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描述马来西亚的优势,分析中国与马来西亚发展的亮点,并分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双边贸易取消关税自贸区

中马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往来。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商人就去马来半岛从事商业活动。1974年5月31日,马中两国建交,马来西亚成为东盟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2004年5月,巴达维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2005年5月,吴邦国委员长对马来西亚进行友好访问。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2009年6月,纳吉布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09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2011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中国与马来西亚是友好近邻,中马两国建交38年来,双边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贸往来迅速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日益深化。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也一直稳居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11年,中马两国贸易额达900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创历史新高,中马双边经贸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中马合作发展亮点

近年来,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出口电子产品、石油、橡胶、棕油、锡、木材、可可、纺织品;进口机械运输设备、食品和燃料等。马来西亚资源丰富,是世界第一大锡出口国,橡胶产量,石油、马来西亚还是世界棕榈油生产大国,但大部分棕榈油只经过粗加工后就出口。因此,在棕榈油加工、油脂化工、棕榈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市场潜力很大。同时,马来西亚水产资源、热带农业和经济作物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也大有商机。近些年来,马来西亚电子电器产业的进口额仅次于机械和交通设备的进口额。该行业

的第一大类产品是办公设备、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及零件,第二大类产品是通信及音响设备,第三大类产品是电动机械、设备、器具及零件。天然气储藏量居世界前列。马来西亚公路和铁路主要干线贯穿马来半岛南北,航空业亦发达,加之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使马来西亚成为东南亚各国中一个颇受外资青睐的国家。

但在马来西亚工业中,机械工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相对薄弱。中国企业可到马来西亚投资设厂,开拓业务,也可以在马来西亚从事家电等轻工产品的组装加工业务,利用中国国内生产的零部件,在马来西亚设组装厂,雇用当地员工,就地销售。在农产品市场方面,马来西亚粮食作物和温带蔬菜及水果产品需大量进口。其中,玉米、小麦、大豆和稻米在进口中占有相当比例,不少种类的产品从中国进口的数量和金额在其主要进口国家中均名列前茅。目前,中国已是马来西亚最大的玉米供应国,占其进口量的90%。此外,马来西亚的花生及其制品、各类水果也主要从中国进口。

二.中马之间的合作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需要向海外市场出口本国商品以实现增长,对中国而言,马来西亚是很好的出口市场。而对马来西亚来说,中国购买大量原材料使其受益。马来西亚在金融、旅游、会展、酒店管理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在建筑、海运、电信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马两国在服务贸易的发展基础、产业格局和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使双方的服务贸易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为双方发展服务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两国进一步开放服务业,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马来西亚自2008年起连续三年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中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两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持续增长,2008年,双边贸易额为534.69亿美元,同比增长15.2%,提前2年实现了两国领导人制定的500亿美元目标。2010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到742亿美元,增长42.8%。马来西亚非常重视中马双边贸易,并在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工业部的领导下促进马来西亚对中国服务和出口关系,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设有办事处。北京的办事处主要针对华北和东北地区,除了要促进双边贸易之外还要分管投资方面的事务。由

于中马贸易结构互补性强,自贸区带来的贸易便利使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2007年,双边贸易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二十七,2008年双边贸易额五百三十五亿美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五。马来西亚已经成为中国在东盟各国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马来西亚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并且多年来一直是马来西亚橡胶和棕油产品的最大买家。2009年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双边贸易仍十分活跃。2010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到四百五十五亿美元。

三.中马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之前金融危机对国际经融的影响,加之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基础尚不稳固。且东南亚各国普遍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外依赖性较大、内需不足的问题,东南亚区域内金融市场仍欠稳固,易受外部影响。此外,高油价、部分国家政局波动也对东南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虽然已经形成自贸区,在东盟自由贸易协议之下,到2010年,马来西亚出口到中国的7000多种产品的关税大幅度下降,有9000多种中国产品出口到马来西亚是免税,有可能从中引起恶性竞争,而且各国必须解决政治、政策及安全等问题,以营造出合适的投资环境。

四.中马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自贸区的建成十分有必要,因为只有把关税降低才会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国银行马来西亚分部执行总裁郑经伯表示,尽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使得7000多种商品关税被取消或引起恶性竞争,但只要各国能以自己的长处互补,就能消除削价战并转向共同增长的道路。他说,中国许多商品的低成本无疑是许多国家无法比较的,但各国有不同的专长和独特的条件,能够有互补的功能。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刘健也指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是双方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双赢的制度安排。

两国之间应该深化经贸合作。稳定双边贸易,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有利条件,努力挖掘潜力,促进双边贸易稳步增长;加强投资合作,中国政府支持中国相关企业参与马来西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利用多种融资渠

