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在西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

从总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第一节《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汉书》在古代享有极高的名声,与《史记》并称“史汉”,加上《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典故:“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杯。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杯。正献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释义:这是说苏舜钦每晚读书,都要饮一斗酒,岳丈杜衍心存疑惑,派子弟私下察看。发现苏舜钦读《汉书·张良传》,每有感慨,就饮一大杯。杜衍听说,笑道:有这样的下酒物,饮一斗实在并不算多啊!

苏舜钦饮酒读《汉书》的事迹说明,作为正史的《汉书》曾经具有相当普遍的文化影响和不同寻常的文化魅力。

一.班固的家世和思想

班固(32-92)东汉初年人,字孟坚,是扶风安陵安陵(今陜西省咸阳市东)人。

(一)豪强传统及正宗儒学的家世渊源

豪强传统:其先祖避秦祸迁于楼烦,汉初“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素有边疆豪强、慷慨任侠的传统。

儒学渊源:及其祖父班穉、父班彪,皆务为儒术,“叔皮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班固的父亲班彪字叔皮),又渐次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

班固既长,博贯载籍,学无常师,不为章句(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不剖章析句,举大义而已。)纵观班固一生行事,实与豪强兼儒学的家世传统有关。(二)儒家正统,不宥一家

班固既是经学家,又是史学家和文学家。作为一代经学大师,班固发展了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的神秘主义哲学体系,在思想上是忠于儒学正统的。但经历了两汉之际的社会危机和思想危机,班固接受了古文经学的影响,对今文学派的谶纬迷信、阴阳灾异之说与繁琐迂腐的学风,有所怀疑和不满;其于经义的阐释,又往往是不拘章句,不宥于一家的。

二.《汉书》的成书

班彪撰写《史记后传》

司马迁《史记》,记事止于武帝太和年间。其后一些学者如刘向、刘歆、扬雄等都曾做过续补《史记》的工作,其中班固之父班彪的《史记后传》六十五篇最为著名。

承父遗愿,遭人控告

班固以《史记》的汉代部分和《史记后传》为基础,编成了《汉书》。大体武帝以前的历史记载多采用《史记》原文,作了一些改动补充;以后部分,多本于《史记后传》。

其体例基本上承继《史记》而略有变化,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共有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总计为一百篇,一百二十卷。记事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时间跨度比《史记》短得多,但是就(西)汉一代来讲但内容更充实完整。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后来的“正史”,也都是断代史,其体例也大都以《汉书》为基准。

班彪死于建武八年(54),班固回到家乡,有志完成父业,就着手《汉书》的著作。时年班固23

岁。后有人上书明帝,告他私改国史,班固因此下狱。

班昭营救,明帝支持

其弟班超赶到洛阳替他上书辩白,同时当地官吏也把他的书稿送到京师。明帝读了他的初稿,十分赞许,召之为兰台令史,让他继续《汉书》的编著,并受过明帝的面谕。

所以,《汉书》实际是奉旨修撰的官书。班固本人,又具有强烈的正统儒家思想观念,《汉书》中既不具有司马迁那种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更不具有司马迁那样的深刻的批判意识。对许多问题的看法,班固甚至是同司马迁直接对立的。只是,我们应该承认班固是一位严肃而有才华的历史学家。他作为东汉史官记述西汉历史,又自有其方便之处。因此,站在儒家传统的政治立场,他对西汉历代统治的阴暗面也有相当多的揭露,对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也表现出惺惺相惜的同情。

因受牵连,未竟而卒

永元四年,因窦宪事件受到牵连,班固被免官。同年又因教诸子家奴不严被捕,死于狱中。

班昭马续,相继完成

班固死后,《汉书》所未完成的“八表”、“天文志”,由其妹班昭和班昭的徒弟马续,续写而成所以说《汉书》的主要作者是班固,除班固之外,还有班昭马续等人参与。

三.《汉书》的内容特点

(一)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一些罪恶

班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尤其伦理道德的评价往往以儒家学说为标准。其一方面称赞司马迁“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同时也不满意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就是说他评价的是非跟孔子的观念不太一样《史记》把项羽列入本纪陈涉列入世家,这是司马迁给这两人的特殊待遇。班固就认为这两人不够格:项羽不是帝王,怎么入本纪呢?陈涉不是诸侯,怎么入世家呢?都一律改入列传。看出来他(对二人)的评价就比司马迁低一点。《史记》对社会下层的刺客,游侠加以肯定,《汉书》则批判这些人不道德,认为他们有罪,可诛。显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秩序的立场说话,刺客报私仇,藐视法律他认为不对。不过班固还是尊重客观事实的,《汉书》也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一些罪恶

