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正常和异常

正常和异常

正常和异常
正常和异常

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

一、心理异常鉴别诊断 1.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 郭念锋教授认为:为了区分心理的正常和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才能使该问题明确化,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是脑的机能",我们有理由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有无幻觉、妄想、自知力)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样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部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这些便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 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丧失。在精神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事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 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上述标准对鉴别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很有效。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协调一致)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成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 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 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这就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无一明确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也会有异常心理活动,精神病人哪怕就是最严重时也有正常心理活动。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为正确地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制定了不少测验工具与量表,并应用现代化的仪器去处理数据,使心理测量有了很大进步。但就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简单的量表测得的结果只能就是起参考作用,判断一个人心理就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主要还靠认真观察。 1、主客观就是否相一致。主要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及受它支配的情感与行为,应与外界相协调,而不应发生矛盾与冲突,她们的言谈与举止行为,应该受到正常人的理解。比如说,一个同学在班级里唱一支一般化的歌曲,可引起大家的掌声,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突然引吭高歌,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讶。我们说前者为正常心理,后者为心理异常,因为与外界环境不协调。 2、知、情、意就是否相统一。就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情感与行为的一致性。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与行为就是一致的,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肠愁瞌睡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都说明这种一致性。比如一个同学面带笑容地讲述她的不幸遭遇,我们说她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就是一种异常心理。

3、人格就是否相对稳定。即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一个人受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使她们对现实有个比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的行为模式,这就就是人的性格特点。它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不明原因突然变得话多而爱交往,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这就说明心理异常了。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 1.社会适应标准 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 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 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 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 3.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 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 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 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 遗传学基础 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 神经生化基础 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 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 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 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 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 2.社会-文化因素一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

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 精神动力学观点 --- 本能作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一一习得的 认知心理学观点一一认知歪曲 人本-存在主义观点一一自我选择的第五章神经症 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 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病理基础。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 特征:1.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具有持久性,病程至少 3个月以上 2.强烈的心理冲突,感到不能控制自认为应该被控制的心理活动 3.一般能适应社会,但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4.精神痛苦,迫切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 5.无器质性病变做基础 主要分类: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一、恐怖症 定义: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 (二)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三)临床表现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 教学内容:介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理。 教学重点:对异常心理的理解,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区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能使服刑人员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异常心理的概念,特征及其外在表现形式,掌握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从而使服刑人员能在面临心理问题时及时调适,以及有效地提高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过程: 一,概念的阐述: 今天给大家讲的主要是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正常心理既我们平常所说的健康的心理,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体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 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其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相比出现的一些反常的,特殊的,或过于兴奋,或过于消沉的行为反应。异常的心理既不是精神疾病,也不是人格异常,而是一种因外界不良刺激所引起的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是正常人对客观现象的歪曲的反应。 二,介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 首先我们要明确:如何判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这是很难有统一的和简单的标准。 表现为: (1)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是相对的。两者在某些情况下有者本质的差别。 (2)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 常用的判别标准主要有: 1、心理测验的标准:运用各种心理测试,如记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来判断记忆是否有障碍,智力水平如何以及构成人格思维度或因素的变化情况。它所提供的数据较为准确,是一种规范化的测验。 2、社会常态测验,在这里的正常与异常是以社会常态来比较的,凡是符合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行为,亦即为社会一般人所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即为正常,否为不正常,缺陷在与时间限制,地域限制,人的思想觉悟的限制。 3、社会适应的标准,它是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个体良好的顺应为出发点,并从个体对社会,集体,人际关系,人和自我态度中和、习惯行为方式来观察正常与否,但是因为适应与无适应之间无客观标准,所以这一标准也不能完全适用。 4、主观经验,病人或心理障碍者本人的主观经验常常是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标准,即“自知之明”当也有病人已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能力,却坚决否认自己“不正常”。这种主观经验也恰恰说明其心理异常。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一单元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如下功能: 第一,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第二,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第三,保障人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变态心理学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一)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二)统计学标准 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三)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二是就观察者的内省经验,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的经验,所以评定行为的标准也就各不相同。 (四)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郭念锋(1986、1995)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提出以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我们有理由提出如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并且坚信不疑,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又称他为统一性。或者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经涵盖在上述的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统一性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为前提。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是他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关系。这种协调一致行,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不是这样,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iaide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成为异常状态。 三、人格相对稳定性的原则 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例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和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愿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一)异常心理的分类 1、心理困难:轻微的社会适应不良和人格偏差 2、心理障碍:神经症和心身障碍 3、心理疾病:精神分裂或狂躁等(非咨询范畴) (二)心理问题四分法 1、心理问题:近期发生、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心境和情绪产生一定波动,但思维保持严密的逻辑性,人格也十分完整。(即一般心理问题) 2、心理障碍: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出现各种违反逻辑性思维的错误。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智行为。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1个月以上),心理负担难以克服,有时可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和攻击等。 3、心理疾病边缘状态:患者往往带有不很典型的异常精神现象,如注意力涣散、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偏离常态、社会交往和人格方面的改变等。 4、心理疾病:表现最为严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等。患者主客观世界不一致,知情意不统一、协调性被破坏,自知力不完整,出现幻觉和妄想,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人格明显改变,拒绝就医服药。 由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是一个逐渐加重的病理层次。一般而言,前两类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后两类则适宜以药物治疗为主。早期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可避免向心理疾病的演化。另外有一些心理疾病由于其症状不是很典型往往易被忽视,易被普通人群认为是一般的问题或个性原因而导致误诊。 (三)判定异常心理的方法 1、社会适应方法:(主要是通过日常观察,但是不够准确) (1)一般常态心理,偶有不适,但会消失(2)一般病态心理,较为吃力,努力可好 (3)较重病态心理,严重适应失调,无法正常生活 2、医学方法:以有无器质性病变作为判断标准 3、统计学方法:极端值为变态 4、心理测验方法:标准化测验量表 5、内省经验方法: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即自知力) 6、价值观方法:心理行为与价值观是否一致 (四)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由于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很难找出一个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但基本原则如下 1、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一个人如果看到或听到了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人的精神活动就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便形成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具有内在的协调一致性,这种协调一致性能够保证高度准确和有效的反映客观世界。(比如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就要怀疑其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所以,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是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五)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1、一般心理问题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内心冲突,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行为不失常态,对社会功能无严重影响(4)行为无泛化 2、严重心理问题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无一明确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也会有异常心理活动,精神病人哪怕是最严重时也有正常心理活动。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为正确地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制定了不少测验工具和量表,并应用现代化的仪器去处理数据,使心理测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简单的量表测得的结果只能是起参考作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主要还靠认真观察。 1、主客观是否相一致。主要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及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应与外界相协调,而不应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的言谈和举止行为,应该受到正常人的理解。比如说,一个同学在班级里唱一支一般化的歌曲,可引起大家的掌声,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突然引吭高歌,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讶。我们说前者为正常心理,后者为心理异常,因为和外界环境不协调。 2、知、情、意是否相统一。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是一致的,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肠愁瞌睡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都说明这种一致性。比如一个同学面带笑容地讲述他的不幸遭遇,我们说他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是一种异常心理。

