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思维发展剖析

儿童思维发展剖析

儿童思维发展剖析
儿童思维发展剖析

儿童的思维发展

北京市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附属小学李岩

心理学所讲的儿童,和日常所使用的“儿童”概念不同,我们平常所讲的儿童,大都是指学前儿童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儿童心理学上讲的儿童是广义的, 是指个体从出生到基本成熟(青年初期这个时期。从年龄上讲,就是指从出生到十七八岁这个阶段,这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儿童年龄的划分方式:

在国外有五种儿童年龄的划分方式:

1、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的标准, 如英国的柏曼, 他提出以内分泌腺作为划分标准,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胸腺时期(幼年时期、松果腺时期(童年期、性腺时期(青年期。

2、以种系演化作为划分标准, 施太伦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幼儿期 (6岁以前 ,相当于从哺乳动物到原始人类的阶段;意识学习时期(入学~13岁 ,相当于人类古老的文化阶段;青年成熟期(14~18岁 ,相当于近代文化阶段。

3、以智力或思维作为划分标准, 瑞士的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前运算阶段 (2~7岁、具体运算阶段 (7~ 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4、以个性特征作为划分标准,美国的埃里克森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2~4岁、主动性对内疚(4~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5、以活动特点作为划分标准,英国的达维多夫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六个阶段:直接的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弄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本的学习活动(7~11岁、社会有益活动(11~15岁、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

我国一般将儿童时期划分为六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 7岁,也称学龄前期、童年期(6、 7~11、 12岁,也称学龄初期、小学生时期、少年期(11、 12~14、 15岁,也称学龄中期、初中学生

时期、青年初期(14、 15~17、 18岁,也称学龄晚期、高中学生时期。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要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先了解儿童脑的发展。

二、儿童脑发展:

虽然大脑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发展 , 但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主要在出生前期、婴儿期、幼儿期及童年期。

1、出生前至 3岁的大脑发展与神经发展胎儿期大脑的发展始于卵子。在 4至6个月时 , 大多数的神经元开始生成并形成突触连接。这时胎儿脑中的神经元远远超过实际所需的数量。大脑的大多数发展来自于出生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儿童在出生时,脑还未发育完全,脑的沟、回还不十分明显。大脑皮质上的神经细胞体积还很小, 神经纤维的长度和分支也不够发达, 髓鞘化还没有完成。新生儿的脑重大约 390克,相当于成年人的 1/3,儿童在出生后,脑细胞的数量不再增多,但体积不断增大,形态不断变化,机能不断分化,神经纤维日益增长,所以脑重也增加。 9个月的时候, 脑重增加到 660克; 2岁半到 3岁的时候, 脑重增加到 900~100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 2/3;与此同时 , 大脑某些区域中没用过的神经元和突触会死亡 , 这被称为精简现象。到 1岁时 , 婴儿大脑的顶叶、颞叶、额叶活动逐渐增强 , 躯体感觉系统、前庭系统都持续发展。到 3岁时 , 幼儿大脑的活动量是成人的两倍半 , 突触的密集度是成人的两倍 , 髓鞘化进一步发展。已有研究发现 , 这一时期大脑两半球的活动已略有不同。

2、 3至 8岁期间大脑的发展与神经发育这期间儿童的皮层神经元比之前增加一倍 , 突触继续增加。 4岁时大脑中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是成人的两倍。 3到 6岁大脑的额区网络生长最快。髓鞘化也从未停止过 , 尤其是 3至 6岁期间。 3到 5岁阶段精细运动、大肢体运动以及记忆与语言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阶段 ,

诸如问题解决这样的记忆和智能过程的发展也有显著的提高。额叶的缓慢成熟也影响着儿童的高级认知能力。到了 6岁左右 , 儿童大脑的个体差异已经相对稳定了。总之 , 3至 8岁阶段 , 儿童大脑的大小基本稳定下来 , 其结构与功能更趋个性化。

3、 8至 14 岁大脑发展与神经发育这一时期大脑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突触精简。这一过程非常重要 , 它决定了早期形成的通路中有哪些突触得以保留 , 大脑将以

