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社会主义终极版(含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终极版(含答案)

《科社》简答题&论述题

1、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空想”的理论的原因或受“空想”干扰的原因。

2、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3、“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列宁在领导前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1921年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请回答新经济政策的产生背景、

5、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6、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7、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8、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9、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试述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10.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今天的启示。

11、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再认识的主要观点。

12、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意义。

13、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崇拜”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14、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哪些成果。

15、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目标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16、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17、联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谈谈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

18、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给中国改革哪些启示?

19、“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和观点。

20、民主社会主义这一社会思潮是否适用中国?

21、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应如何评价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什么说民主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

22、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23、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4、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25、试述战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多次错过改革机遇及其影响,同时分析苏联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27、对苏联模式的利弊分析与评价28、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特点及弊病

29、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点、历史成就及弊端。以及对苏联解体产生了哪些影响?

30、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影响,以及我们如何评判苏联模式?31、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总体评价。

32、浅析苏东剧变与苏联模式的联系。

33、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34、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把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的?(即回答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

35、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或者说,其创立过程如何?

36、试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意义

37、浅析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38、导致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解体的因素有哪些?苏联解体留给社会主义国家哪些深刻的教训?

39、我们应该从苏共及苏联解体中汲取哪些历史教训?

40、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41、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教训?

42、社会主义国家越南从1986年开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革新与开放。请问:越南革新开放的成就向社会主义国家昭示着怎样的道理?

43、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44、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阐述这种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45、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然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

46、《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47、在《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描写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

48、《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49、《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主义

50、《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两个必然性”理论的?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现实意义?

51、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思想及意义52、试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简要说明为什么我们在建国初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53、简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对邓论、三个代表论关于发展思想的发展?

55、谈谈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

56、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57、为什么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58、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哪些探索,这些探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哪些启示?

59、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及弊端

60、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并评斯大林模式。61、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6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及失败根源何在?

6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不可能论是错误的?

6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世界意义?

65、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66、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联系实际,谈谈你怎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67、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色?

68、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认识和体会69、结合实际来论述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7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重大发展?

7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72、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认识和体会。74、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

75、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7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77、.为什么说只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规划还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

78、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79、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核心地位?

80、如何理解改革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81、如何从越南、老挝、朝鲜、古巴四国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统一性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82、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启示有哪些?

83、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

84、结合当代中国实际,说明中国为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有什么本质区别?

86、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87、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88、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89、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90、试述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91、如何认识当今越、老、朝、古各国对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

92、如何看待当代世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与流派

93、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对当今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应该树立怎么样的新观念?

94、在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那两大挑战?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这两大挑战?

95、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新战略包括哪些要点?其现实和理论依据是什么?

96、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97、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贡献及其前景??

98、试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教训

99、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00、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意义:101、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102、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及其意义103、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三次历史性飞跃104、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05、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即历史必然性),理论基石(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

学),基本原理。106、试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107、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什么?(科学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原理?)

108、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及其艰巨性?

109、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三大理论前提和具体内容110、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从空想发展成科学的?111、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和现实模式各是什么?以及对他们的评价。112、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坚持社会主义为何有如此多的困难?113、论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1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116、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哪些?117、什么叫新型工业化道路?118、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的论述有何创新?非劳动收入及其意义?

11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120、党的十六大关于党的性质的界定121、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意义(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社会)122、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各自特点,历史功绩,历史局限性123、苏东演变的原因、历史教训和启示(即我国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124、.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地位?125、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曲折性和长期性)12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人类历史的巨大贡献。103、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三次历史性飞跃104、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05、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即历史必然性),理论基石(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

学),基本原理。106、试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107、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什么?(科学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原理?)

108、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及其艰巨性?

109、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三大理论前提和具体内容110、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从空想发展成科学的?111、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和现实模式各是什么?以及对他们的评价。

112、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坚持社会主义为何有如此多的困难?113、论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1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116、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哪些?117、什么叫新型工业化道路?118、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的论述有何创新?非劳动收入及其意义?

11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120、党的十六大关于党的性质的界定121、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意义(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社会)122、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各自特点,历史功绩,历史局限性123、苏东演变的原因、历史教训和启示(即我国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124、.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地位?125、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曲折性和长期性)12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人类历史的巨大贡献。127、政治体制改革:128、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探索:129、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3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13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132、社会主义必胜的原理。133 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134、阶级斗争使阶级社会的直接的动力135、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136、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地位。137、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38、列宁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条件。139、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国胜利论” 140、所有制实现的形式。141、市场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42、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43、科社产生的历史条件144、试论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145、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

14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教训

147、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148、试述马克思恩格斯对十九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

149、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思想和经济领域集中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

150、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历史中是如何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的?151、全球化时代下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152、当代资本主义有什么新现象、新特点?如何看待?

