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区发展中的执政党建设_时代意涵与推进路径

社区发展中的执政党建设_时代意涵与推进路径

马西恒

社区发展中的执政党建设:时代意涵与推进路径

[摘

要]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结构体系的深刻变革,使“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党建思路面临

挑战,基层党建的动力、组织运转的逻辑和党员的个人发展路径发生了重大转变,因而在新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和运作机制中已难以继续延伸传统的党建体制和思路。社区党建的战略意义恰恰在这里体现出来。社区党建内含着如何面对新的社会利益格局来拓展党的合法性来源、如何在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政治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这两个理论命题,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提升社区党建的内涵和意义,实现基层党建中心从单位向社区转移,推动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内的网络化整合。为此,本文提出了构建社区党建新体制的具体推进路径和具体的工作切入点。

[关键词]社区发展;社区党建;社会结构[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06)07-0049-06

在当今世界,依托社区建设来谋求社会发展,已逐渐形成一种世界性趋势;而把社区工作作为汇集政治资源的基本手段,从基层社会确立自己执政的社会基础,则成为现代政党行为的一个普遍特征。在这种趋势下,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改革开放与国内社会转型的复杂挑战,致力于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社区党建),实际上肩负着促进城市社区发展和巩固执政基础的双重任务。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意味着社区党建虽然从传统的街道党建演化而来,却又具有全新的时代内涵。换言之,面对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在理论上,社区党建内含着如何在新的社会利益格局中拓展党的合法性来源、如何在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政治与社会协调发展这两个重大命题;在实践上,社区党建提出了如何重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如何准确定位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通过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再现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等新的课题。理解理论内涵,把握实践方向,使社区党建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托,成为促进我国政治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环节,这正是本文的主要着眼点。

一、把握基层党建的战略问题

传统党建体系根源于战争时期的需要。在夺取政

权的战争时期,党的组织建制大致分为军队和地方两大块。在军队,强调“

支部建在连上”,既夯实了“连”这一基层战斗单位的战斗力基础,又依托军队垂直领导的严密组织体制形成了党的严密组织体系,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地方,党的任务主要是政治和社会动员,在国统区做好统战工作,在解放区领导政权建设,在保持严密组织纪律性的同时,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相对于军队而言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在城市,人、财、物统归国家调配,国家权力沿着行政条线延伸,条线的结点是不同级别的单位。社会结构的主体是垂直领导的条线单位体系,这种社会结构形态与军队建制类似。同时,由于经济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社会的组织形式(单位)和政治的行为导向(抓革命,促生产)高度统一,党的执政行为与政府的管理行为也高度统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政治动员。在这种形势下,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虽有所分工,总体目标却是相同的,党的执政行为不仅有充分的条件延伸到任何单位内部,而且从掌控资源、

生产动员、监督分配等方面都很有必要进入所有单位内部。这样,参照军队建制设置党的组织体系既有社会结构基础,也有现实必要性,“支部建在连上”的经验就推广成为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相应地,城市的地区党建实际上处于拾遗补缺的地位。农村的情况略有不同,由于实行乡村集体所

作者:马西恒,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城市社会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邮编:200233

有制,支部是建在村上的,农民和党员的生产与生活同时依赖于集体和家庭,乡村党组织就显示出地区党建的特点,显得比城市的单位党组织要松散。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结构体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经济社会的宏观结构形态看,新生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从业人员日益增多;公有制内部的企事业单位则通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逐步成为自主决策的主体;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又使个人与单位的关系大大简化,个人也成为自主择业、自由流动的主体。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所有社会成员,他们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主体地位逐步强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新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再依靠行政条线串联起来,而是依靠市场的利益交换、社会的功能依赖关系进行自发的分化和组合,这样的结构形态已经与军队建制完全不同,“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失去可参照的意义,党建体制的创新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从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看,市场和法制取代了行政和政治,成为经济社会运作的平台;原来高度一体化、按照政治逻辑运作的社会已经分化为经济、社会、政治三个领域,并分别按照不同的逻辑运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不再是基于政治动员,而是基于组织和个人自身的利益需求,这样的机制实际上已经不能再用一种政治逻辑或单纯的行政指令带动起来。从而,党的建设不能回避党员的个人利益需求,甚至不能回避基层党组织的利益需求。这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变自上而下的路径为自下而上的路径,从基层社会的利益需求中为党的建设寻找新的动力。

从经济社会的微观生态看,改革后的公有制单位,新生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作为利益独立、自主决策、自谋生存的主体而存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必然迫使他们围绕着自身的效率和效益运转,迫使他们只能承担专业化的功能、追求单一化的目标,这与传统体制下的单位一切服务于政治,将经济、社会和政治功能集于一身明显有别。如此,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围绕自身的生存逻辑,必然专注于自身的专业化目标,从而对作为政治组织的党组织发生排斥,这将是一个常在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党的组织能否服务于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目标,这还是一个考验,而党的组织是否应当服务于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专业目标,则需要针对不同的组织做出具体分析。

从社会资源的占有方式看,市场经济是一种“藏富于民”的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社会资源的占有方式日益向个人、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倾斜。党和政府只能调用和支配公共资源,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直接支配个人、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资源,从而使基层党建的资源依托发生困难。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和个人,由于沿着同一逻辑运转,不同方面的利益追求可以沿着同一个途径获得,比如,如果一个人成为生产能手,就可以得到待遇上的改善、政治上的提拔、社会声望的提高,等等,现在却不同了,不同的利益追求只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获得,一个人如果想同时获得经济利益、社会声望和政治前途,他必须分别参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政治活动,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结构,如何搞好党的建设?当前“两新组织”①党建越是走向深入,就越是发现实践的难度大、面对的理论矛盾多、实际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而公有制为主体的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和活动如何与现代企业制度对接,这个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党组织的现有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这些单位传统运作方式的惯性。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仍试图在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和运作机制中延伸传统的党建体制和思路。实际上,在全新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和运作机制下,要搞好党的建设,仅对传统的党建体制和方式做些小修小补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目标,追根溯源,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为此,需要从根本上把握如下三个方面的大问题:

第一,传统党建中体现的宗旨是什么?从根本上说,传统党建的经验主要体现为:一是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明的纪律性,主要通过党建体制的构造来实现,旨在确保党的组织统一和政令统一;二是党和社会的高度融合,主要通过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来实现,旨在确保党对社会变动的敏感性和强大的动员能力;三是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结构相对应,主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社会形势来展开,旨在确保党的组织活力和适应能力。其中的有关思想,刘少奇同志有过明确论述。相对于这些根本经验,其他的大多属于具体操作问题。

第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从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实际上就是在保持秩序的同时全面激发社会基层的活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这是通过国家权力向市场和社会转移、通过个体利益导向来实现的。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为了减轻政府负担、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是为了从制度上保障社会基层的利益和权利,使基层社会的活力长久延续。我们讲要逐步扩大民主,也是对个体意志和独立利益的认可,是社会活力激发的政治保障。在此意义上,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主运转,与政治组织相对独立,既内含在改革的目标中,又是提高效率的必要途径,也是现代化专业分工的大趋势。

第三,在这样的目标和趋势下,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应如何改变?邓小平指出:“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

①“两新组织”概指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的新经济组织和以社会团体为主的新社会组织。

的威信。”[1](p.271)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占有方式的分散化、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如何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是一个重大考验。这要求从专业化的维度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从民主、协商、法制的维度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生转变,党的建设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把握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作修改党章的报告时有关保持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的灵活性的论述。他指出:“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是依据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党的任务来决定的,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环境变化,工作条件改变,党提出了新的政治任务,那么,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也必须有所改变;否则,旧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就要障碍我们党的工作内容的发展与政治任务的执行。我们党之所以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我们不仅在思想上、政治上从来不受任何死的公式所束缚,而且从来不把党的组织形式以至任何组织形式,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死的公式,我们能够根据中国革命斗争发展的具体条件和新的政治任务以及我们组织上积累起来的新的经验,来改造我们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2](pp.316-317)

把握了上述问题,我们也就会理解,党的建设如何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找到立足点,并焕发新的活力。从根本上说,新形势下的党建,是如何既坚持传统党建的上述根本宗旨,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保护并促进改革开放成果的问题,是服务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问题。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传统党建的根本经验需要坚持,而具体的做法则应具体分析,或坚持或扬弃。由此,我们能够理解,面对新的形势,基层党建的领导体制、组织体系、组织功能、工作方式、党员的作用等,实际上都亟待全面、系统的调整。

二、理解社区党建的战略意涵

由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可以看到提出社区党建的重大意义。而这个意义可从社区发展的重要性中得到补充。其一,1949年前百多年间中国社会面对内患外辱所表现出来的“一盘散沙”、被动挨打的状态,是民族的心头之痛。建国以后的单位体制不仅把社会有效地组织起来,而且是高度地组织起来。但单位体制的基础是资源和权力的集中,当改革开放促使资源和权力分散以后,企业实际上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私人性的经济组织,具有一定公共性的社团组织发展仍然受到限制。这时,在社会层面上,只有依托地域才能把分散的资源和人口包揽起来;在政治层面上,国家权力向社会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将从依靠“条”转向依靠“块”。这意味着,只有依托地域才能把整个社会重新组织起来,社区从而成为社会整合的基本单位。其二,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观念已经发生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经济发展的目的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人民福祉的提升;政治发展的目的也不是某一个阶级阶层的权力游戏,而是为全体人民追求自我幸福赋予更大的权利和空间。因此,标志人民自由、自足、和谐生活的社会发展成为经济与政治共同指向的中心区域。当资源和权力向社会及市场分散之后,社区也就成为促进不同阶层人民和谐相处、保障不同阶层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社会发展基本单位。其三,政治的根本是人心向背,尤其是当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之后,政治工作的根本就更是做人的工作。当“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所在的经济组织或社会组织就简化为其就业谋生的场所,其生活、活动的中心就转移到了居住地,党的建设重心自然也应随之向地方转移。

当理论创新滞后的时候,实践总是用这样那样的方式率先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活力。社区党建率先由基层提出,正是因为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基层工作者首先面临新的实践问题。一方面,转型时期的众多社会矛盾主要反映在基层、集中在基层;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结构变动给党建带来的挑战、传统党建体制和新的社会结构之间的不适应,基层党组织体会得最敏感、最深切。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党建体制的制约,受到众多具体工作或问题的缠绕,社区党建的内涵一直没有得到澄清,社区党建所应有战略意义也尚未得到提升。这主要体现在,要么将社区党建等同于地区党建,而地区党建又等同于居民区党建;要么认为社区党建是在居民区党建之外加上“两新组织”党建,是填补“党建空白点”。这实际上都是传统党建体制的惯性延伸,而不是针对新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行党建体制的创新。从而,使得社区党组织深陷矛盾,左右为难。

社区党建的提出,不是因为它作为街道党建的延伸需要一个新的提法,从而“新瓶装旧酒”;也不是简单地实现“党建重心下移”,将各种新的矛盾向社区党组织一推了事。它需要做好居民区党建、“两新组织”党建等各项具体工作,但并非各项工作的简单相加。它应当着眼于提升基层党建的质,而不仅仅是扩展基层党建的量。这意味着,必须使社区党建的内涵和意义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赋予它整体性的目标。从经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来说,这项工作实际上与基层党建格局的转换密切相关,与未来党建新体制的建构密切相关,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密切相关,因而是战略性的。

由此澄清社区党建的内涵和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层党建重心从单位向地区转移。对于执政党来说,在计划体制下依托“条线”单位来组织社会、凝聚社会、影响社会是最好的策略;在市场体制下,面对权力与资源向社会分散和转移,“划片而治”,依托地