《外戚传》揭露宫廷的丑行特别是帝王的残暴。著名的赵飞燕姐妹都在宫中,汉成帝后宫其他嫔妃生了孩子怀了孕,她都给弄死。非常残酷,读来令人发指。

《酷吏传》谴责酷吏专横残暴,残忍狠毒,鱼肉百姓。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慨

肯定赞扬爱国志士。对于体恤人民疾苦的官吏、忠贞爱国的志士、卓有成就的学者、立功异域的军事家、外交家,班固都给予应有的肯定赞扬。

对于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和阴阳灾异之类说法书中表现一定程度的怀疑,当然没有做到完全否定。《汉书》的批判性不如《史记》,尤其对最高统治者不敢批评。但还是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西汉社会历史的本来面貌,更自觉地展示和肯定汉王朝大一统的局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二)《汉书》的人物传记,文笔简练准确,描写生动感人,不少故事传诵千古。

《汉书》的人物传记不象《史记》那样绘声绘色地渲染气氛描写情节,而是在一种娓娓而谈的过程中以简练准确的笔调勾画人物,使各色人等的心理神情生动地显现在读者面前。尽量避免平铺直叙用人物的言语、行动和细节来表现其个性和品格。有不少优秀传记可以与《史记》比美。比如著名《苏武传》,苏武牧羊的故事最早记录就是《汉书》。苏武出使匈奴被无理扣留遭到迫害并且一再诱降,逼他投降,引诱他投降他都坚决拒绝。面对死亡威胁,毫不畏惧。受尽难以想象的折磨,始终坚贞不屈。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刻画苏武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其中苏武在北海牧羊最动人:(省略文本)

匈奴的首领叫单于,他把苏武关在一个地窖里,不给他吃喝。天上下了雪,苏武躺在地上吃雪,以及牛羊毛一起吞下去充饥,这样居然过了好几天没有饿死。匈奴就觉得这个人是个神灵,于是把他迁移到北海边上(贝加尔湖)没有人的地方,让他牧羊。牧什么羊呢?牧公羊。对他说等公羊有了奶再放你回来。这个话当然是不可能的,母羊才有奶,公羊怎么会有奶呢。把他的部下分别安排到别的地方,不跟他联系。苏武到了贝加尔湖旁边之后,没有粮食供给他,就挖田鼠和草根来吃。牧羊的时候,他手持汉朝廷给他的节,节是一种竹竿或者木竿,上面有一些标志,使者的标志。他不管是睡觉还是起来,这个节都拿在手里,不离身旁。多年以后,节上的毛都掉了。

苏武的形象都是手里拿一个节、竹竿。那就是代表汉王朝给他的使命,始终没有忘记使命;代表他的身份,他是一个外交使者。苏武这种爱国精神事情过了两千多年今天仍然感到肃然起敬,了不得。

苏武的故事在后世家喻户晓小说戏剧绘画雕塑还有乐曲都来表现苏武的故事故事之所以感人首先要归功于《汉书》的生动记载。

再看另外一篇,《朱买臣传》。这是个民间很流传的故事,朱买臣是个很贫穷的书生,平时一边砍柴一边读书,不会赚钱。他的老婆看他窝囊、没出息,就离开他走了。同乡人也瞧不起他,后来辗转经历了很多曲折之后做了大官。《汉书》专门写以前瞧不起他的人后来如何恭敬、畏惧,简直丑态百出。其中有一段很有趣:(省略文本)

朱买臣没有事情做了,等着皇帝和朝廷给他安排一个事情。现在的话就是待业或者待分配。他就住在会稽郡驻京办事处,他是会稽人,会稽太守在长安有一个办事处,朱买臣就住在办事处里吃白饭、闲住,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后来叫做会馆,现在叫做驻京办事处。后来经人推荐,不久朝廷任命他为会稽太守,也就是会稽郡最高地方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省长那么大。可是还没有宣布,朱买臣就穿着破衣服,把他那个太守印揣在怀里,没有坐车,走路走到会稽郡驻京办事处。正好碰到会稽郡地方官员到京城汇报工作,他们一块吃饭喝酒,看见朱买臣来了,理都不理。他觉得这个人在这里不过是个闲人,混饭吃的。朱买臣进到屋里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跟他们一块吃饭,吃饭当中看见他腰里掉出来一个腰带,像个印绶,就是古人印上的带子。办事处的人觉很奇怪,就把他带子拽出来一看,里头有颗印。再仔细一看,这个印章是会稽太守印,就是省长的大印。就吓一跳,就赶紧告诉地方来汇报的官员。那些人都喝醉了,说这个胡扯蛋,不可能。办事处主任说你来瞧瞧。其中有个人是朱买臣的老朋友,一向瞧不起他,就进去仔细看了,一看朱买臣挂的那个印以后,因为这个时候朱买臣已经喝醉了,看完以后马上掉头就跑,大声喊:“是真的呀!”屋子里吃饭的人都大惊失色,于是就报告驻京办事处的最高长官,把人员集合起来排着队在庭院里头来拜见太守大人。这个时候朱买臣慢慢地迈出房子,一会朝廷派了四马拉的车来接朱买臣上朝,这个时候朱买臣风凤光光地乘着朝廷的传车离开了。