何种方式思维、感觉和行动 , 进而决定某种能力的整体水平。这一阶段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继续增强 , 研究表明儿童记忆的精确性已与成人类似。随着额叶发育成熟 , 儿童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为突出 , 对情感的控制和判断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儿童思维发展:

思维是人类最复杂最重要的一种认识过程, 它涉及许多方面, 包括许多形式。从逻辑的角度,思维的形式可分为概念、推理和判断;从思维活动的角度,思维有概念的形成、理解和问题解决等形式。而概念的形成和理解往往带有问题解决的性质。可以这么说,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一般形式。

1、 0~3岁儿童(婴幼儿的思维特点:

当前有关婴儿思维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发生发展方面。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婴儿在认知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即 0~9、 10个月内不存在真正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说前 9、 10个月内的婴儿没有思维活动; 9~12个月的婴儿的问题解决行为还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手段——目的之间的协调; 12~24个月的婴儿开始能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 但此时的行为仍缺乏计划性或目的性。

0~3岁儿童时期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其基本特点是:这种思维与儿童的感知觉和行动密切相联系, 儿童只能在感知行动中思维, 与此同时, 由于儿童的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逐渐加强了这种思维中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直觉行动思维是在直觉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因此, 儿童只能在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自己

的行动中思维, 而不能在感知和动作之外思考, 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后果。

婴儿时期直觉行动思维中的词的概括调节作用是逐步产生的。

一般说来, 2~2岁半的儿童的思维更多地依赖于直观和动作,而 2~3岁的儿童的思维,词、语言的概括调节作用才比较明显。

研究表明:2.5岁以后的儿童在完成认知任务时,有三个不同层次:(1不知有错误;不会改正错误; (2在直观对比后,发现有错误,能加以改正; (3在头脑里进行思维,不需直观对比就能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

2、 3~6岁儿童(学龄前的思维特点:

(1直觉行动思维在起质的变化:

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是在动作中进行。动作开始,思维开始;动作结束,思维结束。质的变化是在幼儿后期, 思维解决问题较第一个时期复杂化和概括化了。复杂化在有情节的主题活动中表现出来; 概括化表现在:①某些动作可以省略和压缩,计算 10以内就不用从头数起。②言语指导作用增强。

(2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

开始以表象来思考、解决问题,用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在萌芽:

抽象——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舍弃非共同属性。

概括——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归类的过程。

这一阶段儿童概括的特点:①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②概括的特征很多是片面的。③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

3、 6~12岁(小学生儿童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 仍然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思考问题往往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如计算和数数时,要借助于手指头、小木棒、实物或图画。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常常抓住概念外部的直观特征,而对概念的本质特征不易理解。在理解寓言上,常常是理解内容的具体形象方面,而不能理解其意义方面, 更不能理解隐喻的深刻含义。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想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并不是立刻实现的, 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具体形象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抽象的成分日益增多, 这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就处于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过程中。根据我国心理学的研究,四年级以前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性,借助表象和概念进行。他们计算时,就不依靠扳手指头、数小棒, 他们看看数字就可以计算。他们开始能揭示概念的一般特性, 但往往不能揭

示事物的本质特性。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逻辑判断推理的情况, 它大大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年级学生的理解力也迅速发展, 由以直接理解为主到以事前的思考为根据的问题理解为主,他们逐渐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能理解较为复杂的应用题, 能透过课文的形象描绘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寓言的隐喻的内在含义。

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但具体形象思维仍起很大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 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 基本上能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抽象概括的能力只是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 许多还不是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在判断推理能力上, 他们不仅能直接推理, 而且也能间接推理, 能进行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理解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吗, 对寓言能理解劝喻或讽刺的含义。

总之,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在不断地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在教师的教学主导活动下实现的。

4、 12~18岁(中学生的思维特点:

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加, 而且特别活跃, 尤其关心各种社会问题, 乐于发表各种“高见”,作出各种判断结论。

(1初中学生思维的特点:

①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但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还是“经验型”,在思维过程中具体形象成分仍然其主要作用。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显著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他们能理解一般的抽象概念,掌握一定的定理、定义、公式,并进行逻辑推理,对许多现象能够进行概括抽象。

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属于“经验型”的,在思维过程中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主要作用。他们在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时,常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经验的支持,不然,就会出现理解、判断、推理的困难。

②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得到明显的发展。

初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思维水平日益提高,他们容易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 常常不满足于教师或教科书中的解释, 不喜欢现成的结论, 并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校园里经常可以看见初中生聚在一起,对国家政治、

体育新闻、社会现象、科学道理等发生争论,提出怀疑,进行辩论,他们要求独立思考,对什么事情都要追根究底。但从总体上看,他们毕竟知识、经验有限,独立性、批判性欠成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倾向难以掩饰,表现为又是竟会

无根据地争论,好走极端,以及孤立地看待事物。这些都有待于他们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有赖于其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③求异思维发展速度快,灵活多变,富有创见性。男生的求异思维发展速度超过了女生。求同思维得到发展,正确解答问题不能离开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展有助于迅速迁移,求同思维是求异思维的基础,而求异思维是求同思维的突破。(2)高中生的思维特点:①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研究发现,初二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水平转化,到高二这种转化已经完成,成为理论型的,这意味着思维水平的成熟,成熟的标志是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假设是对因果关系的一种猜想、推测。有了假设,思维才能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一切科学思维都离不开假设。高中学生能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抽象概念进行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科学性、理论性更强,思维步骤更完整,他们能按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思维的课题。②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高中学生生活经验日益丰富,科学知识增多,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得更深刻,他们能对事物之间的规律、联系提出猜想、假设,并设计方案去检验假设。高中学生不只看眼前,而是着眼未来,他们在活动之前,事先有了打算、计谋、计划、方案和策略等预计因素。通过思维的预计性,在解决问题之前,已采取了一定的活动方式和手段。③对思维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显著增强。高中学生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和高效率。

