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

一条与莺莺不同的道路,是先有欲,再有情。正因为她的觉醒是基于自然的本能,所以,她这自己选择道路的行为,也较莺莺更为典型,她的反抗也就更广更深,更有意义,也更见得压制她的封建礼教的反人道性。她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她性格的起点并不高。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比较,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更加浓厚,所以从情的立场考察,她性格的起点也远较莺莺为低,甚至没有莺莺那样的伤春伤春之情。在《闺塾》一出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她唱道:“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尽管她对父亲请来的先生陈最良略有厌烦,但是这是对先生的冬烘,而不是对礼教。在春香闹学时,陈最良威胁要打,经她求情后方才作罢。春香暗骂对方是“村老牛,痴老狗”,她还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批评春香。明确地站在陈的一方。这可见出她这时在个性要求方面还未启蒙,还很愚昧。在这时,她的头脑中除了封建礼教,没有别的。但这也因而使她较莺莺积淀下更多的的将要爆发的能量。正所谓物极必反。因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改变人的生理特点。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作品详细的写到,这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古典文学中爱情描写的诗情画意,三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春光。美好的自然和古代文学中的诗意描写是外因,而生理的成熟则是内因。作品写出了这三种因素怎样在她身上发生作用的。而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的本我能与超我能够取得平衡,便是被社会视作正常的人。否则就要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而杜丽娘却偏偏无法得到这种平衡。因为本我对性本能的压抑过分强烈,远远超出了她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生理原因是内在的因素。她年已十六,从生理上看,女性特征已经具备,基本发育成熟。这是任何礼教和压制都无法改变的生理现象,再严密的监视也不可能阻止少女生理上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心理变化。在这个时期,女性会对对男女之情异常敏感。外界的任何刺激都可能成为催化剂。封建礼教深知这一点,千方百计的堵和抑,但是这违反了人的本性,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杜丽娘的父母就是采取这种办法,不允许她与外界有任何接触,她甚至连自家的有个大花园都不知道,还是春香告诉她的。还请来老师,用礼教来对付她生理和心理的变

化。结果他们没有想到,问题恰恰出在《诗经》上。陈最良讲的是《诗经》的首章《关雎》,他虽然按儒家的传统,把《诗经》作为教化的工具,依照《毛诗》注做了牵强附会的解释,阐发了其中的微言大义,但诗中的爱情描写不是一两个腐儒所能否认得了的。这首美妙的情歌启迪了杜丽娘的青春意识。春香口无遮拦,说杜丽娘“只因老爷延师教授,读到毛诗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在儒家用来压制人性的经典中,却有了启迪人性的因素,这不能不说是个绝妙的讽刺。当然,这还只是朦胧的春春苦闷,还不是自觉的爱情追求。没有其它的刺激,还不可能立即爆发。随后的游园才是直接的诱因。春香恰在这时让她去花园,她以有老爷的禁令而拒绝,但是春香说老爷下乡劝农不在家,此时出去游玩正是时机。杜丽娘终于生平第一次去了自家的花园。而“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使她顿时在春景、春情与青春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天呵,奴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她就像一棵娇嫩的小草,在春风雨露的滋润下,破土而出。情是人的本能,是理无法压抑得了的。她的觉醒是人性的觉醒。这是她前意识中的被压抑的性欲正在突破超我的限制,跃跃欲试。生理的成熟是基础,外部的触发是条件。在这里,作者以惊人的艺术洞察力和细腻的描写,在游园中,展现了少女青春觉醒的那一刻。先是由春色的迷人美丽发现了自我的迷人美丽,内心波翻浪卷。第十一出《惊梦》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燕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正是少女情窦初开时,有了爱美的天性,所以既以美丽而自豪,而又自珍自爱,腼腆羞涩。其后是由自然界的美丽联想到自己的青春被埋没。大自然的欣欣向荣,万物争春既使她眼花缭乱,而又使她联想到自己如同囚徒一般被禁锢着,在灰暗的环境中,养在深闺人未识,便产生了强烈的不满。美好的春色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兴致,反而平添了一段痛苦,正所谓春色恼人。这便是古人常说因春感情。她可谓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外界的刺激诱发了她对异性之爱的明确向往,发出了命如一叶的感慨。此前潜在的朦胧的爱情意识,经过大自然的催发,终于有了明确的指向,终于意识到苦闷的原因在于缺乏异性之爱,而对

