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进展及规范化探讨_李家开

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进展及规范化探讨_李家开

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进展及规范化探讨_李家开
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进展及规范化探讨_李家开

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致死率极高,是

【摘要】射频消融(RFA )是利用热能导致肿瘤组织凝固坏死。经皮途径RFA 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

成功,促进了射频消融在肺等其他软组织肿瘤的应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了RFA 是原发性肺癌和有限的肺转移瘤的安全有价值的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也逐渐增多。理论上,RFA 更适合于肺肿瘤的治疗,因为肿瘤周围正常肺实质内的气体能起到一种所谓的绝缘效应,提高能量在肿瘤内的沉积。然而,和其他器官相比,肺消融存在很多不同。本文对肺肿瘤RFA 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适应证、围手术期准备、技术要求、并发症防治、影像学随访、以及疗效评价等进行讨论。目前,不能手术治疗的早期肺癌和有限的周围肺组织的转移瘤是RFA 的最佳适应证。肺组织的特异性要求使用不同的能量。电极针的准确释放和消融过程的细心操作是提高疗效和避免非靶点重要结构损伤的关键。PET/CT 是最准确的术后影像学随访方法,但是术后早期判断肿瘤局部进展仍需进一步验证。对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和有限的肺转移瘤,RFA 术后生存率比较满意。

【关键词】

肺肿瘤;射频消融;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R 7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4X (2014)-02-0175-06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standardization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lung malignant tumors LI

Jia -kai ,ZHANG Jin -shan.Department of Radi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Jia -kai

【Abstract 】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makes use of thermal energy with a catheter delivery

system to cause coagulation necrosis of the tissue.Percutaneous RFA has been well employed for many years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liver tumors.The great success of RFA in treating hepatic tumors encourages the clinical physicians to use RFA in treating other solid tumors such as lung cancer.For recent years many publications have confirmed that RFA is a safe and valuable treatment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primary lung cancer or limited pulmonary metastases.This newly -developed modality has been more and more employed for lung tumors in clinical practice.Theoretically ,lung tumors are very suitable to RFA because lesion ’s surrounding air within the adjacent normal parenchyma has an insulation effect ,thus facilitating energy concentration within the tumor tissue.However ,ablation technique used for lung tumors is quite different in many way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ablation technique used for the malignancies of other organs.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some critical considerations of RFA for lung malignancies ,such as indications ,perioperative preparation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follow -up imaging examination ,the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icacy ,etc.Presently ,RFA is most used for the patients with inoperable early -stage lung cancers or for the patients with small and favorably located pulmonary metastases.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lung tissue require different power energy.The precise placement of electronic needle and the careful manipulation during RFA procedure are the key points to ensure a satisfactory result and to avoid injury to non -targeted important structures.PET/CT seems to be the most accurate follow -up means ,although its role in assessing the local changes of the tumor shortly after RFA needs to be further clarified.For stage I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limited pulmonary metastases ,RFA provides satisfactory survival rate.(J Intervent Radiol ,2014,23:175-180)

【Key words 】

lung neoplasm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standardization

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进展及规范化探讨

李家开,

张金山

·综

述General review

·DOI :10.3969/j.issn.1008-794X.2014.02.022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

通信作者:李家开

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也是全身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器官,转移性肺癌的治疗也是棘手的难题。2000年首次报道热消融治疗肺癌,此后临床报道逐渐增多,目前,射频消融(RFA)已成为不可切除的早期肺癌和部分转移性肺肿瘤的有效替代手段。国内应用尽管也比较早,但从所报道的文献来看,在适应证、设备选择、操作技术、科学随访等方面随意性很大,尚不规范[1-3]。理论上,相对其他部位实体性肿瘤而言,肺肿瘤更适合RFA,因为病灶周围肺组织的气体能提供所谓绝缘效应(insulating effect),促进射频能量在肿瘤内沉积[4]。然而,肺消融不同于其他器官,在适应证选择上如何与成熟的外科手术进行合理平衡选择,组织特异性要求不同的射频能量,并发症的防治以及评价疗效的手段都有其特殊性[5]。因此,RFA治疗肺恶性肿瘤在诸如适应证选择、技术要求、射频能量控制、并发症防治、以及疗效判断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1RFA治疗原理与射频系统技术进展

1.1RFA原理

RFA是通过在组织内释放一定频率(375kHz~ 500kHz)的射频电流,导致组织粒子的振动与移动,摩擦产热,导致组织凝固性坏死。实验表明当细胞加热至50℃以上时,细胞蛋白变性,脂质双层结构融化,DNA和RNA破坏,从而发生不可逆的细胞死亡。热能局部沉积导致凝固性坏死的范围由多种因素决定,诸如射频类型和电极针的几何形状、应用的能量、热扩散的持续时间、组织的液体含量、血液灌注率、以及血管密度等。病理上,RFA术后早期,病灶的外围可见间质出血带。与一般组织坏死不同,治疗灶显示为热固定(thermal fixation),组织结构与镜下细胞结构保持完好,细胞着色特点随着时间延长而变淡,但治疗的组织变得脆弱、支持组织崩解、并产生轻微的伤后愈合反应。

1.2单极射频系统

该系统应用较早并广泛,使用时,将1支RFA 电极放置于肿瘤部位,将一个中性电极(负极垫)放置于患者大腿,以形成电流回路。使用交流电的频率范围是375kHz~480kHz,应用的能量在植入目标组织中的单极电极与放于体表的电极(负极垫)之间分布。一般单次消融5cm范围可彻底灭活直径3.5cm的肿瘤。临床应用这种射频系统消融肝癌时,采用了很多方法试图增加消融灶的体积,概括有:消融期间生理盐水注射(灌注电极)[6],内冷却电极[7],改变电极的排列方式(集束电极)和可膨胀多子针电极[8-9],改变射频能量的沉积方式[10],术中阻断肿瘤血供[11],联合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动脉栓塞,以及双极排列(bipolar-array)技术等[12]。

单极RFA系统除了消融灶大小有限外,还有其他不足之处,可能造成消融区的不规则。还可发生继发的损伤,常见的是负极垫处皮肤灼伤[13]。对于曾行过外科手术的患者,还可导致邻近电极的金属手术夹过热,进而发生相应结构的热损伤。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一般不适用单极RFA[14]。其他还有操作相对复杂,以及消融过程中,患者体温升高等[15]。

1.3双极/多极RFA系统

双极/多极RFA系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设备,双极电极针是在1支电极针的远端安装2个活性电极,2个电极间有一绝缘体,在插入的组织内形成局部电流回路,所以不需要单极射频电极针的额外负极垫,热能在局部可以更有效的沉积。这种设备可同时将多支双极射频电极针放置在肿瘤内或紧邻肿瘤,不需要负极垫,电流在不同的电极间依此间隙形成回路,从而在瘤体内或紧邻瘤体形成多种电极联合。应用时根据病灶大小,选择电极针的类型和数目,插入1支双极射频电极针时,是双极消融模式,同时插入2支以上的双极电极针时,就是多极消融模式。单极RFA热量从消融部位向多个方向传导,而双极RFA,1个电极被第2个电极热屏蔽,热动力效能导致更大范围的凝固。另外,双极RFA电极周围电场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单极RFA,电场在人体的分布决定于活性电极与中性电极间的阻抗变化,诸如起搏器电极或外科手术夹等金属物质,如果干扰了电回路,就可能被加热,可能导致起搏器失去功能。

2适应证选择

病灶大小是影响肿瘤完全消融与否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最大径<3.5cm的病灶,局部控制率好,相反,大的病灶局部复发率高,生存率明显低于小病灶[16-19]。治疗目的决定着适应证的选择,以根治为目的:①不能手术治疗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单个病灶最大径≤3.5cm;②有限的肺转移瘤,病灶数目少于5个,单个病灶最大径< 3.5cm,且病灶与心脏大血管等重要结构间距1cm 以上;③手术切除后复发或RFA术后复发,病灶大

