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

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

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
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

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集束治疗;机械通气

集束化治疗是指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结合具体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将一种针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联合或捆绑在一起的治疗套餐,是在指南框架下,将有效的治疗措施逐步实施的过程。在监护室,机械通气是常用的治疗措施,但它也增加了病人的死亡和出现合并症的风险,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sd pneumonia,VAP)和胃肠道出血等。减少机械通气病人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其生活质量,保证机械通气病人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1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sd pneumonia,VAP)是指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48h后至撤机拔管48h内发生的新的肺实质感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常见类型。国际上多数报道VAP 发病率为0.5%~1%,在西方国家居医院感染的2~4位,ICU 的发病率为15%~20%,其中接受机械通气患者高达18%~60%,病死率在50%以上。VAP 使危重病患者ICU住院时间增加3倍,也有研究显示VAP 使ICU患者住院时

间延长9.2天,更值得注意的是VAP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因此积极预防VAP 的发生,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最终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手段[1]。

1.1 非药物性方法[2]

1.1.1 洗手使用清洁的隔离衣和手套。

1.1.2 半卧位机械通气患者胃内容物反流较常见,因此应半卧位,有条件可使用动力翻身床。

1.1.3 避免胃扩张,控制胃反流。少量多餐,尽早拔除胃管。

1.1.4 保持呼吸机回路清洁。

1.1.5 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导管气囊上方与患者声门之间常有污染的积液,应及时清除。

1.1.6 及时更换加温加湿器。

1.1.7 注意吸痰管清洁与更换。

1.2 药物方法[3]

1.2.1 改进应激性溃疡治疗方法。硫糖铝不影响胃腔pH值,有助于降低VAP发病率。

1.2.2 抗菌药物应用。

1.2.3 控制气管导管细菌生物被膜(BF)生成。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药物可抑制BF生成并破坏已生成的BF。

1.2.4 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常用的有妥布霉素、二性霉素B、多粘菌素E等。

1.2.5 洗必泰口腔冲洗。

1.2.6 提高机体免疫力。

1.2.7 强化胰岛素治疗,危重病人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

2 预防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disese)

健康人胃液pH 值小于2,基本处于无菌状态。但当胃液pH 值大于4时,病原微生物在胃内大量繁殖,成为细菌侵入下呼吸道的潜在感染源。在高龄、胃液缺乏、肠梗阻或上消化道疾患,以及接受胃肠营养、抑酸药物治疗的患者尤为常见。

机械通气患者是发生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的高危人群,常使用H2受体阻滞剂、抗酸剂和硫糖铝来预防应激性溃疡。一般认为H2受体阻滞剂在提高胃液pH值的同时,使得胃内定居的病原菌大量繁殖,可引起肺炎。硫糖铝保护胃黏膜、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同时不改变胃液pH值,与抗酸剂和H2受体阻滞剂相比,能够明显减少医源性肺炎发生。最近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n=1200)显示,危重病患者分别使用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和硫糖铝预防,危及生命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7%、3.8%,前者明显优于后者,而且两者VAP 发病率分别为19.1%和17.2%,无明显差异,可见H2受体阻滞剂能明显降低应激性溃疡发病率而不增加医源性肺炎的发生率。

3 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的凝结。ICU 病人多为重症昏迷或术后易形成血栓。DVT 临床表现隐匿或迁延,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后果严重,病情变化急骤,随时危及生命。一项2388例普通住院病人的尸检报告显示:院内死亡的患者中,8.3%的患者有下肢

DVT,但只有19%的患者生前报告了DVT 症状,仅有3%的患者进行了相应检查。DVT 的急性期治疗目的在于预防血栓栓塞,减少血栓并发症,缓解症状。DVT 的急性期治疗以抗凝或溶栓等非手术治疗为主,辅以介入及手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3.1 常规方法

3.1.1 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柔,避免内膜损伤。

3.1.2 避免术后小腿受压以影响深静脉回流。

3.1.3 鼓励病人足趾经常活动,多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

3.1.4 尽可能早下床。

3.1.5 必要时下肢穿医用长袜。

3.2 机械预防方法采取跳板方法或充气长筒靴或电刺激方法使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血栓发生率。

3.3 药物方法

3.3.1 右旋糖酐常用的有右旋糖酐70(平均分子量7~8万)和右旋糖酐40(平均分子量2~4万)。 1975年Grubr 认为右旋糖酐的预防作用在于:(1)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2)改变纤维凝块结构;(3)增加血栓易溶性;(4)扩容作用。

3.3.2 抗血小板粘聚药物近年来,国内采用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般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肠溶阿司匹林0.3g,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3.4 注意

3.4.1 最近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共识会议不再推荐右旋糖酐

用于DVT治疗。

3.4.2 使用以上药物应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4 适当镇静镇痛

机械通气病人烦躁激动发生率高,原因复杂,包括疾病本身创伤性导管引起不适、ICU 环境、镇痛不全等。处理不当,常会引起严重后果。

4.1 镇痛治疗镇痛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手段(音乐、心理暗示、针刺以及理疗等)以提高患者痛阈值,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感觉。适当镇痛可消除或减轻病人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帮助和改善睡眠,诱导遗忘; 消除或减轻病人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防止病人无意识行为干扰治疗,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降低病人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量。危重病人疼痛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需要充分镇痛。

4.1.1 阿片类止痛药 (1)需要静脉应用阿片类止痛药,首选芬太尼、氢吗啡酮和吗啡。(2)急性快速止痛,首选芬太尼。(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肾功能不全首选芬太尼、氢吗啡酮。(4)间断治疗首选氢吗啡酮和吗啡。