男女之爱的追求也水到渠成。作者如同剥笋一般,层层递进,细腻地描写了杜丽娘青春觉醒的过程。杜丽娘性格的第二阶段是她毫无顾忌的追求的时期。在作品中是从惊梦到婚走,她经历了由梦怀情,由情而死,由死复生。杜丽娘真正与环境和自己的封建礼教意识的冲突始于惊梦。她满怀对异性的憧憬而入梦。因此,自然出现了梦中幽会的场面。作者按照生活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在幻想中让杜丽娘发在梦中与柳梦梅结合,发生了道学家们所不齿的“野合”之事。在梦中,她见到一男子,向她大胆求欢,她半推半就的接受了,并且护花使者花神出现,暗中保护她。作者写作时笔墨十分大胆,通过花神之眼之口,描写了两人做爱的详细过程。这是她性格的第一个高潮。她在梦中发泄了长期积累下的如火一样的热烈的欲望。理学家认为,男女互慕之情是不应该有的,而在这种情之下的原动力男女之欲更应该用礼来压制,放任欲望是不能允许的,对女性来说,对于性欲的追求尤其是罪莫大焉。而作品中把一个青春少女的这种本能欲望的觉醒完全以正面的笔墨加以肯定,可见作者以情反理的倾向是何等强烈。这种无所顾忌,是对理学的大胆挑战。接着,作者用浪漫的手法,展开了奇特的情节。杜顽强地追求这个梦境中的异性,在现实生活中她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自己的欲望不敢有任何公开的流露,于是,她在现实生活中与环境和个人的封建礼教意识发生了不可调合的冲突,只能以死殉情。她旧地重游,欲寻旧梦,但伊人已不可见矣。于是她亲手画了自己的写真,置于匣中,然后一病而亡。父亲按她的遗嘱,将她埋在梦见柳梦梅的花园中,将装有写真的匣子放在墓前。柳梦梅赶考路过此地,见着这写真,一见钟情。于是杜丽娘的鬼魂赶来与他相会。只因这真情未灭,感动冥王,又让她还魂,破棺而出,与柳结成夫妇。这一段情节从现实角度看,是荒诞离奇的,不可想象的,但从其凝结着作者的情感信念角度看,又是真实的。正是在这里,她的执着的追求的性格特色表现得最为充分。这种追求甚至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可见其强烈到了何等地步。作者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这里,情已经变成了一种超验的对象,被神化了,它可以脱离肉体,超越时空,具有永恒性和支配性。不屈反抗是杜丽娘性格第三阶

段的突出特征。这也是她性格完成的阶段。如果只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是明代流传很广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的女主角,为汤显祖的《牡丹亭》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情节,并且经由《牡丹亭》而闻名于世。《牡丹亭》中的许多部分还沿用了话本中的故事情节,如:【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着话本中的若干原句。下面是给大家的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舞台形象 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 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 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惊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 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

浅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浅论《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姓名:刘作林考号:210110100112 考区:昭通市昭阳区 摘要:《牡丹亭》是中国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它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歌颂妇女个性解放的赞歌。剧中的女主角不仅外貌端庄,而且具有过人的才学和智慧。杜丽娘从小就在被培养成世人眼中的大家闺秀,那个时代女子具有的一切优良品质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而她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她的“痴情”。 关键词:杜丽娘;美貌;一往情深;睿智 《牡丹亭》成功的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剧本我们了解一个至情至深的杜丽娘。曾有人把杜丽娘的形象概括为“妖”。我十分的认同这一观点,因为杜丽娘做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不敢为之的事情,她勇敢地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坚持不懈地与封建制度抗争,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那么,大剧作家汤显祖是怎样塑造这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呢?我将重点从“聪明美丽”、“一往情深”、“因痴而亡”、“因情而生”来论述她的性格。 一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 杜丽娘的美貌和才智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绝无仅有。有人曾赞誉为“西施之貌、文姬之才”。而如今的茫茫人海中实难再有这样的绝世才女。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一、体裁: 《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与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剧。剧本形式的文本在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汤显祖时期已经是明代后期了,而且是明代的传奇兴盛繁荣时期,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大量戏剧作品涌现,而汤显祖地《牡丹亭》更是明代后期戏剧发展阶段的划时代作品。 二、题材: 《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是明代戏剧的多数作品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颖,或者更有旧瓶换新酒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却在当时