道,推动两国投资合作取得新进展;扩大能源资源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拓展金融合作,加强两国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交流,加强多边协调和配合,共同推进东亚地区财金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国际金融稳定。政府与教育部门应该重视深化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欢迎更多马来西亚青年学生来华留学。加强防务安全合作。加强交流,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密切两国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合作,与马来西亚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企业应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自贸区协议提供的制度环境,充分了解和利用好自贸区各项协议中所提供的优惠措施和政策,了解市场,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大环境带来的新机遇中实现更好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为两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稳定、优化和透明的商业环境,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中国市场的开放,为马来西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马来西亚企业可以更充分的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同时自贸区的建立使中国企业界了解马来西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每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十国贸易投资洽谈会对于东盟各国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考虑到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经济发展会减慢,所以这就需要中国和东盟合作起来共同发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是依存的关系,即便中国迅速发展,它也需要辅助,尤其是能源或资源的进口。建设自贸区能够使贸易和资本的流动更为便利及高效率,而且在这些互动过程中慢慢提升整个经济区的效率及竞争力,同时达到工业技术转移的效果。马来西亚是东盟国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顺利建成将进一步加强中马两国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它的建立对中马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经济日报《共同推动中马互利合作再上新台阶》

[2] 中国经济网《马来西亚发展优势》

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描述马来西亚的优势,分析中国与马来西亚发展的亮点,并分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双边贸易取消关税自贸区 中马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往来。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商人就去马来半岛从事商业活动。1974年5月31日,马中两国建交,马来西亚成为东盟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2004年5月,巴达维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2005年5月,吴邦国委员长对马来西亚进行友好访问。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2009年6月,纳吉布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09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2011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中国与马来西亚是友好近邻,中马两国建交38年来,双边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贸往来迅速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日益深化。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也一直稳居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11年,中马两国贸易额达900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创历史新高,中马双边经贸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中马合作发展亮点 近年来,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出口电子产品、石油、橡胶、棕油、锡、木材、可可、纺织品;进口机械运输设备、食品和燃料等。马来西亚资源丰富,是世界第一大锡出口国,橡胶产量,石油、马来西亚还是世界棕榈油生产大国,但大部分棕榈油只经过粗加工后就出口。因此,在棕榈油加工、油脂化工、棕榈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市场潜力很大。同时,马来西亚水产资源、热带农业和经济作物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也大有商机。近些年来,马来西亚电子电器产业的进口额仅次于机械和交通设备的进口额。该行业

中国到马来西亚运输,中国到马来西亚运输方案

专注中国到马来西亚和东南亚海运空运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6639593.html, 中国到马来西亚运输,中国到马来西亚运输方案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各国中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马来西亚大力吸引中国投资,双方互利共赢,出口马来西亚双清促进中马贸易迅猛发展。那么中国到马来西亚运输方案都有哪些呢?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国到马来西亚运输,中国到马来西亚运输方案的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到马来西亚运输方案,以广州澳天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为例:散货双清服务:我司以广州和义务为出发点,把货物集中发到吉隆坡巴生港。然后由巴生港清关派送马来西亚全境。可以代收货款,可以包货物关税等。 整柜双清服务:我司可以提供马来西亚整柜海运到港到门服务,广州南沙和深圳蛇口有直航5天到达的大船,可以确保我们的交货周期。 1.整柜运输:根据货物方数选择柜型,分别有:20GP/40GP/40HQ (20GP可以装28立方26吨;40GP可以装57立方26吨;40HQ可以装65立方26吨);

专注中国到马来西亚和东南亚海运空运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6639593.html, 2.散货运输:拼箱运输不限制货物方数,最低可以1立方。 以上运输方式都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选择到港到机场或者到门服务,具体区别如下: 到港模式:我们将货物运到马来西亚港口,收货人自己安排去港口办理货物清关、递交资料、缴纳关税、提货等手续。 到门(仓库)模式: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双清到门服务,我们在货物到达马来西亚港口后安排货物清关、递交资料、代缴关税、提货派送等,收货人只需在仓库收货。 广州澳天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专注中国到马来西亚双清门到门综合运输服务,且与多家世界代表性的运输供应商建立了长期而深厚的业务关系:APL、EVERGREEN、COSCO、ANL、MAERSK、 COSCO、MSC、CMA-CGM、CSAV、SAFMARINE、MISC、CMA-CGM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合作伙伴。广州澳天货代公司在海运、空运、陆运以及保税、仓储、报关、保险、拼箱集运等领域中都有着成熟的业务网络和市场经验。 以上就是对出口中国到马来西亚运输,中国到马来西亚运输方案的内容。欢迎致电广州澳天,澳天物流专业客服将以专业的态度为您服务。