这是一个场面,可以说是一个滑稽戏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写得非常生动,很富于喜剧效果。后来有出戏叫《朱买臣卖柴》里头就有这一场后面还有碰见他原来的妻子妻子羞愧而死等等。

汉书还写了重要政治人物的传记比如说《霍光传》,霍光是西汉中后期实际控制政权的人物。汉昭帝、汉宣帝时期他都是实际掌权的。人物传记着重表现霍光忠于汉室又把握权柄,既小心谨慎而又专横恣肆的性格。特别是昌邑王汉昭帝死了以后没有儿子,弄个小孩来做皇帝,这个皇帝不行,昏暴,后来没多久,霍光就把他废了,另外立了汉宣帝。这个“废君”是大事,把皇帝废了,霍光做得很认真仔细。他先找老部下田延年、张安世预先商量,很周密。还没有报告太后,就召群臣在未央宫开会,可见他专断。他定计之后,明礼暗兵突然袭击,派兵监护昌邑王逮捕他的近臣。可以显示他果断。皇太后是霍光外孙女,霍光这时六七十岁,他外孙女二十多岁,受他的指使,他怎么说就怎么做。这里写尚书令宣读奏令,实际上是对昌邑王的控告和宣判,宣读完以后说,你不是皇帝了,你有很多错误,很多罪行,不够格做皇帝。霍光马上就解脱昌邑王身上的皇帝印玺,表现他态度非常坚决而且迫不及待,马上就解除他的权柄。写他送走昌邑王时候又显得卑恭,婉转陈词涕泣而去,含蓄地表现他耍弄政治权术,好象他不得已。这个传记写得非常好,很细致地表现这个人物的特色。

(三)家庭兴衰之史的艺术展示

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而西汉盛世培育了一大批官僚世家,他们不是一代为官,而是几代人相承,常盛不衰。《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如《霍光金日mī磾dī传》、《张汤传》、《杜周传》、《韦贤传》、《萧望之传》、《冯奉世传》、《翟方进传》等,传主都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记叙数代人的事迹。

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是酷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班固也批判酷吏,《汉书》亦设《酷吏传》。可是,《汉书》的《张汤传》、《杜周传》在揭露张汤、杜周文法刻深,寡恩少义的同时,对其子孙张贺、张安世、张延寿、张千秋,杜延年、杜缓、

杜钦等人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张汤、杜周这两位酷吏的反感,使其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

(四)、史实的记载更为详尽严谨

1. 和《史记》相比,《汉书》对史实的记载更为详尽严谨。对于和《史记》重叠部分的人物传记,《汉书》增加许多有价值史料。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主要把贾谊写成了一个失意文人,传中只收了他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汉书·贾谊传》则收录了他的《陈政事疏》等一些重要文章,写出了他政治家的面貌。

2.《汉书》除对与《史记》重叠的部分作了有价值的补充,并新增了一些人物传记外,还在“志”和“表”中,对西汉一代的官制、刑法、经济、学术源流等作了系统的叙述和记载。《汉书》从学术和文献的角度,不独在《史记》原有的纪传中增加学术事迹,多载学术文章与经世的文章,更特设《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把文化学术纳入史的视野,这是《汉书》的一大贡献。

四.《汉书》的艺术成就

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细密。

1、寓褒贬示吉凶的精密笔法

霍光和金日磾是西汉中期的两位重臣,他们对西汉王朝的稳定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以精细的笔法刻画出二人的庄重谨慎。“光为人沈静详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连脚步的尺寸都掌握得很准确,霍光为人处事的小心谨慎由此可见一班固对于金日磾亦有类似叙述:“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纳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通过目不忤视数十年,不敢近所赐宫女,不肯送女进宫三件事情,把金日磾的笃慎表现得很充分。

霍光、金日磾都以谨慎著称,然而,两人的谨慎程度又存在差异。霍光的谨慎止于自身而已,对于其家属则缺少必要的约束。金日磾则不同,他不但自己尽量杜绝细小的过失,而且对于后代严格管教,把任何可能引起麻烦的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例文略)

霍光死后才三年,霍氏便遭灭族之罪。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作为俘虏留在汉地,最终成为股肱之臣。其子孙历经武、宣盛世,一直到哀、平之际,七世为内侍,在历史上传为美谈。对于霍、金两个家庭的不同结局,班固运用精细的笔法准确地揭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2、强化起始事件的叙事力度

