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双脚的修养阅读答案

一双脚的修养阅读答案

一双脚的修养阅读答案
一双脚的修养阅读答案

一双脚的修养阅读答案

【篇一:一双脚上的修养】

常去图书馆的阅览室瞧瞧,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

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都能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

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一些交流。在这紧张学习气

氛中,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得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

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层次和修养。南方没有很大的雪,但是一

下雨,许多麻烦就随之一起来了。走在校园的街道上,鞋上就粘满

了脏水,从湿漉漉的室外进入室内。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就会留下两

行黄黄的黑乌乌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雨天,我走进预览室时发现了

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的看着我,手操拖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

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吃惊于自己

留下那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女工,正

在奋力的擦抹。

做到座位上,想到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

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

一个进来的人都在犯者和我一样的错误,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

恶作剧式的涂鸦者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

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

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的,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满头大汗。

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

断的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者一种美好和和谐。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的女工也得以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地打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

里面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

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着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的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

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穿着一件早已看不出原色

的外套-----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

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发出“沙、沙”的响声。因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

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

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

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

下面几个下雨的周末,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一个“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

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

个人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

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记者:郭冠姣

10月17日

【篇二:周末练习1答案】

一、复习一点旧知识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给拼音写上汉字(20分每个1分)

2.诗词默写(10分每个1分)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其恕乎!,勿施于人

二.见识一种新题型

(安徽)某小组暑期开展以“书信沟通你我他”为主题的活动。下面

是这次活动中的一

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2分)

(1)李松同学缺乏人生理想,没有学习热情,总觉得能拿到初中毕业

证书就行了,小组

同学想写一封信规劝他。你认为下面名言警句中哪三则可以作为规

劝的材料?

①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③志当

存高远。

④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乔万尼

奥罗)

⑤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可以用来规劝李松同学的三则名言警句是②③⑤。(只填序号)

(2)刘老师8月5日上午给小组同学作“书信与人际交往”专题讲座,

而张强同学正随

父母在外旅游,他给好友王刚发了一条手机短信:“我跟爸爸妈妈在

北京旅游,赶不回去听

讲座了,请代我向刘老师请假。”

假如你是王刚,请写一张请假条,代张强向刘老师请假。

请假条

刘老师:

张强同学正随父母在北京旅游,不能赶回来听讲座,他让我带向你

请假。

请批准。

此致

敬礼

学生王刚

8月5日

(3)组内某同学给在外工作的父母写信时,谈到了读书对自己写作的

影响。下面是信的

部分内容,请你读后完成①~③题。

你们一直喜欢读书,[a]在你们的熏染下,我也越来越喜爱读书了。

我感到,书籍成了

我写作的源头活水之一,[b]对我在写作上获益良多。通过读书,我

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写

作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读书让我乐于写作,。

①画线句[a]中,“ 熏染”一词使用不当,可以改成“熏陶(感染、

影响)”。

②画线句[b]有语病,可修改为: 对我的写作(使我或让我写作)。(不得改变

原意)

③在文末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表达出写作对读书的影响。.....三.掌握一种阅读方法

概括内容

【知识技巧】

在中考阅读题中,“概括内容”考点的主要文体是叙事性文体即记叙文、叙事性散文、

小说。

方法技巧:要素串连法。叙事性文体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等基本要素,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模式:人或物﹢事件(思想行为)兼顾其它重要要素

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因为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结果、得到了什么感悟。

要求:准确、全面、简洁。

常见题型:

(一)概括段落内容

⑾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

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

姐姐才十八岁。我记得特

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

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

小姐姐穿上了。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

弟吧。啊?”车站上,她一

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

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

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

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

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

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

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

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

样的后母?(《母亲》肖复兴)

2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⑾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写继母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1分)将亲生女

儿远嫁内蒙(1分)

(二)概括生活片断或情景

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

身上的雪花,进入了

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

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

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

伴我,它以它的体温

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

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

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18.作者描绘了冬季与炉火相伴的两个生活片断,请你各用一句话概

括其内容。(2分)其一,炉火相伴我和朋友品茶交谈,感受美好

的友情;其二,炉火伴我读书和入睡,使我安享美好的生活。

(三)概括故事的情节——原因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

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

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

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竞紧张地

盯着我,手执拖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

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

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色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

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一双脚的修养)

19.从第②段看,“我”愧怍的原因有哪些?(4分)

概括故事的情节——经过

父爱陷阱

……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

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

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

觉肚子前所未用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

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

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

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

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

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

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

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

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

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

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

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

(作者郑成南。有删改)

14、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4分)

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助——警觉地应对危险——)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

(四)概括人物事迹(09重庆中考试题《为我唱首歌吧??》)

13.伙伴们做了一件什么事使伊丽莎白“快活”?伙伴们为伊丽莎白举办音乐会

(五)概括完整的故事情节

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在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

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⑧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

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

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我

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

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

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就

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

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

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地瓜就没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自己就不行!