马来西亚经济概况

马来西亚经济概况 1.自然资源 锡矿丰富,但近几年产量连续下降。石油储藏量30亿桶(1986年探明),天然气80.2万亿立方尺(1996年1月估计)。此外还有铁、金、钨、煤、铝土、锰等矿产。盛产热带硬木。 2.经济简史 直到50年代末, 该国几乎完全是一个农业国和产锡国。60年代起, 政府根据本国经济特点, 推行农业多元化政策, 根据国际市场变化的需要, 积极鼓励油棕, 可可胡椒等经济作物的生产, 到1966年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棕油产销国。同时, 大量种植高产橡胶树, 使胶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政府通过兴修水利, 增加水稻灌溉面积,改善以马来人为主的稻农生活水平,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970年马来西亚开始施行新经济政策, 该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全面扶植马来人的经 济势力, 建立以马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结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1970-1990年这20 年中, (1)不分种族, 为穷人获得土地, 资金和其它社会福利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 规定这期间贫困户在全国总数中所占的比重由49.3%下降到16.7%;(2)利用行政手段, 对各种族的资本所有权进行重新组合, 马来西亚各种族的资本占有率重组成:马来人由2.4%提高到30%, 非马来人(主要是印度人和华人)只能占40%, 外国资本不能超过30%,实现"种族经济平衡",同时规定在就业人口比率方面要反映出种族人口的比率(马来人占53%, 华人占35%, 印度人占10%),以改变原来的"不平衡状态"。总之,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是依靠国家政权力量, 全力扶植马来人向工商业领域发展, 壮大马来人的资本, 使马来人最终不仅在政治占统治地位, 而且在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在施行新经济政策的同时, 推行"新兴工业法",以3-4年内豁免所得税的优惠吸引外国企业和本国企业发展"新兴工业", 整个70年代, 由于较好地利用了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工业发展很快,经济以年均7.8%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71年的52.8亿美元增至1980年的112.5亿美元, 经济结构已处在由农, 矿产品为主向工业化发展的阶段。 进入80年代后, 经济增长开始减速, 到1985年, 经济全面陷入困境,经济增长为-1.0%, 导致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长期推行带有种族歧视的"新经济政策"。它所带来的弊病是在80年代后才趋于表面化, 但后果是严重的, 主要表现在:新经济政策大大限制了非马来人私人资本的发展, 挫伤了他们的投资热情;国家花巨资兴建的一批国营企业对某些行业实行垄断, 限制了其它民族私人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而大企业亏损严重, 成为政府的沉重包袱;在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 本国的资本(主要是华人资本)却流向国外, 甚至资金流出速度超过了流入。1981-1985年经济增长年平均5.8%, 低于70年代的平均水平, 私人投资平均增长率只有1.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5%, 低于70年代的12.9%, 当然, 80年代中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对马来西亚也有一定的影响。

马来西亚国家市场分析

马来西亚 一、宏观环境 (一)经济环境 受投资扩张和内需增长带动,2013年马经济增长4.7%,虽低于2012年的5.6%,但符合马官方预期;2014年,马经济预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增幅在5%-5.5%。自2010年马政府启动经济转型计划(ETP)以来,私人投资持续活跃。2011年,私人投资额940亿马币(马来西亚法定货币,亦称令吉或林吉特,1美元约合3.10-3.35马币),2012年达1402亿马币,2013年约1650亿马币,私人投资已超过政府投资。 长期以来,马政府对汽油、天然气、电力、白糖等公共产品提供巨额补贴。近年来, 随着公共开支大幅增加,马政府债务负担日益严重。截至2013年9月30日,马政府债 务5292亿马币,占马GDP的53.6%,其中97%为国内债务,接近马财政部设定的55%的债务上限。为此,自2013年10月起,政府开始削减汽柴油、电力、白糖等产品补贴 额度,受其影响,其他日用消费品和部分建筑材料价格随之上涨。专业机构预测,2014 年马CPI将增至约3%。因马总体通胀水平较低,且政府削减补贴遵循逐步实施、区别对 待的原则,预计不会拖累马经济发展。 (二)政治及安全环境 马来西亚政局稳定,执政党联盟“国民阵线”长期执政,政策延续性较好。2013年5月,马举行第13届全国大选,“国民阵线”再次获得多数席位,总理纳吉布获得连任,组建新一届内阁。预计未来五年,马政府将继续把推动经济转型计划、吸引外国投资作为首要目标,努力使马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马虽为多种族、多宗教国家,但马来人、华裔和印度裔和平相处,民族关系较为融洽,社会治安整体较好。 二、承包工程市场发展状况 (一)市场整体状况 受政府扩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影响,近年来马来西亚建筑业增长显著。2012年,马建筑业总产值253.3亿马币,同比增长18.5%,成为马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其中,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占马建筑业总额的63.9%,成为马建筑业增长的主要市场。马建筑市场特点如下: 1. 市场开放,竞争激烈 马建筑市场相对开放,任何符合规定的公司均可参与竞争,本地企业、中、日、韩、欧美等国企业均参与其中,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历经多年发展,马本地大型建筑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实力日益增强,例如金务大(Gamuda)、怡保工程(IJM)等龙头建筑企业,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在马拓展业务多年,目前在马建筑企业30余家。另据有关机构统计,日本在马建筑设计企业共计约90家。韩国、欧美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在各自专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市场参与者众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竞争极为激烈,同一项目往往有数家甚至十数家公司或联合体参与。本地公司与外国公司既竞争又合作,外国公司往往需要发挥自身技术或资金优势与本地公司组成联合体,方有中标可能。 2. 项目层层分包严重 马建筑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因承包商数量庞大,建筑业层层分包情况极为普遍,形成很长的分包链。为保护本地公司,马政府规定外国公司一般不能直接从业主处直接承接马政府财政拨款项目,而必须向本地公司分包,除非是政府间特殊项目或私人投资项目。绝大多数大公司作为主承包商承揽项目,然后将项目分段或分块以竞标方式交由一些小型分包商,而分包商再将工程分包给更小的分包商,甚至有三包、四包的现象。由于分包往往通过最低价竞标方式进行,导致分包商报价常常低于实际水平,项目竞争激烈,分包商经营风险增加,同时也对发包企业的经营管理构成一定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马来西亚文化背景

