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的探究(丝绸2011年第9期)

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的探究(丝绸2011年第9期)

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的探究(丝绸2011年第9期)
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的探究(丝绸2011年第9期)

马王堆汉墓香囊的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探究

王树金董鲜艳陈谷苗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 410005 )

摘要:香囊在中国历史悠久,承载着诸多的文化信息,种类型制也繁多。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质香囊,无论在香文化、纺织工艺和社会习俗上都占有独特地位,尤其对后期香囊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简述香囊发展历程之后,补充了发掘报告上缺失的香囊信息,并重点诠释了汉代香囊的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香囊;制作工艺;功能用途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珍贵的香囊实物,一号汉墓就出土了四件较为完整的香囊,其中一件绢地“信期绣”香囊出土于北边厢,另三件放在东边厢出土的一件竹笥中。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了三件香囊残片,为研究香囊史,尤其是西汉初期香文化和纺织工艺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

中国的香文化历史悠久,作为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香囊,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社会习俗,也是中国纺织成就的重要体现之一。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的。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古人衣上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则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易·坤》:“括囊”。正义曰:“囊,所以贮物。”现存佩囊实物以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出土者年代为早,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整个囊袋以羊皮为之,作长方形,竖置,高6.7厘米,宽3.7厘米,囊口呈开敞式,并附以皮带,以便栓系挂佩;两侧则以纤细的皮条缝缀,虽然历经千载,但缝合之处坚固如初。传世文献多处记载佩囊的使用情况,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而名称各异,有容臭、缨、縭、佩帏、熏囊、香囊、縢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名目。如《战国策·燕策》:“乃以药囊提轲也。”《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后汉书·儒林传》记曰:“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晋崔豹《古今注·舆服》: “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于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缯为囊,盛印于后。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缯也。”宋明时期则称其为“顺袋”,因被裁制成弧线形,状如北方的一种茄子,故又被称之为“茄袋”。元代以后佩囊则被称为荷包,一直沿用至今。

香囊属于佩囊的一种,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

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

佩容臭。”郑玄注曰:“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大意

作者简介:王树金(1974—),男,秦汉史硕士,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简帛和马王堆服饰。董鲜艳(1982—),女,研究方向为纺织品保护修复。

是说未成年的男女拜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南宋黄震撰《黄氏日抄》卷十九:“容臭者,容谓容受;臭谓香物,若今香囊,恐身有秽物触尊者,故佩之。”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十六称:“《礼记》‘佩容臭’。注:‘香物也。助为形容之饰,犹后世香囊也。’”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即连缀。佩即佩带之意。又《离骚》之“椒专佞以慢慆兮,又欲充夫佩帏。”佩帏即香囊。古人重视对香花香草的采集,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为了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不过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把阴干的香草盛在精美的丝袋里,佩在身边既可散发芬芳,又可作为饰物。

到了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有关佩挂香囊的记载也屡见不鲜。例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就明确告诉人们当时是把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的佩戴方式,通过衣袖再把微微香气从袖筒散发出。这种袖底生香的魅力是既含蓄又充满诱惑力。由于用丝绸缝制的香囊精巧可爱,随人走动,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所以称为古人十分喜爱的随身之物。当然,这种佩戴身上的香囊体积应该较为偏小,以便于随身携带。

香囊的出现与香料的使用密切相关。香料在我国的使用历史可谓悠久,古时人们采用各种芳香物质做成香料,其功用正如宋洪刍《香谱》卷下记载:“可以奉神明,可以达洁。三代祀,首惟馨之荐。”所贮香料品种不一,南朝任昉《述异记》称:“南海山出干步香,佩之香闻于千步也。”又《奚囊橘袖》称:“女香草出繁绩,妇女佩之,则香闻数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佩在身边的香囊一直以香草为主,其中较为名贵的香草称蕙草,又名薰。《说文解字·艹部》:“薰,香艹也。从艹、熏声。”《广雅·释草》:“薰草,蕙草也。”王念孙注引杜预语:“薰,香草。”又引《西山经》: “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蘪芜,佩之可以已疠。”因此香囊也称薰囊。“薰”通“熏”。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遣册中有四枚提到“薰囊”这一名称,如遣策简269记“白绡信期绣熏囊一素掾(缘)”,270记“绀绮信期绣熏囊一素掾(缘)”;271记“素信期绣熏囊一沙素掾(缘)”;272记“红绮熏囊一素掾(缘)”。这四件香囊出土时每个囊中都装有香料,一个装有茅香根茎,一个全装花椒,另外两个装有茅香和辛夷等。陪葬品中还有盛放香草的竹笥。这些香囊刺绣华美,以丝制作香气绵长,所以当时的上层贵族们死后将香囊作为陪葬品,希望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这美好的温香。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些香囊的制作工艺。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的制作工艺是相当精美的。材质都采用桑蚕丝,品种上有“绢”、“绮”、“锦”和“罗”。绮是平纹地斜纹显花,斜纹只具有斜纹的效果,在织造时根据经纬线浮长的不同显现不同的图案。锦以绒圈锦为主,采用四枚组织,起出1-3枚浮长的经浮点的不同花纹,在织造时,经线按照1:1或1:2排列织成素地或花地经重组织,纹样以线条和简单几何纹饰变化。罗组织是以四经绞

