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主育种是中国种猪企业提升种猪竞争力和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自主育种是中国种猪企业提升种猪竞争力和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T

1 可圈可点的育种发展历程——为种猪走向世界铺路一例:加拿大自主育种是中国种猪企业提升

种猪竞争力和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彭中镇赵书红刘榜余梅李长春徐学文朱猛进*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遗传育种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0)1.1 加拿大猪遗传改良历程中的重要事件(表1)

作者简介:彭中镇(1932-),江西吉安人,教授,长期从事猪的遗传改良研究,E-mail:2396818542@https://www.wendangku.net/doc/067085733.html,

*通讯作者:朱猛进(1974-),重庆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猪的遗传育种及动物分子数量遗传学,E-mail:zhumengjin@mail.hzau.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67085733.html,

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固然有赖于猪群所处环境之改善、管理水平之提高,但猪群本身遗传组成(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逐代改进则是从根本上起作用的。或者说,提升猪群生产水平的根本出路,在于给猪群一代代地施加选择压从而逐代提高有利基因或增效基因(increasing alleles,对数量性状而言)频率导致特征特性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改变。由于加拿大较早且坚持不懈地采取了前述一系列选种/育种组织措施,特别是有大量育种场参加的、涉及全国范围的《加拿大猪改良计划(CSIP)》的实施、种猪测定的扎实推进,BLUP 育种值跨群比较的实现,每个品种中全国排名最靠前的10%的顶尖注册公猪以及人工授精公猪均一一公布(不仅公布日龄、膘厚的EBV,而且公布该公猪的EBV指数的重复率即REP及其后裔数)[3],有力地促进了猪的品种发生深刻的有利遗传变化,也促成了核心群的投入从商品群得到一定的回报,促使育种的最终目的即商品群提质增效、猪肉生产者受益得以在某种程度上达到。

下面依序列举加拿大从1980年到2014年不同时段、时长核心群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化及/或其对商品群产生影响的一些报道证实上述措施的成效。

报道1:1980—1995年的15年期间

加拿大研究者对约克夏品种此时间段表型进展的解析得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结果:①达100 kg日龄,1995年较1980年缩短了20天,其中7成(14天)得益于遗传进展,而由于猪群健康、营养与管理因素的影响仅占3成(6天);②100 kg活体背膘厚,同时期的表型进展(降低4.4 mm)中竟有88.6%(3.9 mm)的进展属遗传进展[8]。结果表明,遗传改良在改变养猪生产面貌中的贡献率十分大。

报道2:应用BLUP前后的比较(表2)

由表2可见,背膘厚与达100 kg日龄的变化速度(改良速度)每年分别约为0.35 mm和1.5天,比1985年应用BLUP前的下降速度快50%和200%[2]。

报道3:1994—2003年的9年期间(表3)

1.2 加拿大核心猪群获得明显遗传改良,且影响到商品群生产水平与效益的提高

加拿大1985年开始实施《加拿大猪改良计划(CSIP)》给猪的品种带来了深刻的遗传变化。例如,1994—2003年的9年期间,杜洛克公猪达100 kg体重日龄提早了13.8天,每增重1 kg耗料减少177 g,背膘厚降低3.4 mm,估计瘦肉量增加1.19%。由核心群遗传改良导致上市肉猪(market hogs)性能也有显著改善,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量分别达到-13.2天、-3.0 mm、-161 g和+0.98%

报道4:2003—2009年的6年期间

加拿大的三个品种在这一期间,其日龄、背膘厚、产仔数的平均每年的遗传变化见表4。由遗传改良导致F1母猪和上市肉猪的变化见表5。

表5中省略了4个性状。测定结果分析表明,上市肉猪即杜×(约×兰)商品猪:上市时间提早7.5天,瘦肉率提高0.49%,眼肌面积增大1.69 cm2,千克增重耗料减少0.0103 kg,背膘厚降低1.00 mm,眼肌增厚1.98 mm;(约×兰)F1母猪:产仔数提高1.31头,其他性状分别提早6.2天,提高0.29%,增大1.04 cm2,减少0.082 kg,降低0.56 mm,增厚1.43 mm。父系指数和母系指数的经济效益均有所提升。