马来西亚文化背景 ◆马来西亚:简称大马(Malaysia),首都吉隆坡,是位于 东南亚的一个国家。马来西亚由十三个州组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位于马来半岛的西马来西亚,北接泰国,南部隔着柔佛海峡,以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连接新加坡; 另一个是东马来西亚,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南部接印度尼西亚。属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西亚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燕窝的主要产地,有悠 久的燕窝采摘和加工历史。 ◆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国家,其中马来人及其他原住民占6 8.7%,华人占23.2%,印度人占6.9%。沙捞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为主,沙巴州以卡达山族为主。由于民族众多,又是景色秀美的旅游国家,因此也是众民族美食聚集的国度。 ◆ ◆马来西亚(Malaysia)国旗又被称为“辉煌条纹”(Jalur Gemilang)。是马来西亚的国家主权象征之一。国旗由十

四道红白相间的横条所组成,左上角为蓝底加上黄色的新月及十四芒星图案。长宽比例为2:1。这道旗帜自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时正式开始启用。14道红白横条和14角星原代表全国14个州,自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后代表全国13个州和联邦直辖区。蓝色象征人民的团结,黄色象征皇室,红色象征勇敢,白色象征纯洁,新月象征马来西亚的国教伊斯兰教。 ◆ ◆马来族(马来语:Melayu)又称巫族,习惯上也称为马 来人,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马来人是东南亚的土著之一。于全世界的民族相比,马来族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民族。 ◆马来人信奉回教,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 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南部等。另外非洲的南非也有马来人。

1、马来西亚著名建筑 ◆双峰塔(全称吉隆坡石油双塔) ◆【别称】:佩重纳斯大厦、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大厦、国 家石油双塔、双子塔 ◆吉隆坡石油双塔坐落于吉隆坡市中市(Kuala Lumpur city centre) 简称KLCC计划区的西北角,属于此计划区的第一阶段工程。于1997年建成使用,共88层,曾经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直到2003年10月17日被台北101超越,但仍是目前世界最高的双塔楼,也是世界第四高的大楼双峰塔是吉隆坡的标志性城市景观之一,是马来西亚经济蓬勃发展的象征。 ◆连接双子塔的空中走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过街天 桥。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及凯瑟琳·泽塔琼斯(CATHERINE ZETA-JONES)主演的《偷天陷阱》里,男女主角就是从这里逃脱。站在这里,可以俯瞰马来西亚最繁华的景象。双子塔内有全马来西亚最高档的商店,销售的都是品牌商品,当然价格也是最高的。塔内有东南亚最大的古典交响音乐厅——Dewan 古典交响音乐厅。 ◆塔楼的主要用户是马来西亚政府拥有的国家石油公 司。KLCC计划之办公室、购物中心等。

