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笔记1

政治笔记1

政治笔记1
政治笔记1

第一讲绪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与价值意义

一、科学内涵

1.形成过程

2.科学内涵

3.结构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流观点)

1982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出现

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

1977年引发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对各项工作的整顿、纲领文件

1956年党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真正的历史起点)

理由: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完成,由理论方面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主要任务)

八大中的政治报告为正确的路线,1978年从拨乱反正回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上来

1840---1919----1949----1956------

1919年到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9年到1956年是过渡阶段

1956年之后是社会主义阶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再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

1.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继承

(1)唯物史观

(2)人民主体性

(3)社会主义身份与共产主义理想

2.是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当代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途径及目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演化的理论结晶

3.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中国化的理论成就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化”的必然命题——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2.对中国传统文化合理思想的吸纳与弘扬

3.对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方式的继承与超越

4.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端的扬弃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学习方法。

第二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纵横谈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再认识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念解读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与体系结构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性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特殊价值(时代背景分析)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聚焦——执政党本身及其建设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有地位

三、“三个代表”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传统

民本:

1.资本、基本、根本

2.(1)宗旨:兴天下人民大利

(2)基元:“兼爱”交利

(3)主张:节用,非攻,尚贤,天志

节丧,非乐,尚同,明鬼

(4)依据:赖力以生

3.(1)时代性(2)科学性(3)现实性

2. 墨家“为天下人们之大利”与“三个代表”的关联与必然性

3.“三个代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

四、实践“三个代表”展示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真正利民,亲民路线政策的落实

2.求真务实,大兴民利,利为民所谋——具体工作中造福一方百姓

3.平民情怀,代言畅言,情为民所系——揭示社会问题,弘扬人民价值与创造

第三讲社会主义本质论解读

一、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什么)

1.有远古神话到共产主义理想

2.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功绩与致命缺陷的二重分析

3.从马克思到毛泽东读社会主义分析把握的清晰与混沌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内涵及其价值意义(是什么)

1.形成过程 A 对过去几十年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

B 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C 对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科学总结

2 科学内涵 A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在结构

B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在关联与相互制约

C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维特征

3 价值定义 A 理论价值:a 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深层把握与理论创新。

b 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探讨中思维方式的贡献与超越

B 现实意义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性(怎么办?)

1.内在本质的现实性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性

2.内在本质现实化的历史过程

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现实化的必然路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本:本源(过去)历史的

本真(内涵)逻辑的

本当(意义)价值的

第四讲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

一、对理想社会发展目标的文化反思

1.“小康”概念及传统社会“小康”模式

2.中央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探索

3.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形成发展过程

二、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内容及其价值意义

1.基本内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动态发展环节

(2)经济不断提高,经济实现与信念国力提升

(3)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主义事业的加速发展

(4)经济、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趋于完善

(5)国际地位提升,影响加大

(6)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7)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展开过程

2 价值意义(1)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

(2)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性设计

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继承与超越

四和谐社会建设中若干具体问题探索

第五讲从“三个有利于”到“以人为本”

一、价值与价值思维

1.价值的内涵

2.价值的二重性与价值分析

3.价值思维与真理思维

4.中国价值文化的价值论倾向

二、邓小平的价值论及其意义

1.邓小平理论的价值思维特征

2.邓小平的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A 价值主体

B 价值客体

C 价值目标

D 价值标准

E 价值实现

3.邓小平价值的意义

A 理论意义(1)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2)对传统价值哲学的超越

B 现实意义(1)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2)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三、“三个代表”——政党价值的确认与实现

1.由“黨”到政党

2.共产党的价值属性

3.共产党的价值实现

四、“以人为本”——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回归

1.生产与生活——经济价值的主客体分析

2.由社会主要矛盾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价值

3.现代化经济建设中主体的缺失与偏离

4.“以人为本”经济建设价值主体的回归

第六讲当代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实践

一、革命与改革——理想构想与历史回溯

1.社会进步的两大变革形式:A 革命B 改革

2.改革的理论基石A 社会基本矛盾说B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

3.改革历史简述A中国B外国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合理性)

2.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紧迫性)

3.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与目的→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4.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从国情出发”

5社会主义改革的程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6 社会主义改革的动力→社会主义的内在需求

7 社会主义改革的核心→坚持完善党的领导

三、当代改革的焦点问题讨论

1.走社会主义还是“西化”

2.人民群众利益的保护还是削弱?

3.经济与精神文化的互进还是对抗?

第七讲伦理道德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伦理道德的内涵与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传统

1.道德的内涵

2.伦理的内涵、伦理与道德的异同

3.中国古代的道德传统

4.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

二、邓小平伦理道德观及其价值意义

1.邓小平伦理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A.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

“三个有利于”的道德评价标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1992年初由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B.“干部四化”标准与反腐倡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C.“四有新人”与社会主义精神: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D.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

E.重在建设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探寻

2.邓小平伦理道德观的价值意义

A.理论价值:a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b.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扬弃与革命

B.现实意义:指导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道德建设的内涵及其特征

A.内涵

B.历史简述

C.特征

D.道德发展政治化,统治阶级道德的人民化

2.过去几十年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

3.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大思路

三结合:①道+市场经济②道+法治建设深层次结合③道+传统美德相结合

以人为本的原则

持久性:经济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

道德思想大系统

政治化:

功利化:道德建设当作获得经济利益的工具

片面化:某一部门的事

短期化:短期行为(阳春三月学雷锋)

表面化:作秀

第八讲民主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发展建设

一、法制与法治观

1.法制与法治(①法律与制度②依法办事的原则③法律运营体系)

2.东西方不同的法治传统与法律思维(自从有了阶级就有了法律)

3.中国传统法治观的误区——非民主的专制工具

二、邓小平的法制思想及其价值意义

1.对过去十几年历史教训反思中肯定法制得必然作用

2.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3.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路线、方针、政策

4.依法治党与党内民主建设

5.价值意义:A.对几千年封建专制的批判

B.对过去几十年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C.为现代化社会提出了正确的道路

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

1.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展开与深入

2.人文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国民性质

3.焦点问题

A.完善公正而科学法律体系

B.依法行政与反腐败

C.更新观念,普及法律意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