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要看这出戏叙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 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汤显祖利用了几层线索去描述这个爱情故事,让这个故事不仅仅只有爱情这个层面,我们可以拨开云雾看到隐藏在爱情背后的几种题材。 1.梦境论:爱情发生总是需要契机与缘分的,而汤显祖的爱情充满了奇幻气息,故事的所有渊源都是由于一场超现实的梦境,杜丽娘无意识的梦却恰巧预兆了将来的爱人,成就一种真实。梦境成真或许是受到庄周的梦蝶的影响,这种题材穿越千年,让这个剧本眼前

牡丹亭教案

第三章《牡丹亭》 ?与元代剧坛上诸家并立、各有千秋的创作局面不同,明代剧坛总体上呈现出一峰独秀、群山环拱的气象。汤显祖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临川四梦”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一些中外学者曾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平行比较,认为这两位戏剧大师在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的东西方剧坛上,都作出了泽惠人类的卓越贡献。

汤显祖生平及创作(见教材)

传奇体制概说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传奇与杂剧的不同: –元杂剧分折(相当于“幕”),通常是一本四折一楔子; –传奇分出(相当于“场”),“出”无定数,短的十出、八出,长的也有一百出以上的。

–元杂剧都用北曲,曲调规定较严,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元杂剧中的每一折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也就是一个角色演唱。 –传奇则多用南曲,比较自由。一出戏中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各类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分唱、合唱、接唱等。唱腔主要是昆山腔(昆腔),到清代一般称为昆曲。

