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第一单元练习题2

文化第一单元练习题2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

1、我国2012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2089万辆,我国进入汽车社会行列。从公安部了解到,2012年,全国共查处超速行驶9000多万起,因超速行驶肇事导致7000多人死亡。“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④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B.①④ C.②

③D.②④

2、2012年最热门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总决赛冠军产生前的15秒广告拍得1 090万元,“彩铃”下载收入预计3.2亿元,巡回演唱会的营销收入预计1亿元。这表明:

A.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成为综合国力重要因素

3、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通过回顾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人民斗志提供了重要基地。这表明:

A.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4、2012年徐峥导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作为只有3000万投资的片子成为中国喜剧片市场的一朵“奇葩”。上映仅23天票房突破10亿元大关,创华语影片记录,极大的推动了国产电影的发展,由此带来的连锁经济效应不可忽视。由此可见:

A.经济决定文化发展

B.文化总是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反作用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塑造人生

5.某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道:校园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了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社团人”,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这表明:

①在文化活动中学生能自发提升文化素养②文化氛围时刻都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③校园社团文化能直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④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

A.②③B.②④C.①

④ D.③④

6、横扫金球奖等多项大奖后,《逃离德黑兰》问鼎201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艺术的表现手法,紧张刺激的情节,演员的出色表演,自然是这部电影勇夺“小金人”的原因,但“政治”永远不会在奥斯卡奖评选中缺席。材料表明:

①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借助文化产品可以达到政治目的④政治生活决定于文化生活

A.①② B.③④C.①

④D.②③

7、研究表明,世界文化潮流有一个规律性,那就是世界各国跟着世界经济前三名走。这一研究成果显示:

A.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C.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D.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8、“人生自古淮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名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说明: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受时代的限制③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类所特有的④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A.①② B.②③C.①

④D.③④

9、新课标卷1)20、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的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他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文化对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有决定作用。

③优秀文化更有利于培养和塑造人的健全性格。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福建卷)30.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象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

A.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深思

B.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

C.如理性的明灯,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11、(江苏卷)21.韩国某外交官说:“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有更多的关注,逐渐地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他们喜欢韩国,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②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

③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江苏卷)22.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于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榆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A. 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

D.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13、(广东卷31)、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海南卷16).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②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②B.①③C.②

④D.③④

15、2012年徐铮导演的《人再冏途之泰冏》作为只有3000万投资的片子成为中国喜剧片市场的——朵“奇葩”,上映仅23天票戾突破10亿元大关,创华语影片记录,极大的推动了国产电影的发展,由此带来的连锁经济效应不可忽视。由此可见

A.经济决定文化发展

B.文化总是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反作用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塑造人生

16、2012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经过三个月的寻访和展播,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下列成语诗文中与“教师美德感召力”反映出文化对人影响特点一致的是:

①耳濡目染、孟母三迁②乡音无改鬓毛衰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①③

B.①④

C.②

③ D.②④

17、《中国好声音》除了是2012年最热门的选秀节目,也是最受关注的“中国好生意”。总决赛冠军产生前的15秒广告拍得1090万元,彩铃下载收入预计3.2亿元,巡回演唱会的营销收入预计1亿元……这些说明:

①文化对经济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④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

A.①③

B.①②

C.②

④ D.③④

18、看《航母Style》,航母Style动作在网络掀起模仿热潮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④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A.①③ B.①②C.③

④D.②③

19、某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道:进校时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社团人”,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该留言主要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

③校园社团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④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

A.①③ B.②③C.②

④D.③④

20、我国2012 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2089万辆,我国进入汽车社会行列。从公安部了解到,2012年,全国共查处超速行驶9000多万起,因超速行驶肇事导致7000多人死亡。“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④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主观性试题

辨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无法选择的。

答案要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正确的。(4分)

②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法选择,是错误的。(4分)

③人们应当提高识别先进与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侵蚀。(3分)

(海南卷)1960年,雷锋当上了运输兵。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写下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

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雷锋的生命虽然短暂,雷锋精神却是永恒的.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精神自此广泛传扬。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践行雷锋精神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

(1)雷锋精神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激励着—代又—代人。(4分)践行雷锋精神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分)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分)

2012年11月29日,中央领导同志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展览呈现的1150多件珍贵文物和980多张历史照片,记录了中华民族近170年艰辛而伟大的复兴之路,引起了参观者的强烈共鸣。习近平在参观展览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举办《复烂之路》展览、重温历史的意义。

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它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举办《复兴之路》展览,使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举办《复兴之路》展览,重温历史,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这说明

①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文化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④没有文化人们已经无法生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 庐山的自然美是一种文化

D 《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3、“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 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C 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4、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时指出,许振超创造的“振超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这主要是因为

A “振超精神”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C 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更重要