报道5:2008—2014年的6年期间

加拿大的三个品种在这6年期间,其日龄、背膘厚、产仔数的平均每年的遗传变化见表6,由遗传改良导致F1母猪和上市肉猪的变化见表7

从表9可见,加拿大是世界上实施全国统一的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最大的国家之一,性状改良显著,生产效益

提升。

报道6:1994—2014的20年期间(表8、9)

注:引自CCSI 2015 Annual Report

注:引自CCSI 2015 Annual Report

注:引自CCSI 2015 Annual Report

正由于加拿大长期坚持了对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其种猪和猪肉在世界上的声誉大增,以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种猪和猪肉出口国之一。据来自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2010—2015年6年期间加拿大共向40个国家和地区出

口纯种种猪96 718头(胡松和Carie Dusick ,个人通讯,2016)。猪肉出口,据CCSI 2015 Annual Report 所载,1994年加拿大出口猪肉28.9万吨,到2014年已增至115.3万吨,相当于1994年的3.99倍。

1.3 核心猪群的遗传改良对加拿大种猪出口的影响

然而,近些年来,种猪引种像潮水般涌来,向国外大批量引种成为了许多育种企业的常态,出现了“引种依赖”、忽视改良的现象。但这并未引起各方足够重视,并未见通过专题研究与舆论工具形成相对一致的共识,并未回答诸如花重金引入的可贵资源如何消化吸收,如何通过自主选育逐步形成“中国制造”产品等问题。因此,“引种依赖”长期持续不足为奇。

种猪“进口依赖”不容小觑,问题异常突出,已到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继续下去,对中国猪业和企业的持久发展十分不利。中国已成为多国种猪的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种猪产业的自主正常健康发展和中国种猪走向世界的步伐,违背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只有将此问题放到全局去考量与把握,才能求得观念的改变和面貌的改观。

2.3.1 问题产生原因的拙见

2.3.2 建议

1)有些企业领军人的“急功近利”,认为“进口种猪便捷立竿见影,选育投资大又费神、收效微、等不起”,只看到企业眼前的利益;或者缺乏中长期育种规划或计划,未做过顶层设计,或计划从不修订;或者不依靠育种副总、育种主管、育种团队和种猪测定、公猪站人员,不主动听取意见与建议;或从不召开领导班子或技术团队的专业会、读书会、研讨会;或者未做好不耻下问,未与下级、群众打成一片,而甘当“半个外行”。

2)有的行政主管部门、科技部门的“急功近利”,出于自主育种年份长、不能“短平快”、不能在任期内完成项目或任务、会影响“政绩”等的考虑,或不了解育种的特点,或不作为又不读书,或不尽责,而降低或不给予选育工作项目上或政策上的支持,削弱了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或氛围的努力。

3)用于引种的投入与用于引种后改良、研发的投入比过高。有些行政主管部门与企业的资金投向产生错位,丧失了自主选育来自外部或内生动力。遗传改良工作难于在短期内评估其绩效,因此,必须避免短期行为,摆脱急功近利观念束缚,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猪遗传改良事业发展之路。

1)建议有关主管部门专门做顶层设计,对种猪引种工作进行宏观调控与指导,出台指导意见:围绕减少盲目引进、一次性大批量引进、不做好引进前的信息检索调查摸底、不正确的引种方法等,以及有关引种程序、引种技巧、扩大冻精引进占比、加强猪精液检疫、鼓励引种后的自主选育工作等制定措施与意见,为种猪企业和担责部门提供支撑与指导。

2)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和舆论引导,帮助公众划清“引种依赖”和“适度引种”的界限,以及如何开展自主选育。

