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肺炎支原体(MP)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1]。据文献报道,MP全球感染率达9.6%~66.7%不等,已被认为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第三位病原体[2,3],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学者发现,2007年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发生率已是1999年的10倍,而且近几年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病例也有逐年增加的倾向[4]。现就RMPP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扼要介绍。

1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定义

尽管RMPP目前尚无确切定义,但临床基本达成以下共识: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正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左右,患儿病情仍未见好转);②患儿合并肺外多系统并发症,病情重(除严重肺部病变外还伴肺外多系统损害);③病程较长(一般可>3~4周),甚至迁延不愈,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症支原体肺炎。日本学者最近提出了RMPP的定义为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或以上,患儿仍表现发热,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继续加重[4]。

2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RMPP的发病原因主要与患儿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本身的发病机制尤其与免疫学因素的参与、混合感染以及发生误诊误治等有关。

2.1耐药机制的参与

目前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仍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以及地红霉素、泰利霉素等。然而,近年来已分离到大环内酯类对MP的耐药株[5,6],提示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经出现耐药,其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1靶位改变这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或甲基化所致。核糖体是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其组成部分50S大亚基的23S rRNA结构域V区和Ⅱ区上与抗生素直接结合的碱基点发生突变,导致抗生素与核糖体亲和力下降,从而阻止了抗生素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而引起耐药。目前已经明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甲基化基因erm编码甲基化酶可催化红霉素与细菌结合位点2058位腺嘌呤发生甲基化或二甲基化,从而影响二者之间的结合而导致耐药[7,8]。理论上讲,只含有一个rRNA操纵子的MP耐药性可通过点突变获得,但MP 可否与呼吸道混合感染的其他细菌通过转座子或质粒获得erm编码基因而引起耐药尚未完全明确。并且由于MP混合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故结合位点的甲基化是目前研究耐药机制的主要热点所在。

2.1.2主动外排目前已经明确,mef基因编码针对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但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及链阳霉素仍敏感,属于M表型耐药;而msr基因编码针对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及链阳霉素耐药,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仍敏感,属MS表型耐药。其耐药机制主要为基因编码一种特殊的细菌膜蛋白,该膜蛋白通过耗能过程将药物排出体外从而阻止药物作用于靶位点,以此降低药物的抑菌作用。

2.1.3药物灭活研究表明,细菌可产生针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钝化酶,破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7,8],但对于MP是否存在此现象尚未有此方面的研究报道。

总之,针对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临床抗MP治疗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混合感染时MP耐药机制的变化更值得深入探讨。

2.2免疫应答反应异常

MP感染后机体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关于MPP 患儿免疫功能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RMPP患儿较之病情轻及无肺外严重并发症的MPP患儿外周血的CD4+T细胞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明显降低,CD8+T细胞明显增高而致CD4+T/CD8+T比值明显下降,CD3+/HLA-DR+、CD3+/CD25+表达也下降。由于T细胞活化下降导致B细胞增殖分化不能,继而引起T细胞辅助的抗原特异性抗体产生障碍;并且还发现参与免疫调节的重要细胞因子也较病情轻、且无肺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发生明显紊乱,表现为血清IL-2水平明显降低,sIL-2R明显增加且恢复缓慢,而血清IL-5、IL-6、IL-8、IL-12、IFN-γ水平却明显增高,血清NO和TNF-α含量也明显增加[9]。上述这些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导致患儿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造成肺内炎症进一步加重,临床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快速出现肺部大面积受累,导致通气/换气障碍、呼吸衰竭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2.3MP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在MP感染的同时混合有细菌、病毒的感染并不少见。目前发现,MP主要是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混合感染。另外当MP感染时亦可直接影响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患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一些条件致病菌亦会乘虚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曹兰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儿科(上海200001)

·继续医学教育·

而入。

2.4误诊误治

因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X线胸片也可无特征性改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又处于正常范围或略高于正常,血清MP-IgM抗体检测的最佳阳性时间为1周左右,不适合早期诊断,部分患儿早期还可以无呼吸道症状而以其他多系统损伤的表现为首发症状,故易发生误诊误治,导致病情复杂化而发生RMPP。

3临床表现

RMPP多数以发热、咳嗽起病,热型多表现为稽留热[10],其病情比一般MP肺炎进展迅速,可短时间内出现肺部大面积受累、中到大量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肺脓肿、气胸等,严重者可致闭塞性支气管炎、肺不张甚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RMPP可累及多个肺外器官。Vervloet等[11]研究发现,MP感染时肺外损害发生率高达25%~50%,其中以血液系统受累最常见(50%),其次为皮肤(25%)、胃肠道(25%)、骨和关节肌肉(14%)、中枢神经系统(1%~6.7%)、心血管系统(1%~8.5%)受累。部分患儿开始可以无呼吸道症状而以其他系统的症状起病,故早期易误诊为病毒性肺炎或其他疾病而使用不恰当治疗方案,由此延误恰当诊治或使病情复杂化而导致RMPP的发生,因此在早期诊断思路上需提高警惕。当MPP患儿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还出现全身多系统损害,且病情日益加重、影像学表现日益复杂或严重时,应考虑RMPP的存在。

4诊断

诊断RMPP可参考以下标准:①临床表现病情重或出现严重肺外并发症;②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周无反应;③病程超过1个月仍迁延不愈;④符合《实用儿科学》制定的小儿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12]。除此之外,在临床上各种实验室检查对该病早期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4.1肺炎支原体培养

MP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被认为是MP检测的金标准。标本来源主要有咽拭子、气管吸出物、肺泡灌洗液等。但由于MP对培养条件要求苛刻,需要含胆固醇的特殊培养基,生长缓慢,一般需7~10d,作出正确判定需3~4周,故常用于科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4.2血清学检测

根据研究进展及实用性,血清学检测依然是目前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MPP的主要手段[13]。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4种:补体结合试验(CF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冷凝集试验及间接凝集试验。其中ELISA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快速、经济,为目前诊断MP感染的一种实用而可靠的血清学方法,已被各医院广泛采用。

MP感染后可诱导体液免疫反应,MP-IgM是机体出现较早的特异性抗体,它在7~10d产生,第3~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一般在2~4个月消失;MP-IgG在MP-IgM 产生之后出现,效价在1个月左右达高峰,持续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MP-IgG抗体阳性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但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MP-IgA出现较MP-IgM稍晚,但持续时间长,特异性强,如果同时测定MP-IgA、MP-IgM可起到一定的互补作用,提高早期诊断的价值。双份血清定量检测MP抗体克服了MP抗体高峰出现时间早晚不一的个体差异,弥补了因患儿年龄小、免疫力低、病程短以及感染轻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克服仅凭单份血清抗体检测可能漏诊的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双份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可以根据MP-IgG和IgM出现及增高的时间,推测可能受感染的病程。这种方法更为敏感,精确性、特异性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推荐确诊MP急性感染应强调双份血清(间隔2周)恢复期抗体滴度上升4倍或下降至原来的1/4或MP-IgM抗体滴度持续>1∶160[14]。

除检测MP特异性抗体外,尚有文献报告在MP感染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可测到血清P1蛋白抗体,原理仍与其发病机制有关。MP通过其表面P1蛋白黏附于宿主细胞而产生致病作用。目前认为,MP的170000多肽可能是MP主要致病物质即为黏附因子P1蛋白,MP-P1蛋白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是MP繁殖和致病的先决条件。