罗作孔眼较大的地纹,以二经绞罗起孔眼较小的花纹,形成相对分明的耳杯型菱纹罗。除这些织造时形成的特有图案外,这几件香囊中还有在绢地上用辫子绣刺绣出精美的信期绣纹样和在纱地上印绘出美丽的图案。这些香囊又都有缘饰,当时囊袋俱用缘饰。据《礼记·内则》记载:“男鞶革,女鞶丝。”汉郑玄注:“鞶,小囊,盛帨巾者。男用韦,女用缯,有饰缘之。”三号汉墓中出土的遣策中简383有“青绮熏囊一,桃花椽(缘)”的记载也说明了这批香囊是有缘饰的。这种精美的香囊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是普遍存在的。文献资料中也多有类似的记载,如“《东宫旧事》曰:太子纳妃,有绛石绮绢裹被囊一、丹罗长命绮绢裹椀囊一、紫綦文绮绛绢裹椀囊二。”

这四件香囊整体形制相同,分为领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带用于封口系戴。腰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除65—4号用香色罗绮外,都用“信期绣”缝制。领部和囊部的长度,约呈三与二之比。至于底部,65—4号为“信期绣”,442号为起毛锦和绢各两片相间拼起,(参见图片1、2)另二件全用起毛锦。每件香囊都有底部是符合实际需求的,也见证于汉代文献的记载。《汉书·王吉传》:“所载不过囊衣。”注曰:“有底曰囊,无底曰橐。”在新疆尉犁县营盘汉晋古墓中也出土了几件布帛类香囊,以黄色丝绢缝制而成,作长方体,竖置,高10厘米左右,口部均有折裥,贮物后以绳带系之即可佩戴。形制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基本相似。

图片1 图片2 四件香囊的各部位尺寸见下表:(单位:厘米)

在裁剪与纺织工艺方面,442号绢地“信期绣”香囊的形制与裁剪方法如下线图1所示,腰部的系带用朱色罗面料缝制,领部和囊里用斜裁的2块三角形素绢缝制而成,腰部用绢地“信期绣”缝制,底部用起毛锦和绢各两片相间拼起。

线图1

442号香囊领部绢的经纬密度为 164×70根/cm2,囊身绢78×40根/cm2。

缝纫方法是腰部与领部结合的地方用一上一下的平针缝合,针间距0.5cm,针脚长0.1cm;囊领和囊里的绢面料也用平针缝合而成,针脚长0.3cm。

腰部的“信期绣”针脚长0.15mm,线径宽0.1mm。该香囊一系带残断,可看到西汉时期系带的打结方式如下线图2所示。

线图2

系带时人称缨或縭,《诗传旁通》卷十一注:“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后世香囊是其遗制。”《尔雅·释器》中有“妇人之祎,谓之缡。”郭璞注曰:“即今之香缨也。”《广韵·平支》:“缡,妇人香缨,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有系属。”又“妇人之帏谓之缡,今之香囊。在男曰帏,在女曰缡。然则缡者,即系囊之绳也。”

其腰部的信期绣在绢地上刺绣,图案纹样如线图3所示:

线图3

65—2号黄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香囊的形制与裁剪方法如线图4所示,腰部有带,带用绛紫绢面料缝制。囊领由3块三角形绢面料斜裁拼和而成,腰部用菱纹罗地“信期绣”缝制,囊底由一圆形的起毛锦缝合而成。

线图4

其经纬密度为:囊领部的绢为118×66根/cm2,腰部四经绞罗88×30根/cm2,囊底锦88×30根/cm2。

其缝纫方法为腰部与领部结合的地方用一上一下跑针缝合,针间距0.4cm,针脚长0. 5cm;囊领由3块三角形绢面料平针拼合而成,针脚长0.3cm。

刺绣的针脚0.15mm线径宽0.06mm。信期绣纹样同442号香囊(参见线图3)。

65—1号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信期绣”香囊的裁剪方式和形制同65-2号黄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香囊(参见线图4)。囊领部绢的经纬密度为102×62根/cm2,囊腰部绮地为98×42根/cm2,囊底部锦54×46根/cm2。刺绣针脚长0.15mm,线径0.06mm。信期绣纹样同442号香囊(如图3)。

65—4号黄褐色菱纹罗香囊的裁剪方法与形制如下图示,腰部有带,带用敷彩纱面料缝制,腰以上的领部用斜裁的3块三角形素绢缝制而成,腰以下的囊部用黄褐色菱纹罗缝制。囊底由两块“信期绣”拼接而成。

线图5

线图6 系带上印花敷彩图案纹样

囊领部绢的经纬密度为118×66根/cm2,囊底部绮地为88×30根/cm2,囊腰部面为四经绞罗76×34根/cm2,囊里绢为74×38根/cm2。缝纫方法同65-2号黄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香囊。其刺绣针脚为0.15mm。刺绣纹样同442号香囊(参见线图3)。

另外,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3件香囊的残片中,东112○1赭褐色绢地香囊残片的香囊底部为起绒锦,囊身为乘云绣。另外两件囊底残片为起绒锦。

通过这几件香囊的裁剪方式和缝纫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件香囊基本上都是采用斜裁的方式,并不是每件香囊都采用相同的裁剪方式而是根据面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裁剪方式,也很有可能根据面料的剩余情况来裁剪香囊,在缝制的时候都采用平针在面料的背里缝制,针脚较小,针距均匀,做工精细。缝制完后再将缝制好的香囊表面翻出来,和我们现在的缝制方法相似。刺绣针脚很短,线条细密,做工精巧。