《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比如,西汉旧例通常是以列侯为相,先封侯,后拜相。公孙弘却属例外,他是无爵位而拜相,于是,武帝封他为平津侯。《汉书·公孙弘传》在叙述此事后写道:“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这是明确告诉人们,先拜相后封侯的做法是从公孙弘开始的,在此以前绝无仅有。类似的提示语在《汉书》中还有多处,显得非常醒目。它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了叙事的力度。

3、安排轶闻逸事的固定位置

《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汉书》和《史记》一样,也写了许多人物的轶闻逸事,有的甚至是生活琐事。对于这类事情,司马迁或把它放在传记的前面,或穿插在中间,或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汉书》则不同,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

于定国曾任丞相,封西平侯,其子于永官至御史大夫。《汉书·于定国传》的末尾是这样一段文字:(文字略)

于定国传记的前面有关于其父治狱的记载,上面所引文字完全可以放在于公治狱一段中,但班固却偏偏置于篇末,显然是精心安排,有意为之。这种篇末讲述传主早年生活故事的写法在《汉书》其他传记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与其说是追述往事,不如说是为所写的人物作一生的总结。再如前面所说班固家奴侮辱洛阳令种兢致使固狱中致死亦是如此。这种追叙、补叙的手法,使作品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波澜起伏。

4、崇尚典雅藻饰的语言风格

《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它详赡严密,工整凝炼,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

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后汉书·班固传》)指出了《史记》、《汉书》的不同风格,也代表了汉代散文由散趋骈、由俗趋雅的大趋势。喜欢骈俪典雅的文章风格的人,对《汉书》的评价甚至在《史记》之上。

第二节《吴越春秋》

一、《吴越春秋》简介

1、作者

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人,年青时曾做县吏,奉檄迎督邮,晔耻于厮役,遂弃车马而去。到犍为资中,谒见杜抚受韩诗。求学二十年,音信断绝,家人为之发丧制服。赵晔学成归家。州如补从事,不就。举有道,卒于家。著有《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蔡邕至会稽,读《诗细》而叹息,以为长于《论衡》。蔡邕还京师,传之,学者咸诵习焉。生平见《后汉书·儒林传》。

2、体例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其书今存十卷。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保持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故事具有连续性。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内容主要根据《国语》,同时兼采《左传》和《史记》。然虽采自历史,却又不拘泥于史,里面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并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不象正史那样严谨。全书所叙重要事件都明确标示年代,但实际并不准确,多有讹误

二、《吴越春秋》的文学成就

1、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吴越春秋》在记载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时,特别集中描写了伍子胥奔吴和破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灭吴雪耻的故事。故事取自正史,但作者在写入本书时,又根据民间传说和想象,增加了一些合理的情节,特别是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如伍子胥奔亡过程中渡江和乞食二事,将《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的百馀字发挥到了六七百字。情节比原来曲折复杂了,富有小说的特点和吸引力。和《史记》的相关记载相比,《吴越春秋》对伍子胥奔亡一事的叙述不但文字量大增,情节复杂,而且险象环生,扣人心弦,更富有小说的特征和魅力。

《吴越春秋》中的许多情节,是通过移植联缀而把本来互不相关的故事糅合在一起,但依然给人以真实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

《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其源在于《吴越春秋》吸收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在追溯吴越两国祖先时,分别讲述了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和夏禹娶涂山氏的传说。写越兵攻城时,已经自杀的伍子胥头颅须发尽张,又托梦给范蠡指示攻城路线,以及驱水为涛等事,皆荒诞不经之谈。在伍子胥、文种相继被杀后,“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这是以浪漫的想象寄托对伍子胥、文种的同情,他们生而为英雄,死而为神灵,是用沟连人神的方式为全书作结。

类似的超越时空、出入生死的情节在《吴越春秋》中大量存在,开志怪小说的先河。

3、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尤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

伍子胥,作者把他描写为吴国兴亡的中心人物。他因父兄被楚王所害,逃难奔吴,以客卿的身份为吴王阖闾出谋划策,终于破楚复仇,使吴国称霸于诸侯,显示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后来夫差继位,刚愎自用,伍子胥强谏不从,终于饮恨自杀,吴国也随之灭亡。他奔吴前期小心谨慎,后期成了托孤老臣,则直言强谏,出语激切,写出了鲜明的个性和性格的发展。

《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刻画、尤重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的特点,对后世小说也有很大的影响。伍子胥“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是位伟岸的男子汉大丈夫。刺杀吴王僚的专诸“确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是不怕艰险的勇士模样。伯嚭“鹰视虎步”,以此突出他的专功擅杀之性。类似的外貌描写在此之前尚不多见,它对后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很大影响。

