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表单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表单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表单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表单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ICD-10:E53.801+ G32.001*/D51.901+ G32.0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8–14日

维生素B12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纠正贫血,维生素B12 200-500ug肌注1次/天,连续二周; 以后二个月内每周给200-500ug,叶酸0.13次/天口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药物治疗是什么? 一纠正贫血维生素B12 200-500ug肌注1次/d连续二周以后二个月内每周给200-500ug,叶酸0.1 3次/d口服 二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营养神经药物:胞二磷胆碱250-500mg肌注 1次/d辅酶Q10 10mg肌注1次/d 三配合理疗针灸可改善肢体无力及共济失调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锻炼方法回答者: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有更好的方法吗?回答者:神经损伤专家 维生素补充只能神经供养平衡,但不能恢复受累神经。故需中西复合治疗才能本质性的恢复。亚急性神经系统联合病变是神经元变性疾病合并脱髓鞘神经损害性疾病,也称维生素缺乏综合症,治疗不当易继发不完全性痉挛性截瘫.治疗方案:治疗除维生素补充外,需采用中西复合治疗增强受累神经的供血,充分的改造脊髓微循环的血供以养神经阻迟发性神经再度损害并采用神经再生之药兴奋激活受累麻痹不全的神经功能,以支配调节人体各种机能获得早日康复、。需帮助发来病历为你指导。 亚急性神经系统联合病变是神经元变性疾病合并脱髓鞘神经损害性疾病,发病原因和维生素缺乏所致神经营养不良有关,其病症治疗关键在于早期的控制,治疗不当多继发不完全性痉挛性截瘫,治疗除维生素补充外,需采用中药增强受累神经的供血,充分的改造脊髓微循环的血供, 并采用神经再生之药兴奋激活受累麻痹不全的神经功能,以支配调节人体各种机能获得早日康复.本病的治疗时间极强,若病情过久,受累神经继发缺血性严重病理改变会导致病情再度加重恢复更加困难.需指导再次联系。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回答者:任朝笛如果确实是患了这病,脊髓MRI检查可发现变性节段脊髓的异常信号。看来是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的。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锻炼方法回答者: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有更好的方法吗?回答者:神经损伤专家 维生素补充只能神经供养平衡,但不能恢复受累神经。故需中西复合治疗才能本质性的恢复。亚急性神经系统联合病变是神经元变性疾病合并脱髓鞘神经损害性疾病,也称维生素缺乏综合症,治疗不当易继发不完全性痉挛性截瘫.治疗方案:治疗除维生素补充外,需采用中西复合

角膜裂伤临床路径

角膜裂伤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角膜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角膜全层裂伤(ICD-10:H05.302 )。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 : 11.51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006年版)。 1.眼部外伤史。 2.症状:眼部刺激症状。 3.体征:角膜全层裂伤伴前房形成不良。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 : 11.51 )。 (四)标准住院日为 5 - 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H05.302角膜全层裂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 眼眶X片或CT; (2) 必要时加查胸片、心电图; 必要时加查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 疾病筛查。 (七)手术日为入院第1天。 1.手术前准备: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清洁结膜囊。 2.行角膜裂伤缝合术。 (八)术后用药。 1.建议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 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可考虑使用第一、 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1)成人:0.5g-1g/ 次,一日2-3 次; (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 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眼部局部使用药物: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精编版

国家卫计委临床路径及其病种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是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护理、康复、检测等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能够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的照护计划。是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又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团队协作,增加了患者本人的参与,使医疗护理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医疗工具。 临床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等多个相关学科研究者针对某个 ICD对应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 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诊疗计划,以规范医 疗服务行为、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路径病种: 卫生部于2009年末出台22个专业112个临床路径病种,随后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又先后推出临床路径病种,截止2013年2月一共345个临床路径病种。 一、呼吸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肺血栓栓塞症 2.社区获得性肺炎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支气管扩张症 5.支气管哮喘 6.自发性气胸 7.肺脓肿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结核性胸膜炎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慢性支气管炎 12.特发性肺纤维化 13.胸膜间皮瘤 14.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二、消化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胆总管结石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大肠息肉