3)种猪企业面对当前严峻的竞争形势,要认清为避免在生产重组中被淘汰,创新是唯一出路。长江日报

2015年7月20日头版标题:“企业家:企业方生不死,唯有创新不灭”,建议种猪企业能体味其中涵义并落实到自主创新、自主育种上。

4)育种企业必须摆脱“急功近利”观念束缚,认清短期行为的危害以及遗传改良工作的长期性与连续性,这两个特性决定着我们难于在短期内评估和见到绩效,理论与大量实践证明,长期坚持测定与选择必有成效。加拿大猪改良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不懈坚持上下功夫,以至创造出遗传基础好的种猪群体。

5)企业家们十分担心,为测定与选择所付出的大量投入能否得到回报。这将取决于本文后面将讨论到的创新措施,以及领军人在创新驱动下有怎样的构想。创外种猪(引进品种猪)的引进、利用与组织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选育工作也已步入正轨。由于外种猪的生长、耗料与胴体组成占优,因而在提高我国生猪出栏

率、胴体重、瘦肉率、良种覆盖率与养殖效益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适度引种永远不可或缺,何况引种也是猪的育种措施之一。

2.2 种猪“引种依赖”现象异常突出,已到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2.3 “引种依赖”问题产生原因及整改建议

2.1 引种的成效

2 中国引进外种猪已取得成效,但必须摆脱“引种依赖”

新将可能帮助降耗提质增效。比如,欧美养猪发达国家猪育种企业早已联手屠宰企业在屠宰线上对胴体科学测定,评出每头猪的胴体等级,然后按级论价付给生产者以不等金额,达到屠宰商与生产者双赢的目的。再如育种企业,或联合外场,或自办宝塔式繁育体系,使核心群/场的育种投入在商品群中得到回报。

我国种猪业和猪肉产品正面临全球激烈竞争,必须改变瘦肉型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和中国已成为国外种猪大市场的局面。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在全面分析我国畜牧业面对国际竞争形势后认为,必须做好内功,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9]。作者同意这一观点,作为中国的种猪业,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好引进种猪,加以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自主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新品系或新品种,以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因此,自主育种是中国种猪业面临激烈竞争的根本出路。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照样面临激烈竞争。特别是互联网进入生活以来,更新淘汰已不鲜见,百年老企业,短短数年也轰然倒下。不思创新或创新停滞,被取代指日可待。企业领军人要展现自己对创新的不断追求;要提高企业中从事研发与创新性技术的人员占比,展现对创新意识强的员工的尊重与支持,共同把创新融入企业的血液中。

2011年,笔者在学习《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的精神后考虑到如何改变我国瘦肉型种猪长期依赖从国外进口的状况,于是提出了我国瘦肉型猪应该走“适度引进、改造创新、自主选育、形成特色”的改良之路[10-12]。我们的理解是:

3 中国种猪业面临国内国际竞争形势严峻,根本出路在自主育种

4 建议中国瘦肉型猪改良走“适度引进、改造创新、自主选育、形成特色”之路

引进的必要性:①为更新血统或增加血统数(三代之内彼此无亲缘关系的家系便是不同的血统);②为扩大育种群的遗传基础与变异,丰富育种群的(等位)基因资源;③为了在较高起点上改良纯种核心猪群,以提高该群选择性状和关联性状的平均遗传水平;④为满足开发新产品和某一育种目的之需;⑤在引进种猪的同时,可引进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因此,适度引进种猪或其冻精十分必要。

在植物育种学教科书上还将引种叫做“引种育种法”,在动物育种学中,虽大可不必成为独立的一种育种法,但在动物遗传改良技术中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措施加以利用。

当前的问题不在该不该引进,而在于要避免已发生过的下述问题:盲目追求种猪引进,目的不具体,不长远,或只为了眼前经济等利益,或为了轰动效应;低水平重复引进;一次引入过多,甚至一次一场(猪场)大量引进;高质量、高遗传水平种猪比例小;引种前未做好对引种国、引种场的调查摸底工作;未拟订引种计划(含科学的引种程序与方法),也未取得引种团队的一致看法;重引种,轻选育,如引进后不重视或不考虑如何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自主选育。

意即引进后,对其加以消化和改造,即一边消化吸收即摸底利用、为我所用,一边改造,为创新打基础。引进为了创新。这里的“新”有各种涵义。不要怕提“改造”二字,视“改造”为猛兽。

