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综述(2)

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综述(2)

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综述(2)
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综述(2)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0年3月

105

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综述

洪庆宾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北京,100076)

摘 要:稳健性又称谨慎性,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限制了内部人操纵会计数字的动机和能力。本文主要是围绕在会计盈余稳健性实证研究的主要领域展开的。在对稳健性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分四方面对稳健性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最后通过中外研究进行对比,试图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

关键字:稳健性 会计盈余 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3—0105—02

一、稳健性的定义

从时间上看,Bliss (1924)也许是最早完整给出稳健性的定义的,他将稳健性原则表述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 )在其第4号公告中指出:“管理人员、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历来宁肯低估净收益和资产,而不愿高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于1980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SFAC2)将稳健性定义为:“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因而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稳健性要求使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现已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其概念框架中将稳健性定义如下:“稳健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比如资本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这样定义稳健性的:“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稳健性研究文献回顾

纵观会计盈余稳健性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问题研究;第二,会计盈余稳健性形成动因的研究;第三,会计盈余稳健性计量方法的研究;第四,会计盈余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

(一)关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问题

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和健全,因此有关美国会计信息存在稳健性广大学者都是普遍认可的。Kothari (1988)、Basu (1997)通过研究美国稳健性的时间序列发现1967-1975和1984-1990两个时间段的稳健性较强。Holthausen 和Watts (2001)通过对1927-1993期间的大公司研究发现,会计盈余稳健性在1966年之前就存在了。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关于稳健性的存在问题针对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Ball ,Robin 和Wu (2000)通过对沪深两市1992-1998年间A 股和AB 股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不管是基于内陆的会计准则的报

告数据还是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报告数据,都不具有稳健性特征。Lee ,Cao (2002)通过我国的上市公司数据发现在1996和1998两年的稳健性较强。李增泉、卢文彬(2003),李远鹏、李若山(2005)以及陈旭东、黄登仕(2006)也对于我国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认同稳健性在我国总体上是存在的。

(二)关于会计盈余稳健性产生的原因

契约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Watts (1993)认为会计盈余稳健性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契约,包括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稳健性可以做低利润延缓向股东的支付,从而确保了债权人的利益;同时稳健性也延缓了基于盈余的报酬支付,从而保全了股东的利益。Watts (2003)根据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将稳健性形成的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契约、股东诉讼、管制和税收。而契约对稳健性的需求,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尤其是债务契约对于稳健性的需求。

Ball 和Shivakumar (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比私有公司的会计信息更稳健,该发现意味着公开权益市场比私有权益市场更需要稳健的会计信息。Ball ,robin 和Sadka (2006)通过稳健性与权益市场、债权市场的国家横截面数据关系的研究,发现债权市场规模很好地解释了稳健性在各个国家横截面间的变动,而权益市场规模对稳健性无显著影响。Peek ,Cuijpers 和Buijink (2006)认为公司上市前融资方式多为关系性融资,而上市后更多的是公开市场化融资。在关系融资下,信贷人对企业比较了解,因而对稳健性的需求不高;而在市场化的融资下,信贷人由于缺乏对企业足够的了解,因而对稳健性需求较高。公司上市后稳健性的提高,说明股东与信贷人之间的冲突是稳健性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与Ball 和Shivakumar (2005)的观点一致,但却支持了Ball ,robin 和Sadka (2006)的观点。

LaFond (2005)在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所有权分散的企业财务报告更稳健,而所有权集中的财务报告不稳健。这一结论无疑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尽管上市进行了全流通的股改,但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依然普遍。国内不少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0年3月

106

文献考察了债务及所有权对稳健性的影响。曹宇、李琳、孙铮(2005)发现大股东控制权越强,会计盈余稳健性越弱,而大股东的董事长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则更进一步降低稳健性。

在外部监管和股东诉讼对稳健性的需求方面,Watts (1993,2003),Beaver (1993),Kothari et al.(1998)都认为,当企业的盈余高估时,更容易面临股东诉讼的风险,从而稳健性可以有效减低诉讼成本的现值。在我国,尚未出现从股东诉讼角度研究稳健性成因的文献,而在管制方面的研究,也多集中在会计准则上。赵春光(2004)分析了盈余稳健性的变化趋势,发现在1999-2001年的稳健性有所提高。朱茶芬(2006)也发现,2001年前后会计盈余稳健性和及时性有了显著提升。

