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水利史复习题

中国水利史复习题

中国水利史复习题
中国水利史复习题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居世界第三位。干流长六千三百公里,流域面积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长江水量极为丰富,每年入海总水量约达一万亿立方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淮河发源于河南与湖北交界的桐柏山,

海河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水系。它流经河南、山西,河北、天津等省市,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位于海河流域之内。海河水系共有五大支流,即北运河、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

珠江流域包括东江、西江、北江,按长度为我国第五大河。三江之中以西江最大,为珠江干流,全长二千一百二十九公里,发源于云南东部山地,经贵州、广西等省区,在广东注入南海。

我国淡水湖以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和巢湖最著名,称为我国五大淡水湖。

我国古代的治河防洪工程技术,大体经历了从“障洪水”到“疏九河”,又从“疏九河”到筑堤防洪的辩证发展过程。同时,我国人民的治水活动也对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关于共工氏“壅防百川”和“鲧障洪水”的历史传说。相传在尧、舜、禹的时候(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禹采用以疏导为主的治河方法,比共工氏和鲧的“壅防百川”的治河办法前进了一步,从单纯的消极的防洪进到积极的治河,已经部分地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况。但从禹开始,禅让的传统被破坏了,禹的儿子启夺得了王位,开始传子世袭制,奴隶制国家最终形成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堤防起源较早,至少在西周时就已出现,春秋时期堤防的系统修建。

春秋战国时期水灾记载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公元前602年黄河的大改道(第一次黄河大改道)。

西汉初年,黄河也还比较安定。到了汉武帝时期,河决便频繁出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下决心堵塞决口,命令汲仁、郭昌主持,动用几万民工参加。通过群众的英勇奋战,决口终于被成功地堵塞了,并在其上修建宣防宫,这就是著名的瓠子堵口。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河渠书》专篇的体例,系统论述前代治水史实以及当代的防洪、航运和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史事。这篇《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专史,这种专篇成为中国通史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黄河的名字最早见于西汉初年,到唐代遂成为固定的称谓,据西汉张戎说:“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西汉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从今山东利津县入海,终于酿成了黄河历史上的第二次大改道。

王景治河:公元11年(西汉)黄河在魏郡决口,初决时未筑堤约束,洪水泛滥横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东汉王朝决定派王景治理黄河。这就是历史上著称的王景治河。王景治河所做工作:“筑堤”,即治河;“理渠”,即治汴两方面。即修筑系统的黄河大堤,从而固定了第二次大改道后的新河线。这次施工中更发展了前代水门技术,总结了“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的办法,发展了在多沙河流上采用多水口形式引水的技术。

?贾让三策是一篇被保留下来的最早的系统的治河规划的历史文献。

?贾让三策:上策:给黄河留一个宽广的区域,保证黄河“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则可以“河定民安,千载无患。”中策:贾让所说的中策,就是在黄河下游多开支渠,这些支渠除了有灌溉的作用之外,同时还可以分洪减水。下策:贾让视单纯依靠堤防来达到防洪的目的的作法为下策。

北宋一百六十多年中,黄河大决溢后改道、改流和分流先后达七次,平均二十年左右一次。

现将北宋经行河道的变化情况综述如下:京东故道:京东故道,是宋人对北宋前期黄河故道的称呼。京东故道在北宋中行流时间前后为88年,时间最长。横陇故道: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河决澶州横陇(在今河南濮阳东约四十里),干流流入赤河,经濮州东六十里,沿五代时后梁段凝自酸枣决河东注于郓所冲出的旧道经行。经今清丰,南乐进入大名府境,约在今馆陶、冠县一带折向东北流;再经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带,经京东故道之北,下游分赤、金、游等支,经棣(今惠民县)、滨(治今滨县)二州北入海。这是宋代,黄河的一次较大改道,宋人称为横陇故道。旧横陇故道自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至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前后十四年即告完全淤塞。这样高速淤积,除了黄河含沙量极大之外,河势分流散漫则是重要原因。商胡河道:庆历八年,河大决于澶州商胡埽,决口广五百五十七步,决河流经大名、恩、冀,深、瀛、永静等府、州、军,东北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合御河入海。这是宋代黄河流入渤海的最北端,是历史上黄河又一次著名的大改道,这次改道对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很大,在北宋统治集团中引起回河之争,而三次回河的失败,造成朝廷国库空乏,劳动人民倍受灾难。商胡大河形成之后,宋人称为北流。二股河:为人工开凿,其目的在于分减商胡大河使流入赤、金二河。大河入淮:北宋期间,大河先后有几次南流入淮的记录。北宋几次大河南流入淮,因朝廷着力修塞阻挡,未形成大河南行。直到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冬,杜充决黄河以阻金兵,使黄河由东北入海改由东南入淮。此次决口,自今浚县滑县以上地带经延津、长垣、东明一带入梁山泊,然后由泗入淮。

北宋回河争论和回河失败:北宋期间,曾先后发生了三次回复故道的大争论以及强行回复故道的大失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回河之争”。这三次“回河之争”,充分说明北宋朝廷在探索治黄方针上所走的曲折道路,以及治黄问题与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存在着复杂关系。回河失败原因:统观上述治黄的结果,强用人力堵塞北流三次-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都失败了。宋代三次回河东流失败,除了社会制度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没有考虑地形条件和对泥沙的处理,而且在水利工程技术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东京(今开封市)的守将杜充人为扒开黄河大堤抵御金兵,使黄河改道由泗水入淮河、济水分流入海。公元1194年(金明昌十一年),黄河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口,占据那里的金统治者,希望以水代兵,借黄河的洪水侵扰南宋,致使暴虐的黄河在无遮无挡的淮北大平原,一泻千里,抢去淮河入海的水道,自此,黄河开始了长达七百多年的夺淮历史(1194-1855)。

贾鲁治河是我国治黄史上一次著名工役。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黄河在白茅口决溢造成大河改道之后,拖了七个年头,直到至正十年冬十二月,才“以大司农秃鲁等兼领都水监,集河防正官议黄河便益事”。贾鲁认为河必须治,且得“疏塞并举,使复故道”,而成遵等则认为“河之故道,断不可复”。于是,从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二十二日起动工,十一月决口合龙,大堤施工结束,全部工程完成。河复故道,汇淮入海。