3、人格是否相对稳定。即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一个人受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使他们对现实有个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人的性格特点。它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不明原因突然变得话多而爱交往,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这就说明心理异常了。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标准

从现象或事实角度来说,心理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之分。 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例如,夫妻关系不和,病人长期想离婚又不想离婚,十分苦恼;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无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视为不道德的,上述的例子便是如此。 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不懂得精神病学的人感到很难以理解,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病人却解决不了。例如,某病人每天晚饭后就陷于吃药还是不吃药的痛苦冲突之中;吃药怕肝硬化和上瘾,不吃药怕睡不着。这在不懂精神病学的局外人看来是不成问题的,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拉倒,实在决定不了可以去问医生,医生叫你吃就吃,医生叫你别吃就不吃;二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如上例,你不能说吃药和不吃药何者道德何者不道德。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而心理冲突的常型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显然,如果陷于心理冲突的常型,甚至并没有什么痛苦的心理冲突,那么,充其量只是心理生理障碍,原来不明显的心理冲突便会尖锐化,也很容易出现变形,例如明显的疑病症状。 心理冲突的解释和分析需要精神病学的知识和技巧,一般通科医生可以用比较简单而容易掌握的方法来进行评定。这包括三个方面: 一、疗程:不到三个月的为短程,评1分;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评3分。 二、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须靠别人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3分; 三、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或者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2分;重度社会功能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推卸,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3分。 如果总分为3,可以认为不够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4~5分为可疑病例,需要进一步观察确诊。要补充说明的是,对精神痛苦很社会功能的评定,至少要考虑近三个月的情况才行,评定涉及的时间太短是不可靠的。 排除重型精神病——看是常型/变型 变型——评分——看是神经症/可疑神经症 常型——,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判断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对照症状学标准: 1、 一般心理问题:由现实生活、工作压力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有现实意义且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严重心理问题:是较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起心理障碍,体验着痛苦情绪;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1.0分,共16.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在对人的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进行区分时,统计学标准的局限性是( )。 A 远离平均数的两端被视为异常 B 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获得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C 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 D 位于平均值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统计学标准的局限性表现在:智力超常或有非凡能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认为是病态;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 第2题 对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中,社会适应标准要求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够( )。 A 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B 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事 C 按照自我认可的方式行事 D 与自我要求一致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根据社会适应标准,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 第3题

