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载的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载的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载的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载的

管理心理学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3、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两者研究的内容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侧面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B=f(P*E)

2、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联系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

(5)个案法

四、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一、管理学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1)早期管理理论

大卫.李嘉图:研究资本、工资、利润和地租

巴贝奇:《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发展了劳动与分工

(2)传统管理理论

艾末生:概括了管理效率十二原则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解决如何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

法约尔:强调了五种职能,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

(3)科学管理理论韦伯:提出组织管理理论

厄威克:八项原则

古利克:七种职能

2、行为科学理论

(1)人际关系理论:梅奥与罗特利斯伯格(社会人、非正式组织、提高职工的满意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A.人类需要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弗鲁姆:期望价值理论

麦格雷戈:X----Y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勒温:(非正式组织人人关系)团体力学理论

C.群体行为理论布雷德福:(研究人与人关系)敏感性训练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利克特:支持关系理论

布莱克和穆顿:管理方格法

(1)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2)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3、现代管理理论(3)系统管理学派:

(4)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和戴尔

(5)权变理论学派:

(6)管理科学学派:伯法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现象(见下页)

2、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

(1)认识过程:认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情感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想像等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人对现实的态度体验,包括情绪、情感、情操

心心意志过程:人在改造现实时不后困难,去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

学现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象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3)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特征:a.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

b.自觉的能动性

c.意志具有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d.意志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

e.意志具有坚持的作用

三、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

X理论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述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X理论的管理措施:

(1)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

(3)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2、“社会人”的假设

基本观点:

管理措施:

(1)管理人员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

(4)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

3、“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

基本观点: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

(2)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3)会主动寻找责任

(4)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像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

(5)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管理措施:

(1)管理重点的改变;重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而把物质因素放在次要地位。

(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既不是生产指导者,也不是人际关系调节者,而是一个采访者。

(3)奖励方式的改变。内在的激励。

(4)管理制度的改变。应保证职工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四、“复杂人”的假设(超Y理论)

基本观点:

(1)每个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层次也因人而异。

(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

(3)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其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

=========================================================================================== ===========================================================================================

第二篇个体心理与管理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一、个性的一般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两部分:(个性倾向性与个性的心理特征)

(二)个性的特征:1、独特性;2、整体性;3、稳定性;4、倾向性

(三)个性的形成过程:1、婴幼儿期;2、学生时期;3、社会时期

(四)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

2、家庭因素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

3、文化传统因素影响着解决冲突的方式

4、阶级和阶层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事物真善美与假恶丑

(五)个性的理论

1、特质论(个性是不可以改变的):就是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

代表人物:阿尔波物、艾森克和卡特尔

2、社会学习论(个性是可以改变的):

观点:(1)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取决于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的类似的行为的观察。

(2)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而有些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3)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

代表人物:米勒、达乐、罗特、班图拉

3、心理分析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

荣格: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想像型

阿德勒:强调个人争取优胜意识才是人的行为的主要内动力。意识才是核心

4、个性类型论

代表人物:荣格和麦迪

二、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气质的概念: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二)气质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是指如下三个方面的心理活动特点:一是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

二是心理活动过程的强度

三是心理活动的指向特点

(三)气质的类型

1、多血质,也称活泼型

2、粘液质,也称安静型

3、胆汁质,又称兴奋型

4、抑郁质,又称抑制型

(四)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1、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1)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3)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气质的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2)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

a、在一般的工作安排时,要注意满足工作对同一个个体具有几种气质特征的互补性要求

b、在工作分工中,要注意不同职位对气质的互补性有不同的要求。

c、在人员优化组合时,要注意集体对不同个体的气质类型的互补性的要求。

(3)、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三、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性格的概念: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

2、性格对气质也有影响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其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

求。

3、区别: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

环境的外来影响。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有优劣、好坏之分。

(三)能力与气质、性格的关系

1、气质是性格的基础,但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2、能力的发展可以促使某种性格特点的形成;而性格的特点又可能补偿能力的某些弱点。

(三)性格的特征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待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为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分为四个方面(1)强度特征;(2)稳定性特征;(3)持久性特征;(4)主导

心境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们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的类型

1、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内部、外部

3、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顺从型、独立型

4、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伦期?妮蒂雅《性格分析类》一书中的分类):活泼型

(多血质)、力量型(胆汁质)、完善型(粘液质)、和平型(抑郁质)

(五)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

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

(1)自我广延能力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

(4)表象上具有现实性知觉

(5)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

(6)具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

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四、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二)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

(三)能力的结构:

1、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二因素结构学说: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2、美国心理学家塞斯登提出了群因素结构学说:计算、词的流畅性、言语意义、记忆、推理、空间

知觉和知觉速度。

3、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能力的“智慧结构”学说,他认为:能力是由三个变项构成的,第一

个变项是操作,第二个变项是材料内容,第三个变项是成品。

4、我国学者从三个角度对能力结构进行分类

(1)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2)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

2、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

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五)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

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一、知觉的一般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二)知觉的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四)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1、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

2、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3)对象的组合

2、主观因素

(1)需要和动机

(2)兴趣和爱好

(3)个性特征

(4)过去经验

(5)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二、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本质:人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是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包

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二是知觉的组织结构。

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特点在于有明显的情感因素进入知觉过程。如彼此

之间接近的程度、交往的多少,彼此相似。

3、角色知觉: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

模式。

(三)社会知觉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克服消极的方面:

(1)在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仅仅凭第一个印象就下判断。

(2)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的印象。

(3)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

2、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

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指

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起着更大的作用,而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

4、定型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三、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二)归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五)归因的模式

情境归因(外因):如运气、任务的难易等

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

个人倾向归因(内因):如态度,努力等

知觉者本人的特点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知觉对象的特点

归结为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前后的一贯性

归结为以下因素普遍性

差异性

努力(内因、不稳定因素)

3、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能力(内因、稳定因素)

任务难度(外因、稳定因素)

机遇(外因、不稳定因素)

(四)归因偏差及其克服

常见的偏差: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3、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归因偏差的克服:1、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

2、要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

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3、要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的稳定因