具体做法可以是:引入至本猪群后,利用其变异大、不同引入国和不同家系可能各有其特点的有利条件,通过设计式的、持续的、有一定新意的场内测定、选择与选配措施,提高核心群的平均遗传水平并形成具

4.1 适度引进4.2 改造创新

5 中国种猪育种走自主之路完全可行,前景看好

也叫自主育种。涵义是选育出来的“产品”,一是通过走自己的路创造出来的,具有创新性或原创性,即采用有特色的思路、或策略、或路径、或方法、或手段“制造”出来的;二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己的独特品牌。

一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立的兰德瑞斯品种猪(我们称之为长白猪),除原产国的Danish Landrace (丹麦长白)品种外,据我们不完全统计还有下列独立的品种:British Landrace (英国长白)、German Landrace (德国长白)、Swedish Landrace (瑞典长白)、Norwegian Landrace (挪威长白)、Finnish Landrace (芬兰长白)、Netherlands Landrace (荷兰长白)、Belgian Landrace (比利时长白)、French Landrace (法国长白)、American Landrace (美国长白)、Canadian Landrace (加拿大长白)、Australian Landrace (澳大利亚长白)等。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种,原因主要有:各国的消费要求、选种标准、饲养条件、生态环境有所不同,甚至来源上也有差异。来源上差异如:挪威长白是利用1900年引进的丹麦猪与当地中白猪杂交选育而成;德国长白是由1904年引进的丹麦猪与大白猪杂交育成(1953年宣布育成);美国长白则是在先后于1934年和1954年引进的丹麦长白与挪威长白的基础上育成

的。以上一些国家不是在改造进口的长白猪吗?

我国也有经过改造的同名进口牛、羊品种,如中国荷斯坦牛(Chinese Holstein ,原称中国黑白花牛),被改造的是荷斯坦-弗里生牛(Holstein-Friesian ,简称荷斯坦牛)和中国美利奴羊(Chinese Merino )。为何我们不能经自主创新育成有自己特点和优势的中国长白、中国大白和中国杜洛克猪呢?当然,要育成它们并非短期之事,但在有必要时就可将其纳入育种规划中。

后面介绍的由英国培育的“Meidam”纯种超多产母系猪也是一例,是用我国梅山猪改造的结果。

有可能时,应尝试在引进品种中引入中国地方猪“血液”以培育专门化母系。有些中国地方猪兼具肉质佳、繁殖性能好(如产仔多、母性好、发情明显、第一次分娩日龄小、第一个分娩间隔短、母猪利用年限长)、耐苦性(hardiness )强等特色,可尝试利用不同方法,向外种猪中导入这些基因,以培育出杂交体系中特别是配套系中需要的特色母系。

不通过杂交而用别的方式改造创新也不是没有可能。例如在某一品种中,发现一头或几头猪表现一种突变性状,包括目前有用或不可预测的未来可能有用的突变性状就可用选择手段加扩繁形成群体、形成品系。

其涵义是形成的“新群体”要有特色。限于篇幅,不予赘述。补充一点,形成特色应该考虑我国独特的地方

猪遗传资源在改造国外引进品种中的利用,或在配套系中作为亲本品系的利用。

5.1.1 严格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性质任务定位,制定细化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动态监管评估办法》,定期进行现场监管评估检查

4.3 自主选育

4.4 形成特色

5.1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可为企业自主育种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宏观调控支撑

建议当前要紧抓以下四条。

有自己特点的新的家系、新的小群体,或新的核心群(必要时尚可形成用于多场联合培育配套系中的某一个

有特色的亲本品系)。

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不能像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那样是“铁帽子”,若经核心场监管评估小组连续两次现场检查都不合格或排尾,可降为省级生猪育种场或取消资格。现在采用的在联合育种年会上进行汇报、答问的形

式不可能起到现场监督评估检查的作用。

受到现场监管评估检查并要求整改的场要写出整改结果报告。受到过现场检查的场不论其是否受到整改要求,都要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期刊上公开发表生猪遗