⑦夏目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

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看我

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

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还

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

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⑩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

看见他瘦弱的躯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

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

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要上学!?

⑩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

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⑩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

记忆。今夜回想起来,

仍然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

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

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水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13.简要概括:文段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3分) 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3分)

我的父亲母亲

①有人说没有见过一辈子不吵架的夫妻。我见过。父亲母亲,一辈子没有吵架。②父亲长母亲六岁,巧的是父母的生日竟是同一天。

③打记事起,常见爱好京剧的父亲把一些票友带回家。母亲每每笑脸相迎,端茶倒水伺....

候。

④那班男男女女有拉弦的、敲鼓的、打锣的,有唱花脸小生的、花旦青衣的、老生老旦的……有时一乐和就是一个下午,父亲还会热情留人吃晚饭。

⑤这边母亲似乎早就知道要吃饭,已擀好面条。但母亲通常一边擀面条一边小声唠叨:?好歹有个星期天,让你爸弄的乱七八糟,连个清静也没有。?

⑥曲终人散,父亲是陪人喝过酒的,脸红扑扑的,酒后的父亲愈和蔼可亲。母亲开始数落,大致是父亲不体谅她的辛苦,油瓶倒了也不扶,家里家外都是她操持云云。她经常这样威胁父亲:?你再领着些狐朋狗友回来闹腾,我就掀桌子,回娘家,倒地方给你!?

⑦父亲只是?嘿嘿?笑着,还会夸母亲今天的菜炒得好,面条擀得匀细。母亲的埋怨渐渐平息下来。

⑧母亲那时候每天要到生产队出工,父亲已是当地受人尊敬的中学校长。父亲体恤母亲体力不济,星期天和假期常替母亲出工。母亲在家也不会闲着,父亲若说:?让你歇息你比出工还劳累,生就的劳碌命。?母亲会一边嘴里抱怨着?我嫁到你们家没有过一天好日子?,一边手中忙着家务。

⑨父亲退休的时候身体不好,有胃病、气管炎、胸膜炎、颈椎病等等。母亲一心一意照料回家的父亲,那些疾病居然一点点离开了父亲。而母亲,老来患上了冠心病、高血压,曾经高挑的身材一年年下来,渐渐虚胖起来。

⑩我在城里买房后,父母每年都会来城里到我的家中住几个月。父亲每天早晨六点钟准时起床,给自己和母亲每人冲一碗蜂蜜水或豆奶喝下,然后带着母亲到公园晨练。有个下雪天,母亲看天气不好

没有起来,父亲依然要出去。我怕路滑,阻拦。父亲说:?你妈那么胖,得的那些病都是缠人的。她哪天中风、偏瘫什么的,我得有个

好身体伺候她啊。?顿时,我怔住了。

11父亲七十三岁那年春天,患胆管癌,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一向病

恹恹的母亲在父亲病○

后,每日拖着虚胖的身子,忙忙碌碌围着父亲转。父亲有时被病痛

折磨得烦躁,冲母亲发脾气,母亲笑笑:?看你爸,老了长能耐了。?好像父亲发脾气也是宠爱她的另一种方式似的。

12父亲坚忍地活着,病后撑了两年又二个月,平静地走了。母亲没

有大哭,她有条不紊○

地教给我们如何按着风俗送父亲。只是,母亲的双眼空洞着,让人

不忍对视。

13我常和母亲通电话,母亲说着说着就会说起父亲,于是哭泣。母

亲每每都是怨父亲,○

【篇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共8道大题,共30分。

1.(3分)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b

2.(3分)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烘托嘹亮出人意料蛛丝马迹

b、判逆朗润洗耳恭听抖擞精神

c、停滞澄清美不盛收独具慧眼

d、贮蓄优雅宽洪大量整装待发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易错音的书写。b叛逆 c美不胜收 d宽宏大量

3.(3分)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近年来山西省煤炭行业出现了少有的困难,省领导们逢人央求买