明代前期对黄河的治理,始终以保证漕运安全畅通为中心,主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是防止黄河冲毁、淤塞运道,二是防止黄河脱离运道,使运河水源枯竭。既要防黄害运,又要利黄行运。黄河治理服从漕运要求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时期确立以后,一直左右着明清二朝的治理黄河的思想与实践。在此原则的束缚下,明代前期的治河方略以“分流杀势”为主,辅以疏浚和筑堤手段。在措施上,为了防止黄河向北冲毁运道,逐渐确立了“北堵南分”的方针。为了保证运道水源、维持正常的航深,又采取了“引黄济运”的办法。这一时期的治黄实践,多是围绕上述原则进行的。整个明代前期的180年中,较大的治黄工程据不完全统计,筑堤塞决约有35次,挑浚河道、分杀水势约有11次,引黄济运约有14次。其中以徐有贞、白昴、刘大夏、刘天和所主持的几次治河实践较为著名。徐有贞总结他治理沙湾决河的基本思想说:“上制其源,下放其流,既有所节,且有所宜,用平水道。由是水害以除,水利以兴“。明史河渠志对白昂的治河方针作了较中恳的概括,说他是“南北分治,而东南则以疏为主”。刘大夏治河,確立了北堵南分的方策,北岸系统堤防开始逐渐形成。这种单纯从保漕运出发的片面修防,不仅给黄河南岸广大地区造成严重灾害,而且河道状况也更加恶化。刘天和治河时间不长,治河方针也无新颍之处。但是他的突出特点,在于比较注意总结经验,在施工技术、管理上有不少发明创造。他把前人的有用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写成《问水集》一书, 对后代治河起了积极的影响。

明后期至清前期黄河治理成就: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在明代后期出现并逐渐在治河思想中占主导地位。首先对束水攻沙的思想进行明确阐述并主张运用于治河实践的,是隆庆万历年间的河臣万恭。万恭多方面总结了前人的治河经验和自己的治河实践,写成了《治水筌蹄》一书。潘季驯于万历18年(1590年)写成《河防一览》一书。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总方略是:以河治河,以水攻沙。基本办法是“束水攻沙”,同时还有“蓄清刷浑”和…淤滩固堤”。而实现这一切的主要实践措施就是坚筑堤防,固定河槽。1680年泗州城和明祖陵淹没。

潘季驯治河以后,明代后期在治河方略上一度出现过小反复。以杨一魁为代表的一些人批评筑堤束水方略,主张分黄导淮。接着,由于明末清初连续40多年的战乱,黄河堤防失修,河道决口频繁,运道日趋梗阻。清初河道总督杨方兴、朱之锡特别是康熙年间的河官靳辅,承袭潘季驯筑堤束水的主张,大力加强堤防建设,增加泄洪建筑,使黄河河槽进一步固定,京杭运河得以维持通畅。靳辅之后,也有一定治绩,但基本仍是实行潘、靳的主张和措施。因此,在清一代,在治河防洪方面最有建树,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靳辅。靳辅在治河方略上继承了潘季驯“坚筑堤防”、“束水攻沙”的思想,同时还有发展。靳辅治河,得力于陈潢的辅佐。靳辅提出的许多重要的治河方略和措施,实际多是陈潢的意见。陈潢的治河言论,由张霭生收集整理,编成《河防述言》,共12篇,附于靳辅《治河方略》一书后,是研究清代前期治河思想的重要史料。

民国时期,以李仪祉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水利科学的先驱,把西方文化与中国丰富的传统经验相结合,提出了综合治理黄河的新主张,拟定了治理大纲,培养了治河人才,进行了测量、实验、设计等基础工作。1933年才成立全河性流域机构,即旧黄河水利委员会。

在历代治江工程中,荆江段和太湖、洞庭湖地区历来是注意的重点。荆江大堤肇始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桓温命陈遵主持修建的金堤。经唐、五代的续修,到北宋中期时荆江北岸堤防已基本形成。除了荆江大堤历代兴筑、加固不断外,从明代前期起,长江中下游其它河段也逐步开始筑堤,经过明清二代的努力,特别是解放后发动组织沿江群众大力整治加固长江堤防,才最后形成了目前的长江堤防系统:上起湖北江陵县枣林岗,下至长江三角洲一带,纵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全长3100多公里。其中,主要有荆江大堤,从湖北枣林岗起至监利县城南止,全长182公里,是长江堤防中最为险要的堤段;武汉市堤,总长300多公里,包括武昌、汉口、汉阳三大堤防系统;黄广大堤,长87公里;同马大堤,长175公里;无为大堤,长152公里。此外,还有汉江堤防共长约600公里。长江下游江苏沿江各县历代也修筑了不少江堤。长江与汉水的支流也修筑了许多堤防。

永定河冲出山峡,泥沙在平原段迅速沉淀,河流主槽左右摆动,迁徙不定,所以历史上又称为“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永定河之称由此始。

浮山堰: 浮山堰,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位于安徽省五河、嘉山及江苏省泗洪三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

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是春秋时修在当时的陈国和蔡国之间,

邗沟是第一条沟通江淮的人工运河。公元前486年吴国动员人力,开挖邗沟。中渎水

鸿沟北接黄河。南面与淮河的北面几条支流相联。它的开凿,使黄河和淮河间构成了一个通航水系。

广通渠: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即长安)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

黄河和淮河的水运,战国时已为鸿沟所沟通,秦汉之际,鸿沟仍是河淮间的水运要道。西汉时期,鸿沟(当时称作狼汤渠)虽仍然通航,可是联系黄河和淮河两个水系的水运作用,已逐渐为汴渠所取代。汴渠又称汳水,是济水向东南入泗的一个支流。

吴国的势力主要在今江苏一带,兴修太湖通江通海水道,是其切身急需。相传吴国曾在境内开凿了两条运河,一条是胥浦,它西连太湖,东通大海,大约主要是利用太湖泄水道疏浚而成。另一条运河北通长江。大致是从苏州经今运河往北到江阴以西常州以北入江。除了北通长江的一路以外,相传当时还在太湖开了一条胥溪,向西北通大江。

三国时,据有江东的东吴,最初建都在京口(今镇江);而东吴的主要经济区在太湖流域,此时利用原有的运道,就能解决京口与东南诸郡的联系。东吴后来定都建业(今南京)。这时,如若照旧利用原有水道,就只有借长江江流联系建业与京口了。在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孙权便派遣陈勋率屯田等兵士三万人开凿句容道,就是有名的破岗渎。这条运河起于小其(在今句容东南,有破岗埭),向东穿过山岗,越镇江南境,到今丹阳境内的云阳西城(在今丹阳县延陵镇南)。与原有运道衔接。山岗开断后,河道纵坡仍很陡,只好沿途修建十四个用以蓄水的埭。