从纹样上来看,就有精美的“信期绣”、“乘云绣”,又有织造技术复杂高超的“对鸟菱纹绮”和“起绒锦”。其中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四件较为完整的香囊主要是采用了“信期绣”,囊底(包括三号墓出土的三件香囊残片)多采用起绒锦。一号墓共出土了十九件信期绣品,其中单幅三件,完整衣物十件,棺内残衣袍六件,从坯料上看用罗绮作地的十二件,用绮作地的一件,用绢作地的六件。四件香囊中就有三件绣有这种样式花纹,同墓出土的遣册简256、268——271均称之为“信期绣”,故名。香囊上“信期绣”的图案单元长9.5厘米,宽7.5厘米,通幅五个半单元。主要特点是穗状流云仅有两朵,上面一朵为浅棕红色,下面一朵为朱红、深绿二色。而两朵流云周围的卷枝花草,基本为深绿色间以若干朱红色的叶瓣。从图案纹样来看,这种花纹的图案单元较小,内容为穗状流云和卷枝花草。用朱红、浅棕红、深绿、深蓝和黄等色丝线绣成,针脚一般长0.1—0.2厘米。根据花纹繁简的不同,又可将其分成三种类型。“信期绣”单元较小,线条细密,做工精巧,并用较好的罗的坯料,而其他刺绣的图案纹样单元较大,均为信期绣的三倍左右,线条比较粗放,不用罗作的坯料。香囊和绝大部分绵袍都用“信期绣”,可见当时这三种同属社会上流行的高贵绣品,而“信期绣”尤为刺绣中的上佳珍品,是最讲究的一种绣品。

“信期绣”以云纹为主,哄托鸟纹。云气灵禽纹是汉代的主题纹样。一种云气由流畅的回旋形组成复杂多变的带状纹饰,犹如流动的云彩,表示绵绵不断。云中有鸟,鸟藏云中,浑然一体,极富艺术色彩与浪漫情调。“信期绣”用辫子股法将不同色彩的丝线织出云纹,以曲线条勾画出云朵,云端呈勾状,主体形象以装饰飞鸟的云朵沿横向作规则散点排列,再以不规则的线点缀其间,做散点分布,整体为满地装饰。底纹织物的菱形纹样隐约可见。图案以调和色为主,在暖色的基调中搭配以冷色的,有层次,有变化,取得了冷暖与深浅对比的统一效果。图案色彩由深到浅,层次丰富,鸟状云纹、线状云纹和菱形纹饰前后叠压,具有律动感,装饰效果甚佳。整体图案构图缜密,布局紧凑,纹样繁而有秩,规则分布,颇具战国楚之遗风。

从“乘云绣”情况来看,一号墓出土的乘云绣品共八件。其中完整衣物三件,棺内残衣衾五件。因为绣有这种类型花纹的枕巾在遣册简253中称之为“乘云绣”,故名。乘云绣的图案单元长17厘米,宽14.5厘米。针脚一般长0.1—0.2厘米。其主要内容为带有若干朱红(紫灰)、浅棕红(棕)、橄榄绿(草绿)三色叶瓣的浅绿(深绿)色云纹,单元一端中央有带眼状的桃形花纹。桃形花纹的结构有两种:一种的眼状周围全为红色,一种的眼状周围为紫灰和草绿二色。棺内出土的另二件绢地残片,图案和这两种又有所不同。

关于对鸟菱纹绮图案,都是纵向的连续菱纹,再在菱纹内填以横向的花纹,每组三层,分别为对鸟和两种不同的菱花。在出土文物中使用这种绮的有65—1号香囊、枕巾、竽律袋、尸体包裹外层的一件衾和一件单幅对鸟菱纹绮。对鸟飞翔在朵朵云气之中,瑞草花卉枝叶蔓生,菱形耳杯纹连续紧扣。线条配置匀称,画面生动活泼。对鸟菱纹绮的花纹图案在一个花纹循环内,上下左右以细线条迥纹组成耳杯菱形的植物花草图案等,直向用上下对称形以平纹分成二排,三种镶嵌题材交替分布在菱形线条框子内,纹样达到变化多样,生动活泼的效果。它的织造技术相当复杂,它是以底部为平纹,花部为三上一下经斜纹,由于花组织循环较大,一般素机无法制织,要用提花束综装置的织机才能达到织造要求。

线图7 对鸟菱纹绮纹样图

起绒锦,或称起毛锦、绒圈锦,质地厚实,纹样多为几何纹(参见线图8、9、10)及变体动物纹,是三枚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这种锦花型层次分明,组织结构复杂,圈大小交替,纹样具立体效果,因而外观甚为华丽,其织造工艺高超,是这批汉代丝织物中一项重要的发现。在西汉一般作绵袍镶缘、几巾、枕巾缘、镜衣、香囊底等之用。至东汉广泛作衣料及其它用。在马王堆汉墓中十五件用锦的完整衣物中有十二件使用了起绒锦作缘。经纺织部门测定,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起绒锦,底经是由10粒茧子组成的16.9旦尼尔的一根生丝,地纬是由17粒茧子组成的30.8旦尼尔的一根生丝,这说明当时能根据蚕丝纤维的粗细来搭配蚕茧的个数,缫出丝织物品种所需要的生丝纤度。这次发现的起绒锦,是以往的发现中所没有的。起绒锦是当时织造工艺中最高级、最复杂的技术。它需要双经轴结构的提花机制织,这就会使绒圈突出于锦面,使锦面形成丰富多彩的大小交替的绒圈花纹,产生非常丰满华丽的立体感效果,它是后世漳绒和天鹅绒织造工艺的前身。人们以前一直认为绒类织物是唐以后才有的,也有人认为这种来源于外国,此次起绒锦的发现否定了这些错误的观点,证明了中国人才是绒类织物的创造者,并早在西汉起就掌握了起绒棉的织造技术。