④思维创造性提高。高中学生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⑤辩证思维迅速发展。高中学生的理论思维的发展有利地促进了辩证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和促进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协调发展。高中学生基本上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辩证关系,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构成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育影响下,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推动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第323页。,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我国许多有关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朱智贤等人关于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的研究中,采用“选择定义”、“确定属、种概念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三组试验,结果如图7-1—图7-3所示。 由此可见,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 如何分析这个变化过程或思维的“过渡性”的实质呢? 入学以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这就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它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与改造而实现的。这种显着的质变,是在思维发展的外部条件作用下,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因而,小学儿童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意味着他们入学以后,具体形象思维立刻全部“消亡”,不再发挥作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要经历很长过程。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当然,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性,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事实上,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高低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变化。正因为如此,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直觉行动思维 儿童与成人一样,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反映着现实。婴儿的活动单位是动作。婴儿的动作是构造智力大厦的砖瓦,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同时,动作的发展又促进着心理的发展。 那么,儿童初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又如何呢? 新生儿具有先天性的反射动作,主要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拥抱反射、踏步反射等。这些先天反射到一定时期便自行消失。新生儿的双手呈握拳状。出生后12周,手指才松而屈,16~20周开始有真正的抓握,即一种以触—视觉为线索的自觉抓握。婴儿从16周起,粗糙的手臂活动按发育成熟的程序,逐渐出现类似于捋、抓握、操纵和探索等精细动作。因此,格塞尔把16周看做婴儿动作发展的转折阶段。此外,16周的婴儿其头、眼、手的协调也迅速发展,颈部肌肉得到了充分发育,在别人的扶持下,可以不太稳地保持坐姿。28周的婴儿能坐在椅子上,双手能灵活地活动,不但能伸出一只手去抓握物体,还会把物体从一只手递交到另一只手。40周的婴儿能伸出食指作戳拨、撬动和抚摸,他们能成功地拉住线,并能在不抬高腕部的情况下用拇指指端与食(中)指指端拿起一粒小糖丸(儿科临床上称为平指摘)。从40周婴儿的动作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指端、舌尖、足和足趾正在逐渐成熟起来。52周的婴儿能精确地抓起小糖丸或细线,但握住后再松开的能力控制较差。60周(15个月)的儿童一般能独立行走,能叠两块方木,并能用手表示意图。72周(18个月)的儿童开始能对各方面的动作进行协调,走路不摔跤,甚至能够开始跑动。24个月的儿童能用蜡笔画一竖,能叠6块方木,能用3块方木排成一行,这表明他们对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动作已掌握了一部分。专家们一般认为,3岁是儿童早期动作发育的顶点。这时儿童的动作开始表现得比较成熟,自己会洗手、吃饭、小便。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动作要领,因此行为也就日趋复杂。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但总的说来,儿童行为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有序列的过程,而且每个相应的反应都标志着一个成熟阶段的一种行为模式。医学上,就把这些有特点的行为模式作为儿童智能发育的诊断依据。这种诊断适用于揭示儿童神经系统中的损伤、缺陷、变形和落后。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以及同一般行为模式的比较,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以便进行早期治疗。 在儿童动作发展的过程中,双手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的演变过程时强调:“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他认为人的手是任何动物都不可比拟的,在甚至和人最相似的猿类的不发达的手和经过几十万年的劳动而高度完善化的人手之间,有多么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巨大的差别来源于劳动。恩格斯说:“只是由于劳动,由于总是要适应新的动作,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经过更长的时间引起的骨骼的特殊发育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不断以新的方式应用于新的越来越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以致像施魔法一样造就了拉斐尔的绘画、托瓦森的雕刻和帕格尼尼的音乐。”儿童双手动作的发展不仅使他们的动作日益准确而复杂,而且使他们的活动日益丰富,为他们自己的心理发展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天地。 在双手运动中,抓握动作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抓握动作能形成视觉和动作的协调。抓握,是儿童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它是形成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摆弄物体的复杂动作的出发点。 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学价值,儿童最初的思维与其动作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动作是思维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概括性手段,也就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 所谓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 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 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 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 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 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 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 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 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 力的思维工具。 1、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这时的孩子仅仅通过感觉来建立 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他感知到的就认为存在,否则就认为不存在。 皮亚杰对这一阶段不愿意多作关注,在他看来这一阶段的研究意义 不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时的孩子开始学会抽象的运算,不需要实物也能作逻辑思考,学习进入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但是, 有许多人毕生都不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只能停留在具象思维的 阶段,这往往表现为缺乏逻辑足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品质,按照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女性居多。需要说明的是,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纵向阐述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但是真正要理解日内瓦学派的精髓,需要和他的另一横向的认知理 论“发生认识论”结合起来看,才能明白皮亚杰的观点。 (一)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对4—5岁幼儿提问3加4等于几,他们大多会说不知道,而如 果你问他们3块糖添上4块糖是几块糖,他们通过具体形象性思维 会很容易想出答案。 (二)直觉行动思维在幼儿期继续发展 幼儿初期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当幼儿动手玩实物或玩具时,才进行思维。三岁儿童的思维离不开手的点数,是随着具体事物的实 际操作展开的。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菜花偶像逻辑思维是在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的,只有在积累了各种感性经验与表象的基础上,才能抽象概括出表象的本质 属性。 3—4岁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4岁幼儿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但他们理解的是生活中熟悉的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情,时常 依赖个别食物的具体形象,概括性很小;5岁幼儿思维时,依赖的表 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主要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掌握具体概念。6 岁左右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掌握较抽象、概括性较 强的概念,如家具、蔬菜、交通工具等,开始理解事物发展的逻辑 关系。 看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的人还看了:

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1、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成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很多地方适当放手让孩 子去做,有时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如: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简单家务等所能及的事情。 2、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 同中班、小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已有可能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 行为少了一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和 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成人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让孩 子参与活动计划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按照计划进行活动。一方面可 以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始终围绕着活动计划进行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 发展他们制定计划、按照计划行动的习惯和能力。如:让孩子参与 指定周末出游计划等等。 3、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以大脑额叶逐渐发展和神经纤维髓鞘化接近完成为标志,5—6 岁幼儿的神经系统比5岁前的幼儿成熟许多。与此相对应,幼儿的 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既表现在他们对动作准确性的控制上, 又表现在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如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等等。与规则意识提高相通的是,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坚 持性普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带孩子活动的时候可以提一些要求,如到一些公共场合要安静,服从一定的纪律等等。 4、好学、好问、喜欢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 习新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这就