曹操统一北方后,曹操开白沟的目的,是自黄河到白沟,向东北通漕。

关东通往关中的航道必须通过黄河三门峡的险阻,才能和黄河下游、淮河流域以至长江下游相通。这个障碍所造成的航运的损耗十分巨大。于是又有人提出避开三门峡险阻绕道转运的方案,即将东方粮食改从南阳郡,溯汉水而上,一直到南郑(即汉中)的褒谷口,又逆褒水至褒水与斜水的分水岭,陆转一百余里到斜水,最后顺斜水入渭水,顺流而下抵长安。由于该工程连接汉水支流褒水与渭水支流斜水,故史称“褒斜道”。褒斜道开成之后,由于褒、斜水的河谷都过于陡峻,水流很。急,同时,水中多礁石,根本无法行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运河的国家之一。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总长五千多里,流经今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等五省,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和钱塘江等水系。这样,隋代的水上交通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河北平原,经淮河,越长扛,南抵太湖、钱塘江流域,把华北、江南和京城所在地的关中地区联在一起,形成全国的运河网。

隋炀帝在此基础上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是隋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与东汉的汴渠入泗不同,通济渠改行新道,撇开徐州以下的泗水迳直入淮。

北宋定都汴京,在后周对汴河整治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治理,使其运输能力大大超过其它运道,而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水路运输动脉。与此同时,北宋王朝还大力整治、扩建了蔡河,五丈河和金水河,使之与汴渠一同在汴京交会,构成著名的“汴京四渠”,对以汴京为中心的北宋政治与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唐代以后,汴水实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自宋城县(今商丘)分流,经虞城县、砀山县、曹县至徐州入泗,沿泗入淮,即古汴水的路线,称之为北线;另一条则自宋城分流,经谷熟、下邑、酂县、永城、符离、蕲县(今宿县)、灵壁县、虹县、临淮、至盱眙县入淮,称之为南线。

北宋沟通江、淮的主要漕运干道是淮扬运河。淮扬运河南起瓜洲,北至楚州末口,其前身为春秋时期吴国(于公元前486年)所开凿的邗沟。宋初的淮扬运河经淮水入汴渠,须绕一个大圈子。为改善这段运道的通航条件,北宋朝廷曾先后自山阳末口至龟山开挖出一条避淮的漕渠。这条人工漕渠分如下三段开凿:第一段是沙河,第二段是洪泽运河,第三段是龟山运河。

京杭大运河元代主要是完成了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三段。对京杭大运河的会通河和通惠河两段的勘测,设计和施工,元代伟大科学家郭守敬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于是,元世祖亲自命名为“会通河”。会忽必烈赐名曰“通惠”。这条运河,对建都在今北京的元代来说,作用是很大的。

京杭运河全长近1800公里,沟通五大水系,各自不同的段名按漕运利用的水道分;“漕河之别,日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共分七段,与现代名字相对应分别是北运

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

洪武元年(1368年),在淮安新城东门外建仁字坝,以渡运河和淮河间的来往船只。因为当时过船数量不多,一座坝就可以维持。永乐二年(1404年),向北方运输的任务大为增加,当时陈瑄督运,又建义、礼、智、信四坝,总称淮安五坝,以适应大量船只的来往。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主持开通了清江浦河道。北宋运河入淮,为避淮河的逆流行船的劳费和风险,曾自淮安至磨盘口开凿了平行淮河的沙河,实践证明是成功的。陈瑄所开清江浦河道实际是宋代沙河的重开。

明代,长江北岸的运河口主要有三个:瓜洲运口、仪真运口和白塔河口。陈瑄治运时,对这三个运口都曾大力疏治过。瓜洲运口从唐开元年间开凿以来至明初,已历600余年[注:734年开凿伊娄河,即瓜洲运河],一直是运河过江的主要通道,主要是江浙一带的粮食由江南运河口出,可以便捷地到此入运河。仪真运河口历史更久,晋永和年间(345-356年)就已经开通。尽管伊娄河(即瓜洲运河)开辟了一条自江南来船过江的捷径,但湖广、江西及上游其他地区的漕粮沿长江而下,入仪征运口要比瓜洲运口近得多,所以它一直被保留下来,而且多次改进,明初也是这个形势。白塔河是另一条过江通道,它渡江直入孟渎,在瓜洲运口不很通畅时,白塔河将是替代路线。明初,这三个运口都是运河过江的通道,经常加以疏浚和维修。宣德六年(1431年),有人建议修德胜新河四十里,两年竣工,开辟了江南运河另一条通江水道。此河在常州之西的运河上开口向北入长江,入泰兴北新河,由泰州坝至扬子湾入淮扬运河,比入白塔河还要便利。江南运河常镇段与孟渎,德胜新河并通,使江南运河更为畅通。

扬州段运河水源困难,也是通航中一大问题。历代都以修建水塘蓄积有限的山区积水和坡面集水,用以在枯水时向运河补水。明代,这种水塘共有5座,叫扬州五塘;陈公塘最大,陈公塘相传为西汉时陈登所筑,后人又称爱敬陂,有灌溉之利。

崇山侯李新开胭脂河。这条运河是把秦淮河和石臼湖沟通,太湖流域的船只可以经东坝到石臼湖,再由此河经秦淮河至南京,路途捷近,又避免了长江上的风涛之险。胭脂河部分河段是在岩石上开凿的,工程十分艰巨。由于岩石多红色,胭脂由此得名。

江南运河常州至镇江段,“地势高仰,水浅易泄,盈涸不恒,时浚时壅”仍是明代航运面临的主要问题。唐宋以来,一直把丹阳练湖作为济运水柜,作为解决此段水深的主要手段,有“湖水放一寸,河水长一尺”的作用。元代以来,湖区淤积和围垦都很严重,作用明显减小。明代,京杭运河地位日益重要,练湖的济运作用仍不能忽视。当时的练湖“周四十余里,分上下二湖,界以中埂,有石闸三座。”有明显的济运作用。

所以水柜对运河是必要的了,运河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对此也十分重视,其中最主要的水柜工程有两个,即微山湖和骆马湖。

清口,原为泗水入淮河口,所以,古代又称泗口。泗水又称清水,入淮时分两支岔河,左名大清河,右名小清河。小清河口在今马头镇对岸,称小清口,下游十里左右称大清口。因明嘉靖以后,一直为小清河通流,所以通常所指清口为小清口。于是清口又成为黄、淮、运三河交汇之处

运河为保证蓄、引、泄的功能,修建了一系列的建筑物,可归纳为闸、涵、坝三类。坝则是非常时期减泄洪水用的建筑物,就是著名的归海五坝和归江十坝,在清口逐渐淤塞的过程中,这些坝成为淮水尾部的控制性建筑物

秦统一后,巩固国防,开发边疆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北部边境要抵御匈奴的侵扰,在南方要统一岭南,因此在南方建成了著名的灵渠,以沟通岭南的运道。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在负责转运军粮任务的秦将史禄主持下,在兴安开凿的灵渠,从而沟通了湘、漓二水。近代的灵渠工程设施主要包括:分水铧嘴、大小天平、南北渠道和船闸斗门四部分