小和数目同前。如以姑息治疗为目的,适用于各期原发肺癌和转移瘤,对大于5cm的肿瘤可分次消融,也可以在部分消融减少肿瘤负荷的同时,联合其他手段综合治疗。一般来说,RFA治疗肺恶性肿瘤无绝对禁忌证,但下列情况应视为相对禁忌证:高危患者、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一般情况较差、病灶靠近纵隔和肺门大血管等。

3围手术期准备

根据RFA治疗技术的特点,将术前1周至术后1周这段时间定义为围手术期。为了安全、有效地进行手术和术后顺利康复,围手术期应做好以下准备:①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向他们介绍RFA治疗的原理、作用、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等;②仔细分析患者影像资料,制订手术方案;③完善相关术前检查,签署必要的医疗文书;④射频发生仪及配套电极针准备。根据病灶大小形态,选择不同的电极针型号和数目,设定合理的方案。⑤出血和气胸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术后应即刻CT扫描观察有无并发症,根据并发症情况进行适当处理。少量气胸也是常见的并发症,可观察变化,大量气胸需立即抽气,必要时置管。注意术后1周内观察有无迟发性气胸发生。

4操作技术要求

建议RFA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途径,其优势为创伤小、定位准确、图像清晰。操作技术要求及相关注意事项如下。

4.1心电监护

RFA对患者的血压会有一定的影响,对肺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并发气胸和肺内出血等并发症,影响会更大,所以要求治疗全程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有助于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突发情况。心电监护电极片的放置避开穿刺部位。术中持续低流量吸氧。保持静脉通道通畅。4.2麻醉

一般患者采用局麻,辅助使用镇痛镇静药物。消融结束后烧灼胸壁针道时可有比较剧烈的痛感,应告之患者,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抚。对于高度疼痛敏感、恐惧患者,可考虑全麻。

4.3CT扫描参数的设定

为减少辐射量,建议使用低剂量靶区扫描,50mA管电流可清晰判断病灶。扫描范围覆盖病灶即可。扫描层厚根据病灶大小灵活调整,对于直径小于10mm的病灶,建议使用3mm层厚扫描,10~30mm的病灶,使用5mm层厚,大于30mm的病灶,使用10mm层厚即可。小病灶的穿刺也可在CT 透视下进行,或借助于计算机导航系统。为便于判断射频电极针与病灶的空间位置关系,可实时进行三维重建。

4.4穿刺点的选择原则

概括为最近原则、安全原则、患者舒适原则、和方便操作原则。所谓最近原则是指皮肤穿刺定位点与肺内病灶间的距离尽可能短,使射频电极针通过正常肺组织的距离尽可能小,减轻对肺的损伤。安全原则是避免射频电极针损伤一些重要结构,尤其是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及其主要分支;避免跨肺叶穿刺,避开肺大泡等,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减少和减轻并发症。患者舒适原则是指患者躺卧的姿势相对舒服,避免被动体位,使患者能保持长时间配合治疗。方便操作原则是指便于术者顺利施行手术,减少因操作不顺手而发生的过失。总之,在操作时,要综合统一兼顾上述原则,不能因强调其一而忽视其他。

4.5射频电极针穿刺原则

为减少误穿刺损伤,如果是在CT扫描引导下盲穿,建议采用三步或逐步进针穿刺原则。①胸膜外穿刺:局麻后,根据定位穿刺方案,测量穿刺深度后,先将电极针刺入胸壁但不穿透胸膜,然后CT靶区扫描或CT透视,判断电极针与肺内病灶的相对位置关系,调整电极针方向,使其对准病灶,然后进行下一步穿刺。②达病灶前肺内穿刺:按照定位测量好的进针方向,将射频电极针插入肺内,大约在电极针达到穿刺点与病灶间一半左右的距离时停止进针,进行CT扫,观察电极针与病灶的空间关系,如果进针方向正确,可进一步将电极针插入病灶,如果电极针进针方向偏离病灶方向,采取针尾控制的方法,使电极针尖对着病灶的方向进针,进针深度仍小于测量的进针距离,再次CT扫描,判断电极针的位置,如果合适,再穿刺进入病灶,如果仍偏离,再同样调整,直到方向正确,此即所谓逐步进针。③病灶穿刺:电极针达病灶近侧时,停止进针,CT扫描再一次确认电极针与病灶的关系,并测量在病灶内的进针深度,然后将电极针插入到理想的位置,影像观察准确后,方可进行RFA。

4.6电极针在病灶内的排列

不同类型电极针在病灶内的排列要求不一样,应根据说明书要求严格操作。对于多子针的单极射

频,应熟知子针的释放位置,推送子针时把握好推力,使其完全张开。对于双极/多电极射频系统多针消融时,不同电极针间应相互平行,针间应保持理想的距离,一般在5~30mm。如果是使用3支电极针,各电极针相互间应保持近似等边三角形排列,这样能保证消融效果最大化。

4.7消融参数设定

消融参数由射频发生仪类型决定,单极RFA主要参数包括功率、温度和时间,消融到预定的时间后结束。双/多电极射频系统采用阻抗控制模式,根据功率和阻抗的相互关系,决定消融的能量和时间。为减少阻抗过早升高,最好选择较实质性脏器消融时稍低的功率,消融能量为参考值,消融结束与否由阻抗和功率波动的曲线和不同电极间能量分布情况判定。

4.8其他注意事项

消融工程中灵活进行CT扫描监控,CT扫描时不需停止消融,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并估计消融效果,结合使用的消融参数和图像表现,适时终止消融。结束消融后,应逐段消融针道后拔针,观察穿刺点无出血后,包扎穿刺点。最后CT扫描,观察无并发症后,送病房观察。术后患者平卧6h,建议穿刺点侧向下躺卧2h后平卧,可借助自身重力压迫针道,防止迟发气胸发生。

4.9重复消融

对于较大病灶,单次消融不能保证病灶完全灭活时,可酌情重复消融,重复消融能提高病灶的局部控制率[20]。再次治疗应至少在无并发症发生1周后进行,也可以多次消融。

5并发症防治

根据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可分为常见并发症和少见并发症,前者主要包括:气胸、胸腔积液、肺和(或)胸腔出血、胸壁血肿、神经损伤等,后者有:针道种植转移、继发感染或脓肿、继发机化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梗死、支气管胸膜瘘、脓胸、空气栓塞等。

5.1气胸

常见,报道发生率12.5%~75%。发生气胸的可能危险因素有电极针经过肺组织的长度、背景肺气肿情况、电极针经过胸膜次数等。按照前述穿刺点的选择及穿刺原则,可预防和减少气胸的发生。需要注意迟发性气胸的发生。气胸的处理原则应根据气胸量和患者症状而定。一般少量气胸,肺组织压缩<10%,肺功能正常者,不需特殊处理。大量气胸,患者明显憋气,血氧饱和度降低,需立即处理,可先在CT定位下,用细针抽气,尽量将气体抽完,平卧观察,如气胸再次增加,可重复抽气2~3次,如气胸无法控制,行胸穿置管引流。

5.2肺内出血、血胸和胸壁血肿

肺泡内少量出血常见,发生率20%左右,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血胸和胸壁血肿少见,穿刺时避开大血管,特别是主动脉分支,可避免。不论是肺内出血,还是胸腔出血,都要及时观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属于活动性出血,应进行及时针对性处理,可选择动脉栓塞,控制不好时,行外科手术。

5.3反应性胸膜增厚、胸腔积液

胸膜反应性增厚,是常见的治疗后反应,可伴有少量胸腔积液,消融病灶位于下叶者常见此反应,一般不需特殊处理,1周左右吸收消散。

5.4针道种植转移

偶有报道[21]。可能因操作不规范、技术不熟练所致。按照上述穿刺进针原则,特别是电极针进入病灶后,应尽量避免将电极针后退出病灶反复穿刺,消融结束后对穿刺针道进行逐段完全烧灼可避免针道种植转移发生。