4.3聚合酶链反应(PCR)

PCR具有实验时间短、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等特点。国外文献报告,PCR法的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89.3%[15]。PCR-MP-DNA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无交叉反应的特点,需时8~10h,可用于早期诊断,但操作复杂,需用同位素,因而限制了临床使用。FQ-PCR则联合应用了PCR的DNA高效扩增、高特异性的探针和定量分析的光谱技术,不仅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还可用于判断疗效,但是它对实验室的条件要求较高[16],一般医院实验室难以满足。所以各种PCR技术在我国目前仍仅限于实验研究,尚不可能也不提倡在临床诊断中普遍应用。

4.4影像学

MPP的肺部X线异常率明显高于肺部体征阳性率,其表现呈多样性,病变以单侧为主,其中以下肺最多,右侧多于左侧,有时甚至是大片的阴影,有一定的游走性。另外RMPP还常伴有中到大量的胸腔积液[17]。CT表现为斑片状或大片阴影,查高分辨率CT(HRCT)可见马赛克灌注征象、单侧肺透亮度增加。RMPP的影像学改变比较明显,常表现为大病灶肺炎和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等。

4.5纤维支气管镜

可见病变部位的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还有多少不等的黏性分泌物附着,部分支气管通气不畅,管壁黏膜小结节样突起,管腔开口狭窄。因此纤维支气管镜也可作为该病诊断的手段之一[18]。

5治疗与预后

5.1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大环内酯类是目前治疗MP感染的首选药物。但RMPP 患儿往往对所用药物产生耐药而表现疗效不佳,并可能存在混合感染,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病情较重。在选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其发病原因、机制和肺炎支原体血症的存在。由于肺炎支原体血症患儿红霉素有效血浓度明显高于阿奇霉素,前者疗效优于后者,因此在肺炎支原体血症时选用红霉素的理由较阿奇霉素更为充分。还要注意的是,由于MP抗体存在于感染后的多个时相,因此治疗的起始点应该为血清学检测滴度≥1∶160,而不能仅凭血清检测阴性或阳性来决定是否用药。

由于RMPP患儿对常规使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和病情较重,常需联合用药。近年来临床上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利福平治疗RMPP并不少见。利福平是临床常用的抗结核药物,能够抑制敏感细菌的核糖核酸聚合酶活性,从而阻断核糖体的合成,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共同作用在蛋白质合成的不同阶段,因而对肺炎支原体有着协同的抑菌作用。临床应用结果已显示,对反复发热、咳嗽、病情迁延,并且合并有肺外器官损害时,小剂量、短疗程应用利福平的疗效较单一应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为佳,能缩短病程,且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如RMPP是因混合感染所致时,需要考虑联合抗细菌、抗病毒和抗真菌药物一起应用。

5.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尽管重症MP感染时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当RMPP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有肺外并发症时可以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已基本达成共识。有研究表明,MPP患儿初发和恢复期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较正常组明显增高[19],糖皮质激素药物能够抑制sICAM-1表达,从而阻断相关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在有效抗生素使用时,激素用法为:氢化可的松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5~10mg/(kg·d)或地塞米松0.1~0.25mg/(kg·d),静滴;或泼尼松龙1~2mg/(kg·d),分次口服,3~5d为1疗程。Tamura等[20]对6例RMPP患儿应用甲基泼尼松龙30mg/(kg·d)静脉点滴,连用3d后发现,所有患儿均在用药后14h内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也大为改善,还缩短了住院天数,减少了RMPP的发生,而且未发现激素的不良反应。Lee等[21]对15例RMPP患儿采用了泼尼松龙1mg/(kg·d)口服,连用3~7d,也取得了同样明显的临床疗效。值得注意的是,仔细分析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RMPP获得如此显著临床疗效的原因可以发现,使用激素的时间均在患儿发病后1周或10d左右,并且都表现出免疫反应紊乱的症状如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均较入院时下降,部分患儿血小板计数也有下降,尿β2微球蛋白明显升高,应用激素后这些指标均伴随临床症状的改善而恢复正常。至于RMPP患儿使用激素的剂量、使用途径和疗程,还需进一步开展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但糖皮质激素临床使用的成功经验也进一步证实了免疫机制的参与可能导致了RMPP的发生。

5.3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

肺不张是RMPP常见的肺内并发症,以往对于儿童肺不张以抗炎对症治疗为主,往往病程长,疗效欠佳。纤维支气管镜可以直接到达病变局部,清理黏液栓,减少阻塞,减轻炎症反应,对改善RMPP的预后可起积极作用。经纤维支气管镜镜下灌洗治疗可挽救RMPP患儿的生命,也可使临床对RMPP的影像学大片状阴影迅速吸收成为可能。

不过由于纤维支气管镜的技术条件要求高,费用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大,也制约了它在儿童RMPP的应用[22]。5.4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

由于RMPP的发病机制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因此当机体损伤较迅速且较严重时,除了对症处理外,还可以加用丙种球蛋白或细胞免疫调节剂等支持治疗。

尽管RMPP病情严重且迁延,但如果能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并在联合应用有效抗生素同时适当加用激素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Yang E,Altes T,Anupindi SA.Early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presenting as multiple pulmonary masses:an unusual presentation in a child[J].Pediatr Radiol,2008,38(4):477-480.

[2]Gaillat J,Elahault A,deBarbeyrac B,et al.Community epidemiology of Chlamydia and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LRTI in France over29months[J].Eur J Epidemiol,2005,20(7):643-651.

[3]Nagalingam NA,Adesiyun AA,Swanston WH,et al.Prevalence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Chlamydia pneumoniae in pneu-

monia patients in four major hospitals in Trinidad[J].New Microbiol,2004,27(4):345-351.

[4]Tamura A,Matsubara K,Tanaka T,et al.Methylprednisolone pulse therapy for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J].J Infect,2008,57(3):223-228.

[5]Morozumi M,Iwata S,Hasegawa K,et al.Increased macrolide resistance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8,52(1):348-350.

[6]Pereyre S,Charron A,Renaudin H,et al.First report of macrolide-resistant strains and description of a novel nucleotide sequence variation in the P1adhesin gene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 clinical strains isolated in France over12years[J].J Clin Microbiol,2007,45(11):3534-3539.

[7]辛德莉,侯安存,魏田力,等.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3):212.

[8]Bebéar CM,Pereyre S.Mechanisms of drug resistance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J].Curt Drug Targets Infect Disord,2005,5(3):263-271.

[9]Esposito S,Droghetti R,Bosis S,et al.Cytokine secretion in children with acute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and wheeze[J].Pediatr Pulmonol,2002,34(2):122-127.

oxide in asthma[J].Can Respir J,2008,15(2):99-106.[23]Michils A,Baldassarre S,Van Muylem A.Exhaled nitric oxide and asthma control:a longitudinal study in unselected patients [J].Eur Respir J,2008,31(3):539-546.

[24]Hobson L,Everard ML.Persistent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 human dendritic cells and influence of nitric oxide[J].Clin Exp Immunol,2008,151(2):359-366.

[25]张敬京,杨霁云,丁洁,等.肾病综合征患儿血和尿中NO与cGMP的变化及糖皮质激素对它们的影响[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0):635-636.