煤炭,让人唏嘘不已。

b、韩组合got7出道的同时发售单曲,引起了日本粉丝的强烈反响,长期占据日本各大音乐排行榜的榜首。

c、美并不是要打扮得花枝招展,作为中学生,朴素大方就是美。

d、月考刚结束,同学们在教室里讨论答题情况,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正确答案:d

解析:d语义矛盾。“讨论”和“鸦雀无声”矛盾。

4.(3分)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魏巍的《我的老师》通过几件具体的事情,表现了小学时莎莉文

老对“我”和同学的挚爱,抒发了“我”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老师

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b、《春》的作者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你我》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d、《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是选自南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a选项中莎莉文老师是海伦凯勒

的老师。

5.(3分)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记得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潜水爬山。_______________;山顶上,电视塔高高矗立,煞是雄伟。

a、这里的景色真美!山脚下,温泉河静静流淌,碧波粼粼。

b、这里的景色真美!山脚下,静静流淌的温泉河,碧波粼粼。

c、那儿的景色真美!山脚下,温泉河静静流淌,碧波粼粼。

d、那儿的景色真美!山脚下,静静流淌的温泉河,碧波粼粼。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去年暑假”排除“ab”,“电视塔高高矗立”选择c。

6.(6分)

名著导读: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问题。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上面这首小诗作者是1,她的诗集2、3是在印度诗人4《飞

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2)这首小诗运用了5、6等修辞手法,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

断充实提高自己。

正确答案:

(1) 冰心

(2) 《繁星》

(3) 《春水》

(4) 泰戈尔

(5) 排比

(6) 拟人

解析:第一问从印度诗人泰戈尔可知是冰心。第二问考查修辞辨别。

7.(4分)

体会下面一段师生的对话,回答问题:

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作业本,问:“都交齐了吗?

不会有漏网之鱼吧?”有位学生怯怯地说:“老师,那条鱼明天自投

罗网可以吗?”

(1)老师话中的意思是什么?(2)学生话里的意思又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有谁没交作业?

(2)明天交作业可以吗?(意思对即可)

解析:根据“漏网之鱼”和“明天自投罗网”可推知意思(1)有谁没交作业?(2)明天交作业可以吗?第二部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共8道题,共30分。

(16分)

(一)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

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

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

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

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

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

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竞紧张地盯着我,手执拖布,如临大敌。我故作

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头,把她吓

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色

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③坐

在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

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

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恶作剧

式地在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上涂鸦。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

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像一

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

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

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女工也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了。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去,但

又把头又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

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脚下发出一阵“沙沙”的

响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从上往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

军绿大衣……最后我看到了他的双脚――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

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

女工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

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眼里竟有泪光闪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却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

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

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的。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

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套上。

8.(4分)

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⑴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

⑵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的。

正确答案:

⑴践踏别人劳动成果、破坏美好和谐环境的行为。

⑵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套上。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题方法:联系上下文分析语言含义。(1)前文第3段中写到进出阅览室的人不断地踩踏女工的劳动成果,所以这里的“罪恶”指的是践踏别人劳动成果、破坏美好和谐环境的

行为。(2)根据后文“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套上。”可知这里“细节”指的是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套上。

9.(6分)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⑴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像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

⑵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去,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正确答案:

⑴运用比喻(1分),生动地表现了弄脏地面和擦抹地面的次数之多,时间之久,持续不间断地进行(1分);“破坏与复原”、“让人心惊”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小事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意识到这件小事反映了一些人的人格上的缺失,并意识到这是野蛮与文明的抗争(1分)。

⑵运用动作描写(1分),生动细腻地写出送水工人想进门又怕弄脏地板的心理(1分),表现了他爱护他人劳动成果和美好和谐环境的美德(1分)。【或写到“为下文写他脚套塑料袋进门的举止作了铺垫”也可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第一句从比喻的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将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比作像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生动地表现了弄脏地面和擦抹地面的次数之多,时间之久,持续不间断地进行。同时从关键词“破坏与复原”、“让人心惊”体会作者对这件小事有了深层次的认识。第二句从人物动作描写角度赏析,

“推”“伸”“看”“缩”写出送水工人想进门又怕弄脏地板的心理,表现了他爱护他人劳动成果和美好和谐环境的美德。

10.(4分)

第③段中写到“我”感到愧怍,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⑴自己的脚弄脏了地面;⑵对女工的辛勤劳动故作视而不见。

解析:回归第3段“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恶作剧式地在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上涂鸦。“可知原

因是自己的脚弄脏了地面;对女工的辛勤劳动故作视而不见。

11.(2分)

简要分析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⑴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⑵点明中心,指出真正的修养不只