4.1.2 NSAID或对乙酰氨基酚常用于辅助治疗。

4.2 镇静镇静必须在去除可逆性诱因、充分镇痛后开始。

4.2.1 用于急性躁动快速镇静,首选咪达唑仑或安定。

4.2.2 需要快速苏醒时首选异丙酚。

4.2.3 咪达唑仑建议短期使用,持续输入超过48~72h其苏醒和拔

管时间无法预测。

4.2.4 间断静脉给药或持续输入可考虑劳拉西泮。

4.2.5 谵妄首选氟哌啶醇。

4.3 注意

4.3.1 镇静镇痛药物大剂量或持续7天以上应逐渐减少剂量,以预防戒断。

4.3.2 持续输入异丙酚48h后应监测甘油三酯浓度,相应热卡记入营养支持。

4.3.3 逐渐减少剂量或每日中断给药。

4.3.4 氟哌啶醇治疗时,应当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应用变化(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

5 每日评估可否拔管

病人尽早脱离呼吸机的益处包括降低VAP的风险,增加病人舒适度及降低费用。然而,这些益处必须和过早撤离呼吸机所带来的并发症相权衡,后者包括潜在的气道重建困难和气体交换障碍相关性并发症。患者能否最终脱机取决于:开始插管原因、已插管时间、使用镇静药剂量和时间。

5.1 撤机筛查[5]

5.1.1 导致患者插管原因消除或减轻。

5.1.2 主观标准急性期已过,咳嗽反射好。

5.1.3 客观标准一般认为符合下述标准才可开始撤机:(1)咳嗽有力,无过多气道分泌物,急性呼吸衰竭病因纠正。(2)心血管状态稳定

(心率≤140 次/min,收缩压90~160mmHg)。(3)代谢稳定,酸中毒纠正。(4)氧合状况,即SaO290%(FiO2≤0.4),PaO2/FiO2≥150mmHg,呼气末正压(PEEP)≤8cmH2O。(5)肺功能情况,f≤35 次/min,最大吸气压≤-20~-25cmH2O,VT5ml/kg,肺活量10ml/kg,RSBI105 次/(min·L)。(6)意识清醒,即停用镇静剂,或应用镇静剂但意识清醒或稳定的神经科患者。

5.1.4 呼吸功能有自主呼吸被证明有效。(1)在吸痰或更换人工气道导管等暂短脱机过程中, 病人所耐受的时间越来越大。(2)SIMV 率减至1~2次/min仍能维持患者正常通气。(3)人工呼吸机的调节, 诸如呼吸频率、潮气量、E/I、送气压力等已在正常范围,吸氧浓度在 40% 以下, 特殊的通气方式如 PEEP 等已经停用。

5.2 撤机评估[6]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是临床上判断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有效方法。其基本方法是短期降低呼吸机支持水平或断开呼吸机后,观察患者自主呼吸情况及各项生理指标变化,以对患者自主呼吸能力进行判断,并为撤机提供参考。大量研究证明SBT可为临床判断患者能否成功撤机提供信息,能耐受SBT 的患者,撤机成功率高。实施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三种途径SBT和拔管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2.1 T 管:直接断开呼吸机并通过T 管吸氧。

5.2.2 低水平持续气道正压(CPAP):将呼吸机调至CPAP模式,压力一般设为5cm 水柱。

5.2.3 低水平压力支持(PSV): 将呼吸机调至PSV模式, 压力一般

设为5~7cm水柱。3min SBT 通过后,继续自主呼吸30~120min,如耐受可拔管。

5.3 撤机的方法最常用的撤机方法

5.3.1 直接停机拔管适用于短期机械通气病人,尤其是外科手术后病人。(1)首先应把气管内及口、鼻腔的分泌物用负压吸痰机抽吸干净, 然后放掉袖式气囊的气体,再抽吸气道。(2)从气管插管直接供入 3~5L/min流量的氧气, 严密观察 2~3h, 如果未见患者呼吸加速、出汗、唇甲紫绀、脉搏加快等改变,复查血气分析也无异常,即可拔除气管插管。

5.3.2 间歇停机法 (1)于早餐或午饭后停用呼吸机, 因此时精神状态及体力最佳, 而且医务人员齐备观察及处理方便。(2)停机也要首先抽吸干净口鼻腔及气管内的分泌物。(3)再放掉袖式气囊的气体。抽吸干净气管内的分泌物。(4)让患者在 3~5L/min流量的氧气供给下自由呼吸。(5)每次停机时间 0.5~2h, 情况良好者, 在严密观察下可逐渐增至4h。以后再增加停机次数, 缩短停机间隔时间至全白天停机,最后再增加晚上的间歇撤离, 直至全天完全停用呼吸机时为止。

5.3.3 SIMV撤机法通过控制机械呼吸次数逐渐减少的过程,使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得到锻炼。当 SIMV 率减少至 1~2次/min,即可撤离人工呼吸机。

(1)没有间歇停机法患者立即进行自主呼吸的严峻状况和心理威胁。

(2)在患者仍于呼吸机维持通气时就已开始使用,因此可以缩短整个

脱机过程的时间。

5.3.4 PSV撤机法需依据病人的呼吸频率与潮气量选择合适的PS 水平并及时调整。撤机标:3~14cmH2O。

5.3.5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ENMV)是指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病人在未完全满足撤机拔管条件时,提前拔管,改用NIPPV,然后逐渐撤机的通气方法。

5.4 分组根据撤机的困难程度和时间可将患者分为三组[7]:(1)单纯撤机(simple weaning)组:患者首次尝试即成功撤机。(2)困难撤机(difficult weaning)组:患者首次撤机失败、需要3次SBT或首次SBT失败后7天内成功撤机。(3)延迟撤机(prolonged weaning)组:患者≥3次SBT失败,或首次SBT失败后超过7天方能撤机。

单纯撤机组占所有撤机患者的69%,患者死亡率约为12%,其他两组患者死亡率为31%。

5.5 注意

5.5.1 一般选择早晨开始脱机试验。早晨患者一般已经过充分休息,需要的压力支持小。

5.5.2 每天只能自主呼吸试验试验一次。

5.5.3 如果自主呼吸试验失败,应查明原因,包括镇静镇痛剂是否合理、血容量是否过多或不足等。

5.5.4 如超过下列指标,应中止试验:(1)呼吸频率/潮气量 1.5;

(2)呼吸频率8 或35 次/min;(3)自主呼吸潮气量4ml/kg;(4)心率140次/min,没有新发心律失常;(5)血氧饱和度90%。

【参考文献】

1 王东浩,王伟,王勇强,等.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细菌感染临床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151-153.