《牡丹亭》的题材来源 ?汤显祖称该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 词》)。 ?《牡丹亭》实以《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为蓝本。汤显祖点石成金,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 –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喜剧框架。 汤剧则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就连科考的盘 缠都要靠他人资助。 –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女婿则比登天还难。 –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的阵营十分单薄,剧本中则创造了腐儒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 厚完整。 –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坚定的反叛礼教和追求爱情,是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终还是禁不住青春的觉醒,春心荡漾,游园回来后的惊梦,与书生的梦回缠绵,大胆的追求爱情。无奈现实寻求不得,叛逆的她不惜舍弃生命,在阴间仍勇敢执着地继续寻觅,曲折回环。回到现实,又不得不征求现实的许可,偏安于封建礼教的矛盾形象。 初出闺阁——寤寐思服,求之不得 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组成了一个使人窒息的笼罩着禁欲主义的客观环境。在严格的家教下,一方面,杜丽娘稳重、文静、温良、柔顺,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深处又抑郁、愁烦、焦虑不安,被礼教束缚了身心,得不到自由而郁闷。当春香提议去后花园时,她也踏出了冲破礼教的一步。在花园里,她感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倾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杆,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如此美丽的后花园景致,却无人欣赏,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正当花容月貌,竟然锁在深闺中无人知晓,又联想到红颜难久,青春不再,不禁内心思绪澎湃。但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家庭的羁绊,只有把所盼望的在虚幻的梦中出现。在梦境中她遇见了自己钟情的青年,但是梦醒以后,周围还是森严冷酷的现实。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下,她对现实更为不满,对理想的要求就更为强烈。她梦醒以后,再去寻梦。大胆倾诉了对真情的追求。 人世两谐——因情死,为情生 寻梦不得,杜丽娘就因情而病,由病而死。但忠贞执着的杜丽娘,死对来她说是对爱情追求的一个新开始。她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那种大胆叛逆、不懈追求自由、爱情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死界限。杜丽娘历尽艰辛,终于在幽冥中找到了梦中的爱人。在这样一个阴阳合二为一、没有封建礼教压迫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一条与莺莺不同的道路,是先有欲,再有情。正因为她的觉醒是基于自然的本能,所以,她这自己选择道路的行为,也较莺莺更为典型,她的反抗也就更广更深,更有意义,也更见得压制她的封建礼教的反人道性。 她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 她性格的起点并不高。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比较,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更加浓厚,所以从情的立场考察,她性格的起点也远较莺莺为低,甚至没有莺莺那样的伤春伤春之情。在《闺塾》一出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她唱道:“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尽管她对父亲请来的先生陈最良略有厌烦,但是这是对先生的冬烘,而不是对礼教。在春香闹学时,陈最良威胁要打,经她求情后方才作罢。春香暗骂对方是“村老牛,痴老狗”,她还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批评春香。明确地站在陈的一方。这可见出她这时在个性要求方面还未启蒙,还很愚昧。在这时,她的头脑中除了封建礼教,没有别的。但这也因而使她较莺莺积淀下更多的的将要爆发的能量。正所谓物极必反。因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改变人的生理特点。 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作品详细的写到,这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古典文学中爱情描写的诗情画意,三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春光。美好的自然和古代文学中的诗意描写是外因,而生理的成熟则是内因。作品写出了这三种因素怎样在她身上发生作用的。而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的本我能与超我能够取得平衡,便是被社会视作正常的人。否则就要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而杜丽娘却偏偏无法得到这种平衡。因为本我对性本能的压抑过分强烈,远远超出了她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纵观明代后期的戏剧作品,不难看出汤显祖以其华丽的文辞、卓越的才情、新颖的立意、独特的构思以及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格律独树一帜,并创下了“临川”一派。翻开汤显祖的传奇作品,其中“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全貌。 在“临川四梦”中,作者最为得意,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是《牡丹亭还魂记》(以下简称《牡丹亭》)。作者自己曾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王思任《牡丹亭叙》引)沈德符《顾曲杂言》描绘《牡丹亭》问世的轰动效应是“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为杰出的最受读者欢迎的爱情戏剧。此剧的问世,赢得了当时和后世许多青年女子的同情之泪,留下许多富有诗意的遗闻轶事,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罗宗强、陈洪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357页) 可自我认为《牡丹亭》之所以在戏剧史上千古流芳,独居魅力,主要归功于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在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科举制度森严的明清社会,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为爱情而战的叛逆的反封建的女性形象。其中最令世人称道的女性,不外是,相国千金崔莺莺(王实甫的《西厢记》),血染桃花扇的李香君(孔尚任的《桃花扇》),世外仙姝林黛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而我则认为,杜丽娘是集这些女子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几乎挑不出瑕疵的、最为完美、最为理想的女性形象。 以下是我对杜丽娘性格特征的四点分析: 一、知书达理,本性善良 1、尊敬老师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千金小姐,属于名门贵族之家,但她并没有看不起穷酸潦倒的陈最良老师,而是表现出了一个学生对老师应有的尊重,每次见到老师,她都能向老师行礼问好。 其实,陈最良是个迂腐守旧的老秀才,他自幼习儒,头脑冬烘。他“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牡丹亭·肃苑》),向学生解说《毛诗·关关睢鸠》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牡丹亭·闺塾》)时含糊其词。其人,不但自己迂腐守旧,还用荆条责打春香,禁止春香领小姐去花园,“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牡丹亭·闺塾》)