5.5其他并发症

支气管胸膜瘘:少见但严重。穿刺时注意较大支气管的误穿刺损伤,如发生可经支气管镜堵塞。肺部感染、脓肿和脓胸:注意无菌操作,术后适当抗菌药物应用。继发支气管闭塞性机化性肺炎也偶有报道[22],原因不明,对症处理,可逐渐好转,一般不严重影响肺功能。肺梗死:可因肺动脉分支闭塞所致,RFA一般不致导致分动脉较大分支栓塞,所以不会造成较大范围的肺梗死。胸壁神经损伤:注意避免穿刺损伤。空气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罕见,但后果严重。

6影像学随访和疗效评价

术后严格规范进行影像学检查、熟悉消融术后的影像表现特点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消融彻底和(或)复发。CT扫描是理想的检查方法,包括CT平扫和增强扫描。复查间隔可根据前次检查所见灵活掌握。一般RFA后应即刻行CT扫描,主要目的是判断有无胸部并发症,并分析肺肿瘤消融术后的即刻表现。术后1个月应进行胸部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消融灶的影像表现特点,此时一般不能肯定肿瘤是否已经完全消融,但可作为后期随访检查的对

比基线。此后,根据情况3~6个月复查,半年后如病灶控制良好,复查时间可延长到6~12个月。肺肿瘤RFA术后肺CT表现多种多样,而且随时间动态变化,熟悉不同时间的影像表现特点,分析其动态演变,有助于准确判断疗效。消融灶的术后一般常见的征象有:①病灶周围磨玻璃密度征(GGO),一般1个月内吸收;②空洞,好发于邻近较大支气管;③气泡透亮征;④胸膜增厚、胸膜与消融灶间线条样实变[23]。术后1个月CT表现:病灶周围磨玻璃密度征吸收。与术前比较病灶多增大,可有空洞,此时仅凭病灶大小不能判断肿瘤是否完全灭活,增强扫描如有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可提示肿瘤残留或复发,否则不能肯定是否残留或复发。术后3~6个月和术后1个月CT比较,如病灶逐渐缩小,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可提示局部控制好。相反,如果病灶逐渐增大,形态不规则,并有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则提示肿瘤复发。而如果病灶大小变化不明显,增强扫描强化不著,则不能判断肿瘤复发与否。术后6个月以后和术后系列CT表现比较,如病灶大小逐渐缩小,呈条带样纤维条索,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微均匀强化,可准确判断病灶消融彻底。如病灶不均匀增大或保持稳定,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则符合术后复发。总之,病灶强化方式和大小变化是判断病灶是否完全消融的重要征象[24],一般观察6个月后,才能比较准确判断肿瘤完全灭活与否。为了尽早判断肺肿瘤RFA后复发,以及时进行补充治疗,除了CT扫描外,可辅助PET扫描,从SUV值的动态变化来判断肿瘤是否消融彻底。有研究认为RFA后2个月,消融灶如有残余摄取和与术前比较SUV值较少<60%,提示肿瘤复发,需要进一步治疗[25-27]。与CT相比,PET能较早发现术后是否复发。但报道较少,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肺肿瘤RFA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就局部控制率而言,肿瘤大小是影响肿瘤完全坏死和疗效的主要因素,≤3cm的病灶,不论是原发性肺癌,还是肺转移瘤,逐年肿瘤局部无进展生存率明显好于>3cm的肿瘤[26]。一组病灶直径<3.5cm肺肿瘤RFA的多中心前瞻研究显示,至少1年肿瘤CR 为88%,原发癌与转移瘤间无差异。另外统计了NSCLC、结肠直肠癌肺转移瘤、其他恶性肿瘤肺转移瘤的1、2年总生存率和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70%和48%、89%和66%、92%和64%,而1、2年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92%和73%、91%和68%、93%和67%。Ⅰ期NSCLC2年总生存率为75%,肿瘤相关生存率为92%[17]。RFA可以作为不能手术切除的Ⅰ和Ⅱ期NSCLC的替代治疗手段,并可能成为部分肺转移瘤的标准治疗技术。

7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尽管RFA用于肺肿瘤的治疗已有10余年的时间,但目前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首先,对于疗效仍有争议,尽管学术界普遍认为RFA 是肺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对RFA术后切除标本的超活体染色(supravital staining)或免疫组化染色,发现RFA术后,肿瘤细胞的灭活率很低,从而质疑其临床应用[28]。另外,临床上对射频系统和射频电极针的选用比较随意,受到器械的限制和术者经验的影响较大,对消融参数和能量的把握缺乏实验依据。还有,对射频在肺组织的传导和热能沉积缺乏深刻认识。肺组织与实性脏器的组织特性不同,理论上肺泡壁的温室效应可提高热沉积效果,但肺组织的气体会在RFA中使阻抗很快升高,导致射频电极针表面炭化,阻碍热能的有效传导,从而影响消融效果。总之,虽然RFA用于肺恶性肿瘤的治疗逐渐普及,但仍存在不少亟待研究的课题,如何正确地选择适应症、规范不同射频系统的有效消融参数、如何根据肺组织的特异性,设法增大消融体积、术后正确的影像学随访、并发症的有效防治、以及与手术切除或其他局部治疗技术的随机对照研究等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参考文献]

[1]吴沛宏,赵明,范卫君,等.肺部实体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21-324.[2]王忠敏,陈克敏,贡桔,等.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335-339.

[3]刘宝东,刘磊,李岩,等.射频消融治疗100例肺部肿瘤的远期疗效[J].中国肺癌杂志,2011,14:335-339.

[4]Lencioni R,Crocetti L,Cioni R,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lung malignancies:where do we stand?[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4,27:581-590.

[5]Diederich S,Hosten N.Percutaneous ablation of pulmonary tumours:state-of-the-art2004[J].Radiologe,2004,44:658-662.

[6]Schmidt D,Trübenbach J,Brieger J,et al.Automated saline-enhanced radiofrequency thermal ablation:initial results in ex vivo bovine livers[J].Am J Roentgenol,2003,180:163-165.

[7]Goldberg SN,Solbiati L,Hahn PF,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16549738.html,rge-volume tissue ablation with Radio frequency by using a clustered,internally cooled electrode technique:laborator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n liver metastases[J].Radiology,1998,209:371-379.

[8]Goldberg SN,Gazelle GS,Dawson SL,et al.Tissue ablation with radiofrequency using multiprobe arrays[J].Acad Radiol,1995,2:670-674.

[9]de Baere T,Denys A,Wood BJ,et al.Radiofrequency liver ablation:experimental comparative study of water-cooled versus expandable systems[J].Am J Roentgenol,2001,176:187-192.

[10]Goldberg SN,Stein MC,Gazelle GS,et al.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issue ablation:optimization of pulsed-radiofrequency technique to increase coagulation necrosis[J].J Vasc Interv Radiol,1999,10:907-916.

[11]Rossi S,Garbagnati F,Lencioni R,et al.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al ablation of no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occlusion of tumor blood supply[J].Radiology,2000,217:119-126.

[12]Burdío F,Güemes A,Burdío JM,et al.Bipolar saline-enhanced electrode fo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esults of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 vivo porcine liver[J].Radiology,2003,229:447-456.

[13]Goette A,Reek S,Klein HU,et al.Case report:severe skin burn at the site of the indifferent electrode afte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typical atrial flutter[J].J Interv Card Electrophysiol,2001,5:337-340.

[14]Tong NY,Ru HJ,Ling HY,et al.Extracardia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terferes with pacemaker function but does not damage the device[letter][J].Anesthesiology2004,100:1041.[15]Livraghi T,Solbiati L,Meloni MF,et al.Treatment of focal liver tumors with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complications encountered in a multicenter study[J].Radiology,2003,226:441-451.

[16]Lanuti M,Sharma A,Willers H,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management of locoregional recurrence[J].Ann Thorac Surg,2012,93:921-927.

[17]Lencioni R,Crocetti L,Cioni R,et al.Response to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pulmonary tumours:a prospective,intention-to-treat,multicentre clinical trial(the RAPTURE study)[J].

Lancet Oncol,2008,9:621-628.

[18]Rose SC.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pulmonary malignancies[J].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2008,29:361-383.

[19]程永德,程英升,颜志平.常见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12.