2 李革,卢仙娥,邓济冬,等.重症监护室获得性感染与传播机制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0(6):404-406.

3 Boulain T.Unplanned extubation in the adult intensive care unit:a pr 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Association des Reanimateurs du Centre-Ouest.Am J Respir Care Med,1998,157(

4 Pt1):1131-1137.

4 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61;1131-1137.

5 朱蕾,纽善富.机械通气.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0-213.

6 邱海波,杜斌,马遂.生理呼吸功作为呼吸机撤离指标的临床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2):107.

7 胡明艳,杭小华,郭林芳.呼吸机依赖的原因及对策.中国急救

医学,1996,16(6):56.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标准2020版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T/CNAS 03─2019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Airway care for non-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tracheotomy 2019-11-10发布2020-01-01实施 中华护理学会发布

T/CNAS 03-2019 前言 本标准由中华护理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席淑新、耿小凤、田梓蓉、蔡永华、胡丽茎、蒋莉莉、余蓉、张惠荣、薛贵芝、吴沛霞、华玮、归纯漪、彭峥嵘、李野。 I

T/CNAS 03-2019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的基本要求、气道吸引、气道湿化、气管造 瘘口的维护、气管内套管清洗与消毒、气管套管更换的护理、气管套管拔除的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 切开颈段气管前壁,置入气管套管,使患者通过重新建立的通道进行呼吸的一种手术。 3.2 非机械通气non-mechanical ventilation 以人工气道来维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但无需呼吸机等机械装置辅助通气的方式。3.3 气管造瘘口tracheostoma 气管切开或喉切除术后形成的临时或永久性的与外界大气相通的气道开口。 3.4 气道吸引tracheal suction 通过吸引器和吸引管经气管套管或气管造瘘口清除气道分泌物的技术。 3.5 浅吸引shallow suction 以所佩戴的气管套管的长度来估计,当吸引管远端能到达气管套管末端时进行的气道吸引。3.6 1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护理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护理 1. 定义: 1.1 气管切开:通过切开气管放置合适的气管切开导管以开放患者的呼吸道,经过人工气道可辅助呼吸,是临床上应用于机械通气和分泌物引流的方法。 1.2 非机械通气:以人工气道来维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但无需呼吸机等机械装置辅助通气的气道开口。 2. 气道湿化 2.1 间歇气道湿化: 采用湿化仪器或装置间隔一定时间向气道注入湿化液,以维持上呼吸道的湿化。 2.2 持续气道湿化: 在人工气道内部放入头皮针前端硅胶管,妥善固定,使用微量泵持续滴注湿化液[1]。 2.3 氧驱动湿化: 注射湿化液到一次性驱动雾化器中,调整到合适氧流量,为病人提供雾化吸入。 3. 气道吸引 3.1 时机 (1)有痰鸣音或者溢出痰液;

(2)呼吸频率加快,烦躁不安,脉率上升; (3)痰液位置较浅,痰量增加; (4)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5%以下; (5)双肺听诊出现大量湿罗音,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所致; (6)咳嗽排痰无力; (7)需要获取痰标本; (8)带气囊的气管套管放气时; (9)其他经临床专业判断认为需要行气道吸引; 3.2 吸痰注意事项 合理选择吸痰管,管径不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1/2,长度比气管导管长4-5cm,硬度适中,硅胶、圆头多孔。吸痰前检查装置完好性,吸引负压0.040-0.053MP,一次性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采用边捻吸引边上提的吸痰方法,通时注意观察痰液颜色变化。 根据情况可重复吸痰,一般连续可吸3次,时间不超过3分钟。对痰液粘稠患者,可以向气道内注射3-5ml湿化液或雾化吸入后再行吸引;分泌物多时可先吸引再湿化再吸引。 4. 气道造瘘口的维护 4.1 敷料选择与更换 4.1.1 应使用无菌纱布或使用气切泡沫敷料作为气管套管垫。 4.1.2 无菌纱布气管套管垫应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污染应及时更换;泡沫敷料根据产品说明书使用。

机械通气试题精编

机械通气试题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机械通气试题 1、下列哪种情况不宜行机械通气治疗( C ) A、严重肺水肿; B、PaCO2进行性升高; C、气胸及纵隔气肿未行引流者; D、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 2、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相比,优势在于( A ) A、适于急救; B、更便于吸出分泌物; C、容易耐受,持续时间长; D、气流阻力小。 3、呼吸机完全替代自主呼吸的通气方式为( D ) A、PSV; B、IMV; C、SIMV; D、CMV。 4、机械通气时呼吸机的吸-呼切换方式不包括( C ) A、容量切换; B、时间切换; C、频率切换; D、压力切换。 5、流量触发灵敏度一般设置为( A )

A、1~2L/min; B、2~4L/min; C、4~6L/min; D、6~8L/min。 6、高水平的PEEP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为( B ) A、血压升高; B、血压降低; C、中心静脉压降低; D、回心血量增加。 7、控制通气时潮气量一般设置为( B ) A、6~8ml/kg; B、10~12ml/kg; C、12~15ml/kg; D、15~20ml/kg。 8、成年女病人经口气管插管的导管内径一般为( D ) A、4mm; B、5mm; C、6mm; D、7mm。 9、机械通气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可首选( A ) A、经口气管插管; B、经鼻气管插管;