自扬州茱萸湾接淮扬运河向东经泰州、如皋至南通的运河叫通扬运河。始建于西汉初年吴王刘濞时,当时的主要目的是运盐,所以也有运盐河之名。陈瑄进一步开浚白塔河,使江南粮船从孟渎河过扛入白塔河,再经通扬运河至湾头入淮扬运河。这样可以不经瓜洲,避免盘坝。后来江南又开德胜新河与江北的北新河相对,再经北新河入通扬运河,成为江南江北运输的第三条通道,大大减轻了京口、瓜洲运口的压力,这些运口都有引潮的作用,水源有保证。

相思埭运河,又名临桂陡河,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境内,是联系漓江的支流良丰江和柳江支流洛清江的支流相思江的人工运河。

至元17年(公元1280年)七月,元政府采纳了莱州人姚演的建议,着手开凿一条沟通莱州湾与胶州湾的运道。这条路线穿过胶东半岛,丈大缩短了海运路程,并可避免绕山东半岛的海上风险。胶莱新河寿命不长。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试航,次年就开始受到非议。到至元26年,便完全废弃不用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王献重开胶莱河。为避免船入胶州湾口的礁石险阻,在胶莱河南口胶州湾西侧马家濠(今薛岛半岛上)的岩石上开渠十四里,宽六丈余,深三丈。竣工后,船不入胶州湾口,运河畅通。王献又继续疏浚全河河道,完善引水工程,建闸,使胶莱河的航运再度兴旺。后因倭寇侵扰和自然淤积,船运又终止,作用被京杭运河代替。

我国最早的渠系工程是淮河流域上的期思雩娄灌区,它是楚国孙叔敖主持在公元前605年前不久修建的。

公元前422年当地人民群众,在新派来的县官西门豹的领导下,狠狠打击了土豪势力和迷信活动,并兴建了防洪和灌溉工程,“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这就是著名的漳水十二渠。漳水十二渠是有坝取水,而且是多渠口取水。

昭襄王51年(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后以李冰为蜀守。李冰主持兴修了都江堰工程。堰的枢纽工程,其中三个主要部分是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者之间配合紧密,组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就渠系取水型式分类:都江堰是无坝取水

智伯渠始于战国初年。它的拦河坝原来是为壅水攻城作战修筑的。战后若干年劳动人民“踵其遗迹”加固大坝,开渠引水灌田,变水害为水利,创造了原始的有坝取水枢纽。

孙叔敖曾在现在的安徽寿县修建芍陂,又名安丰塘。

我国华北多平原,灌溉工程多为引河水的渠系工程。南方多山区丘陵,多为陂塘蓄水工程,二者之间的中间形式是陂渠串联(长藤结瓜),它出现在南北之中的淮河流域。战国末年,在湖北襄阳地区建成的白起渠,就是这种陂渠串联的水利形式。

古代水利工程中著名的郑国渠是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动工兴建的。郑国渠之所以著称,除了它规模大、兴建时间早以外,还由于它对增强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完成统一大业有着直接的关系。郑国渠引泾水东注洛水。

白渠:引泾灌溉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汉武帝时期兴建的白渠。白渠建于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在唐代,白渠因有三条干渠故又称三白渠。此后白渠遂与郑国渠齐,名,并常把它们合称为郑白渠。

成国渠从今眉县引渭水,东北流,穿过漆水河,至今兴平县境入蒙茏渠,它与现今渭惠渠经行基本一致,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一带田地。此渠大约开于汉武帝时期,后来逐渐失修淤废。三国时魏·卫臻又重新整修,并在汉代基础上向西扩展,自今宝鸡以东之千水开渠引水。这一工程的施工是在青龙元年(公元233年)进行的。从而把汉代的成国渠向西延伸了近百里地。延长的这一部分相当现今宝鸡峡引水工程的一部分。

龙首渠:龙首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新疆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坎儿井也创始于西汉。坎儿井是新疆特有的灌溉取水工程型式。

楚汉相争时,刘邦派肖何坐镇汉中,筹措后勤供应,有力地保证了刘邦的军事胜利。相传汉水支流褒水上的著名水利工程山河堰,就是肖何、曹参当年所修。山河堰是引水灌溉工程。

汉水中游水利继战国宜城白起渠之后,汉代继有发展。见于记载的有太守王宠组织开凿的木里沟。

汝南地区位于淮河支流汝水流域。这一带的水利工程在两汉时期以鸿隙陂最著称。鸿隙陂在淮水和汝水之间,位于现在息县以北的一块地方。它下游与淮水支流慎水相通,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蓄水灌溉工程,当地甚得其利。这里的鸿隙陂是大小陂塘与灌溉渠道相互串联。“长藤结瓜”的水利工程型式在南阳和汝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鉴湖又称镜湖,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灌溉工程之一,位于今浙江绍兴县境。鉴湖形成之后的八百余年间,之所以能大大减轻这一带的水旱灾害,并获得灌溉之利,其原因就在于我国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特有地形并采取了有效的工程措施。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了鉴湖,该工作就是在各分散的湖泊下缘修了一道长围堤,形成了一个蓄水湖泊,即鉴湖。

早在东汉初平中(190年左右)陈登在今扬州、淮阴地区“尽凿溉之利”,他在这里经营了十几年,后代流传不少有关陈登开发水利的事迹,最著名的如扬州陈公塘。

唐代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的成就,可以它山堰和钱塘湖为代表。它山堰位于今浙江宁波西南五十余里的鄞江桥镇的西南部,是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郧县(今鄞县)县令王元暐主持修建的灌溉工程,设计和施工都很先进。唐初,杭州一带居民稀疏,直到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李泌刺史在杭州开六井,引西湖水入城,解决居民饮水以后,杭州城区才迅速扩大。以后,六井湮塞。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锺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长渠和木渠是我国古代两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湖北省襄阳和宜城两县的交界处,它经过我国人民世世代代的不断维修和扩建,到两宋时,已发展成渠网化的河流。长渠,又称白起渠,始建于秦国的秦昭襄王时期。起初用于战争攻城的目的,后来逐渐发展为灌溉渠系。木渠,又称木里沟,始建比长渠晚。木渠兴建于后汉。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北宋农田水利紧接着出现了建设高潮。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或称农田利害条约,于颁布同年11月13日在全国生效。

木兰陂是我国北宋人民在东南沿海地区修建的一座溉“民田万顷”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布局巧妙,因地制宜,是我国延用至今八百多年未废的少数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木兰陂位于今福建省莆田县西南的木兰溪上。

北宋时期的太湖,“吴江日淤月淀,下流浅狭,迨元符初,遽涨潮沙,半为平陆”。这种状况引起朝野的严重不安,一些关心水利的人士和水利工作者,纷纷提出各种治理太湖的方略。比较有影响的有范仲淹、郏亶、郏侨,单锷,赵霖、黄震和苏轼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范仲淹和单锷。