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

信心。

四、自我知觉、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

(一)所谓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二)观察别人的行为与观察自己的行为的区别:

1、观察自己行为时所掌握的信息要比观察别人时更多

2、对自己行为的知觉比知觉别人的行为更熟悉

3、在自我知觉时,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而在知觉别人时自己是观察者,别人是被观察者。(三)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1、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离开社会知觉,就不存在自我知觉

2、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对社会知觉具有影响作用。

(六)自我意识: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七)自我意识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八)自我意识与自我知觉的关系:

1、自我意识是在自我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2、但自我意识的形成也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对自我知觉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九)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十)自我管理的内容: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即自我心理保健和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行为管理。

(十一)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的意义(关系)

1、自我意识为自我管理提供根据

2、自我意识决定了自我管理的方向

3、自我意识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性。

=============================================================================

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

一、价值观及其作用

(一)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二)价值观的分类及特点

1、阿尔波特:(1)理论的:强调通过理论性的批判的方法探求真理。

(2)经济的:强调功用性的实用性

(3)惟美的:强调形式与和谐

(4)社会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信任

(5)政治的: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

(6)宗教的: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了解宇宙本身。

2、格雷夫斯:(1)反应型

(2)宗法型

(3)自我中心型

(4)坚持己见型

(5)玩弄权术型

(6)社交中心型

(7)存在主义型

(三)价值观的作用与应用

1、价值观的作用是指价值观对于指导个人的价值活动,调节和控制人们的情绪、兴趣、意志和态度

的功能。

2、价值观的作用可分为四种:(1)动力作用;(2)标准作用[核心];(3)定向作用;(4)定向作用

3、价值观的应用

?????????????

二、态度及其作用

(一)态度的概念与构成

1、态度:是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2、态度的构成:认知要素;评价要素;情感要素;意向要素

3、四个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

(1)认识是态度的基础

(2)评价和情感是态度的核心

(3)意向是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

(二)态度的特性:对象性;社会性;个体性;内隐性;稳定性;系统性;

(三)态度的作用:

1、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

2、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1)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2)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3、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4、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度的影响

三、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

(一)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2、团体因素

3、态度系统特征因素

4、个体人格因素

(二)态度改变理论及应用

1、参与改变理论及应用(勒温)

2、认知失调理论及应用(费斯汀格)

消除认知失调的方法主要有:

(1)在认知失调的两个因素中,选择改变其中一个,使失调趋于协调

(2)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3、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内化阶段)

4、学习理论及应用

包括了三方面的观点:(1)经典条件反向的观点

(2)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

(3)社会学习的观点

5、沟通改变态度理论及应用

=============================================================================

六、需要、动机与激励

一、需要、动机与激励的一般概述

(一)需要

1、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2、需要的种类:

(1)天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3)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

(二)动机

1、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

的心理状态。

2、动机的表现形式:真实动机与伪装动机

3、动机是制约个体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

(1)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制约因素

(2)动机因素比能力因素要重要

激励模式: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或需要未满足※新的城要或需要调整

(三)激励

1、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2、激励理论的分类

(1)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状态型激励理论: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2、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

3、需要层次论对五种基本需要的高、低两级区分

(二)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1、主要的理论贡献

(1)对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等级结构的揭示

(2)对人类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的揭示

(3)对人类基本需要中优势需要及其转移性规律的揭示

2、局限性

(1)缺乏定量分析,在可信性和说服力上尚有缺欠。

(2)对“自我实现需要的明确出现”之前提的确立,其根据过于武断。

(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双因素的划分与各自构成

(1)满意因素: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

(2)不满意因素:良好的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良好的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2、双因素的理论分析(重点)

(1)双因素的性质。

(2)双因素的作用

(3)双因素的需要结构

(4)双因素的非对应关系

3、对双因素论的评价

(1)双因素论导致了工作设计的变革

a、工作丰富化

b、工作扩大化

c、弹性工时

(2)双因素论的不足

a、怀疑双因素论的可信度

b、怀疑双因素论的普遍性

c、怀疑双因素论的可靠性

(三)成就需要理论

1、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本观点

(1)成就需要:成就需要的含义

成就需要的行为表现

成就感的培养

(2)社会交往需要:行为特征

(3)权力需要:特征

2、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评价

为什么说成就需要理论对需要层次论的超越(重点)

(1)成就需要理论从同一层面提示三类需要,更有效地分析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类型需要对行为方式的影响,克服了马斯洛理论中各层次仅为单一类型需要的缺陷。

(2)成就需要理论从需要性质的不同揭示其对人的不同激励方向,不论这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它都具有激励作用,甚至经常得到满足的需要,对人更具有激励作用。

(3)成就需要理论从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基础上,提示了教育对于需要培养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维克托。弗鲁姆)

1、期望理论的优点:

(1)推进了对组织中个人行为和动机作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2)期望理论为人类行为的描述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2、期望理论的缺点:主要在于其模式的太过理想化。

3、期望理论处理的三个关系

(1)努力与成绩的关系

(2)成绩与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二)、目标理论(洛克)

1、目标理论认为可以从三个标准或角度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加以分析:

(1)目标的具体性

(2)目标的难易性

(3)目标的可接受性

4、设置合适目标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目标具体性与难易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2)目标难易性与能力的关系

(3)目标可接受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4、目标理论对于组织管理具有的重要意义:

(1)目标理论对目标与激励关系的新研究,有利于管理者重视目标所具有的动机作用,重视目标管理。

(2)目标理论关于设置合适目标的研究,为管理者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激励方法和技术。

(3)目标理论为目标管理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5、目标的局限性:一是目标设置上未考虑公平性问题

二是目标设置在应用领域上受限制

(三)强化理论(斯金纳)

1、强化的类型

(1)积极强化

(2)消极强化

(3)惩罚

(4)消退

2、强化的程序

(1)按强化比例是否变化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因定比例强化与可变比率强化

(2)按时间间隔是否固定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间隔强化与可变间隔强化

3、强化的基本原则

(1)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2)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惩罚有时会造成新的不良行为