6.反流食管炎 7.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上消化道出血 1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14个临床路径病种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脑出血 3.吉兰—巴雷综合征 4.多发性硬化 5.癫痫 6.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肌萎缩侧索硬化 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颈动脉狭窄 12.颅内静脉窦血栓 13.视神经脊髓炎 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四、心血管内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8.房性心动过速 9.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14.心房颤动介入治疗 1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磁共振诊断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磁共振诊断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证实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MRI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多为中老年男性,多累及颈胸段脊髓的后索及侧索,于T2WI序列表现出斑片状高信号无明显强化。临床上多表现维生素B12缺乏及不同程度贫血。结论结合临床与MRI表现,可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做出正确诊断。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magnetic resonance (MRI)in the diagnosis of 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0 cases of clinically confirmed patients with 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MRI performance,summarizes its image characteristics.Results 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 for older men,lesions involving the neck line after thoracic segment of the spinal cord and Lou,patchy showed high signal on T2WI sequences,no obvious reinforcement.Vitamin B12 deficiency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s more different degree of anemia. Conclusion Combined with clinical and MRI performance,can make a correct diagnosis of 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 Key words: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Vitamin B12;Anemia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脊髓后索和侧索损害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深感觉缺失及痉挛性瘫痪为主的病变,3个月以内经行积极治疗,患者可完全恢复[1],病后2~3年未经过治疗也可死亡,故早期诊治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4年10月在我院经临床证实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10例,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3个月~2年不等。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3例,胃大部切除3例,回肠切除术后2例,偏食(素食)2例,该10例患者中有6例存在不同程度贫血。 1.2检查方法Siemens 1.5TMRI,多通道头颈联合线圈,扫描常规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层厚4mm,矩阵512×512。 2 结果 3例病变发生于颈髓,3例病变发生于胸髓,4例弥漫分布于颈胸髓。MRI 表现为T2WI及STIR序列脊髓内斑片状高信号,沿脊髓后索、侧索分布,边缘

急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

急性扁桃体炎 (2017年版) 一、急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ICD-10:J03.900) 行药物保守治疗(ICD-9-CM-3:30.0901/30.0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病史:急性咽痛,吞咽时加剧,可向同侧耳部放射,伴轻度呼吸苦难,可伴畏寒,高热(39-40°C), 2.体征:病人呈急性病容。局部检查见咽部粘膜呈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两腭弓最为严重,腭扁桃体肿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时在其表面可见黄白色脓点或在隐窝口处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点状豆渣样渗出物,可连成一片形似假膜,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拭去但不遗留出血创面,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一般疗法:卧床休息,进流质饮食及多饮水,加强营 养及疏通大便,咽痛剧烈或高热时,可口服退热药及镇痛药。因本病具有传染性,故病人要隔离。 扁桃体炎抗生素应用:为主要治疗方法。青霉素应属 首选抗生素,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给药途径。 扁桃体炎局部治疗:常用复方硼砂溶液,口泰(复方氯乙定含漱液)或1:5,000呋喃西林液漱口。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03.900急性扁桃体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标准住院日≤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七)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咽部无明显感染征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文件

市人民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试行) 一、临床路径概念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诊疗、护理模式与程序。临床路径以循证医学证据和诊疗指南为基础,以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为主要目的。相对于临床诊疗指南而言,临床路径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全流程,重点关注诊疗过程中诊疗行为的规范性和时间顺序性、各科室间的协同性、以及诊疗的结果,其内容更简洁、操作性更强,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促进科室协作的重要手段。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经验诊疗路径而言的,传统经验诊疗路径即是每位医师基于个人对疾病的诊疗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诊疗路径,不同的医师对疾病诊疗的业务水平存在差异、诊疗经验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诊疗路径。不同治疗组、不同医师针对同一疾病可能采用不同治疗方案,难以保证患者获得最优的诊疗方案。采用临床路径管理,可以避免传统经验诊疗路径中不同医生个人因素出现的不同治疗方案,避免了随意性,提高了诊疗费用及预后的可评估性。 二、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目的 (一)规范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二)提高医院整体医疗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 (三)体现循证医学证据在医疗服务全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保