D 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一诗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钢铁炉中翻火焰,/小儿时节。/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据此回答9—10题

5、自“人猿相揖别”之后,出现了从“只几个石头磨过”到“钢铁炉中翻火焰”的巨大变化,这表明

A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 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产品

C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 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文化的生产

6、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一贯主张“诗言志”,他的大量诗作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骨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影响之深,无与伦比,外国曾有人说毛泽东是“一个诗人赢得了新中国”。这主要表明:

A 思想、理想、信念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 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C 先进的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 诗人的气质和风范成就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7、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或“非典”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

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

D、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8、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9、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10、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11、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12、正是日本“右倾化”的文化恶化了中日关系,并最终会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造成严重影响。这说明

A、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着根本冲突

B、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决定两国政治分歧不可调和

C、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D、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决定作用

13、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决策越来越民主化和科学化,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越来越广泛、多样和直接。如人大立法向市民征求意见等。这表明

A、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迅速

B、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由文化发展决定

C、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D、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公民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4、上题材料还表明

A、在时代的发展中,文化与政治日益融合

B、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

C、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D、政治活动就是文化活动

15、不同的民族,往往待人的礼节各不相同。这表明

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B、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肯定不同

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各民族的礼节不同,反映的内涵也完全不同

16、徐本禹怀着回报社会的信念,放弃读公费研究生的机会,坚持在贵州支教,而且不要一分钱工资。这表明

A、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会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

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决定着人的终身发展

C、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D、人们在实践中一定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7、美国人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的功利性目标。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的差异表明

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B、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

D、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18、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精神文化生产日益走上社会经济生活的前台,在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方面都构成国家和社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事实说明

A、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产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的惟一标志

D、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并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程

19、江苏省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这正是华西村保持发展活力的秘诀所在。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口袋富了不忘富“脑袋”,这是因为

A、文化是由人所制造的

B、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优秀文化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0、“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一诞生,就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这一口号是全世界人民对和平与繁荣的期盼,也将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这表明

A、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C、世界的文化将取代各国的民族文化

D、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1、进入2005年以来,《人民日报》以固定的版面,中央电视台每天以固定的时段播放《永远的丰碑》,众多的媒体努力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对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报纸和电视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中国的京剧、书法、武术为世界独有,俄罗斯的芭蕾舞、意大利的歌剧等等享誉天下,这一切形成了世界文化大观园,上述材料表明

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其文化是有差异的

③文化是民族的④思想理论是最正确的文化形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3、材料一: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整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这表明,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材料二:《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的六大目标之一就是培育形成两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包括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红色旅游区”,其主题形象是“太行硝烟,胜利曙光”。

材料三:近年来,河北西柏坡通过接待参观旅游者,每年直接收入达800多万元,综合效益7500万元,吸纳就业300多人。据测算,目前全国各地红色旅游景点每年综合效益为200亿元,并带动建筑、商贸、交通、电信、加工业和农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业兴而百业旺”的良好局面。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1)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体现了文化生活中的什么道理?

(2)“红色”,是一种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文化资源。试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验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33、答:1、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重大的影响。

2、先进的文化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3、文化与与经济相互交融

4、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

(2)答:1、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重大的影响。先进的文化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2、文化与与经济相互交融。

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

4、文化可以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知识点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的重点问题 1、文化交流传播的意义 2 (1 其中的精华和糟粗。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特点: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 (3)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起消极作用。 (4 (5 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对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 ③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 (1) (2)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起消极作用。 (3)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5)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实现文化创新。(6)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交流、借鉴、融合,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提升文化生命力和文化竞争力。 (7)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4 (1) (2)中外文化交流是发展中外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而外域文化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 (3)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中外文化交流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5)中外文化交流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中国文化史考试题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二、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宋代市民文化的勃兴 从空间上来看,宋代商业街成批涌现,如在开封忭河两岸,皇城东华门外,一度从宣德门向南到朱雀门的御街两旁都准许行人进行买卖;南宋的临安,有3个商业区位于御街上。不仅临安城内如此,就是城外郊区也极其繁华,出现了15个商业繁荣、居民集中的镇市。另外,出现了周期性的市场,有庙会集市和专项商品交易会,也都是宋代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从时间上来看,宋代大都市的夜市能够持续到四更,距离早市开市仅仅一个时辰,还不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寒冬大雨雪中,也有夜市盘卖。 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布局,是与市民的生活相适应的。市民阶层的主体,是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因此,市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农民有着明显的不同。从个人来说,市民不须像农民那样一年遵守严格的农时,在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分配上,有比较大的自主性,因而空闲时间也比较多;从整体来说,市民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忙与闲的时间也各自不同,不想农民那样有整齐明确的农忙与农闲的区分。这样,在时间上,无论是在一天中还是一年中,市民都要求城市的工商业能够为他们提供几乎是不间断的服务;在空间上,市民分散地居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也要求工商业能够根据他们的分布而灵活地分布,而不是根据统治者的规定分布。市民能够有这样的权利正是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并日益重要、以至于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试题 (2)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4 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5分,共33分)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定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各国政府正在大规模破坏文化遗产 ③各种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各种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⑤各国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这是因为 ①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②民族文化在民族的发展中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世界因不同而 精彩”强调的是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化交流 D、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途 4、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印刷媒体的推广应用 C、广播的出现 D、网络技术的推广 5、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现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的主要原因是