过多的惩罚会使人产生挫折感

仅靠惩罚会把人变成制度的奴隶

(3)及时强化

(4)奖人所需

四、状态型激励理论

(一)公平理论(亚当斯)

1、个人消除或减轻不公平感的方式

(1)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

(2)改变比较对象或另选比较方式

(3)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

(4)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状况

(5)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

2、公平理论的实践意义(重点)

(1)在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的关系

(2)在解决不公平感的方式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转变的关系

(3)在利益分配的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和比较标准的关系

(二)挫折理论

1、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2、挫折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有三个必备条件:

(1)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是重要的,其行为动机是强烈的;

(2)个人认为目标原本是可能达成的;

(3)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个人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

3、挫折产生的原因:(1)、外部原因:(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2)、内部原因:(个体生理原因和个体心理原因)

4、挫折反应的个体差异

(1)、个体的抱负水平

(2)、个体的忍受力

(3)、个体对挫折的经验。

5、挫折的行为表现:

(1)、攻击性行为(直接攻击、转向攻击)

(2)、退化性行为(盲目的轻信、固执、逆反)

(3)、妥协性行为(自我安慰、自我整饰、成因推诿)

(4)、积极性行为(升华、补偿、改变)

6、应付挫折的方法: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变情境

(3)适当的精神发泄(书写法、谈吐法、替代泄愤法)

=============================================================================

第七章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一般概述

1、群体的定义: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2、群体的特征

(1)各成员之间相互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2)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

(3)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即具有“我们同属于一群”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之感受

(4)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

3、群体的要素

1、活动;

2、相互作用;

3、感情;(

4、群体的规范)

4、群体行为:在群体中,个体行为统一于群体目标,而形成组合起来的行为。

二、群体的分类

1、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2、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应具备下述特点:

(1)、人数不多

(2)、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交往和接触;

(3)、群体的成员、由共同的活动结合一起;

(4)、群体的成员之间能产生感情上的相互关系;

(5)、他们的行为受群体中形成的规范所调节。

3、根据个体的归属,可将群体划分为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非正式群体有5个共同的特征:

(1)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

(2)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

(3)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

(4)群体内有一套见效快的和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并且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2、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有如下几种:

(1)塞利士的分类: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保守型。

(2)道尔顿的分类:垂直型;平等型;随意型;

(3)里维斯的分类:友谊型;嗜好型;工作型;自卫型;互利型。

3、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根据的分类: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

三、群体的形成

(一)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心理因素与环境因素两大方面:

1、心理因素(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首要因素)

(1)价值观念一致

(2)兴趣与爱好一致

(3)性格、脾气相近与互补

3、环境因素

(1)工作与生活方式

(2)共同的利害关系

(3)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及历史关系的影响。

四、群体的功能

(一)正式群体的功能

1、完成组织任务

2、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

3、协调人群关系

4、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二)高效率的群体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

2、成员之间有高度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

3、共同参与制定政策

4、群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且完成任务出色

5、群体的成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6、群体的成员办事认真、快捷。

(三)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

(1)促进作用

(2)阻碍作用

2、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

(1)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求

(2)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3)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4)对其成员起激励作用

=============================================================================

第八章群体动力

一、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一)群体规范的涵义和作用

1、所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2、群体规范的作用(重点)

(1)维持和巩固群体的作用

(2)树立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动力的作用

(4)行为导向的作用

3、群体规范形成的原因

(二)群体的压力与顺从

1、从众与顺从

(1)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

(2)顺从: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

2、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1)出于知觉的歪曲

(2)出于判断的歪曲

(3)出于行为的歪曲

3、顺从行为有其表面和内心两个方面,它可以有四种情况

(1)表面从众,内心也接纳

(2)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

(3)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纳

(4)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因素

(1)群体的性质

(2)群体的成员

(3)群体的气氛

(4)群体的凝聚力

(5)群体的一致性

2、个体特征

(1)智力水平的高低

(2)情绪的稳定性

(3)“自我映像”

(4)个性特征

(5)态度与价值观

(6)生活阅历

(四)群体压力的产生

当一个群体开会讨论有关问题而出现不同意见分歧时,会经历以下过程:

1、合理辩论阶段

2、劝解说服阶段

3、攻击阶段

4、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五)群体压力、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

1、从众与不从众

(1)反从众

(2)独立

(3)集体主义自决

2、群体压力与管理对策(重点)

(1)群体压力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区分,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群体压

力。

(2)要善于分析“不从众”者的情况,对出于“集体主义自决”的不从众者,不但不能对其施加压力,而且要给予支持。

(3)应该尽量避免用压制的方式对待群众中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要注意保持和支持群众的独创精神。

3、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重点)

(1)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3)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

(4)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

二、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是由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

(1)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2)群体活动对所属成员的吸引力

(3)群体对满足成员个人需求的吸引力

凝聚力强的群体,一般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成员之间的住处沟通渠道畅通,沟通频率频繁,群体内气氛民主,成员间关系和谐。

(2)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成员参加群体活动的出度率高。

(3)成员愿意更多地承担推动群体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权益。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目标结构