障医疗安全。 (四)优化病种诊疗方案,节约医疗资源,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 (五)为探索医疗服务付费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三、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 (1)制订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组织细化具体实施临床路径,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4)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5)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制定改进措施; 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工作职能: (一)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定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临床科室应当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以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79岁男患,以“手脚麻木,走路不稳一年半,加重一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一年半前无诱因出现走路不稳,踩地像踩棉花,穿拖鞋掉了不知道,不敢走夜路,伴有手脚麻木感,未诊治,近一个月上述症状加重,行走费力,像醉酒一样,自己不敢走路。求治入院,病来饮食差,二便正常,睡眠良好。既往史:二十余年前被诊为胃炎,曾有贫血病史(具体不详),平素时有返酸、腹胀,长期口服法莫替丁和气滞胃痛冲剂。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三十年。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双肺气肿征,余内科系统未见异常。神经系统:神志清,构音正常,记忆力定向力正常,颅神经(—),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BCR、TCR均正常,PSR活跃,ASR减弱,双babinski征(+),四肢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缺失,以双下肢为重,Romber征(+),双上肢长手套样、双下肢短袜套样痛觉减退,指鼻轮替试验尚稳准,跟膝胫试验差,脑膜刺激征(—)。辅助检查:1、血常规(—),2、肝功生化(—),3、外院胸髓MRI未见异常。诊断及治疗经过:四肢麻木长手套样短袜套样痛觉减退提示周围神经受损;踩棉花感、鞋掉了不知道,不敢走夜路,四肢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缺失,以双下肢为重,Romber征(+)提示脊髓后索或后根神经结受损;膝反射活跃和病理征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周围神经、后索和锥体束共同受累符合脊髓亚急联合变性的特点,同时患者有胃病史,有过贫血史,常期服用法莫替丁,具有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因,故临床诊断脊髓亚急联合变性。给予VB121000ug qd.im, VB1100mg qd.im,连续两周之后改为VB121000ug、VB1100mg每周一次im。住院半月后患者深感觉障碍明显减轻,扶人可行走,一个月后可独自行走,步态稳健,临床治愈出院。讨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胃粘膜分泌内因子缺乏,导致胃肠道VB12吸收不良引起神经系统变性病,本病主要累及脊髓后索、锥体束及周围神经等。VB12是正常血细胞生成、核酸及核蛋白合成与髓鞘形成等生化代谢中必需的辅酶,VB12缺乏会导致贫血及胃肠道症状以及神经轴突变性。肉类、鱼和大多数动物副食品以及豆类富含VB12,蔬菜中通常没有VB12,VB12每日需求量仅1—2ug,多数缺乏的病例源于吸收障碍,而不是食物摄入缺乏。VB12缺乏的原因很多,常见于胃液中内因子缺乏,胃肠道手术、萎缩性胃炎、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节段性回肠炎。高危患者包括老年人、常期服用溃疡药物的患者、HIV患者、素食主义者、有胃或小肠切除的患者。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以后起病,男女无明显差别,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病情逐渐进展,多数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前有贫血表现,部分患者神经症状可早于贫血,首发症状长表现手指及足趾感觉异常,可有对称的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下肢较重,胸腹部可有束带感,是周围神经受累所致。脊髓后索受损,逐渐出现肢体动作笨拙,易跌倒,闭目或在黑暗下行走困难,检查可见双下肢音叉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减退或消失,走路不稳、步态蹒跚、基底增宽、踩棉花感及Romberg征等。部分病人出现Lhermitte征,后索变性晚期出现尿失禁等括约肌功能障碍。运动障碍通常较感觉障碍出现晚,可出现不完全性痉挛性截瘫,检查双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双手动作笨拙,为脊髓侧索变性所致。少数病人会出现视神经损害以及脑白质受累,表现为失明和智力下降、精神失常、痴呆等。血清VB12含量降低有诊断意义,贫血并非发生于所有病人,MIR可示脊髓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确诊或拟诊本病后应用大剂量VB12治疗,否则可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害,早期治疗愈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任连海,许蔚海主译的贝勒医学院神经科疑难病例讨论. [2] 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 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