泰国与马来西亚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异同及成果

泰国与马来西亚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异同及成果(1)相同之处 ①都实行出口导向战略。20世纪前期,泰国和马来西亚均是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出口导向型经济。此时泰国工业发展战略向出口导向型工业转变。 ②发展出口导向工业常常受到资源、技术、投资等条件的限制;产品出口常受到国际市场的限制;此经济发展战略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波动会引起国内经济的波动。 (2)不同之处 ①泰国:泰国政府从1961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五年计划,作为各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指导原则,分阶段实施鼓励工业发展的“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战略。70年代以后,泰国轻纺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已能自给自足,工业发展战略向出口导向型工业转变。总体上,泰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为: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协调发展;“双轨式”经济发展战略——对内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强化基础经济,推行经济改革等,对外大力推动多边和双边自贸安排,吸引外资,扩大出口。 ②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从20世纪70年代前,经济以农业为主,依赖初级产品出口。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主要发展“取代进口”工业。七十年代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马政府还实行“新兴工业法”,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发展新兴工业。90年代以后,“国家发展政策”强调经济平衡发展,基础工业多元化,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实行鼓励吸引外资的长期政策,借经济一体化加强竞争力。 (3)成果 ①泰国:70年代,工业发展向出口导向型转变。80年代,调整工业结构,寻求适合泰国的发展模式,实施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使得泰年经济增长率不断增长。1999年以后,泰经济逐步走上复苏的道路。扩大出口一直成为泰重要的经济政策趋向,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一般为50%~60%,2001年以后,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自贸区,与多国签署自贸区协议。 ②马来西亚: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已处在由农、矿产品为主向工业化发展的阶段。1987年,年均国民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新兴工业国之一。2000年全面恢复8.9%。2002年开始进入新的增长阶段。马在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最富有国家排行榜中排名第59,居东南亚第三名。

中国与马来西亚货物贸易分析

中国与马来西亚货物贸易分析 摘要:马来西亚是东盟的重要成员国,同时也是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马货物贸易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中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遗憾的是对于中马货物贸易的研究多年以来却一直鲜有著述。本文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贸易模型和贸易分析方法,试图构建中国与马来西亚货物贸易往来关系的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对中马之间的货物贸易做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贸易逆差;贸易互补;产业内贸易 1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货物贸易发展现状 自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以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2004-2007年马来西亚连续4年成为中国在东盟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8年马来西亚超过新加坡跃居中国在东盟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进出口总额达534.69亿美元,占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总额的23.14%。 纵观2002-2008年中马经贸的发展,中马经贸存在着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1占中国与东盟贸易份额较大,双边进出口往来发展迅速。 马来西亚与中国的贸易额约占东盟与中国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初,中马双边进出口总额在就达到了142.71亿美元,是同期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贸易总额有突破100亿美元的仅有的两个国家之一(另一个为新加坡,2002年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40.18亿美元),中马双边贸易增长率达到了51.4%。在接下来6年,中马双边贸易增长率约为20%。2008年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东盟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进出口总额达534.69亿美元。 1.2中马双边贸易增长率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2-2008年中马双边贸易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周期。2002-2005年,中马双边进出口增长率从51.4%的峰值,逐步回落到16.9%;2006-2008年略有回升,2007年达到了25.0%,2008年回落至15.2%。中马双边贸易增长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其原因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有很大关系。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中国与东盟共同实施CEPT条款及其它贸易优惠政策,大大刺激了中马经贸的发展,出现了中马经贸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之后随着刺激效应的消退,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