C、喉罩; D、气管切开。 10、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不包括( A ) A、肺水肿; B、肺容积伤; C、通气过度; D、通气不足。 11、通气过度可导致( B ) A、呼吸性酸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12、无创机械通气优点在于( B ) A、气道密封好; B、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C、有利于气道分泌物清除; D、特别适用于昏迷患者。 13、压力触发灵敏度一般设置为( A ) A、-1~-3 cmH2O; B、-3~-5 cmH2O; C、-5~-7 cmH2O; D、-7~-9 cmH2O。

医疗机构医院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的基本要求、气道吸引、气道湿化、气管造瘘口的维护、气管内套管清洗与消毒、气管套管更换的护理、气管套管拔除的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 切开颈段气管前壁,置入气管套管,使患者通过重新建立的通道进行呼吸的一种手术。 3.2 非机械通气non-mechanical ventilation 以人工气道来维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但无需呼吸机等机械装置辅助通气的方式。 3.3 气管造瘘口tracheostoma 气管切开或喉切除术后形成的临时或永久性的与外界大气相通的气道开口。 3.4 气道吸引tracheal suction 通过吸引器和吸引管经气管套管或气管造瘘口清除气道分泌物的技术。 3.5 浅吸引shallow suction 以所佩戴的气管套管的长度来估计,当吸引管远端能到达气管套管末端时进行的气道吸引。 3.6

深吸引deep suction 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时,回退吸引管1cm时进行的气道吸引。 3.7 声门下分泌物吸引subglottic secretion drainage (SSD) 利用带有SSD装置的气管套管连接负压吸引装置,对声门下气囊上分泌物进行持续或间断吸引的技术。 3.8 气道湿化airway humidification 采用湿化器或各种湿化方式将溶液或水分散成极细微粒,以增加吸入气体温湿度,使气管和肺部能吸入含足够水分的气体,从而达到湿化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保持黏液纤毛正常运动的方法。 3.9 持续气道湿化continuous airway humidification 采用湿化仪器持续、均匀地向气道注入湿化液,或采用湿化装置以维持上呼吸道的湿化、加温和(或)过滤的方法。 3.10 间歇气道湿化intermittent airway humidification 采用湿化仪器或湿化装置间隔一定时间向气道注入湿化液,以维持上呼吸道的湿化、加温和(或)过滤的方法。 3.11 湿热交换器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 (HME) 一种通过其内部的特殊材料吸收患者呼出气体的热量和水分,并在吸入气体时释放,从而对吸入气体起到加温、湿化、过滤功能的气道湿化装置,也称人工鼻。 3.12 脱管decannulation 气管外套管意外脱出气管造瘘口外,或未见脱出但气管外套管实际置于颈前软组织内。 4 基本要求 4.1 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4.2 操作前后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规定。 4.3 留置气管套管期间,应动态评估病情、呼吸、气管套管固定情况、气道通畅性、有无脱管及并发症。 4.4 带气囊的气管套管气囊压力应维持在25~30cmH2O,宜每4~6h监测气囊压力。可每4~6h放气1次,每次放气30min左右。对带有声门下吸引装置的套管,每次放气前应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 4.5 对患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隔离和自我防护应符合WS/T 311规定。 5 气道吸引

机械通气概念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引言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 E级,其中A 级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 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II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IV级或V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课题分级 I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果清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错误很低 II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果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错误较高 III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IV 非随机,历史对照和专家意见 V 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分析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性酸中毒、气管插管率以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呼吸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的致病原因比较复杂,患者一旦出现呼吸衰竭等现象后,若是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本研究对2012年1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40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其治疗效果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订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4.61±5.43)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病程(5.78± 2.84)年。对照组患者,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34.18±4.89)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病程(5.58±2.92)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即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抗感染、化痰处理,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进行平喘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即选择BiPAP无创呼吸机,使用面罩双水平进行正压通气,并将压力调到适合的范围,开始时,吸气压(IPAP)为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压(EPAP)为0,将氧的浓度设置为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在90%以上[1]。完成面罩固定工作之后,然后对EPAP、IPAP等都适当的增加,将EPAP增加到4 cm H2O左右即可,将IPAP调节到患者没有产生任何不适感即可,患者呼吸频率维持在25次/min以下,呼出潮气量(VT)保持在7 ml/kg,并且呼吸时间为0.8~1.2 s这个范围。 1. 3 疗效评定标准2 h之后,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若是PaCO2有所下降,降低幅度>16%,并且动脉血氧分压(PaO2)> 60 mm Hg(1 mm Hg=0.133 kPa),pH维持在7.3以上,则说明有效,可继续给予患者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呼吸频率、PaCO2、pH值以及气管插管率等情况。72 h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呼吸频率(R)以及血气分析见表1。

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 月~2014年1月在本院ICU住院治疗的240例非机械通气ICU患者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CAM-ICU)法进行谵妄评估,并根据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的谵妄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手术部位、镇痛镇静药物和主要结果。同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患者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谵妄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谵妄36例(15.00%),之后4 d,每天谵妄患者分别为45例(18.75%)、76例(31.67%)、138例(57.5%)、152例(63.33%)。与非谵妄组相比:谵妄组年龄更大(t=13.59,P<0.01),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t=7.18,P<0.01)和C-反应蛋白(CRP)更高(t=28.04,P<0.01);基础疾病中谵妄组脑卒中和脓毒症的比率更高(χ2=36.00,P<0.01;χ2=22.04,P<0.01);手术主要部位中谵妄组创伤和急诊的比率更高(χ2=13.59,P<0.01;χ2=13.59,P<0.01);镇痛镇静药物谵妄组应用咪达唑仑比率较高(χ2=39.12,P<0.01),而应用右美托咪定的比率较低(χ2=41.18,P<0.01);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谵妄组均多于非谵妄组(t=13.76,P<0.01;t=16.04,P<0.01),住ICU期间死亡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谵妄组高于非谵妄组(χ2=19.43,P<0.01;χ2=22.8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谵妄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1.24(1.14~1.26)]、APACHEⅡ评分[OR,1.36(1.18~1.38)]、咪达唑仑[OR,3.50(3.05~3.54)]、急诊手术[OR,8.76(8.62~8.80)]、创伤[OR,6.23(5.19~6.45)]和脓毒症[OR,14.05(13.28~16.03)]。结论年龄、APACHEⅡ评分、咪达唑仑、急诊手术、创伤和脓毒症是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谵妄对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有不良影响。 标签:谵妄;危重病;危险因素;脓毒症 谵妄是ICU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对患者近期和远期都有不良影响[1]: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远期认知功能障碍和增加死亡率[2]。虽然近年来对谵妄的诊断意识不断加强,但研究显示谵妄的漏诊和可逆危险因素的识别问题依然严重[3-4]。从安全角度而言,预防谵妄能够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率[5]。已有研究报道[6-7],在机械通气和髋部骨折及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谵妄的发生率较高。但对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ICU 意识模糊评估(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CU,CAM-ICU)法,分析ICU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谵妄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以及谵妄与死亡率和住院时间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ICU住院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①无需机械通气;②意识水平,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