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

消化科疾病临床路径

消化系统临床路径(6个)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 (3)腹水检查;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腹水病原学检查,腹部CT或MRI,超声心动检查; (2)24小时尿钠排出量或尿钠/钾比值。 (七)腹腔穿刺术。 1.适应证:新发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疑似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者;

亚急性联合变性诊疗指南

亚急性联合变性诊疗指南 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转运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维生素B12缺乏多是由造成恶性贫血的胃粘膜内因子缺乏所致,少数情况下见于胃大部或胃全部切除术、长期素食造成的胃肠道吸收障碍。维生素B12即钴铵是核蛋白合成所必须的一种辅酶,但产生神经系统病变的机制尚不清楚。维生素B12的缺乏可以造成恶性贫血、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视神经萎缩和精神障碍。上述表现可以单独或合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晚。 【临床表现】 1.隐袭起病,逐渐进展。 2.最初症状常为四肢麻木,此后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和上肢笨拙。 3.神经系统检查:锥体束和后索损害体征。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可有锥体束征,腱反射增高或减低。可出现足趾关节位置觉和音叉震动觉减退,Romberg征闭目阳性。可有手套袜套样痛触觉减退。 4.少数病人可出现Lhermitte征阳性,即屈曲颈部时有一阵阵针刺感沿脊背向肢体放射。 5.某些病人合并视神经萎缩及行为和精神异常。

6.有贫血者出现苍白、倦怠等症状。 【辅助检查】 1.血象和骨髓周围血象和骨髓涂片能提供贫血依据。 2.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 3.抗体测定抗内因子抗体和抗胃壁细胞抗体。 4.组织胺胃液分析,检查是否有抗组织胺性的胃酸缺乏。 5.梅毒血清检查有助于与脊髓痨的鉴别。 6.腰穿目的为排除其他性质脊髓病变。 7.脊髓核磁共振有时可以发现脊髓后索变性并有助于排除压迫性脊髓病。 【诊断】 1.特征性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和体征、贫血或钴胺缺乏的其他临床表现。 2未经治疗的病人血清维生素B12小于150pg ml. 3.未经治疗的患者可以发现巨细胞性高色素性贫血的证据,但早期或经叶酸治疗的患者血液系统检查可能正常。 4.抗组织胺性胃酸缺乏。 5.抗内因子抗体或抗胃壁细胞抗体阳性。 6.脊髓核磁共振正常或髄内尤其是后侧索有长T1长T2信号。

临床路径-消化内科

临床路径-消化内科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 一、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原因不明的呕吐、胸及上腹痛、反酸、烧心,小婴儿可有喂食困难、营养不良、发育停滞等症状,对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的哮喘等,应当考虑GERD可能。 2.实验室检查:通过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下端24小时pH值监测;胃镜检查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体位治疗。 2.饮食治疗。 3.药物治疗:胃肠促动力剂、抑酸剂、黏膜保护剂。 4.外科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1胃食管反流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隐血; (2)C反应蛋白(CRP); (3)肝肾功能、电解质; (4)食管下端24小时pH值监测。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 (2)胸部、腹部平片; (3)腹部B超; (4)食管钡餐造影; (5)胃镜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1.胃肠促动力剂。 2.抑酸剂。 3.黏膜保护剂。 (八)出院标准。 1.诊断明确。 2.除外其他疾病。