马来西亚华人 什么是马来西亚华人 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总人口2800万,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这三大民族构成了马来西亚人的主体。其中,马来人并非马来西亚人的简称,而是马来西亚的一个主要民族,又称巫族,信奉伊斯兰教。华人约六百多万,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二战结束时,马来亚殖民地(马来西亚旧称)500万总人口中,马来人占50%,华人占38%,印度人占11%(该统计数字不含新加坡)。因华人普遍比较富裕、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因此人口出生率低,2010年华人在总人口中已经降到24.6%。 据古书记载,远至汉唐,就有中国人迁居今日马来半岛的记录。中国人向南洋的大规模移民史大约有三次。第一波是唐宋时代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南洋,后来大多被当地土著同化。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开始了第二波移民潮,两广、福建的华人移居马来半岛并与当地人通婚,满清入关后闭关锁国,这些人被隔绝于海外,他们保留了大明风俗并融入很多当地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被称作“娘惹峇峇”或土生华人的族群(华南方言所谓“三代成峇”即为对这些土著化了的早期移民的描述,马来西亚主要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创始人陈祯禄即为土生峇峇华人)。这部分华人世代居住于东西方重要航路上,数百年来见惯了各国商人,因此长于商贸,并于19世纪初与初来此地的英国殖民者合作良好,在殖民时代曾被称为“国王的华人”(Kings’Chinese)。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开始了第三波移民潮。大约在同一时期,开辟了海峡殖民地(辖区包括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后改称英属马来亚)的托马斯.莱佛士爵士苦于缺乏劳动力,他鼓励中国人前来定居,大批华工从人多地少的华南各地来到马来亚,这些人被称为“新客”,构成了今日东南亚华人的主体。很快,“在任何现代技术或专业化的竞争当中”,华人都迅速甩掉了马来人并取得成功。英国殖民官员说,“华侨是世界上最强健、最雄心勃勃、最能相互支持,脑瓜也最灵活的移民”,而马来人则“毫不注意个人创造或竞争意识”,是那种“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需要保护”的人,很多华人身无分文来到马来亚,不知疲倦的工作、攒钱、成家立业,最终成为百万富翁。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华人用血汗累积起丰富的经济实力。 马来西亚华人的简况 马来半岛华人虽然孤悬海外,但历史上却一直心系祖国。光绪年就有马来商人为朝廷捐款80万两白银买军舰,却被朝廷挪去修了颐和园。《辛丑条约》签订后,马来亚槟城的寺庙方丈还募款数万银元捐给朝廷以资“庚子赔款”,获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御赐的匾额。1911年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事败,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很多人是马来亚华侨。抗战爆发后,英属马来亚的华人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从抗战爆发到太平洋战争开始马来亚沦陷的4年多时间里,华人华侨为祖国筹款占到了全世界华人赈款的2/3,1000多名来自马来亚的华侨机工志愿回国支援抗战。日军占领马来亚后,在很多地方发动报复性屠杀,有多达30多万华人遇难。1948年,马六甲市建立了蒋中正亲书“忠贞足式”四字的纪念碑,以纪念抗战牺牲华人华侨。 二战后,英国重返马来亚殖民地,以华人为主的马来亚共产党在1947年发动了争取独立的游击战,并频频发动针对欧洲种植园主和富有华侨商人的暗杀行动。在几起引起广泛关注的暗杀事件后,1948年,英国殖民当局宣布马来亚进入了持续十二年之久的“紧急状态”。这实际上是一场游击与反游击的战争,又称“马来亚战争”,二战后被解散的英国特种部队——SAS特别空勤团因为这场战争而重建,并建立了卓越的战绩。最终游击队被打败。在此期间,发生了很多大事:英国殖民者被游击战打的焦头烂额,一度想将大批华人强制遣返回国,而事实上华人也是武装冲突的受害者,而且是双重受害者,富裕华人被马共游击队视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中国企业对马来西亚直接投资环境分析

中国企业对马来西亚直接投资环境分析 专业:工商管理 学生:张刚茹 摘要 马来西亚是位于东南亚的新型工业化国家。马来西亚工业基础良好;西濒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优越;多年来积极引进外资,经济发展迅速,政府为实现1991年提出的旨在于2020年将马建成发达国家“2020宏愿”跨世纪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高科技,启动了“多媒体超级走廊”、“生物谷”等项目,并不断加快引进外资步伐,积极吸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外资的进入。这对立足于产业转型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是一次海外投资、产业转移的良机。 关键词:经济增长,投资优惠政策,多媒体超级走廊

目录 第1章经济环境分析 (3) 总体情况 (3) 1.1经济体制 (3) 1.2人口 (3) 1.3GDP (3) 1.4工资水平 (4) 1.5金融环境 (4) 1.5.1融资 (4) 1.5.2证券投资 (4) 1.5.3外汇市场 (4) 第2章政治环境分析 (5) 2.1政治体制 (5) 2.2财产权和腐败行为 (5) 2.2.1财产权保护 (5) 2.2.2腐败防治 (5) 2.3外商投资政策 (6) 2.3.1投资法律保障 (6) 2.3.2投资领域及股权限制 (6) 2.3.3投资优惠政策 (6) 2.3.4外商投资保障 (7) 第3章文化环境分析 (7) 3.1社会结构 (7) 3.3.1人口构成 (7) 3.3.2各种族人口的社会地位 (7) 3.2语言 (8) 3.3宗教 (8) 总结 (8) 附录 (9)

第1章经济环境分析 总体情况 马来西亚是出口导向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是世界第二十九大经济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是东南亚第三大经济体,东盟重要成员国。人类发展指数世界排名第66位。得益于政府对外资和私人资本的刺激,马来西亚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 1.1经济体制 马来西亚是相对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国家通过宏观经济计划在指导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启动“多媒体冲剂走廊”和“生物谷”等项目,积极推进经济多元化。近年来为了加大吸引外资又开放了一个“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通过吸引外国人到马来西亚侨居和投资来带动当地的经济。总体来讲,国家在指导经济上的重要性下降,把私营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支柱。 1.2人口 马来西亚2010年12月22日公布的人口总数是2756万,其中马来人68.7%,华人21%,印度人6.9%,其他种族1.2%。不同族群之间经济不平等,华人占有马来西亚70%的市场投资。马来西亚实行扶马抑华的新经济政策,有一定的歧视华人的成分,但在强调马来人优先的同时,并不排斥华人的存在和发展,其政策的基点在于马华两族的共存和国家的繁荣,整体上较为理性和务实。 1.3GDP 2010年GDP总量世界第三十八位,218,950亿美元,人均GDP 7,775美元,