线图8 三号墓东112③号香囊底部绒圈锦纹样

线图9 65-2号香囊底部和三号墓东112○2号香囊底部绒圈锦纹样

线图10 三号墓东112○1号香囊底部绒圈锦纹样

罗织物的组织结构与绮和锦有所不同,绮和锦的经丝都是互相平行排列,经丝和纬丝交织由于浮长线的不等而形成的花纹和地纹,同时以经丝或纬丝并列或重叠配置的方法构成花纹和地纹组织。罗组织则以绞、地经相互交缠,绞经有规律的向左右方与地经相互连续绞转而形成网纹,通过提花踪的配合,使地部和花部显现出大小不同的网状纹样。马王堆出土的这种菱纹罗是汉代十分流行的一种高级丝织品,它的纹样以粗细线条构成耳杯菱形图案,粗花纹线条挺秀,菱环相扣,大小套叠组成四周对称图案,细花纹工整精细,上下对称,图纹清晰可见,地部网孔雅致匀和,花地分明(参见线图11)。经有关纺织部门测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罗织物原料纤度相近于20/22旦的桑蚕丝,是以生丝织造,坯绸经染色整理而成的。研究人员对其组织结构分析认为这种罗织物的生产需要提花束装置和绞经综装置配合织造,需由二人协同操作完成。

线图11 菱纹罗图样

通过这几件香囊的纺织工艺和印绘、刺绣图案等我们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的纺织生产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面料的经纬密度都相对较密,我们可以想象出丝线的细度和织物的密度。由于各种织机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丰富了丝织物的种类,特别是织锦的出现,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纹样、色彩等都即具有表现力,反映了当时的织造、提花技术都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手工刺绣在工艺上沿袭了战国时期,但是图案风格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云气动物纹等的使用与当时的神仙思想的盛行是分不开的。通过绣线和印绘的色彩体现出西汉时期染色技术的发展和植物染料、矿物颜料的多样和丰富,从中可见染色技术的进步以及媒染、套染等技术的发达。通过香囊系带上的印绘图案我们可以看到西汉时期印花与彩绘技术已经相当精湛,已经掌握了镂空版与凸版分色印花的全部工艺。

在古代佩带盛有香草的香囊并不是女性的专利,男子中也一样普遍。据《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三引蔡质《汉官仪》记载,在汉代宫廷中,尚书郎侍奉天子必须“怀香袖兰”(即佩带香囊)。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遣策中简383和简384记有“青绮熏囊一,桃花椽(缘)”;“赤绣熏囊一,素椽(缘)。”可惜的是我们只发现了3件香囊的残片,其中赭褐绢地乘云绣香囊残片一件(东112○1),质地为绢,极残破,不成形,圆底直径约11.2厘米;深褐色起绒锦香囊底残片二件(东112○2、○3),质地为锦,其一圆底直径18.5厘米,一件直径16厘米。(参见图片3、4、5)虽然是残片,我们仍可推断三号墓确实有香囊陪葬,这也证明了当时男子仍有佩戴

香囊的习俗。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魏晋之时,佩带香囊更成为雅好风流的一种表现,东晋谢玄就特别喜欢佩紫罗香囊,《世说》上记载谢玄“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复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谢安怕其玩物丧志,但又不想伤害他,就用嬉戏的方法赢得了香囊烧了,却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端佳话。

香囊的佩戴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的香囊同古代在实用性因历史的变迁而有些变化,尤其是在南方,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品。

香囊不仅仅用于身体佩带,还被用来悬挂于帐子之内。在汉代还有一种“帏帐”,就是垂挂香囊的帐子。香囊,古人又叫“帏”。玉逸注:“帏,盛香之囊。”《说文·巾部》:“帷,囊也。”段玉裁注:“凡囊皆曰帏。”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有诗句云:“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还有“流苏锦帐挂香囊,织成罗幌隐灯光。只应私将琥珀枕,暝暝来上珊瑚床。”《陈氏香谱》卷一记载:“自两汉至皇唐,皇后、公主乘七宝辇,四面缀五色玉香囊,囊中贮上四香,每一出游,则芬馥

满路。”其实,不止于唐代,唐张文成撰《游仙窟》记:“两头安彩幔,四角垂香囊。”北宋诗人洪刍在《香谱》中则提到后主自制的“帐中香”,即“以丁香、沉香、及檀香、麝香等各一两,甲香三两,皆细研成屑,取鹅梨汁蒸干焚之。”还有

的古人为了防止蠢虫蛀书,在书箱中放上香囊,让其挥发的气味祛除蛀虫,如《太

平御览》引《晋中经簿》:“盛书皂缥囊书函中皆有香囊二。”更有甚者,还有在

厕所里置香囊以消除异味者,《语林》记载:“刘尚书诣石季伦,如厕,见有绛纱

帐大床,茵蓐甚丽,两婢持锦香囊。尚书惶遽反走,语季伦:‘向误入卿室内。’