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

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在通气48小时后出现大的肺部感染,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可由此导致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预防和减少VAP 的发生,可大大地提高抢救成功及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一)发生原因 1、未及时更换呼吸机管道及清除集水瓶的冷凝水,实验证明呼吸机管道和集水瓶中冷凝水的细菌培养阳性率高达86.7%,痰培养发现的细菌有84.6%可在呼吸机管道中培养出,说明冷凝水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的主要来源。由于气管管道内细菌不能被机体抗菌措施清除,也不能被抗生素杀灭,并易随着喷射吸入气流形成的气溶胶或通过污染的冷凝水倒流进气道,而因气管插管建立的人工气道影响了原有气管纤毛的摆动清除功能。所以,细菌很容易逆行至下呼吸道而引起VAP。同时下呼吸道的细菌容易随着呛咳或呼出气流而种植于呼吸机管道内。如此可造成恶性循环,使肺部感染反复发作, 2、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管理处理等气道护理操作时,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增加污染机会。 3、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失去正常上呼吸道的过滤及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如病房空气污浊,病原体可直接进入下呼吸管道。 4、患者痰液分泌多且黏稠,痰液清理不及时、不彻底。 5、肠内营养患者,如鼻饲时速度过快、量过多易造成返流,导致误吸。 6、潮气量和气道峰压的大小设臵对VAP的发生有影响。潮气量和气道峰压的大小对个体的损伤具有高度异质性,个体肺几何形状对肺泡通气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不同患者肺的顺应性不同,对潮气量和气道峰压耐受性也不同。对于耐受性差的患者来说,过度的机械牵拉可使肺泡上皮的紧密连接、气道表面的液体稳态、有效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均受到伤害,从而有利于细菌的粘附和定植,VAP发生的机会增加。且过度的机械牵拉还可明显的增加肺脏局部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氧化—抗氧化的失衡,以及影响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代谢,从而诱发或加重肺部的炎症反应。 7、患有肺水肿、肺微血栓形成、肺缺血、肺淤血的患者,使用呼吸机易致细菌感染。

AECOPD机械通气治疗指南解读

AECOPD机械通气治疗指南解读 (国家I类,5分) 1.COPD并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是:(C) A.过敏 B.呼吸肌病变 C.支气管肺部感染-痰液引流不畅 D.以上都不是 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A.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是完全可逆的 B.动态肺过度充气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存在使其呼吸负荷明显增大,并导致呼吸肌疲劳 C.呼吸衰竭的发生主要与呼吸肌疲劳和痰液引流不畅两方面因素有关 D.呼吸肌疲劳是导致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时,应用机械通气能有效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通气状况 3.COPD的本质特点是:(D) A.慢性异常炎症反应 B.气道重构 C.粘液腺分泌增加 D.部分可逆、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 4.COPD并呼吸衰竭的根本原因在于:(B) A.纤毛功能障碍 B.小气道狭窄导致气流受限 C.肺弹性回缩力下降 D.痰液引流不畅 5.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预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 (C) A.第五位死亡病因 B.第四位死亡病因 C.第三位死亡病因

D.第一位死亡病因 6.并发了严重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呼吸系统阻力增加表现在:(C) A.仅气道阻力增加 B.仅弹性阻力 C.气道阻力增加和弹性阻力均增加 D.气道阻力增加和弹性阻力均降低 7.中央气道是指:(A) A.内径>2mm B.1mm<内径<2mm C.呼吸性细支气管 D.以上都不对 8.动态过度充盈、PEEPi的不利影响,表现在:(C) A.吸气功增加 B.无效触发 C.以上都是 D.以上都不是 9.COPD呼吸衰竭时正压通气策略包括:(D) A.改善动态过度充盈 B.降低吸气功耗 C.注重人-机协调 D.以上都对 10.关于COPD的病因,说法错误的是:(D) A.肺对有害微粒或气体的慢性异常炎症反应 B.吸烟是主要危险因素 C.严格控烟可使COPD患病率下降 D.细菌感染是主要危险因素 2、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NPPV)(上) 1.便携式压力/容量控制型呼吸机特点是:(A)