[26]Kawashima H,Kashiwagi Y,Watanabe C,et al.NOx(nitrite/nitrate)in patients with pediatric nephrotic syndrome[J].Pediatr Nephrol,2007,22(6):840-843.

[27]Ogra PL.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the virus,the disease and the immune response[J].Paediatric Respir Rev,2004,5(Suppl A):S119-S126.

[28]Le Berre L,HervéC,Buzelin F,et al.Renal macrophage activation and Th2polarization precedes the development of nephrotic syndrome in Buffalo/Mna rats[J].Kidney Int,2005,68(5):2079-2090.

[29]Akyol T,Bulucu F,Sener O,et al.Functions and oxidative stress status of leukocytes in patients with nephrotic syndrome

[J].Biol Trace Elem Res,2007,116(3):237-248.

[30]Abrera-Abeleda MA,Xu Y,Pickering MC,et al.Mesangial immune complex glome-rulonephritis due to complement factor D deficiency[J].Kidney Int,2007,71(11):1142-1147.

[31]Mcdonald NE,Wolfish N,Mclaine P,et al.Role of respiratory viruses in exacerbation of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J].

Pediatrics,1986,108(3):378-382.

[32]曹兰芳.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4):243-246.

[33]Moeller A,Lehmann A,Knauer N,et al.Effects of montelukast 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outcome measures in preschool asthmatic children[J].Pediatr Pulmonol,2008,43(2):179-186.

[34]Oommen A,Grigg J.Urinary leukotriene E4i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cute clinical viral wheeze[J].Eur Repir J,2003,21(1):149-154.

[35]Volovitz B,Welliver RC,De Castro G,et al.The release of leukotrienes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 during infection with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ole in obstructive airway disease[J].Pediatr Res,1988,24(4):504-507.

(收稿日期:2008-07-21)

[10]韩旭,辛德莉,李靖,等.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5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4):289-290.

[11]Vervloet LA,Marguet C,Camargos PA.Infection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its importance as an etiological agent in child-hood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J].Braz J Infect Dis,2007,11(5):507-514.

[12]吴瑞平,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71-1172.

[13]Korppi M,Heiskanen-Kosma T,Kleemola M.Incidence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ldren caused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serological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primary health care[J].Respirology,2004,9(1):109-114.

[1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上[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2):83-90.[15]Kim NH,Lee JA,Eun BW,et al.Compariso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the indirect particle agglutination antibody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during two outbreaks[J].Pediatr Infect Dis J,2007,26

(10):897-903.

[16]Honda J,Yano T,Kusaba M,et al.Clinical use of capillary PCR to diagnose Mycoplasma pneumoniae[J].J Clin Microbiol,2000,38(4):1382-1384.

[17]陈秋芳,余刚,张海邻,等.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及内镜特点[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42-45.

[18]丁圣刚,王亚亭.258例儿童支原体肺炎及并发症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7,12(7):741-742.

[19]曹兰芳,金燕樑,李琳,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SICAM-I的测定及其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1997,17(4):229.

[20]Tamura A,Matsubara K,Tanaka T,et al.Methylprednisolone pulse therapy for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J].J Infect,2008,57(3):223-228.

[21]Lee KY,Lee HS,Hong JH,et al.Role of prednisolone treatment in 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J].Pediatr Pulmonol,2006,41(3):263-268.

[22]陈志敏.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7):562-565.

(收稿日期:2009-12-01)

(上接第93页)

!!!!!!!!!!!!!!!!!!!!!!!!!!!!!!!!!!!!!!!!!!!!!!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空军总医院刘春灵 肺炎支原体(MP)主要感染儿童和青少年,主要导致肺炎,症候群简单:主要是发热和咳嗽;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原体的抗感染治疗。 支原体是能够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 物,广义上属于细菌类,也被称之为缺细胞壁的真细菌。因此MP感染抗菌药物治疗有效。广州儿童医院173例因重症肺炎死亡儿童的尸检肺组织标本,以巢式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MP,总阳性率为92.4% [1]。MP急性感染易导致肺炎,我们报告的一组双份血清确诊的住院儿童MP急性感染病例,体温峰值≥39℃者占91.6%,全部X线诊断肺炎[2];我们已报告的2组成人MP急性感染病例,X线诊断肺炎比率分别为77%和92%[3-4]。依照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社区获得性肺炎应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经验型治疗。因此我们以为对症状明显且来到医院就诊的MP急性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抗菌药物的选择 主要根据2个方面考虑决定:药效(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不良反应。多种抗菌药物对MP 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范围见表1。 1.因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对MP无效。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糖肽类的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2.从理论上说,只要不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对MP感染治疗均可能有效,但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显示:磺胺类、嘧啶类、多粘菌素、萘啶酸和利福平对MP均无效。体外药敏试验林可霉素(洁霉素)无效,克林霉素(氯洁霉素)有效,但有限的报告提示,克林霉素在体内可能没有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酰胺醇类的氯霉素,最低抑菌浓度虽在敏感范畴,但在敏感的临界值区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任何一种氨基糖苷类的任一品种均具有肾毒性和耳毒性。老人、小儿患者尽量避免使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抗菌作用差,又有明显的耳、肾毒性,因此社区获得性肺炎不宜选用本类药物治疗。同样,由于氯霉素对MP的抗菌活性低,且又有血液系统毒性,也不建议用于MP感染的治疗。 表1.不同抗菌药物对M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μg/ml) [5] 抗菌药物 MIC (μg/ml) 注意和建议 大环内酯类 肝毒性。 红霉素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肺炎支原体(MP)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1]。据文献报道,MP全球感染率达9.6%~66.7%不等,已被认为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第三位病原体[2,3],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学者发现,2007年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发生率已是1999年的10倍,而且近几年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病例也有逐年增加的倾向[4]。现就RMPP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扼要介绍。 1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定义 尽管RMPP目前尚无确切定义,但临床基本达成以下共识: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正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左右,患儿病情仍未见好转);②患儿合并肺外多系统并发症,病情重(除严重肺部病变外还伴肺外多系统损害);③病程较长(一般可>3~4周),甚至迁延不愈,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症支原体肺炎。日本学者最近提出了RMPP的定义为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或以上,患儿仍表现发热,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继续加重[4]。 2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RMPP的发病原因主要与患儿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本身的发病机制尤其与免疫学因素的参与、混合感染以及发生误诊误治等有关。 2.1耐药机制的参与 目前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仍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以及地红霉素、泰利霉素等。然而,近年来已分离到大环内酯类对MP的耐药株[5,6],提示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经出现耐药,其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1靶位改变这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或甲基化所致。核糖体是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其组成部分50S大亚基的23S rRNA结构域V区和Ⅱ区上与抗生素直接结合的碱基点发生突变,导致抗生素与核糖体亲和力下降,从而阻止了抗生素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而引起耐药。目前已经明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甲基化基因erm编码甲基化酶可催化红霉素与细菌结合位点2058位腺嘌呤发生甲基化或二甲基化,从而影响二者之间的结合而导致耐药[7,8]。理论上讲,只含有一个rRNA操纵子的MP耐药性可通过点突变获得,但MP 可否与呼吸道混合感染的其他细菌通过转座子或质粒获得erm编码基因而引起耐药尚未完全明确。并且由于MP混合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故结合位点的甲基化是目前研究耐药机制的主要热点所在。 2.1.2主动外排目前已经明确,mef基因编码针对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但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及链阳霉素仍敏感,属于M表型耐药;而msr基因编码针对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及链阳霉素耐药,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仍敏感,属MS表型耐药。其耐药机制主要为基因编码一种特殊的细菌膜蛋白,该膜蛋白通过耗能过程将药物排出体外从而阻止药物作用于靶位点,以此降低药物的抑菌作用。 2.1.3药物灭活研究表明,细菌可产生针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钝化酶,破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7,8],但对于MP是否存在此现象尚未有此方面的研究报道。 总之,针对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临床抗MP治疗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混合感染时MP耐药机制的变化更值得深入探讨。 2.2免疫应答反应异常 MP感染后机体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关于MPP 患儿免疫功能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RMPP患儿较之病情轻及无肺外严重并发症的MPP患儿外周血的CD4+T细胞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明显降低,CD8+T细胞明显增高而致CD4+T/CD8+T比值明显下降,CD3+/HLA-DR+、CD3+/CD25+表达也下降。由于T细胞活化下降导致B细胞增殖分化不能,继而引起T细胞辅助的抗原特异性抗体产生障碍;并且还发现参与免疫调节的重要细胞因子也较病情轻、且无肺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发生明显紊乱,表现为血清IL-2水平明显降低,sIL-2R明显增加且恢复缓慢,而血清IL-5、IL-6、IL-8、IL-12、IFN-γ水平却明显增高,血清NO和TNF-α含量也明显增加[9]。上述这些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导致患儿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造成肺内炎症进一步加重,临床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快速出现肺部大面积受累,导致通气/换气障碍、呼吸衰竭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2.3MP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在MP感染的同时混合有细菌、病毒的感染并不少见。目前发现,MP主要是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混合感染。另外当MP感染时亦可直接影响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患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一些条件致病菌亦会乘虚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曹兰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儿科(上海200001) ·继续医学教育·