季伦曰:‘是厕耳。’”可见,香囊在古代富贵人的生活中用途也较广泛,是不可

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香囊的制作与使用到后来越来越精美别致,所装之物也随时代的变迁或不同的需求而异。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防病治病的中药。型制、质地还有玉镂雕的,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的。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囊多是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的中空缩口,但都必须有孔透气,用以散发香味。虽然香囊的形制、佩挂方式及内填香料有所不同,但意义不外乎祛恶气、避邪秽。

从古至今,香囊已成为喜庆之馈赠礼品,或为男女定情信物,或敬祀神佛以表虔诚,或作祈祥装饰,或以盛装宝物,都统称荷包。它不仅是承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人际交注、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明:本文撰写王树金主笔,董鲜艳负责工艺部分,陈谷苗负责绘图。)

《丝绸之路》课文原文

《丝绸之路》课文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

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人教版

探寻丝绸之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 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 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新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小 组合作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 和思考的积极性。 3学情分析 主要优势在于现代中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分析和整理 资料。但是,中学生阶段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教师必须提前设定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4重点难点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一一 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 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丝绸之路》 【展示】丝路的风光,同时播放音乐《阳关三叠》 在欣赏美丽风光和音乐的同时,想一想:这些风光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 荒漠……)是啊!这里现在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路,它就是――丝绸之路。 活动2【讲授】《丝绸之路》 这节课是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课,共分四个小组:背景组、路线组、小品组和作用组。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主合作探究:(约3分钟)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 前面背景组介绍了丝路开辟的背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和武力反击匈奴,非常准确非常清楚,很好!路线组引导同学通过看图对比,学习了丝路的路线,思路清晰, 可见同学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很好,谢谢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过渡)我们来看地图,一起来说说它的路线:长安一一河西走廊一一敦煌 再往西行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隔,所以分成两条线:天山以北是北线,从玉门关出发,经西域到大宛。天山以南是南线,从阳关出发,经西域到中亚一一西亚,最后到达大秦,即古罗马帝国。有史料为证。在当时的丝路上,重要的城市有:长安、敦煌、楼兰等。这是今天的敦煌,给你们的感觉是非常凄凉,为当时的敦煌是非常繁华的。现在有请小品组出来演两个小品,让我们一起感受敦煌昔日的繁荣。 感谢小品组同学的精彩表演。通过欣赏他们的表演,可以让我妈感受到昔日丝路明珠的繁荣,那么,这条丝路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有请作用组的同学上来概括。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为起点,经凉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4] 北线:珲春--吉林--长春--满洲里--俄罗斯---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 唐宋时期中国第一大港-广州(54张) 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5] 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6]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5] 明代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6] 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扬州、福州等其他支线港组成。广州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宋末至元代时,泉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后因明清海禁而衰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在东汉初年,宁波地区已与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为中国的大港之一,两宋时,靠北的外贸港先后为辽、金所占,或受战事影响,外贸大量转移到宁波。[7] 福州作为唐中期至五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启泊地之一,成为沟通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8] 北线:北美洲西海岸---北太平洋--日本,韩国---俄罗斯扎鲁比诺港---珲春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等。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世界地质公园秦岭终南山北麓有一条古道,名“神仙路”又称“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最为古老的长安连通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该路历史遗迹众多,沿途有唐僧留下的数不完的圣迹及传说,现保存

最完好的一段地处陕西省户县石井镇钟馗故里欢乐谷内,其余路段虽古迹不再,多有毁弃和断阻,但如今相当一部分依然供当地乡民耕作和行走,是难得的丝绸之路历史遗迹,是的古丝绸之路考古遗址。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技术西传 21世纪初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著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