非侵入式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近况

摘要: 非侵入式正压机械通气是近年发展的一种新型非侵入性机械通气治疗技术,具有简便易行,无创伤性,痛苦小,舒适性较好等优点。本文介绍其作用原理、临床应用、技术局限性和应用近况。 非侵入式机械通气是指不需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无创伤性机械通气,因此可以避免与这有关的并发症。经鼻(口)面罩进行的非侵入式正压机械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为目前最常应用者,其治疗非阻塞性病因,诸如胸腔限制和神经肌肉疾病等引起的慢性呼吸衰竭的重要意义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关于其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力衰竭、创伤等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中的作用尚不明了[1~3]。本文就其临床研究进行作一简要介绍。 nppv治疗arf的原理 临床研究 关于采用nppv治疗arf取得积极疗效的研究报告逐渐增多,但多数研究为非对照性研究,缺乏说服力[1,2,4]。 临床试验meduri等[6]迄今最大的一宗病例报道显示,采用nppv作为一线方法治疗158例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arf,84%高碳酸血症和75%低氧血症可获得迅速缓解,仅15%患者需改行气管插管通气,平均nppv时间为25±24小时。在开始nppv后,血气分析尚未改善以前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即得到缓解,ⅱ型arf经治疗有效者通常在2小时内ph和paco2得到改善。nppv有效组和失败组治疗前的各种参数差异不显著,因此不能根据nppv前的参数预测哪些病例nppv可能失败,而需改行气管插管通气。但作者同时又发现在高碳酸型呼吸衰竭患者中,nppv失败者的paco2水平大于有效者。 bott等[8]采用nppv治疗copd急性恶化,研究入选病例的血气标准是:pao2<7.5kpa,paco2>6kpa,患者随机接受常规治疗或常规治疗加辅助模式定容式nppv,16h/d。治疗1小时后测定血气,nppv组的平均ph从7.35上升到7.38,而对照组从7.33下降至7.31(p<0.001);nppv组平均paco2降低1.33kpa,而对照组仅降低0.133kpa(p<0.01)。但二组生存率的差异不显著。 临床意义[1~3,11~13] 从以上和其它研究结果中可以了解到:①nppv治疗有效的患者多在1~2小时内先有paco2和ph的改善,继以其它换气指标的逐渐好转。实验也证明经过nppv5~6个呼吸周期,即可明显降低膈活动度。vt气体交换和呼吸频率的改善程度与施行的peep成正比。②常用呼吸机均能提供nppv,提供nppv的通气或呼吸界面(口、鼻和口鼻罩等)的模式对治疗结果并无显著影响。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support ventilation,psv)较易克服而罩漏气的影响,患者对其耐受性较好为其优点,为临床通常所采用。辅助控制通气(assist-control ventilation,acv)与psv比较,二者均可采用nppv模式为呼吸肌提供休息,改善呼吸节律和气体交换,acv减轻呼吸功的作用更显著,但患者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呼吸较稳定的患者可选择psv,而呼吸不稳定者宜选用acv为宜。③nppv的安全性良好,面部皮肤坏死发生率13%,需要插入胃管加以处理的胃胀气2%,呼吸机肺炎(在常规机械通气下发生率较高)仅1%。④多种病因引起的arf均已有采用nppv治疗成功的报告,最常见者为copd,其它包括脊柱后凸畸形、心源性肺水肿、肺炎、重度哮喘和手术拔管后通气衰竭等[2]。最近antonelli等报告,低氧性arf应用nppv可取得与常规机械通气相同的换气效果,但是通气严重并发症减少,在icu的停留时间可明显缩短[14]。 nppv存在的问题 [1~4] 各家研究nppv疗效的判断指标不一,通常采用改行气管插管通气的比例、血气改善的程度、icu和住院总时间、死亡率等,从而给各项研究结果的比较造成困难,最大问题是病例挑选的标准极不一致,尤其是缺乏适当的对照组,疗效的说服力降低。虽然已经认识到病例选择对nppv治疗取得成功的重要性(即一般要求患者能够合作,以取得与呼吸机的同步,保持一定反应能力,具有气道保护意识,血液动力学稳定),但难以

呼吸机安全管理中的集束化管理方法

呼吸机安全管理中的集束化管理方法 发表时间:2015-11-13T09:13:22.77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月第4期供稿作者:朱晶1 吴桂寿2 [导读] 福州市二医院福建福州在进行肺炎治疗中呼吸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RICU 使用仪器。 朱晶1 吴桂寿21.福州市二医院福建福州 350007;2.三明市第二医院麻醉科福建三明 365114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机安全管理中的集束化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比实施集束化管理前后呼吸机的使用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VAP 发生率为10.00%(45/450)、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故障发生率为22.22%(10/4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规范使用合格率95.56%(430/450)则显著高于对照组78.22%(352/45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管理策略在呼吸机安全管理中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降低患者VAP 发生率,提高呼吸机的使用合格率,降低故障发生率。 【关键词】呼吸机;安全管理;集束化管理法;应用【中图分类号】R605.9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4-130-01 在进行肺炎治疗中呼吸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RICU 使用仪器,正确与有效使用呼吸机不仅可提高患者的康复几率,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而且还能降低相关肺炎疾病的发生,在临床上具有一定应用价值[1]。集束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它能使呼吸机管理工作变得有条不紊,使各个流程都能在既定的环境中持续运行。现将2013 年6 月至2015 年6月集束化管理应用于呼吸机安全管理中的具体方法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搜集数据900 例,其中男性499 例,女性401例;RICU 住院时间5~18d,平均住院时间(8.6±3.1)d;将2011 年6 月至2013 年6 月的450 例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将2013 年6 月至2015 年6 月的45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RICU 住院时间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安排专科护士对呼吸机进行管理在进行呼吸机的管理过程中,作为一名专科护士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一是做好每日的消毒与清点工作,并对呼吸机管道做好清洁与保养工作;二是对于需要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做好预防与检查功能,若是多人病房应做好通风消毒,每天应根据呼吸机的具体使用情况做好记录与登记,便于后期的维修与检修工作;三是护士人员应准确及时记录呼吸机的实际使用状况以及具体的使用时间;四是当呼吸机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做好记录;五是若主治医师对已使用过呼吸机的患者在诊断中发现有其他感染症状时,护士人员应根据病人感染药物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隔离处理;六是医院的护士长应定期对护士人员召开呼吸机使用情况专题会议,并就该阶段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1.2.2 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作为医院呼吸机的管理人员在平常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可定期聘请呼吸机器械设备专业人员到医院为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就呼吸机的工作原理、操作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细致、全面的讲解,以使护理人员能尽快熟知呼吸机的正常使用方法,延长呼吸机的使用年限。此外,管理人员还要针对护士掌握程度定期安排考核,对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反馈再培训。 1.2.3 加强器械管理中心对呼吸机的监控及维护器械科在对呼吸机进行监控与维护管理中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与专科护士人员一起就呼吸机在使用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呼吸机的质量做好担保等职责;二是做好全程监控工作,对呼吸机在使用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并按照呼吸机的风险评估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三是对一些性价比较低的设备应做好处理;四是及时更换一些耗材产品,确保设备能得以正常使用;五是要定期对所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进行处理,降低风险等级。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实施效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情况发现,观察组的VAP 发生率为10.00%(45/450)、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故障发生率为 22.22%(10/4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规范使用合格率95.56%(430/450)则显著高于对照组78.22%(352/45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呼吸机使用情况对比[n(%)]组别n VAP 发生情况故障发生情况规范使用情况观察组450 45(10.00) 9(2.00) 430(95.56)对照组450 150(33.33) 120(26.67) 352(78.22)3 讨论在进行肺炎治疗中呼吸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RICU 使用仪器,正确与有效使用呼吸机不仅可提高患者的康复几率,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而且还能降低相关肺炎疾病的发生,在临床上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呼吸机的保养与维修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因此各相关部门应紧密协作,共同做好管理工作,降低风险[2]。 集束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它能使呼吸机管理工作变得有条不紊,使各个流程都能在既定的环境中持续运行。 我科在实施集束化管理工作以来,所有护理人员都能明晰责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工作,专业护士人员也做好了每天的监控工作,大大提高了呼吸机的使用寿命。在进行安全使用中,相关管理人员还对呼吸机的风险等级进行了准确的评估并建立了相关细则,患者VAP 发生率由33.33%降低至10.00%,呼吸机使用中故障发生率由26.67%降至2.00%,而呼吸机的规范使用合格率则由78.22%提升至95.59%。我科在进行集束化管理中起到了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其他科室在后期实施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1]何琼,刘琼.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多管道维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0B):2718-2719.[2]钱美秋,赵旦,周红梅.品管圈联合集束化护理在提高手术患者健康教育质量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4):562-563.