(三)关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计量方法

会计盈余稳健性的计量方法Watts (2003)将其归纳为三种,包括反向回归、净资产基础计量和应计基础计量。Basu (1997)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反向回归的方法进行稳健性的计量,从而开启了稳健性实证研究的新纪元,这在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Basu 以股票收益率作为“好消息”和“坏消息”的代理变量,稳健性也就意味着对坏消息及时充分地确认,而对好消息就有所保留。Dietrich ,Muller 和Riedl (2003)最早对反向回归从计量经济学角度提出了质疑。Ball 和Shivakumar (2005)也指出了Basu 计量方面的一些缺陷,同时提出了稳健性计量的另外两种方法,也就是净资产基础计量法和应计基础计量法。净资产基础计量法是以净资产低估的程度来度量稳健性,而应计基础计量法是以会计盈余的持续性和反转性来度量稳健性。

Pae ,Thornton 和Welker (2005)提出了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概念,并使用期初的权益市场价值/权益账面价值来计量资产负债表稳健性,发现资产负债表稳健性与盈余稳健性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刘舒文和汪寿阳(2006)也证实了这一点。Lev 和Nissim (2004)使用财务报告和税收报告中费用的相对大小作为给定期间盈余下偏的计量,从盈余的偏度方面计量会计盈余稳健性。

(四)关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都是出现在Watts (2003)的综述之后。稳健性的经济后果体现在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和对投资活动的影响。

Ahmed ,Billings ,Morton 和Stanford-Harris (2002)发现,会计盈余稳健性与更低的债务成本相关,会计盈余稳健性对于减轻债券持有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及减低企业的债务成本有重要的作用。Zhang (2004)检验了债务签约过程中会计盈余稳健性的效率收益,分析了稳健性对于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事前收益和事后收益。Moerman (2005)使用独特的二级贷款市场的数据考察了信息不对称和财务报告质量如何影响贷款交易的买卖差价,发现差价与更高的信息不对称正相关。Easley 和O’Hara (2004),O’Hara (2003)以及Leuz 和Verrecchia (2004)发现稳健性可能

有助于降低企业系统风险,并因此降低权益成本。 Lara ,Osma 和Penalva 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稳健性,发现稳健性与事前成本显著负相关。

Bushman ,Smith 和Piotroski (2005)从国家横截面数据检验稳健性财务报告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发现在稳健性的财务报告体制下,企业对投资机会下降做出的反应较快。同时该研究发现,在所有权更分散的国家中,稳健性对过度投资行为的约束作用较为明显。

国内方面,王亮飞和潘宁(2006)发现,当会计盈余及时性较低时,企业的治理结构会体现为股权更为集中。但这一结论也许是由前文曹宇、李琳、孙铮(2005)的发现所致,即股权集中度较高时,大股东更倾向于通过私下沟通的方式了解企业,从而降低对稳健性的需求。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对比与启示

通过国内外稳健性研究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Basu (1997)关于稳健性计量方法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关于稳健性的研究,而我国学者对于稳健性的研究多是基于此种方法。但是在我国,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并且我国经济仍处在新兴加转轨时期,在这一特殊经济背景下,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动因和经济后果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随着一系列会计丑闻的出现,会计盈余稳健性被众多的企业用作利润操纵的工具,使得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尤为必要。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时间不长,相关的制度和政策都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股权分置改革的环境下,股票的价格掺杂着过多的噪音,不能有效及时地反映企业的利好消息和利坏坏消息,也就是关于Basu 计量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增泉,卢文彬.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会计研究. 2003,(2):19-27.

[2] 李远鹏,李若山.是会计盈余还是利润操纵?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5,(3):1-56.

[3] 曲晓辉、邱月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会计研究. 2007,(7):20-28.

[4] 孙铮、刘凤委、汪辉.债务、公司治理与会计盈余稳健性.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 2005,(2):112-173.

[5] 王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还是盈余管理行为.会计研究.2005,(8):30-36.

[6] Basu.S.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4).3-38.

[7] Beaver , W. and S. Ryan. Biases and Lags in Book Value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Ability of the Book-to-Market ratio to Predict Book Return on Equity ,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38). 127-148.