153、东欧剧变的教训根本点是什么?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教训是什么?

154、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同工人运动结合的原因:

155、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得失?有哪些局限性?

156、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的内容及当代意义?

157、结合实际谈谈八大路线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58、为什么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是加强党内民主?

159、为什么说全球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当代表现?

160、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表现?

16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162、试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163、试述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世界社会主义前景的关系

164、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与意义165、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教训166、如何认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67、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

168、谈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认识

169、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170、比较苏俄初期先后实施的“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

171、简述乌托邦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

172、试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173、如何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价值?

174、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马克思的多国胜利论是否矛盾?

175、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意义?

176、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至今,经历了160多年,社会主义实践有高潮也有低潮,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前途?177、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基本经验教训。

17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减少空想色彩,增加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成分的过程。179、列宁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

180、如何理解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基石?

181、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的理解。

182、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183、试举例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

184、新时代应该如何树立什么样的新观念。185、如何联合各类社会主义党,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实行多党合作,结成统一战线。

1、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空想”的理论的原因或受“空想”干扰的原因。

答:社会根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不公正现象的抗议。历史根源:各个民族传统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理论根源:教条主义对待前人论断。认识论根源:过度夸大主观能动作用。

2、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答: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肩负着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斗争,互相支援。创立共产主义的正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通过暴力的或和平的各种革命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履行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消灭阶级,国家逐步消亡,商品.货币和市场均不存在,但还有旧社会的各种痕迹,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简略高度发展,才有条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能彻底消灭阶级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使社会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3、“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由。(3).小企业退还原主,大企业租借制.租让制.承包制。(4).国企内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5).充分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

4、列宁在领导前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1921年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请回答新经济政策的产生背景、内容及其历史作用以及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哪些理论和现实启示?

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标志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其出现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深层次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找新途径和新模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概括而言有两点:一是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一)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二)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群英会存,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三)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实质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1.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不懈地搞好党的理论、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第三,始终如一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第四,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第五、努力探索反映时代特点、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第六,善于把握时机,勇于在历史转折关头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进入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仍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局面,既面临严重的困难与挑战,又有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开创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2.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教训

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应该吸收的主要教训,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防止和反对左右两种错误思想倾向。(2)

必须善于把理想和现实、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近期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3)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革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4)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5)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防止和反对大党大国主义。

5、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在工业中加速实现普遍的国有化,在商业方面实行贸易垄断,在分配方面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评价:积极作用: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作用: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3)新经济政策内容:以余粮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确定自由贸易的原则--冲破了货币限制,即无地区限制和货币正常化。工业方面由全部国有化转为多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即国家控制下的资本主义。改平均食物分配制度为劳动报酬级差制。

评价:在经济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发展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民经济。实行对劳动者物质利益原则。在国家限制和调节的情况下,暂时允许资本主义成分的存在。实现小农生产的合作化。

6、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一)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二)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群英会存,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三)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实质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7、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军事共产主义是在战争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作为小农经济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存在很大局限性,表现在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脱离了农民的需求,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由此,俄共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市是列宁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落后国家的国情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初步探索了通过新经济政策迂回、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路子。新经济政策容易同农民结合,易于被农民接受,而且党通过这种政策可以同资本主义展开经济竞争,其特征表现在以市场为取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军事共产主义在一定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但同时抑制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列宁采取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基础上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存在。从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可以认识到落后国家要经历更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期间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消除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允许资本主义成分有一定发展,逐步扩大社会主义阵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达到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电气化和政治民主化、工业化,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弥补落后国家未曾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

另外,要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计划,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明确看到社会发展水平,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经济发展规律,保障人民的利益。借鉴别国的经验完善本国经济模式。不应该固定坚持某一种政策应该根据国情改变而改变政策。

8、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要重视市场作用。我们要承认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承认和利用市场的积极作用,实现从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的转变。只有利用商品市场经济才能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建立正常的联系。商业市场是沟通工农业的渠道,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心环节。

②要重视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允许各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相互促进、繁荣经济,是落后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真正便捷之路。

③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能否成功最终都取决于共产党的领导。列宁始终重视正确处理执政党和群众的关系,我们需要的党应该是同群众经常联系的党,善于领导群众的党。

