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上学了第二课时

我上学了第二课时

我上学了第二课时
我上学了第二课时

我上学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上学歌》,感受学校的快乐生活。

2、了解语文课本,大体知道语文书里的内容,知道要保护好课本。

3、知道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并努力养成好习惯。

教学重点:儿歌《上学歌》了解语文书的内容

教学难点: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一、歌曲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听了一首快乐的歌曲,你还记得怎么唱吗?

二、学唱歌曲

1、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

你上学了,你是小学生了!你能自豪的读一读这句话吗?(教师板书:我是小学生)

2、教师范读儿歌。(对学生提出要求:坐端正、拿好书、专心听)

3、教师领读。(教师提出读书要求:拿书姿势、不唱读、面部表情)

4、让学生自己读诗歌,分小组朗读。

5.班级展示: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背上小书包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语句来说:我去

上学校)

上学校干什么呢?(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来回答:学习、劳动)

四、跟唱歌曲

五、认识语文书

1、同学们手里拿的就是我们的语文书!我们来认识一下她吧!请大家跟我读:语文

(带领孩子们认识语文书的封面,并认读“语文”两个汉字,这里的要求只要整体认识就行。)

2、语文书里有什么呢?让孩子们充分翻看语文书,引导学生说说语文书上到底有些什么?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3、告诉学生图文并茂的语文书将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的爱护它。

4、小组合作认识目录、页码,在学生认识页码和目录的基础上,实践一下用目录去试着找找课文。

5、让孩子点课文,教师来范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教师要入情、入境地去诵读课文,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去,用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六、我爱学语文

你觉得教师读的好听吗?你学了语文之后一定会比老师读得还好听!咱们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呢?

1.一位女同学正在读书。他的坐姿端正,身体自然放松,双手拿书,书直立略向外倾斜,眼睛和书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图片出示,讲解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请大家按以上要求做:坐姿端正,身体自然放松,双手拿书,书直立略向外倾斜,眼睛和书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同桌互相纠正。教师巡视指导。

3.请坐的好的同学做给大家看。

4.咱们还要学会写字

出示图片:一位男同学正在写字。画面上,作业本平放,小男孩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本子一尺,两臂平放桌上,左手按本,右手执笔。他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笔杆下端,距离笔尖约一寸,同时用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支住中指,笔杆握得松紧适度,笔杆上端稍稍向右偏,紧贴虎口上,与纸面约成45度角。

5.请大家按以上要求做,看谁做得好?同桌互相纠正。教师巡视指导。

6.请做得好的同学做给大家看。

7.我们还能怎样学语文呢?(出示图片:讲故事,听故事)你觉得学语文好玩吗?

板书设计:我是小学生

我爱学语文

课后反思: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教案方案 一、教案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案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案创意 文言文教案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案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初中物理《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五、教学用具教师用:多媒体及课件。学生用:铁架台、电炉子、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干沙子、水、煤油、沙子、天平、温度计、手表、大烧杯、大试管、搅棒等。 六、设计理念 1.本节探究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2.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上学路上 教案

上学路上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上学路线图和玩交通安全棋,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2.在上学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路上玩耍,不要吃地摊上不洁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 3.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教学准备: 挂图、两张彩色纸、录像片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每天是怎么到学校的? 2.出示三张到校方式特写图。 二、议一议: 1.看录像(在商场门口玩,买零食吃,在地上拍卡片,在马路上玩小蚂蚁)。他们做得好吗?为什么? 2.联系自己的实际,在上学、放学的途中还有哪些不安全的事?在路上玩会有什么结果? 3.分组讨论,由学生推选组长,交流结束后由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4.总结:在上学的路上玩会迟到,会影响我们一天上课的情绪,吃零食摊上的食物不卫生,有时会生病。你可别小看这些小问题,如果你们不注意,有时也会变成大问题。 三、画一画: 1.我们每个同学的家住在不同的地方,从家到学校的路线也不同,你