A、大众传媒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 B、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C、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 D、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形象地说明了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B、世界必须形成统一的文化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7、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 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这表明 A、文化产品贸易就是为了进行文化传播 B、文化产品贸易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C、只有文化产品贸易才能进行文化的传播,其他贸易形式不具有 D、我们必须拒绝美国电影 8、近代中国接受西方新的人文思想、艺术等,主要是经过日本传入的。当时留日学生之众,不亚于今天的留 美潮。这说明 A、文化交流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今天的日本文化已经落后美国文化 D、日本的文化属于西方文化 9、要实现世界文化繁荣,则必须: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②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促进不同民族文化 的相互交流④用欧美文化来同化落后民族的文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下列都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是 ①具有民族的特色②一旦形成永远不变③具有强大的继承性④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12、20XX年4-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受到大陆民众的热烈欢迎。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大题-普通用卷

一、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 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2.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 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 (2)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请从矛盾基本属性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中国文化史考题

【中国文化史】 一、选择题(15×1')(出自PPT) 二、名词解释 ①三武一宗 分别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加上后周世宗时的限佛运动,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这四位皇帝先后掀起大规模的排斥打击佛教的运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 ②经和经学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指的是官府重要典籍和各学派的重要著述的称谓。到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经变成了儒家学派尊崇的所谓孔子亲授的五类或六类著述的专称。经学原泛指注解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后特指训解、阐述“法定”的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学问。 ③宗法 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家族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成员权利与义务、调整内部关系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支配后者、后者服从前者。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宗法制在西周时候是重要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④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打上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⑤古文经学 是指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今文经学为朝廷所承认,处于正统的官学地位;古文经学则未设立学官,处于非正统的私学地位。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被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这就是古文经的来历。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三、简答题(3×10') ①法律伦理化的过程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经历了德治、礼治、法治三个阶段。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萌芽时期是原始公社时期,人们依照效法天地的自然法而活动,形成了自节自律的伦理精神。这一时期孕育了中国伦理法律的核心“礼”和思想渊源。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第一次飞跃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吸收夏商两朝的教训,将“礼”重新纳入法律体系当中,发掘出伦理精神,形成了刑礼并举的治世之道。 封建社会是法律伦理化的第二次飞跃时期,以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启为起点,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为继续,以隋唐伦理法律的完善为标志。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知识点集锦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 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1)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4)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特点:相互交融 4、文化由其自身的传承性、相互独立性,所以说那种认为“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的观点是错误的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发展中国家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如何应对?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的作用(影响、意义) 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⑵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

2016年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卷)

2016年《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一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总分48分) 1.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 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2.(2010高考卷)我国之所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821)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世界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015卷21)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 ③ D.③④ 5.(201622)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6.清明期间,文明祭扫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一些地方倡导文明新风,推出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居家祭扫等“低碳”祭扫方式,给清明增添了不少清新气息。可见()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传统文化总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融入新的容 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④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清明文化也具有包容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0818).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8.(2011高考卷)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阅读材料,回答第1~3题。 1.在“除夕”,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人,都有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这种现象说明() A.传统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B.传统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C.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D.传统习俗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2.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春节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民族节日是() A.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历史成就的重要标志D.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3.新春佳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北京人则喜欢在庙会上感受新春的热闹。这表明文化具有() A.同一性B.稳定性C.多样性D.持久性 4.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5.继2006年5月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之后,2008年6月国务院又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这些文化遗产() ①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对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获得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谈到建筑文化时强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 17.蘇轍上書言:「金飾之取人,送文書,習課程,未有不可為吏者。若求知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

文化生活各单元知识框架

《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知识框架 含义: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 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 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人类特有的现象 特点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的体验、特别是参加文化活动、接 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 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 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作用对社会影响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 文化活动 对人影响表现: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 动、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久持远 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 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 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知识框架 表现:主要体现在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文化遗产中(一 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 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 how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化多样性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有益外来文化 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前提Why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 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 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 重要途径: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 意义: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 世界文化的发展 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 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历史继承性 文化发展文化继承影响: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 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 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 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How:①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②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即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相结合)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 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 根本途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How基本途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 采众长 文化创新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 Why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必然性) 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可以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重要性、作用)核心突破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笔记