忽必烈即位之初,就注意发展农田水利,在全国推行劝农政策,这是有其认识和实践基础的,作为一向以游牧为主的蒙古统治者,能有这样的眼光,是难能可贵的。

明清间对太湖的治理仍旧十分频繁,其方略大致不出宋人疏浚、筑圩和河口建闸的范畴。而

其施工则以疏浚为重点。规模较大者有永乐元年的夏原吉、天顺中的崔恭、弘治中的徐贯、正德中的李充嗣、万历中的林应训等人。

明永乐元年(1403年)因“浙西大水”,遂命户部尚书夏原吉主持治理。主要工程是由夏驾浦引吴淞江上游水自刘家港入江;开范家浜(黄浦江),上接大黄浦,引淀山湖水自南跄口入海,从而改变了太湖下游泄水道的基本格局。黄浦江则从夏元吉开浚的三十丈(约100米)宽度,主要依靠自身的冲刷,河身逐渐加宽,成为太湖泄水的主干河道。

浙闽两省沿海河口,自唐代已有修建闸门和堰埭的记载。不过当年挡潮闸中以三江应宿闸规模最大。三江闸位于绍兴县东北三江口,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

引河水的渠系灌溉工程在浙闽一带也不少见,其中以建于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的浙江丽水县的通济堰最为著称。大堰在丽水城西五十里,引取瓯江支流松阳溪水,灌溉碧湖平原耕地二十余万亩。渠首为有坝取水枢纽。

元明清三代建都今北京。国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为了改善首都地区的供应条件,每年主要通过京杭运河由南方漕运数百万石粮食和其他物资到北方,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改善南粮北运的困难状况,元明清三代作过多次努力。首先提出这种意见的是元代翰林学士虞集。30年后,元末丞相脱脱采纳了这一建议。明代提倡海河农田水利比较著名的有弘治初年的丘濬。实际施行并有所成就的则是万历年间的徐贞明。

而自1930年以后,陕西水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不独在西北地区来说成就最大,在全国也属佼佼者。其中泾惠、渭惠、洛惠等灌区,以其规模大,设计先进,管理科学,效益显著而著称。陕西水利的进步是和民国年间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的努力分不开的。1934年5月兴建洛惠渠。洛惠渠的前身是西汉时期的龙首渠。引泾灌溉肇始于郑国渠,下至清代前期,引水愈益困难,清后期龙洞渠仅灌溉2万亩。引泾也名存实亡,泾惠渠是我国第一座应用近代技术建设的大型灌溉工程。引渭水的大灌区汉唐时期有成国渠和升原渠,其后渐废。民国年间,继泾惠和洛惠之后,1935年开始兴建渭惠渠。渭惠渠也采用类似泾惠和洛惠的有坝取水型式。

崔兴沽灌溉试验场是我国早期的农田灌溉科研基地之一,由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办,建于河北宁河县,引蓟运河进行灌溉。1935年开始建设。民国年间除华北水利委员会设立崔兴沽灌溉试验场外,1931年4月成立武锡区办事处于武进,实行电力灌溉实验;同年五月在吴江县成立模型灌溉庞山实验场;1934年12月又在安徽临淮关成立模范灌溉凤怀区实验场,进行农田灌溉实验,是现代农田水利科学实验的开端。

江苏北部最著名的防海潮工程是北宋时期的范公堤。

泗州城的位置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城的北面,未沉没之前曾与盱眙城隔淮河相望。通济渠,也叫汴渠或汴河,在今泗州城注入淮河,泗州因此而成为一座兴旺繁荣的著名城市,城一直维持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洲城终于被滔滔的湖水吞没。泗州城因水利而兴,因水利而消失,的确是城市与水利关系的一个生动例证。

元代,明州港改称庆元港,与泉州、广州一起成为三大贸易港。是对日本、朝鲜的主要口岸。明代以后,由于政府实行…海禁”而衰落。

随大运河开通之后,扬州成为国内漕运及盐铁转运中心,东南第一商埠,并联系着海外市场。长安、洛阳是大运河的终点。由于京杭运河是明清两代交通的主动脉,所似在沿岸兴起和发展了一批重要的港口城市。主要有苏州、镇江、扬州、淮安、清江浦(淮阴)。济宁、张秋、临清等。

大禹治水的社会影响?

奴隶制度的形成和对氏族制度的摆脱,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奴隶主国家政权的建立,常与某种外界因素相联系。在中国,大禹治水大约就是这样的因素。在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过程

中,治水本身可能起着某种触媒或催化剂的作用。

治理洪水是牵涉范围很广的事情。当时洪水为害如此严重,成为各氏族部落共同的生死攸关的头等重要问题。因此,每一个部落不仅要通力合作,而且也需要强有力的统一领导,需要组成固定的领导机构,这时各部落公推的领袖人物因而也比部落联盟议事会议的首领有更大的权力。在禹之前,各氏族部落的领袖基本上是由选举产生,著名的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就是如此。但从禹开始,禅让的传统被破坏了,禹的儿子启夺得了王位,开始传子世袭制,奴隶制国家最终形成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以传说中的禹治水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治水事业,记载在我国历史的第一页,这说明远古以来巨大的自然灾害—滔天洪水,毁灭不了中国人民,而是为中国人民所征服。

禹治水的传说在我国水利史上始终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它使水利工作者坚信水灾必可克服,水利一定能搞好。问题是具体办法是否恰当。

贾让三策

贾让三策在治河史上颇负盛名,它是在汉哀帝初年由贾让提出的。给黄河留一个宽广的区域,保证黄河“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则可以“河定民安,千载无患。”

中策:贾让所说的中策,就是在黄河下游多开支渠,这些支渠除了有灌溉的作用之外,同时还可以分洪减水。他认为,这虽然不是古代圣人所提倡的方法,但也可以“兴利除害,支数百岁。”

下策:贾让视单纯依靠堤防来达到防洪的目的的作法为下策

贾让上、中、下三策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治河主导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策是统一的一个整体。三策之中,尤以上策为其立论的重点,中策是上策的修正,而下策则是上策的反对。

统观三策,贾让在其中客观地总结了堤防发展的历史,批评汉代无计划围垦滩地所造成的堤防的不合理状况,以及提出发展引黄淤灌,兴利除害,变害为利的建议等等,这些都是他的合理部分。此外,他还提出了补偿时间的概念,“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这在水利经营管理方面是个创见。不过在他看出西汉黄河堤防不合理的情况之后,不是对不合理堤防加以改造,继续前进,进一步发挥堤防在防洪中的积极作用,而是离开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设想采取消极退让的办法,企图回避矛盾,因而,从整体来看,贾让三策是倒退的。清代龚自珍曾将贾让与明代潘季驯的治河方略进行了对比,他评价贾让说:“汉自瓠子后,贾让三策,上策至欲弃数州之地以予水,而指堤防为下策,未免高论难行。明代潘季驯反之曰:大禹导川,亦不过相水之上下流,束之以堤已耳。故潘氏平生所用。皆贾让之下策,迄今犹可师守。”龚自珍的批评是中肯的。