5.1.2 为早日实现EBV 跨群比较奠定基础,建议制定《全国场间猪种质遗传交流实施方案(2016-2020)》

5.1.4 加强用于核心育种群的公猪精液交换的公猪站的建设

5.1.3 为体现测定、评估、选留、更新、选配等育种工作的价值,建议试点实施屠宰场胴体分级并平行执行种猪优质优价政策

建议《方案》应明确每年目标、种质遗传交流进度、细化各项措施,并在部门“十三五”规划或其他文件里反映何时实现区域性或全国性EBV 的跨群比较和联合遗传评估。

在澳大利亚,其《全国猪改良计划》(National Pig Improvement Program, NPIP )于1995年制定。NPIP 的内

容就是一个猪的跨群遗传评估系统(across-herd genetic, evaluation system )[13]。这是该计划的一大特色。跨场遗传评估贯穿整个计划,说明跨场遗传评估(即我国所说的联合遗传评估)应是一条主线。缺乏它,《计划》便无多大意义[10-12]。

1)对公猪的选择远比母猪重要,故对公猪的选拔和公猪站的建设应格外重视[10-12]

①公猪的遗传影响远大于母猪(俗语说:“公猪好好一坡,母猪好好一窝”);

②公猪的选择强度比母猪大(公猪少,留种率低;公猪更优,选择差加大);

③公猪的选择准确性比母猪高(可利用的后代信息量增加,尤其是种公猪站的公猪);

④种猪跨场比较条件下群体变异度扩大(选择范围广;公猪血统增多);

⑤公猪的年更新率比母猪高(世代间隔更短)。2)讨论解决“用于核心育种群的公猪精液交换”[13]的种公猪站的命名问题

这里的命名专指能说明其性质与等级、有别于“用于社会化遗传改良与生猪良种补贴工作”的一类公猪站的统称。上面标题里的14字描述实难在文件和文章中表达。能否统称此类站为“猪人工授精中心(Swine AI Centre )”或“人工授精中心(AI Centre )”?此统称名有其特异性和优点,但应容许人工授精企业有自己取名的自由。

3)建议进一步明确此类大型种公猪站在核心场间遗传交流及增强场间遗传联系中的地位、作用与责任,研究如何给他们压担子,信任他们,发挥其在这些方面独特作用的具体措施

4)鼓励此类大型公猪站或人工授精中心开展有关建

设与学术问题的交流活动

5)制订鼓励此类公猪站开展以下活动的指导意见,并建立工作与研究试点

①开展AI 公猪后裔生产成绩的追踪调查与研究;②对AI 公猪坚持实施多次的动态遗传评估。AI 公猪的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随着其后代头数的增加而提高。对于大型种公猪站或AI 中心的AI 公猪,一要收集其后代的性能数据,以对AI 公猪进行再评估并试图发掘顶级公猪(top boar )。二要估计EBV 的重复率(REP )。加拿大每个猪品种的Top 10% of registered sires 以及A.I.Sire 的Sire Report 名册里的每头种公猪都有“EBV INDEX”与其REP 以及后裔数和涉及的窝数的记录[3],值得借鉴;

③对于经数次遗传评估、新发掘的顶尖公猪(Top boar )应加强其利用,在遗传交换上发挥其更大作用;还可多留其后代,也可作为半同胞信息对新公猪进行评估;

④对人工授精中心AI 公猪所交配的母猪的总产仔数进行调查。因为染色体相互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种形式)是造成早期胚胎死亡从而导致产仔数下降的因素之一。一般表现在与配母猪的总产仔数下降50%,给养猪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应进行这项调查,如发现这种遗传上低产仔数的公猪就应对它们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以便及时淘汰相互易位携带者公猪,防止相互易位的蔓延[15]。这一举措企业将在选种关键环节的坚持、创新性育种措施的启动以及品牌战略的实施上获得极大的投入支持并产生巨大内在动力,也是一些养猪发达国家早已实施的成熟经验。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政产学研分工合作进行。传改良计划执行情况的文章进行交流,接受公众监督。

