个非常重要的形式,还是个过程,音乐要求学生获得的是直接经验。所以体验作为过程方法就很重要了。音乐不能靠讲,音乐必须是亲身参与,在参与过程当中获得体验。

人类获得知识两个途径,一个是间接经验,一个是直接经验。比如物理课上,要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就是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但也要学习很多的定理,例如万物有引力的这种定理,它是间接经验,是前人已经发明了的,要通过讲授来传承。在音乐中更多地要求获得直接经验。所以把体验放在首位,就是说,体验是最重要的方式方法。这也是音乐的又一学科特点。

2.探究性学习

音乐中的模仿,也是一种创造,并提倡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就是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发现不了问题,就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要侧重培养爱提问的学生,就要求学生能够提问题,从而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查看反应绩效。过去老师怕问题学生,现在应该要鼓励问题学生。探究问题和发现问题这个爱提问其实创造能力的最主要的一个基本素质。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能够与他人充分的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在当今我们的教育部门当中也很重要。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所以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的过程,必定培养人的合作能力,那合作能力,同样也是目的和目标。

而且在课程标准最初调研的时候,很多很多大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对我们教育改革有一个很大的要求,并不是要求学历层次的提高,而是最希望学生具有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的问题,就是双基的问题,四种能力的问题。课标原先在知识技能部分写了四段,现在则合成了三段,把创作内容融入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部分,不再单设为一个知识技能,所以四个目标变成了三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的三个目标分别是是音乐基本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相关文化。其中音乐基本技能特别重要,新增加了很多内容,例如节拍、调式等。同时,过去有题

材形式,但是没有风格流派,这次又把风格流派作为音乐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写了进去。音乐家部分,过去提的比较宏观而不明确,新课标则对需要学习的音乐家加上了定语修饰词、限定词,就是明确了有代表性的音乐家。以上都是新课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与课标实验稿不同的地方。

另外,教师需要注意,新课标的知识与技能部分又明确了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的内容。过去知识与技能部分的内容较为空洞,不太具体,而这次修订除了把要素补全之外,还尽量把它细化、具体化。这样一来整个知识与技能部分的目标就具体了、明确了,演唱、演奏、识谱都是目标,都是必须要学的。比如识谱,在过去的教学大纲时代,识谱是目的,也是目标,后来在课标实验版里则完全把它作为一个手段,这次课标修订以后,识谱有了双重的位置,它既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目标之一。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学习完之后,应该获得相应的能力,并能够更深入地进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去。这就跟兴趣是一样的,兴趣既是手段,也是目标,同样识谱既是手段,也是目标之一。

新课标的基础知识不再局限在原来的概念和乐理知识。基础知识的第一块就是“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原来叫“学习并了解音乐基本要素”,新课标加强了要求。音乐基本要素是活的,老师不能在教学中不能把它作为概念来对待,要通过学习来掌握,把它作为基础知识来说,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概念,更主要的是要了解它在音乐中的作用。要让孩子们将这些基础知识要变成能力,而且这个能力是在他自己音乐实践过程当中习得、获得的。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大要求,就是以能力为中心来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能力为中心,把所有的基础知识转化成能力,就是说音乐要素是知识,但是音乐要素必须和音响相衔接,从而转化成为一种音乐能力。新课标增加的节拍和调式两个音乐要素,是需要关注的。另外要素的排列顺序也要引起老师们足够的重视。要素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学生的认知来的,从心理学角度,学生能够形成的概念与顺序有关系,音色肯定排在旋律、节奏、和声之前,但是力度、速度是孩子们不容易掌握的。学生最容易辨别音色,然后是节奏、节拍。学生从小学一直学到初中,每一个要素,作为知识来说,都是综合乐感的螺旋性的上升。