是文化学识的修养,更应该是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修养。

解析:段落作用考查。最后一段常见的作用: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点明中心等。

(14分)

(二)

父亲的那些秘密

5岁那年,镇里来了个马戏团,父亲得到消息,就急忙带着他去看

热闹,到那里时,演马戏的人被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父亲

就把他举起来,骑在自己的脖子上,那场马戏足足演了两个小时,

他看到过瘾处,禁不住在父亲头顶上手舞足蹈,散场后,他发现父

亲比他还高兴,在回家的路上逢人便说这场马戏演的好。年幼的他

不会知道,当时父亲眼前都是密密麻麻的后脑勺,他什么也没看到。 15岁那年,他和一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一起到镇长家偷东西,结果

被镇长的两个儿子逮了个正着,正在田里耕作的父亲得到消息,急

忙撂下手中的活赶到镇长家。当时他的头正被镇长儿子的皮靴踩在

地上。父亲急忙请求方了他,并承诺所有的损失都由自己来承担。

最后,他毫发无损的全身而退。

他哪里会知道,那天他走后,从不在人前弯腰的父亲,竟然在站长

的家里,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20岁时,他已考入南方的一所大学,那年寒假他没有回家,父亲从

北方来看他,他说老师和同学一直很照顾他,要请大家吃顿饭,父

亲拍拍胸脯说,在穷也不能欠人家的情。这客得请。他选了一个大

饭店,那

天,他的老师和同学酒足饭饱,结账时,父亲说什么也要打包,看

到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他有些愤怒,父亲急忙解释说:“扔了太可惜了,家里还养了两条狗,拿回去喂狗也是好的。”父亲当天晚上就踏

上了回家的列车。

他永远不会知道,父亲在饭店为他买完单,再买了车票以后,兜里

已经没有一分钱了。两天两夜的行程,父亲硬是靠那些剩菜剩饭挺

到了家。

25岁时,他结婚不久,父亲千里迢迢的给他背去一袋大米,正巧他

和妻子出去旅游。当他们回来,才发现父亲在自己家门前的楼梯上

等了一宿,正扶着米袋打瞌睡。他和妻子急忙把父亲叫醒,父亲看

到他们,羞赧的笑了。那天父亲把大米放到了屋子里,连一口水都

没喝,停留一会就离开了,他看着那袋大米,嘴里还抱怨着,大米

多的吃不了,干么费力气背这东西来呢?

他想像不到,年近6旬的老父亲,扶着那袋大米,在他们家门前楼

梯上足足等了两天一宿。

30岁时,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那年,“五一”长假,他带着妻儿一

起回乡度假。北方的五月还不是很暖,小女儿看到门前鱼塘里有小鱼,就叫嚷着让爷爷去抓,他发现,身形单薄的父亲脱了鞋,挽了

裤腿就下水了,后来他也偷偷下水了,结果,他一只脚刚伸到水里,一股钻心的刺痛就传遍了全身。他看着父亲弯腰摸鱼的背影,眼泪

一下子流出来。父亲呀,你在说谎!

他不敢想像,父亲这一生,有多少自己未知的秘密!

让我们含泪铭记,这世界上的一个人,他把所有卑微、屈辱都藏进

自己心里,然后,在以一座山的形象挺立在我们面前,这个人便是

父亲。

12.(4分)

文章写了父亲哪些秘密?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回答。

正确答案:

(1)骑在父亲脖子上看马戏两个小时,父亲不感到累,其实父亲已

经非常疲惫了。(2)父亲悄悄地给镇长的两个儿子下跪。(3)父

亲在火车上吃剩饭剩菜。(4)父亲到池塘里为小孙女逮鱼,说没事,其实水特别的冰。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概括能力。题目要求概括父亲的秘密。回归

文章逐段寻找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

13.(4分)

请具体分析下面两句话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父亲看到他们,羞赧的笑了。

(2)父亲急忙解释说:“扔了太可惜了,家里还养了两条狗,拿回

去喂狗也是好的。

正确答案:

(1)父亲送自产的大米给儿子,怕儿子媳妇看不上,感到不好意思,害羞地笑了。表现出父亲的简朴。

(2)父亲担心在老师同学面前打包剩菜给儿子丢眼,所以用打包回

家喂狗来掩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理解。(1)”羞赧的笑“可以看出父亲的

不好意思。(2)”急忙解释“可以看出父亲担心在老师同学面前打包

剩菜给儿子丢眼,所以用打包回家喂狗来掩饰的心理。

14.(4分)