浅谈客家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

浅谈客家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 发表时间:2020-03-31T11:17:53.9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作者:陈琦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深化,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服饰设计已经逐渐呈现出同质化的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深化,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服饰设计已经逐渐呈现出同质化的发展现状。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运用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服装品类的多样化发展。客家服饰图案具有的人文魅力以及艺术美学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具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本文针对客家服饰图案元素中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需要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服饰;客家;图案 前言: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关键产物。客家人属于原中原地区南迁的民众体系,其服饰文化不仅具有中原服饰的基本特点,融合了古代南方文化元素也是其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的原因。客家服饰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元素的多样化也成为了现代服装设计师青睐的对象。此外,客家服饰其体现出客家人智慧与勤劳,设计灵感更多的是源于文化传承与服饰的创新发展这一方向。因此,如何将客家服饰元素完美地融合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是当代服饰艺术水平提升的重要议题。 1 客家服饰图案特点 1.1 色彩特点 服饰基础元素之一——色彩,色彩是服装风格的宏观表现,也是最能影响服饰特征与类别的关键性元素,客家文化对于服饰的审美则更加倾向于利用色彩进行体现,大部分客家服饰的色彩都较为单一,主要以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但是不排除有一些起到渲染作用的纯蓝色作为点缀。此外,台湾地区的客家服饰在色彩元素的使用方面的最为广泛,但是整体相比其他民系的服装而言,其色彩鲜艳程度偏暗。对于喜庆的婚俗节日,客家服饰会选择红色作为主色调,并且通过少量的童装元素以及景物元素作为渲染,而这种源于生活的景物更多的是表现客家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传统的客家服饰中色彩是一种具有反差观感的美学艺术,其色彩使用多继承与中原地区服饰,古代的客家人远离中央集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不深,寻常百姓使用的黑白两色也是他们使用最为广泛的基本颜色。近现代以来,随着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服饰具有基本作用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并且社会环境的高度包容性也对客家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单一的色彩元素逐渐转变为不同色彩的搭配的服饰效果,现代色彩元素的应用也成为了客家服饰在现代服装中运用的基础,其色彩的碰撞对于统一化审美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强烈的视觉冲击往往让观者眼前一亮,其色彩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更多的是通过包容与衬托这两种方式体现出来的审美艺术。 1.2 偏向自然的审美表现 客家人服饰中的基本图案多是身边能够接触到的景象,客家服饰图案的运用从整体上依然保存着客家服饰的特点,其作为传统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寄托,图案设计工艺倾向于采用图案进行描绘与表现,这也是客家服饰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从整体上而言,客家服饰的做法以及表现形式更加明确,色彩绚丽但又表现出雅致清秀的特点,题材的选择更加倾向于动物与景物的表现,表现形式多采用意象化形式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州地区历史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特点。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相关作品进行分析能够确定,客家服饰中大部分内容例如鱼、石榴、葡萄、花生等景色,其象征意义较为明确,寄托着人们最真实最真切的愿望,包括长寿、多子多福等,客家服饰的图案的特点表现在其创作方式以及手法上,而描绘的内容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渴求。根据客家民系集聚地区的发展历史能够确定,客家服饰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清朝初期,当时人们的生活仅仅能够依靠耕种保持温饱,而这种并不理想的生活环境也为客家服饰的发展提供了滋养的土壤,其特点以及品类在当时得到全面发展,其偏向自然的审美特点,也是现代服饰设计元素中所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服饰的应用中逐渐成为了人们首选的题材之一。 2 客家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 客家服饰大部分的款式都偏向宽松的风格,主要是在长期劳作过程中,不能受到衣物的束缚,并且服饰整体带来的设计感并不强,这也符合客家人民在生活中朴实的文化特性。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改变,西方服饰文化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冲击日新月异,宽松的衣服不再需要满足生产劳动需要,更加倾向于身型的体现,传统的二维平面裁剪工艺也成为了目前现代服装裁剪的三维模式,而传统客家服饰使用的二维裁剪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各类图案的应用产生较大的包容性,各类图案在服饰上的应用都不会产生突兀的感觉,而这也是服装设计中不同款式对图案产生的包容特点。客家服饰中的图像纹样大部分呈现出横向或者纵向排列,并且纹样会重复出现,这种构图方式在绣品的边缘区域出现率较高,并且四方的延续排列形式能够适用于不同形式的构图环境中。客家服饰的中间区域一般采用错排分布,这种分布方式是按照斜角45°的方向进行分散处理,但是整体上是具有循环的特点,一般客家服饰中的单元纹样会错开一分为二,这种情况下能够看出更加清晰灵动的图案,能够避免构图出现单调死板的情况。此外,近现代的大部分客家服饰纹路比较对称,并且整体的排列效果也有所提升,一般单元纹路的循环在视觉感受上更加优秀。 3 客家服饰图案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根据对客家服饰图案以及其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析能够发现,客家服饰图案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相同,无异于是通过服饰图案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虽然客家服饰也具有上述特点,但是其具有的抽象化服饰内容是大部分服饰设计中不曾涉及的重要领域,服饰图案带来的造型方法以及具体操作手段,也是客家服饰图案具有的典型特点。在现代服饰中,一般会根据服装的款式以及风格特点进行展示,图案可以是设计师想象的元素,图案种类丰富多彩,但是款式与服饰图案结合的抽象化表现手段难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此外,客家服饰图案还会采用刺绣字体的方式来表现直接的期待与寓意,一般而言,客家服饰上会采用刺绣的方式将诸如“多子多福”、“福星高照”、“福如东海”等吉祥语作为图案的重要表现,这种直接且简单的服饰设计,但是却又是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生产需要以及审美的双重要求,这种图案设计带来的直接冲击效果值得现代服饰设计进行广泛借鉴。例如,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二维裁剪方式形成宽松随意的风格,并搭配不羁的语句作为搭配元素,在抽象风格下形成的随意感也是目前人们服饰审美的潮流风向。 结语:服饰艺术是民系文化的发展根源,其与时代、民族、社会环境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客家服饰是基于生产与农耕文明审美需要的重要产物,不仅表现出客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意义以及现代服饰借鉴意义。现代服

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备课人:邵佳柔 一、课程标准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射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2-4-4: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事例,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 二、课标解读 “列举”、“知道”这两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比较”、“体会”这两个行为动词则要求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准确掌握历史信息,合理解释历史现象。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课,本单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兼顾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流,向学生展示了整个秦汉时期的多种面貌。而本课时将在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中已有提及的丝绸之路单独划分出来,并分成“重现:丝路何其遥远;探讨:丝路何以通畅;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寻访;汉代丝路古镇”四大板块进行探究,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流、影响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正在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同时,他们在独立性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探寻和现实的追溯有着强烈的需求,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心智特点和学习需求,本堂课为学生设计了一条完整、有效的探究路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和经过的国家、地形区,感知丝绸之路的漫长和艰险。 ②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揭示汉王朝具备的良好条件与丝路的通畅,经贸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秩序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联。 ③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④了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古镇,如库车、楼兰、敦煌、武威等。 2、过程与方法:

丝绸之路 路线

丝绸之路路线 路线:西安-天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 沿途景点: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地处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麦积区麦积山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酒泉公园】建于西汉时期,园内有千年古臬、西汉胜迹、李白石碑和左宗棠手书的“大地醍醐”的匾额。 【嘉峪关】素有“河西重镇,边棰锁钥”之称,是古丝绸之路的西起点,在这里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鸣沙山-月牙泉】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5公里处,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数千年来沙山环泉,泉映沙山,犹如一块光洁晶莹的翡翠镶嵌在沙山深谷中,“风夹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不被流沙所淹没,地处戈壁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水共生,山泉共存”的地貌特征,确属奇观。 【五堡魔鬼城】典型的雅丹地貌,每当大风来临,呼啸的狂风在城中穿梭,发出种种怪声,如同鬼怪凄厉嘶吼。魔鬼城由此得名。白天,远远望去,沙漠幻景犹如烟波浩渺的大海,整个"雅丹魔鬼城"恍若飘浮其中。傍晚蜃景隐去,整个"雅丹魔鬼城"笼罩在夕阳余辉下,金碧辉煌中更显几分神秘,几分肃穆。夜幕降临后,狂风呼啸,整个"魔鬼城"又陷入恐怖的气氛中,令人毛骨悚然。 【吐鲁番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 【陕西大寺】乌鲁木齐市内最大的回族清真寺院,可容千人同时礼拜。 【天山天池景区】在乌鲁木齐市以东110公里处,以高山湖泊为中心,雪峰倒映,云杉环拥,风光如画。据说西王母娘娘宴群仙的蟠桃宴便设在此处。 行程安排

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案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案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案文 本)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

“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一条路

“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一条路 2015-04-07 08:54解放日报李军 字号: 新闻背景:在今年博鳌论坛期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由此,“丝绸之路”再次成为媒体上的热频词。之前,在全国两会上,葛剑雄教授关于“一带一路”的历史被误读、应建立相关培训系统的提案,也曾掀起一番讨论。“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一条路? 与实际已经存在两千多年的历史相比,“丝绸之路”这个词出现很晚,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出版了他的著作《中国》(第一卷),“丝绸之路”(德语Seidenstrasse;英语Silk Road)以德语形式第一次出现。李希霍芬根据《汉书·西域传》与古希腊托勒密《地理志》记录的汉朝与中亚、西亚间的贸易交通路线,画出了世界上第一张丝绸之路地图,时间为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元朔元年,这年张骞启程回国)至公元150年间(托勒密《地理志》成书年代),因此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有着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时间上,它开辟于西汉,始于张骞通西域,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能生产丝绸,它的价格甚至与等重的黄金同价,且便于陆路运输。当时陆路运输的成本很高,高到如果不运昂贵的丝绸就会无利可图,所以销往西方的大宗商品只能是丝绸。 空间上,《汉书·西域传》第一次记载了丝绸之路南道和北道的路线:“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踰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

道西踰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鄯善为西域古国名,又名楼兰,位于今天新疆若羌,南山即昆仑山脉;莎车即现在的新疆莎车;大月氏位于今天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安息位于今天伊朗高原;车师前王廷位于今天新疆吐鲁番,北山即天山山脉,疏勒即今天新疆喀什。 南、北两道都位于天山以南,且经过玉门、阳关、葱岭这三个地方,这是丝绸之路上的三个最重要的地理坐标。玉门关、阳关大名鼎鼎,它们分别位于今天甘肃敦煌的西北、西南,现在仍有遗址;葱岭即位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交界处的帕米尔高原。所以对于“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可以反向定义:凡是不经过玉门、阳关和葱岭(三者之一)的路线都不是丝绸之路。 至迟到隋朝时,丝绸之路的路线多了一条天山以北的“北道”,而汉朝位于天山以南的”北道”因此变成了”中道“;路线进一步向西延伸到了“西海“,即今天的地中海与阿拉伯海。隋唐时的三道或经玉门、或经阳关,中、南道翻越葱岭,因此玉门、阳关与葱岭仍然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地标。 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出使西域,起初的目的并非是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而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出于共同对付匈奴的政治、军事目的,后来又向西控制了西域、中亚,对匈奴形成战略包围,因此汉朝必须要维护长安至西域、中亚的交通路线。随着中西交通路线的畅通,中国以丝绸为代表的商品输往西方,而西方的葡萄、核桃、胡萝卜、黄瓜、石榴、良种马等动植物,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输入中国。对中国影响非常大的是诞生于北印度的佛教,它经过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的巴克特里亚、犍陀罗等地,沿着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