对人的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进行区分时,下列表达中符合医学标准的涵义的是( )。 A 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B 将心理问题与统计学标准联系起来 C 将症状当作内省经验标准 D 将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常模相比较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以下哪种疾病使用医学标准判断心理变态非常有效?( ) A 药物中毒 B 神经症 C 人格障碍 D 性变态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医学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药物中毒会明显地导致脑功能失调,所以使用医学标准判断非常有效。 第5题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是指( )。 A 知、情、意之间保持协调 B 个体经验系统层次清晰、运用得当 C 合理运用以往经验处理当前的事务 D 能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环境 【正确答案】:A

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如以下的情况: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强迫现象:有些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5)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

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7)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王泽荣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第一单元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概念 正常心理活动三大功能:○1适应环境,健康生活 ○2正常交往,履行责任,和谐融洽 ○3反映世界,适应社会,创造和谐环境。 第二单元正常与异常心理区分 常识性:1、言谈、思维、行为、怪异 2、情绪体验、表现过度 3、社会功能残缺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非标准化:1、统计学常模(偏离统计常模) 2、文化人类学(文化习俗偏离) 3、社会学角度(对社会准则破坏) 4、精神医学(古怪无效观念行为) 5、认知心理学(个性主观不适应) 标准化:1、医学标准(大脑精细病理变化) 2、统计学标准(心理测验) 3、内省经验标准(病人和心理学观察者的自知力) 4、社会适应标准(社会常模) 心理学:1、主客观世界统一原则(同一性):精神、行为与外界环境同一,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协调统一 3、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障碍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1感受器不同: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一、感知障碍○2幻觉体验:真实幻觉、假性幻觉 ○3产生条件:动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窥镜症。 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驰或散慢、破裂性思维、 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二、思维障碍理性象征性思维、词语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按内容不同: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 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 ○1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 心被揭露感。 2、思维内容障碍:按起源关系不同: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 ○2强迫观念:强迫性回忆、穷思竭虑、计数、怀疑、对立观念、 动作 ○3超价观念 1、注意障碍:注意减弱、注意狭窄 三、注意、记忆2、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心因性 与智能障碍遗忘)错构、虚构 3、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吊。 4、自知力障碍:自知力完整、无自知力。 第二单元情感障碍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焦虑、恐怖、 二、以性质改变为主: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绪倒错 三、脑器质性损害: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第三单元意志行为障碍 一、意志增强 二、意志缺乏 三、意志减退:抑郁状态、意志减退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违拗(主动性违拗、被动性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 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单纯型、混合型 二、偏执性精神障碍(妄想性障碍) 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第二单元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一、躁狂发作: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复发性躁狂症。 二、抑郁发作: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