分析《牡丹亭》主要人物形象

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一、剧情: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 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杜丽娘生于名门宦族之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她曾经安于父亲替她安排下的道路,稳重,矜持,温顺,这突出表现在“闺塾”一场。但是,由于生活上的束缚、单调,也造成了她情绪上的苦闷,引起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和怀疑。《诗经》中的爱情是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埋怨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太讲究门第,以致耽误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春天的明媚风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终于,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 梦中获得的爱情,更加深了她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梦境变成现实,“寻梦” 正式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她的游魂还和柳梦梅相会,继续着以前梦中的美满生活。这时,杜丽娘已经完全摆脱了满足一游魂来和情人一起生活,她要求柳梦梅掘她的坟墓,让她复生。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她到底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到底和柳梦梅成就了婚姻。杜丽娘形象有着相当高的典型性,她的遭遇和愿望有着广大的代表性。 2、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他 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他一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就被吸引住了。他为她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在烽火连天、刀兵遍地的日子里,不畏艰险到淮阳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这些描写也是生动的、同时他不畏强暴、刚强的反抗性格也是突出的。他敢于在金銮殿上揭露和嘲笑权高势重的岳父。他始终相信自己和杜丽娘的行为是正确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这种性格于杜丽娘交相辉映,使他们的爱情发出了更大的光彩。 3、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一个人的人物形象,首先要从这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感受人物所在的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任务的一定时代背景,才能从更深的一个层面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 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人公。《牡丹亭》是明代杜丽娘形象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即公元1598年,正处于明朝的中后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思想的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必然带有反封建色彩。《牡丹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剧作。所以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身处封建时代的杜丽娘不然带有当时的一定色彩,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惊>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因此,作为一个要表现传统封建环境中奋力只身抵抗封建教诲的孱弱女子形象,需要表现作者汤显祖希望获得的女性个性解放的主旨,主人公杜丽娘一方面,她必须在虚幻的世界里任自己情流飞泄;一方面,她必须在现实中她知书识礼、老成持重。要想获得自我身心的完全解放,就只能是在梦里或死后才能实现。 我们从杜丽娘身上,可以透视那个时代女性生命被窒息的状态,听到女性生命在呐喊的呼声。汤显祖把杜丽娘学《诗经·关雎》这个重要情节放在游园惊梦之前,这就给杜丽娘的青春觉醒增添了人文色彩。被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的《关雎》,竟成了引发杜丽娘青春觉醒的导火索——这种大胆见解充分体现了明代《诗经》学的新气象!真人荒唐地复活成了这个剧本的主线,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个性解放世界的呼唤。可以说,整个《牡丹亭》就是汤显祖为现实生活中被压抑女性提供心理补偿而量身打造的一个“白日梦”,它从诞生的那天起,便注定会成为千千万万女性心中的至爱。明、清两代,《牡丹亭》一直被列为闺阁禁书,林黛玉就是听闻了《牡丹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和“你在幽闺自怜”而心动神摇、相思成痴的;而才女冯小青更在看了《牡丹亭》之后写下了“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自有痴于

牡丹亭惊梦汇总

《牡丹亭·惊梦》教案 五河县新集中学陈宗华 2016年9月16日

《牡丹亭·惊梦》 【教学目的】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杜丽娘形象;《惊梦》的文化价值;戏曲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疑难字词句的解析 二、杜丽娘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三、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语】 《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曲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内容。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67岁。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四部剧作都以“梦”来构思情节,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叫“玉茗堂四梦”。玉茗是指白色的山茶花,而汤显祖酷爱白山茶。他家的庭院中有一株白色的山茶亭亭玉立,所以他的书房就叫“玉茗堂”。“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这首诗是当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后的心情写照。汤显祖自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xx《xx》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 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