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及诊断

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及诊断 支原体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大小为200nm.无细胞壁,仅有由3层膜组成的细胞膜,常与细菌的L型相混淆,两者的菌落相似,可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上生长与分裂繁殖,含有RNA和DNA,经代谢产生能量,对抗生素敏感。支原体为动物多种疾病的致病体,目前已发现8种类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中只有肺炎支原体肯定对人致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在20%马血清和酵母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初次培养于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呈圆屋顶形桑椹状菌落,多次传代后转呈煎蛋形状。支原体发酵葡萄糖,具有血吸附作用,溶解豚鼠、羊的红细胞,对美蓝、醋酸铊、青霉素等具抵抗力。最后尚须作血清鉴定。它由口、鼻分泌物经空气传播,引起散发和小流行的呼吸道感染,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现在发现在成人中亦非少见,秋冬季较多。呼吸道感染有咽炎和支气管炎,少数累及肺。支原体肺炎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或各种肺炎的10%. 肺炎支原体在发病前2~3天直至病愈数周,皆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它通过接触感染,长在纤毛上皮之间,不侵入肺实质,其细胞膜上有神经氨酸受体,可吸附于宿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纤毛活动和破坏上皮细胞,同时产生过氧化氢进一步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致病性可能与患者对病原体或其代谢

产物的过敏反应有关。感染后引起体液免疫,大多成年人血清中都已存在抗体,所以很少发病。 衣原体肺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沙眼衣原体肺炎1975年有人开始报告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继发于包涵体脓性卡他之后。本病多由受感染的母亲传染可眼部感染经鼻泪管传入呼吸道。症状多在出生后2~12周出现,起病缓慢,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多不发热或偶有低热,然后出现咳嗽和气促,吸气时常有细湿啰音或捻发音,少有呼气性喘鸣。胸片显示双侧广泛间质和肺泡浸润,过度充气征比较常见,偶见大叶实变。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从鼻咽拭子一定要刮取到上皮细胞。也可用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酶免疫试验(EIA)检测鼻咽标本沙眼衣原体抗原。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诊断标准为双分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或IgM>1:32,IgG>1:512.也可应用PCR技术直接检测衣原体DNA. 2、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来源于家禽接触或受染于鸟粪,是禽类饲养、贩卖和屠宰者的职业病。人与人的感染少见。病原体自分泌物及排泄物排出,可带菌很久。鹦鹉热衣原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在单核细胞内繁殖并释放毒素,经血流播散至肺及全身组织,引起肺音质及血管周围细胞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潜伏期6~14d,发病呈感冒样症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有38~40.5℃的发热,咳嗽初期为干咳,以后有痰,呼吸困难或轻或重。有相对缓脉、肌痛、胸痛、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临床分析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1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其中60例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5 d,影像学与临床仍表现恶化,将其归入RMPP组,其余90例归入MPP组。比较两组患儿实验室数据、胸部影像学表现、纤维支气管表现。结果两组患儿单核细胞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MPP组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指标显著高于MP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RMPP组患儿支气管镜下有黏液分泌物阻塞,部分患儿出现坏死物阻塞、黏膜糜烂。患儿肺部有大片高密度实变影,伴有胸腔积液。MPP组患儿镜下可见部分水肿、黏膜粗糙、黏膜分泌物,无通气不良或阻塞表现,无坏死物阻塞与黏膜糜烂。胸片表现斑片状、云絮状阴影或大片密度增高影。结论RMPP 疾病发生与过强的黏液高分泌、混合感染、高凝状态、免疫炎性反应有关。 关键词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 多年来,RMPP的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RMPP 的方案,总结RMPP的特点,本研究收集了1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观察了这些患儿炎性指标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儿科治疗的150例MPP 患儿,有60例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5 d,但影像学与临床表现仍恶化,设为RMPP组,余下90例患儿组成MPP组。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患儿的肺部影像学特点、临床特点、疗效、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实验室检查包括CRP、LDH、CD系列指标、凝血功能(Fib、D-二聚体)、急性期血常规、血清铁蛋白(SF)、血清Galectin-7、免疫球蛋白等。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实验室检验 2. 1. 1 外周血白细胞两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单核细胞绝对值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于MPP组,淋巴

肺炎支原体简介

肺炎支原体简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人类在1944年已经从一个急性肺炎患者Eaton痰液中分离出来,当时命名为Eaton因子,1963年,正式 确认为肺炎支原体。 生物学性状: 肺炎支原体只是支原体的一种。 生物学分型:属于柔膜体纲,具体省略 细胞生物学:链接图标:源自外文综述肺炎支原体二 分裂繁殖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简介: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具有高度多态性,呈球形,分支张或颗粒状等形态。其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染色。大小为长0.2μg,宽约0.1-0.2μg,约为杆状细菌的的五分之一,故可通过一般细菌的除滤器。电子显微镜下支原体细胞膜的超微结构分三层,内外层含蛋白质及糖类;中间层含脂质,其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所以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等均可引起支原体细胞膜破裂而死亡。由于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肺炎支原体对理化的抵抗力较细菌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且不能独立生活与自然界,故其为寄生菌。因而对干扰蛋白合成及作用于