正常与异常心理区分标准一览表

正常与异常心理区分标准一览表 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P293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异常心理活动,就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 常识性的区分(4种方法)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不敢和人对视,不敢见人等);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骚扰、恶作剧等)。 非标准化的区分(5个角度,李心天,1991)1.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例如智商在70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 2.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种文化习俗的偏离。 3.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4.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和行为。例如幻觉、病理性错觉、性欲倒错等古怪的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 5.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根据个体的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和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有着和以前不一样的表现,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就确认为心理异常的表现。 标准化的区分(4条标准,李天心,1991)P293 1.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脑功能的失调,病理性的变化。但有些心理障碍未发现有明显病理改变。 2.统计学标准: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但智力超常并不被认为是病态,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 3.内省经验标准: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二是指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将自己的经验与被观察的行为相比较)。但有很大主观性。 4.社会适应标准:将其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常模相比较.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样的行为就是社会适应性行为。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3条原则,郭念锋,1986、1995)P294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上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人的精神和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幻觉、妄想等),必然不能被人理解。所以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还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反映错误,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准确和有效。(典型的强迫性神经症,也可以表现出认知与意志行为的不协调性。)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正常与异常区分表 正常不正常 健康不健康 1.神经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植物功能紊乱;神经 衰弱 2.严重精神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3.人格障碍 1.一般心理问题 2.严重心理问题 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区分表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刺激因素 引起的症状 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 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 不良情绪 较为强烈、威胁较大现实刺激,导致 痛苦情绪, 冲突是现实性的或道德性的 很小的非现实性的、非道德性生活事件 刺激,产生强烈的冲突,反复产生冲突, 产生痛苦情绪 病程不间断持续1个月,间断持续2个月仍 不能自行化解 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2个月 以上,半年以下 达不到神经症的标准,时间至少3个月 (惊恐障碍1个月) 严重程度在理智控制下,效率有所下降,不严重 破坏社会功能 在理智控制下,效率有所下降,不严 重破坏社会功能 控制不住,表现像神经症、神经衰弱, 是其早期阶段。病程不够。 是否泛化没有泛化,不良情绪仅仅局限于最初事 件,相联系事件也不引起此类情绪 内容(反应对象)充分泛化;有时伴 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泛化严重 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与正常的分界线 (1993年) 基础P-315 心理 冲突 常形特点1.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2.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无论持什么道德观点,总可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视为不道德。 变形特点1.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让人难以理解,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解决不了。 2.心理冲突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要注意的是,一旦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差或内脏功能障碍,原来不明显的心理冲突便会尖锐化,也很容易出现变形,如明显的疑病症状。 评分 标准 1分2分3分病程不到三个月为短程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一年以上为长程 精神痛苦 程度 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摆脱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须靠别人的帮助或 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 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或者工作学习 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 中度社会功能受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 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 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 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 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推卸,或某些必 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分数 解释 3,可以认为不够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 需进一步观察确诊;不小于6分,神经症的诊断是可 以成立的;对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至少要考 虑近三个月的情况才行,太短是不可靠的。 症状学标准强迫症状、焦虑症状、恐怖症状 病程标准3个月,一个例外是,惊恐障碍标准为1个月 严重程度 标准 主观方面:痛苦情绪,内心痛苦 客观方面:社会功能,无法上班、上学,无法工作、学习、生活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 障碍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于原则(精)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异常有种种理解,这些理解不能说是不对的,但也不能说是完善的,粗略地归纳有以下几种:首先,从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例如智商在 70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 ·另外,有人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行为的标准不同,在某一文化下是异常的行为,在另一文化下却属于正常的行为,这一观点被称之为“文化相对论”,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精神病性症状“幻觉”被认为是与神交流信息的方式。以前曾经对同性恋持强烈反对的态度,被认为是异常心理,现如今,学术界却对这种现象越来越宽容。还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任何带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无论是对于身体的、政治的、经济的破坏,触犯了社会准则,如果有明确的动机,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动机不明确,就被认为是异常。更有人从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例如幻觉、错觉、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最后有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做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根据个体的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或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推断个体有着和以前不一样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即为心理异常的表现。第二单元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较之于如皮温、血压等躯体生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往往难于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并且,由于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主观经验、当时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心理正常与异常,人们很难找出一个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别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Jb理咨询师 1.医学标准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根据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便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患。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 化,认为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心理障碍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标准也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在仍为心理障碍学所采用。 2.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于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其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显然这里“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

正常与异常心理分类诊断及名词解释

系统分类诊断及若干名词解释 顺序:由重到轻, 由粗到细(从大类到小类) 一、判断病与非病(是精神病性障碍还是非精神病性障碍): 三原则/ 特异行为表现/ 求医行为/ 自知力 (一)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同一性或统一性标准) 幻觉/妄想/自知力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知、情、意内在协调一致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二)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 重性精神病的核心症状 1、认知方面的症状 ①体感异常、某些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②思维障碍: A、思维联想方面障碍:思维迟缓、奔逸、贫乏、病理性赘述、强制性思维、强迫观念。 B、思维逻辑障碍: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 C、思维内容的障碍:妄想、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妄想等。 ③注意障碍:不正常的注意增强、涣散、减退或转移。 ④记忆障碍:不正常的减退或增强、错构、虚构、似曾相识或熟悉感。 2、情绪方面的症状:不正常神情绪高涨、低落、淡漠、倒错和病理性激情。 3、意志方面的症状:不正常的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 4、行为方面的症状: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精神运动抑制、违拗症、刻板动作及作态等。 (三) 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 (四) 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 所谓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以及对这些异常做怎样的解释。 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也可以出现失眠、不安、不思茶饭、情绪低落等心理行为异常。但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患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对自己的症状也很了解,能非常详尽地诉说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有时能找出问题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