④要改革集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集权体制已影响到国家机关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有使苏维埃政权从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危险,势必严重干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答案二:

1)要客观地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3)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5)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6)洋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

7)加强执政党建设,改善党的领导:①要重视市场作用。②要重视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③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④要改革集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9、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试述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列宁早期的市场经济思想: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商业和市场为基础。这一理论创新与列宁在革命前对市场经济的深人研究有很大关系。市场经济思想在列宁经济理论体系中是个核心问题,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列宁各个时期大量理论论著中。在列宁所处的时代,国际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革命形势的需要,既为列宁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又向列宁提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迫切要求。正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研究,成为列宁萌生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的逻辑起点。列宁早期主要是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演变及其内在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着力研究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前景。这两个阶段列宁提出的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为1921 年后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杜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利用商业和市场关系打下了思想基础。第一,发展了马克思“商品生产”的概念,首次明确提出并阐发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第二,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历史过程。这是由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所决定的。

第三,商品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现象。第四,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五,世界经济的统一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既然列宁有着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且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又善于根据实践经验修正错误认识,所以,在“直接过渡”受挫后,转向发展商品市场经济也就不难理解了。

列宁着重分析了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观原因,明确承认战时共产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是错误的,失败的。其实质在于,企图“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实现“直接过渡’。列宁称之为“强攻”办法。这种“直接过渡”的办法,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使我们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是造成1921 年春天经济和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所以,要改用围攻、渐进、迁回的方法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通过商业与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必须依靠个人利益,依靠经济核算,大力发展生产力。列宁反复要求全党要正确认识:在什么意义上说战时共产主义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承认错误有什么意义,以更好地从错误中学习。由于从指导思想上深刻反省了犯错误的原因,列宁已认识到实行新经济政策决不仅是克服战争造成的危机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要从根本上纠正过去那种脱离小农国家实际的政策和做法,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建立在适应小农国情的

基础上,与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的根本转变。列宁这一阶段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有了突破性发展,与其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进一步认识有很大关系。

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意义:它是开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基石1.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是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而来的。在毛泽东看来,“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适用于苏联,而且还适用于中国。在他看来,中国也将有一个自己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由此,也就形成了毛泽东自己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毛泽东不仅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持赞成态度,而且还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强调“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的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的社会。虽然毛泽东并没有把他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坚持到底,但在他两个不同阶段的理论阐述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些十分深刻的思想。

2.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而且是以苏为鉴提出来的。没有对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的突破,不打破这方面的思想迷信,我们就不可能有若干理论上的创新,不可能开辟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从邓小平关于苏联模式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来看,他对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特别是新经济政策思想予以较高评价,对于斯大林以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从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的意义上说,邓小平所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改掉因长期学习斯大林模式而形成的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很大损失,乃至在不少国家遭到失败的僵化的“左”的指导思想。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冲破了“左”的束缚,科学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以丰富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取得巨大的成就,这是对列宁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列宁和邓小平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都实事求是,都尊重群众的实践,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概括新的理论。他们都认识到落后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理想的社会主义,而要走迂回的前进道路。列宁提出俄国不能一下子实现纯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新经济政策是认真的和长期的,邓小平指出中国正在搞的社会主义还“不合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长达100年;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应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是根本标准;列宁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利用商品市场关系,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践中注重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发展多种所有制关系,邓小平则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要想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列宁说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我们每前进一步就要改革我们的苏维埃制度,邓小平则清楚地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等等。在这些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上,邓小平对列宁的思想又有重大发展,使之成为理论体系,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现实,信念更为坚定,行动更为自觉。特别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理论的提出,对于统一人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自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邓小平理论成为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也由此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新经济政策思想为“三个代表”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和理论在中国历史条件下的新概括、新总结,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宝。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0.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今天的启示。

答:(1).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由。(3).小企业退还原主,大企业租借制.租让制.承

包制。(4).国企内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5).充分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

11、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再认识的主要观点。

答:(1)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问题。(2)社会主义要在雄厚的物质基础。(3)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仅限于过渡时期)。(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5)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6)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7)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答案二:①充分认识向社会主义过度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发展阶段。②以商品和市场活跃经济,发展生产力。③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国家资本发展生产力。④发展大工业,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⑤通过合作制把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⑥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政权建设。

12、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意义。

1.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2.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①经济落后的国家也能建成社会主义②要采取渐进、过渡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经济③大力发展工业,为社会主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④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⑤加强政权建设,反对官僚主义。