上述特点,都体现了《吴越春秋》由史书向历史演义小说过渡的轨迹。《吴越春秋》所记载的故事,以唐宋以后的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如唐代的俗讲有《伍子胥变文》,宋元话本有《吴越春秋连相评话》,明代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等,都是根据此书改编创作的作品。今人曹禺的话剧《胆剑篇》,也是取材于本书而别有新意的作品。

三、《吴越春秋》与吴越文化

与《吴越春秋》内容风格类似的东汉的另一部历史散文是《越绝书》。学术界一般认为《越绝书》的作者为袁康和吴平。二书的区别在于:《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特点。吴越之民重剑轻死,信巫淫祀,二书中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无不和吴越文化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这两部作品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

《论衡》的成书和宗旨

成书:王充《论衡》写作于明帝永平末至章帝建初末的十馀年间。正是在章帝年间,皇帝亲临白虎观,大会经师,钦定经义,并命班固把会议的内容编纂成《白虎通义》,郑重其事地把一套谶纬迷信和天人感应的学说制定为“国宪”,也就是宗教化的国家意识形态。《论衡》恰恰是站在比较接近原始儒学的古文经学立场上,激烈地批判官方这种宗教化庸俗化的今文经学。

宗旨:王充自称《论衡》是一部“疾虚妄”的书:“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论衡·佚文》)他之所以将此书取名《论衡》,就是想让它“如衡之平,如鉴之开”(《论衡·自纪》),用来衡量事物的轻重是非。

《论衡》的特点

《论衡》的第一个特点是“疾虚妄”,深刻地批判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谶纬迷信。

《论衡》的第二个特点是论述范围非常广泛,八十四篇文章,涉及了历史与现实,政治与思想的各个方面。

《论衡》的第三个特点是论证全面,征引广博。

《论衡》的第四个特点是语言浅近通俗。

《论衡》的缺点

一是过于繁复

二是过于朴质无华,缺乏文采。

从桓谭到王充,重质而不尚文,是文章发展的一种极端现象,是对谶纬之书以华美的言词文饰其迷信虚妄的一种反动,并非全是王充的个人文风问题。

汉代散文发展脉络

汉代散文发展脉络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生机,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也屈指可数。 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纵观整个汉代散文的发展,我国汉代散文经历了西汉,东汉两个时期,演变诸体大至,文质相生,异彩纷呈。 西汉初期: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建国之初,统治者一心治理国家,巩固政权,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总结秦亡教训,以利长治久安的政论文。汉初政论文受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先是陆贾的《新语》,接着是贾谊的《过秦论》等专题政论文。贾谊把汉代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两汉政论散文虽是基于先秦诸子散文,但有明显不同于先秦诸子的文章。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下,是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显得严谨质实。除贾谊外,晁错的《言兵事疏》,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等最为著名。 西汉中期:即汉武帝至宣帝在位时期,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时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四大赋”。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此外,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也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同时,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备受统治者的青睐,这种局面影响到散文创作上来,表现为汉初纵横驰骋的文章风格被此时出现的“天人相与“”灾异谴告“的今文经学代替,代表作家有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在文章上,变纵横驰骋为典雅醇正,变激切无忌为委婉含蓄,变藻饰富丽为质朴平易,游谈之风荡然无存。此外,出现的桓宽的《盐铁论》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司马迁的《史记》做为西汉前期散文与西汉后期散文的创作的过渡作品,历来备受推崇。它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伟大的散文著作。其中“本纪、列传、世家”更是开我国专题文学的创作先河,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中国文学史》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三个部分,都是大学中文系本科的重要基础课程。本门课程考试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史实和作家作品,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2、《诗经》 3、《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4、《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5、屈原与楚辞 (二)秦汉文学 1、秦及西汉散文 2、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3、司马迁与《史记》 4、两汉乐府诗 5、东汉辞赋 6、《汉书》及东汉散文 7、东汉文人诗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2.两晋诗坛 3.陶渊明 4.南北朝民歌 5.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6.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7.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8.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9.魏晋南北朝小说 (四)隋唐五代文学 1.南北朝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2.盛唐的诗人群体 3.李白 4.杜甫 5.大历诗风 6.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诗人7.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8.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9.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10.晚唐诗歌 11.李商隐 12.词的初鐊及晚唐五代词 (五)宋代文学