管理会计的文献综述

管理会计的文献综述 管理会计的起源,一般认为是20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及管理学的产物。 管理会计的发展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理论中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1922年.奎因坦斯第一次提出了“管理会计”这个名称。1924年,布利斯所写的一部管理会汁方面的著作《通过会汁进行经营管理》也问世了。这个时期管理会汁的特点是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其基本点是在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巾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的问题关于管理会计的属性,最早在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提出“管理会计是利用适当的技术和观念,处理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方案,并协助管理部门达到其经济目标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 1981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为管理会计所下的定义为:“管理会计是一个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分析、编制、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些加工过的信息在管理中被用于内部的计划、评价和控制,并保证合理地、负责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 以上两个定义强调了管理会计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它以企业为主体、主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服务。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运用是在20世纪7O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开始的,当时在一些企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未及时地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并采取措施进行广泛、深入地推广,其理论严重脱离了实际,影响了他的实际应用。2008年陈建梅在《财务管理》中提出我国的管理会计是世纪年代初, 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2007年潘飞,王悦,沈红波在《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第二期中提出:我国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实际上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的成果开始的,起初主要是翻译和介绍类的规范性研究,还没有深入到企业实地进行研究,而那时西方已经开始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近几年,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几乎成为了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 1982年第二期《会计研究》中,余绪缨提出“对象问题是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一门学科的对象, 是其特定领域有关内容的集中和概括, 是贯穿于该学科的始终的。从这个认识出发, 应如实地把现金流动( cash flow) 看作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 1983 年,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体现余先生上述观点的《管理会计》教材。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高等财经院校统编教材。20世纪90年代之前,余先生的《管理会计》教材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许多人是通过该教材才了解、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知识, 从而对管理会计感兴趣。可以说, 该教材不仅对管理会计在中国的传播、普及与运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标志着余先生已经完成了对西方管理会计的引进工作, 开始进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学科阶段。 1986年,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展示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编制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则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使用的财务报表。”这是一个广义管理会计的概念,包括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也从企业管理当局扩大到了股东、债权人、规则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 1987 年,美国管理大师卡普兰教授在其著作《相关性的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中指出:今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必须改梁易撤,必须从实际出发,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上,花大

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综述(2)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0年3月 105 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综述 洪庆宾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北京,100076) 摘 要:稳健性又称谨慎性,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限制了内部人操纵会计数字的动机和能力。本文主要是围绕在会计盈余稳健性实证研究的主要领域展开的。在对稳健性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分四方面对稳健性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最后通过中外研究进行对比,试图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 关键字:稳健性 会计盈余 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3—0105—02 一、稳健性的定义 从时间上看,Bliss (1924)也许是最早完整给出稳健性的定义的,他将稳健性原则表述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 )在其第4号公告中指出:“管理人员、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历来宁肯低估净收益和资产,而不愿高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于1980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SFAC2)将稳健性定义为:“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因而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稳健性要求使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现已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其概念框架中将稳健性定义如下:“稳健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比如资本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这样定义稳健性的:“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稳健性研究文献回顾 纵观会计盈余稳健性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问题研究;第二,会计盈余稳健性形成动因的研究;第三,会计盈余稳健性计量方法的研究;第四,会计盈余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 (一)关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问题 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和健全,因此有关美国会计信息存在稳健性广大学者都是普遍认可的。Kothari (1988)、Basu (1997)通过研究美国稳健性的时间序列发现1967-1975和1984-1990两个时间段的稳健性较强。Holthausen 和Watts (2001)通过对1927-1993期间的大公司研究发现,会计盈余稳健性在1966年之前就存在了。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关于稳健性的存在问题针对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Ball ,Robin 和Wu (2000)通过对沪深两市1992-1998年间A 股和AB 股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不管是基于内陆的会计准则的报 告数据还是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报告数据,都不具有稳健性特征。Lee ,Cao (2002)通过我国的上市公司数据发现在1996和1998两年的稳健性较强。李增泉、卢文彬(2003),李远鹏、李若山(2005)以及陈旭东、黄登仕(2006)也对于我国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认同稳健性在我国总体上是存在的。 (二)关于会计盈余稳健性产生的原因 契约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Watts (1993)认为会计盈余稳健性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契约,包括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稳健性可以做低利润延缓向股东的支付,从而确保了债权人的利益;同时稳健性也延缓了基于盈余的报酬支付,从而保全了股东的利益。Watts (2003)根据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将稳健性形成的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契约、股东诉讼、管制和税收。而契约对稳健性的需求,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尤其是债务契约对于稳健性的需求。 Ball 和Shivakumar (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比私有公司的会计信息更稳健,该发现意味着公开权益市场比私有权益市场更需要稳健的会计信息。Ball ,robin 和Sadka (2006)通过稳健性与权益市场、债权市场的国家横截面数据关系的研究,发现债权市场规模很好地解释了稳健性在各个国家横截面间的变动,而权益市场规模对稳健性无显著影响。Peek ,Cuijpers 和Buijink (2006)认为公司上市前融资方式多为关系性融资,而上市后更多的是公开市场化融资。在关系融资下,信贷人对企业比较了解,因而对稳健性的需求不高;而在市场化的融资下,信贷人由于缺乏对企业足够的了解,因而对稳健性需求较高。公司上市后稳健性的提高,说明股东与信贷人之间的冲突是稳健性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与Ball 和Shivakumar (2005)的观点一致,但却支持了Ball ,robin 和Sadka (2006)的观点。 LaFond (2005)在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所有权分散的企业财务报告更稳健,而所有权集中的财务报告不稳健。这一结论无疑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尽管上市进行了全流通的股改,但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依然普遍。国内不少