最新党在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演示教学

党在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第1题:要想追赶发达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要有比较高的增长率,才能够缩小。 A.正确 第2题:马歇尔:不得不承认,美国不断地倾注大量的援助,无法挽救中国的经济危机。 A.正确 第3题:70年代中国恢复()的合法席位,拥有了投票否决权,重新跻身于世界五大政治国家;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打开了战略机遇窗口。 A.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第4题:邓小平的“中国梦”有哪些?() A.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5题:60年前,中国是贫困落后、文盲充斥、“东亚病夫”、一盘散沙、生态赤字的人口大国。 A.正确 第6题:1952年—1978年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长率是( )。 A.1.50% 第7题:毛泽东在()所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A.1945年 第8题:孙中山:用任何经济指标来衡量,这个国家不可能有这么强有力的汲取财政能力, 这就是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启动工业化、现代化。 B.错误 第9题:6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大国、科技实力大国、经济实力大国和综合 国力强国。 A.正确 第10题:中国在低收入条件下,迅速经历了人口转变,即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第11题:()的“中国梦”:中国需要快速追赶,中国实际上非常贫穷。 A.孙中山 第12题: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和其他国家差距比较大,具有诸多的()。 B.后发优势 第13题:毛泽东时代的特点有哪些?() A.高增长 C.剧烈波动 D.结构性问题 第14题: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城乡差异巨大的()社会国家。 A.二元经济 第15题:从清王朝到大跃进时期搞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而且也没有完全提出现代化的目标。 B.错误

马来西亚

消除贫困:马来西亚的经验与实践 1.背景 1.1.在1970年,马来西亚主要是一个农业社会,在收入和社会福利方面存在巨大 的社会差距和种族差异。政府为消除贫困而实施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在短短15年就开始取得成效,绝对贫困率比1970年启动扶贫计划时降低了50%。 1.2.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另外15年内,马来西亚的绝对贫困水平再次降低一半 以上。到新千年初(2002),仅有5.1%的家庭仍处在贫困线以下。到评估马来西亚第九个中期发展计划(2007)时,据称贫困率已进一步下滑至仅有 3.8%的水平。有了这个记录,马来西亚可列为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使之提前达到2015年将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千年发展目标(MDGs)。 1.3.马来西亚当前消除贫困依然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将总体贫困发生率控制在一个 微不足道的水平,促使国家的社会发展服务能够适应当前现状和未来的前景。 表1: 2007年各社会阶层及总体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家庭数量(马来西亚经济规划部EPU, 2007) 马来西亚消除贫困的实践活动 2.贫困发生率概览 2.1.马来西亚1989年以前消除贫困的主要特点是实施第一和第二个马来经济发展 计划(1956-1965) ,以及第一个马来西亚五年计划(1966-1970),后者促进自由放任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未能消除贫困和出现一定程度的种族不平等,导致1969年爆发骚乱。 2.2.政府迅速推出新经济政策(1971-1990)以解决这些问题,将农业增长和发展作为 消除贫困和平衡股份所有权的关键。在此期间,马来西亚经历了第二个五年计划(1971-1975),第三个五年计划(1976-1980),第四个五年计划(1981-1985)和第五个五年计划(1986-1990)。马来西亚经济规划部(EPU)的减贫目标是将贫困发生率从1970年的49.3%降低至1990年的16.7%。 2.3.在新经济政策执行期满前夕,马来西亚政府启动国家宏愿政策(1991-2010) ,后 者制定了到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全国目标。随着第六个五年计划(1991-1995),第七个五年计划(1996-2000),第八个五年计划(2001-2005)和第九个五年

