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这课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第四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复杂的时期,这一课突出了政权分立状态中北方民族的交融,又蕴含了渐趋统一的态势。

从学情来看,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对改革不易理解。可以利用各种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促进理解。民族交融的概念比较抽象,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不易把握,需要运用多种史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影响,感受中华民族多元文明,渐成一体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导入新课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政权更替与并立示

意图,梳理线索并突出展

示前秦与北魏这两个政

权。观看图示

理清线索

通过图示,明晰朝

代线索,把握时代

特征,突出单元主

题。

讲授新课一、秦晋决战淝水岸

出示《东晋和前秦对峙形势图》,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完成《淝

播放视频,再现战争过程。

展示三则材料(见PPT),从材料中归纳出淝水之战前秦惨败的原因。

二、北魏改革实力现

展示地图与图示,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填充,了解北魏的建立情况。

1.背景

展示材料:

材料一:当时(北魏统一北方前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识读地图

自主阅读

填充表格

观看视频

阅读材料

分析归纳

观看地图

完成图示

阅读史料

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并训练学生的

自主阅读能力。

直观感受战争过

程。

培养论从史出的

方法,理解前秦战

败的原因,提升历

史认识。

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并训练学生的

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

学习方法和对比

分析能力,理解北

魏孝文帝改革的

背景。

免困难重重。

材料二: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根据材料,归纳当时北魏在统治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2.措施

①迁都洛阳

展示材料:

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huì)雪,荒松无罢风——《悲平城》

“纥(hé)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北魏民谣

根据材料归纳: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

展示历史故事:孝文帝迁都。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

分析归纳

阅读故事

文献证史、看图说

史。理解改革措施

一,并为分析改革

影响做铺垫。

②推行汉化措施展示材料: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进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

材料三: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

材料四:北魏初年的官制是汉、鲜卑杂用,孝文帝在模仿两晋、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官制中的鲜卑成分。

材料五:图片(见PPT)

从材料中归纳出:孝文帝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

3.意义

展示材料:

阅读材料

归纳出“习汉语”

归纳出“联汉姻”

归纳出“采汉制”

归纳出“穿汉服”

归纳出“改汉姓”

归纳分析

文献证史、看图说

史。了解改革措施

二,并未分析改革

影响做铺垫。

材料一:就保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鲜卑族消亡了,但他们像落叶一样分解了自己,归为泥土,化为养分,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中国民族报》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根据材料,归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播放视频,再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影响。

阅读材料

归纳出“促进了民

族交融”

归纳出“增强了北

魏实力”

归纳出“推动了社

会进步”

观看视频

初步培养透过现

象看本质的能力,

理解改革所带来

的重要作用。

直观再现北魏孝

文帝改革,加深理

解。

三、民族交融齐发展

1.方式

展示图片:看看哪些方式属于少数民族哪些属于汉族?再看图片:看看“胡人”和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图示法归纳总结:内迁民族与汉族在生产生活上相互影响。

展示材料:

材料一:西晋时,匈奴、羯、氐、羌、乌桓等族大多已用汉语。至北魏统一后,中原地区通行的只有汉语和鲜卑语。孝文帝改制,命令断“北语”,从“正音”,汉语成为主要通用语。

材料二:胡乐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胡笳、羌笛、琵琶等胡乐器及胡曲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民族大迁徙,漠北、西域音乐大量输入黄河流域,与汉族音乐交融汇合,其中龟兹乐和西凉乐对我国北方民族影响很大。

图示法归纳总结:内迁民族与汉族在思想文化上相互影响。识读图片

判断分析

归纳总结

阅读材料

归纳总结

小活动环节,激发

学生兴趣,提高学

生参与度。

图示法非常直观

展示民族交融的

方式之一。

图示法非常直观

展示民族交融的

方式之二。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内迁民族与汉族还有哪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根据学生描述展示图示。

2.影响

①出示《龙门二十品》拓本图;

②出示历史材料。

根据材料:民族交融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评价孝文帝

有人认为,孝文帝缺乏民族自豪感,抛弃了本民族的长处,而热衷于学习汉文化的糟粕。他的文治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对其历史作用应该重新进行评价。你同意这种观点吗?阅读教材