(2)群体规范的性质

(3)群体的领导方式

(4)成员的个性特征

(5)群体与外部的关系

(6)群体的地位

(7)群体规模的大小

(8)信息沟通状况

(9)奖励方式

(10)成员的身心健康

(三)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四)群体凝聚力的测定

三、群体的冲突

(一)群体冲突的性质

PKPM吊车荷载计算

PKPM吊车荷载计算 时间:2007-05-21 00:00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067108533.html,/s/blog 作者:admin 点击: 5814次 通常而言,这为我们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先进的设计工具。这里我们来看看在软件中怎样实现这一功能。一.模型处理首先在PMCAD的建模中,在吊车荷载作用的有牛腿的楼层一般没有楼板,也要按"弹性楼板"考虑,需要增加"计算振型个数"且振型分析也应该采用"总刚模 通常而言,带吊车的结构大多是工业厂房的排架结构,近来也多用于多层工业厂房的框架,这种可移动荷载的空间整体分析在结构设计中显的越来越重要。目前有这种功能的计算软件很少,PKPM软件首先在TAT和SATWE中实现了吊车荷载的空间计算,这为我们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先进的设计工具。这里我们来看看在软件中怎样实现这一功能。 一.模型处理 首先在PMCAD的建模中,由于吊车荷载作用在吊车柱的牛腿上,因此在牛腿处应该增设一个标准楼层,并且在沿吊车轨迹方向应定义布置框架梁,如吊车柱在吊车运行轨迹方向没有框架梁,也应把吊车梁作为两端铰接梁输入(如图一),吊车荷载的移动顺序是通过轨迹上的梁所确定的,这是吊车运行轨迹方向必须布置梁的原因。当吊车柱之间设有交叉支撑时,必须考虑支撑的作用,这样在吊车柱的设计中,可适当减少吊车柱在支撑布置方向的长度系数。 此外,在吊车荷载作用的有牛腿的楼层一般没有楼板,所以应考虑该层的节点为"弹性节点",即不受刚性楼板假定的制约。即使是多层工业厂房,在吊车柱的外边有楼板,也要按"弹性楼板"考虑,或者不考虑楼板的存在和作用,这样可以比较安全地求出水平刹车力对上下梁的影响。同时由于设置了多个"弹性节点"后,结构的固有自由度增加,需要增加"计算振型个数"且振型分析也应该采用"总刚模型"分析方法。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高层版SATWE"特殊构件补充定义"或高层版TAT"特殊荷载查看和定义"中选择"吊车荷载"定义并布置。软件要求根据吊车的形式,给出最大轮压对柱的作用及最小轮压对柱的作用,这是一个综合的作用反力,它是需要通过对吊车梁、柱的影响线分析才能得到的(如果觉得手工计算烦琐,可利用STS 软件中"吊车定义"菜单功能由程序计算。季深PS:最大轮压及最小轮压应该由吊车厂家提供)。不论该吊车运行轨道上有几部吊车,均按此方式给出。位于一对轨道内的吊车荷载称为第一组吊车荷载(不论该对轨道内有几部吊车),第二对吊车轨道则可以定义为第二组吊车荷载等等。 二.结构计算在计算控制参数中需要将"吊车荷载计算"选项打钩。 (转载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067108533.html,/9529027_d.html

吊车梁最大弯矩点计算

吊车梁最大弯矩点 内力计算 1.计算吊车梁的内力时,由于吊车荷载为动力荷载,首先应确定求各内力所需吊车荷载的最不利位置,再按此求梁的最大弯矩及其相应的剪力、支座最大剪力,以及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在水平方向所产生的最大弯矩M T(当为制动梁时)或在吊车梁上翼缘的产生的局部弯矩M H(当为制动桁架时)。 2.常用简支吊车梁,当吊车荷载作用时,其最不利的荷载位置、最大剪矩和剪力,可按下列情况确定: (2)两个轮子作用于梁上时(图8-4) 最大弯矩点(C)的位置为:a2= a1/4最大弯矩为:(8-6) 最大弯矩处的相应剪力为:(8-7) (2)三个轮子作用于梁上时(图8-5) 最大弯矩点(C)的位置为:最大弯矩为:(8-8) 最大弯矩处的相应剪力为:(8-9) (3)四个轮子作用于梁上时(图8-6) 最大弯矩点(C)的位置为: 最大弯矩为:(8-10)

最大弯矩处的相应剪力为:(8-11) 当时 最大弯矩及其相应剪力均与公式(8-10)及公式(8-11)相同,但公式中的应用代入 (4)六个轮子作用于梁上时(图8-7): 最大弯矩点(C)的位置为: 最大弯矩为:(8-12) 最大弯矩处的相应剪力为:(8-13) 当及时,最大弯矩点(C点)的位置为: 其最大弯矩及相应剪力均与公式(8-12)及公式(8-13)相同,但公式中的应用代入 (5)最大剪力应在梁端支座处。因此,吊车竖向荷载应尽可能靠近该支座布置(图8-4b)至图8-7b),并按下式计算支座最大剪力: (8-14) 式中n—作用于梁上的吊车竖向荷载数。

选择吊车梁截面时所用的最大弯矩和支座最大剪力,可用吊车竖向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最大弯矩和支座最大剪力乘以表8-2的(为考虑吊车梁等自重的影响系数)值,即 (8-15) (8-16) 3.吊车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在水平方向所产生的最大弯矩,可根据图8-4(a)至图8-7(a)所示荷载位置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当为轻、中工作制(A1-A5)吊车梁的制动梁时,(8-17) 当为重级或特重级工作制(A6-A8)吊车梁的制动梁时,(8-18) (2)吊车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制动桁架在吊车梁翼缘所产生的局部弯矩可近似地按下列公式计算(图8-8): 当为起重量Q≥75t的轻、中级工作制吊车的制动桁架时 (8-19) 当为起重量Q≥75t的重级工作制(特重级不受起重量限制)吊车的制动桁架时 (8-20) 当为起重量Q≤50t的轻、中级工作制吊车的制动桁架时 (8-21) 当为起重量Q≤50t的重级工作制(特重级不受起重量限制)吊车的制动桁架时 (8-22)

吊车荷载吊车竖向和水平荷载

吊车荷载吊车竖向和水平荷载 6.1 吊车竖向和水平荷载 6.2 多台吊车的组合 6.3 吊车荷载的动力系数 6.4 吊车荷载的组合值、频遇值及准永久值 第一章6.1 吊车竖向和水平荷载 6.1.1 吊车竖向荷载标准值,应采用吊车的最大轮压或最小轮压。 6.1.2 吊车纵向和横向水平荷载,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吊车纵向水平荷载标准值,应按作用在一边轨道上所有刹车轮的最大轮压之和的10%采用;该项荷载的作用点位于刹车轮与轨道的接触点,其方向与轨道方向一致。 2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标准值,应取横行小车重量与额定起重量之和的百分数,并应乘以重力加速度,吊车横向水平荷载标准值的百分数应按表6.1.2采用。 3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应等分于桥架的两端,分别由轨道上的车轮平均传至轨道,其方向与轨道垂直,并应考虑正反两个方向的刹车情况。 注:1 悬挂吊车的水平荷载应由支撑系统承受;设计该支撑系统时,尚应考虑风荷载与悬挂吊车水平荷载的组合;