上睑下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上睑下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睑下垂(ICD-10: H02.4,Q10.10) 行上睑下垂矫正术(ICD-9-CM-3:08.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 1.出生后数月、数年双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2mm以上,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伴有耸眉、下颌上抬、仰头视物等特殊面容;单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存在弱视的可能性。 2.提上睑肌肌力试验小于或等于4mm、额肌功能良好、Bell征阳性、眼位及眼球运动无异常。 3.鉴别诊断: (1)因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获得性上睑下垂; (2)Marcus-Gunn综合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和《眼科手术学—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 1.先天性上睑下垂以手术治疗为主。如果遮盖瞳孔,为避免弱视应尽早手术,特别是单眼患儿。 2.因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获得性上睑下垂应先进行病因治疗或药物治疗,如无效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3.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应先施行斜视矫正术,术后眼位正位、Bell 征阳性者再行上睑下垂手术。 4.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方式:包括提上睑肌缩短术、额肌瓣悬吊术、阔筋膜或硅胶悬吊术、Müller肌缩短术和提上睑肌腱膜修补术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0 2.4,Q10.10上睑下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全麻患儿)。 2.眼部专科检查: (1)检查视力和矫正视力; (2)检查提上睑肌肌力和上睑下垂量; (3)检查上直肌和下斜肌等眼外肌功能; (4)检查有无Bell’s现象和上睑迟滞现象; (5)检查有无Macus Gunn现象,必要时进行新斯的明试验。 3.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喹诺酮类或妥布霉素(儿童)类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儿童)。 2.手术内固定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流程 (2015年版) 一、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ICD-10: J03.901)。 (二)诊断依据。 1.病因:劳累、受凉、烟酒过度后 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咽部剧痛,不敢吞咽。咽痛初起多为一侧,继可发展至对侧。常引起耳部放射痛。可有畏寒高热,头痛、食欲差、疲乏无力,腰背及四肢酸痛等。小儿患者可因高热而引发抽搐、呕吐及昏睡。上述症状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成人症状较轻,儿童症状较重。 3.查体:患者呈急性病容,面色潮红,精神不振或萎靡。局部检查可见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双侧腭弓最为明显,腭扁桃体肿大,表面可见黄白色脓点或在隐窝口处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点状豆渣样渗出物,可连成一片形似假膜,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拭去,不易出血。双侧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压痛。 4.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预防措施:保证充足的睡眠,随气温及时增减衣服。坚持锻炼身体,提高 机体抵抗力。戒除烟酒,多饮水,加强营养,避免挑食及熬夜,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控制感染。 3.退热、止咳等对症处理。 4.进食困难者给予给予葡萄糖、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支持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4–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03.901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为必选项目;○为可选项目;◎为该组仅选一项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ICD-10:E53.801+ G32.001* /D51.901+ G32.001*),即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偶可累及视神经及大脑白质。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脊髓侧索、后索及周围神经损害症状进行性加重,可伴有视神经或大脑功能损害表现。可伴有贫血或消化道症状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减少,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血清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水平多数降低,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正常。 (2)脊髓MRI检查:颈胸段脊髓后索长条状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慢性阶段MRI表现可正常。 (3)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传导速度