1.宋初文学 2.柳永与北来前期词风的演变3.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4.苏轼 5.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6.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7.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8.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9.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10.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11.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12.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六)元代文学 1.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2.关汉卿 3.王实甫的《西厢记》 4.白朴和马致远 5.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6.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7.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8.元代散曲 9.元代诗文 (七)明代文学 1.《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六章)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六章) 阅读次数:4374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知识点: 1、《汉书》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2、《吴越春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论衡》和《潜夫论》。 一、《汉书》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东汉的散文是在西汉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史传散文领域,出现了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 越春秋》,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文出现了《论衡》和《潜夫论》,这些作品都有积极参与现 实的倾向。从总体上来看,东汉散文向骈俪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也有不少的作家追求通俗易懂的创作 风格,对于浮华的文风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在叙事和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的史传文学作品,它是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的断代史著作,后世把它和《史记》并称。在《汉书》中,西汉盛世的各类人物都有生动地 表现,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真实再现了西汉的繁荣景象和时代精神。《汉书》中的许多人物,都 有曲折的人生经历,比如像公孙弘以及朱买臣,《汉书》展示了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事态人情,生动再 现了各类士人宦海浮沉的情境,他们的成败构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 《汉书》中有一些对世袭官僚家族的描写,如《张汤传》和《杜周传》、《韦贤传》等。通过对这些 家族兴衰的描写,对西汉社会的变迁做了多方面的展示。在描绘一些酷吏时,《汉书》不是对他们进 行简单的批评,对其中的一些人物也进行了一些切合生活实际的描写,而且也有一些赞扬,这些都是 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 和《史记》一样,《汉书》中也有一些悲剧人物的描写,其中《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悲剧最 为感人,全篇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浓。在这一篇中,作者刻画了两个悲剧人物形象,李陵的形 象很复杂,他的悲剧既有社会客观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性格因素;而苏武的形象则很完美,通过两 个悲剧人物的对比,更加显示出悲剧的色调。 《汉书》的笔法非常精密,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中寄寓褒贬和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如在《霍光金日弹传》中对二人谨慎程度的描写,各不相同,但很有分寸。 其次,《汉书》不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而且对于有起始性质的事件特别加以强调,引起读 者的兴趣。如在《公孙弘传》中介绍先拜相后封侯的描写。 最后,《汉书》的谨严有法,还表现在对一些材料的特殊安排上,并且这种位置一以贯之。如对逸闻 趣事的安排多在篇末,很少例外。 总之,《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谨严有法,使得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二、《吴越春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吴越春秋》是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以吴越争霸为主要题材,全书分十卷,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 卷以越为主。在体例上,《吴越春秋》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书中的 年代,并不准确,但却叙事完整,篇篇有独立性,而又前后连贯,具有故事的连贯性。 在艺术风格上,《吴越春秋》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比如写伍子胥奔亡,就有很强的艺术 感染力。该书中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因为《吴越春秋》的取材以历史为依据,但它又吸收了很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因此就有了神秘色彩。比如写袁公和处女比剑,开了后世志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在西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从总的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第一节《汉书》 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精密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待篇末的轶闻逸事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对于武帝和宣帝朝涌现的各类人材作了概述,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有一席之地,分别为他们立传。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

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和秦汉之际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他们有的起于刍牧,有的擢于奴仆,但通过贤良文学对策等途径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中有许多轶闻逸事。公孙弘年六十余才以贤良征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因奏事不合天子之意,不得不移书言病,免职归乡。后再次征选贤良文学,菑川国又推荐他应召。鉴于以往的教训,公孙弘根本没有信心,百般推托。出人意外的是,对策之后公孙弘名列榜首,“召入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汉书·公孙弘传》)后来又屡屡升迁,数年后便拜相封侯。公孙弘后期的人生奇迹,和他先前的仕途受挫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比非常鲜明。硃买臣拜会稽太守一事也富有情趣: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汉书·硃买臣传》)硃买臣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在免官之后曾到会稽驻京机构所在地寄住,穷愁潦倒,来京办事的会稽老乡也看不起他。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在西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 从总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第一节《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汉书》在古代享有极高的名声,与《史记》并称“史汉”,加上《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典故: “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 …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杯。又读至…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 …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杯。正献公闻之大笑,曰: …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释义:

这是说苏舜钦每晚读书,都要饮一斗酒,岳丈杜衍心存疑惑,派子弟私下察看。发现苏舜钦读《汉书·张良传》,每有感慨,就饮一大杯。杜衍听说,笑道: 有这样的下酒物,饮一斗实在并不算多啊! 苏舜钦饮酒读《汉书》的事迹说明,作为正史的《汉书》曾经具有相当普遍的文化影响和不同寻常的文化魅力。 一.班固的家世和思想 班固(32-92)东汉初年人,字孟坚,是扶风安陵(今陜西省咸阳市东)人。 (一)豪强传统及正宗儒学的家世渊源 豪强传统: 其先祖避秦祸迁于楼烦,汉初“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素有边疆豪强、慷慨任侠的传统。 儒学渊源: 及其祖父班穉、父班彪,皆务为儒术,“叔皮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班固的父亲班彪字叔皮),又渐次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 班固既长,博贯载籍,学无常师,不为章句(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不剖章析句,举大义而已。)纵观班固一生行事,实与豪强兼儒学的家世传统有关。 (二)儒家正统,不宥一家 班固既是经学家,又是史学家和文学家。作为一代经学大师,班固发展了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的神秘主义哲学体系,在思想上是忠于儒学正统的。但经历了两汉之际的社会危机和思想危机,班固接受了古文经学的影响,对今文学派的谶纬迷信、阴阳灾异之说与繁琐迂腐的学风,有所怀疑和不满;其于经义的阐释,又往往是不拘章句,不宥于一家的。 二.《汉书》的成书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汉书》及东汉散文)【圣才出品】