史上最全 马来西亚 中英双语介绍

史上最全马来西亚中英双语介绍 History The earliest recorded Malay kingdoms grew from coastal city-ports established in the 10th century AD. It is thought that originally these were Hindu or Buddhist nations. Islam arrived in the 14th century in Terengganu.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15th century, the Sultanate of Malacca was established under a dynasty started by a prince by the name of Parameswara from Palembang. The sultanate controlled the areas which are now Peninsula Malaysia, southern Thailand (Patani), and the eastern coast of Sumatra. It existed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and within that time period Islam spread to most of the Malay archipelago. Portugal made Malacca a colony in 1511 by military conquest, thus ending the Sultanate of Malacca. After the fall of Malacca, three nations struggled for the control of Malacca Strait: The Portuguese (in Malacca), the Sultanate of Johor and the Sultanate of Aceh. This conflict went on till 1641, when the Dutch (allied to the Sultanate of Johor) gained control of Malacca. The British took control of Malacca after the Anglo-Dutch Treaty of 1824. The British Crown Colony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was established in 1826, and Britain increased its control over the rest of the peninsula.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济合作

中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合作的前景 与限制因素分析 [摘要]:通过阐述中国与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基础、现状和前景,以及通过对限制因素的分析,了解马来西亚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与中国有哪些合作的可能性和互补。特别是在东盟合作的驱动下,赢来了中国与马来西亚很大的合作机会。 [关键词]:合作前景限制因素互补 [前言]:中国与马来西亚一直关系良好,各方面都有合作,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方面。马来西亚也是东盟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近年来,中马在各方面加强合作,马政府也积极引进中国在马的投资,颁布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减免关税、所得税等。中国政府也加大对马的投资合作,中马高层往来频繁,各领域友好合作不断深化。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与契机,为中马关系拉开友好合作的序幕。 一、中马合作发展的基础 1.马来西亚资源丰富 马来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气候,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棕榈油及锡的出产国,也是优质热带硬木、石及天然气的重要出产国;此外,还盛产可可、胡椒、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渔业资源也丰富,除各种鱼类外,马来西亚海岸还产龙虾。而我国却非常稀缺橡胶、锡和天然气,在这这些资源上可有很大的合作发张前景。 2.交通便利 全国有良好的公路网,公路和铁路主要干线贯穿马来半岛南北,航空业也较发达。飞机、

铁路、汽车、渡轮和水翼船等交通工具设施较完善。比如航空,马来西亚航空运输相当发达,除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提供飞越全球110条国际航线外,另外还有50多家国际航空公司飞抵马来西亚。铁路网,从马来西亚半岛北部延伸到南部,从东伸展到西,为旅客提供便利的交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它的交通发达程度直接挂钩,这些良好的交通为马来西亚吸引很多的外商投资,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 3.政治基础 奉行独立自主、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视东盟为外交政策基石,优先发展同东盟国家关系。重视发展同大国关系。 中马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往来。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商人就去马来半岛从事商业活动。1974年5月31日,马中两国建交,马来西亚成为东盟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2004年5月,巴达维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2005年5月,吴邦国委员长对马来西亚进行友好访问。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2009年6月,纳吉布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09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这些密切的友好访问说明两国政治关系友好,良好的政治环境也为中马两国的友好发展尊定很好的基础。 4.经济基础 马来西亚经济原以农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1991年,马政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旨在于2020年将马建成发达国家。近年来马来西亚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2010年马来西亚GDP已达到237853万美元,如下表所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学历互认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 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定为推动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并促进两国学生的交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代表马来西亚政府的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以下简称“一方”或“双方”)意识到建立高等教育学位互认机制的重要性,根据双方曾于2009年11月11日在马来西亚普特拉贾亚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高等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探讨在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可能性的内容,就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达成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如下: 第一款协定目的 根据本协定的各条款和两国的有效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双方同意本协定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两国互相承认的高等教育颁证机构所颁发给两国学生的高等教育文凭。 第二款定义 除非有另外约定,在本协定中: 1. “高等教育文凭”指中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承认并授权的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2.“经认证的教学项目”指由中国和马来西亚负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指定机构审核通过的教学项目。 3.“文凭互认”指凡经两国指定机构认证或视同认证后的文凭即可互认。

4.“指定机构”是指中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承认和授权的指定机构。 5. “高等教育颁证机构”是指中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承认和授权的公立或私立的高等教育机构(本国承认高等教育机构内的第三方文凭除外)。 6. “教学项目”指为获得某个文凭而需要学习并完成的课程安排。 7.“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指: 中国: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设立并授权颁发文凭的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政府法律规定下批准设立并授权颁发高等教育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 8.“私立高等教育院校”指:根据马来西亚私立大学法案1996[法案555]所设立的院校。 第三款双方的义务 为达成第一款所述目标,双方各自的指定机构应: 1. 提供各自国家所承认的高等教育文凭相关信息。 2. 根据各自国家的现行法规和实际情况,为对方国家所承认的高等教育文凭信息提供建议。 3. 为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在高等教育法规和两国文凭体制的对等研究方面向各自高校提供建议。 4. 双方公布目前在各自国家被承认的高校相关信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