文章以“父亲的那些秘密”为题,其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2)文章写了父亲的秘密,一直到了自己做了父亲才逐渐明白并揭开谜底,因此更衬托出

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题方法:标题作用:1、使读者产生

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揭示文章主旨。

4、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本文的标题“父亲的那些秘密”概括了

文章的主要内容,跟体现出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15.(2分)请结合文意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二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一文体突破文体三文化哲

文体三文化哲理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也许歌德是个例外,歌德在美丽的小城魏玛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由这个例外又想起中国盛唐时期的大批好命诗人,以及托尔斯泰、雨果、海明威等很多生活优裕的外国作家,似乎也在例外之列。如果一个文学规律能把这么多第一流的大师排除在外,那还叫什么规律呢? 今天到了魏玛才明白,歌德在这儿的住宅,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豪华。 整个街角一长溜黄色的楼房,在闹市区占地之宽让人误以为是一个重要国家机关或一所贵族学校,其实只是他个人的家。进门一看里边还有一栋,与前面一栋有几条甬道相连,中间隔了一个长天井似的石地空廊,其实是门内马车遭,车库里的马车一切如旧,只是马不在了。 车库设在内楼的底层,楼上便是歌德的生活区,卧室比较朴素,书库里的书据说完全按他生前的模样摆放,一本未动。至于前楼,则是一个宫殿式的交际场所,名画名雕,岁陈有序,重门叠户,装潢考究,好像走进了一个博物馆。 脚下吱吱作响的,是他踩踏了整整五十年的楼板,那声音,是《浮士德》一句句诞生的最早节拍。 我一间间看得很细很慢,在歌德家里一遍遍转。直转到每级楼梯都踏遍,每个角落都拐到,每个柜子都看熟,才不慌不忙地出来,慢慢向歌德档案馆走去。 档案馆是一个斜坡深处的坚固老楼。在二楼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笔迹。 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潇洒,像一片被大风吹伏了的柳枝。席勒的字正常而略显自由,我想应该是多数西方有才华作家的习惯写法。最怪异的莫过于尼采,那么狂放不羁的思想,手稿却板正、拘谨,像是一个木讷的抄写者的笔触。