们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在交流时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应说我家住在那里,从我家到学校先经过哪些地方,又经过哪些地方,最后经过哪些地方。 2.你们都很熟悉从家到学校,能把这些画出来吗?你们可以照图样画,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如果你们觉得这些图示不全,还可以另外补充。 四、评一评: 1.现在开始,用你们的笔在线路图上画出来吧,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在线路图上画得清楚。 2.分4个小组,同桌互相交流化的线路图。 3.组内交流,推选组内画得最好的同学上台汇报展示。 五、贴一贴: 1.在彩色小纸片上写上你们的名字,小纸片代表你们的家。 2.同学们都知道从家到学校的路线,现在老师有一张你们地区的简单的示意图,贴在黑板上,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边表示习,右边表示动。 3.根据你们家所处的位置,将准备好的笑的彩色纸贴到图上。 第二课时 一、议一议: 1.出示课件: 2.有谁能说说,课件中的小熊和小猴,他们做得怎样?他们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 3.和小熊、小猴说说心里话。 二、认一认: 1.课前老师不知你们注意在上学的路上有哪些交通标志,你能说一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劝学》教学设计 肖文锋 一、教案背景: 《劝学》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聆听其中济世忠告,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鉴于文言文读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严抓学生读准字音的训练和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结合本册书的“表达交流”模块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可以为学生就如何选取理论角度,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提供典型的说理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强、假、闻、”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虚词。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结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达标训练之《全程设计》语文必修三,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行文脉络。 四、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正字正音、辨词析句、疏理文意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全程设计》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三字经》的前面几句内容,进而由“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恶”。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学习环节中来。 (二)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上学路上第二课时

《上学路上》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 2.愿意做遵守规则的人,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3. 初步养成倾听、合作交流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 三、教学难点 初步树立安全及遵守规则的意识,学习保护自己。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交通“信号”大搜索 1.请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发现的交通“信号”。 2.请学生介绍自己认识的交通“信号”的作用,让大家猜交通“信号”具体名称。 3.请学生为交通“信号”分类,教师补充交通标志分类知识。 4.请学生通过连线活动,为交通“信号”找家。(或者将是准备好的交通标志发给学生,进行抢答游戏。)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评价。 小结:在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交通标志。它们用图案、符号和文字来表达特定的意思。告诉驾驶员和行人注意附近环境情况。这些标志对于安全非常重要,被称为“永不下岗的交通警察”。我们应该熟悉并爱护这些标志,不能任意损坏或在上面乱涂乱画,并且自觉遵守这些标志的规定。 (课前布置学生与爸爸妈妈一同关注上学路上看到的交通标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并能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对常见的交通标志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抢答游戏,可让全班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进一步认识交通标志,游戏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做到让教学回归生活。) 活动二:谨慎小心过马路 1.请学生观看交通安全视频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7089630.html,/u89/v_NDQ0MjcxNDI.html请学生说说受到的启发,教师及时评价表扬,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和安全教育。 21. 出示媒体,请学生讨论交流几种特殊情况过马路的方法。 3. 请三位学生模拟表演过马路,其他同学作为小交警进行辨析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过马路的方法。 小结:“过马路,要小心,先看左,再看右;回看左边来确认,细心大胆谨慎行”。 (一年级的学生对道路安全认识意识比较模糊,通过播放录像这一直观的教学辅助手段,形象生动,具有说服力。) 活动三:安全意识记心中 1.请学生讲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交通“信号”。 2.请学生讲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交通规则。 3.朗读书上的安全童谣,适当补充所学内容。 4.全班创作属于本班的安全童谣。 小结: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这些“永不下岗的交通警察”,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不断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总结:有人比喻,道路交通法规是用亲人的泪水,死者的血泊,伤者的呻吟和肇事者的悔恨换来的。因此,同学们从小就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培养起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从