胆固醇的抗菌药物敏感,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有耐药性。菌体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其在无细胞生培养基生长缓慢,且绝对需氧,可1-6小时分裂一代,在含血清、胆固醇及酵母浸膏的培养基上培养2-9天可行程微小菌落,典型呈油煎蛋样。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支原体有两种,一种是引起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的支原体,第二种就是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致病的支原体,全名为“肺炎支原体”。这里讲的是肺炎支原体(以下简称“支原体”)。 发病机理】肺炎支原体能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首先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内吸取营养、损伤细胞膜,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损伤;继而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胀与坏死,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呼吸道分泌的SlgA对再感染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不够牢固。 其次诱导产生自身免疫抗体,产生交叉免疫效应。MP可能与多种宿主细胞膜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MP 感染后, 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并与相关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最终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发挥强大的免疫效应。 另外,产生各种细菌毒素,侵犯全身各处器官,可释放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内流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病因。它在社会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波动于10-25%。而且Mp肺炎每4-7年流行,间中爆发。在流行期间,其比率可升至50% 。我国相关研究显示MP肺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

综述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 赵雷综述宋文刚审校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或其它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 目前的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占CAP的10%}40%。据国内外的研究发现,MPP的好发年龄阶段为5一15 岁,婴幼儿和老年人也可感染。发病率在10%}30%之间,每2}6年在世界范 围内流行1次,流行期间发病率可高达50% o MP感染的发生率主要取决于受 感染社区的基本发病率、宿主的免疫力及生物毒力。在MP感染的流行病学 调查方面,目前不少国家都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MP感 染总体呈现出周期性流行的特点,每3一7年流行一次。在美国,1967年和1974 年分别发生2次流行;在丹麦,从1958年至1972年,每4一5年出现一次流行; 在口本,从1979年至1999年,每隔3}4年规律地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在韩国, 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初期大约每3年流行一次;近年来,MP感染流 行的间隔在缩短。儿童青少年是MP的易感人群,MPP的好发年龄阶段为5一15 岁,大多数成年人己经获得对MP的免疫。然而,随着人群经历过更长周期 的流行,易感年龄分布可能会有变化,比如,近年来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 趋势,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及老年人也易发生MP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好 发季节是秋末和冬初[i-z}。其临床特征是顽固性剧烈咳嗽。近10多年来,不 但5岁以下小儿MPP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好发年龄提前,且重症支原体肺炎 及难治性支原体肺炎逐年增多,表现为病情重,伴有多个脏器功能损害,对 药物不敏感,治疗效果差,迁延不愈,甚至危及生命或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支原体是细胞外寄生菌,属暗细菌门,柔膜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科, 支原体属。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是目前己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的原核型病原 微生物,形态多样,可呈球状、杆状、丝状等,能通过细菌滤器,繁殖以二 分裂方式为主。体外培养需要含胆固醇的特殊培养基,在接种10天后才能 出现菌落,菌落呈油煎蛋状,菌落很小,基本不超过0.5 m m。支原体的大小 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直径约为120}150nm,最小的直径仅为80nm,含DNA 和RNA,普通染色不易着色,革兰染色阴性,在有氧、无氧环境下均能生长,能耐冷冻,对热和干燥敏感,5 6 0C即灭活,3 7 0C时只能存活几小时,对青霉 素等通过抑制细胞壁的抗生素有抵抗力,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大环 内酉旨类药物敏感。 目前,MPP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现对近年来MPP发病机制进展 及与临床的关系综述如下: 一、肺炎支原体的勃附 自1960年开始,人们做了很多实验表明,肺炎支原体对宿主呼吸道勃膜 上皮细胞的粘附是其繁殖和成功致病的始发条件及关键因素之一。肺炎支原 体通过飞沫传播,当肺炎支原体随飞沫被吸入呼吸道后,即由肺炎支原体的 一种特殊顶端结构一勃附细胞器介导完成勃附过程。这种顶端结构具有引导肺 炎支原体滑行移动和勃附的功能,MP借滑行移动定位于纤毛细胞的隐窝内, 以其顶端特殊结构牢固勃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受体上,由此在呼吸道定 植,以抵抗纤毛上皮细胞的清除及吞噬细胞的吞噬,这是肺炎支原体致病的 先决条件,肺炎支原体的勃附细胞器由一个交互式的勃附素网状系统和勃附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新进展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6-09-22T15:01:54.6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3期作者:左佳 [导读] 由于儿童免疫力与抵抗力均相对较差,且曾与传染源有密切接触的经历,因此极其容易患上支原体肺炎[1]。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儿科 621100 【摘要】小儿支原体肺炎、原发性不典型肺炎以及支气管炎等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病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生物,并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能够使患儿产生头痛、发热、厌食以及咳嗽等症状。目前,对小儿支原体肺炎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本文主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其临床症状、诊断进展与治疗进展做出分析。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进展 前言 由于儿童免疫力与抵抗力均相对较差,且曾与传染源有密切接触的经历,因此极其容易患上支原体肺炎[1]。支原体肺炎能够使患儿产生呼吸系统病变,还能导致心肌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脑炎以及肾炎等疾病,甚至还会使患儿死亡。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一定传染源将支原体传播至人体呼吸道中。由于支原体的潜伏期较长,而且支原体肺炎早期产生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极易被患儿家长忽视;若将该疾病放任不管,则患儿会产生消化系统障碍、持续并反复的咽痛、头痛、咳嗽、高热、精神倦怠以及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胸腔积液以及咳血等情况,从而使患儿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地威胁。因此,对小儿支原体肺炎进行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主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其临床症状、诊断进展与治疗进展做出分析,为使该病症的认识广度与深度得到扩展。 1 小儿支原体肺炎疾病概述 在临床上,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一旦小儿患有此疾病,则应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否则会严重影响小儿的成长与身心健康。肺炎支原体能够不依靠细胞进行生存,且该病原体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是世界上最小并能进行自我复制的微生物之一[2]。在该病原体结构的透明腔中,能够看到一个浓厚的核状中心,该核状中心即为粘附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结合点。据报道,肺炎支原体与患儿进行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尖端结构。当呼吸道中存在肺炎支原体时,上皮细胞的表面受体上会紧紧地粘着尖端特殊结构,使纤毛与黏膜被清除,并使细胞被吞噬,从而引发细胞的毒性作用。由于粘附因子为PI蛋白,能够形成P30-P65、HMWI-HMW3与PI-P90-P40等蛋白复合体,进而在肺炎支原体的终端结构上进行定位,并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表面进行粘附,因此,使肺炎支原体获得良好的繁殖条件。 2 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与诊断进展 2.1 临床症状 小儿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年龄为3~14岁的儿童群体,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道不适[3]。然而,患儿的不同年龄段会产生不同的呼吸道不适症状与体征。具体为:年龄层较低的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呼吸道不适症状通常均为不典型,并常伴有呼吸困难与喘息等症状。年龄层较高的患儿,夜间多发剧烈阵发性干咳为其早期临床症状表现,其正常睡眠会受到严重影响;痰量较多且粘稠、时有血丝为其后期临床症状表现,严重者甚至还会产生喘息现象。另外,小儿支原体肺炎会使患儿肺部受到损害,还会损害部分患儿的组织器官与肺外系统并产生相应症状。 2.2 诊断进展 病原学检测为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标准,而主要诊断方法为快速液体培养法[4]。但是,快速液体培养法由于诸多因素被制约,其诊断价值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支原体肺炎进行诊断时采用的常规实验室检测技术为血清学检测,该检测方法具有价格低廉、检测时间较短的优点,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该检测方法中最常用的试验方法。影像学检测能够诊断支原体肺炎发病早期的患儿,并能够将漏诊的几率进行降低。荧光定量PCR检测具有检测耗时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定量准确以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因此能在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式中准确地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但是,由于该检测方法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难以在基层医院中进行使用与开展。基因检测法虽然检测耗时也较短,特异性也相对较高,但是该检测法价格偏高,所以,广泛普及于临床治疗中尚有难度。 3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进展 目前在临床上关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该方案能够针对支原体不断上升的耐药发生率进行相应的治疗。②纤支镜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有研究数据证实,该手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总有效率大于90%,疗效极为显著。③免疫干预方案。我国有研究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支原体肺炎患儿在实施免疫干预后,其抗生素疗程、病程均有所缩短,且复发率显著降低。④激素干预治疗法。短程的激素治疗能够将患儿在进行敏感抗生素治疗基础上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地改善,同时还能将其并发生发生率进行降低。⑤抗生素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具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目前,在临床上有着较多种类并能够对抗肺炎支原体的抗生素[5]。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应将各种抗生素的禁忌症与适应症进行充分地掌握;同时,还应将支原体肺炎患儿所处的年龄层、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具体信息进行结合,从而使患儿的合理用药得到有效地保障。 结语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原发性非典型肺炎。一旦自身免疫力较差的儿童在生活环境中与传染源进行接触,其患上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高。该疾病不仅使患儿产生相应的肺部症状,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组织器官产生障碍,进而使患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因此,医学界应采取相应的检测方法对该疾病进行准确地诊断,并对其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持续地研究与探索,从而达到使支原体肺炎患儿尽早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丽莎.阿奇霉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中应用方法的研究进展[J].哈尔滨医药,2015,35(S1):109. [2]娄兴旺,梁玉巧.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02(08):1435. [3]杨光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J].健康之路,2016,15(01):24. [4]王月艳,叶代祥.小儿支原体肺炎抗菌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4):3181-3183. [5]余德钊,徐嘉辉,王利.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及中西医治疗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34(08):815-818.