歌德到魏玛来是受到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 德国在统一之前,分为很多小邦国,最多时达到二三百个。这种状态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风气的开化,但对文化却未必是祸害。有些邦国的君主好大喜功,又有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就有可能做一些招纳贤达、树碑立传的好事,很多文化精英也因此而获得一个安适的创作环境,留下佳绩。德国在统一之前涌现的惊人文化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就与此有关。 歌德在魏玛创造的文化业绩,远远超过魏玛公爵的预想,尤其是他与席勒相遇之后。 歌德和席勒在相遇之前,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主将,歌德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以《强盗》,还有他们的其他作品,对封建意识形态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扫荡气势。他们的精神前辈,应该是那位现实身份低微而历史地位崇高的莱辛。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特意让主人公自杀前还在读莱辛的作品。 歌德和席勒在魏玛相遇之时,“狂飙突进运动”的风头已经过去,而他们已在开创一个古典主义时代。历史将承认,德国古典主义的全盛时代,以他们的友谊为主要标志。 这三个人,构成了我们对德国文学起点性的印象。他们几乎都是哲学家,不仅深思,而且宏观,有极高的学术素养。这使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这种品格有两个走向,既有可能走向概念嶙峋的学者化方向,又有可能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相比之下,歌德是全然走向了后一个方向;莱辛、席勒两者兼容,在后一个方向上却没有歌德那样圆满。当然,这与歌德的优裕和高寿有关。 无论如何,德国文学以后浓郁的哲理素质,就这么定下了。 荣格说,每一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因此,当歌德他们定下了德国文学的素质,同时也定下了德国人的素质。 也许反过来,他们的素质原本就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把它凝固住了。 那么还是荣格说得对: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其实,此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魏玛是重要的互创现场。 (选自余秋雨《谁能辨认》,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德国小城魏玛的一段经历,详细地描述了歌德、席勒、莱辛等德国古典主义时代文学巨人的形象。 B.作者对“苦难出佳作”这个规律并不认同,他认为德国能够取得惊人的文化成就,是因为文化精英们都获得了安适的创作环境。 C.作者从历史和文学史的角度评述歌德,视野宽广,凸显了歌德的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使文章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D.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饱含深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学的理性思考,意蕴丰富,表现了情理交融的行文风格。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练习原文: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我偶尔走过办公楼前面。在盘龙石阶的两旁,一边站着一棵翠柏,浑身碧绿,扑入眉宇。我顾而乐之,流连不忍离去。 然而,我的眼前蓦地一闪,就在这两棵翠柏站立的地方出现了两棵西府海棠,正开着 满树繁花,已经绽开的花朵呈粉红色,没有绽开的骨朵呈鲜红色,粉红与鲜红,纷纭交划,宛如半天的粉红色彩云。成群的蜜蜂飞舞在花朵丛中,嗡嗡的叫声犹如春天的催眠曲。我 立刻被这色彩和声音吸引住,沉醉于其中了。眼前再一闪,翠柏与海棠同时站立在同一个 地方,两者的影子重叠起来,翠绿与鲜红纷纭交错起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时有点茫然、懵然;然而不需要半秒钟,我立刻就意识到,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 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它确曾在这个地方站立过,而今这两 个现实又重叠起来,可是过去的现实早已化为灰烬,随风飘零了。 事情就发生在十年浩劫期间。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 丧志。于是“四人帮”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 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 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 府海棠也在劫难逃。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 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这两棵西府海棠在老北京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据说某一个文人的笔记中还专门讲到过 它们。熟悉北京掌故的人,比如邓拓同志等,生前每到春天都要来园中探望一番。我自己 不敢说对北京掌故多么熟悉,但是,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 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听一听蜜蜂的鸣声,顿时觉得人间毕竟是非常可爱的,生活毕竟是 非常美好的,胸中的干劲陡然腾涌起来,我的身体好像成了一个蓄电瓶,看到了西府海棠,便仿佛蓄满了电,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精神抖擞地驰骋一气了。 中国古代的诗人中,喜爱海棠者颇不乏人。大家欣赏海棠之美,但颇以海棠无香为憾,在古代文人的笔记和诗话中,有很多地方谈到这个问题,可见文人墨客对海棠的关心。 稍有理智的人都应当知道,海棠与人无争,与世无忤,是决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它只 能给人间增添美丽,给人们带来喜悦,能让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然而,就连这样天 真无邪的海棠也难逃“四人帮”的毒手。燕园内的两棵西府海棠现在已经不知道消逝到什 么地方去了,这也算是一种“含冤逝世”吧。代替它们站在这里的是两棵翠柏。翠柏也是 我所喜爱的,它也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享受,我毫无贬低翠柏的意思。但是,以燕园之大,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火车上的故事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相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历史文化常识介绍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4、先秦散文 历史:(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商周。作者不详。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为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为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一小时的故事

【试题一】阅读《一小时的故事》,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1.以A代表《墙上的斑点》,B代表《一小时的故事》,根据对两篇小说的 3.这两篇小说都强调时间跨度的“小”,又都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瞬间表达丰富的内容,然而仍然让人感到在“使用”时间的意识上有极大的不同,这是为什么? 4.以这两篇小说为例,简述传统心理描写与“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高中语文新课程同步练习)【试题二】 12.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具体内容(4分) ①她并没有停下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是一种可怕的欢愉 .....在控制着她。 答:可怕的欢愉 ②她将为自己而活着。再也没有任何强大的意志盲目地坚持要征服她了。 答:强大的意志 13.文中“屋前的空旷的广场上……透过云层片片蓝天随处可见”所描写的场景有什么特点?它在文中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4.请结合情节,谈谈理查兹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15.请结合作者创作意图,谈谈路易斯的形象意义。(4分) 答: 16.“当医生们赶到时,他们说路易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请结合文本,具体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的理解。(5分) 答: (《教学月刊》浙江省2009年新高考总复习模拟试卷六)【试题三】 12.指出第4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手法,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答: 13.“当暴风雨般的哀伤逐渐减弱时”一句中,用“暴风雨”来修饰“哀伤”有什么好处?(3分) 答: 14.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形象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3分) 答: 15.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4分) 答:

《百年百篇经典散文》读书笔记

《百年百篇经典散文》读书笔 记 在假期中我怀着好奇而又敬仰的心情拜读了这本散文集。这 里收藏着从1901年到2000年的近百篇优秀散文。在这些大家名作中,有生活随笔、山水游记,亦有童年往事、英雄赞歌。可以说 这是一部以散文来回顾历史的著作,是一个一个的脚 在假期中我怀着好奇而又敬仰的心情拜读了这本散文集。这 里收藏着从1901年到2000年的近百篇优秀散文。在这些大家名作中,有生活随笔、山水游记,亦有童年往事、英雄赞歌。可以说 这是一部以散文来回顾历史的著作,是一个一个的脚印。在这里 我更加爱领会什么是散文的美。那就是生活的本色,历史的质地,不容矫饰的朴素。 在读《少年中国说》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震撼与激励,何其激昂、何其壮观。那一声声的呐喊不知唤醒了多少沉睡的中国青年。“老年人常思过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是对少年的肯定与 期盼。“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是当代少年应该有的 劲头,奋发图强、一往直前。最后的几句更是豪情万丈:“美哉 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此外,我还感受到了祖国的山川美景。《西湖的雪景》让我看到了另一个西湖,不是人潮的热闹,是一片完全静谧的西湖,是

宁静的西湖,是银妆素裹的西湖。读了它,仿佛亲生感受到了一 个清寒、壮旷和纯洁的冬日西湖。《雄关赋》则截然不同,它以恢宏大气的语言说出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威武,真是“好一 座威武的雄关”。在读它的时候我好似站在山海关上向四周瞭望,仿佛我是一位戍守边疆的勇士,心中充满了沸腾的鲜血,绝不允 许敌国来犯…… 这些优美的文章让我这很少出门的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景致,感觉到了祖国的广阔与伟大。 当然这里还有深深的情谊,对自由的向往,对黑暗的抨击……太多太多的这些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当你寂寞、孤零、彷徨、苦闷、压抑的时候不妨读一读这百 年沧桑锻造出来的不朽篇章,百年风雨洗涤出的优美文字。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 《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探讨了世界上的文明兴亡宿命的疑问。《行者无疆》则是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最后几天,余秋雨站在雪地里,喝上一口鹿血酒,抬头看星星,辨别方向,对着十五年前的自己,长长的思索,思索自己离开书斋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对比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 李白说,行路难。但他一直在走,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把滔滔江水中明月的倒影,作为一生脚步的句号。谁也不知道那天夜晚他究竟是酒醉还是失足,是主动还是被动,但谁也想不出另一种更好的结束方式。他的明月就是他的故乡……①余秋雨从《文化苦旅》开始就呈献出关于行走的文章,但不管地点怎么变换,他的散文总是有那么一个向心力,指向中国文化,指向中华文明,这就是他的散文受到欢迎的原因——以中华历史为散文主题。通过对文化传承、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追寻文明的踪迹和穴位,思考中国历史的重大难题,文明和野蛮构成的对应和传承等的探讨,余秋雨独立地发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历史、面对文化、面对山水、面对文明时内心真切的声音,发出了一种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的批判,一种不露声色的批判,一种商量性的批判,一种构建多于破坏的批判,所以他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余秋雨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引起的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褒贬皆有,但无论是崇拜他的人还是批评他的人,观点不免都会带上自己的情绪。应该认识到的是余秋雨只是个文化的拓荒者,是个文化的建设者,

2020新高考语文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试题(8页)

2020新高考语文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试题 (限时:30分钟满分: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赤水,我做梦都(神往/前往)的地方!最近终于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圆了我的夙愿。这里拥有上千平方千米的丹霞奇观。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这一带峡谷(密集/密布),沟壑纵横,形成众多引人入胜的峡谷奇观。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①。在这些数不胜数的峡谷中,风溪河尽头的赤水大瀑布峡谷当推第一。驱车前往,很远就能听到大瀑布先声夺人的雄浑轰鸣声。瀑声震彻山谷,如惊涛拍岸,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沿石径向瀑布移步,穿行遮天蔽日的林荫道,心神振颤摇荡,胸怀宽广豪放。峡谷深处,②;一天到晚,不论昼夜,时时(飘扬/飘洒)着漫天的雨雾。如此神奇的峡谷,在赤水数千大小不一的峡谷中绝无仅有,怎能不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1.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往密布飘扬B.神往密集飘扬 C.神往密布飘洒D.前往密集飘洒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神往”,心里向往;“前往”,前去,去。第一处,是说梦中都想要去,可以使用“神往”。“密布”,分布得很稠密;“密集”,数量很多地聚在一处,稠密。第二处,是说众多峡谷分布在一起,根据语境选用词语“密布”。“飘洒”,飘舞着落下来。“飘扬”,在空中随风摆动。第三处,句中说的是“雨雾”,根据语境和使用对象应选用词语“飘洒”。故选C项。