《劝学》优质教案教学内容

《劝学》优质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上学路上-教案

2020-2021学年春季 上学路上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上学路线图和玩交通安全棋,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2.在上学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路上玩耍,不要吃地摊上不洁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 3.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教学准备: 挂图、两张彩色纸、录像片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每天是怎么到学校的? 2.出示三张到校方式特写图。 二、议一议: 1.看录像(在商场门口玩,买零食吃,在地上拍卡片,在马路上玩小蚂蚁)。他们做得好吗?为什么? 2.联系自己的实际,在上学、放学的途中还有哪些不安全的事?在路上玩会有什么结果? 3.分组讨论,由学生推选组长,交流结束后由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4.总结:在上学的路上玩会迟到,会影响我们一天上课的情绪,吃零食摊上的食物不卫生,有时会生病。你可别小看这些小问题,如果你们

不注意,有时也会变成大问题。 三、画一画: 1.我们每个同学的家住在不同的地方,从家到学校的路线也不同,你们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在交流时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应说我家住在那里,从我家到学校先经过哪些地方,又经过哪些地方,最后经过哪些地方。 2.你们都很熟悉从家到学校,能把这些画出来吗?你们可以照图样画,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如果你们觉得这些图示不全,还可以另外补充。 四、评一评: 1.现在开始,用你们的笔在线路图上画出来吧,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在线路图上画得清楚。 2.分4个小组,同桌互相交流化的线路图。 3.组内交流,推选组内画得最好的同学上台汇报展示。 五、贴一贴: 1.在彩色小纸片上写上你们的名字,小纸片代表你们的家。 2.同学们都知道从家到学校的路线,现在老师有一张你们地区的简单的示意图,贴在黑板上,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边表示习,右边表示动。 3.根据你们家所处的位置,将准备好的笑的彩色纸贴到图上。 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导学案第二课时

《孙权劝学》导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能理解分析人物形像。 2、理解文章的主旨 合作探究 研习课文 1. 整体感知: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 2. 句段品读 朗读全文,回答问题。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读书?吕蒙没有接受,他是用什么办法让吕蒙接受?你认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吕蒙一开始为什么不肯读书?后来他接受了吗?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他接受了?学习的效果如何?你认为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 (3)鲁肃为什么要和吕蒙结朋友?你认为鲁肃是个怎样的人? 3. 拓展探究:通过吕蒙读书前后发生的变化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达标练习 一、精读精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②若: ③益:④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 B. 治经为博士治:治理 C. 但当涉猎但:只 D. 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3、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释: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释: 4.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5.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6.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7.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8.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孙权、吕蒙、鲁肃三个人中,你最喜哪一个?为什么? 总结反思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

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图像题 例题. 例1 :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物质甲的比热容为() A.2.1×103J/(kg·℃) B.4.2×103J/(kg·℃) C.1.2×103J/(kg·℃)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练习: 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 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温度升高的比乙液体 温度升高的多 二.比例题 例2: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 各自吸收的热量之比为1:2, 而温度升高之比为2:3, 则甲、乙两物质的比热容之比为()A、3:4 B、4:3 C、3:1 D、1:3 练习: (1):甲、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的实心体,质量之比为3:1,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2:3,则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为 (2):两个铁块的质量之比为4∶1,升高的温度之比是1∶2,则两铁块的比热之比为_________,吸收的热量之比为_________. 三:课后作业 1.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酒精,分别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如图15-6所示,关于a、b两种液体的鉴别结论正确的是()