[20]Hiraki T,Mimura H,Gobara H,et al.Repeat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local progression of lung tumors:does it have a role in local tumor control?[J].J Vasc Interv Radiol,2008,19:706-711.

[21]Yamakado K,Akeboshi M,Nakatsuka A,et al.Tumor seeding following lung radiofrequency ablation:a case report[J].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5,28:530-532.

[22]Hiraki T,Gobara H,Kato K,et al.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organizing pneumonia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lung Cancer:report of three cases[J].J Vasc Interv Radiol,2012,23:126-130.

[23]Bojarski JD,Dupuy DE,Mayo-Smith WW.CT imaging findings of pulmonary neoplasms after treatment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esults in32tumors[J].AJR Am J Roentgenol,2005,185:466-471.

[24]Jin GY,Lee JM,Lee YC,et al.Primary and secondary lung malignancies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evaluation with follow-up helical CT[J].Am J Roentgenol,2004,183:1013-1020.

[25]Okuma T,Okamura T,Matsuoka T,et al.Fluorine-18-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lung cancers after CT-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eliminary results[J].

Ann Nucl Med,2006,20:115-121.

[26]Simon CJ,Dupuy DE,DiPetrillo TA,et al.Pulmonar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ong-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in153 patients[J].Radiology,2007,243:268-275.

[27]吴湖炳,王全师,黄祖汉,等.用18F-FDG PET显像评价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疗效[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3,23:153-155.

[28]Schneider T,Reuss D,Warth A,et al.The efficacy of bipolar and mult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lung neoplasms-results of an ablate and resect study[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11,39:968-973.

(收稿日期:2013-07-18)

(本文编辑:俞瑞纲)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了规范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改进服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减少各种并发症,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直接毁损肿瘤的局部治疗技术,不包括微波、激光、超声、高频电灼、冷冻等其他消融治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1.此项技术限定在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进行,并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关诊疗科目。 2.申请单位必须具有独立开展胃肠外科手术、肝胆外科手术、胸外科普胸手术、CT或B超等医学影像引导下肝穿刺活检、肺穿刺活检等技术的能力。 (二)设备基本要求 1.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具备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肿瘤射频消融设备系统,目前医疗市场上主要包括有Cool-tip RF System(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治疗系统)、Rita System(锐达射频肝癌治疗系统)、Radio

Therapeutics System(多弹头射频肿瘤治疗系统)等;射频消融治疗仪的部件包括射频发生器、治疗电极和中性电极板,主要的电极有:①中空冷却电极;②展开式多钩电极;③灌注电极;④脉冲电极等。 2.具备存放肿瘤射频消融设备专用房间和射频治疗针及配件存放柜,并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3.具备影像引导的技术设备,如超声、CT或MRI等及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并具备用于评估局部疗效的对比增强影像检查技术条件。 4.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在消融过程中能进行心电、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开展开放手术中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尚需具备手术中影像引导的技术设备。 6.开展腹腔镜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尚需具备腹腔镜检查及治疗设备,具备医学影像图文管理系统;具备存放腹腔镜及配件的专用存放柜,并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7.具备开展肿瘤手术所需手术室条件,如麻醉监护系统、其他相应的仪器及设备等。 8.具备与开展该技术相应的手术室用房等设施条件,消毒和无菌条件应符合相应管理标准。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精心整理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了规范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改进服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减少各种并发症,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直接毁损肿瘤 1.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具备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肿瘤射频消融设备系统,目前医疗市场上主要包括有Cool-tipRFSystem(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治疗系统)、RitaSystem(锐达射频肝癌治疗系统)、RadioTherapeuticsSystem(多弹头射频肿瘤治疗系统)等;射频消融治疗仪的部件包括射频发生器、治疗电极和中性电极

板,主要的电极有:①中空冷却电极;②展开式多钩电极;③灌注电极;④脉冲电极等。 2.具备存放肿瘤射频消融设备专用房间和射频治疗针及配件存放柜,并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3.具备影像引导的技术设备,如超声、CT或MRI等及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并具备用于评估局部疗效的对比增强影像检查技术条件。 二、人员基本要求 有至少2名具有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有经过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一)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开展本技术应用相关专业的本

院注册医师。 2.经过山东省卫生厅认定的肿瘤射频消融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3.申请独立进行B超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技术操作的人员必须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肿瘤诊疗的临床工作经验,必须经过B超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技术培训,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 完成, 引 握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手段、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综合判断,决定综合治疗方案。 (二)由具有相应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实施,并制定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三)实施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家属告知治疗目的、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节选 (2018年版)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节选(2018年版) 射频消融的原理应用频率<30 mHz(通常在460kHz -480 kHz之间)的交变高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离子发生高速震荡,互相摩擦,将射频能转化为热能,局部温度达到60 oC-100 oC时,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程度有赖于达到的温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包括热量传导与循环血液及细胞外液间的热对流。 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特点由于肺存在自主呼吸运动;肺属于含气器官、同时肺组织血运丰富,存在热沉降效应和阻抗高等特点;含气肺组织包绕肿瘤,存在烤箱效应;消融后肿瘤周围存在磨玻璃样阴影改变,与肿瘤实际凝固性坏死区不一致。导致了肺部肿瘤射频消融具有穿刺定位困难、局部进展率高、疗效评价特殊和操作并发症多等特点。 射频消融的适应症治愈性消融:1 原发性肺癌:I期周围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最大径≤3 cm,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合并心肺功能差、高龄或拒绝手术的患者。包括多原发肺癌(MPLC)。2 肺转移瘤:原发灶得到有效控制者,同时单侧肺部转移瘤总数≤3个,双侧肺转移瘤总数≤5个,肿瘤最大径≤3 cm。 姑息性消融: 1 原发性肺癌:肿瘤最大径>3 cm,进行多点或多次治疗,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1)原发性肺癌术

后肺内孤立性复发。(2)周围型NSCLC放化疗或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肺部肿瘤进展或者复发。(3)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经过放化疗以后肿瘤进展或者复发。(4)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周围型肺癌在胸膜活检固定术后。肿瘤侵犯肋骨或胸椎椎体引起的难治性疼痛,对肿瘤局部骨侵犯处进行消融,可达到止痛效果。 2 肺转移瘤:数量和大小超过治愈性消融标准者。 射频消融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有严重出血倾向、血小板 <50×109/L和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者(凝血酶原时间>18 s,凝血酶原活动度<40%)。抗凝治疗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在消融前停用未超过5 d-7 d。 相对禁忌证有广泛肺外转移者,预期生存<3个月。有严重合并症、感染期、免疫功能低下、肾功能不全者。心脏起搏器植入、金属物植入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评分>3分。术前准备制定计划:确定体位和穿刺通路。仪器设备:CT、射频消融治疗仪、射频电极、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包、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抢救车等相关设备。药品准备:准备用于麻醉、镇痛、镇咳、止血、扩冠、降压等药物。患者准备①患者及家属(被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术前4 h禁食水;③必要时备皮;④常规建立静脉通道;⑤必要时术前口服镇咳剂;⑥术前教育。操作步骤体位:体位选择的原则是患者易于固定和相对舒