苏联在列宁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总共约6年时间。前3年,他缺少清醒的认识,急于通过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3年,他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落后国家的国情有了较清晰地认识,初步探索了通过新经济政策迂回,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路子。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精神是认为落后国家要经历更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期间要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经济,逐步消除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允许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发展,逐步扩大社会主义阵地,最后战胜资本主义,达到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电气化和政治民主化,工农化,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弥补落后国家未曾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课程。

13、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崇拜”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答:历史原因:小生产传统习惯势力是个人迷信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肥沃土壤。现实原因:高度集权体制是个人崇拜现象存在的现实基础。个人原因:一者是领导者的默许、欣赏甚至提倡;一者是下级干部的需要、制造甚至推波助澜。民主意识原因:闭关锁国、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导致民主意识不强。

14、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哪些成果。

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曾经取得重大的理论成果。主要内容有: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关于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履行的理论;关于通过互助合作把个体农民引上集体化道路的理论;关于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行工业化的理论;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意识形态领域内贯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理论;关于执政党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防止蜕化变质的理论;等等。

15、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目标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改革任务:改革两个不适应。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还要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目的: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改革基本内容:1.建立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2.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3.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重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2.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自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3.改进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机构,国家权力实行合理配置,扩大地方和基层权力。4.健全法制,依法治国。5.按照民主.平等.公开.竞争的原则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16、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答:①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利用经济上的优势向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而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政治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科技革命的要求,只有通过改革经济和政治体制才能适应。②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稳定发展的挑战。尽管资本主义存在着其自身的潜在危机,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当代资本主义仍稳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关系的自觉调整、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实行、劳资关系的调整以及矛盾的缓和、国家内部政治的民主化。③两种制度并存与

竞争的挑战。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就存在着和平共处,相互竞争的关系。而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平相处于和平竞争都对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都促使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

17、联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谈谈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弊端①高度集权的以党代政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与终身制③以人治代替法治,民主制遭到破坏④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

2.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弊端①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②部门管理体制过于集中③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机制④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⑤经济片面发展,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改革必要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有不完善之处,需要在时间中不断改革。

18、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给中国改革哪些启示?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但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教训,中国改革既借鉴了苏东经济改革的成功做法也吸取了其经济政治改革的教训,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健康发展。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同等重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一味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而忽略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既不能持久和深化,也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渐展开,从而保证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既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困难,经济状况恶化之际,对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后果不可估量。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要把握好时机,最好是在经济改革初见成效,经济稳定发展之际。

其次,经济体制改革中要理顺几种关系。第一就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发展经济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否则就会出问题。中国在党的十四大上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通过国家宏观计划指导克服市场的盲目性等缺点,最终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第二是要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合理划分中央与各省(市、区)的经济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方面积极性,既要防止中央统得过多过死,又要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第三是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中国的经济改革则经历了由农村到城市、由沿海到内地、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过程,解放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世界经济中少有的增长速度,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再次,政治体制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改变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控制权力运作,把权力运行限制在合理合法范围内,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权力制约机制是跨世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任务,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同时,中国的政治改革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的,这样既能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又能保证中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四,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国民精神面貌的进步和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工作中的失误,从单方面或某一时期看无关紧要,但积少成多,一旦遇上合适气候便会恶性膨胀,动摇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

最后,改革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中国的改革则建立在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基础上,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控制和干涉,主要依赖本国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减少国际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

19、“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和观点。

答:(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民主社会主义政策理论

1.社会主义民主本质论:主张实现自由.平等.公道.正义。

2.多元指导思想论:马克斯主义不能作为唯一指导思想。

3.超阶级国家观: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并不是只为某一阶级服务的。

4.议会道路论:议会的和平选举,反对通过暴力夺取政权

5.多党制理论:社会该由多党相互竞争。

6.全民性政党理论:党是全体人民的党,不是哪一阶级的。

7.人本主义人性论:人权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8.现代资本主义理论: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的数量.创造的财富都是少数的,中产阶级是新兴阶级。9.第三条道路:既反对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也反对苏联模式,应是两者之间。

政策主张:

政治:平等普选制,平等普选权,保障人权,多党制,自由民主

经济:主张福利国家

思想文化:信仰自由,政府大力动摇教育和科学事业

国际关系:南北对活,东西缓和

20、民主社会主义这一社会思潮是否适用中国?