2.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 B.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 C.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 D.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①处是对前文“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进行总结,并加以评说,所以填写“美不胜收,闻名遐迩”,“美不胜收”是对前面景色的概括,而“闻名遐迩”是对其进行评说,这就排除A、C两项。②处,此处选用的句子和横线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相同,“不分寒暑,一年四季”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不相同,这就排除D项。故选B项。 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瀑声震彻山谷,如爆竹冲天,似千人擂鼓,像拍岸惊涛,类万马捣蹄。 B.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惊涛拍岸,像冲天爆竹,类万马捣蹄。 C.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惊涛拍岸。 D.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冲天爆竹,类拍岸惊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如惊涛拍岸,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语序不当,这四个短句应两两对仗,词性相对,结构一致,“千人”应与“万马”相对,“擂鼓”与“捣蹄”相对,这就排除A、B 两项;“千人擂鼓”和“万马捣蹄”都是主谓式,后面两句如果依然采取主谓式就显得呆板,这就排除C项,后面两个可以改为偏正式,即“冲天爆竹”“拍

散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散文阅读题汇编 1.(北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24分)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A 游说 B 说和 C 话说 D 学说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一小时的故事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小时的故事阅读理解及答案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

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

1.《文言文阅读:先秦历史类散文阅读(含导学课)》

【纵横语文】之高一尖端培优 纵横语文之高一尖端培优班 文本阅读 文化链接

第一讲文言文阅读:先秦历史散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纵横语文】之高一尖端培优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学家和古文学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 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 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像。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 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 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 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最新关于中国文化的散文随笔

关于中国文化的散文随笔 编者按:如果大家觉得内容不错,记得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哦!内容简介: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蕴藏着人们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例如:夏、周、商三代国家的出现和发展,农耕文化,许...有兴趣就读继续看完以下内容吧! 以下是由随笔网小编推荐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散文随笔》,欢迎大家阅读交流! 范文一:论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蕴藏着人们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例如:夏、周、商三代国家的出现和发展,农耕文化,许多古人的遗址等等。历史也是民族赖以认同和团结奋斗的精神基础,历史需要我们肩并肩去守护它! 回首历史,中华文明的拓展,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这些我们中国历代走过的旅程仿佛还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不过在这些我国古代繁荣景象的背后曾不知有多少惨不忍睹的事件在上演:黄河流域中为了争夺土地、财务,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秦始皇期间,滥用民力,使民不聊生,秦二世即位后,更加昏庸,最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商鞅变法,却遭酷刑而死 历史是如此的深重,历史是如此的灿烂。脚下的每一步路,似乎都成了对时间和空间的穿越。在现代,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遗产少之又少,如果我们现在还不保护它们,那我们中华儿女岂不

是太对不起以前的辛苦劳动者了吗?古老的中华民族,面对头顶上的那片天空,迷惑,畏惧,无奈而又向往。谁会想到千百年后的文化遗产,会成为中华儿女探索的终点呢? 作为新时代的莘莘学子,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多关注我国的民俗传统,积极投入到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中华文化遗产一定会得到保护和发扬! 遗产已经成为历史上的耀眼明珠,我们绝不能让它停留在现在,停留在历史上。让文化遗产成为一幅壮美的画卷,一如谱写在旷野的诗篇! 初一:花开再落 范文二: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 刀剪剑、伞、扇属于人类文明的物质文化,是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增加行为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而发明的。它们不仅具有可供欣赏的物质外观,也在长期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逐渐积累着精神文化的内涵,成为体现历代人民智慧、情感和审美文化的载体。2月4日,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了刀剪剑博物馆。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不由得发出一声声惊叹。原来,我们平时用的剪刀中有那么多学问,如:全手工制作一把剪刀,需要七十多道工序。即使借助小锤、抛光、砂轮等小型工具进行半机械化制作,也要二三十道。先把洋元放在炉子上加热,然后不停地锤打,使钢和铁融在一起,再做成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剪刀片。这个工序比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微专题一:文化哲理散文

散文阅读微专题一:文化哲理散文 一、概念 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 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文化哲理散文将文化思考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 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 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 二、特征 ①取材文化性。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 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②文化意识强烈。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方面来表现对象。 ③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 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在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文化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寓哲理于形象,文笔灵活以小见大、比喻、象征等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整体阅读示例 (2018·天津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①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 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②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 1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火车上的故事》阅读答案

《火车上的故事》阅读答案 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以下是j.l分享 的《火车上的故事》阅读答案,更多热点杂文阅读欢迎访问(./wenxue)。 尤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 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 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轶灰色的西式 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枢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舉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 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 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 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 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 1套花格子 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微微领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

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修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題的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