区,则是整合社会、凝聚社会、影响社会的最优选择。一方面,“两新组织”的存在状态是自谋生存、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其资源自行处置,行政自行管理,党和政府主要是从外部对其行为进行约束、规范和引导,而不能直接干预其内部运作。这意味着,能否在其内部建立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组织的意愿,即便建立起来也往往处于这些组织的边缘。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来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将越来越体现出类似的境况。另一方面,如前所述,社区已经成为社会整合的基本单位、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成为各阶层人民生活与活动的归宿,也是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矛盾集中之处。因此,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角度,社区应当成为党的活动中心,这是必要性的一面;从落实党的执政权力角度,在新的经济社会体制下,社区是地域性公共空间的基本单位,也就是党的执政权力运作的基本单位,这是可行性的一面。综合这些方面就不难理解,新的形势需要党的建设做出从单位向社区的转移,社区党建的提出正是这个战略转移的要求。很显然,只有实现这种转移,才能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组织与新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对应,既确保党的组织活力和适应能力,又促进党的中心任务和改革开放目标的最终实现。要看到,党建重心从单位向地方转移,担负着三重使命,首先是保证党的施政纲领得到有效贯彻,这是执政权力的要求;其次是服务于党的政治活动,确保党的社会政治基础,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再次是通过党的活动促进社区发展,引导人们走出自我的私人空间,认同社区,营造地方性的公共空间,促进地方社会的有序与和谐,这是执政党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是推进党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的扩大。保持党与社会的高度融合,是党的建设的另一根本着眼点,这首先是通过在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要结点上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增加基层党组织的“布点”范围来实现的。按照习惯性的说法,就是有人民群众的地方就要有党员,有党员的地方就应有党的组织。社会经济结构的新变化,“两新组织”大量涌现,新建居民小区层出不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也为党的建设开拓了新的空间。使党的建设实现对这些新空间的全覆盖,有效消除党建“空白点”,是新的任务。在新建居民区开展党的建设传统上就是社区党组织的任务,而“两新组织”则天生就没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这个婆家,行政上对其实行属地管理,党建工作由社区党组织承担,是一种必然,这已经从体制上开始落实。由此可见,越是典型地体现新的经济社会体制特点的领域,党的建设就越是率先实现向地区性的转移。但是有必要指出,目前的“两新组织”党建主要是参照传统单位党建进行,上级党委强力意志与这些组织及党员的消极心态在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社区党组织则被夹在中间成为矛盾的焦点。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是基层党组织的网络化整合。严密的组织体系、严明的党内纪律,历来是我们党保持战斗力、提高工作效能的依靠。党建重心向社区转移,使党牢牢地把握住社区这个基础,社区内的基层党组织就应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工作整体,而不是各自为战,甚至相互拆台。这要求把街道党工委(党委)建成社区的政治核心,由这个核心领导、带动社区内的其他基层党组织,形成以街道党工委(党委)为中心,以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但当前社区内的基层党组织与街道党工委(党委)的关系却体现为三大块:第一块是居民区党组织,在传统上即受街道党工委(党委)领导,其资源由街道供给,人员由街道任命和调配,这种局面在社区制下仍然延续,因而他们与街道党工委(党委)的整合程度最好;第二块是新设立的“两新组织”党组织,它们由街道党工委(党委)推动建立,受街道党工委领导,但街道既不能提供其足够的可依赖资源,也不能影响支部成员的职业,因而他们自身的活动较为涣散,与街道党工委(党委)的关系也相当松散;第三块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党组织及原有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他们传统上都属于“条线”系统,但发展趋势却有所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党组织将在增强对社区工作依赖性的同时继续保持条线管理,原来的企事业单位则在转制后逐步与条线系统分离,实行属地管理是迟早的事情。目前,这一块拥有的党建资源最多,基础最好,与街道的关系却最难整合,因为他们既受到传统行政分隔的影响,又在市场化过程中与单位利益高度融合,显示出强烈的利益本位化倾向。另外,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上述三块又可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大部分,其中居民区党组织、政府职能部门党组织和转制后的原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属于体制内部分,他们仍可从所依托的体系获得资源,支部成员在政治上向上流动的渠道仍然是畅通的;“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属于体制外部分,他们不仅没有稳定的资源获取渠道,支部成员的政治发展空间也存在与体制内的断裂,也就是说,他们的党建工作做得再好,也很难得到政治上的提升,这将严重影响其开展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内的网络化整合,就是要以社区为单位,实现基层党建的资源整合、权利整合和体制整合,消除行政分隔、利益本位和体制断裂对党的肌体的侵蚀,在社区内实现党的组织统一和政令统一,达到形成合力、整体联动的效果。

四是推动党的工作社会化。在计划体制下,社会结构以纵向联结的条线体系为主,横向联结的纽带很弱,党的核心地位可以体现在单位组织的内部;市场体制下,社会结构将以平等交换、相互依赖等横向联结的关系为主,党的核心地位就要在社会关系中去体现。列宁指出:“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在各种活动领域中,不同非党员结成联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顺利的共产主义建设。”[3](p.603)社区工作主要是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的社会工作,政治工作也

主要是做好人的工作,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单纯依靠行政指令强制性地完成,而是主要通过引导、协商等非权力性手段来推动。社会工作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这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契合。因此,社区党建的目标要着眼于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方式要以软性的群众工作手段为主,对象要关注全体社区成员,这就是社区党建工作的社会化。这意味着,地区党组织要以自己为中心,向社区内的所有居民区、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辐射;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和居民区中的党组织也要走出自身的狭小天地,放眼周边社会,在这两个方向上相互对接,才能把点联结成网,形成对整个社区的覆盖。可以说,党的工作社会化,是社区党组织网络化整合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党与社会高度融合的最充分体现。

三、明确社区党建的推进路径

社区党建的要义,是在社区中落实推进基层党建的责任主体,形成统一领导、协同运作、富有成效的基层党建新体制,改变居民区党建、单位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单向推进、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多年来,我们已经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有的已经可看作新体制的基础。例如,通过重新定位街道党工委的职能、对“两新组织”党建实施属地管理等,基本解决了社区党建的领导体制问题;通过建立综合经济党工委、设置楼宇党支部等,大大推进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通过党建联席会、党建研究会、社区党校等方式,对基层党组织工作与资源整合的方式进行了探索;通过建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试图解决服务党员、凝聚党员的内聚力问题,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尽管社区党建在实践中仍受到宏观体制变革滞后的制约,内涵和体制也尚未统一,但对其重要性领导层有共识,文件上有落实,为继续推进实践探索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提供了较大的创新空间。

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党建工作走向深入,这里有必要从整体上明确建构社区党建新体制的基本路径,并在梳理已有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寻找继续推进的基本思路。