会计稳健性外文翻译---会计稳健性的第一篇:解释和意义

会计稳健性的第一篇:解释和意义 瓦茨,会计新视野,2006年 内容提要:本文是会计稳健性两篇文章中的第一篇。第一篇对稳健性进行了解释以及探讨了稳健性对会计监督的影响。第二篇总结了稳健性的实验证据及对稳健性的解释,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文章证明了稳健性的存在,对不同程度下的稳健性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会计稳健性的定义是指要求对收益与损失的不对称确认,其极端形式下传统的稳健性定义为“不预期收益,但预期所有的损失”。尽管有人指责会计稳健性,但是稳健性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并在近30年中有所加强。 支持稳健性的一种理论解释是:契约理论、股东诉讼理论、税收理论和会计管制理论。在文章的第二篇中用证据表明契约和股东诉讼是最重要的因素,证据表明税收和会计管制相对比较弱,盈余管理也可能产生稳健性,但这不能成为主要的因素。 对稳健性的解释和证明对会计管理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财务会计委员会曾试图禁止会计稳健性,以实现“信息中立”而忽略稳健性长期存在的原因,这种意图可能会失败并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消除会计稳健性将会改变会计管理行为,并且会增大经济上的费用。同样的,研究人员和监管机构考虑把未来现金流量列入财务报表,其产生的成本会对会计管理行为存在影响。 本文是会计稳健性性研究的第一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 1、对会计稳健性的解释 2、对财务法规和准则的设置 文章的第二篇的研究目的是: 1、总结稳健性存在的证据 2、对证据进行评估去辨别不同稳健性的解释 3、对证据进行评估去辨别稳健性与非稳健性 对会计稳健性解释的讨论是大多是基于利用现有的文献。然而,本文是立足于契约观,包括了债务合同的约束的解释(Watts 1993),以及与其使用的其他合同,如管理薪酬契约也会产生影响。本文也提供了新的论点,即使不考虑契约,一旦信息成本变化后管理层的行为也会产生会计稳健性的现象进行了介绍。

会计 文献综述

会计文献综述

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 文献综述 引言: 20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再到后来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等,说明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本文在此对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下就国内外各学者的观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信息化特征及变化 刘国辉(2009)认为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①一般控制系统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分为组织控制和系统开发控制两部分,包括组织和操作控制、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和系统文书控制等内容;②应用控制系统是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程序而设置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蒿俊晓(2011)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会计信息化的进步,财务信息数字化、财务信息交换与公布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下财务会计工作的主流,网络财务系统的建立,为计算机财会全面实现网络化提供了软件保障。 二、两种不同的信息系统 ERP下会计信息系统:刘丽、胡艳(2007)指出ERP系统中,通过设置大量的信息首先由业务部门或生产部门整理,核算并录入完成。ERP系统会自动生成相应的会计凭证,会计人员最后再肘打印的凭证正进行审核。另外ERP中会计模块的实施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原有数据向新系统的转移。在现有的ERP环境下,多采用标准成本法,即企业制造费用按照车间进行归集,然后再按照各产品直接人工、直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作为标准进行分配。比较便利。王莹(2010)ISCA模型:杨周南(2003)提出ISCA模型,一是建立和实施现代信息技术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从产生到现在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更是只有短短几十年。目前,不论是在西方的研究中还是我国国内的研究中,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都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体系。首先,要想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不得不先提到管理会计这一概念。管理会计这一概念首先是在1922年1922年H·W·奎因坦斯出版的著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提到的,1952年在伦敦举行的会计师国际代表大会上会计界正式提出“管理会计”这一概念。而对管理会计的定义,不同的机构或会计学者认识各有差异。 如美国会计学会(AAA)的管理会计委员会在1958年对管理会计是这样下定义的: “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概念来处理某个主体的历史的与预期的经济数据,帮助管理当局制订符合合理的经济目标的计划,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出明智的决策”。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在1982 年提出:“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提供所需的信息的那一部分会计工作,使管理当局得以:制定方针政策;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计划和控制;保护财产的安全;向企业外部人员( 股东等) 反映财务状况;向职工反映财务状况;对各个行动的备选方案作出决策。”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在1988年提出:“管理会计是在一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 财务和经营) 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1997年为管理会计所下的新定义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 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1997年,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等合著的《管理会计( 第2版) 》中定义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 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西方管理会计被引入我国。国内会计学者对管理会计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有:汪家佑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大利润的目的,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收集、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合理地计划和有效地控制经济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中心,分析过去,控