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近年来,射频消融治疗的出现给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肿瘤射频消融简单地说就是用无线电的频率去干扰肿瘤组织,引起它的坏死或者灭活。其原理就是把无线电的天线,也就是一种特制的带鞘穿刺针,在B超或者CT的引导下插入肿瘤的中心。当穿刺针到达预定的位置以后,根据肿瘤的大小,体外调节电极针张开的直径,使针尖发出若干根子电极(多弹头);然后通射频发射器,这些电极就能够发出20万到几百万的中高频电磁波;肿瘤组织接受到电磁波后其内部的离子就会振荡发热,从而使肿瘤区温度升高到100℃左右,最终导致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而达到治疗目的。肿瘤坏死组织随后会逐渐将被人体吸收、消散。此外,它还可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而且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 二适应症肿瘤射频消融治疗适合于肺癌、肝癌、腹腔肿瘤以及肺、肝转移瘤等各种实体肿瘤。也适用于因体质差、脏器功能不好等因素而无法耐受手术的肿瘤患者。国内外研究均证实,单独应用或者配合手术、介入治疗,不仅可以使早期肿瘤得到根治,对于中晚期肿瘤也能够减少肿瘤的体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国内学者研究证实,将消融与介入联合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巨块型肝癌的治疗效果。英国帝国大学医学院表明,肝癌手术前应用消融疗法可以减少出血、增加切除的机会、缩短手术时间。 三优点微创和靶向治疗已经成为今后肿瘤治疗发展的一个趋势。肿瘤射频消融治疗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肿瘤微创治疗手段,它具有以下优点: 1.定位准确 它可在B超或CT的导向之下“指到哪,打到哪”。对正常组织几乎毫无损伤。 2.疗效可靠 它可有效“烫死”肿瘤细胞,使肿瘤变性毁损,消融后的肿瘤组织完全彻底坏死,故不容易复发。一次可消融的肿瘤直径达4~7cm,小肿瘤射频消融疗效与手术切除相同。 3.无需开刀,风险小、创伤小、恢复快 经皮穿刺局部无需缝合,不留瘢痕,术后1~3天可出院。 4.绿色疗法 它既没有污染,也不像射线那样对人体有一定损伤,是一种绿色疗法。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

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进展

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进展 在我国,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是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原因。而该病主要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这些人往往存在合并症,不适合常规开胸手术,于是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包括微创外科、CT引导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从目前研究的结果看,肺叶切除仍然是早期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对妥协性患者(compromised patients)可以行电视胸腔镜下的局限性切除术(包括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而对高风险不能耐受微创手术的患者,RFA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很好的选择,二者究竟孰优孰劣,还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RFA作为一种局部微创治疗手段,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在2009年第45届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年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及第13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的肺癌研究者分别报告了RFA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早期肺癌临床疗效,结果令人鼓舞。 一、RFA的原理 RFA是对靶肿瘤施以频率460~500 kHz的射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处于一种激励状态,发生高速震荡摩擦产热,局部温度可达60 ℃~120 ℃。肿瘤组织对热的耐受能力较正常组织差,当组织温度高于50 ℃时,即出现凝固性坏死,温度高于60 ℃时,组织细胞内线粒体、溶酶体、蛋白质和DNA出现不可逆的变性,最终凝固和坏死,同时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并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另外,射频的热效应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由于肺部正常组织可通过肺部大血管的血液循环和呼气散热,并且起着绝缘的效果,使能量可以充分集中在病变部位,加之肺部肿瘤组织的血流量低,散热困难,热量积聚,温度升高快,成为一个巨大的储热库,因此肺肿瘤非常适合RFA治疗,为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二、RFA治疗肺癌的基础研究 1979年Sugaar等对肺部恶性肿瘤进行RFA治疗,发现加热不仅使肿瘤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还可使肿瘤的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细胞渗出,进一步导致血管壁坏死、管腔闭塞;坏死的肿瘤细胞刺激淋巴细胞聚集,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活性,进一步杀伤机体残存瘤细胞。Goldberg 等于1995年和1996年在兔肺上进行了RFA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RFA治疗后发生热凝固性坏死,周围组织逐渐出现炎症反应、水肿、出血;7 d后坏死灶出现纤维组织增生;1个月支气管上皮和肺泡上皮增生,肺泡开始重建;2~3个月增生纤维组织逐渐被吸收,恢复正常组织结构。Miao等对兔的VX2肺癌模型进行RFA治疗,结果显示:3个月后对照组所有动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19年5月第18卷第5期JIIlterventRadio】2009,VoI.18,No.5 2.1临床疗效 21例患者中。31个病灶于治疗期间CT扫描见 全部病灶在治疗过程中边缘模糊。瘤体内部出现密 度不匀,术后病灶密度减低lO~20HU。所有患者 术后3和6个月后CT检查.CR5个。PR17个,NC 5个,PD4个,总有效率(CR+PR)为71.O%。按肿 瘤病灶大小分为两组患者.RFA治疗的临床疗效有 差异性,肿瘤病灶<5cm较肿瘤病灶5。8cm消一337一 融治疗较完全。31个肿瘤病灶均顺利完成了RFA 治疗,其中14个肿瘤病灶进行了2次以上的重复 消融(图1)。尤其是肿瘤瘤体较大(5—8cm)患者, 肿瘤消融范围为65%~95%。在随访过程中,发现 肿瘤病灶难以彻底完全消融.CT强化检查在治疗部 位出现残留强化灶.低密度周围环绕不规则强化环 的表现。 25个瘤体<5cm病灶RFA后达CR、PR、NC图1乳房癌术后左上肺转移.在CT引导下RFA治疗过程 和PD的病灶分别为5、14、4和2个、6个瘤体>5~8cm病灶消融后则分别为0、l、3和2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以<5cm病灶消融效果佳。 2.2射频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术中并发少量气胸者8例,液气胸1例。大多无明显自觉症状.仅1例伴有严重支气管哮喘患者感到明显气促、胸闷,肺压缩约70%,进行胸穿抽气治疗。13例患者术后见暗红色痰,给予口服止血药物治疗2。5d后缓解。术后疼痛6例,对症处理后明显缓解。13例患者术后轻度发热,体温在38.5℃以下,未作特殊处理。全部患者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5~7d。 3讨论 3.1RFA治疗原理 RFA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热能损毁肿瘤组织.由电极发出射频波使其周围组织中的离子和极性大分子振荡撞击摩擦发热,将肿瘤区加热至有效治疗温度范围并维持一定时间以杀灭肿瘤细胞。当温度<40cC,细胞没有明显的损伤,40—49℃,细胞产生可逆的损伤.49.70℃.蛋白变性,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损伤;70~100℃,胶原转化为糖原,细胞产生凝固;100一200℃,细胞内外的水分被蒸发,组织干燥;>200℃,组织炭化。高频率射频波,所产生的热量可使局部温度达到100℃以上.从而快速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RFA中期望达到的温度为60一105℃。肺癌适宜RFA治疗的原因是邻近的正常肺组织是气体起到了绝缘作用。有利于能量积聚在肿瘤中心H41。RFA的目的是彻底毁损肺部原发病灶.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肺组织和肺功能。3.2治疗效果 为保证肿瘤细胞的彻底灭活.实质脏器肿瘤的消融范围至少包括病灶周围0.5~1cm以上的正常组织,因为实质性组织的热传导快。尽管消融靶区中央部温度很高,但周边区域的温度较低.尤其靶区邻近有较大的血管通过时可造成局部热量“流失”,导致肿瘤消融不彻底。如果姑息性消融也超过肿瘤靶区的70%以上.才能达到肿瘤的减压和患者症状减轻,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消融后1个月内,因坏死灶周围反应性充血、纤维组织增生一般还未消失等原因,CT依据病灶的大小及密度的变化难以与残留或复发肿瘤作鉴别.此时期宜采用MRI或PET评价【12.131。在3个月后的疗效评价中以CT最方便实用。 3.2.1CT评价疗效RFA治疗后.凝固坏死区无血供.CT增强扫描,坏死区无强化。从而能鉴别凝固坏死区和残留肿瘤。一般认为近期(3个月内)复查强化CT在治疗部位出现残留强化灶.低密度周围环绕不规则强化环,认为治疗不满意。远期(3~6个月)复查,肿瘤坏死区明显缩小,其周边环绕清晰锐利的强化环表明肿瘤无明显重新生长.认为治疗有效[1¨。 3.2.2MRI评价疗效治疗后1周行MRI检查.亿图像残留肿瘤呈高信号,坏死灶呈低信号:3个月 后,坏死灶r11呈高信号,,I.2呈低信号。 万方数据