北宋时期对治河方针的探索

宽河缓流和遥堤约水之说:显然,北宋这种宽河缓流之说,仅仅着眼于救一时之水患,而没有从长计议,特别是只看到黄河的水,而忽视黄河的沙,没有抓住黄河河患的根本所在。因此,这种措施非旦不能减轻河灾,且使河患进一步加重,事实已经作了回答

全河分流之说:分流减水之说于北宋最为盛行,出发点也和遥堤缓流一样,着眼点只在于水,而忽视沙,只为救眼前之急而缺乏从长远之计。这种全河分流的作法,不仅未能减轻河患,反而使大河越分越缓,越缓越淤,为害更甚。

局部减水之说:北宋主张用局部减水的办法作为减缓河患策略的人不少,情况也较复杂。大体说来,作为一种临时分水措施,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作为一种经常的治河方针,到处分流,则有害无益。

放任行流之说:这种放任大河行流的主张,当然是十分消极的,但是,这种主张的产生却不是偶然的。当时,北宋诸人不吸取回河的教训,企图逆河之性以行其事,致使一败再败,徒耗财力,所以,宋神宗以为应“以道治水”,即要按水性就下这个最基本的道理来治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

疏河减淤之说:持这种方针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修。显然,疏河清淤,是稳定下游河床,减少决溢之患的很好办法。但是,这种办法实行起来却很不容易,况且,当日欧阳修也未能提出更具体可行的清浚办法。

贾鲁治河的指导思想

贾鲁治河的指导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挽河南流,以复故道和避开河患对会通河的威胁。这个措施是符合朝廷确保漕运的根

本要求的。若不如此,恐怕此役难以实施。

二、是疏、浚、塞并举。贾鲁当时提出的两个比较方案是:“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其用功省,一议疏塞并举,挽河使东行以复故道,其功费甚大”。朝廷之所以不惜工费,决意采取后一方案,也同挽河南行的根本出发点一致。而要挽河回故道,必须将已经淤塞的故道疏浚,即使决口堵复,河水无法宣泄,也只能旋塞旋决。且当时南岸比北岸的地势要高,则再决仍旧向北蔓延,达不到朝廷所希望的目的。

三、是必须先疏后塞。贾鲁认为:“水工之功,视土工之功为难;中流之功,视河滨之功为难;决河口视中流又难,北岸之功视南岸为难”。可见他非常明白堵决是此役中最难的。若入役之初,汛期未到,首先堵口,则难度要大大减少。可是,此役工程量最大的不是堵口,而是疏浚故道,如果先堵决再疏浚,则从堵口的局部来说是减轻难度,但从全局来说,占工程最大的疏浚,就可能要变成水下作业,把土工变为水工,在当时的情况下很难实施。所以,他对堵口,采取舍易就难,对疏浚,则舍难就易。从全局来说,是有道理的。

四、是必须一举成功,因为当时反对派的势力很大,同时聚集二十万之众进行艰苦的劳役,拖延时间,政治上不利。另外决河势大,“水多故河十之八”,若不即行堵决,“恐水尽涌入决河,因淤故河,前功遂隳”。可见,这是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特殊措施,等水退后再堵口不行,拖到第二年再组织堵口更不行,贾鲁之所以要冒极大的风险在汛期施工,正是基于以上的历史背景,不得已而为之。

铜瓦厢改道的影响

黄河这一次大改道给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震动和深远的影响。首先,是给河南、河北、山东三省的一些州县造成巨大灾难。其中,山东受灾最重。第二,大溜三股最后合于一股,直冲张秋运道,堤毁岸崩,漕运梗阻,直接危及统治者的利益。第三,铜瓦厢决口以下原有河道迅速干涸,700多公里河道两岸的城市、村庄、田地原来都与黄河水息息相关。现在水源完全被中断,生态平衡被打乱。这一影响是难以估算的。

隋代大运河的兴建为什么?

改善交通,是迫使隋朝统治者下决心开凿运河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有效地防范和镇压南方的反抗,隋朝统治者亦有必要兴建运河。这是大运河开凿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隋代强大的物质基础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使以上这种需要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大运河兴建于隋代,主要是我国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统一的需要。

为什么唐代南方的农田水利工程和百顷以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如此之快,又如此之多呢?

第一、人口重心的南移:

这么多的人来到南方,不仅需要就地提供衣食住行,而且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生产技术,这就极大地推动了南方农业和农田水利的发展。当时南方比之战乱的北方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这就为农业和农田水利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封建中央集权政府,实行土地国有的“均田制”,既直接控制了土地,也控制了水利,从而也就控制了从事土地耕种的劳动者。“均田制”破坏之后,代之而起的既然主要是地主私有的庄园所有制,那么他们所关心的只能是占有土地范围之内的灌溉,根本不考虑来水以及水源的整体,甚至不惜破坏已有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化人为小,化整为零,为我所用。破坏的直接原因,就是豪强大地主沿郑白渠霸地围园,占用耕地建造庄园。

第三、自然因素和提水工具的进步

南方多是湖汊五陵,地形起伏不平,很难兴修象北方平原那样的大中型自流灌溉渠道。而且南方的气候也不同于北方,北方干燥少雨,南方湿润多雨,到处都是湖泊沼泽,只要有相应的提水工具,稍修农田水利,排灌问题就可解决。唐代后期出现和推广的高转筒车和龙骨水车,为南方兴修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创造了条件。