管理会计报告概述

管理会计报告概述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是利用有关信息实现财务 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 评价,从而实现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活动。 管理会计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提供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改善企 业的决策效率;二是提供丰富的管理工具,参与企业内部管理控 制。从本质属性上看,管理会计是 个通过提供经营管理信息提升企业价值的价值管理会计信息系 统,其实质是旨在提升企业价值的价值管理,包括价值目标的确 认、价值信息的提供、价值管理与控制、价值评价和分析等。与财 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在服务对象方 面,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 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为 强化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报 告会计”。而财务会计虽然对内、对外都能提供基本的会计 信息,但主要侧重于对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财务信息, 属于“对外报告会计”是在职能定位方面,管理会计重 在“创造价值”,它渗透于单位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既有助 于解析过去,通过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作进步的加 工,使之更好地适应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需要;又有助于控制现在,通过及时修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使单位

的经济活动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进行;还有助于筹划未 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 客观地掌握情况,从而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属于“经 营管理型会计”。而财务会计则是“记录价值”,通过确认、 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对单位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属于“报账型会计三是在程序与方法方面,管理会计为单位自身服务,采用的程序与方法灵活多样,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而财务会计有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较固定的程序与方法,并受会计规范的约束。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大幅提高,管理会计作为单位管理中决策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拓展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管理模式不断变革、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现实,在集成数据处理、长期与短期决策平衡、不确定风险识别与规避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单位提供更多财务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更高层次的信息支持,更好地发挥价值 创造的作用。同时,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各国政府及非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也要进一步运用管理会计的理念、技术与方法,提高管理效能。二、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管理会计能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单位经

管理会计研究方向的展望论文:管理会计研究方向的展望

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研究方向的展望论文:管理会计研究 方向的展望 管理会计是从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的,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独立的学科,是现代企业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会计和管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管理会计既是会计的一大分支,又是企业管理的一大分支,它是会计与企业管理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实践和经济理论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另一方面,经济理论的形成又使这种要求得以实现。 一、对管理会计研究未来的展望 (一)面临的选择 管理会计的研究现正面临两大选择:一是仍然沿着管理会计的发展线索,使其研究建立在传统理论与方法基础之上;二是面向实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课题。而这两项选择表现为以下的矛盾冲突:第一,搞传统思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往往有其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容易被公众接受。而搞面向实际的应用类研究往往与原来的思路相悖而失去这一理论与方法的支撑。第二,面向实际的研究需要具

备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数据收集与调查分析。 (二)管理会计所处的现实环境变化 这一变化可用以下几点进行归纳:第一,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终将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也相应发生变化。第二,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有市场竞争、经营战略、信息加工技术变化等。而组织机构的变化主要如竞争战略、横向管理、集团化管理经营、跨国经营、信息网络、产销一体化等。 (三)横向管理 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正从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转化,与之相对应,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也从原来的纵向管理向横向管理转变。横向管理具有以下特征:分部门归集收入与成本费用;建立横向的责任会计中心;建立横向的计划与控制机制及信息网络。因此,管理会计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去对比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的区别及各自的优势。例如,比较它们的预算编制、业绩衡量、奖励措施等,分别运用观察法、实证法、分析法等可以得出不同的研究成果。 (四)组织会计 管理会计将会在定义、本质特征以及范围上发生根本性

管理会计综述

管理会计理论及其发展综述 摘要:本文在对管理会计的定义、主体及其思想演进等问题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引出了我国当代管理会计阶段——战略管理会计,并介绍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发展,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以期为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 正文: 1. 管理会计定义 在西方会计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管理会计”是在1922年 H·W ·奎因坦斯出版的著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而会计学界正式提出“管理会计”是在1952年伦敦举行的会计师国际代表大会上。此后,西方有关组织机构和会计学者根据各自的认识和把握,从不同角度对管理会计定义进行了描述。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7)为管理会计所下的新定义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 1997) 等合著的《管理会计(第2 版)》中定义: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西方管理会计被引入我国。国内会计学者对管理会计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汪家佑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大利润的目的,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收集、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合理地计划和有效地控制经济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中心,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会计分支。李天民认为,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企业领导做出各种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余绪缨则提出了管理会计由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组成的广义管理会计体系。

会计稳健性定义辨析(精)