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肿瘤肝胆微创介入中心郑加生 写在课前的话 肺癌全球发病80万人/年,我国肺癌死亡位居癌症死亡第一位。同时肺脏又是许多恶性肿瘤易转移的器官。微创消融技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治疗肺癌的新技术,是主要的肿瘤微创治疗方法。本课件围绕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阐述目前国内外发展趋势、CT 导引实现精准肺癌RFA治疗,肺癌RFA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为减少不良预后提供有力帮助。 一、肺癌的组织学分型 应用射频来进行肺癌和肺转移瘤的射频治疗,首先我们都要进行组织学的分型。 (一)肺癌 腺癌、鳞癌、未分化癌(大细胞未分化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混合癌。 (二)病理分级 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癌。分化程度越高,恶性程度就越低,分化程度越低就恶性程度就越高。 (三)对化疗药敏感度 小细胞未分化癌对化疗药敏感,非小细胞未分化癌对药物敏感性差。 对于肺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如何?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微创治疗技术是20世纪末临床医学最重大的创新技术之一,微创治疗技术是21世纪临床医学重要发展方向。今年我国成立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为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微创消融技术是主要的肿瘤微创治疗方法,微创消融技术分为物理消融和化学消融。其中物理消融包括射频、微波、冷冻等。而乙醇、乙酸、稀盐酸等属于化学消融。 早期肺癌一般是手术切除,但是CT 导引射频消融也能达到能够手术切除的效果,早期肺癌不愿手术和体质差不能手术的,射频治疗很轻易的就能使肿瘤完全坏死,所以现在微创手术很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它的效果也很理想。射频消融还有一个优点是可以反复的操作。它是一种纯物理性的,造成局部组织的肿瘤组织的高温,使局部组织的灭活,对人体基本没有损害。而且是用影像学来观察治疗的手术全过程,很精确。中期肺癌手术切除疗效不佳或不能手术切除,RFA可取得较好疗效。中心型肺癌不能手术切除,RFA 治疗配合化学消融治疗。晚期肺癌放弃手术切除,如晚期肝癌,甚至肿瘤把心脏、肺门或主动脉都包上的这些肿瘤,在靠近重要脏器的部位用无水酒精注射让肿瘤组织坏死,远离重要脏器的部位用射频消融让肿瘤组织坏死,两者强强联合,使肿瘤坏死更彻底,故RFA 可起到减瘤生存效果。 三、肺脏的解剖特点 (一)密闭胸膜腔 肺脏为左二右三肺叶,左右肺分别位于左右密闭的胸膜腔内,胸膜腔内有少量液体。 (二) 丰富血液循环 肺动脉、肺静脉和毛细血管构成是肺循环重要组成部分。 (三)疏松的肺泡组织及解体组织 极易出血。 (四) 重要的组织结构 心脏、心包、大血管、气管、支气管、神经等。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完整版)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完整版)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肺癌,因此愈发引起关注。由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肺癌学组组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刘宝东起草,支修益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反复征求参审专家的意见,达成了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专家共识现已公布,旨在规范操作技术、进行疗效评估、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 1概述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出版的GLOBOCAN 2012估计:全世界肺癌新发病例180万,死亡病例160万。在中国,1988年~2005年10个肿瘤登记处18年发病死亡数据分析,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1.63%,其中男性为1.30%,女性为2.34%(P<0.05)。与30年前相比,我国肺癌病死率上升了465%,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肺癌。 外科手术仍是治疗早期肺癌的首选,但是临床上只有20%~30%的肺癌患者适合手术治疗。随着人口老龄化,中老年肺癌的比例逐年增加,

这些患者往往存在着合并症,不适合或不能耐受常规手术切除,于是许多新的局部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如肿瘤微创消融等(表1)。肿瘤微创消融是指在局麻下,以肿瘤为靶心最大限度地灭活靶区的肿瘤细胞及周围0.5~1 cm的正常组织,又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肺组织;具有微创、安全、适形、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患者恢复快、效果可靠、可以重复进行等优点,现已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肿瘤第四大治疗手段。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肺部肿瘤微创消融包括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冷冻消融、微波消融等,但是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临床指引列入的只有RFA。 RFA的原理是应用频率<30 MHz(通常在460~480 kHz之间)的交变高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离子发生高速震荡,互相摩擦,将射频能转化为热能,局部温度达到60~100 ℃时,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2000年Dupuy等报道3例经皮RFA治疗肺部肿瘤患者,拉开了RFA 应用于肺癌临床的序幕。RFA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局部射频消融产生的热量传导与循环血液及细胞外液间的热对流。 但是由于肺部肿瘤具有:1)血运丰富;2)含气器官;3)呼吸运动等特点,因此在射频消融时可能由于热沉降(heat sinking)和高阻抗(阻抗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4-07-22T09:25:05.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张宏波1 宋金龙2 张勇 [导读] 结合相关文献[5]以及实践治疗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最佳温度应控制在60至105摄氏度可让热能集中于肿瘤中心位置。张宏波1 宋金龙2 张勇3 (1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117) (2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济南 250117) (3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山东邹城 273500) 【摘要】目的对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九月间收治的19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采取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共27个肺部恶性肿瘤)经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后显效5个,有效15个,病情无变化4个,病情恶化3个,总有效率为74.07%。结论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对病灶进行有效的控制且手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197-02 肺部恶性肿瘤即为肺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相关统计表明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提升且男性占有比例更高,肺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且与吸烟存在密切的关系。肺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小细胞肺癌(SCLC)或燕麦细胞类以及非小细胞肺癌(NSCLC)类 [1],两种类型肺癌治疗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的判别[2]。我院对2011年7月至2013年九月间收治的19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采取了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九月间收治的19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为51至79岁,平均年龄为(63.7±4.5)岁。本组患者均接受了病理学诊断并确诊为肺部恶性肿瘤。本组患者中原发性肺癌为11例,转移性肺癌8例。上述患者共存在肿瘤27个,其中直径在5cm之内的有23个,直径在5至8cm之间的有4个。 1.2方法 在手术进行之前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从而对患者的凝血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充分的掌握。另外对患者的HIV抗体水平以及乙肝病毒抗体水平进行测量。将患者送入CT室以后将构建静脉通道,同时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等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连续监控。对患者实施麻醉术。手术进行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电图情况、血压情况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观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来调整实际手术体位。利用多层螺旋仪多患者进行扫描来关注患者肿瘤位置以及病变乏味,在体表进行标记从而确定穿刺方向并对肿瘤和穿刺点的距离进行控制。在进行穿刺过程中注意保护动脉、静脉以及神经可从上缘刺入。对穿刺深度进行控制防止血管与气管受到损伤。穿刺完成后在CT引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以CT扫描为参考当RFA 电极针处于预定位置时可结合瘤体直径开放长度的差异化再次进行CT扫描并对电极覆盖情况进行观察。若肿瘤直径在5cm以上可对靶点进行分次消融,而对于直径为5cm以下的肿瘤科仅通过电极针进行一次性覆盖来对病灶进行控制。当穿刺结束后在进行热凝固治疗,功率调节为150w,温度最低为95摄氏度,最高不超过105摄氏度,以特定顺序加入生理盐水来预防患者出现组织碳化。在肿瘤消融之后再对针道进行消融来预防种植转移。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可给予患者适量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出血症状进行控制。 1.3疗效判定 肿瘤完全消退为显效;肿瘤消退50%以上为有效;肿瘤消退不足50%病情无变化;肿瘤增大25%以上病情恶化。 2.结果 表1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疗效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4.07%。 3.讨论 肺癌早期症状主要包括了咳嗽、咳血、胸闷、气急等,其中最为典型的症状便是消瘦。当患者出现肺癌转移时将会出现胸痛,当病情严重时将会出现呼吸困难、咽下困难以及声音嘶哑[3]。肺癌与吸烟以及家族遗传都存在密切联系,在肺癌治疗过程中提早诊断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方式包括了核磁共振、X线胸透、CT检查、纤支镜检以及痰脱落细胞检查。 在肺癌治疗过程中手术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本研究中19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共27个肺部恶性肿瘤)采取了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74.07%,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4]治疗效果更优。 射频消融治疗主要是通过高热能对肿瘤组织进行破坏,通过电极产生的射频波让组织中的极性分子和离子摩擦并将温度升至一定范围内在短时间内杀死肿瘤细胞。结合相关文献[5]以及实践治疗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最佳温度应控制在60至105摄氏度可让热能集中于肿瘤中心位置。该方法需要对温度进行严密控制,要保证消融温度无论是在消融靶区中央还是周边区域都达到要求从而让肿瘤彻底消融,当消融高出70%肿瘤靶区以上时才能真正发挥治疗效果。患者在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反应性充血等症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给予控制。综上,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贡桔,陆志俊,王忠敏.CT引导下射频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11(05):123-126. [2]孙彬录,阙丹.非小细胞肺癌的介入治疗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1,32(02):2312-2314. [3]殷伟强,何建行,刘君.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肺肿瘤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4,56(04):317-319.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一、概述 局部消融是治疗肝脏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物理消融及化学消融。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目前常用的物理消融治疗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应用频率<30 MHz 的电磁波(通常在 375-500 kHz 之间)所产生的电磁热能造成组织凝固坏死,达到灭活肿瘤的目的。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和开腹手术 3 种。经皮 RFA 是在影像引导下对肿瘤进行消融治疗,影像引导方式包 括 X 线透视、超声、CT 和 MRI等,具有微创、相对安全、疗效确切、可重复应用等优点,是不适合外科切除或肝移植的早期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方法;对不适合外科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及肝脏转移癌,RFA 也是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另外,RFA 也可应用于肝脏良性实体肿瘤的消融治疗。经皮肝脏肿瘤 RFA 虽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但也存在潜在的治疗风险,甚至有可能产生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为了更好地规范操作技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特制订此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 二、影像引导 X 线透视、超声、CT 和 MRI 等均可用于经皮肝脏肿瘤 RFA 治疗的引导及监控,目前多应用超声和 CT 引导及监控,不推荐 X 线透视引导。 1.X 线透视引导:X 线透视引导穿刺定位,需结合术前动脉化疗栓塞或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 o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CE 或 TAE),通过碘化油标记肿瘤后再行RFA 治疗。缺点是术中难以评估消融效果,操作者及患者均受到一定剂量的 X 线辐射。 2. 超声引导:超声引导的优点是实时引导穿刺,操作简单;可根据消融过程中产生的一过性高回声区评估肿瘤损毁大概范围;超声造影还可即刻评价肿瘤的灭活情况。超声引导的缺点是影像引导存在盲区:图像质量易受消融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伪影干扰,影响下一位点的消融治疗。应用超声与 CT 或超声与 MRI 影像融合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纯超声引导的不足。 3.CT 引导:CT 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进针路径、射频电极针与肿瘤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定位精准,无盲区;可根据消融后组织坏死产生的低密度区评价肿瘤损毁的大概范围,井可应用增强扫描评价肿瘤灭活情况。缺点是穿刺存在一定盲目性,进针过程不能实时引导,常需反复穿刺、扫描;此外,患者受到一定剂量的X 线辐射。 4.MRI 引导:MRI 引导的优点是软组织对比度及空间分辨率较高,肿瘤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清晰、定位精准;可任意平面成像,有利于选择最佳进针路径;