一般来说音乐知识都是作为教材编写的主线,但今后教材的编写,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以乐理知识为主线,以识谱知识为主线,而是会以音乐要素为主线。比如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就可以辨别打击乐器,辨别人声,因为每一个人的说话都是不同的音色。在说话时,也可以刻意改变音色,比如按住鼻子,音色就会改变。从最简单的生活当中的音色,一直到辨别人声的各种不同声部的音色,包括乐器的音色,同乐器组的音色,附和的音色,单纯的音色以及不同演奏风格等等。既然作为基础知识,音乐基础知识第一项是掌握,那么它在教材建设上,在学习内容上,都是应该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另外,识谱过去在实验版课标中没有作为教学目的来对待,但是在新课标中则是教学目的。演唱、演奏、识谱、编创、风格流派都是新增内容,都属于教学目标范畴之内了。需要注意是,演唱、演奏、欣赏、编创等等,都是音乐表现的一种方法,但是它们核心的能力还是音乐要素。演唱中必定是对力度、速度、调式、调性、风格、这个音程关系等等这些的表达。所以,知识和技能不可分的。

过去的双基主要是指基本乐理、识谱。而现在的双基则明显提高了,范围也扩大了。简要的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们知道和掌握的内容。比如发展的简要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合到了一起。又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比如讲中国的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外国的贝多芬等,同样这部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双基细化、具体化了。然后,音乐历史和相关文化创作稍微的做了一点调整,使它更符合这个学段学生的学习能量。在教师把握上,中性了一些,模糊了一些,淡化了一些,老师们在理解、把握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来把握。知识技能这块,概括的比较全面,基础知识上文有提到,基本技能方面,演唱技能、演奏技能、编创技能这三个主要技能都是要学习的。关于音乐历史以及相关文化,讲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另外,对于音乐的简史的了解,是进行了限制限定了的,就是说不要太宽泛,要考虑我们大众教育价值观的出发点。

所以说在知识与技能这块,这次表述的比原来清晰、有深度,同时,特别是在这个基础知识这块,增加的内容——风格流派——是跟审美是一体的,即最终审美能力其实跟对风格流派的判断是一体的,能够判断风格流派就是审美的最高的境界了。所以说,这些变化都跟以审美为核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2011版音乐新课标学段目标基本划分

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他们对于音乐学习的认知、接受程度是2011版音乐新课标学段划分的一个重要基本依据。在音乐教学大纲时代,通常把小学一、二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三、四、五年级为一个学段,六年级则单为一学段。这样的划分主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学科本位特点。在当时,音乐课是不被重视和关注的学科,受制于中考的升学压力,六年级普遍不开设音乐课。而200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学段划分主要采取一、二年级为一学段,三、四、五、六年级为一学段,七、八、九年级为一学段的三学段划分形式。在这十年的音乐课改过程中,有的教师提出,将三、四、五、六年级划分为一学段时间太长,建议再将其进行划分。基于这样的呼声,课标组广泛征求许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地听取更多的声音。在多次的探讨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他们对于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接受程度出发,特别是考虑到六年级这样特殊的学习学段,为了便于教师的教学,保持九个年级的统筹衔接性和连续性特点,二四三的学段划分是相对合理的。因此,2011版音乐新课标仍然采用200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学段划分。换句话说,二四三的学段划分可以归纳为低年级学段、中年级学段和高年级学段。

六、2011版音乐新课标学段目标的内容特色

小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虽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这一阶段之中,但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与中年级、中高年级的孩子在生理、心理发展以及音乐学习的认知

规律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2011版音乐新课标根据十年音乐课改中孩子们的一些变化以及从方方面面实践中得来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对学段的目标和要求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

(一)加大合唱教学与器乐演奏教学的分量

2011版的音乐新课标在三到六年级阶段加大、提升了合唱教学、器乐演奏教学的分量,这与2001版实验稿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在此前的音乐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合唱能力的雏形,教材中也设计了二声部合唱。因此,一线音乐教师针对在小学合唱教学中,面对那些音乐学习仍处于初步阶段的孩子们时毫无心理准备、无从着手的尴尬窘境,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想方设法地寻找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支声训练进入简单的二声部练习、以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二声部训练等方法。

(二)关注学生在变声期时的声音保护问题

2011版音乐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在变声期时的声音保护问题。基于现在孩子的普遍早熟和早发育现象,2011版将此前在第三学段中七年级到八年级的变声期保护提前到第二学段的五、六年级,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并渗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知识,避免学生在变声期过程中肆意喊叫,增强学生的嗓音保护意识。