要求我们在带孩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活动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不仅顺应了幼儿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勤于思维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不要敷衍了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5—6岁的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遇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同伴交流的机会,如按时送孩子来园,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地与别人一起共事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也为小学的班级式学习做准备。 6、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较小、中班幼儿也有了提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这就要求我们带孩子进行一些比较深入和持久的活动,而不是一会一换。如在陪孩子游戏时,可以安排一些半天或一天能够完成的内容。 直觉行动性思维(2-3岁)是指幼儿在操弄物体时才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和实物,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思维发展在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展的准备时间,,思维开始的标志是幼儿语词的概括。 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第一,离不开思维的对象,凭空不能思维;第二,离不开操纵或摆弄实物的动作。直接行动思维有个好处:它属于无意识思维,不太消耗能量,孩子不感到累。皮亚杰认为:如果剥夺孩子的动作就会影响孩子思维的进程,思维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比如幼儿握笔画画,事先是没有目的的,即先做后想,边画边想,画出来以后问宝宝他才知道画了什么。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 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 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 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 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 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 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 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 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儿童 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 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 力的思维工具。 (一)直觉动作思维

所谓直觉动作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才能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觉动 作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前期。 直觉动作思维能使儿童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这种思维的发展,就主体来讲,使儿童的动作逐渐协调起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就客体来讲,使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协调起来,便于把客体从实践和空间上 组织起来,作为将来解释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起点。但由于直觉思 维缺乏词的中介,因此有狭隘性(思维的范围)、表面性(思维的内容)和情景性(思维持续的时间)的特点,还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它们 之间的复杂关系。 事实上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皮亚杰说,直觉行动思维指导学龄 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抽象思维)的一个基础。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 具体形象思维有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是思维发展中的质变。学龄初期儿童抽象思维有如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有很大的具体性。儿童需要通过直观形象来理解抽象的超经验的概念。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借助实物 或手指头的帮助,遇到解题困难时,要靠直观图象以求解答。学龄 初期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存在并在思维活动 中进行消长的复杂过程。 2.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又是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起初由于他们内部语言还不够成熟,因此还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

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还有赖于具体形象。 (2)开始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初三处于迅速发展转折期,但尚未处于优势地位。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期。初二是关键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 (4)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特点。 2.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初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兴 趣广泛、思维活跃、敏感;少有保守性;喜欢进行丰富、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初中生的求异思维发展非常明显,求同思维发展比较缓慢。初中生的这种创造欲望,主要来自于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和高涨的自我意识。 3.初中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深刻性及其培养:初中生能够自觉地要求从本质上看问题,但实际中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采用一题多变、设置隐含条

各年龄阶段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敏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或方式,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具体形象思维 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3.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

3到6岁幼儿思维特点

3到6岁幼儿思维特点 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而人的智力因素都是从孩提时代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父母就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3到6岁幼儿思维特点 心理学一般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并且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 为了提出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孩子们在思维活动中进行着各种心智操作,这个过程充满了思索与判断,也体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性,并加以认识的过程。?综合:是指把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结合成为某个整体。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过程。 ?抽象:是在比较基础上分离出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概括:是将抽象的部分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上的过程。?具体化: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将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应用到相应的个别事物上去。 一、思维力的发展 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必须先了解人的思维发展的过

程。 思维的发展总趋势是: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0~3岁:最早的思维活动——动作思维 这一阶段,婴幼儿的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 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 3岁后,幼儿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相当大的部分,但形象思维仍占据了很大比例。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 ?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5~6岁时,孩子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各种变化。 1、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这时,你用语言向他描述事物,一般情况他会理解); 3、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比如,早期孩子在看电视时,便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介绍