A.a的比热大,是水 B.a的比热大,是酒精 C.b的比热大,是水 D.b的比热大,是酒精 2.如图所示是王浩同学用相同的加热器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时,根据测量结果描绘的图象, 根据图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比热容分别为c 甲、c乙)() A.c甲>c乙,其中甲是晶体 B.c甲>c乙,其中乙是晶体 C.c甲<c乙,其中甲是晶体 D.c甲<c乙,其中乙是晶体 3.铜的比热是铅的比热的3倍,则使20 g铅升高24 ℃时需要的热量,可使20 g铜温度升高() A.24 ℃ B.72 ℃ C.8 ℃ D.12 ℃ 4.两个铁块的质量之比为4∶1,升高的温度之比是1∶2,则两铁块的比热之比为_________,吸收的热量之比为_________. 5.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是2∶1,质量之比是3∶1,若它们吸收的热量相等,则甲、乙升高的温度之比为________;若它们升高相等的温度,则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是 __________________。若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变成1∶1,则它们比热容之比是________。 6.初温相同的铁块,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使它们分别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立即接触,则() A、热从甲传到乙 B、热从乙传到甲 C、甲乙间无热传递发生 D、温度由甲传到乙 7.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因此()A.白天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B.白天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C.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D.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上学路上教案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5课上学路上教案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上学路线图和玩交通安全棋,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自己生命的情感。 2.知道在上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路上玩耍,不要吃地摊上不洁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 3.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一、课前准备 1.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实物投影仪 (3)道具:人行横道 (4)交通安全棋(40份) 2.学生 (1)每人准备一个骰子。 (2)调查和了解自己和周围同学在上学路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副关于上学路上的棋,(课件出示课题:5,上学路上),想玩吗?(课件出示棋谱)好好看看,应该怎样下?想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1),哪些地方要进?(2),哪些地方要退?(3),哪些地方要停?) 2.学生观察。 3.学生交流。 4.你知道这些地方为什么要被罚停和后退吗?这些做法有什么后果? 5.学生评述这些行为。 6.教师小结:对,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威胁我们的人身安全,在路上玩会让我们迟到,而小摊上的零食不卫生,吃了会生病。小朋友们,在我们平时的上学路上会遇到更多的事情,那么你又该怎么对待呢? (游戏是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游戏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同时,整堂课也可以看成是让学生完成一个活动任务——下棋,从知道游戏规则到深入地理解游戏内容再到从玩游戏中进行体会,让学生在“玩中学”。) (二)与生活联系,深化感悟 1.说一说 (1)在我们的上学路上,你还见过哪些不恰当的行为?这样做有什么后果? (2)学生回答 2.劝一劝 (1)(课件出示三组图片:路上玩耍、买零食、不遵守交通规则)遇到这些行为,你该怎样劝他们?选出一组劝一劝。 (2)学生练习 (3)学生发言 3.画一画 (1)我们每个同学的家住在不同的地方,从家到学校的路线也不同,那么你家到学校会经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试背诵全文。复述课文课文概括情节(根据课文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二、问题探究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明确: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语重心长,谆谆告诫。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 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 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反问句,语重心长,语气言辞殷切。重读强调。) ④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明确:孙 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3、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吕蒙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明确: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明确: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习、能虚心听取意见;才干谋略 大有长进。 4、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从中大可以看出鲁肃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吕蒙判若两人。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明确: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折服,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的进步之大。 明确: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明确: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 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 眼光看待人和事。 6、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7、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练习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 比热容(第二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比热容 【设计理念】 1.本节课首先用“漫画”创设问题情景,营造积极思维、气氛宽松的质疑环境,寻找提出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识过程。 2.让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本节课我设置了环环相扣的多个问题,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科学的猜想是许多发明创造的开始。 3.实验过程由学生设计,通过合作进行实验,并从记录分析讨论中学到规律性知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2.养成实事求是、新生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提出问题──猜 想──讨论──反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具和媒体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中,石棉台,酒精灯,热得快,蒸发皿,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烧杯等 【教学过程实录】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 (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进行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生(甲):吸收热量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生(乙):吸收热量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 (说明: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回答。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

劝学(2课时)

劝学(2课时) 教学目标: 1.文言知识:积累掌握“劝、假、绝”等实词的含义,“于、而、焉”等虚词的用法,“暴、知、生”等通假字。 2.通过探讨,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 3.理解比喻隐含的道理以及连用多个比喻内容又各有侧重的写法。 4.背诵《劝学》 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积累掌握“劝、假、绝”等实词的含义,“于、而、焉”等虚词的用法,“暴、知、生”等通假字 2.比喻论证所要阐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隐含的道理以及连用多个比喻内容又各有侧重的写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高一新生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段研习,扫除字词障碍,理清基本意思,特别注意采用示范教学,教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然后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中心,对学习内容作整体探讨。 本文比喻论证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比喻所隐含的意思。荀子认为“学不可以已”,要“积善成德”,这是中国古代关于获取教养的重要途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每天坐在教室里捧着书本学习,如果要问你“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老师可稍作停顿)很多同学的回答是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样的回答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如果这就是惟一的答案的话,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放羊娃”故事的循环中,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变得没有意义。 学习的最终目的最高境界不是票子、房子、车子之类,而是要获得文明的教养,提高生命的质量、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使我们有可能超越世俗的约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让生命经学习而逐步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高尚! 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已经向人们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荀子的名篇《劝学》。 二.作者简介: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名代表,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可以积善成德,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因此被放在《荀子》第一卷的第一篇。 可不用补充: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名代表,大家在以前还学过哪些儒家的代表,孔子(仁)、孟子(仁政),而今天我们