小型农田水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唐代农业的兴旺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唐以后,当黄河流域遭受割据战争破坏时,江南日益成为李唐王朝财赋收入所仰赖的粮仓。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汇总一次给大家: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唐长安城和明清北京是重点 举个例子:论述为何中国古代如此长期、广泛地采用木架建筑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 作图题:举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和立面) 有一道作图题,书上没有图,但我画过几次板书的,反复强调的,希望你们好好把握,在课外书有(穿斗式的屋架)《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宽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 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 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 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城的风貌。A、西汉长安B、唐长安C、北宋汴梁D、明南京19.我国宋代建筑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是指:() A、《营造法式》B、《木经》C、《冶园》D、《工程做法》 20.下列建筑属于宋代建筑的是:() A、小雁塔(唐)B、摩尼殿(北宋)C、飞云楼D、西安钟楼 21.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 A、春秋淹城B、曲阜鲁故都C、燕下都故城D、东汉洛阳。 22.在汉朝,规定在皇帝登位()年开始营造皇陵。 A、第一年B、第二年C、第三年D、第四年 23.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是() A、唐乾陵B、汉文帝灞陵C、汉武帝茂陵D、宋裕陵24.下列属于道教建筑的是:() A、洛阳白马寺B、武当山建筑群C、天龙山石窟D、安徽九华山建筑群 25.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菩萨道场。 A、文殊菩萨B、普贤菩萨C、地藏菩萨D、观音菩萨26.()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A、山西佛光寺大殿B、山西应县木塔C、蓟县独乐寺山门D、河北正定隆兴寺 27.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的是() A、布达拉宫B、普陀宗乘庙C、雍和宫D、席力图召28.下列属于楼阁式塔的是() A、河南嵩岳寺塔B、小雁塔C、苏州虎丘塔D、云南大理三塔 29.天安门的屋项形式是() A、庑殿式B、歇山式C、悬山式D、复合式 30.天坛的屋项形式是() A、庑殿式B、歇山式C、攒尖式D、复合式 二·简释(10分,可随机抽取5道题) 1.一池三山 2.黄肠题凑 3.抱厦 4.叉柱造、 5.缠柱造、 6.永定造 7.副阶周匝 8.收山 9.推山 10.阑额 11.普拍枋 12.和玺彩画 13.旋子彩画 14.苏式彩画 三、图释(10分,随机抽取5道题) 1.两出羡道 2.鸱尾 3.悬鱼 4.吻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 自己整理,全靠编,选择背,请给我点赞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 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忠恕”之道。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3.“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所谓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所谓“恕”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迫他人接受。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 意义: 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特点: 其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特点二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主动的。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其特点三是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二、墨子的兼爱思想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任课教师: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姓名: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 2.《日知录》 3.史德 二、简答题:16% 1.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8分) 2.为什么说《左传》是完备的编年体史著?(8分) 三、史料分析:27%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7分)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 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7分)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

代之斖斖()。”(《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3.试就下列史料分析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6分)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自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文献通考·总序》) 4.下面一段史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7分)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贼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 四、论述题(1、2题必做;3、4题选做一题):45% 1.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15分) 2.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15分) 3.《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编纂、史学思想等等加以论述。(15分) 4.试分析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基本内容和史学理论贡献。(1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2.《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3.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

中国建筑史选择题

中国建筑史选择题 (一组)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D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C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C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C)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A)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B)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C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B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A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B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A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C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B)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C) 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A)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C)城的风貌。 A、西汉长安B、唐长安C、北宋汴梁D、明南京 19.我国宋代建筑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是指:(A) A、《营造法式》B、《木经》C、《冶园》D、《工程做法》 20.下列建筑属于宋代建筑的是:(B) A、小雁塔B、摩尼殿C、飞云楼D、西安钟楼 21.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A) A、春秋淹城B、曲阜鲁故都C、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 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中国建筑史》试卷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卷答案 (第一套) 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 2、“艮岳” 3、《考工记》 4、抬梁式、穿斗式、干阑式、井干式 5、宋 6、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7、庐山草堂 8、水戗发戗 9、以材为祖 10、大木大式,大木小式 11、老子李耳 二、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5 CBACA;6-10 BCABA;11-15 AADDA 三、请写出下列城市建造朝代及城市名称(每题3分,共12分) 1.(隋唐洛阳) 2.(明代南京) 3.(唐代南禅寺大殿) 4. (辽代独乐寺山门) 四、绘图题(每题5分,共10分) 1、绘制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平面图、立面图

2、画出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正立面及地盘图 五、简答(每题5分,共30分) 1、从建筑功能布局上看,石窟可以分为哪几种: 从建筑功能布局上看,石窟可以分为哪三种: (1)塔院型,印度城支提窟,即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中支撑窟顶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和初期佛寺以塔为中心是同一概念,这种窟在大同云冈石窟中较多。 (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这类石窟较普遍。(3)僧院型,在印度称毗诃(he)罗,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只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一僧打坐,这种石窟数量较少,敦煌第285窟即属此类。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三代。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3、中国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4、解释“黄肠题凑” 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方约30cm,长约90cm)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 5、解释园林里的“一池三山”? 答:汉武帝在修建秦时旧苑基础上林苑时,其中内部的太液池运用了山池结合的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称为“一池三山”法,被后人称为秦汉的典范。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答案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用瓦历史可以追索到西周 P24 2.著名的小雁塔、应县木塔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塔:密檐塔 P40 楼阁式塔P176 3.倒座和抄手游廊常见于北京四合院 P99 4.号称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分别是指 河南应天书院、河南嵩阳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 5.我国现存最高的古代建筑物是(北宋)定州料敌塔。 我国现存最古的古代木构架建筑物是(唐)南禅寺大殿。 6.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建房屋的建筑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P17 7.号称“中国第一四合院”的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早周凤雏村遗址。P23 8.我国自办最早的建筑教育始于1923年,最早的建筑系成立于1927年。 P390 9.列出下列建筑作品的设计人或设计公司 金茂大厦SOM 中国国家大剧院保罗.安德鲁 赵州桥李春 鸟巢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南京中山陵吕彦直 CCTV央视新楼库哈斯 上海鲁迅纪念馆陈植P462 香山饭店贝聿铭 广州中山纪念堂吕彦直 人民大会堂赵冬日和沈其张镈P465 上海汇丰银行新楼公和洋行P361 上海沙逊大厦公和洋行P361 北京仁立地毯公司梁思成与林微因P406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KPF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 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彭一刚P485 10.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用砖历史可以追索到西周 P25 11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园手段是指: 园林布局、理水、叠山、建筑营构P207 12.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两种建筑类型是干澜式建筑和木骨泥墙房屋 P17 13.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它早期的作用主要是结构作用--承托屋檐,它至迟在汉代已经出现。P31 14.我国著名的安济桥是隋朝的建筑,它的设计人是李春。P38 15.“垂花门”常见于北京四合院民居。P99 16.我国古代著名的楼阁式塔代表有应县木塔、大雁塔,密檐式塔代表有西安小雁塔、嵩岳寺塔。17.号称中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18.《园冶》的作者是明代计成 P204 《营造法式》的作者是宋代李诫 19.我国传统的清式彩画作主要有和玺、旋子、苏式三种。 P315 21.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山、水、植物、建筑 22.我国现存唯一的木塔是辽代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它是属于楼阁式塔。 P176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1、清代学者大多认为初学历史者,最急迫是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和《》。 2、有一种观点认为政书体史籍起源于三礼,即《仪礼》、《》和《周礼》。 3、《隋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存书和佚书。 4、( )是中华民族凝聚结合的核心和主体。 5、西藏三大地区流行的一种圆圈舞是()。 6、()主要分布今贵州省黄平县以西至云南省东部及与广西西部连接地带。 7、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是上法《_________》的。 8、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将《__________》列为“政书类”之首。 9、元朝在藏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名为()或()。 10、匈奴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为()。 11、东北地区最早和中原地区交往的民族是()。 12、唐宋时期西南地区民族乌蛮和白蛮分别建立了()国和()国。 13、《晋书》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和《王羲之》的" "唐太宗撰写的,故《晋书》又名为。 14、《南史》和《北史》均为唐_________所撰。 15、_________所撰的《贞观政要》,专谈唐太宗贞观时的政治,全书主要有三大部分:即朝廷之设施、 君臣之问对和。 24、【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___________,以仁为___________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___________,主张人与人之间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 ___________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___________”,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25、【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___________不等于___________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___________的一部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史学史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6分) 《汉纪》六家二体《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纲目》 《廿二史札记》《宋书》袁枢 二、简答题:(每题22分,共44分) 1、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着。 2、简述黄遵宪史学。 三、简答题(任选一题,50分) 1、司马迁、班固史学之比较。 2、试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简答题 1.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二、论述题 1.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着述宗旨上的异同。 2.试述魏南北朝史学思想与其时代间的关系 3.说明唐朝设官修史书的历史背景 4.说明《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传承与演变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 科目代码:489 一,名词(50) “属辞比事”、《三国志》、马端临、赵翼、《新史学》 二,问答题(60) 1,简述郑谯的史学思想 2,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三,论述题(40)