5.2.1 只要紧抓影响改良速度(年遗传进展、年选择进展)的因素选种即可取得改良效果

5.2.2 种猪企业从事自主育种尚须有创新作为、克难前行精神

改良速度即年遗传进展(ΔGy ),其计算公式如

下:

1)性状的遗传力

遗传力高则改良速度快。因此,一要主测高遗传力(如活体背膘厚)和中等遗传力(如达100 kg 体重日龄)的性状,二要在给予测定群以合理营养水平、合理饲养管理的同时,给予此群每头猪以同等待遇,可控的内外环境一致,尽可能让个体表型值差异(测定群)接近于育种值差异,排出的名次尽可能接近于按育种值排名,使种猪测定这一“选拔赛”事公平合理。理论上解读,就是要尽可能地缩小表型方差中的环境方差来提高遗传力估值。三要注意实施同期同龄对比,并对各种固定效应进行校正。

2)表型标准差

进口的种猪由于每场购入头数多,且为幼年,当代及后代(加上分离)肯定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表型标准差较大,给了“选拔”(selection )以较大空间。

3)选择强度(即以标准差为单位的选择差)这一影响因素要靠我们敢于投入,主动施加最大的选择压,实践中每窝测定头数要尽可能地多,体重达100 kg 左右时选留时要严格,即所谓“多测精选少留”,落实到实践上就是“留种率要小”[留种率(%)=(结测时留种头数/结测时供选群头数)×100]。留种率小,才可提高选择强度。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育种手册(第二版)第一章之四有规定:“建议公猪留种率1%~3%、母猪10%~15%”,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付诸实施。我们要求留下名次处于前列的优秀公猪和优秀/优良母猪来生产下一代,因此,“多测精选少留”措施十分重要,但又是

种猪性能测定中最难熬过的关键步骤。

4)选择的准确性

这取决于选择方法与育种值的估计方法与被利用的信息量的多少(度量多次;利用多种亲属信息)。例如,要改良遗传力低的性状,如总产仔数,则要采取特殊的选择法,施加极大的选择强度,即中选率极低;采用家系指数选择法等。再如对于AI 公猪的选拔,在100 kg 体重时利用个体本身信息进行遗传评估被选留配种后,还要利用后裔信息陆续对AI 公猪进行遗传评估,以进一步选出最优秀个体加以充分利用。

5)世代间隔

这实际上是一个年更新率的问题。核心群的年更新率要小。

对上述影响因素推出的选择措施,若进一步加以延伸,可将选种(选拔)工作概括为四个环节、十六个字,即“科学测定,准确评估,严格选留(强度选择),适速更新”。

1)企业领军人面对竞争在管理和技术上要有改革创新精神,领军人的注意力要逐步从生产、营销转向有创新性的研发方面的思考

①踏实践行《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赋予本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②发展“智慧育种”,提升信息化水平,育种不闭关自守,企业内有人才检索国内外猪育种最新动态,广纳先进实用育种技术;

③“互联网+”为驱动,让互联网平台与本种猪企业的自主创新要求深度融合,甚至跨界融合,搞好本企业的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改革,力求降低育种、管理与

营销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增加效益,促进新产品诞生、发展新优势、提升竞争力;

④运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原理,试在中外结合饲养管理方式下进行测定选择,加上别的选择措施,长期坚持,有可能使种猪性能既优,又具有一定的抗逆性,少病好养;

⑤试行“品质育种”。比如,可试着导入优良地方猪种质到引进品种中,培育新的品系。从下例看是可行的,英国ACMC Pig Breeding Stocck and Pig Genetics 公司将梅山猪基因导入叫做“AC1”猪群中,通过许多世代的选择育成了产活仔数、奶头数、泌乳量得到提高,对舍5.2 种猪企业从事自主选育工作的可行性分析与创新作为

内、户外生产条件都能适应、性情安静(calm)、无应激、利用年限长并已被登记的名称为“Meidam”的纯种超多产母系猪(purebred super-prolific dam line pig)[16]。另外,还可试着借鉴国外活体测定肉质如肌内脂肪含量等的技术用于肉质性状的选择;