比热容教学设计优质课

(2)怎样保证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 (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些什么? 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的,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 2.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 想想议议: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用水做介质,把热量带到房中取暖,用水做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和生产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试举例. 三:展示反馈 1.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是5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4.质量为5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 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计算热量的公式:Q=_______________ 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那么公式又应是Q=__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点拨知识归纳 三、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1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比热容与生活 (三)热量的计算 1.公式:Q=cmΔt 五:检测巩固 1.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 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kg,温度降低到20℃,放出多少热量?(已知铁的比热容是0.46×103J/(kg·℃)) 3.质量为500g的某中物质,温度从20℃降到30℃,吸收了2.1×104J的热量,则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它可能是什么物质?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doc

株洲市外国语石峰学校学部年级教学设计 主备:陈建新审核: 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班级时间:课时教学内容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1、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2、理解人物形象极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极其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流 程自 学 一、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 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充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 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 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 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不二句话)①“不可不 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 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又 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 样的心态?“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 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③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 有何作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 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 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 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个性化修 改 展 示 三、合作探究 1、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 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 得更准。)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 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学期13.3比热容 第二课时(I)卷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学期13.3比热容第二课时(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1题;共22分) 1. (2分) (2018九上·潮阳月考)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对“煮粽子”的情景分析正确的是() A . “煮粽子”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大粽子的内能 B . 锅边沿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C . “粽子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 水温升高,水的比热容变大 【考点】 2. (2分) (2020九上·武侯期末) 质量为5kg的汽油用去了三分之一,剩下的汽油() A . 比热容为原来的三分之一,热值不变 B . 热值为原来的三分之一,比热容不变 C . 比热容保持不变,热值也保持不变 D . 比热容、热值均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考点】 3. (2分) (2016九上·思茅期中) 小轿车油箱里的汽油用去了一半,则剩下的汽油() A . 比热容和热值变为原来的一半 B . 比热容和热值都不变 C . 热值变为原来的一半,比热容不变 D . 比热容变为原来的一半,热值不变 【考点】 4. (2分) (2018九上·武城开学考) 在炎热的夏天,猛烈阳光照射下的沙滩和海水对比() A . 海水的温度更高 B . 沙滩的温度更高 C . 沙滩和海水的温度相同 D . 不能确定哪个温度更高 【考点】

5. (2分) (2019九上·九台期末) 将质量相同的铝块、铁块加热到100℃,取出后立即放入盛有质量相同、温度相同的两杯温水中,(c铁<c铝,不考虑热损失)使水升温最高的杯是() A . 放铝块的 B . 放铁块的 C . 两杯都一样 D . 无法判断 【考点】 6. (2分) (2019九上·保定期末) 炎热的夏天,小玥与家人到湄洲岛度假,她站在沙滩上脚感到烫,而当他站在海水中时脚却感到凉,这主要是因为水和沙子具有不同的() A . 热量 B . 热值 C . 内能 D . 比热容 【考点】 7. (2分)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大,隔着石棉网同时加热规格相同、分别装上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煤油和水的试管,至管内液体升温到40℃,这个过程中() A . 煤油温度先升到40℃ B . 同一时刻水的温度比煤油高 C . 加热相同时间,煤油吸收的热量多 D . 升高相同的温度,煤油需加热较长的时间 【考点】 8. (2分)下列各物理量中能反映物质特性的是() A . 比热容 B . 内能 C . 热量 D . 温度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Teaching plan for the second class of Sun Quan's persuading st udents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 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