支原体肺炎

1、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特点不包括 C A.咳嗽重 B.肺部体征不明显 C.青霉素治疗有效 D.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 E.多见于年长儿 2、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恰当的是 C A.多无发热 B.小婴儿多见 C.剧烈咳嗽突出 D.肺部体征明显 E.头孢菌素治疗 3、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是 E A.氨基糖苷类 B.耐青霉素酶的部分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C.青霉素G D.氟喹诺酮类 E.大环内酯类 4、治疗支原体肺炎,首选的抗菌药物为:(c)

A.青霉素 B.磺胺类 C.红霉素 D.庆大霉素 E.链霉素 5、支原体肺炎自行消散的时间为:(B) A.7~10天 B.3~4周 C.11~20天 D.2~3天 E.3~5天 6、诊断支原体肺炎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B A.临床表现 B.肺功能检查 C.X线表现 D.血清冷凝集试验 E.培养、分离支原体 7、肺炎支原体肺炎最突出的临床症状是 E

A.年长儿多见 B.全身中毒症状不重 C.肺部体征不明显 D.高热 E.频繁、剧烈的咳嗽 8、支原体肺炎最常见的胸部X线表现是 A A.早期为下叶间质性改变,肺实变后为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 B.肺叶和小叶实变,叶间隙呈弧形下坠,多发性蜂窝状脓肿形成 C.肺叶或肺段实变,呈多发性、周围性肺浸润,可伴气囊肿 D.呈叶、段分布的炎性实变阴影,在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气道征 E.病变多在肺上部,呈大片浓密阴影,密度不均,历久不消散,可形成空洞9、支原体肺炎应用抗生素的疗程应是(D )。 A.体温正常后停药 B.症状基本消失后 C.1周 D.2~3周 E.4~6周 10、支原体肺炎的好发年龄 C A.小婴儿 B.幼儿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方法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方法 红霉素、交沙霉素和四环素类治疗有效,可缩短病程。红霉素 0.5g,每8小时一次;交沙霉素的胃肠道反应轻,其他副作用少,效 果与红霉素相仿,用量1.2~1.8g/d,分次口服;四环素0.5g,每6 小时一次。治疗须继续2~3周,以免复发。咳嗽剧烈时可用可待因15~30mg,一日3次。 2、海蛰芦根汤:海蛰100克、鲜芦根60克,洗净共煎吃汤。适用于急性加重期及慢性迁延期咳嗽痰黄、胸闷气急、口干便秘患者。 3、黄芪党参粥:黄芪40克、党参30克、山药30克、半夏10克、白糖10克、粳米150克。黄芪、党参、半夏煎汁去渣代水,与 山药、粳米同煮为粥,加入适量白糖,连服数月有补益脾肺之功。 适用于稳定期肺脾气虚者。 4、百合麦冬粥:鲜百合30克,麦门冬9克,粳米50克。加水 煮成粥,食时加适量冰糖。适用于稳定期肺肾阴虚者。 5、人参胡桃汤:人参3克、胡桃肉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稳定期脾肾阳虚者。 6、蜜梨汁取大梨1个(或小梨2个),蜂蜜30克。将梨洗净切薄片,放入锅内加水2~3杯,加入蜂蜜,以文火煮沸后5分钟,梨熟 即可。分2次喝汤吃梨。本方有润肺凉心、清燥将火、止咳化痰之功。适用于久咳不止的老慢支病人。 7、冬虫夏草汤: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具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的功效。选用天然氨基酸含量较高的福临门冬虫夏草,粉碎后服用,每次1.5克,每日2次,连续服用一个月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均可明 显的改善。 8、白萝卜生姜汤取白萝卜120克(洗净切片)、鲜生姜(洗净切片)60克、白糖20克。加水1200毫升,以文火煎萝卜、生姜15分