搞清楚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差异和实践区别,这对于践行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号召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盛行的一种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也称社会民主主义,起源于19世纪初。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在伯恩施坦、考茨基的影响下,民主社会主义逐步演变为一种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通过议会道路来改

良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它是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和社会党国际思想体系的总称,由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右翼发展而来,伯恩斯坦是“民主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的奠基者。在当代,民主社会主义不仅是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而且是作为一种实践形态而存在的。社会民主党在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长期执政或轮流执政,对当代世界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下五点:

第一,从指导思想层面看,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民主社会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提倡社会主义思想构成和来源的多样性。他们把基督教学说、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康德的伦理学与启蒙思想、黑格尔的辩证历史哲学、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都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和构成,将多种思想观点熔为一炉,冠之为“多元化”和“思想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占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科学体系,具有强大的持久生命力和科学的解释力。

第二,从经济制度层面看,是否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声称生产资料主体结构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主体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结构(邓小平语),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共产党执政等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江泽民语)。尽管由于

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各种私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良性发展。

第三,从政治制度层面看,是否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

各种名称的社会党抹煞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反对民主集中制原则。公开宣称他们的党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不是一个阶级的党,而是“全民党”。他们反对一切情况下的一党制,提倡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面前,工人阶级仍然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仍然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历史使命的承担者。在多种社会阶层出现和并存的新格局下,共产党仍然必须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现阶段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及其执政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是正确处理党内外各种关系的政治准则。

第四,从对外关系层面看,是否坚持推动世界和谐发展。

民主社会主义表面上赞成对外关系要平等、和平,而实际行动上经常背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二战以后和后冷战以来,许多国家的社会党主张对外军事扩张和侵略,推行经济和文化的霸权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外关系理论和政策上都真正主张平等互利,和平合作,切实推动世界和谐发展。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对外领域,永远不称霸,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要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来处理国家间的多种关系和全球问题。在全球化大趋势中,各国之间政治上要友好协商而不单边强权,军事上要限于自防而不先发制人,经济上要合作互利而不以邻为壑,文化上要交流互学而不损人利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然要通过经济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为强国富民和全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从终极目标层面看,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主义奋斗目标。

民主社会主义抛弃共产主义奋斗目标,从资产阶级的理性和伦理原则如自由、平等、公正、互助等出发,抽象地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一个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原则,并最终要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制度创新历程。(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民主”不是多党制,是最广的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

民主社会主义的某些观点和一些实践举措,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借鉴意义,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的,同民主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并结合新的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1、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应如何评价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什么说民主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

答: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1.在指导思想上,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

不以任何单一的意识形态为社会党的思想理论基础。《法兰克福宣言》定下了这一基调,始终是各国社会党奉行的基本准则。《哥德斯堡纲领》说,社会民主党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党,它是具有不同信仰和不同理想的

人的共同组织。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渊源来自于基督教、人道主义哲学、启蒙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学以及工人运动的经验。

2.在政治上,主张多党制和议会制

现实中,社会党由现存国家的反对力量转变成了现存国家的缔造者和建设者,对社会党人来说,问题的关键已经转化为如何争取多数选民的支持,通过议会选举掌握国家政权,使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所以社会党坚决反对一党制,反对某个党具有永远的执政地位,主张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

3. 在经济上,主张多元化的混合经济;

经济上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增长、社会繁荣、人人都能平等地分享经济成果、在不断扩大的自由中消除屈辱的依附状态和经济剥削。

主张建立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混合经济”。他们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并不是决定社会性质的基本因素,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标准。实现经济自由与公正的关键在于“使决策权真正民主化,而不是仅仅在形式上改变所有制。

4. 在社会制度方面,实行社会民主

民主社会主义者把民主方法作为唯一的取得政权的方法,社会民主的主要内容:一是实现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行福利政策。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促进人的前面发展;四是要保护环境和生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五是要注重妇女解放和青年的发展问题。

5. 在国际关系上,主张国际民主,奉行多元化的外交政策。

一是在国际范围内采取共同行动。要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就必须超越对民族主权的限制,在国际范围内采取共同行动。

二是民主制是实现民主的一个基本前提,

三是要实现国际民主,实现和平,首先要反对各种形式是帝国主义。

四是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代社会主义的最高任务

二、如何评价

1. 总的看来,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打着“民主”的旗号,又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易搞乱人们的思想,模糊科社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掩盖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进攻。冲击中国的意识形态

2. 民主社会主义在当代国际政治斗争舞台上仍然是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 民主社会主义的某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对新形势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借鉴作用。