第一是“固核”,即将街道党工委确立为领导社区党建、整合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并强化其领导能力及整合功能。在这一点上,上海市委在1997年就已发文明确,街道党工委全面负责社区工作,在社区党建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明确了“四个关系”①。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撑,街道党工委的核心作用很难得到全面发挥,整合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能力也受到较大制约,这尤其表现在它对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党组织和原属“条”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双重领导或组织、指导、协调难以得到配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采取四项措施:①将街道党工委转变为社区党委,赋予社区党建工作的独立决策权,实现权责平衡;②推动转制企事业单位属地管理,彻底理顺领导和被领导关系;③实施社区党委成员的民主选举,增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社区党委的认同;④建立支部书记联席会议或社区党员代表会议,赋予基层党组织或党员对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决策参与权,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社区意识和相互联系。其中前两条需要上级党委的推动。

第二是“布点”,即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调整和运转。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原公有制企事业单位都有党的组织,只是尚未完全属地管理。从可操作的意义上,目前主要从居民区党建和“两新经济组织”党建来体现我们的思路。首先是居民区党建。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经验和路子,其重点应是居民区党支部的调整及其工作的充实。近年来,居民区党支部成员的年龄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其工作范围应当有新的突破。在领导居委会工作、教育管理党员的同时,应加强在居民区发展党员的工作。当前,组织关系在居民区的仍主要是离退休党员,因此,动员在职党员参与受到很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增强党在居民区的力量、增加居民区党组织活力的角度,应积极物色、培养、发展优秀居民参加党组织。其次是“两新组织”党建。近年来的实践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有效做法,但对如何建党的问题探索较多,对建党以后如何定位和运作的问题探索较少。事实上,这两者应通盘考虑,在建党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它以后的运作,如此才可能有长效发展。针对“两新组织”规模不一、党员数量不一、流动性强的特点,建立独立支部和联合支部、派党建联络员等都是有效的。其中建造“铁打的营盘”②来应对“两新组织”及其党员流动性强的思路尤其有意义,因为党的组织具有稳定性、能站住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总起来看,“两新组织”党建中真正有效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党的组织与“两新组织”交叉设置、相对独立,楼宇支部、联合支部实际上都是这样,完全依托大型“两新组织”设立的独立支部实际上也可按照相对独立的方式运转。确立这个原则,就能够使党组织的生存不受“两新组织”存亡的影响,形成“铁打的营盘”,也能够使党组织的运转避开诸多理论上的死角,从而获得更大的空间。

第三是“结网”,即将各类社区党组织整合成为统一的网络。确立各类社区党组织的统一性,仅靠觉悟和纪律是不够的,要着眼于解决基础性的问题,这就是理顺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职能部门派驻机构的党组织、原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配合街道党工委(社区

①明确“四个关系”,即明确街道党工委与街道办事处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与有关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是双重领导关系,与辖区内党组织是组织、指导、协调的关系,与辖区内“无主管经济组织”是组织领导的关系。

②在上海的社区党建工作中,“铁打的营盘”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意思是依托商务楼宇、商业街区等固定空间设置党组织,以解决依托企业单位设立党组织后党组织随企业解体而频繁解体、缺乏稳定性的问题。

党委)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他们与社区的利益交叉程度不高、权力关系不顺。“两新组织”领域的党组织与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的关系较为松散,是因为虽然理顺了权力关系,但利益联系却不强。目前只有居民区党支部和街道之间既有权力的依赖又有利益的依赖,因而关系最顺。从现实出发,似应选择增强街道对“两新组织”领域党组织的整合程度作为突破口。一方面,以联合支部、楼宇支部的形式合并规模较小、活动能力不强的支部、小组,提质减量,增加对支部的资源投入,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另一方面,着手解决“两新组织”领域的党组织在党的权力体系之外、只有义务没有权力的状况,或者通过党内民主扩大其对社区党政事务的参与权,疏通参与渠道;或者采取派驻专职联络员、聘用支部书记的做法,直接代表街道强化支部工作,落实对支部的领导。优先加强对居民区党支部、“两新组织”党支部的整合,建立党内民主机制,将确立社区党组织网络化的基本框架,包容、渗透转制后的原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这是从社区党建的长效机制着眼的。

第四是“运转”,即着手解决社区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工作方式的问题。功能是组织生存的依据。基层党组织只有找到适当的功能定位,并采用恰当的方式去实现它,才能获得生命力并站稳脚跟。而基层党组织究竟应当承担怎样的功能,需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进行具体探索,但首先需要上级党组织给予明确和指导,这同时也是上级党组织考核基层党组织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从当前形势看,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差别较大,因此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基层党组织具体应承担什么功能,应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但总的思路应当是淡化经济功能,以社会功能推动政治功能,以社会工作带动政治工作。

第五是“保障”,即解决社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的物质保障和动力机制的问题。在基层组织层面上,居民区党支部、“两新组织”党支部的活动,必要的物质支撑不可缺少,街道也或多或少会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但尚未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制度化的经费支持机制,有助于变暗补为明补,增加透明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积极开展党的活动的氛围。为此,在经费来源上,可从街道财政、党费留成、社会赞助等渠道筹集社区党建专项经费;在经费使用上,除保证每个支部基本的办公费用外,一律由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统一掌握,对各支部实行活动经费项目审批制,即支部将拟办活动和所需经费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审批,由此形成积极开展活动者多得经费支撑,不积极开展活动者少得经费支持的制度。在党员层面上,应着手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这就需要切实关心党员的所想、所需、所急,通过加强对党员的服务来调动党员的积极性。目前不少社区建立了党员服务中心,但尚未充分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充实内容。具体可从就业技能培训、形势报告和讲座、信息咨询、党员俱乐部、生活服务等方面加强对党员的服务能力,尝试建立针对困难党员的帮困基金或互助基金,保障困难党员的基本生活,在组织内部营造温馨的同志氛围。

四、定向社区党建的突破点

构建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除了明确体制创新的推进路径,还需要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口。为此,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一是如何解决“两新组织”党建布点难的问题。重点是总结、完善楼宇党建的经验,营造“铁打的营盘”,解决两新组织“建党”问题。进而探索这些点的功能定位、工作方式、活动保障等,解决“党建”问题。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长效机制,推广出去。

二是如何解决基层党建“上热下冷”的问题。重点是解决基层党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党建的动力机制问题。主要从关心、服务党员,扶持基层组织工作着手,思考党员和基层组织的权利义务平衡问题。可以从充实、完善党员服务中心的功能和运作做为起点。

三是如何实现社区党组织网络化整合的问题。从强化对“两新组织”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开始,探索居民区党支部、“两新组织”党支部的交叉融合。同时,借助与建立社区资源整合机制的工作,推进与职能部门党组织、原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利益交融,充实社区党建联席会等联系纽带的内涵。