(三)对表现领域的演唱、演奏标准做了提升

2011版音乐新课标对演唱的目标做了一个提升。在3-6年级学段,将“能自信地、有表情地”取代实验稿“能自然地、有表情地”的演唱标准;到了7-9年级学段,将“能自信地、有感情地”取代实验稿“能自信地、有表情地”的演唱标准。这种明显的变化体现出学段目标对演唱能力的目标要求做了进一步提升。在演奏教学方面,2011版新课标增加了演奏作品的数量,仍要求学生能自信地、有表现力地去演奏。

2011版音乐新课准的“课程目标”主要由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两大部分组成。课程目标先是由一段话阐述音乐课程培养学生的总目标,即“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然后分三个目标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从横向的角度对总目标进行表述。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再回归到九年学制学段目标的划分中,对其进行纵向的目标表述。音乐教师要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全面地认识和理解音乐课程目标,把它渗透到每一堂音乐教学中去。

就学段目标划分的纵向性特点来说,可以在不同学段的目标与要求中体现。例如,对于兴趣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在一、二年级学段中,是“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到了三至六年级,上升为“保持学生的音乐兴趣”,七至九年级则提升到“增进对音乐的兴趣”。通过激发--保持--增进,音乐教师们可以看出,除了用语的不同以外,不同学段对于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不同的要求,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再如,在演唱教学方面,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要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这与他们在生活中自然、有表情的说话有着紧密地联系;到了三至六年级,随着学生主观意识的不断增强,音乐学习能力的提升,他们对于音乐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自信心,这就要求他们要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当他们进入七至九年级的音乐学习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音准、节奏、风格、背景等),这就要求他们要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因为“自信、有表情”仍处于感性阶段,到了“自信、有感情”的要求阶段时,就已经处于欣赏与表现的理性层次,这两种阶段所体现出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

通过学习音乐课程目标,音乐教师们应该看到:就一个知识线或一个目标要求,它在整个九年学制的音乐学习当中是循序渐进、递进变化着的,教师们要统盘考虑,既要纵向思考,又要横向把握。不论你是哪一学段的音乐教师,都应当认真地研读每一学段的音乐课程目标,因为它起着的是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横向的三维目标是总目标的概述,纵向的学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分解。仔细、认真地研读学段目标对于音乐教师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教学目标》的学习

(一)培养学生持久兴趣

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就音乐课程的学习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艺术实践、探究、发现、领悟、理解等等,最后归结为一条——培养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这是第一点,其实也是一个终极目标,人生的发展,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包括人的一生当中音乐的伴随,老师们所做的一切也都要为达到这个目标服务。我要牢牢把握第一目标,就是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同时在这个兴趣当中,包括身心的健康,陶冶身心启迪智慧,人格的塑造等等,都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二)涵养美感和谐身心

目标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涵养美感、健全人格、陶冶情操,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用音乐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通过熏陶,陶冶,慢慢达到。也就是说在音乐方面不能急功近利,它必须是要慢慢来的,润物细无声,通过每一堂课,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三)形成基本音乐素养

1.掌握必要知识技能

2.拓展发展三种能力

听觉能力是核心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欣赏能力都得紧紧围绕听力。双基加四个能力,基本上就把音乐素养解释清楚了,老师也好,教学也好,学生学习也好,学音乐最后用什么来形成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双基加四个能力。这次课标在总目标中,把知识技能问题,梳理成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就是双基加四个能力,这无论对规范教材编写,还是规范教学、引领教学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努力追求终极目标

终极的目标,那就是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这里没有使用“审美能力”,而是使用了“培养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这已经跟音乐本质的目的和本质的内容没有关系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代表人生健康发展,这就体现了音乐学科最高层次的目标,即音乐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最后一段提到所谓“促进身心的、健康的和谐发展”,其本质是人的教育。前面讲的双基和对音乐的兴趣,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说明总目标必须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一个艺术家说,最终解决我们人类问题的是艺术。其中音乐占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要重审这个问题。我们在太阳底下最伟大、最快乐的职业当中,对人的身心健康成长贡献最大的,就是我们音乐老师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所以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我们应该说,我快乐,我要带给大家更多的快乐,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老师在这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也是新课标所追求的一个总目标。