丝绸之路课文(北师大版)_教案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课文(北师大版) 本文是关于丝绸之路课文(北师大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 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笼统地称为“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联合西域的国家共同抗击匈奴。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同 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锁国”③郑和下西洋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答案】A 【考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近代前夜危机,探究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解析】【分析】此题考察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实行”闭关锁国“的朝代主要是清朝;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玄奘西游天竺是在唐朝。所以排序正确的是A。 【点评】知道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C、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答案】B 【考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文明的繁盛,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农耕文明的繁荣考点的掌握。根据八上《历史与社会》书本第108页,从唐朝中晚期至宋朝,中原一带战乱频繁,南方地区处于一个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经济迅速崛起。即唐朝,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错误答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3.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小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为这组图片拟定了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答案】B 【考点】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外文化交流考点的掌握。本题要求给这四幅图片拟定一个共同主题。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把中国的佛教和建筑、医学等文化业带到了日本。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 各国的友好交流。戚继光抗倭使得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倭寇是明朝对日本海盗的称号。这些历史事件都是我国与外国交流的历史。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要求学生能归纳历史事件的共同点。 4.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 ) A、敦煌 B、楼兰 C、鄯善 D、龟兹 【答案】D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的掌握。汉唐时期,中原王朝设西域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直接管理西域,治所在龟兹王城。龟兹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方域的政治、经济、军 事和文化中心。故而答案为D。 【点评】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5.《驿使图》出土于( ) A、甘肃武威 B、甘肃嘉峪关 C、新疆罗布泊 D、新疆库车 【答案】B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的识记,以及课本图片的了解。根据教材记载,可知《驿使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故而答案为B。 【点评】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6.漫长艰险的丝绸之路能得以保持通畅的条件有( ) ①政治条件②军事条件③经济条件④宗教文化单一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丝绸之路考点的理解。在政治方面,汉朝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西汉政府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保护商旅往来。在军事上,修筑长城,沿线构筑军事防御设施,设置官员镇守。经济上,西汉在丝绸之路经过的河西地 区大规模屯田开荒。因此,丝绸之路得以保持畅通的条件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条件。而丝路沿线 1 / 3

丝绸之路上的货物

丝绸之路的起源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1)货物的交易输出输入: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铁器、打井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土特产、乐器,印度的佛教等也传入中国。中国以盛产丝织品而闻名世界,被称为“丝国”。通过丝绸之路,大量丝帛锦绣不断西运,同时,西域的“珍奇异物”也被输入中国。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丝绸之路同时又有"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的称呼. 贸易的范围十分广泛:中国商人用丝绸,茶叶、糖、蚕丝、瓷器、纸张、珍珠母、樟脑、肉桂、铜、明矾、金银、丝制品、漆器、植物油、竹器、大黄等商品,换回欧洲人,阿拉伯人带来的棉花、羊毛及制品、阿拉伯马,铁、铅锌、钻石、雕像、珊瑚、琥珀、鱼翅、珍珠、米等商品. 中国商人的货物主要是漆器、瓷器、铁器、茶叶等等;而由此路东传的物品有西方的玻璃、宝石、葡萄、石榴、胡桃、芝麻、胡瓜(黄瓜)、

大蒜、胡萝卜等,以及大宛马、无花果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版印刷术)也经由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而西方国家的文学、艺术和宗教等也相继传到中国。"无形的货物" (2)丰富的文化的遗产: 中国段丝绸之路沿线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主要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保存释迦牟尼佛骨的法门寺、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长城嘉峪关和汉代烽燧遗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丝路重镇高昌故城遗址,沿途还发现了一批制作精美的铜器、骨器、陶器、石器、动物骨骼及炭化了的农作物果实等。丝绸之路是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两家子小学 宋喜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课(略读课文)《丝绸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自读,自学,自写课文内的生字词,能独立阅读文章,会查阅课外资料,有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态度:通过引导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集体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采用探究式、交流互动、角色扮演学习方式,能用简洁的话概括故事大意,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自己理通课文的故事情节,从故事理解丝绸之路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从课文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展示,沉美朴实的图片吸引学生对图片主题的兴趣。 师:现在我们要去罗马,可以搭飞机,坐轮船,但古代的人,又是怎样到达遥远的罗马呢?(学生小声讨论) 师:条条大路通罗马,今天,我们就走一条特别的道路,感受东西文明是怎么通过这条道路交流的。这条路便是——丝绸之路(板书) 二、新授: 生:齐读课题:丝绸之路 师:从课题中,大家对丝绸之路有什么了解吗? (学生自由发表,) 让学生略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可同桌间相互帮助学习。老师个别辅导。 1、读读记记“矗立、凹陷、戎装、循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美仑美奂”并进行适当的解释。 2、在认识生字后,学生再细读课文,熟悉课文。 3、老师导读第一段:“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提问: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听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师:丝绸之路是怎样的景象,又有怎样的悠悠驼铃声?现在我们也随作者看一看丝绸之路的繁华,听一听丝绸之路的故事,好不好?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教案 人教版

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新课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

路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是原来将亚欧大陆连接的一条历史要道,它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5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道路本由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古罗马帝国。起初它是没有命名的,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时,大家就接受了这个称呼。 (上图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总图) 丝绸之路的兴起: 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于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丝绸之路的繁盛: 丝绸之路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地上的海市”。唐朝贞观年间,中国僧侣游历印度的东道,并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入尼泊尔的具体路线。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这就可以展现出丝绸之路的诸国 经济繁盛的大概了。 丝绸之路的没落: 海运的兴起,曾经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宋代以后逐渐没落。由于西域的风沙化,导致当地的特产不再丰富,饥荒也变得逐渐的频繁起来,再加上战乱等多种因素导致丝绸之路从此不复存在。 本文资料节选自知乎,百度知道,百度百科 丝绸之路图片 玄 奘西行图:东 京国立 博 物 馆 藏 大唐西域记 玄奘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