肿瘤射频消融教学内容

一、目前肿瘤的治疗现状 1,目前肿瘤的发病情况。随着诊断治疗技术的提高,已成为一种慢性病。 癌症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 恶性肿瘤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病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1000万,现患病例2200万。预计2020年癌症新发病例将达到1500万,现患病例3000万。 中国癌症的危害日趋严重 廿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80-200万,死亡140-150万,在城镇居民中,癌症已占死因的首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並未得以相应控制。在我国当前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死亡居高不下的同时,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又呈显著上升趋势。 癌症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 随着医学科技的提高、对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机理的逐步认识、以及靶向药物和治疗技术不断创新,癌症目前已经成为了可被控制的慢性病。癌症不但可防,而且可治。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早诊而治愈;1/3的癌症患者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癌症不等于死亡,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治愈率不断提高。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癌症5年治愈率已达65%,我国大中城市也已达到40%左右。 2,当前肿瘤手段,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微创治疗所占的地位。 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手术、化疗、放疗、中西医综合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法都各有特点和优势,但也都有其局限性与缺陷。 手术对于早期肿瘤可取得根治性效果,但中晚期肿瘤患者往往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目前许多肿瘤患者,70%以上确诊时已届晚期),而且传统手术创伤较大; 放疗在许多肿瘤治疗中作用明显,如头颈部肿瘤,直肠癌、乳腺癌、脑瘤等,但因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肺损伤、骨髓抑制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反而降低了临床受益率; 化疗是把双刃剑———既杀伤了肿瘤细胞,又对人的正常组织和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时对晚期患者来说局部肿瘤负荷大以及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疗效并不理想。 所以,人们一直盼望能找到一种既能有效杀灭癌细胞,又能尽量保护正常组织的治疗肿瘤的方法。近年来,肿瘤的微创疗法异军突起,引人注目。现在,影像导引的微创治疗在国际上已被并列为肿瘤治疗的第四大手段,成为非常有前景的领域。 二、微创治疗的概况 1,肿瘤微创治疗的概念 肿瘤微创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新模式,是一种人性化、理性化、个体化的治疗模式。它是一种集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以及药物、生物和基因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现代肿瘤治疗方法。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在CT 、B 超、DSA 或内镜等影像设备引导下,用穿刺针对肿瘤进行穿刺,然后再采用放射、物理或化学方法,直接杀灭实体肿瘤。

2021年肺癌经皮射频消融操作规范

肺癌经皮射频消融操作规范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治疗原则 射频消融治疗目标是可见肿瘤(gross tumor volume, GTV)和GTV周围的亚临床病灶(clinicaltarget volume, CTV)。中心型肺癌距肺门部较大血管的距离应至少为5mm。受局部治疗的局限,病灶> 5cm不推荐对单纯消融治疗。对多个病灶或更大的肿瘤,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引流区域淋巴结辅助常规放疗或化疗配合放化疗治疗明显优于单纯的射频治疗。 二、适应证 经病理学证实的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包括原发性肺癌如腺癌,鳞癌,小细胞癌或者转移性肺癌。根据肿瘤大小、形状、部位和患者全身状况等因素选择射频消融。早期局限性周围型肺癌的射频消融治疗可获得根治效果,可作为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首选手段。当肿瘤较大超过5cm并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时,射频消融作为姑息治疗,最大限度减少肿瘤负荷,并应考虑与其他治疗手段如放化疗相结合治疗。 根治性消融治疗:早期局限性孤立性周围型肺癌,不能手术的患者,以控制局部肿瘤为目的。当子电极覆盖肿瘤靶区,治疗温度达到95°C,对于肿瘤靶区≤3cm的维持10分钟;靶区≤5cm的维持20分钟,周围正常肺组织发生毛玻璃样改变超过0.5cm,可以达到根治性效果。

姑息性消融治疗:作为缓解病变的措施,以减轻症状和延缓肿瘤生长为目的。化疗前减少肿瘤的负荷;缓解由于肿瘤浸润生长造成的局部症状,如胸痛,胸壁疼痛或呼吸困难;缓解骨转移的疼痛;肿瘤复发不适合再次放疗或手术。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治疗目的,以消融不波及周围重要器官如血管、神经、壁层胸膜、膈肌和纵膈内结构为宜。 三、禁忌证 肿瘤位于肺门部,侵犯肺叶以上支气管或肿瘤呈浸润状;肿瘤过大,需消融范围达1/3肺脏体积者;弥漫性肺癌;主要脏器严重的功能衰竭;活动性感染;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及血象严重异常的血液病;肺功能较差,大量胸水、意识障碍或晚期恶液质,预计生存小于3个月。 四、操作方法 1、基本要求:为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射频消融需要在CT引导下进行,确保治疗区域(CTV)的边缘距重要器官或组织结构1cm。为获得“安全边缘”,彻底杀灭肿瘤,消融范围力求达到癌旁组织(CTV)0.5cm。对边界不清晰、形状不规则浸润型癌或转移癌,在邻近组织及结构条件许可下,建议扩大瘤周安全范围超过1cm。消融后 1个月进行疗效的评估,以强化CT判定病灶完全无增强为完全消融 (CR)。若消融不完全,可补充治疗。若经 3次消融仍不能获得 CR,应放弃消融疗法。治疗后应定期随访复查,以及时发现可能的局部复发和新病灶。 2、靶区确定:术前CT(平扫+强化+三维重建),PET/CT用于确定适应症:包括肿瘤大小,形状,数量,血管分布,以及重要器官结构,正确评估疗效与风险。依靠高质量增强CT、PET/CT