最新音乐课程标准(学段目标)资料

小学1—2年级音乐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嗓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编创活动。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一、感受与欣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一)音乐表现要素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模仿喜欢的音响。 ∮能够听辨歌唱中的童声、女声和男声音色。 ∮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够听辨常见打击乐器的音色,并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 ∮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并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二)音乐情绪与情感 ∮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 ∮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 (三)音乐体裁与形式 ∮聆听儿童歌曲,聆听音乐形象鲜明、结构较为简短的进行曲、舞曲及其他体裁的音乐段落。 ∮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器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四)音乐风格与流派 ∮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完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课程性质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请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98457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

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小学三年级音乐课程标准

小学三年级音乐课程标准 一、学段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内容标准 (一)感受与鉴赏 [ 内容] 音乐表现要素 [ 标准]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 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做出反应。 2、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并能听辨其音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 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 作出相应的反应。 [ 内容] 音乐情绪与情感

[ 标准] 1、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2 、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 内容] 音乐体裁与形式 [ 标准] 1、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 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2、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 反应。 3、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4 、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 年2~4 首。 [ 内容] 音乐风格与流派 [ 标准] 1、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 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 2、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二)表现 [ 内容] 演唱 [ 标准] 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 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3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测试卷 一、填空:(20分) 1、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传承(),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2、音乐课的基本理念是以( )为核心,以( )为动力;强调( ),鼓励( );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理解();面向( ),注重()发展。 3、音乐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包括()、()、()、()、()。 4、音乐基础知识指学习并掌握音乐()、()、()、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 5. 以音乐()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 6.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和()的全过程。 7.()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8.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9.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使每个学生的()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10.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表达个人的智慧。 11.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的()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 12.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开发学生的()。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的过程。 13.音乐教学中提倡学科的综合,音乐与()、()、影视、美术等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14.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中,要以()和()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评价应包括()、()、()三个层次,可采用()、()和()等多种评价方式。15.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和(),初步养成()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16.通过提供()和()的音乐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探究过程。 17.音乐基础知识中基本表现要素如()、()、()、()、()、()等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8.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内容包括()、()、()。 19.新课程下教材的编写遵守了()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原则。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老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新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和改变: 一、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并且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二、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

原标准中基本理念共有十个,而新标准中将原来分为两个方面表述的基本理念合并为一个,共有五大理念。如审美和兴趣合二为一,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变化,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业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等内容。如原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合并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如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将原标准的理解多元文化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再如原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新标准中也合二为一。同时,修改并提出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我想是鉴于前期课改中一些老师过于强调了学科综合而忽略了音乐特点的做法而提出的,新标准指出要突出音乐特点,并且在表述中具体列举了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指出这些音乐特点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三、音乐特点更加突出 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课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2.创造性发展价值 3.社会交往价值 4.文化传承价值 4.注重个性发展 5.重视音乐实践 6.鼓励音乐创造 7.提倡学科综合 8.弘扬民族音乐 9.理解多元文化 10.完善评价机制 过程。 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内容标准(分布为三个学段) 1~2年级 3~6年级 7~9年级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积极乐观态度学习音乐,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和熏陶。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像;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4.合作: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 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课程性质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请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三)实践性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一、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 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二、学段目标 (一)1~2年级 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3~6年级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份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三、内容标准 表现 【标准】: 1~2年级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 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 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3~6年级 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2019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2019 第一部分前言(1-9'MUSIC'1)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1-9'MUSIC'1.1)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1-9'MUSIC'1.1.1)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1-9'MUSIC'1.1.2)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 国家新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实施多年,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下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解读。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更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心的转变 1.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小学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心理负担轻、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这就要求执教者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觉参与的意识,使音乐教学鲜活生动,富有吸引力。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音乐、驾驭音乐的主人。 四、注重情感交流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指挥棒运转,其学习的满足感也只能在最后10分钟的个人唱、小组唱、集体唱中获得一些体验。这种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所以,一个好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与学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 实践告诉我们,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大胆创新,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塑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新-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精品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的定位是:“音乐课程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新理念的提出突出并强化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核心。音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一、利用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来强化学生音乐审美的体验 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听、动、演、赏、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方法,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生欣赏交响乐《动物狂欢节》时,在聆听的基础上,请学生用肢体语言、模仿动物的叫声来回答乐曲表现的是什么动物。使学生完成由“听”到“想”再到“演”的过程。这样欣赏乐曲的过程充满了游戏一样的乐趣,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引发想像和联想。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又因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我在每节音乐课的开始,都请同学到前面表演节目,学生做评判。内容可以是唱歌、舞蹈、配乐朗诵、小品等等。其中出现了不少令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我还鼓励他们认真编排,参加学校艺术节的比赛。通过这个活动,从中我发现了很多具有音乐表演天赋的孩子,并在以后的音乐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给这些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学校升旗仪式的指挥,艺术节的主持人都是通过音乐课堂上表演节目这一环节发现的具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 音乐和美术学科的结合能使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意思,可以用图画表达;许多让学生难以想象的事物,可以靠图画再现。在教七年级《缤纷四季》时,通过欣赏表现四季的三首音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音乐是如何塑造艺术形象的,感受音乐的表现魅力。在欣赏的过程中,我请学生用多彩的画笔描绘音乐所展示的四季的画面。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融为一体。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二.利用情感手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就说明,情感始终贯穿在音乐教学中,是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保证。 正因为音乐能够直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能够把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出来,并把这种情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感体验中来,从而使学生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对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向往与追求,让音乐教学发挥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作用。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譬如在欣赏歌曲《母亲》的过程中,请学生结合自身谈谈母亲的爱和对母亲的真情实感。请学生回想每日里父母亲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由此引出,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学会用一颗爱心回报周围的人。又如在学唱歌曲《爱的人间》时,我先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是电视连续剧《光明世界》的主题歌。接着以观赏舞蹈《千手观音》为导入,介绍这首歌曲歌词蕴含的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残障人事的关爱。逐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行。音