在《幼儿心理学》里,引述了这样一个实验材料,就是要求幼儿分别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以下任务:把一套简单的杠杆连接起来,借以取得用手不能直接拿到的糖果,也就是让孩子找出物体之间极简单的机械结构关系。第一种可以用感知动作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在实验桌上放有组成杠杆的实物材料,孩子可以动手操作以达到目的;第二种需要用具体形象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只在图画中画出组成杠杆的有关材料,让孩子看,他们只能凭图象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第三种只能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不给孩子提供实物,也不提供画有实物的图片,只用言语说明任务和条件,这时,孩子既不能动手操作,也没有图象可以凭借,而只能在概念的基础上,凭借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实验的结果证明: (1)幼儿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以感知动作思维方式的效果最好; (2)幼儿主要使用感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解决问题; (3)幼儿三种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解题方式出现在幼儿后期,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感知动作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低级形态。它是最先在儿童身上出现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在3岁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中,它居于主导的地位。这种思维活动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思维活动离不开感知的具体对象,是在直接感知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是思维活动必须在儿童亲自摆弄、操纵物体,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进行。例如,儿童拿到一个布娃娃,就可能想到拍布娃娃睡觉,如果这时能在她面前摆放一张玩具小床,并让她玩耍,她就可能想到让娃娃期在床上睡觉;如果不给她小床,而给她小匙、食品之类的东西,则她可能想到喂娃娃吃饭。这时儿童还不能离开实物,仅凭已有的实物表象进行思维,因而其思维活动不论就时间、空间而言,还是就内容而言,都有极大的局限性,思维内容相当贫乏。 尽管如此,感知动作思维依然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基础,而且是3岁前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父母应该十分注意发展儿童这种思维手段。 3岁前小儿的“勇敢”,常常因为无知而显得十分鲁莽,使父母受到惊扰。一个孩子拿棍探索着墙上的裂缝;突然转而将棍向电器插座上插去;一个孩子在草丛中玩耍,忽然翻开一块碎砖,将发现的蜈蚣抓在手里。诸如此类的行为,常常使父母心惊肉跳。因此有些父母干脆不让孩子到处活动,希望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看看画报、小儿书,唱唱歌,玩玩积木,抱抱娃娃。父母希望用家庭一角的小天地,代替大自然的大天地;希望孩子以所谓“文雅”的活动,代替那些被认为“粗野”的行为。这样必然大大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减少孩子的活动量,减少孩子可能接触认识的对象,不利于孩子感知动作思维的发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创造思维发展的条件。当孩于的思维活动由于感知对象或动作的限制而停滞不前时,可以为他提供一些继续思维下去的前景。例如,一个小孩子想伸手拿到窗台上的玩具,可是由于窗台太高,即使他急得踮起脚去拿,也依然拿不到,他束手无策了。这时,父母可以拿一把小椅子,放到窗台前,孩子看到椅子,马上爬上去,拿到了玩具。这里,父母提供的小椅子,为孩子继续思考下去,并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孩子的思维发展不能停留在感知动作思维阶段。从3岁左右开始,具体形象思维形式在孩子的思维活动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思维形式,是孩子从感知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中间形态,是较高于感知动作思维的第二阶段的思维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摆脱感知对象和孩子动作的束缚,而利用表象的联想思考问题。概括的表象比物体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利用表象思维受时间、空间和动作、对象的限制较少,因而可以扩大思维活动的范围,丰富思维活动的内容,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以讲故事为例,为了给3岁前的小儿讲故事,常常需要一些实物,如玩具、图片等的支持,并伴随必要的动作和活动;给5—6岁的幼儿讲故事,则可减少或不用这些东西,而主要靠父母辅以手势和表情的语言描绘,孩子随着父母的言语描绘,能联想到相应的情景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内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儿 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 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只要教学得法,在着重抓了思维的智力品质的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在小学儿童思维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潜力,假如适当地挖掘,这个潜力能变为他们巨 大的能力因素。 (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 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尽管小学儿童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抽象逻辑思维,但它却具备了一切逻辑思维形式,包括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 (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卡通一词是英文cartoon的音译,意为连环漫画、动画片。卡通形式的电脑游戏软件及有关的生活和文化用品是由卡通派生出来的。我国的卡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五六十年代诞生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三毛》系列漫画及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改编的连环画等,不仅深受孩子的喜爱,而且也深 深地打动了成人。到了80年代中期,我国的卡通市场急速萧条下来。就在这个时期,外国的卡通以电视为主要媒介,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占去了孩子们大量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空间。许多年轻的父母都 抱怨:“这孩子,一天到晚都被电视里的动画片迷着,什么也不干……”不仅是电视,还有图书、玩具、服装甚至文具,卡通全方