牡丹亭杜宝形象分析

。汤显祖认为“世总为情”,“人 生而有情” 四、杜宝的形象与意义① 《劝农》说明杜宝的文治,平乱说明他的武功。汤显祖似乎在竭力把杜宝塑 造成一个完人:好人,好官,文韬武略,忠义仁厚,智勇双全(这些性格特征往往是 传奇主要人物的专利) 。胡判官因杜宝对丽娘网开一面,皇帝因其功绩而升擢。 从笔头上,作者一再肯定他的行为和操守。但偏偏是这样一个人,造成了自己的 家庭悲剧。作为一个臣子,父母官,他是成功的;作为一个家长,他却是失败的。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何况是独女。他对女儿的管教都是出 于爱,但是是按照自己的信仰,用自己认为最正确、对她最好的方式来爱。汤显 祖不吝笔墨说明这一点。“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药》) ,他认为是古 理不是人欲,目的就是传宗接祀。让“父母光辉”的女儿,只要求“知书识礼”。所 以,他把女儿关在与世隔绝的朱门深宅中,女儿昼寝,闲游,一定要管教;去了一趟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母亲也要惊惶失措,唯恐她惹动情思。请陈 最良教书,就是要他拘心。杜宝不仅要“存天理”,还要灭自己和家人的“欲”。但 他仍是痛惜女儿的。他告诉陈最良:“有不臻的所在,打丫头。”女儿死了,他悲痛 欲绝,对后事作了妥善的安排。就是升了平章,他也并不十分开心。属下只能虚 言安慰:“江南好宦游。急难休,樽前且进平安酒。看福寿有,子女悠,夫人又。”但杜丽娘还是辜负了杜宝的教导。石道姑说得好:“一来小姐有妖冶之名, 二来公相无闺阃之教,三来秀才坐迷惑之讥,四来老身招发掘之罪。”桩桩件件, 杜丽娘实在是不节不孝,连带说明杜宝家教无方。何况,杜丽娘的情,完全不同 于一般传奇中的“情”。对于柳梦梅,她是由“欲”到“情”。她并不是先爱上柳梦 梅,才有冲破“男女之大防”的选择,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因自然涌发的生命 冲动引向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恣一时之欢,由此蕴育了生死不忘之情。《惊 梦》、《寻梦》两出,唱出杜丽娘被禁制的生命渴望:“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 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 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 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样的情欲更是杜宝信奉的传统观念所不容的了。所以,就在证明了杜丽娘是人不是鬼之后,杜宝坚决不肯相认。柳梦梅害了 他爱的女儿的名节和自家清誉,他简直出离愤怒了:未见女儿,他不认女婿(《开 宴》:“老夫因围难分张,心痛如割。又放著等一个无名子来聒噪人, 愈生伤 感。”) ,金殿面君,他恨不得亲手把这个“妖女”再打死(《圆驾》:“此人欺诳陛下, 兼且点污臣之女也。论臣女呵,便死葬向水口廉贞,肯和生人做山头撮合!”) 。 这样败坏家声的女儿没有也罢;这样不合规矩的婚姻,如果不是一个“忠”字压 着,他是死也不肯认的。“理”,是他生命的指南和一生的信仰,他的一切行动均 由此支配,说他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士,一点也不过分。汤显祖用《劝农》、《折寇》、《围释》等出目,努力说明杜宝绝不是坏人,是国家 栋梁,是封建社会中常规道路上的成功者,这并不是为杜宝辩解。作者在前面越 是证明杜宝的好,后文不肯认女的情节就显得越突兀。观众会思考:这样一个忠 洁仁爱的好人,为什么她已回生,仍逼她去死? 而按照杜宝的逻辑,却是无懈可 击的:思春慕色,失身在前,不媒而娶,无主无见,这样的女儿不如死了算了。我 们发现,如果认女,他反而不是凭几部经典齐家治国的大儒了:他劝农是依例,他 抗敌是尽忠,他的行为完全是符合儒家规范的。偏偏这个女儿不争气,失贞失 节,还跑出来个盗墓贼的女婿。这是杜宝万万不能接受的。他的行动和态度是