2019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2019版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 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课程性质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

份的创作者、表请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三)实践性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音

《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二龙小学丁晓艳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详细分为十点,每点都是精华,如果细细品味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四、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五、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七、提倡学科综合。

2011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 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课程性质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请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社会版)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海从1998年开始酝酿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为了与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沟通,现将就有关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作简要的说明。 一、新《标准》是怎样的一个文本?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标准》是有关音乐课程建设的文件,它表达了政府对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学科的定位、性质、目标、内容与要求,并针对课程实施中重要问题提出了意见。《标准》是音乐教材编写、音乐教学及其评估的基本依据,因此,《标准》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纲领性的一个文本。 二、《标准》主要的内容有哪些? 《标准》是由市教委教学研究室,汇集了从事本市音乐教育方面研究的高校教师、市区教研员、中小学教师中的精英,历尽四年的时间,反复调研、查阅并吸纳国内外学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形成的。编制组对该文本进行了几十次的修订,并通过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审查。 《标准》的框架结构由五大部分组成:一是导言、二是课程目标、三是课程设置、四是内容与要求、五是实施建议,每一部分由若干条目组成。课程目标有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两个条目。内容与要求中分三个阶段:小学阶段(一至二年级)与(三至五年级),初中阶段有(六至七年级),每阶段分别按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表述,同时提供探究型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和内容示例。上述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为全体学生及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大地空间和有选择地学习音乐而设置的。实施意见有教材编写、教学建议、学习训练、评价意见和保障措施五个条目组成。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40分每空1分) 1.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 2.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创作音乐。 3.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4.《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应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首。 5.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6.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丰富教学曲目的()(),增加乐器演奏及()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7.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主要包括:()()()()()()()()()()()()()等。 8.《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9.音乐教材编写的原则是()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原则。 10.音乐课程目标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选择题(共20分)

1、《音乐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图,应为() A、课程目标—教学领域—学段划分 B、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领域 C、课程目标—学段划分—教学领域 2、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 A、知识学习 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3、中小学音乐教育基本目标,应是()教育A、专业B、职业C、育人D、育才 4、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应以()为主A、理解B、听赏C、分析 5、音乐教学必须强调音乐的()A、情感体验B、知识学C、理性讲述三、简答题(40分) 1、请写出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8分) 2.音乐课程评价原则有哪些?(8分) 3、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12分) 4.《音乐课程标准》中1---2年级的学段目标(12分)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共40分每空1分) 1.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 3.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五个方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