4.总之,对于民主社会主义,应采取的态度是:参考借鉴有必要,顶礼膜拜不值得,迷信照抄很有害。

三、为什么不合适中国

1.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是属于资产主义改良社会体系。

2.苏东演变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民主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只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适合中国。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与我国国情相吻合。

22、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原因:1.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发生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

2.把科学社会主义绝对化.教条化,简单照搬照抄。

3.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任务建设急于求成。

4.对资本主义缺乏全面分析,要么绝对对立,要么全盘西化。

5.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颠覆。

教训:1.东欧.苏联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执政党建设薄弱,组织涣散,腐败严重,思想混乱。对西方和平演变缺乏应有的警觉和应对。

23、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经济特征: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否认抵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

划经济:指令性计划,其特点:1.高度集中性2.全面性3.强制性。政治特征: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苏共独党政权,且是唯一政党国家政治生活中无合作党派。文化特征:高级集中的管理体制,表现为各种文化单位国家包揽。文化.学术是非由党组织或领导人说

的算。

24、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①是当时情况下实现无产阶级对国民经济管理领导权的需要②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迅速建成社会主义,摆脱帝国主义干涉威胁的需要③是与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理解直接相关的。

25、试述战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多次错过改革机遇及其影响,同时分析苏联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1)斯大林晚年压制改革,第一次错过改革开放的时机。他对现行体制充分肯定,又将现行体制上升为基本原则,使其理想化、固定化不准别人质疑现行体制,更不能触动改革。(2)赫鲁晓夫急躁冒进,第二次错过改革开放的时机。赫鲁晓夫的改革保留了苏联模式的基本框架,很不彻底。又搞起了新的个人集权、个人崇拜,“左”的思想和路线基本没有改变。相反急躁冒进、急于过渡思想膨胀。他只是对过左路线和过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作了局部改革,在总体上依然维护斯大林模式。(3)勃列日涅夫只搞“完善”,第三次错过改革开放时机。A.政治方面,过度集权、缺乏民主的传统政治体制没有得到任何改革。B.经济方面,过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多少改变。C.对外政策方面,闭关锁国,同时推行扩张主义,加紧军备竞赛,耗费大量资源,经济包袱沉重,国际上处于孤立。

2.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第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第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3.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1)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2)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3)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2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基本原因:

一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

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

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

一是要警惕右面的,但主要纠正“左“的错误;

二是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三是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27、对苏联模式的利弊分析与评价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发展。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绝对控制。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滋长了官僚主义,干部只对上级负责。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体制

第一,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说了算。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个人崇拜是国家高度集权的需要,是为执行高度集权制服务的。(2)产生弊端的原因:客观上讲,一是当时国际

国内环境的影响,二是缺乏经验。主观上讲,一是思维方式上教条主义地对待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二是政治制度上缺乏监督制约;三是斯大林的专断个性;四是对封建主义的影响估计不足,对资本主义缺乏全面分析;五是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缺乏认识,急于过渡。(3)评价斯大林模式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分不开,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中,既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也有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同时还有教条主义式地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甚至有扭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地方。需要一分为二地进行具体分析,既要看到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要看到它只是社会主义的雏形,是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幼年的状态,在体制上还存在许多不足甚至弊端,需要不断改革,使它日趋完善,才能适应经济和时代发展的要求。28、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特点及弊病

答案一:(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表现为: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这一时期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不仅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一是在政治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过度集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国家安全机关地位特殊。二是在经济方面,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使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三是在思想文化方面,思想文化管理体制过度集中,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惟一标准,舆论一律。四是在对外关系方面,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阶段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

(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1)政治上民主太少,容易滋生个人专权;(2)经济上管理过死,经济总体效益差。由于现行体制被理想化、固定化,所以这种弊病后来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克服,由此也就产生了严重消极作用,即体制过于僵化,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3)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在这种体制和气氛之中,原本是充满批判意识、辩证法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再是行动的指南,相反成为僵化的教条,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造成了严重的思想障碍。(4)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答案二: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绝对控制。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滋长了官僚主义,干部只对上级负责。

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总书记独揽党政军大权,不受任何组织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随意决定重大国务。斯大林执政期间,不需要召开党政大会了。

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体制。

第一,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说了算。例如:《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由斯大林审定。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个人崇拜是国家高度集权的需要,是为执行高度集权制服务的。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发展。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答案三:一、苏联模式的主要特点

1、经济方面:①经济结构—保证重工业优先高速发展;②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③否认和限制商品生产、商品流转范围;④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

2、政治方面:①行政权力日益增强,得不到有效监督;②一党独存,缺乏政党协商与合作的政党制度。③以党代政;

④自上而下的干部委及形成事实上的干部终身制.