四是如何完善社区党建领导体制的问题。在这方面,理想的做法是在街道辖区内“划块而治”,推动“两新组织”与居民组织在党建领域的融合,例如将居民区及其周边的“两新组织”纳入同一个党支部,但目前这种思路还存在相当的困难。较为可行的思路是,社区层面上,可考虑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下设居民区党工委,与综合经济党工委分别负责社区基层党组织的两个大类,加强对两个方面的领导与沟通,配以党员服务中心对党员开展直接服务所形成的内聚力,建立街道、党员两个维度推动基层党组织的合力,从而综合成为共同的机制。

五是从整体上看,建立社区党内民主机制,可以看作目前社区党建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党内民主是社区民主的先导。通过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党组织领导选举、重大事项的民主讨论和决策等常规性的活动,既可营造党员参与的氛围与机制,也能解决“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被排除在党的体制之外的问题,形成体制整合。

责任编辑:潭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successivenessandinnovation,spontaneityandorganization,andregionalismandopenness;thestructureoperation,capitalmanagementandsystemrunningofthemechanismshouldbeinorder.Theconsciousnessofwholenessandtheforesightedviewguaranteedtheoptimizeddistributionandsustainableutilizationofresources,andthesustainableplan,heavyinvestmentandhighqualityofthepersonnelareusedforpromotingthelongtermdevelopmentofthecommunityculture.KeyWords:constructionofcommunityculture;harmoniouscommunity

ConstructionoftheParty-in-power

intheCommunityDevelopment:theMeaningandtheWay

MAXi-heng

Abstract:Theauthorarguesthatthegreatchangesinthestructuralsystemsofeconomyandsociety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ofourcountryhasbroughtchallengestothetrainofthoughtoftraditionalpartyconstructionthat“partybranchistobesetupinacompany”,thedynamicsofthePartyconstructionatthebottom,thelogicoforganizationoperationandthedevelopingpathoftheindividualpartymemberhavehadgreatchanges,whichhaveledtothefailedcontinuityofthePartyconstructionsystemandmethodintheneweconomicandsocialstructuralformandoperationalsystem,whereisthestrategicsignificanceofthePartyconstructionlies.InthePartyconstructionofthecommunity,therearetwotheoreticalpropositions:inthenewsocialstructureofinterests,howweshouldexpandsourcesoftheParty’slegitimacyandhowweshouldrealizethecoordinationofpoliticaldevelopmentandsocialdevelopmentthesametimewerealiz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conomyandsociety.Consequently,itisnecessarytopaymoreattentiontocommunityPartyconstruction,realizetheshiftofthePartyconstructioncenterfromtheunittothecommunityandpromotethenetworkintegrationofthePartyorganizationsinthecommunity.SotheauthorproposesthespecificpathandbreakthroughpointofthenewsystemofcommunityPartyconstruction.KeyWords:communitydevelopment;communityPartyconstruction;socialstructure

SociologicalConsiderationonDealingwithPublicEmergencyinChina

ZHANGCi-qi

Abstract:Publicemergenciesinallkindshavestrongsocialfeaturesandmayactivateallkindsofsocialcontradictions.Dealingwithpublicemergenciesisasocialprojectthatneedsamechanismledbythegovernmentandinvolvedbyallaspectsofthesociety,acoordinatedoperationofrelatedresourcesindifferenttradesanddepartments,andrelatedlegislationtoguaranteetheessentialinterestsofthecommunity.Toeffectivelydealwithpublicemergencies,itisnecessarytoraisethegovernment’sadministrativecapacitiesandstrengthen“accountabilitysystem”,andatthesametimeattentionmustbepaidtotheeducationofsocialcrisesandtheconstructionofcitizens’spiritualhealth.KeyWords:emergency;emergencyadministration;socialsolution

ThePoliticalIntegrationofChineseMulti-ethnicalGroups

——

—APerspectiveoftheUnitedFront

FUChun

Abstract:Thispaperprobesinto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unifiedfrontandtheintegrationof

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考试专用)

1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精神的党政关系应把握的原则1坚持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2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政之间的关系三、坚持依法执政。总揽全局——就是各级党委要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解决好带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协调各方——就是党委要从推动全局工作的要求出发,协调好党委与同级各种组织的关系及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 2执政党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首先必须保证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3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1推进理论创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发展党内民主3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4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5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4“三个规律”关系?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 5执政党的基本特征?1党的功能发生了变化2党的目标和任务发生了变化3党的活动方式发生了变化4国家权力与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5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6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7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意义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反映了执政党建设实践的客观要求1这是发展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2这是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8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求我们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五个统筹”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9如何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1必须在尊重保障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同时兼顾各个阶层的利益2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3要重视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 10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执政党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2体现了我们党对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3体现了我们党对新形式新任务的全面把握4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深刻反思。 11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所谓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在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也是治党治国治军的本领。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12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五种能力”既各有特定内涵,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1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2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3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4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5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13什么叫执政党意识?主要内容有哪些?所谓执政党意识,就是明确地认识到执政党的地位和任务,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从“我们是执政党”这个前提出发。简单地认为执政就是掌握权力和运用强制性力量,就是党来法号施令,都是错误的。,主要包括:1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2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3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和;4依法执政的法制意识。 14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影响和制约:一是政治制度因素;二是政治文化的传统因素;三是经济制度因素。分析——一是政治制度因素;中国执政后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二是政治文化的传统因素;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中,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封建主义的 影响根深蒂固,民主法治传统很少,市场经济不发达,决定了中国缺少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政治文化基础。 三是经济制度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反映出来的政治文化传统,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决定的。 15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内涵的差异。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2价值取向的差异。法治强调人民主权、法律平等、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法制则不预设价值取向。3在与人治的关系上,法治明确地与人治相对立,有人治无法治,而法制可以与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4在配套环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环境,法制则可以在各种经院政治、文化体制中存在。可以说,法治是具有特别价值内涵的法制,即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为精神的法制秩序。 16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关系1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最主要的就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领导:推荐干部,发挥党组织,党员的作用。思想领导: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2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政治领导是核心,是解决方向、道路的;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前提和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重要保证。 17如何依法执政一要充分发展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研究;二由党中央郑重提出建议。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修改宪法,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8我们党的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的功能受到挑战1社会利益的分化与新阶层的出现,对执政党的利益表达功能提出新要求2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使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3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和社会阶层意识的相对独立. 19什么是党内民主?党内民主的实质,体现在党的制度和党内生活中,就是由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党内一切重大事务的权利。 20如何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1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要建立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3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4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机构,多方面听取专家学者的一件 21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主要包括:加强对干部工作的领 导,制定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荐和管理重要干部;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对干部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检查监督。与群众公认的原则不矛盾,不能把党管干部原则理解为由党组织直接任命管理所有的干部。必须有群众参与 22建立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主要包括 1立足于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而不是靠突击式的、集中搞运动的办法2立足于制度化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中,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每一个党员3立足于加强党内监 督,并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紧密结合。 2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新作风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作风2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亲民作风3树立亲民的形象,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为基础的。 24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与经验有哪些?1在反腐败斗争中形成一整套新的理念2注重法制和制度创新3及时总结和把握反腐败斗争的基本规律和特点4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反腐败斗争的工作机制。5逐步形成了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三项工作格局。 25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1以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构建权力运行机制2把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作为体制创新的重要一环3加强法治建设,把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4完善各项具体制度,把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落到实处5要把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与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1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巩固已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开拓新视野和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日渐式微,其原因主要在于办学导向的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和边缘化。高校应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实践环节、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它具有规范大学人行为,凝聚大学人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然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大学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涵盖人文精神、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以人文学科为载体,通过人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应作为高等教育份内之责,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应有之义。