提炼信息

阅读材料

归纳分析

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

图示法非常直观

展示民族交融的

方式之三、四。

深化中华民族多

元一体,同根共存

的历史价值观。

升华历史认识,给

学有余力的学生

更多的发展空间。

课堂小结战争碰撞

友好交往淝水之战前秦衰亡

孝文帝

改革

北魏强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课教案_5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标要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的复苏与恢复,政权封建化和民族交流与融合 的表现和措施;培养学生分析史实和学生的论证表达能 力 方法与过程分析图片、问题探究、课堂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孝文帝的改革适应历史发 展潮流,他是中华民族的功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导入 设问:首先请大家欣赏两张幻灯片,大家看看两张幻灯片显示的人物在外形上又何不同?(提示),哪个更像我们汉人?同样在北魏时期 建立的石窟艺术,艺术风格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大家想想推动这一变化 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什么?其实作品反映艺术风格的不同是孝文帝改革的 结果。那么孝文帝改革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 习这一内容。 二、教学(简要分析教材:本节内容从经济、政治、民族融和三方面介绍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使学生形成初步总体认识) 首先我们一起浏览一下本课的小标题,本课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 面介绍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经济复苏和繁荣的表现) 首先我们来了了解改革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 课文内容找出课本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的? 1、农牧业的发展(首先我们来找找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表现:农业工具的进步、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增加 人口增加、经济作物的发展、畜牧业发展(关键词画下来)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归纳手工业发展表现) 2、手工业进步(那么手工业发展又有何表现呢,先请大家看看书 本上的“佛说法图残片”看看画面有什么东西,这些图案都是 绣在什么上面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除了丝织业发展尤其显 著外还有哪些表现呢) 表现:丝织业发展最显著;绢帛产量增多;北方青瓷的出现 手工业发展不仅包括官营的还包括民营的,它们都在共同发展)3、商业的活跃(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商业发展的表现。请大家结合书本图片和教材说说。分析图片:铜钱的铸造改变了物物交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sy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 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 学生活动 答题方法:按教师指定要求回答与学生自由

3-3《促进民族大融合》习题01

历史·选修1(人教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 ①采用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 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解析:孝文帝改革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快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①②③④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C 2.(2014·西城区模拟)写于南北朝的某书记载:“自晋宋以来,视□□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中的文字应该是( ) A.洛阳 B.成都 C.杭州 D.广州 答案:A 3.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分析、辨别能力。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

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 答案:A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解析:采用均田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迁都洛阳,适应了封建化需要;实行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而不能杜绝。 答案:B 5.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从服饰演变中可知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甲子,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即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 材料二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班赐冠服”的实质和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 答案:(1)实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行汉化政策。 意义: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03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能力方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民族融合。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北魏是怎么样发展前大起来的,还有北方似乎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主要内容: 出示孝文帝改革内容并帮助学生从中归纳出改革的作用。 北魏建立以后,文武百官没有俸禄,战时掠夺,平时贪污,成了官吏发财的手段,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造成北魏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给官吏发俸禄,一方面严禁贪污,规定贪赃绢一匹即处死刑,而且令下以后马上执行,当年就惩办了40多个贪污的官员。 由于长期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许多人成了无地的流民。大量流民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拥有土地的农户越少,国家所能收的土地税就越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北魏政府从485年开始,将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得到土地的农民需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这项措施没有触动大地主的利益。实行这一措施的结果是: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实际是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统治经验的一个突出事例,即通过控制农民和土地获得财富,以保证封建政府的收入。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在迁都前后还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话、鼓励同汉人通婚。以上政策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归纳: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并加以具体阐述。(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变化,他们由官府控制,改为允许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商品交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首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改革之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提高,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过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得到了调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自五族内迁以来的二百年间,上百万人口从北而南,十几个政权交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虽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但民族融合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

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 情境再现、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表现: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 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 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 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 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2)原因: 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1)表现: 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 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2)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1)表现:①洛阳大市场的繁荣: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如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等,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②重新铸造铜钱; ③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措施: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

一、二年级小学民族团结教案

教学进度计划 日期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2.26-- 3.1 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1 3.4--3.8 2 3.11--3.15 3 可爱的少数民族 1 3.25---3.29 4 4.1---4.5 5 可爱的少数民族 1 4.15--4.19 6 伟大的中华民族 1 4.22---4.267 4.29---4.308 5.6--5.109 我国的民族分布 1 5.13--5.1710 5.20---5.2411 各民族的居住 1 5.27---5.3112 6.3---6.713 民族团结一家亲 1 6.10--6.1414 1 6.17--6.2115 民族区域自治 6.24---6.2816 7.1---7.517 7.8---7.1218 19 20