钟后,倒出煎液加入白糖,分2次早晚饭前服。本方有温肺化痰、润肺生津、解表止咳之功。适用于肺寒咳嗽、多痰、虚弱的老慢支病人。

肺炎支原体资料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空军总医院刘春灵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型性、能通过滤菌器、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迄今分离到的支原体已达150余种,已确定与人类疾病关系最大的有3种,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是其中的一种。MP在国内外都是儿童和成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主要导致肺炎,所有肺炎的15-20%,约50%的儿童和青少年肺炎是由MP引起的.因此MP肺炎(MP pneumonia,MPP)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迄今为止,MPP仍缺乏快速、可靠的诊断试验,因而临床确诊困难。 MPP的诊断包含两个层面:临床诊断(经验性)和结合了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的确定诊断。 一、MPP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辅助检查等特点经验性综合判断而出。MPP有着不同于一般感染性疾病的的特点:一般肺炎多发于冬季,MPP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临床症状大多只有发热和咳嗽;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不高;疾病早期X线检查即可出现肺炎,约10%-20%的病例会出现肺不张;因MP无细胞壁,临床常用的、作用于细胞壁的、安全性高的治疗肺炎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对其无作用;因此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肺炎。综合上述特点,可作出初步的经验性临床诊断。 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包括直接病原体检测和血清学检测。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或经典的MP实验室诊断方法。 (一)直接病原体检测:主要有MP分离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P-DNA。检测用标本可取自可疑患者呼吸道的痰、咽拭子、鼻咽吸出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水等。 1、MP分离培养与鉴定:MP很挑剔,培养基的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生长速度慢,较一般细菌难培养;分离培养需要10-14天,而通常需要2-5周才能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通过生化反应和免疫学方法进行鉴定。还有其它影响因素,如MPP无细胞壁,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易被灭活;标本采集后接种到培养基的过程也是培养可能失败的一个环节。由于其费时、费力、阳性率低,实际临床已经弃用此方法,目前主要用于研究性项目。 2、PCR法检测MP-DNA:PCR是一种模拟体内DNA复制的体外扩增法,以其灵敏性、特异性高,检测所需时间短,能够直接从标本中检出病原体并可定量及分型,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如SARS、禽流感、A/H1N1流感的确诊都主要用此方法。常用于MP 检测的是双引物两次扩增反应的套(巢)氏PCR(nested PCR,nPCR)和基于荧光能量传递技术的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其中实时定量PCR可以检测到少于5个基因拷贝的MP。美国1996年的一次MP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对部分患病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以PCR检测MP-DNA阳性率为57%,同样患者的MP培养阳性率仅5%。 3、直接镜检:MP没有细胞壁而没有固有型态而呈高度多型性,且革兰氏染色不易着色,因此难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二)血清学检测:检测MPP患者血清抗体有多种方法,传统、经典和常用的有4种,为冷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冷凝集试验(CA): MP感染后患者血清中产生一种非特异性冷凝集素(IgM型),可能是MP作用于红细胞Ⅰ型抗原,使其变性后产生的自身抗体。将患者的稀释血清与人O型红胞混合,4℃过夜,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放37℃后其凝集现象消失,故称为冷凝集试验。

及早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 5 个要点

及早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5 个要点 肺炎是全世界儿童因感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7 年肺炎估计造成约80 万 5 岁以下儿童死亡,占 5 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15%。 为提高公众对肺炎的认识,从2009 年开始,每年的11 月12 日被定为世界肺炎日。 在儿童肺炎中,肺炎支原体(MP)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病原体,可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10%~30%。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的差异很大。 部分患者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 周或以上,仍表现发热,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继续加重,这类患者定义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RMPP 的严重性 若对RMPP 早期判别不足,延误治疗时机,易导致重症肺炎,甚至遗留支气管扩张、肺不张等后遗症。

在临床中,及早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适时采取措施,可以给患儿带来更好的预后,同时也减少医疗纠纷的可能。 及早诊断RMPP 的要点 症状体征不平衡 有些患儿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发热时间>1 周,咳嗽症状严重,但听诊肺部啰音不明显,且胸片示肺内炎症不重; 部分患儿则呈现表现为高热消退较快,咳嗽不剧烈或仅轻咳,精神状况良好,但胸片示肺内炎症变重,可见大片实变影,听诊可闻及明显啰音。 化验检查特点 MPP 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4.6%、PLT 计数>400×109/L、C 反应蛋白(CRP)>19.5 mg/L、降钙素原(PCT)>0.13ng/ml、LDH >1474.5IU/L、IL-6 I>20.65pg/ml、IL-10>15.25pg/ml 时,应警惕该MPP 可能为RMPP。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继发血小板升高(PLT 计数>400×10^9/L)患儿,在MPP 重症发展早期预测中的价值,体现出较高的敏感性。 而CRP 是可以明确预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效果的预测指标,CRP 最佳界限值40.7 mg/L(如超过界限值,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影像学检查特点

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医有妙招

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医有妙招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改变。本病病程较长,特别是后期,咳嗽缠绵难愈,常表现为表里同病,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病情。 肺炎支原体感染潜伏期较长,可达2~3周。多数表现为咽炎、鼻炎、气管炎和毛细支气管炎,出现发热、头痛、畏寒、咳嗽、全身不适、明显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咳嗽初期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无痰或伴有少量黏痰,特别是夜间咳嗽较为明显,发生支原体肺炎的儿童占全部肺炎支原体感染者的3 %~10 %。肺炎支原体感染还可能引起呼吸道以外其他器官的病变,如心肌炎、肝炎、关节炎、肾炎、脑膜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耳炎、肠炎等。支原体感染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婴幼儿也不少见。其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 ■支原体肺炎诊断依据 1.好发于秋冬季节,一般呈散发,也可发生小流行。 2.起病缓慢,常有剧烈头痛,畏寒、发热、厌食、乏力等。咽痛、顽固性刺激性咳嗽,有时咳嗽迁延日久。少数患者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症。 3.肺部体征不多,仅有小水泡。 4.X线所见多有肺浸润性阴影。 5.红细胞冷凝集素试验阳性,尤其是滴度逐步增高。 6.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 7.痰、咽拭子培养有肺炎支原体生长。 8.青霉素治疗无效。 祖国医学并无支原体肺炎这一病名,相当于中医文献中所述的“肺闭喘咳”、“肺风痰喘”、“火热喘急”,总归属于中医儿科“肺炎喘嗽”范畴,主要病理机制是肺气闭郁,肺失清肃,主要病理产物是“痰”。是由于外感风温或风寒,入里化热,与痰浊相搏,壅塞气道,灼伤肺络致肺气不能宣通,肃降失职而发病,故“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其治疗大法。 中西医结合组常规静脉点滴阿奇霉素,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前人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用肺炎1--4号方治疗支原体肺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初期邪气在表,尚未传里,临床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辨证属于风寒闭肺证。 服用肺炎1号方 炙麻黄3 g、杏仁10 g、半夏6 g、细辛3 g、