社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事迹材料

中共XXXX市XX区XX街道 XX社区委员会事迹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领导能不能得到加强和改善,从严治党的方针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任务能不能落到实处,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状况。XX社区地处XXXX,辖区面积X平方公里,辖区总户数X户,总人口X人,现有在册党员X人,流动党员X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X人,共有X个党支部,X 个党小组。社区党委成立以来,在市委和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人为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社区先进单位”、“市老龄工作建设先进单位”、“市文明社区标兵”、“三八红旗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社区党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上级党工委的领导下,从严要求,从社区实际出发,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职责,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区党建的中心工作,服务社区建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党员

教育管理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全局党务工作的整体水平,为我社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党员政治素养 社区党委紧紧围绕上级党工委的中心工作,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社区党委积极开展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为居民服务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1、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党员政治素养 对于党员来说,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是政治上清醒和坚定的前提。一个党员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摇摆、迷茫,则往往源于理论上的模糊不清;而政治上的坚定、实践上的进取,则往往得益于理论上的清醒坚定。针对于此,社区党委克服了基层党支部在理论学习上重视不够、抓得不紧、要求不严、态度不端、浅尝辄止、敷衍应付、理论学习不能联系实际等缺点与不足,创新思维,开拓性地开展了党员理论学习活动,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要地位。通过开展自学与专题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中掀起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三个代表”、“科

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 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 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 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加强建设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10-173-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八个方面部署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任务,其中第四个方面就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7月3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万丈高楼平地起,强党首先要强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基层党组织 的重要性,我们可从三个角度理解: (一)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2 017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 制度化的意见》,并发出通知,通知强调:“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 导向。”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 锻造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组织支撑。我们党 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 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 强大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力量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 国家战略以及大项国家工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这个政治优势,取得了 显著成就和宝贵经验。我们党的这一政治优势是很多国家政党所羡慕的。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完成使命任务的客观需要 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遇到一些新的情况。 1.在新的社会组织和新的经 济组织中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其原因在于“两新”组织存在如下党建弱化问题:“党员与党组织相分离”;“党组织与其他组织相脱节”;党组织凝聚力吸引力下降。2.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任务艰巨,面临诸多新情况新困难新挑战,需要坚强的基层党组 织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冲锋陷阵。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以强有力的领导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使命任务。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完成好党的使命任务提供坚强政治、组织和领导 保证,必须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

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夯实社会基础,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组织,健全制度,整治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居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把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居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广泛征求居民对社区软硬环境整治、改造意见,确定具体工作计划。 2、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做好社区工作。 3、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广泛发动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及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 4、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工作人员要明确自身职责,切实负起责任,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二、总体目标 基本实现党组织坚强有力、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工作运转协调高效、保障服务功能完善、社会治安良好稳定、小区

环境清洁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和谐社区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上级组织要求,大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大力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政治坚定、团结坚强、密切联系群众的社区党组织,建设一支讲政治、顾大局、乐于奉献、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熟悉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有效工作机制,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整合社区资源推进民主自治 社区民主要紧紧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行;居民自治要紧紧围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进行。 4、理顺社区关系。社区党组织要支持和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职责。要明确一个核心,理顺三个关系。即:明确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与社区工作站的关系、与物业公司的关系。完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制度和议事协商制度,坚持对社区中重大问题,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社区公共事务讨论决定。 (三)拓展服务功能完善保障体系 通过建立社区信息网络平台,拓展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执政党建设问答题答案