80岁以上老年人呼吸衰竭长期机械通气临床分析

80岁以上老年人呼吸衰竭长期机械通气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长期机械通气治疗老年人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对30例2011年01月~2013年10月住本院老年科及呼吸内科因各种原因发生呼吸衰竭需长期机械通气且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年龄>80岁需长期机械通气老年患者,5例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2~3w后成功脱机生存,15例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2~6w后拔除气管插管成功脱机生存,7例因年龄>88岁拒绝气管切开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2~9月死亡,3例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5~6w后行气管切开仍需继续机械通气生存。结论年龄>80岁发生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长期机械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标签:长期机械通气;老年患者;呼吸衰竭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经济条件的改善及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老年患者住院人数逐年增加。但老年人因免疫功能低下、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老年人群。老年人患病住院时间往往又比较长,较长时间住院又易并发肺部感染。故老年人群呼吸衰竭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老年人群。发生呼吸衰竭后需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2011年01月~2013年10月本院老年科及呼吸内科因各种原因发生呼吸衰竭需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对其中年龄>80岁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痰培养病原学种类铜绿假单胞菌9例,大肠埃希菌7例,鲍曼/溶血不动杆菌2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真菌生长2例,无主要致病菌生长6例。 1.3机械通气方法及其他治疗 1.3.1机械通气前患者呼吸指标呼吸频率>30次/min, 1.3.2机械通气模式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5例,采用NIPPV方式。经鼻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机械通气25例,采用SIMV方式。 1.3.3呼吸机种类及参数设置呼吸机种类T Bird A VS ,T Bird Series。呼吸机参数设置潮气量(VT)6~8ml/kg,呼吸频率(RR)10~15次/min,呼吸比(I/E)1:1.5~2,氧浓度(FiO2)在机械通气早期用纯氧,1h后降至60%以下,24h后降至40%~50%,呼气未正压(PEEP)2~5cmH2O。 1.3.4脱机基本条件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的护理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的护理 摘要:目的对我院收住的10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 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从我院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中随机抽取100例为观察组,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进行气道护理,同时给予一级护理、气道护理、心理护理等。再从我院2016年6月到2017 年6月期间收治的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中再随机抽取100例为对照组,给予 正常气道护理。结果应用呼吸湿化治疗仪之后,观察组病人无气道堵塞、再次使 用呼吸机等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远高于对照组。结论加强气管切开非机械通 气病人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的护理可以降低再次使用呼吸机的概率,减少长期使 用呼吸机引起的并发症。 关键词: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呼吸湿化治疗仪;ICU 危重症病人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之一。然而,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对吸入气 体的加温、 加湿及滤过功能被旷置,尤其是非机械通气病人,由于长期吸入低温干燥的 气体,使得气道内水分过度损失,分泌物黏稠性增加而不易排出。呼吸湿化治疗 仪作为一种新型的加温湿化呼吸气体装置,具有气道正压支持、灵活控制吸入气 体温湿度等优点,正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我科自2015年起将呼吸湿化治疗 仪应用于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效果良好。 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中随 机抽取100例为观察组,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进行气道护理,同时给予一级护理、气道护理、心理护理等。再从我院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气管切 开非机械通气病人中再随机抽取100例为对照组,给予正常气道护理。两组患者 在性别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人均使用AIRVO2呼吸 湿化治疗仪及相关配件≥72h。 1.2护理方法 1.21呼吸湿化治疗仪工作原理:呼吸湿化治疗仪是一款集湿化器和风机系统 为一体的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器,此设备通过内置的能胜任长时间加温加湿的 机器,输送温度为37℃,绝对湿度为44mg/L的饱和气体,临床操作简单、快捷。并且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节输送气体的温湿度、流量及氧浓度。气体温度设置有31℃、34℃及37℃三档选项,湿度输出范围为32m g/L~44mg/L,氧浓度可设置在21%~100%,气体流量可达2L /min~60L/min。呼吸湿化治疗仪可以对吸入气体进行准确的加温加湿,即使输出流量为60L/min时病人也不会因高流量气体喷刷气道而感到 不适。而且此设备提供了专用的气管切开套管接头,在连续不断输出高流量气体 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持久的气道正压,防止肺泡塌陷,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呼 吸做功,改善氧合。 另外,可随时调控的吸入氧浓度及其监测系统,给病人提供了精准的吸氧浓度,全面而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氧疗过程中出现的吸氧浓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的最新进展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的最新进展 呼吸衰竭以缺氧或(和)二氧化碳潴留为标志,严重呼吸衰竭的治疗除了针对病因以外,重要的是恰当应用以机械通气为代表的呼吸支持技术,帮助病人渡过危险期,直至呼吸功能的逆转和恢复。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通气机也不断更新换代,通气支持技术日益普及并得到了空前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进展尤为迅速,表现为通气新模式的不断增多,通气策略的改变,非常规通气技术和各种辅助通气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呼吸监护技术的进步[1]。 1通气新模式 由于在通气机研制中不断采用各种高科技技术,使通气机的功能日臻完善,通气模式不断增加。近年推出的通气新模式有: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VCV)、容积支持通气(VSV)、容积保障压力支持通气(V APSV)、成比例辅助通气(PA V)、双相气道正压(BIPAP)、自主切换型通气(auto-mode)、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和适应性压力通气(APV)等。这些通气模式既可用于病人的通气支持,也可用于撤机过程。其基本原理是应用微电脑的处理系统和现代监测技术,持续监测病人的肺功能参数(如顺应性),自动调节吸气压以维持通气机某一变量(如潮气量)于预定范围,从而使通气支持水平能适应病人的呼吸能力和通气需要。 这些通气模式是将机械通气智能化,努力使机械通气更接近生理性呼吸过程的一种尝试,具有以下特点:(1)努力保留定压型和定容型两大类模式的优点,同时避免它们的缺点; (2)能按照肺功能的监测指标自动设置和调整通气机参数,便于限制过高的肺泡压和过大的潮气量,改善人-机协调性,能以最低的气道压来满足适当的潮气量,有利于预防机械通气并发症;(3)适应范围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可显著减少医生频繁调整通气机的需要。主要缺点是:(1)通气机厂家在设计和安装这些新模式并推向市场之前,都没有经过临床严格的前瞻性对比研究,证明其超过其它通气模式的好处;(2)装备有这些模式的通气机比较昂贵,缺乏价效比的研究。 随着当代先进的微电脑多功能通气机迅速进入我国市场,我国不少医院已将这些通气新模式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积累了使用经验。有些单位还进行了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如北京朝阳医院对10例COPD所致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人应用PA V 的结果表明,PA V是安全有效的通气模式,PA V期间可保留病人的自主呼吸,人-机协调