⑥技术上不赶时髦,不轻易随风倒,以遗传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全面衡量、正确处理如闭锁与开放、非近交与近交等等之间的关系;

⑦心怀人才战略,成立研发室、组、所。着力提高团队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使之成为改革创新、团结和谐、作风严谨、奋力拼搏的优秀团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给予人文关怀。

2)企业领军人团队做到本企业种猪育种计划一年一修订

重点放在其中的性能测定计划、公猪站及公猪再评估与选择计划、母猪年生产力记录系统与管理计划、场间遗传交流计划、父系与母系遗传改良计划、猪群健康管理计划、猪群饲养管理改革计划。

6 结语

加拿大的遗传改良工作在养猪业发展中日益显现其主导作用。国外在猪改良的组织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只不过需要结合国情予以创新,做出自己的特色,逐步走出自己成功之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自己国家的种猪育种组织工作大有进步,前景十分光明。但要坦承仍有不小的差距,类似前面那些加拿大的全国性数据我们目前还拿不出来就是一个例子。本文真诚地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及其智囊专家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尚祈做为参考予以关注。

未来,全球和国内产业重组都将无比剧烈,不思创新的种猪企业也可能败下阵来。饲养外种的育种企业领军人关键在围绕走中国瘦肉型猪自主育种之路,做个有创新思路、创新策略、创新路径、创新技术、创新团队、创新产品的常读书、用好书、勤思考的带头人和先锋,为企业提质增效献力,为国家打赢种猪逐步走出国门这一仗甘当铺路石。

参考文献

[1] Sullivan BP. History of swine improvement programs in Canada[R]. Canada:

McGill University, 1994.

[2] Sullivan BP, Dean R. National genetic evaluations for swine in Canada[M].

Proc 5th World Congr Gent Appl Livest Prod, 1994, 17:382-385.

[3] Agriculture Canada, Agri-Food Development Division. Canadian swine genetic

evaluation programe, sire and dam reports[M]. 1994.

[4] Trus D. Backfat thickness testing of pigs in Canada[Z]. Canada swine, 1995:59-

60.

[5] Chesnais JP, Sullivan BP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Canadian improvement

program[EB/O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67085733.html,/conference. 2002.

[6] Sample K. Canadian Swine Genetics:the Canadian Success Story [R].

[7] Fotin F. CDPQ test station: a better knowledge of terminal lines available on

the market. Advances in Pork Production–Proceedings of the 2013, Banff Pork Seminar. V ol.24. University of Alberta. 189-194.

[8] Chesnais JP. The Canadian Swine Improvement System[EB/OL]. http://jah.

asci. ncsu. edu/nsif/96 proc/csis. htm. 12/02/97.[9] 马有祥. “十三五”规划解读:新常态下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分析[J]. 中国猪

业, 2016, 11(1):16-21.

[10] 彭中镇.《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解读及实施中有关问题的讨论(待续)

[J]. 猪业科学, 2011(8):100-103.

[11] 彭中镇.《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解读及实施中有关问题的讨论(续1)

[J]. 猪业科学, 2011(9):100-103.

[12] 彭中镇.《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解读及实施中有关问题的讨论(续完)

[J]. 猪业科学, 2011(10):106-108.

[13] Crump R, Hermesch S. The National pig improvement program-update[Z].

AGBU Pig Genetics Workshop, Armidale. 2004:13-19.

[14] 农业部.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实施方案(2009-2020)[Z]. 2009.

[15] 彭中镇. 猪产仔数的遗传改良. 见:赵书红, 刘榜, 樊斌. 彭中镇文集[M]. 北

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174-181.

[16] 彭中镇, 刘榜, 樊斌, 等. 如何培育猪的配套系和制定培育方案[J]. 养猪,

2015(1):65-72.

致谢

加拿大猪出口商协会驻华首席代表胡松先生费心尽力协同该协会行政主管Carie Dusick女士提供了来自加拿大统计局的六年期间加拿大纯种猪出口数据,对于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