第6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6.1 复习笔记 一、《汉书》 1.《汉书》的历史地位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2.《汉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风格 (1)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汉书》展示了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生动地再现了西汉盛世各类士人宦海浮沉的情境,并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2)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族的兴衰史。而到了西汉盛世,培育了一大批官僚世家,《汉书》也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并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3)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 《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的传记。《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样众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却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

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 ①李陵是位悲剧人物,传记有条不紊地叙述了其悲剧结局的形成既是客观形势所迫,又受性格因素影响,同时又深入地刻画出这位悲剧人物的矛盾心理和行动上的摇摆犹豫。 ②苏武性格刚强,意志坚定,恪守封建伦理道德,传记描写出苏武在艰难困苦绝境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持,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4)笔法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①精密的笔法 《汉书》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如对西汉中期的两位重臣霍光和金日磾家族兴败的描写。 ②对起始事件的交待 《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如对公孙弘先拜相后封侯事件的强调,它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叙事的力度。 ③篇末的轶闻逸事 《汉书》的严谨有法,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汉书》和《史记》一样,也写了许多人物的轶闻逸事,有的甚至是生活琐事。对于这类事情,司马迁或把它放在传记的前面,或者穿插在中间,也有的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汉书》则把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这种追叙、补叙的手法,使作品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波澜起伏。 二、《吴越春秋》 1.成书

汉代散文

第二讲汉代散文 课件制作洪静云 第二讲汉代散文 学习要点: ?西汉散文 ?东汉散文 第二讲汉代散文 ?思考与练习: 1、《谏逐客书》是如何力谏秦王逐客的?《过秦论》又是如何指陈秦之过的?试分析二文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2、贾谊、晁错政论文有何共同点? 3、刘向散文特色及如何评价其叙事散文《新序》《说苑》《列女传》。 4、西汉散文前中后三个时期风格有何变化? 5、以《自纪》为例,看王充思想的先进性及写作特色。 第二讲汉代散文 一西汉散文 (一)西汉初期 ?贾谊(公元前200—168) 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 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 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 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 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 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 至33岁忧伤而死。 第二讲汉代散文 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过秦论》(上中下) 《论积贮疏》 《陈政事疏》(《治安策》) 《过秦论》(上) ?思考: 《谏逐客书》是如何力谏秦王逐客的?《过秦论》又是如何指陈秦之过的?试分析二文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过秦论》(上) ?结构层次 首先,概括回顾秦国由弱到强,最后统一天下,达到强盛顶点的过程。 接着,写出当年能吞并天下的秦王朝,今天竟被陈涉给推翻。 最后,总结出秦亡的教训: 《过秦论》(上) ?写作特色: 1、主题明确,就是论述秦“过”,选材与论证都是围绕这一中心。 2、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陈述史实与议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史实的分析中,揭示其论点与结论。文章结构是按历史进程的顺序而展开的,清晰而严谨。

两汉散文

一、秦代散文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曾官至丞相。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最后,指出逐客之害。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