简答题 1、邓小平新时期建党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邓小平建党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制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 第二、深化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第四、提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新课题。 第五、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干部队伍。 第六、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第七、提出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八、开创了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 2当代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答: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3毛泽东建党思想产生的历史特点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历史特点:1、毛泽东建党思想是在正确解决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在党内占多数的情况下、在农村环境中,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进政党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2、是在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有联和斗争的复杂关系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3、长期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环境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4、在抵抗、反对把共产国际指示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斗争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主要内容:1、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2、着重从思想上建党3、丰富和发展了民主集中制理论4、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5、把党风建设提高到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6、丰富了党的团结和党内斗争理论4判断党的性质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答: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党的性质只要体现在党的理论和纲领上。其次,党的性质还要体现在党的实际行动上。 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是统一的? 答:党的纲领规定了一个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路线。工人阶段政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既有最低纲领,也有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完成党在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是实现最高纲领,既共产主义的必须阶段和步骤;而共产主义理想有指导着共产党人更好的实现当前的目标和任务。 因此既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每项工作。 6试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决定的。这个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了,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必须导致经济的、社会的深刻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这个矛盾。同时,资本主义又造就了自身的掘墓人——强大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就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离不开群众及其实践。 8简述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 答:总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9为什么必须坚持从严治党? 答: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是我们党迎接新的挑战和考验的紧迫需要。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党才能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一)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一) 摘要]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目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人们往往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轻视大学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校园文化在建设上缺乏灵魂,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导致不少高校的大学精神缺失。大学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加强物质文化,巩固行为文化,铸就大学精神,而且要把大学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培育 近年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因其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备受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的缺失,从而导致校园文化的品位不够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有待提升。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培育大学精神,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主要指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及精神风貌等。由大学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共同孕育创造,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1.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性 大学精神并不是每所大学与生俱来的。只有那些在长期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 在国内外教育发展史上,不少大学形成了一些精辟的大学理念和优秀的大学精神。例如,美国哈佛大学一直倡导“崇是求真"的大学精神,主张大学就是不懈追求真理的地方,揭示了大学使命的本质内涵。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则强调大学应服务于社会,这种新型价值观念的诞生使得美国承继于欧洲大陆的大学模式彻底摆脱了象牙塔的束缚,得以直面美国现实社会生活。在现代中国,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力倡“兼容并蓄”的大学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学术独立。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树立“通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工科教育要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1]。正是这种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魅力永恒。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的精神支柱,在高等院校整体发展中,大学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价值导向作用。大学精神提出崇高目标,确定共同价值观,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力量,使高等院校明确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大学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所大学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学,是不可能保持蓬勃生命力的。二是教育作用。大学的权威来自于它能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塑造人的心灵2]。学生的精神、信念是自我行为的本源,学生在大学接受精神熏陶所形成的精神动力,不仅会对他的学习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的生活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产生影响。 正因为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上述重要作用,所以任何一所大学都应该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炼。 2.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广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学校形象等。制度文化包括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规则。物质文化由学校的教学研究设施和人文景观等构成。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3]。大学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校园精神文化最主要的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

事迹材料:社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事迹材料

社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事迹材料 2017社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事迹材料一 长虹社区党支部成立于____年5月,共有党员34名。近年来,长虹社区党支部在柳市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新机制,搭建新平台,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了社区建设的有序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在开展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中,长虹社区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党员为骨干,有效的促进了社区全面建设,发挥社区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夯实党的基础,着力抓好班子建设 坚持一个核心,二个建设,提高三个能力,争做四个表率,做到五个一: 1. 坚持一个核心。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种组织各项工作领导核心,重大问题必须经党支部讨论。 2. 二个建设。班子自身建设,班子廉政建设: a. 班子建设做到三气、三有、三个不断。三气即工作有勇气,克服困难有志气,争先创优有底气;三有即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目标;三个不断即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b. 班子廉政建设做到廉政自律,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3. 三个能力: a. 掌握全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

b. 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能力。 c. 与时俱进的工作,创新创业,共创和谐的能力。 4. 争做四个表率。抓好第一要务,做埋头苦干的表率;提高素质,做热爱学习的表率;保持艰苦朴素作风,做廉洁奉公的表率;真情系民,做群众信赖的表。 5. 做到五个一。即为社区尽一份责任,为社区居民解决一个困难,为社区奉献一份力量,献一份爱心,带好一班人。 ●二、创建社区党建,着力抓好党员队伍建设 建立党员组织与教育管理载体,接受发展党员,几时编入支部人员花名册,及时开展教育。在各党员中发放党员联系卡,方便党员间的日常联系与沟通。 ●三、创新党建工作特色,增强党员队伍活力 在创新争优活动中,大家紧紧围绕以党建为核心,以服务聚民心,以和谐为中心,以稳定安民心,以文化乐民心,以环境顺民心,以计生优民心的社区工作特色,把突出创新党建工作特色,增强党员队伍活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作为这次活动的主题。把认真开展五比五看和五个争做作为这次活动的载体。五比五看即比破解难题的能力,看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比三有一化的推进,看社区为民服务的提升;比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看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巩固;比党员在入党时期的表现,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五个争做即:一是争做解放思想的先锋。二是争做善于学习的表率。三是争做真抓实干的榜样。四是争做遵纪守法的标杆。五是争做为民服务的模范。进一步推动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干部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文明和谐社区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作者:杜松石 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2018年第09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笔者认为,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发力重点。 把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首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不懈抓党的政治建设。“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这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新形势下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個服从”,全面强化政治自觉,严守政治规矩,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敢担当、善作为的战斗堡垒,建设成为党委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先锋部队。 把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组织力是党的基层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引领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党的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得好,人民群众就相信党、拥护党,就会跟党一条心,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当前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强化问题导向,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把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组织制度之中;充分运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谈心谈话等基本制度,建立健全“主题党日”制度,深化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从严从实、从长从常管理;努力在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原则性和针对性的前提下,不断拓展组织生活的新形式,激励和调动党员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凝聚群众的强大磁场,进一步夯实党的组织基础,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把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党的组织强起来,党员队伍强起来,党的工作强起来,才能凝聚起筑梦前行的蓬勃伟力。”这就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既要有善于联系群众的能力、组织群众的能力、宣传发动群众的能力,更要有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治理社会的能力,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发家致富的好帮手。因此,党的基层组织要立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中央精神和上级党委决策部署同本地本部门的