杜丽娘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人物形象的自然性 杜丽娘是一位名门闺秀,父母一个是国家栋梁,一个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在严厉的家庭教化下,杜丽娘被塑造成标准的淑女;塾师陈最良,是个考白了头发的老秀才,只是拿社会教导自己的东西来教导杜丽娘,同样给予杜丽娘深重的压迫。而春香虽然是她的贴身女侍,但是由于无知,她无法理解杜丽娘。因此杜丽娘是孤独的。 在春香的扶持下,杜丽娘走出长年拘束自己的绣房,到空无一人的花园中游玩。在这里她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春天,也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和春天一样美丽。她惋惜眼看青春转瞬即逝去,而她却无能为力,不能自主,感到自己生存的荒芜和生命的空虚。自然春光触动了内心情怀,感叹“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把这少女在封建礼教压制下难言的苦闷和酸楚都表现出来了。汤显祖所展示的是作为一个健全人的自身天性对于情爱的需求和渴望,在此作者肯定人类对爱、青春和美的渴望的合情合理性。 梦中与持柳书生相爱,梦醒后却无依无靠,仍是冰冷的现实。于是第二次游园,杜丽娘支开了春香,独自来到花园,以安心寻梦。她追梦寻梦,苦苦寻找着梦中的美妙。在对梅树的倾诉中可以看出,这个梦是她全部生命的寄托。然而现实的一切不曾有丝毫的变化,反而更加冷酷,为此一病而亡。杜丽娘不是因爱情的被阻挠而亡,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在阴间,她的魂魄再次领略了生命的自由快乐。在梦中和阴间汤显祖展露了人的自然性的一面,将人的天性还原放大,赋予其合理存在和实现的权利,汤显祖大胆地承认和肯定了人的性欲和情欲的一种客观存在。 二、杜丽娘人物形象的社会性 《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之后,念念不忘媒妁之言,不忘柳梦梅的科举功名,这似乎与她在梦中与阴间一往无前的追求爱情的行为互为矛盾,实际上如此的描写和安排也许正是为了反映人性的另一面人的社会性的需求。 明代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空前强化;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束缚了妇女的身体和精神。杜丽娘根本没有机会像崔莺莺一样邂逅一个少年郎。对于爱情,她只能依靠自己的本能觉醒,依靠自己不懈追求。所以她的反抗比莺莺主动、彻底、顽强得多,也更艰难得多。 杜丽娘的对手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整个社会意识和社会势力。这个有情的人与无情的世界就这样无形而尖锐地对立着, 造成丽娘性格的反叛但却压抑,热情却又矛盾,人性的舒展与理学的压抑在她身上交织着。杜丽娘是世间多情女子的揉合,又具有独特个性:实现生命价值,超越生死,不懈追求。她无疑是古代少女追求自由爱情、反抗道德约束的先驱和代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杜丽娘的命运具有普遍性。 三、杜丽娘人物形象蕴含的作者自况