会计稳健性定义辨析 [ 10-03-02 10:16:00 ] 作者:刘建伟编辑:studa20 摘要:会计稳健性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首先简介了会计稳健性概念的历史沿革,进而探讨了准则委员会与实证研究中对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并依次进行述评,重点介绍了会计稳健性概念的最新发展。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条件稳健性;无条件稳健性 1 稳健主义定义的历史沿革 Basu(1997)认为,稳健性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会计稳健主义定义起源于中世纪英国的庄园会计,当时庄园的管理是由管家进行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庄园管家的记帐、算帐,并不象现在的企业那样是为了搞好经营,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应付庄园主的审查。因此,乐观地反映或提高未来不一定实现的价值是不明智的。相反,保守的估计资产和收入就显得顺理成章。因此在账簿资料上的谨慎反应是作为财产托管人的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后来被会计人员所逐渐接受。因此,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是稳健主义原则形成的最初原因。 到19世纪,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延长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持续经营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但是,稳健主义依然占居重要的甚至是主导性的地位,因为:(1)有根据地少报资产有利于抵制管理人员虚报业绩,有利于保护股东权益;(2)会计职业是在“破产、倒闭、舞弊和争议”的企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会计人员“强烈的灾难意识”,在簿记上的低估不是会计人员一时的冲动,而是潜移默化的行为;(3)银行是会计报表的最有影响的阅读者,稳健主义对付虚增抵押品的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4)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30年的持续物价下跌,使得资产更易于更新换代,低估的资产价值并没有影响资产的实物和价值的补偿,客观上助长了稳健主义原则的推行。因此,虽然早期稳健性思想蓄意低估资产的做法带有机械性,易导致在实务中滥用,但是稳健原则在当时作为一种传统的法则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这一阶段对稳健性的理解,正如会计师Bliss(1924)将其表述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 2 FASB,IASB,CASB对稳健性的定义 20世纪30年代以后,会计界掀起了对会计原则理论体系研究的热潮。稳健主义作为受托责任会计的一项重要原则,随着会计从经营责任报告向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转移而变得不适宜。稳健主义虽被继承下来了,但已由一项占主导地位的会计原则退居为处于附属地位的会计惯例,作为对其他主要会计原则的修正。对稳健性原则的规范性研究若隐若现地体现在监管机构与准则制定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频频的界定里。如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0年在其第4号公告中指出:“历史意义上,管理人员、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历来都倾向于低估资产和利润,以对付计量过程中的小偏误。这导致稳健性概念的形成”。随后美国FASB在1980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

管理会计方法研究.doc

管理会计方法研究- 1.管理会计方法产生的兴起缘由 管理会计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早期企业管理层对内部计量的运用。当时的纺织厂,兵工厂等企业为了衡量内部生产过程的效率,在市场交易信息之外,开始对企业内部特定管理信息提出要求。1855 年,新英格兰的利曼(Lyman)纺织厂以复式簿记为基础,首创了一套成本会计制度,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能反映产品成本、工厂布置变化影响和对原棉收发的控制情况。19世纪中期,铁路业的出现和迅速成长为成本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由于铁路公司在当时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复杂且营业跨越广阔的地理区域,对成本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会计管理技术方法开始得以发展,这对于以后帮助企业进入更有效的成本规划和控制,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2.管理会计方法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便已开始了,从早期对西方管理会计的引进和介绍以及对西方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借鉴和应用意义的讨论,到对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的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其研究的内容不断深人。正如有关学者指出的那样,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对管理会计的引进和消化阶段,似乎在1985年末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之后便开始对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世纪之交出现了一批管理会计回顾与展望的文章,但是其中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的并不多,特别是对于结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研究状况并没有进行完整的总结。因此本文拟采用文

献研究法对我国近十年来的管理会计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和评价,并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3.管理会计方法研究的意义 在我国企业中进行管理会计方法的相关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有利于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具有决策规划的职能。 所谓决策,就是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确定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方法;规划主要是利用财务会计的历史资料及其他人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并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对某些一次性的重大经济问题作出专门的决策分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编制企业的整体计划与责任预算,确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标,用来指导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管理会计方法有利于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包括对目标利润,目标销售量或销售额,目标成本目标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和确定。 3.2 有利于预测分析企业环境 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反应能力以及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现代管理会计需要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影响,并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预测可行。 4.管理会计方法的列举 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从动态上来掌握它的对象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现金流动,它不仅涉及到常数,而且涉及到变数。这种方法尽管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多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差量分析贯穿始终;它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有多种不同的具体表