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以课本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载体,学习民族的发展史、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培育兄弟民族之间的感情,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学习、开展活动、环境渗透等途径学习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的历史,了解少数民族的过去、现状,展望美好的未来。 2、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清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妄图西化、分化我国,破坏民族团结的恶毒用心,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离不开”的深刻内涵,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激发、培养、弘扬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内容分析 1、培养民族观。在民族团结教育校本的课程开发中,我们引导广大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互相离不开”。(邓小平语)通过专题教育、参观学习、学生论坛等活动,使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促进学生初步养成马克思主义的 2、培育民族情。每年春节,老师们把孩子带回家过年;每逢元旦、藏历年或星期天、节假日来临,藏汉师生们载歌载舞、演奏器乐,师生共同沉浸在浓浓的情谊之中,学生经常在作文中写出“不及恩师对我情”这样的诗句。每年,学校还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登狼山、看大海、观长江、去南京中山陵、紫金山天文台、日军大屠杀纪念馆、科技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及苏州、无锡、扬州等地参观,让学生尽情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师生们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民族感情不断得到升华。 四、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大德育"的氛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品质,遵纪守法的意识,文明的行为习惯等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序列训练内容,化为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自觉体验和感悟的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巩固常规训练要求。 五、教学措施 1、每周一早晨组织全校学生举行升旗仪式,唱国歌,认真听国旗下的讲话。 2、举办感知民族精神的演讲比赛。 3、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收看弘扬民族精神的电视节目。 4、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组织学生发现和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 5、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关于民族精神的调查报告。 6、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爱国主义知识宣传。 7、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月活动。 8、定期举办时事政治讲座,对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01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识记: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理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中原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全面思考问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意义(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综合思维概括表述归纳列举本课的知识点:黄河流域的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民族融合是指若干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逐渐形成新民族的过程,属于“自然同化”范畴。 民族情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以北的哪些少数民族开始向中原地区迁移?到西晋时,出现了什么情况? (有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族向中原地区迁移。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

劳动人民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但是,他们同时遭受汉族官僚地主的压迫,历尽苦难。西晋末年,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匈奴的一支武装还灭了西晋。) 2、西晋灭亡后,南北各出现哪些政权?史称什么? (此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317年,西晋皇族逃到江南建立新的政权,史称“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夺得政权,江南先后经历四个朝代的更替,史称“南朝”。) 过渡置疑:黄河流域“十六国”最后演变成什么朝代?他们的活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106-107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思考回答: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个世纪?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这时,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5世纪,鲜卑族,民族融合) 2、当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在服装上的表现如何?(南朝的汉族乐手穿上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裤褶服”,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穿上了汉族服装。) 过渡讲解:这说明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指导学生阅读107-108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课文、“文献资料?《魏书》摘录”、“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等,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4.1 民族团结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4. 标签 政治课也可以用,党课也可以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份小礼物,保证你们看了会喜欢。看!这是什么?(老师拿出一张人民币)你们带了吗?如果带了就和老师一起看人民币背面的文字。除了汉语拼音外,你知道它们是哪些民族的文字吗?(依次是:蒙、藏、维,壮)想一想,为什么要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民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不仅方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促进民族团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老

上历史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大屏幕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教师引导: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的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展示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图片)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课件动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5、(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跃作答)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 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 (学生答后)继续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小两组竞相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篇 Lesson plan of the great fusion of Northern Nationalities 编订:JinTai College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篇 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2、篇章2: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严重环节。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优秀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了伏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严重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提问设疑,激发兴趣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亲如兄弟,和睦相处。那么,在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这节课将会给大家揭开谜底!(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比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3、初步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1、根据“自学提示”,独立阅读文本,初步把握本课所要了解的知识点。 (“自学提示”见“学案”) 2、展示自学成果,形成本课知识框架(完成板书主体内容)。 四、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以下问题先分组讨论,然后反馈展示、点拨引导归纳。) 1、为什么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说说你对“民族融合”的理解。(提示:回顾前一课内容,结合本课教材回答) (依据前一课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及本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的“民族融合”作答。)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方案:《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方案:《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方案:《促进民族大融合》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下面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 (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 (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 (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