2 手动吊车及电动葫芦可不考虑水平荷载。 条文说明 6.1 吊车竖向和水平荷载 6.1.1 按吊车荷载设计结构时,有关吊车的技术资料(包括吊车的最大或最小轮压)都应由工艺提供。多年实践表明,由各工厂设计的起重机械,其参数和尺寸不太可能完全与该标准保持一致。因此,设计时仍应直接参照制造厂当时的产品规格作为设计依据。 选用的吊车是按其工作的繁重程度来分级的,这不仅对吊车本身的设计有直接的意义,也和厂房结构的设计有关。国家标准《起重机设计规范》GB 3811-83是参照国际标准《起重设备分级》ISO 4301-1980的原则,重新划分了起重机的工作级别。在考虑吊车繁重程度时,它区分了吊车的利用次数和荷载大小两种因素。按吊车在使用期内要求的总工作循环次数分成10个利用等级,又按吊车荷载达到其额定值的频繁程度分成4个载荷状态(轻、中、重、特重)。根据要求的利用等级和载荷状态,确定吊车的工作级别,共分8个级别作为吊车设计的依据。 这样的工作级别划分在原则上也适用于厂房的结构设计,虽然根据过去的设计经验,在按吊车荷载设计结构时,仅参照吊车的载荷状态将其划分为轻、中、重和超重4级工作制,而不考虑吊车的利用因素,这样做实际上也并不会影响到厂房的结构设计,但是,在执行国家标准《起重机设计规范》GB 3811-83以来,所有吊车的生产和定货,项目的工艺设计以及土建原始资料的提供,都以吊车的工作级别为依据,因此在吊车荷载的规定中也相应改用按工作级别划分。采用的工作级别是按表5与过去的工作制等级相对应的。 6.1.2 吊车的水平荷载分纵向和横向两种,分别由吊车的大车和小车的运行机构在启动或制动时引起的惯性力产生。惯性力为运行重量与运行加速度的乘积,但必须通过制动轮与钢轨间的摩擦传递给厂房结构。因此,吊车的水平荷载取决于制动轮的轮压和它与钢轨间的滑动摩擦系数,摩擦系数一般可取0.14。 在规范TJ 9-74中,吊车纵向水平荷载取作用在一边轨道上所有刹车轮最大轮压之和的10%,虽比理论值为低,但经长期使用检验,尚未发现有问题。太原重机学院曾对1台300t中级工作制的桥式吊车进行了

200t汽车吊计算精编版

地下室顶板200t汽车吊施工计算书 一、吊车施工概况 根据现场施工需要,考虑在开行200t汽车吊且进行吊装作业,故对结构进行验算。 二、依据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三、汽车吊施工荷载 利勃海尔200吨汽车吊总重60,配置69t,吊装作业半径38m,额定吊重量8t。 汽车吊施工荷载分为行走荷载和吊装荷载: 行走载荷:汽车吊总质量约60t,共10个行走轮,如图所示,每个轮子6t。 吊装载荷:吊装作业时单支腿垂直载荷为: N=(60+69+8)÷4+38×8×sin43.2o÷2÷8.8/2+38×8×sin43.2o÷2÷8.3/2=34.25+23.7+26.7=84.6t

四.混凝土梁验算 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吊装时停机位置应尽量支腿靠近立柱或混凝土梁。立柱间的混凝土梁最长的为8.7m。按照汽车吊布置图,支腿离开立柱最远为0.4m。 汽车吊停机位置混凝土梁的配筋为21根直径为25的钢筋,梁的尺寸为600x1000,混凝土梁弯矩设计值为: M=(1000-100)×21×360×3.14×12.5×12.5=334.8t.m>84.6t*0.4m=33.84t.m 五.首层楼板验算 汽车吊行走在楼桥板上,则车轮压力做为集中力作用。 楼板配筋为双层双向直径为12的钢筋,间距为100mm布置,楼板厚度为250mm,取1m宽度楼板进行验算,配筋量为1130.42 m m。 设计承载弯矩值为:M u=f y A s(h0-x/2)=250x2010x200=10.1t.m 则楼板弯矩为5.6 t.m<10.1t.m

吊车荷载的结构分析

带吊车荷载作用的结构设计 带吊车的结构大多是工业厂房的排架结构,近来也多用于多层工业厂房的框架结构,所以这种可移动荷载的空间整体分析,越来越重要。目前有这种功能的计算软件很少,PKPM 软件首先在TAT和SATWE中实现了吊车荷载的空间计算,这为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先进的设计工具。 一、吊车荷载的定义方式 1.1 软件操作方式 (1)TAT 由TAT“数据检查和图形检查”进入“特殊荷载查看和定义”再进入“吊车荷载”,则右上角菜单如下: 当选择“定义”项时,屏幕上弹出如下对话框: 吊车荷载定义对话框图 输入完相应的参数后,选择“确定”,则屏幕在下方提示: 请用光标指定吊车在左(上)轨道的两端点

当选择完一根直线上的两点后,屏幕在下方又提示: 请用光标指定吊车在右(下)轨道的两端点 当选择完第二条轨道的两端点后,这组吊车荷载就定义完毕了,如再选择定义项,则进入下一组吊车的定义。 吊车荷载定义后,可以选择“查看”项,来标出各吊车荷载参数,可以选择“删除”项来删除某组吊车荷载的定义,此时屏幕下方提示: 请用光标选择吊车任一轨道的一个端节点 选中轨道的端点后,该组吊车定义被删除。 (2)SATWE 由SATWE“接PM生成SATWE数据”进入“特殊构件补充定义”再进入“吊车荷载”,则右上角菜单如下: 首先应选择“吊车参数”,此时屏幕上弹出如下交互界面: 输入完相应的第1组吊车参数后,还可以继续定义第2组、第3组吊车荷载参数,直至所有的吊车组数都定义完毕。 选择“确定”,然后选择“吊车布置”右上角出现吊车组数的选择,如选择第1组吊车,则屏幕在下方提示: 请用光标指定吊车在左(上)轨道的两端点 当选择完一根直线上的两点后,屏幕在下方又提示: 请用光标指定吊车在右(下)轨道的两端点