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新进展

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新进展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综合国内外报道,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好发年龄在5-15岁,发病率在10%-30%之间,每隔4-7年流行1次,流行期间发病率可升至50%,好发季节为冬秋季。近年来MPP发病率逐年增高,难治性MPP病例越来越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患儿出现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伴发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1、抗生素治疗 1、1抗MP抗生素目前公认有效的药物主要有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对 儿童来说,四环素类可使患儿出现牙齿黄染、龋齿、抑制婴幼儿骨骼生长;喹诺酮类可引起软骨 病;氨基糖苷类有耳毒性、肾毒性,因此上述3类药物均不适宜儿童使用。而大环内酯类由于针 对性强、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MPP的首选抗生素。第1代以红 霉素、白霉素、螺旋霉素及琥乙红霉素为代表,特点为血药浓度高、胃肠反应大;第2代以阿奇 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为代表,特点为胃肠反应小、组织渗透性强、抗菌作用强、半衰期 长;第3代是对第1、2代耐药株有效的酮内酯类抗生素,以泰利霉素、噻霉素为代素,具有强大 的抗菌活性和优良的药代动力学。 实验表明,MP可侵入血液循环引起临床症状,由此MP血症的概念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目前认 为,如果临床上治疗MPP要获得理想效果,就必须兼顾抗支原体敏感药物的血药浓度与细胞内药 物浓度的平衡问题,故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疗法。最常用的是红霉素、阿 奇霉素序贯疗法,即红霉素静脉滴注3-10天(体温正常、咳嗽减轻)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3天, 停4天后为1个疗程。为达到根治目的,根据病情按此方案重复2-4次,甚至4-8次。国外学者也 认为抗MP感染治疗应不少于3周。 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陆续出现了MP耐药菌株。目前耐药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主要包括:(1)靶位改变,基因突变或甲基化。(2)主动外排。(3)药物灭活。另有研究显示,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酮内酯类抗生素在体外培养时对MP抗药性是不同步的,红霉素、阿奇霉素 经过两三代就出现点突变,但仍具有抗菌活性;而泰利霉素需经过32代培养才出现点突变,具只 部分MP耐药。 1、2β内酰胺类抗生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混合感染率在8%-40%。多数学者认为对白细胞及C反 应蛋白升高明显或上述指标不高但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加用β内酰胺类抗 生素。 2、免疫治疗 由于MP可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并通过细胞因子介导广泛而异常的免疫反应,故目前相当一部分学者建议免疫治疗。 2、1糖皮质激素许多临床资料表明,MP感染并发肺外损害尤其是病情严重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症 状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但有的病例无显著改变甚至恶化。目前认为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指征:急 性期病情严重的MPP;肺部病变迁延而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外并发症者。 常用方案:甲强龙每次1-3mg/kg静滴;泼尼松1-2mg/kg.d分次口服,一般应用3-5天。使用前 注意排除结核感染。 2、2丙种球蛋白具有抗感染和调节免疫的作用,对于该药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应用指征, 多数学者倾向于MP感染较重、有肺外并发症或有使用糖皮质激素禁忌证者(如有明显免疫功能 缺陷)可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作为辅助治疗,但对一般MP感染者不应常规使用。常用方案: 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3-5天。 2、3免疫增强剂Kamivono等发现MPP患者即使出现药物抵抗也不一定会导致严重后果,宿主免疫 成熟是决定疾病严重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年龄小、病程长、免疫功能低下的MPP患儿可考虑加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研究新进展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研究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8-03-14T13:32:50.65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8期作者:王文清 [导读] 本文对MPP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肺外损害、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进展等做一综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 301900 摘要: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的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是目前支气管炎、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并且可导致血液、神经、消化、泌尿、循环等多系统及皮肤的病变,常年均可发病,冬春季多见,是儿童及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MP感染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每3-7年流行1次。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多见于年长儿童,发病率正逐年升高,且流行间隔在缩短,有越来越低龄化趋势。同时难治性或重症病例明显增多,尤其是学龄儿童,可表现为肺不张、胸腔积液、肺脓肿及坏死性肺炎,并可引起肺外并发症,甚至迁延不愈,成为儿科医生非常关注的临床问题。本文对MPP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肺外损害、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进展等做一综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治疗 一、临床表现 在儿童和青少年常见,婴幼儿也有发病。潜伏期约2-3周,四季均有发病,冬春季较多。症状轻重不一,有发热、厌食、咳嗽、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体温大多数在39°C左右,多数咳嗽重,初期干咳,继而分泌痰液,有时阵咳似百日咳样。体征依年龄而异,常表现为症状和体征的不平衡,(1)症状重,体征轻,表现高热持续不退,咳嗽剧烈X线胸片改变不重,听诊罗音不明显。(2)症状轻,体征重,高热消退快,咳嗽不剧烈,但X线胸片示肺内可见大片实变影,听诊可闻及管状呼吸音及明显罗音。MPP可合并渗出性胸膜炎及肺脓肿等。近年来,MP感染肺外表现逐渐受到重视,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皮肤损害多是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等;血液系统包括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胃肠道系统可见呕吐、肝损害等;肌肉、关节损害如关节痛、肌痛;心血管系统如心肌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最为严重,表现为脑膜脑炎、小脑损害等,王维、申昆玲[1]报道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脑梗死3例。MP感染还可引起泌尿系统损害,表现为镜下血尿,尿中白细胞,尿蛋白轻度增高。也可引起中耳炎,淋巴结炎,过敏性紫癜,还可使哮喘患儿体内过敏抗体升高,加剧哮喘患儿气道炎性反应等。 二、影像学改变 MPP早期肺部体征与肺部X线征象不平行,临床症状相对重而肺部体征相对少,胸片异常率明显高于肺部阳性体征,故对该病的诊断应强调早期拍摄胸片。病变多为单侧,大多在下叶,呈大片阴影或间质病变基础上并有斑片影。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报道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MPP有逐渐增多趋势[2],肺部体征多不明显或出现较晚,肺内并发症以肺不张为主。 三、实验室检查 MP的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清Ig-M抗体,冷凝集实验等,血清学检查是目前诊断MP感染的最好方法。MPP支原体抗体升高在病程的第2-4周阳性率最高,在1周内及4周以上则明显降低,IgM抗体阳性可作为急性期感染的诊断指标。外周血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而CRP多有升高,重症病例可出现淋巴细胞减少。CRP可能与检查时肺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3]。肺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以小气道受损为主,部分患儿可出现暂时气道高反应及气流受限的可逆性。此外,MPP还可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多见,其次还可合并病毒感染。 四、治疗 1.抗生素治疗 MP对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均敏感,但因四环素对儿童可引起四环素牙,喹诺酮类影响软骨生长,氨基糖苷类具有耳毒性、肾毒性,因此在儿童中只推荐使用大环内酯类。常用的是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婴儿予红霉素口服或静脉滴注7-10天。>1岁儿童口服或静脉滴注阿奇霉素5天,停4天,根据肺炎的轻重,再继续口服或静脉滴注阿奇霉素3天,停4天用3天,此方案可重复2-3次。因国内过度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耐药极为严重,产生的新型抗生素泰利霉素和噻霉素尚处于临床试用阶段。重度患儿多数合并有细菌感染,对痰培养合并细菌感染者,根据药敏加用敏感抗生素;对痰培养无细菌生长临床不能除外细菌感染者,可加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 2.激素的应用对于重症MP感染,因全身炎性反应重应尽早加用激素。对于MP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应用激素可促进并发症的早期恢复。使用前应排除结核感染。 3.丙种球蛋白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已在许多不同病原所致的重症肺炎治疗中应用。多数学者倾向于重症MP感染,肺炎并发症的辅助治疗,一般MP感染不常规应用。 4.其他治疗李军[4]等报道布地奈德吸入及口服抗过敏药能缩短疗程,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认为吸入布地奈德是MP感染的首选辅助治疗。谢木木等[5]应用西咪替丁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协同治疗MP感染,降低大环内酯类不良反应,疗效显著,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另外,中药制剂有一定免疫作用,有报道口服中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水平从而调节患儿免疫功能。对伴有胸腔积液的患儿应尽早行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对合并有肺不张者应尽早肺灌洗及体位引流;对有外科手术指征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对出院时胸片、胸部CT或肺功能仍有异常者一定要重视定期随访,如随访未恢复者可外科手术治疗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MPP患儿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减少MP对脏器的损害,避免并发症发生,降低复发率。如何解决日趋严重的耐药现象及降低难治或重症病例、开发新型制剂是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维,申昆玲等.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脑梗死三例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2):946-949. [2]陈小娟,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5):557-560. [3]李文郎,陈爱华等.MP-DNA CRP及白血球的联合检测在诊断支原体肺炎中的价值,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07-100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