位地进入了孩子们的生活。然而,任何有理由在社会上存在的事物,必定是有利有弊的,教育的功能就在于用其利而避其弊。 一、卡通片对儿童思维的积极作用 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看,卡通片都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对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1.不拘一格的视觉造型。由于卡通是根据人的想象设计制作而成的,因此它不受真实事物的限制,可任意塑造、删减、夸张、变形。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有限的现实时空的一种积极超越。卡通的主角往往有其现实生活的原型,保留着原型的一些形态和属性, 但又不拘泥于原型。有的卡通形象是组合式的,是用几种原型的某 些部分组合而成的;有的是融合式的,即消解各原型的形态结构,融 合其功能属性塑造而成的。所有这些,儿童既容易接受又有兴趣接受。 儿童的思维在生命早期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于面前这个世界,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对于儿童来说,事 物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因此, 在儿童的愿望世界里,为了某种功能的获得可以不惜改变事物的真 实结构。卡通正好迎合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为了能飞行,人可以长 上翅膀;为了获取胜利,英雄可以拥有神奇的武器;各种动物可以具 有人的神态表情和意愿,等等。卡通片的视觉造型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 无穷的乐趣。 2.多通道的感官刺激。卡通从以笔墨纸张为载体发展到以电影电视、电脑软件为载体,实现了从单一的视觉刺激到全方位多通道的 感官刺激的转换。特别是在采用了电脑合成技术的今天,它声画同步,时空合一,孩子慢慢从阅读式的文化走入了多媒体的文化。许 多卡通片节奏快,色彩丰富,富有动感,又有适当的重复,很容易 为儿童接受。 儿童处在生命发育的早期,他们的感官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刺激。这些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刺激既是儿童感官生理发育成熟的外在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1)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而人的智力因素都是从孩提时代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父母就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什么是思维? 心理学一般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并且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 为了提出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孩子们在思维活动中进行着各种心智操作,这个过程充满了思索与判断,也体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性,并加以认识的过程。 ?综合:是指把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结合成为某个整体。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过程。 ?抽象:是在比较基础上分离出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概括:是将抽象的部分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上的过程。 ?具体化: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将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应用到相应的个别事物上去。 一、思维力的发展

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必须先了解人的思维发展的过程。 思维的发展总趋势是: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0~3岁:最早的思维活动——动作思维 这一阶段,婴幼儿的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 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 3岁后,幼儿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相当大的部分,但形象思维仍占据了很大比例。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 ?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5~6岁时,孩子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各种变化。 1、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这时,你用语言向他描述事物,一般情况他会理解); 3、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比如,早期孩子在看电视时,便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思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备 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并不是在出生时都已具备的,而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发展的。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或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他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思维发生以后,不是孤立的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记忆等认识过程,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变。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是单纯的反应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的理解了的知觉,儿童的知觉也就变得复杂化。同样,思维的参与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思维好似儿童的情绪或动越来越复杂,出现了恐惧情绪、关爱情感、道德情感等高级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都与对事物的理解密切相关。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一时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儿童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的认识自己。 第二节思维的发生及发展趋势 一、思维发生的时间及标志: 儿童的思维在2岁左右发生,发生的标志是出现最初的语词概括。儿童的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的概括。这时的语词只是代表某一物体的名称,没有概括的功能。比如,小孩说的“灯”只是代表他自己房间里的那盏灯,而不是代表所有的“灯”。 第二阶段:动作概括阶段: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儿童使用物体的动作,使儿童的概括方式发生显著的改变,儿童不再根据颜色来概括各种不同的实物,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 第三阶段:语词的概括:2岁左右出现了语词的概括。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得次要特征。比如,舍弃船的颜色、大小等差别,把“船”这个词作为各种船的标志,甚至当物体不在眼前时也能从概括的意义上来使用代表这种物体的词。这时才是概念性概括的产生。 可以说,直观地概括是感知水平的概括;动作的概括是表象水平的概括;而语词的概括才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形象思维:3岁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思维在 实际行动中进行,离开行动关于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这种思维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突出。 2、具体形象思维: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它是中班 幼儿思维的主要方式。 3、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 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严格的说学前期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二)思维工具变化的三个阶段: 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是(感知和动作)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