吊车荷载计算

荷载计算 图2.2-3荷载作用位置 ◆恒载: ●屋盖恒载F1(包括屋面板及构造层、天窗架、屋架及支撑自重); ●上柱自重F2、牛腿自重F3、下柱自重F6; ●吊车梁及轨道、连接件等自重F4; ●围护墙体自重F5(包括柱牛腿上连系梁、围护墙、柱上的墙板)。 ◆活载 ●屋面活载Q1; ●吊车荷载吊车横向水平荷载Tmax吊车竖向荷载Dmax、Dmin; ●风载q、Fw。 图2.2-4恒载F1作用的位置

图2.2-5恒载作用下排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1.屋盖恒载F1 包括屋面板及构造层、天窗架、屋架及支撑的自重,按屋面构造详图及各种构件标准图进行计算。 ◆F1的作用位置 ●当采用屋架时,F1通过屋架上、下弦中心线的交点作用于柱顶,一 般屋架上、下弦中心线的交点至柱外边缘的距离为150mm; ●当采用屋面梁时,F1通过梁端支承垫板的中心线作用于柱顶。 ◆屋盖恒载F1作用内力计算简图 ●将屋面横梁截断,在柱顶加以不动铰支座,简化为一次超静定悬臂 梁进行内力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可将柱顶偏心屋面恒载移至相应上柱或下柱的截面 中心线处,并附加偏心弯矩。 图2.2-6F1内力计算简图 2.恒载F2、F3、F4、F5

计算方法同F1。 对竖向偏心荷载F2、F3、F4、F5换算成轴心荷载和偏心弯矩时,相应的换算偏心弯矩为: ●M2=F2?e2式中e2为上、下柱轴线间的距离;作用于下柱柱顶截面中心; ●M3=F3 ?e3式中e3为牛腿截面中心线至下柱中心线的距离;作用于牛腿梯形截面中心; ●M4=F4 ?e4式中e4为吊车梁纵向至下柱截面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作用于吊车梁轨道中心; ●M5=F5 ?e5式中 e5为连系梁中心线至柱中心线间的距离;作用于柱上牛腿连系梁截面中心。 图2.2-7其它恒载内力计算简图 3.屋面活荷载Q1 包括屋面均布活荷载、雪荷载及积灰荷载,按屋面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屋面均布活荷载: ●一般不上人的钢筋混凝土屋面:0.5kN/m2 ●轻屋面、瓦材屋面:0.3kN/m2 (2)积灰荷载:由GB50009-2001查得 (3)雪荷载: ●屋面均布活荷载不与雪荷载同时组合,取大值参与组合。 ●作用位置及计算方法同屋盖恒载F1。 4.吊车荷载D max、D min和T max

带吊车荷载作用的结构空间整体分析

通常而言,带吊车的结构大多是工业厂房的排架结构,近来也多用于多层工业厂房的框架,这种可移动荷载的空间整体分析在结构设计中显的越来越重要。目前有这种功能的计算软件很少,PKPM软件首先在TAT 和SATWE中实现了吊车荷载的空间计算,这为我们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先进的设计工具。这里我们来看看在软件中怎样实现这一功能。 一.模型处理 首先在PMCAD的建模中,由于吊车荷载作用在吊车柱的牛腿上,因此在牛腿处应该增设一个标准楼层,并且在沿吊车轨迹方向应定义布置框架梁,如吊车柱在吊车运行轨迹方向没有框架梁,也应把吊车梁作为两端铰接梁输入(如图一),吊车荷载的移动顺序是通过轨迹上的梁所确定的,这是吊车运行轨迹方向必须布置梁的原因。 当吊车柱之间设有交叉支撑时,必须考虑支撑的作用,这样在吊车柱的设计中,可适当减少吊车柱在支撑布置方向的长度系数。 此外,在吊车荷载作用的有牛腿的楼层一般没有楼板,所以应考虑该层的节点为“弹性节点”,即不受刚性楼板假定的制约。即使是多层工业厂房,在吊车柱的外边有楼板,也要按“弹性楼板”考虑,或者不考虑楼板的存在和作用,这样可以比较安全地求出水平刹车力对上下梁的影响。同时由于设置了多个“弹性节点”后,结构的固有自由度增加,需要增加“计算振型个数”且振型分析也应该采用“总刚模型”分析方法。 ……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高层版SATWE“特殊构件补充定义”或高层版TAT“特殊荷载查看和定义”中选择“吊车荷载”定义并布置(如图三.四)。软件要求根据吊车的形式,给出最大轮压对柱的作用及最小轮压对柱的作用,这是一个综合的作用反力,它是需要通过对吊车梁、柱的影响线分析才能得到的(如果觉得手工计算烦琐,可利用STS软件中“吊车定义”菜单功能由程序计算),不论该吊车运行轨道上有几部吊车,均按此方式给出。位于一对轨道内的吊车荷载称为第一组吊车荷载(不论该对轨道内有几部吊车),第二对吊车轨道则可以定义为第二组吊车荷载等等。 …… 二.结构计算 在计算控制参数中需要将“吊车荷载计算”选项打钩。 ……

建筑施工之荷载与结构静力计算表

建筑施工之荷载与结构静力计算表 2-1-1 荷载 1.结构上的荷载 结构上的荷载分为下列三类: (1)永久荷载如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 (2)可变荷载如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和积灰荷载、吊车荷载、风荷载、雪活载等。 (3)偶然荷载如爆炸力、撞击力等。 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不同荷载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对偶然荷载应按建筑结构使用的特点确定其代表值。 2.荷载组合 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γ0S≤R (2-1) 式中γ0——结构重要性系数; S——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对于基本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应从下列组合值中取最不利值确定: (1)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2-2) 式中γG——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γ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其中Y Q1为可变荷载Q1的分项系数; S GK——按永久荷载标准值G 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S QiK——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 i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其中S Q1K为诸可变荷载效应中起控制作用者; ψci——可变荷载Q i的组合值系数; n——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2)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2-3)(3)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一般情况下应取1.0;