古代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窦娥从小就集人间苦难于一身:三岁丧母、七岁离开父亲成为童养媳、十七岁守寡,最后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窦娥形象在关汉卿笔下被塑造得光彩夺目。首先她是一个善良、孝顺和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她年轻守寡,一心只想和婆婆相依为命、安分守己地过日子,对婆婆也恪尽孝道。在公堂上,为了保全年迈的婆婆,她宁愿自己受刑,还屈招毒死了公公;在赴法场的路上,她首先没有想到自己的不幸,而是恳求官差走后街,以免婆婆见到她难过;临终前她对婆婆的嘱托,体现出她仍在为婆婆着想,仍在尽孝道,甚至在死后,她的灵魂还托梦给父亲,让他赡养婆婆,这些细节使窦娥的高尚情操得以充分展现出来,既使人同情,又令人尊敬,也使悲剧色彩更为浓重。 窦娥的另一个性格特征是她的反抗精神。窦娥从小经历的苦难为她的抗争奠定了基础。张驴儿父子闯入婆媳俩人的生活,是窦娥思想性格成长的开始。她把张驴儿推到,坚决不和他拜堂第一次展现了她出于本能的自卫。在张驴儿毒死自己的父亲,并以此威胁窦娥私休时,被窦娥断然拒绝,选择官休,展现了她绝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在公堂上不由分说被打后,窦娥才开始真正觉醒,对天地鬼神、王法官府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揭露。她的满腔悲愤之词实际上是对整个社会的否定。此后,窦娥走上了自觉反抗的道路。临刑前的三桩“无头愿”是她对统治阶级所进行的大胆的挑战,三桩誓愿的一一实现使窦娥从痛斥天地鬼神到支配天地鬼神,表现出昂扬的反抗精神。窦娥也不再是一个被同情、被怜悯的弱者,而是成为一个能够激励被压迫者奋起反抗的强者了。然而她的觉醒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关汉卿通过窦娥这个美好形象的被毁灭,揭露了当时美丑不分、是非颠倒的社会,从而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深思,对封建社会秩序的永恒产生怀疑,唤起人们的反抗意识。因此窦娥对当时社会的控诉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声呐喊,她的遭遇是元代广大人民悲剧命运的集中体现。 杜十娘形象:作为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杜十娘。 她是一个美丽聪慧、老练机智、性格刚烈、对爱情有着执着追求的风尘女子。虽然误落烟花,但她并不屈从于被侮辱、被践踏的“教坊名姬”地位,而是渴望、追求建立在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美满、真诚的爱情,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在确信李甲的爱情后,就与贪财冷酷的老鸨展开了种种斗争。终于凭借自己的机智、老练跳出了火坑。 就在杜十娘欢天喜地、憧憬着美好未来而随李甲南下归家时,软弱的李甲出于对父亲李布政的畏惧,在盐商孙富的挑拨教唆下,竟以千金之价将她卖给孙富,践踏了纯洁的爱情和她的希望以及理想。为了维护做人的尊严,刚烈的杜十娘没有把自己当作附属品而向李甲低声下气、委曲求全,更没有把自己降为商品任人买卖,而是怀抱苦心积累的百宝箱投江而死,用生命控诉了这个罪恶的社会,维护了她对爱情的理想和做人的尊严,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不屈性格。 杜十娘的悲剧,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悲剧。她为摆脱屈辱生活而进行的抗争实质是一场在市民意识推动下,争取做人权利的斗争。作者不仅塑造了一个外表与心灵皆美的灵魂,而且以深沉悲愤的笔触写出了这个美丽形象的被毁灭,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和门第观念的罪恶,控诉了封建礼教对新生的个性解放思想的残害和虐杀。杜十娘形象的光辉正在于她表现出了做人的尊严。她的投江,表明了她的真正觉醒,也表明了她对封建礼教最大限度的抗议。 杜丽娘形象:杜丽娘是一位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的千金小姐,是一个在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美丽、温顺、聪慧过人的少女。她的生活环境除了绣楼、书斋就是小小的庭院,她生活在一个无情的世界里。父母为了把她教育为符合封建闺范的淑女,请了一个陈腐的老学究做塾师。然而,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上还是盛开了一朵爱情之花。 杜丽娘是一个无情世界中的有情形象,她的爱情生长在不允许其生长的环境之中。杜丽娘是一步一步觉醒的:陈最良讲《诗经》是杜丽娘觉醒的催化剂,在杜宝和陈最良看来是宣扬后妃之德的《关雎》意外地将动了杜丽娘的情肠,唤醒了她蛰伏的青春。因此,一旦她面对菱花镜发现了自己的青春美貌,又步入生机盎然的后花园,她的惆怅无奈、痛苦委屈一并涌上心头。游园是她对封建礼教的一次大胆挑战,也是她觉醒的关键。大自然的春景在她的内心深处掀起狂涛,惊喜之余产生了青春难在的感伤,反映出她青春的觉醒和朦胧的个性解放要求。她向往着自由的爱情,这是她做梦的思想基础。无可排遣的春情闺怨越积越多,终于使她在梦中,得到了青年书生柳梦梅的及时抚慰。这时的杜丽娘已经由一个唯唯诺诺的大家闺秀变成了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子,也体现出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反抗。梦醒之后,面对美梦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杜丽娘陷入极度的悲伤,更加渴望梦中的幸福。由于寻梦不得,她陷入更深的精神苦闷,直至因情而死,是其叛逆反抗性格的升华;揭露了无情的封建礼教对人的合理欲望的扼杀。死后,她的幽魂与柳生相爱是那样的主动、大胆、热情、一往情深,最终,在这种至情的感召下,杜丽娘又因情复生,并在简陋的条件下和心上人喜结连理。在朝堂上,历经劫难的爱情却遭到父亲的反对,杜丽娘挺身捍卫,是其反抗性格的成熟。由于她在皇帝面前的据理力争,连皇帝也被她的深情所感动,甚至亲自主婚。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生死之恋和浪漫婚姻的礼赞。 杜丽娘积极奋斗、不断抗争的精神使她成为中国戏曲史上非常成功的浪漫主义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典型,她是一个不但美丽而且具有思想力量和时代特征的独具异彩的女性形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