3、文化方面:文化团体由国家垄断,实行严格集中控制。

二、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

1、它是社会制度一个质的进步;

①2007年6月,俄罗斯的教科书是这样评价斯大林的“斯大林是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②在短时期内实现了工业化;

③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

2、在短时期内实现了工业化

只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就使苏联的工业生产值超过德国英国和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工业大国。

3、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十几年内,钢产量、石油产量、机械设备得到迅速发展。苏联的武器装备占有一定的优势。到了卫国战争的第二年,苏联的坦克就比德国法西斯多。

三、弊端:长期以来苏联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原因:

1、赫鲁晓夫不能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原因:

①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局限性。他是反对斯大林的一些错误。没有认识到这仅仅是第一步,他没有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②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从来没有离开过斯大林模式的大框架。

③赫鲁晓夫在改革中,虽然理论上有一定的变化,但并没有摆脱斯大林“左”的教条主义。

2、勃列日涅夫

他执政18年,从经济体制改革来说,这18年的改革主要是在增加几个还是减少几个指令性指标之间扭来扭去。在政治体制方面。勃列日涅夫时期比赫鲁晓夫时期后退了,回到斯大林模式中去。

29、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点、历史成就及弊端。以及对苏联解体产生了哪些影响?

初创阶段(列宁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以市场为取向。2、多种经济成分共存3、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4、改革过分集权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定型阶段(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其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

(1)在政治方面的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2)在经济方面的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优先发展工业和军事工业。(3)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为: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唯一标准,舆论一律。(4)对外关系方面,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阶段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战对抗。(5)在理论基础上,苏联模式照搬马克思的本本,主张所有制一大二公三纯,排斥其他所有制形式;主张计划经济的程度越高越单一越好,排挤商品市场经济;主张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只是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6)在工业化发展战略上,以在短时期内使经济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战

略目标,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战略重

点,以剥夺农民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作为积累资金的手段,以外延扩大再生产(或称粗放经营的扩大再生产)作为基本途径。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官僚特权集团,他们脱离人民群众的情况的确很严重,后来竟发展为苏联社会主

义的一个重要掘墓人。

(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是一个内部潜伏很多问题的国家,但在30年代到40年代的苏联,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时候,还是政策发生失误的时候;也无论是战争逼近的时候,还是进行战争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也始终保持着统一。

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功绩。

(1)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这就给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思潮的滋生和泛滥造成了可乘之机。可以说,后来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种反动。(2)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过度集权制在站后苏联所产生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3)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在斯大林时期,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条神圣原则,在这种体制和气氛之中,原本是充满批判

意识、辩证法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再是行动的指南,相反成为僵化的教条,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造成了严重的思想障碍。(4)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30、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影响,以及我们如何评判苏联模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的体制,理论界称为苏联社会主义主义模式。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基本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高度集权。在经济方面,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以及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其重要的经济特征;在政治上,实行立法权和行政权统一的苏维埃形式、苏共独掌政权;在文化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类文化机构由国家开办,文化学术是非由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裁决。主要影响:在国内,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保证了在一定时期内集中人力物力,使社会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束缚了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个人崇拜也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国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缺少独立的经验,出现了一个学习苏联模式的热潮,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几乎都搬用了苏联的一套理论和模式,而忽视了把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这就给以后社会主义的发展埋下了阴影。评判:(1)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是苏共和苏联人民结合自己国情,勇于探索的结果,它一方面受封建历史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长期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对社会主义主义建设缺乏经验;(2)苏联模式与斯大林本人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中,既有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也有教条主义的因素,还有歪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地方,因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其是非功过、利弊得失,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虽然失败了,但它仍然是人类对未来社会一次伟大探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实践运用和理论飞跃。31、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总体评价。

答: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我们要放在当时在历史条件下作具体分析,它既有历史的功绩,又有其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弊端。苏联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他们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政治上的高度集中,保证了在一定时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使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很快成为比较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成就是巨大的。表现在苏联仅用10年多时间就进入了工业最发达国家的行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使苏联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强大的工业的反法西斯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当然,现在看来仅仅是进入社会主义的最初阶段。总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起过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这种高度集中计划的还有政治上的集权,个人崇拜也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因而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32、浅析苏东剧变与苏联模式的联系。