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着述宗旨上的异同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牧誓》篇选自_________,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在_______ ,所以题目名《牧誓》。 2、_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3.《左传》,原名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 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 所作。5.《山海经》是中国一部古代________ 书。《山海经》的“经”是_____ 的意思。 6.《秦始皇本纪》篇选自______ 卷六,是______ 为古代封建帝王个人写的一个专纪。 7.《三国志》作者_____ ,此书的体例属于_____________- 。 8.《宋书》全书上起_______________,下讫__________ ,共_____ 卷。9.《梁书》的作者是________ ,由_________ 监修。 10。《隋书》包括帝纪_____卷,列传_____卷,志______ 卷,共_____ 卷。11。《新五代史》原名_________ ,由宋代__________ 所撰。 12。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部志是 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13。《明史》共三三二卷,其中包括本纪_____ 卷,志____ 卷,表____ 卷,列传______ 卷。 二、解释字、词或句子(每问1分,共10分) 宋人使门尹般(1)如晋告急。公曰:“(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3)告楚,不许。我欲战矣,(4)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6)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7)爱曹、卫,必不许也。(8)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9)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10)畀宋人。 ―――选自《左传》 (1)如: (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 (3)告: (4)齐、秦未可: (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 (6)藉: (7)爱: (8)喜赂,怒顽: (9)说: (10)畀: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就《日知录》的内容,略论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2.简析《国语》在体例上的特点?

中国建筑史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实例是:(A) A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 西安半坡村遗址 C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D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2.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是:(B) A 湖北蕲春建筑遗址 B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C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D 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 3.我国瓦的普遍使用是在哪个时期?(B)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 4.我国砖的使用始于:(B)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 5.我国古建筑之特有构件斗栱的普遍使用开始于哪个朝代?(C) A 战国 B 秦 C 汉 D 唐 6.按尊卑顺序排列,下列哪组屋顶形式是正确的?(C) A 歇山顶、庑殿顶、硬山顶、悬山顶 B 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 C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D 歇山顶、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7.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在年代上与山西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及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略早于南禅寺正殿和隆兴寺摩尼殿; B 略早于南禅寺正殿、略迟于隆兴寺摩尼殿; C 略迟于南禅寺正殿、早于隆兴寺摩尼殿; D 与南禅寺正殿同年、早于隆兴寺摩尼殿 8.“三间四耳”是哪地民居的布局方式?(D) A 北京四合院 B 苏州住宅 C 徽州民居 D 云南一颗印 9.中国古代四大名园指的是:(A) A 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B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C 拙政园、留园、寄畅园、瞻园D颐和园、圆明园、拙政园、留园10.北京妙应寺白塔的设计者阿尼哥是(B) A 明朝时期尼泊尔人B元朝时期尼泊尔人 C 元朝时期印度人D明朝时期印度人 二、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题库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填空题 1、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 2、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4、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5、我国建筑屋面上使用的瓦始于西周,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6、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 7、鲁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有名的建筑师,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8、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塔的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10、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八边形;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是宋代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的石塔是宋代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11、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 1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基本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硬山、悬山等五种。 13、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

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作标准。 14、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其设计者为李春。 15、石窟寺有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三种基本类型。 16、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代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的。 17、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唐代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门。 18、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晋祠圣母殿平面采用副阶周匝,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平面采用分心槽。 19、《考工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专著,《园冶》是关于造园的明代著作,作者计成,《营造法式》是我国宋代建筑方面的重要术书,作者李诫。 20、隋代大兴城是由文宇恺设计建造的;元大都的规划者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尔,大都水系由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规划。 21、我国历代都城规模由大到小为隋大兴城、北魏洛阳城、明清北京城、元大都、隋唐洛阳、明南京城、汉长安城。 22、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为我国五大古都。 23、明清北京城中轴线长7.5里,起于永定门,止于正阳门。 24、宋代彩画主要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种形式,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卑是和玺、旋子、苏式。 25、中国古典木构建筑主要有抬梁式、穿斗斗式、井干式三种主要结构形式 26、中国营造学社创立于1929年,创始人是朱启钤。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 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 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 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 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B、《旧唐书》C、《后汉书》D、《南齐书》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题: 儒家部分: 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 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 为仁由己: 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P33 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 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P34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 ,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P92 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荀子首先承认 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 心。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P174 荀子以“当薄其类” 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1.金文和史学的关系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辞,,也叫铭文、“钟鼎文”或“吉金文字”。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萌芽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萌芽,是卜辞、金文记载对中国史学之产生起着重要的贡献。 2.《史记》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原称《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记录事迹全面,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3)《史记》文笔生动,语言通俗,某些篇堪称为传记性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4)对有反抗和改革精神的杰出人物寄以同情和赞扬。 (5)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人民性的一部史书。具体表现在:对过去史书中很少记载的起义领袖、下层人物给予记载,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司马迁承认天人感应但认为人事其根本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专门论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财富生产状况,试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3.《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汇编,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现存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其体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对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的政治、宗教、文化都有很高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它在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 4.《春秋》 孔子所修,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共含242年的史事。所记内容是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等、还涉及自然现象。《春秋》严格遵循按年、月、日时间顺序记叙史事,在记事上略古详今,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并尤为尊王道而重人事。《春秋》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创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