一、文化一)内涵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也在社会和生活中享用和获得文化,文化是一种素养,是后天培养的。 2、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范围(1)意识形态部分——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养的核心和 重要标志)、艺术、宗教、文化(具有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部分——自然科学(数物化生)、技术、语言、文字 4、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是广义上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和全部意识物质精神 成果)也不是狭义文化(科学知识、文学和艺术)而是中特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创造的,为人所持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3、文化是一种素养——通过对社会的体验、特别是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 步培养出来。 4、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三)形式——多种多样 1、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科学、文学、艺术。 2 、动态:文化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四)作用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对社会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集中 表现,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经济离不开文化,经济文化化。 、随着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现代 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作用、关系) 文化经济化。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徐闻县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4分,共60分)1.被誉为“农民艺术象征”的武强年画,造型精美技艺超群的定窑、磁州窑瓷器,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美轮美奂的河北古建筑,它们既是燕赵文化鲜活的物态存在,又是燕赵儿女多彩的文化生活写真。这说明( )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011年3月的“两会”中,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有代表认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这一做法( )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经济效益 ④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D.②④ 3.有代表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该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建设好自己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保持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义重大。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一个民族必须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③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张家界将自己最著名的景点“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原因是美国人拍了一部电影《阿凡达》,景区就慌忙把祖宗留下的真山名改为电影里虚幻的山名。在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对下,这个闹剧才算收场。这件事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思考是( ) A.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B.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斗争日趋激烈 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D.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湮灭不可避免 5..封建社会的韩非子推行的“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重要知识点整理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文化是民族的,是因为不同民族间由于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文化是世界的,是因为基于各民族社会实践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原因: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正确的态度: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及途径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的含义:传播媒介。

中国文化史 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1) 1、文化的概念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2、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上古期: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园3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中古期: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 近代期: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 现代期: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3、北方文化区特征: 这一地带是区系类型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点试点。广义的北方三大块:西北、北方、东北。狭义的北方则东以辽河为界,辽东、辽西各成区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和河曲地区也各为区系,西部以陇山为界,陇西属北方区系,陇东属中原区系。又以辽西和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区系。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地区,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这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如两种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曾交错存在。这一地区是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不仅秦以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 4、“五礼”的所指及内容 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见《周礼大伯宗》章) 五礼分述如下: 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中国文学史专题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先秦历史散文除《尚书》外,重要的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2、《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汇集在《内外储说》,《说林上下》等篇中。 3、荀子是__儒家学派的学者,庄子是___道家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4、《史记·屈原列传》认为:“《离骚》者,犹__离忧____也。”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_吊屈原赋__》和《___服鸟赋___》等。 6、《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中情景交融的诗句是:“__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雨雪霏霏“。 7、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是宋代__郭茂倩____编的《__乐府诗集__》。 8、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以晋干宝的《__搜神记__》为代表;志人小说以南朝宋___刘义庆__的《__世说新语__》为代表。 9、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称“六诗”或“六义”。 10、《诗经》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11、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12、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为蒙地漆园吏。 13、《逍遥游》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1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论语》。 15、《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7、《有所思》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 18、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鲁、齐、韩、毛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鲁、齐、韩三家诗都先后失传,我们今天读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19、《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时间 120分钟总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挚.zhì痛谰. làn语辔.pèi 头浊. zhuó流 B、嗥.鸣(háo)怪诞.(dàn)默契.(qì)蚱.蜢(zhà) C、亘.héng古田垄.lóng 污秽.huì啾啾.quī D、哽.gèng咽镐.gǎo头宛转.zhuàn 意蕴.yùn 2、加点字释义有错误的一组是( ) (3分) A、山巅.(山顶) 狂澜.(大波浪) 哽.住(声气阻塞) 木兰当户.织(门) B、崎岖 ..(形容山路不平) 阻抑.(控制) 亘.古(延续不断) 问女何所忆.(思念) C、澎湃 ..(曲折) 关山度.若飞(过)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哺.育(喂) 宛转 D、懊悔 ..(侮恨) 惨.白(悲惨) 怪诞.(荒唐的) 愿为市.鞍马(买) 3、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B、《老山界》是光未然创作的文章,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本文通过记叙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赞扬了红军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意志坚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木兰诗》中,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D、《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4、指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 ) (3分) A、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C、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某班在“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中开展了如下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1)活动一:【传承黄河文化】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不仅有古老的文明,还孕育了中华的文化,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吟咏黄河的诗句,请写出来两句,与大家交流。(4分)① (2)活动二:【礼赞黄河母亲】黄河,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的象征。请你放飞你的想象,用一个贴切的比喻来赞美黄河吧。(4分) (3)活动三:【保护黄河母亲】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然而两岸百姓对其近乎漠视的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