加强社区建设,实现社区融合,推进社会和谐

加强社区建设,实现社区融合,推进社会和谐 发表时间:2009-07-01T17:15:30.483Z 来源:《新学术论坛》2009年6月第6期供稿作者:江兴周晓蓓 [导读] 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改善社区管理、实现社区融合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加强社区建设,实现社区融合,推进社会和谐 安康市委党校江兴周晓蓓 内容提要:社区是现代社会组织体系的基础,是具有综合社会管理功能的基本单元,在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社区融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社区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改善社区管理、实现社区融合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社区社区建设社区融合社会和谐 一、社区及社区融合的含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源于拉丁语,本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在我国社会学领域,一般把社区定义为一定地区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任何一个社区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而不管其规模大小。第二、社区都有以一定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定数量的人口。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区各种活动展开的主体。第三、生活于该社区的人们具有一种地域上的归属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在社区的共同生活中,人们基于某些共同利益、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需要而产生某些共同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这些形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第四、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社区。社区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如以空间地域为标准,社区可以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以社区人口的职业身份和经济活动特征为标准,社区可以划分为:矿业社区、工业社区、铁路社区、农业社区、综合社区。以社区人口的种族特征、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为标准,社区可分为华人社区、黑人社区、回民社区、汉民社区。以社区现代化要素的多少为标准可以分为传统社区和现代社区。 社区融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区内部社会阶层不同的个体成员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适应过程并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的。二是指社区与整个外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适应过程及和睦相处、共存、共荣、和谐共进的状态。 二、社区在现代社会组织体系中的地位、特征及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具有综合社会管理功能的基本单元。是一个比个人、家庭和单位宏观比整个社会微观的亚社会组织,是一个具体的、有限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社区做为一种亚社会组织形态,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第二、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第三、社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第四、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第五、社区是不断变迁的;第六、社区具有管理上的自治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管辖范围的区域性。 社区做为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在强化社会管理、增进社会和谐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社区在社会管理中承担着以下基本功能: 1、政治功能——社区是人们行公民权力、表达民意诉求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治国理政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制度化的渠道和平台。 2、文化功能——社区具有开展文化、艺术、体育、娱乐活动的物质设施,是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场所。社区通过群众性、传统性、自发性、多层次的文化体育活动,增进社区成员的互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并培育、形成和传播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 3、维系功能——社区的维系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理维系,另一方面是社会维系。社区的心理维系是指功能完善的现代社区,可以使生活于社区中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份、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地缘及情感上的归属感。可以缓解人们因社会角色冲突或社会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社区成员之间有密切的互动交往,互相照顾、关心、合作、支持和依赖。社区的社会维系功能是指社区做为联系社会的桥梁,可以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统一、协调社区成员的行为及思想,维持社区乃至社会的稳定。 4、服务功能——社区的服务功能是指社区通过基础性保障和福利性照顾来满足社区居的日常生活需求。 总之,组织健全、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的社区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方便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能够有效地促进社区成员的交往互动和情感融合促进社区的和谐。还能在社区与社会、社区与政府之间建立起一个缓冲带,减少社区成员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和冲突。维系全社会的稳定。 三、强化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改善社区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我国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任务尚未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的难度加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使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区结构、家庭结构已经并且还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我国的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和挑战。也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这些挑战和威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公社的解体,村民自治的实行使传统政社合一的农村社区管理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农村社区管理组织不论是在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方面,还是在农村社区的心理维系、社会维系方面的能力、经验和制度供给均不足。农村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被削弱,农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价值认同感在下降,社区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在扩大。 2、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核心家庭的大量出现,传统农村血缘社区、地缘社区的规模缩小,传统农村社区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和互相依赖的功能在弱化。 3、在对内对外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员的大流动使得一些社会成员,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和异地打工的毕业生群体脱离了原有的社区,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又没有能融入新的社区。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不能有效的享受一般社会成员应该享受的政治权力,公共服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社会身份再造和社会支持网络不足的困难,他们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在现实生活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一、以“三个自信”和“中国梦”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xx大精神 1.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按照专项学习计划,组织好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理论学习。邀请专家进行xx大专题讲座,通过集中宣讲、专题宣讲和主题党课活动,深刻理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xx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视频、宣传栏等校园媒体宣传xx大精神,大力推进xx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通过理论宣讲、形势报告会、座谈访谈、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扣xx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下大力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央颁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学习,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探索和行为养成,引导广大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为学校改革发展做贡献,并努力使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育人之中,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 3.认真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宣传“中国梦”、阐释“中国梦”。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征文大赛、演讲大赛、“最美中国”大学生摄影大赛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小康展

望”、“民族圆梦”主题报告会等实践活动,使学习活动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坚定师生员工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 4.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人大、政协两会精神。.加深对国家机构改革精简和职能转变的理解。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会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而激发奋发学习、努力工作、不懈奋斗的积极性,营造和谐向上、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启动“全国文明单位”届满复审工作,深化巩固创建成果 全国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来之不易,凝聚着全校师生的心血与汗水;保持荣誉、巩固成果、迎接复查,同样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1.认真总结全国文明单位创建经验。召开201x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表彰一批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文明班级、文明教职工、文明学生。通过表彰,深化创建,激励全校师生继续做好全国文明单位的保持和提高工作。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重点是学习宣传、认真贯彻《河南师范大学精神文明奖管理办法》,制订《河南师范大学文明单位管理办法》,修订《河南师范大学文明单位评选办法》,加强对校内文明单位的管理,督促各单位做好精神文明日常创建;切实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奖的激励作用,进一步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加强基层单位创建。各单位应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做好精神文明建设日常工作,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

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近期,我们组成调研组,深入全区部分街道、社区、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对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区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和认识,对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区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目前,城区共有基层党工委11个,党委10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361个,党员7475名。近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形势从总体上来讲是好的,呈现出不断加强和改进的趋势,特别近两年来,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通过实施“党建网联工程”,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了新气象,发生了新变化,党员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建设“四宜”城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有不适应的地方,需要用改革的精神,发展的办法去研究解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基层党组织紧贴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政治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是部分单位党政“一把手”角色定位不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同经济和业务工作割裂开来,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了业务工作上,忽视了支部书记的责任,对支部建设和党员管理不热心,存在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致使党建工作

与业务工作脱节,党建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二是有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经济和业务工作不够熟悉,对大局缺乏了解,找不到基层党的建设紧贴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三是有的尽管能够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同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开拓进娶迎难而进的劲头不足,工作成效不明显。 (二)少数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组织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是“无钱办事”问题突出,在农村,由于没有成规模的村办企业,村集体收入普遍较少,而村级债务负担比较重,据统计在28个村(菜场)中,年集体收入少于50万元的8个,入不敷出的村13个,年收入达到200万元的村仅有4个,集体经济薄弱使修路、敬老等公益事业无力去办,村级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同时群众由于得不到实惠,对干部缺乏信任感,普遍存在“个人顾个人”思想。在社区,基本没有集体收入,而区财政下拔的办公经费一年仅8000元,连最基本的办公所需耗材都难以满足,社区党支部想组织党员开展一些活动,或奖励一些工作成绩突出的党员,都苦于经费无法保证和落实,许多想法、思路都“落空”了,久而久之,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二是“无地方办事”问题突出,这点在社区表现尤其明显,据统计,目前50个社区中还有2个社区没有办公场所,办公场所面积不足50平米的有23个,50-100平米的11个,阵地建设步伐仍较缓慢,如和济社区党委,现有党员234名,而借用的办公场所中党员活动室面积不足20平米,严重影响了组织活动的开展;三是村、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