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感染的非药物性预防策略

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感染的非药物性预防策略 董金彦谭小梅王学庆许颖慧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建立后人工气道的固定,气囊的管理,气道湿化,分秘物的吸引及呼吸机管理等方面的改进以降低呼吸道的感染率。方法选取2002-2005年58例机械通气治疗大于7天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气道管理为常规的气道护理。另外选取2006-2009年58例机械通气治疗大于7天的患者做为试验组,其气道管理为改良后的护理。调取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即刻、2天、4天、7天后的痰培养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关键词】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感染;护理 随着机械通气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呼吸道感染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也渐渐成为影响抢救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正确有效的呼吸道管理是降低感染率的关键。2006-2009年我院将改良的气道管理应用于临床使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使机械通气的患者呼吸道感染率明显较前下降,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两组患者均为机械通气治疗大于7天的危重病人58例,原发病:两组患者呼吸系统疾病15例,消化系统疾病12例, 神经系统疾病12例,循环系统疾病8例,泌尿系统疾病6例,妇产科系统疾病5例。这些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预期死亡率(MPMII)、疾病危重度评分(A-PACHEII)经比较无显著差异性意义(P>0.05)见下表

两组病人情况比较(x±s) 组别女(例) 男(例) 年龄 BMI MPMII A-PACHEII 试验组 28 30 53.9±2.5 19.6±2.0 37.1±5.6 20.4±1.7 对照组 26 32 53.1±3.0 20.3±1.9 38.7±6.5 20.8±2.1 t值 1.78 1.98 1.53 0.80 p值 >0.05 >0.05 >0.05 >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气道护理即胶布固定导管,气囊定时放气,开放式 吸痰,呼吸机管道终末消毒等。试验组采用改良气道管理方法,详细 见体会部分。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处理,两 组间采用t检验。 1.3 结果两组病人机械通气治疗不同阶段痰培养结果见下表 两组病人机械通气治疗不同阶段痰培养结果 治疗即刻治疗2天治疗后天治疗7天 细菌种类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例率(%)例率(%)例率(%)例率(%)例率(%)例率(%)例率(%)例率(%) 鲍曼杆菌 6 10.3 5 8.6 6 10.3 5 8.6 7 12.1 9 5.5 5 8.6 9 15.5 金葡菌 3 5.2 4 6.9 3 5.2 4 6.9 2 3.4 4 6.9 2 3.4 3 5.2 绿脓杆菌 3 5.2 2 3.4 3 5.2 2 3.4 1 1.7 3 5.2 2 3.4 5 8.6 表面葡萄球菌 1 1.7 1 1.7 1 1.7 2 3.4 1 1.7 3 5.2 2 3.4 2 3.4 其他 0 0.0 1 1.7 0 0.0 1 1.7 2 3.4 2 3.4 3 5.2 4 1.7 合计 13 8 13 14 13 21 14 23 上表显示两组病人机械治疗即刻及治疗后2天痰培养阳性率比较无 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4天、7天痰培养结果比较呼吸道感染 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体会 3.1人工气道位置管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