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一)直觉动作思维 所谓直觉动作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才能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觉动作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前期。 直觉动作思维能使儿童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这种思维的发展,就主体来讲,使儿童的动作逐渐协调起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就客体来讲,使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协调起来,便于把客体从实践和空间上组织起来,作为将来解释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起点。但由于直觉思维缺乏词的中介,因此有狭隘性(思维的范围)、表面性(思维的内容)和情景性(思维持续的时间)的特点,还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事实上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皮亚杰说,直觉行动思维指导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抽象思维)的一个基础。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8310062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 在思维的个体发展过程中,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一种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来进行的思维,也就是说思维的问题是直观的,以具体形式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实际动作,思维受动作支配。幼儿前期儿童的思维就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在操弄物体时才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和实物,思维也就停止了。 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的表象来进行的思维。思维的问题是具体的、形象的;能够脱离实际动作,借助于表象,即依据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解决问题。具体形象思维已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够支配行动,开始具有比较独立的性质,但往往容易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依靠词所标志的概念来进行的思维,思维的问题是以抽象的概念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通过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类思维方式。 儿童的思维在幼儿期继续发展,表现出下列特点。 一、具体形象思维明显发展 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例如,幼儿虽能对5+2=7进行计算,但实际上,他们在进行计算时,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与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实物表象,如五个皮球加上两个皮球,或计数自己的手指才算出“7”来的。 幼儿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到幼儿晚期才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这时儿童能够凭借一些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了解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感知水平的抽象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舍弃其非共同属性的过程。概括则是在思想上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联合起来的过程。人们通过抽象和概括,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幼儿初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往往只是对事物的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的概括;或者只顾把相同属性抽出而不顾不同属性的剔除。它们只能反映物体直观的特点,也就是在感知水平上进行抽象概括。表现出下列现象。 (一)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与儿童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也与儿童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借助思维活动,儿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教材,掌握多种概念、理论,了解事物的规律和知识体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 比起感觉和知觉等,思维发生较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而小学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论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如下一些特点。 (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儿童思维的发展遵循着质量互变这一辩证规律。在小学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是一个质变。但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质变都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通过新质要素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逐渐衰亡和改造实现的。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的。 刚入学的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他们还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解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

一个事实:当儿童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感到困难时,只要教师用直观教具一演示或以形象的语言来提示,学生就能很快领悟,得到正确答案。初入学儿童的思维虽然保持具体形象的特点,但不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小学儿童的思维如何从以具体形象为主向以抽象概括为主过渡呢?我们仅以一个实 验为例具体说明。在一个关于“儿童对物体运动速度”的认知发展研究中,小学儿童在理解v=s/t这一抽象关系时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最初(6~7岁)儿童比较两车速度的快慢只是依据单一的空间因素,如哪个车停在前面哪个车就快;或只依据单一的时间因素,如哪个车先停哪个车就快。以后,儿童逐渐能看到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但也只能从外部形象判断,不能整合其中的关系。最后,儿童才能真正抽象出“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主动采取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逐渐达到了抽象概括的水平。对速度的认知如此,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 (二)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不能同时注意和思考更多的方面。这种倾向称之为思维的中心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试验:他给儿童看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杯,杯中装着一样多的水,让儿童确认两个杯子的水一样多之后,将其中之一倒在另一个扁平的杯子中。他们让儿童判断此时两个杯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