答: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1、经济特征:a.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C。实行否认、抵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2、政治特征。A。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实行法制权与行政权统一的苏维埃形式。B、苏共独掌政权,且是唯一政党,国家政治生活中无合作党派。3、文化特征为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表现在A、各种文化单位国家包揽。B、文化学术由党组织或领导人控制。

苏联模式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对建立制度、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推进作用但由于对发展过急过快,所有制形式追求纯粹单一,忽视农业、轻工业造成经济结构严重比例失调,同时把苏维埃模式神圣化,形成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33、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苏联模式是指,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特征如下:

1. 经济上。

第一,发展战略方面:①以高速发展为主要目标,忽视经济效益;②片面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③以粗放发展为主要手段,实现经济增长;④以实现自给自足为主要目标,具有封闭和半封闭的特点。

第二,经济体制方面:①所有制过分单一;②忽视市场机制;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政治上

第三,政治体制方面:①高度集权的党领导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③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机制;④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上盛行个人崇拜。

3、文化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对世界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扩展到欧亚多个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东欧、南欧、亚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自然是人民自主选择、长期奋斗的结果。如何建立新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极为困难而又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除了依据自己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之外,就只能依据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并且它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获得的。苏联模式在总体上正适合欧亚社会主义各国的需要。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实行冷战遏制的政策,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初创时期,接受苏联政治模式,有符合历史客观需求的一面。

34、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把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的?(即回答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

产生: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其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C.H.de圣西门、C.傅立叶和英国的R.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和1875年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进行了深刻的论证。

对象: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目的三个方面是完整的密切相联的统一体,它们共同构成子科学社会主义的对象。

任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和社会制度三者之问形成了另一个完整的密切相联的统一体,通过这个统一体的内在联系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内容:①阐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③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并在夺取政权后,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构,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④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此外,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与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或者流派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质,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作出社会主义可以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并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列宁之后,斯大林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规律,阐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彻底解放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35、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或者说,其创立过程如何?

(1)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有深刻的社会背景,18世纪中期后,除了政治领域持续不断的动荡与革命外,欧洲各主要国家的社会经济领域也开始发生了剧烈变革。科学领域的革命引发了技术领域的创新,继而带动了产业革命。

(2).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有坚实的阶级基础。随着现代无产阶级队伍的日益扩大及其所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日益加重,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阶级的斗争也不断朝着深广的方向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有其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并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出了著名的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还有其主观条件。马克思出任《莱茵报》主编,广泛接触到社会生活

的现实,开始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性转变。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得出了只有无产阶级才是代表未来的阶级的结论。这样,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工人运动的实践,积极进行了建立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理论经受了考验,而工人运动和建党活动的实践则反过来又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辩论并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一个以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纲领。会后,由马克思执笔完成了纲领的起草工作。这就是《共产党宣言》。1848年8月,《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36、试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意义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它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从道德和理性原则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和从头脑中构思未来理想社会的根本性缺陷,对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从而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它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彻底改造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主张,彻底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期望借助于少数达官贵人的善心和钱袋来实现理想社会的幻想。它科学地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揭示了无产阶级“是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则、有自己的世界观的独立的阶级,是和一切有产阶级相对立的阶级,同时也是国家力量所系并能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阶级”。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和建设者的观点。(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社会主义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就着意避免使自己陷入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泥潭,而是要把社会主义运动变成一个真正的群众性的社会运动。(3)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工人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科学社会主义把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武器交给工人,加速了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由自发的斗争转变成了自觉的斗争。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工人中间的广泛传播,真正意义上的工人运动在欧美各国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也很快变成了现实。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政治斗争,显示了自己的阶级力量,夺得了诸如八小时工作制、政治选举权、劳工立法等等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这两大运动合流,整个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如前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促进了这两大力量的合流,社会主义运动因为以工人运动为依托而找到了自己的载体,而工人运动也因为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指导而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正是这两大运动的结合,使得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37、浅析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通过深入研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规律,列宁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全面论述了孕育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创立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理论指导下,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地胜利,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地人类历史新纪元,极大的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赢得独立自由地斗争,引来了20世纪社会主义地胜利进军。

其理论要点有:第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可以首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第三,俄国一国可以首先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理论创新:

列宁地一国胜利理论,集中体现了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地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是在新地历史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地新阶段。列宁地这一重大理论贡献,对落后国家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地影响,至今仍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地宝贵精神财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取得胜利的理论在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是符合逻辑思维发展规律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一性质理论思维发展“轨迹”上的“量”的扩展、超越、丰富和发展的范例。

38、导致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解体的因素有哪些?苏联解体留给社会主义国家哪些深刻的教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