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综述 精品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js0843544 专业财务管理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 开题报告内容: 本篇论文综述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从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方法的研究、财务报表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方法的研究、财务报表分析杜邦分析方法的研究三个层面来阐述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的发展与研究,在总结各个文献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他们采用的分析方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并采用以传统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比率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市公司个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分析时,分析公司基本情况,关注上市公司的历史,关注会计处理方法对利润的影响、分析子公司和关联方对利润的影响、分析会计主要项目的详细资料,并且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被分析对象所处行业的发展水平。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 公司财务报表是关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作为上市公司,必须遵守财务公开的原则,定期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提供有关财务资料,便于投资者查询。上市公司公布的一整套财务资料中,主要是一些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利用会计报表直接提供的信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财务报表进行资料归集、加工、分析、比较、评价等,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改善财务状况的措施办法。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新的会计分析信息。这些会计分析信息,对于企业的主管部门,投资者、经营者及有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工作的升华。 财务分析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角度对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判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这对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与企业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效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前面的财务分析通常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就企业的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所做的分析,这种分析不足以全面评价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效,很难对企业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关联性做出综合结论。为弥补财务分析的这一不足,有必要在财务能力单项分析的基础上,将有关指标按其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报表体系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1、国外研究现状

管理会计之管理会计概述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会计之——管理会计概述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从狭义管理会计的定义看,管理会计只是为企业()提供计划与控制所需信息的内部会计。 A、内部管理者 B、外部投资者 C、内部所有人 D、外部债权人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从狭义管理会计的定义看,管理会计只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计划与控制所需信息的内部会计。 2、从属性看,管理会计属于管理学中会计学科的边缘学科,是以()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A、增加管理人财富 B、提高经济效益 C、增加股东财富 D、提高竞争力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从属性看,管理会计属于管理学中会计学科的边缘学科,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3、()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对决策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结果有用的特征。

A、相关性 B、准确性 C、一贯性 D、客观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相关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对决策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结果有用的特征。 4、学者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及所属各级机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资金总运动,这一观点属于()。 A、资金总运动论 B、以使用价值管理为基础的价值管理 C、价值差量论 D、现金流动论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持资金总运动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及所属各级机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资金总运动,主要理由是:(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并列的分支,两者同属于会计这一范畴之下,因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着共同的对象——资金运动。在这一资金运动系统中,管理会计的对象涵盖了所有时空的资金运动,而财务会计仅以过去的资金运动为对象。(2)把资金总运动作为管理会计的对象,与管理会计的实践及历史发展相吻合。 5、从总体上看,管理会计所用的基本方法属于()。 A、统计性方法

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文献综述

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文献综述 本文从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管理会计的起源、管理会计在当前企业中的应用现状、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不足的原因、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的建议五个方面展开综述。 标签:管理会计企业作用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文件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方向;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价值创造力已经成为企业的内在需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财政部门顺时应势,大力发展管理会计。……推动会计人才上水平、会计工作上层次、会计事业上台阶。”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的辅助核算与监督,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财务会计是“外部报告会计”,而管理会计是被称为“内部报告会计”,是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它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编制与解释,传递一系列工作,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决策和控制、考核的一种管理活动。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两大分支,它们既相互协调统一,又相互制约发展。据了解,在美国90%以上财务岗位是管理会计,而在中国恰恰相反,管理会计岗位不到10%,专家预言,未来十年中国传统会计岗位削减80%,管理会计岗位上升至2/3以上比例。管理会计在我国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已经为它在企业中的应用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人才素质的普遍提高更是为中小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架起了桥梁。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中,价值的创造与维护是最为重要的两点。基于此,管理会计是企业的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工具。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以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价值管理。从实質上讲,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管理体现经济效益角度看,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运动;从实践角度看,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作业管理和价值管理的复合。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从财务会计单纯的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预算)、控制、评价职能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中发挥作用,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国内财务分析研究状态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是根据统一规范编制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那要怎样对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呢?就这些问题,过去有不少学者有自己的见地,这里我共参阅文献21篇,其中中文文献19篇,外文文献2篇,归纳在文献综述内。主要内容首先是财务报表分析含义的理解,之后是对其内容和分析方法的认知,最后是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以及外文文献对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解。本文献综述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对财务报表分析的认知,比较全面系统的分解各项财务指标到达以了解公司财务状况的目的;并分类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包括财务报表的含义;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财务报表分析的常用方法;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以国外部分文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等。 关键字: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上市公司 公司财务报表是关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作为上市公司,必须遵守财务公开的原则,定期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提供有关财务资料,便于投资者查询。上市公司公布的一整套财务资料中,主要是一些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利用会计报表直接提供的信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财务报表进行资料归集、加工、分析、比较、评价等,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改善财务状况的措施办法。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新的会计分