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 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 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汉初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晁错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少年才俊,荐入朝廷,为文帝所赏识。后为朝廷元老大臣等排挤,忧惧而卒,年仅三十三岁。其思想以儒家为主,兼有道家、法家因素。著有《新书》58篇,大体可分三类:专题性论文,如《过秦论》;针对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疏》)是贾谊也是西汉论说文的最高代表,又是后代专门史论的始祖、《论积贮疏》;杂论文。作者注意总结秦亡的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的统治地位提出了建议:重农抑商、削弱诸侯。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善用夸张和比喻,具有战国散文的特点。是西汉政论的典范,开整个汉代文风之先。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8东汉散文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姓名:李培志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东汉散文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东汉散文的类别和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东汉散文类别 教学难点东汉散文概况 教具和媒体使用板书,ppt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 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时间分配 (90分钟) 引入新课 讲授内容 政论散文 说理散文 历史散文 叙事散文 小结 思考题和参考书目 5 5 10 10 15 35 5 5 板书设计 东汉散文 一、政论散文 二、说理散文 三、历史散文 四、叙事散文 讲授新 拓展内容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讲稿 讲授内容备 注 一、政论散文 诸子散文也叫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最为发达,且成就最高。贾谊和晁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他们的 政论散文,能够抓住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议论风发,直抒己见,不仅有的放矢,感情充沛,且又笔锋犀利, 遒劲畅达,富于气势和文采,对后世散文的创作影响很大。汉散文以政论为主,成就也最高。它是在先秦诸子 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先秦诸子的文章相比又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先秦诸子处在国家分裂和历史转 折时期,为建构新的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就成为先秦诸子散文的一大特点;而汉 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思想形态就成为他们所关心的 新问题,这使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却显得严谨质实。再从西汉社会发展状况看,由于上承短命的秦王朝,再加上统治者崇尚无为之治,所以汉朝初年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尚有先秦余绪,他 们的散文代表了西汉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在后世也有深远影响。随着帝国政权的稳固和定儒家思想于一尊, 武帝以后的政论散文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 综观汉代政论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文化环境相对 轻松自由,文士自信心强,责任感大,又有创作时间,故而他们为文形式多样,或为奏、议,或为策、疏等, 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 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而以贾谊最为代表,其作 品有《过秦论》、《论积贮书》和《陈政事疏》。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中央集权加强,儒术独尊,文士为文,大都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 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中较有代表的作品。也有一些直陈 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汉帝国由盛 而衰,又由衰而兴,今文经学走向极端,被不少文士怀疑、批判,古今经学随之兴起。与之相应,此期论说散 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其代 表作。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其时,朝政腐败,民生凋敝,社会危机严重,朝野清议之风兴起,清议之文亦随 之出现。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 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其中成就最高的是仲长统。总体而言,东汉政论散文继 承了西汉的传统,但文章气势不如西汉。 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一书。该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为此书包含 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 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大体不差。作为 一部理论著作,《淮南子》的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它并非一部抽象论道之书, 其重点乃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 (《淮南子·要略》),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 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大量排比式的句子,与 陆贾、贾谊等人的文章共开后世骈文之先河(如《要略》一篇,在这方面就极有特色)。 1、陆贾《新语》 2、贾谊:《新书》 (1)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 还有一些是杂论。 (2)贾谊政论散文特点 纵横捭阖,善于夸张和渲染,以气势征服人,带有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特别擅长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 巨大的感情落差,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积极参与精神。

【新祥旭考研辅导】中国古代文学之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一节《汉书》 班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一、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一)《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最引人注目的是草莽英雄和战将谋士;《汉书》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尤其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的生动记叙,其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富戏剧性。 (二)《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概述武帝宣帝朝各类人材,其中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立传。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精神风貌,如公孙弘和朱买臣。 二、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一)除《世家》外,《史记》人物传记基以写单个人为主;《汉书》记叙许多世袭官僚家族历史,如《霍光金日磾传》等,记叙几代人事迹。通过描述其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多方面展示。 (二)《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汉书》也批判酷吏,但《汉书》在揭露酷吏寡恩少义的同时,对他们的子孙的美德称扬,更接近生活实际。 三、《汉书》悲剧人物数量不如《史记》众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和《史记》一样,悲剧气氛很重。李陵的悲剧结局既是客观形势所迫,又有性格原因;苏武形象完美无缺,却遭受种种苦难,是另一种悲剧人物,通过多方面描写苏武在艰难困苦绝境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持,塑造出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三、《史记》笔法疏荡往复;《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一)笔法精密,在直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准确,如《霍光金日磾传》。 (二)不但清晰地叙述事情来龙去脉,而且对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特别强调,以引起读者注意,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各种制度演变,强化叙事力度。如西汉旧例以列侯为相,先封侯,后拜相,公孙弘却属例外。 (三)对某些材料位置的安排有特殊规定,并一以贯之。如轶闻逸事和生活琐事,《史记》或放在前面,或穿插在中间,或放在末尾,没有固定位置;《汉书》中凡属传闻类生活小故事几乎全置于篇末。 《汉书》有精细笔法,有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 第二节《吴越春秋》 一、《吴越春秋》。 (一)体制。 1、成书于东汉的历史散文,赵晔撰。其书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 2、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全书所叙重要事件标明年代,但多有讹误。 3、叙事完整,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各章有重点,相对独立,叙述具连续性。 (二)故事情节曲折多变。 1、许多故事正史中有记载,但作者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增加许多细节,如伍子胥奔亡过程中的渡江、乞食二事。许多情节是通过移植联缀而把本来互不相关的故事糅合在一起,但依然给人以真实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浪漫色彩,是在正史基础上演绎成,有其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又吸收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它的荒幻离奇主要源于此,开志怪小说先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