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1: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生2: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生3: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师: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年级民族团结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民族团结一家亲 教学目标 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能说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那些民族?(课件出示各民族的照片) 二、学习新课 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从古至今,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如,清朝的文成公主入西藏,汉朝的昭君出塞,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的文化,才使我们的祖国母亲变得如此繁荣富强,日益强大。 三、总结 希望孩子们在学习完民族团结的课文后,能团结身边的每一位同学,不管他们是维吾尔族、是回族、还是汉族,真正做到各民族一家亲。

第二课时中国母亲的代表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母爱是没有民族和国界的,各民族都是一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民族团结的事迹?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有关维吾尔族母亲的感人故事。 中国母亲的代表—阿里帕.阿力马洪。半个世纪来养育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民族孤儿,超越民族和血缘的母爱感动着世界。 来自新疆阿勒泰地区清河县的维吾尔族老人阿里帕,她自六十年代起,含辛茹苦抚养着收养的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四个民族的10名孤儿,在她家里,至今保留着一口直径约一米的大锅,在过去的岁月里,阿里帕妈妈和已经过世的阿比包爸爸,每天就是用这口锅,做出饭菜,养育这些孤儿和他们的9个亲生孩子。如今,这个大家庭里已是几代同堂,全家聚齐了共有180多口人。 在这次美国热播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中,阿里帕成为所有中国母亲的代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善良与慈爱。 孩子们学习完了阿里帕妈妈的故事,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她那没有民族界限的爱啊!

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之一 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之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以及战争结果和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中治乱、成败的原因。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教学建议教学重点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此战役对于当时的局势和以后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前秦统治瓦解,北方由统一走向分裂,南方则乘机收复部分失地,使南北势力趋近均衡,使南北对峙局面稳定持续下去。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改革,孝文帝为了稳固自身的政权,进行改革,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也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同时也使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先进的统治制度。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是其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此时的民族融合又与以往有所不同,具有由边地向中心发展的趋势,学生不易区分。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及阅历的关系,对民族融合的重大意义难以理解。地位分析本课地位十分重要。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对当时甚至是以后的历史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民族融合对于我们今天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意义就更加重大。教法建议关于“十六国”,由于是阅读内容,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看书,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白以下三个问题即可:时间、名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关于“淝水之战”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后自己总结出前秦之所以能够盛的原因。之后通过列表使学生明白东晋为什么可以在此次战役中以少胜多的原因和淝水之战的影响。交战双方领导人结果胜利、失败的原因影响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课标内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时间内迁的主要民族及其影响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年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北朝政权名称北周统一北方。 ①通过对少数民族内迁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 ②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三、教学纲要 (一)北方的统一 1、西晋统一南北 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 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4、东晋和十六国 (二)迁都洛阳与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迁都和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统一北方 四、重点难点分析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略) 2、新课教学 (一)北方的统一 1、西晋统一南北 提问: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结束的? 教师提示三个年代:263年、265年、280年。然后说明: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标志三国鼎立时期结束。 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 提问: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是在何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他们迁人内地后分布在什么地区? 第一、二问学生看书能够回答。第三问应运用《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行讲解。 匈奴人内迁后,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羯族人是匈奴族的另一支,随匈奴人南迁,分布在山西东南部。鲜卑人原居住在东北地区,后逐渐占据原北匈奴旧地,控制了从辽河流域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还有一部分迁居长城以南。氐族人原居甘肃东南部,后来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和甘肃东部。羌族人则在陕西和甘肃东部一带同汉族杂居。 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提问: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看书后展开讨论,然后教师作如下归纳: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以匈奴贵族刘渊为例说明。) ②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影响。 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和技术,少数民族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2)地点:(3)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作用: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 (4)联姻:(5)汉制:(6)学礼法,尊孔子: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 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讲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认识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比较探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创设一系列有趣的历史问题和活动,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最佳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独立创新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从而科学高效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2、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北朝民歌《敕勒川》的有声flash动画,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的风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识记北方的再次统一以及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的史实;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及影响。”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课文第一目“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①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它是何时统一黄河流域的? ②黄河流域的各民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出现了什么趋势?他们相互之间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③如何理解“民族融合”? 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 教师结合地图总结: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民族界限逐渐消除,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拓展思考:面对民族融合的这一趋势,如果你是当时北魏的皇帝,你该如何去做呢?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两种情况:(1)继续保持鲜卑族的文化传统(2)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改革。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同意第二种观点。 2、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目标题:“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课件出示孝文帝的图片和相关文字介绍。 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