析信息。这些会计分析信息,对于企业的主管部门,投资者、经营者及有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工作的升华。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含义 张丽珍,胡静在《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根据统一规范编制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附表和附注、文字说明等。财务报表是一组描述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运行情况的画面,其不同部分反映不同的活动,各个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黄仁佳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新探》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就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使报表中的会计数据、资金流转、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以及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转化成投资决策的依据,是了解上市公司表面情况的重要途径。它是运用会计报表数据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成果前景的一种评价。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韩阳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浅谈》中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1)资产负债表分析。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主要是运用资产负债表数据计算出的财务比率来进行分析,资产负债表比率主要包括流动性比率和财务杠杆比率。(2)利润表分析。利润表是按一定格式陈述和计算收益形成的会计报表,大部分利润表比率是建立在共同百分比利润表的基础上的,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成本利率等;也有一些比率是利润表两个项目之间的比率,如所得税对营业收益比率。(3)现金流量表分析。现金流量表是用来反映上市公

论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景--开题报告

论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景--开题报告

————————————————————————————————作者:————————————————————————————————日期: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论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景 系部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填表时间: 2014 年 2 月 26 日

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相关系主任审查后生效。 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 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其中应有适当的外文资料(一般不少于2篇)。 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

设计(论文) 题目 论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景 设计(论文)类型(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其它 √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引入开始的,其历史并不长。现在,一般的企业均运用了本一量一利分析、责任会计、绩效考核等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但根据国内一些关于管理会计发展及运用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状况不够理想。管理会计的职能是为企业完成计划、控制与决策等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宝贵信息。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急需将以往的应用经验整理总结,探究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如何发展,将成为会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2、研究意义: 本文分析了管理会计在我国得不到重视与有限应用的内外部因素,并提出了本人对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若干设想,旨在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做出更透彻的分析与更有效的推动作用。 积极推广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需要。目前,管理会计已在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是能够在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评等方面成功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的企业尚为数不多,管理会计对我国企业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从以上分析来看,推广、研究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会计研究方法

一、会计研究的基本分类有哪两大类,每类又有什么具体方法?实证会计研究的论文写作时常见的有几个部分?做好实证会计研究的三要素是什么? 1.会计研究的基本分类: (1)实证研究:关注对现象的解释和预测,研究是什么; (2)规范研究:研究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2.具体方法 (1)实证研究:它是一种归纳推理。①两种基本方法:实验和观察;②五类实证研究方法:档案式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 (2)规范研究:它是一种演绎推理,即根据假设按事物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得到支持或否定原假设的结论,并寻找公理。 3.实证会计研究的论文写作 (1)引言(研究动机、过程、发现、贡献简介,写作阶段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体现功力的地方) (2)文献综述(可视情况综合于引言中) (3)研究假说(理论、逻辑、假说) (4)研究设计(样本、数据、模型) (5)实证结果(报告、解释、稳健性分析) (6)研究结论、启示、局限 4. 做好实证会计研究的三要素:文献积累、制度背景、方法工具。 (1)文献积累:包括广泛阅读主要的国内、国际期刊、实证会计研究的经典书籍,以及研究网络和主要学者的个人主页; (2)制度背景:主要指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深层结构,了解中国股市的基本情况、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了解市场、行政和法律机制的作用等; (3)方法工具:包括中国实证会计研究数据库(CSMAR、CCER、WIND数据库等),计量分析方法和软件(Stata、SAS、SPSS、OLS回归、Logit回归等)。 二、如何保证实证研究的严谨性?涉及:(1)问题和假说的提出(2)数据的可靠性(3)检验结果的可靠性(4)结果和结论等几个方面的考虑。如何保证实证研究的严谨性?(1)问题和假说的提出: ①选题时应注意的关键点:第一,研究者是否对所研究的问题感兴趣;第二,研究者是否能选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第三,研究问题能否引起其他研究者的共鸣;第四,研究选题是否有价值或意义;第五,研究选题是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一点突破和创新;第六,研究问题是否具有方法上的可行性。 ②提出假设需要注意:第一,好的研究假设要具有科学性;第二,假设表述要简洁、明确;第三,研究假设具有可检验性。 (2)数据的可靠性: 我国会计研究中的主流商业数据库包括WIND、CSMAR、CCER、同花顺、巨潮资讯网等。此外,研究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手工搜集一些商业数据库中尚未系统整理的数据,并逐渐形成独特的专用数据库。样本数据筛选时需要考虑行业因素、分析的特殊需要、以及数据库中的缺失数据和错误数据。在数据整理阶段,研究者通常还需要对数据的极端值进行处理。 (3)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对主要假设进行检验之后,通常还需要对结果进行敏感性测试,其目的在于说明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如果改变样本选取方式、关键变量设计方式或模型设定方式等,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不会发生重大变化。通过敏感性测试,也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统计规律,从而促进研究的完善。 (4)结果和结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