钢结构主要荷载标准值

屋架 第一节屋架设计规定 轻型钢屋架的分类:三角形屋架、三铰拱屋架、梭形屋架、平坡梯形钢屋架 屋架跨度一般为15—30m,柱距6—12m。 三角形屋架可用于有桥式吊车的工业房屋。对角钢屋架一般为9—18m,对薄壁角钢屋架一般为12—24m。 三铰拱屋架和梭形屋架用于无吊车的工业和民用房屋。对三铰拱屋架一般为9—18m;对梭形屋架为9—15m,柱距为3—4.2m。 轻型梯形钢屋架的上弦坡度宜采用1/8—1/20,多数取1/10。 荷载: 一、永久荷载(恒荷载) 二、可变荷载(活荷载) 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压型钢板屋面取0.3kN/m2; 太空轻质大型屋面板屋面取0.5kN/m2; 积灰标准值按荷载规范规定取0.3—1kN/m2 三、偶然荷载(地震、爆炸或其他意外事故产生的荷载) 杆件截面: 选用原则 1、杆件截面尺寸应根据其不同的受力情况按第二章所列公式经计 算确定。 2、压杆应优先选用回转半径较大、厚度较薄的界面规格。但应符 合截面最小厚度的构造要求。方钢管的宽厚比不宜过大,以免 出现板件有效宽厚比小于其实际宽厚比较多的不合理现象。 3、当屋面永久荷载较小而风荷载较大时,尚应演算受拉构建在永 久荷载和风荷载组合作用下,是否有可能受压。若可能受压尚 应符合表2.5—3中注1杆件容许长细比的要求。 4、当屋架跨度较大时,其下弦杆可根据内力的变化采用两种界面 规格。 5、同一榀屋架中,杆件的界面规格不宜过多。在用钢量增加不多 的情况下,宜将杆件截面规格相近的加以统一。一般来说,同 一榀屋架中杆件的界面规格不宜超过6—7种。 尺寸: 角钢屋架杆件截面最小宽度不宜小于4mm; 冷弯薄壁型钢屋架杆件厚度不宜小于2mm。 第二节角钢和T型钢屋架 形式: 外形:跨中经济高度为(1/10—1/8),端部高度通常取1.5—2m。 屋架弦杆的节间划分: 1、对于檩距为1.5m的压型钢板屋面,屋架上弦杆的节间长度宜取 一个檩距。 2、当采用1.5m×6m太空轻质大型屋面板无檩体系时,宜使上弦节 间长度等于板的宽度,即上弦杆节距为1.5m。 梯形屋架的腹杆布置可归纳为人字式、单斜式和再分式三大类。 1、人字式其倾斜角宜在35—55°范围内,最好为45°左右。

吊车荷载计算

第十三章水电站厂房结构分析 水电站厂房结构设计的内容包括整体稳定分析、地基应力校核、构件的强度和稳定计算。 第一节水电站厂房的结构特点 一、水电站厂房的结构组成及作用 水电站地面厂房结构可分为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大部分。上部结构包括屋面系统、构架、吊车梁、围护结构(外墙)及楼板,基本上属板、梁、柱系统,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结构设计方法与一般工业建筑相同;下部结构主要由机墩、蜗壳、尾水管、基础板和外墙组成,为大体积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结构设计比较复杂,要符合《水工钢筋混凝土规范》。水电站厂房结构组成如图12-1 所示。各组成构件的作用如下: 图12-1水电站厂房结构组成

1.屋盖结构 起着围护和承重等双重作用,包括: (1) 屋面板。它直接承受屋面荷载,如风、雨、雪和自重等,并将它们传给屋架或屋面大梁。 (2) 屋架或屋面大梁。它承受屋盖上的全部荷载(包括风、雨、雪和屋面板等)及屋架或屋面大梁自重,传到排架柱或壁柱上。 2.吊车梁 承受吊车荷载(包括起吊部件在厂房内部运行时的移动集中垂直荷载),以及吊车在起重部件时,启动或制动时产生的纵、横向水平制动荷载,并将它们传给排架柱或壁柱。 3.排架柱或壁柱 承受屋架或屋面大梁、吊车梁、外墙传来的荷载和排架柱或壁柱自重,并将它们传给厂房下部结构的大体积混凝土。 4.发电机层和安装间楼板 发电机层楼板承受着自重、机电设备静荷载和人的活荷载,传给梁并部分传到厂房下部结构的发电机机墩和水轮机层的排架柱。安装间楼板承受自重、检修或安装时机组荷载和活荷载,传到基础,当安装间没有下层时就传给排架柱。 5.围护结构 (1) 外墙。承受风荷载,并将它传给排架柱或壁柱。 (2) 抗风柱。承受厂房两端山墙传来的风荷载,并将它传给屋架或屋面大梁和基础或厂房下部结构的大体积块体混凝土。 (3) 圈梁和连系梁。承受梁上砖墙传下的荷载和自重,并传给排架柱或壁柱。 6.发电机机墩 承受从发电机层楼板传来的荷载和水轮发电机组等设备重量、水轮机轴向水压力和机墩自重,并将它们传给座环和蜗壳外围混凝土上。 7.蜗壳和水轮机座环(固定导叶) 将机墩传下来的荷载通过座环传到尾水管上,另外水轮机层的设备重量和活荷载通过蜗壳顶板也传到尾水管上。 8.尾水管 承受水轮机座环和蜗壳顶板传来的荷载,经尾水管框架(尾水管顶板、闸墩、边