减慢,神经波幅降低。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查显示N20潜伏期及N20–N13 CCT明显延长。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显示皮层潜伏期及上下肢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明显延长。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显示视神经受损。 (4)骨髓穿刺检查(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增多。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维生素B12治疗:早期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甲钴胺500–1000μg 每日或隔日肌肉注射一次,根据病情和维生素B12浓度在15日或1个月后改为250μg每日或隔日肌肉注射一次,连续30天。后续口服小剂量维持一般不小于1年,甚至终身服药。 2.叶酸治疗:叶酸缺乏患者予以叶酸,每日口服5mg,但不宜单独使用,以免病情加重。 3.铁剂治疗:血红细胞逐步增长患者可予以硫酸亚铁。 4.原发疾病治疗:胃酸缺乏患者予以胃蛋白酶、稀盐酸合剂等。 5.对症治疗:痛性感觉异常患者可予卡马西平、加巴喷丁和苯妥英钠;肢体痉挛或肌张力高患者可予巴氯芬、氯硝西泮;有精神症状患者可予奋乃静等抗精神病药物。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方法以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消化内科疾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退出,对患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成因。结果142例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中,其中3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退出,退出率为23.94%;患者发生临床路径变异,变异率为66.20%;影响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因素为疾病变异因素占44.12%,患者因占32.35%,医师因素占23.53%。结论在消化内科疾病给予临床路径中,虽然疾病因素不可控制, 但是可以从患者、医师两方面入手加以控制,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概率。 标签: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 临床路径于2002年提出,以医学临床为主要研究范畴,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临床路径试点工作。从含义上来说,临床路径主要是指在根据疾病的类型建立与之相承接的治疗模式,并且在一定标准规范的引导下减少变异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1]。对此,本院对影响消化 内科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加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消化内科疾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卫生部颁布的六种疾病类目。男79例,女63例,年龄最大为76岁,年龄最小为21岁,平均年龄(41.24±7.29)岁。其中,肠息肉摘除71例,急性胰腺炎31例,胆总管结石22例,肝硬化腹水15例,胃食管反流3例。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已住院治疗为主要方式,将符合标准的消化内科患者纳入临床路径体系中,规范操作行为,将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各种方案、护理措施均填写进度表中,以便对患者的临床路径加以监督管理。在临床路径变异退出观察中,要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针对退出因素加以归纳总结, 由专家组控制,严格流程,切实有效的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1.3 评判标准 以传统分类方法为依据,临床路径退出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因疾病本身

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

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ICD-10:J35.0),行扁桃体切除术(ICD-9-CM-3:28.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症状:有反复发作咽痛,发热。 2.体征:扁桃体和腭舌弓呈慢性充血,表面可凹凸不平,隐窝口可有潴留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行扁桃体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35.0慢性扁桃体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 (4)X线胸片、心电图。 (5)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PSG检查、ABO血型。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2~3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

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ICD-10:K85.001/K85.101 /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 3.辅助检查: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内科治疗: (1)监护、禁食、胃肠减压;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

(3)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抑制胰腺分泌药物、胰酶抑制剂;无感染征象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谨慎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 2.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内镜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5.001/K85.101/K85.201 /K85.301/K85.801/K85.802/K85.901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编码。 2.排除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囊肿等)。 3.排除其他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栓塞、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甘油三酯、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 (3)血气分析; (4)心电图、腹部超声、腹部及胸部X线片。

急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

急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 (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 一、急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 (ICD-10:J0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本病的主要致病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及腺病毒或鼻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者不少见。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原体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 病理:一般分为3类:①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②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③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临床常将急性腭扁桃体炎分为2类,即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后者包括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和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2种类型。 临床表现:三类扁桃体炎的基本症状大致相似,只是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的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均较轻。 1.全身症状多见于急性滤泡性及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起病急,可有畏寒、高热、头痛、食欲下降、疲乏无力、周身不适、便秘等。小儿患者可因高热而引起抽搐、呕吐及昏

睡。 2.局部症状剧烈咽痛为其主要症状,常放射至耳部,多伴有吞咽困难。部分出现下颌角淋巴结肿大,可出现转头受限。炎症波及咽鼓管时则出现耳闷、耳鸣、耳痛甚至听力下降。葡萄球菌感染者,扁桃体肿大较显著,在幼儿还可引起呼吸困难。 3.查体:病人呈急性病容。局部检查见咽部粘膜呈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两腭弓最为严重,腭扁桃体肿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时在其表面可见黄白色脓点或在隐窝口处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点状豆渣样渗出物,可连成一片形似假膜,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拭去但不遗留出血创面,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 诊断要点:根据上述症状与体征,诊断常无困难,但确定病原菌需作细菌培养,并结合血清学检查,如抗链球菌溶血素、抗溶纤维蛋白素等来作综合判断。腺病毒单克隆抗体法检测腺病毒抗原有助于腺病毒感染所致急性扁桃体炎的早期诊断。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03.9急性扁桃体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

眼科诊疗指南汇总

眼科诊疗指南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 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