肿瘤射频消融

一、目前肿瘤的治疗现状 1, 目前肿瘤的发病情况。随着诊断治疗技术的提高,已成为一种慢性病。 癌症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 恶性肿瘤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病与有害环境 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1000万,现患病例2200万。预计2020年癌症新发病例将达到1500万,现患病例3000 力‘。 中国癌症的危害日趋严重 廿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80-200万,死亡140-150万,在城镇居民中,癌症已占死因的首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未得以相应控制。在我国当前、及等死亡居高不下的同时,、结及等又呈显着上升趋势。 癌症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 随着医学科技的提高、对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机理的逐步认识、以及靶向药物 和治疗技术不断创新,癌症目前已经成为了可被控制的慢性病。癌症不但可防,而且可治。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早诊而治愈;1/3的癌症患者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癌症不等于死亡,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治愈率不断提高。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癌症5年治愈率已达65%, 我国大中城市也已达到40%左右。 2, 当前肿瘤手段,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微创治疗所占的地位。 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手术、化疗、放疗、中西医综合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法都各有特点和优势,但也都有其局限性与缺陷。 手术对于早期肿瘤可取得根治性效果,但中晚期肿瘤患者往往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目前许多肿瘤患者,70%以上确诊时已届晚期),而且传统手术创伤较大; 放疗在许多肿瘤治疗中作用明显,如头颈部肿瘤,直肠癌、乳腺癌、脑瘤等,但因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肺损伤、骨髓抑制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反而降低了临床受益率; 化疗是把双刃剑----- 既杀伤了肿瘤细胞,又对人的正常组织和免疫系统 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时对晚期患者来说局部肿瘤负荷大以及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疗效并不理想。 所以,人们一直盼望能找到一种既能有效杀灭癌细胞,又能尽量保护正常组织的治疗肿瘤的方法。近年来,肿瘤的微创疗法异军突起,引人注目。现在,影像导引的微创治疗在国际上已被并列为肿瘤治疗的第四大手段,成为非常有前景的领域。 二、微创治疗的概况 1,肿瘤微创治疗的概念 肿瘤微创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新模式,是一种人性化、理性化、个体化的治疗模式。它是一种集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以及药物、生物和基因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现代肿瘤治疗方法。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在CT、B超、DSA或内镜 等影像设备引导下,用穿刺针对肿瘤进行穿刺,然后再采用放射、物理或化学方法,直接杀灭实体肿瘤。 其特点是不开刀,创伤小,并发症少,定位精确,治疗安全。微创治疗的适

探讨肺部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肺部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09-12T15:53:07.5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0期作者:石磊 [导读] 采用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不仅疗效理想,且安全性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推广。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肺部肿瘤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射频消融术治疗31例肺部肿瘤患者(42个肿瘤),术后观察肿瘤损毁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进行2次或多次重叠消融的肿瘤20个。肿瘤直径不超过4cm者与直径在4~8cm的完全损毁率分别为77.14%、42.86%,整体的完全损毁率为71.43%。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发热、暗红血痰等并发症,情况均不严重。结论:采用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不仅疗效理想,且安全性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肺部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完全损毁率 如今,由于环境污染、生活不规律、吸烟等因素导致我国患肺部肿瘤的患者持续增加,如果肿瘤为恶性需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但是一些患者因某些条件的显示无法接受手术,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射频消融术[1]。该方法属于微创技术的一种,能够对实体肿瘤进行治疗,对于不适合手术、不能耐受、身体状况差的患者均适用。我院观察了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之间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33例,共有肿瘤42个,患者均拒绝手术或无法耐受,且化学治疗没有获得明显效果,预计有3个月以上的生存期。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16~74岁,平均(55.4±3.2)岁;转移性肺癌18例,其中平滑肌肉瘤1例,骨肉瘤2例,子宫颈癌l例,卵巢癌2例,乳腺癌3例,胃癌3例,结直肠癌6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5例,其中腺癌7例,鳞癌8例。Ⅱ期5例,Ⅲ~Ⅳ期10例,中央型肺癌3例,周围型肺癌12例;直径不超过4cm的肿瘤共35个,患者共26例,直径在4~ 8cm之间的肿瘤共7个,患者共7例。所有患者均与诊断肺癌的有关标准相符合,且经活检病理学确诊,其KPS评分在60分以上。患者的器官功能储备均充足,没有凝血功能障碍,损毁区与主要血管及气管的距离超过lcm。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开始前要求患者调整呼吸幅度,肌注射立止血lKu、曲马多lOOmg及安定lOmg。通过CT扫描对肿瘤大小、部位进行明确,确定进针方向和穿刺点并标记于体表,测量肿瘤和穿刺点间的距离。采用2ml的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在胸壁处留置注射针头,二次扫描CT,确定针头方向正确后于穿刺点周围作切口(2~3mm),按测定距离沿注射针头方向将点击真传人直到瘤体边缘,观察电极针位置在CT下恰当与否,如果恰当就采用多电极射频仪进行消融,设置温度80~1050C,功率150W,将电极针按2、3、4、5cm的顺序逐渐张开。为避免组织炭化并加以止痛,可将1%利多卡因盐水注入点击真的注水孔间。如果是较大的肿瘤,需要重叠消融,重复以上步骤即可。完成手术后再次扫描CT,查看患者是否发生血肿、血胸或气胸,并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并发症,包括发热、气促。胸痛和咯血等。 2 结果 2.1 肿瘤损毁情况 33例患者的全部肿瘤均接受了射频消融治疗,顺利完成肿瘤热损毁,其中接受2次或者多次重叠消融的肿瘤共20个。肿瘤直径不超过4cm的共27个被完全损毁,概率为77.14%,损毁范围超过90%;肿瘤直径在4~8cm之间的共3个被完全损毁,概率为42. 86%,损毁范围处于700/0~90%之间,且在CT扫描中病灶周围表现出部分强化现象。肿瘤病灶总的完全损毁率为71.43%,即共30个被完全损毁,部分损毁的肿瘤共12个。随访过程中获得的数据为:术后3个月的随访中,被完全损毁的30个病灶在术后3个月的CT检查中其肿瘤未出现进展,没有被完全损毁的12个病灶在CT检查中均显示出一定的增大复发迹象;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上述被完全损毁的病灶的CT检查中仍然未发现肿瘤复发的共27个。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手术之后在CT扫描中共7例患者显示有气胸症状,体积均低于30%,大多数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其中只有1例有轻微的气促、胸闷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吸氧等)症状逐渐缓解并消失,不必采取闭式引流治疗;术后1个月的CT检查中1例患者出现了没有症状的胸腔渗液;术后出现发热的患者共21例;术后出现暗红血痰的患者17例,2 -4天后自行缓解。患者均未发生其余的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目前在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中肺部肿瘤的患病人数持续增加,对于早期患者而言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手术切除[2]。但是当病情持续发展、恶化后就会受到多种限制而无法手术,对于转移性肺癌患者而言,虽然化疗方法十分常见,但其生存年限并没有得到显著延长。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射频消融术逐渐在治疗肿瘤的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3]。该方法在肿瘤组织内直接插入电极针,通过高频射频波的发射凝固局部病灶,将肿瘤组织杀死,而且能够重复对同一部位实施。该技术不仅疗效理想,而且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程庆书,赵正源,刘锟,等.CT引导经皮穿刺锚状电极高温射频治疗肺肿瘤105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0,21(11):1399 -1401. [2] 杨贤卫,周伟生,何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3(3):161 -164. [3] 周荣林,齐立伟,贾晓蕊,等.螺旋cT导引下肺部肿瘤射频热消融治疗的应用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0(3):310 -31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