Satwe里的吊车计算

Satwe里的吊车计算 通常而言,带吊车的结构大多是工业厂房的排架结构,近来也多用于多层工业厂房的框架,这种可移动荷载的空间整体分析在结构设计中显的越来越重要。目前有这种功能的计算软件很少,PKPM软件首先在TAT和SATWE中实现了吊车荷载的空间计算,这为我们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先进的设计工具。这里我们来看看在软件中怎样实现这一功能。一.模型处理 首先在PMCAD的建模中,由于吊车荷载作用在吊车柱的牛腿上,因此在牛腿处应该增设一个标准楼层,并且在沿吊车轨迹方向应定义布置框架梁,如吊车柱在吊车运行轨迹方向没有框架梁,也应把吊车梁作为两端铰接梁输入(如图一),吊车荷载的移动顺序是通过轨迹上的梁所确定的,这是吊车运行轨迹方向必须布置梁的原因。当吊车柱之间设有交叉支撑时,必须考虑支撑的作用,这样在吊车柱的设计中,可适当减少吊车柱在支撑布置方向的长度系数。 此外,在吊车荷载作用的有牛腿的楼层一般没有楼板,所以应考虑该层的节点为"弹性节点",即不受刚性楼板假定的制约。即使是多层工业厂房,在吊车柱的外边有楼板,也要按"弹性楼板"考虑,或者不考虑楼板的存在和作用,这样可以比较安全地求出水平刹车力对上下梁的影响。同时由于设置

了多个"弹性节点"后,结构的固有自由度增加,需要增加"计算振型个数"且振型分析也应该采用"总刚模型"分析方法。……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高层版SATWE"特殊构件补充定义"或高层版TAT"特殊荷载查看和定义"中选择"吊车荷载"定义并布置(如图三.四)。软件要求根据吊车的形式,给出最大轮压对柱的作用及最小轮压对柱的作用,这是一个综合的作用反力,它是需要通过对吊车梁、柱的影响线分析才能得到的(如果觉得手工计算烦琐,可利用STS软件中"吊车定义"菜单功能由程序计算),不论该吊车运行轨道上有几部吊车,均按此方式给出。位于一对轨道内的吊车荷载称为第一组吊车荷载(不论该对轨道内有几部吊车),第二对吊车轨道则可以定义为第二组吊车荷载等等。…… 二.结构计算在计算控制参数中需要将"吊车荷载计算"选项打钩。…… 1.吊车荷载的定义:在通过PMCAD建模并转换为TAT的计算数据后, 可选择高级版中的第五项“特殊荷载查看和定义”菜单,进入后选择“吊车荷载”项。 当选择完第二条轨道的两端点后,这组吊车荷载就定义完毕了,如再选择定义项,则进入下一组吊车的定义。 吊车荷载定义后,可以选择“查看”项,来标出各吊车荷载参数,可以选择“删除”项来删除某组吊车荷载的定义。

荷载5 吊车荷载

第9节吊车荷载、雪荷载 ①勘误:教材P52;②周五补课,并提交作业 重点回顾: ①计算思路:先求土的竖向应力,再×系数;对于分层土,计算哪一层,用哪一层的系数。 ②计算要求:①写文字说明;②写公式;③代数值;④算结果、写单位;⑤画图 ③从属面积:真实意义,进行内力计算和考虑活荷载折减时如何取值。 ④活荷载折减原则:水平构件——A,竖向构件——n。 ⑤楼梯活荷取3.5kN/m2。 3)局部荷载的有效分布宽度 局部荷载的有效分布宽度与设备的摆放方式(长边平行于板跨方向还是垂直于板跨方向)和设备的计算宽度有关。计算宽度(板厚的一半位置所对应的设备的影响宽度)由下图确定,砂垫层厚度s,板厚h,设备的作用沿45°角向下扩散,因此平行于板跨的计算宽度为b cx= b tx+2s+h,垂直于板跨的计算宽度为b cy= b ty+2s+h,式中b tx——荷载作用面平行于板跨的宽度;b ty——荷载作用面垂直于板跨的宽度; 单向板上局部荷载的有效分布宽度b,可按教材P28-P29方法计算。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做特殊的处理。双向板的等效均布荷载可按与单向板相同的原则,按四边简支板的绝对最大弯矩等值来确定。 *可以参考P29,例2.11 3.屋面活荷载 *楼面和屋面的区别?(中间层的是楼面,顶层的是屋面)

①上人屋面:当屋面为平屋面,并由楼梯直达屋面时,有可能出现人群的聚集,按上人屋面考虑均布活荷载。2.0 kN/m2 ②不上人屋面:当屋面为斜屋面或设有上人孔的平屋面时,仅考虑施工或维修荷载,按不上人屋面考虑屋面均布活荷载。0.5 kN/m2 判断屋面是否上人,要看能不能方便地到达屋面并且在屋面停留,而不能想当然。 *毕业设计:顶层设栏杆,电梯机房通到顶层,荷载取什么? ③屋顶花园:屋面由于环境的需要有时还设有屋顶花园,屋顶花园除承重构件、防水构造等材料外,尚应考虑花池砌筑、卵石滤水层、花圃土壤等重量。3.0kN/m2 见教材P31,表2-10 ④直升机停机坪:分轻型、中型和重型分别取值,教材P31,表2-11并且≥5.0kN/m2。 4.屋面积灰荷载 影响积灰厚度的主要因素:除尘装置的使用维修情况、清灰制度的执行情况、风向和风速、烟囱高度、屋面坡度和屋面挡风板。 ①积灰荷载的取值参见教材P32表2-12和表2-13; ②局部位置需要乘以增大系数,参见教材P33图230;图中没有给出的位置,可参照雪荷载的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的规定来确定。 ③荷载组合:积灰荷载应与雪荷载或不上人的屋面均布活荷载两者中的较大值同时考虑。对有雪地区,积灰荷载应与雪荷载同时考虑。此外,考虑到雨季的积灰有可能接近饱和,为了偏于安全,此时的积灰荷载的增值可通过不上人屋面活荷载来补偿。 5.施工和检修荷载 一般考虑人和工具的自重,出现在最不利的位置。施工检修荷载和屋面活荷载分别验算,取较大值进行设计。 *什么是最不利位置?(悬臂梁的端部,简支梁的中间,塔吊的例子) ①较窄的构件:设计屋面板、檩条、钢筋混凝土挑檐和预制小梁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