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古诗两首

2古诗两首

2古诗两首
2古诗两首

租舍明德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定稿记录表三年级组备课组长:施文艳

备课时间:2014年2月25日备课地点:办公室

二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古诗二首》二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二年级语文教案 导读:教学内容: 两首唐诗——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与学的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

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

2.1古诗二首

2.1古诗二首 预习卡 走进课题自主预习第一步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有不少描写明月这一寻常景象的名句,我想到的有: 初读课文自主预习第二步 一、通过网络或资料书了解诗人王维、白居易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收集描写明月的古诗名句。 二、自读课文。 1.第一遍:默读课文。借助讲解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鸟鸣涧》描写了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和对自然的之情。《暮江吟》展现了一幅色彩荀兰的秋江暮景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夜即大自然的之情。 2.第二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 (1)《鸟鸣涧》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从(A.视觉B.听觉 C.触觉)方面来描写的,创造出了一派什么样的意境? 3.第三遍:品读课文。 (1)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查找讲解书中的“查生词”或查字典释疑。 涧残阳 瑟瑟可怜 (2)赏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句。 理清脉络自主预习第三步

《鸟鸣涧》一诗以花落、月初、鸟鸣等(A.动态 B.静态)的景区,映衬了的空寂、的幽静,韵味无穷。 《暮江吟》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从到江上的美丽景色,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表现出他的情思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堂探究:通过预习,我还有一些疑问,需要和老师同学们探究。 课堂作业 第一课时 一、将下面的字换上偏旁变成本课生字,再组词。 鸡→()洼→() 浦→()冷→() 二、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打“√”。 鸟鸣涧.(jiān jiàn)暮.江吟(mòmù) 残.阳(cán chán )瑟.瑟(shasa) 三、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露()铺() ()()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桂花一()新月 一()山涧一()残阳 一()春水一()珍珠 第二课时 一、默写古诗。 鸟鸣涧 () 二、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1.2 诗两首

课时练习2诗两首 对应学生用书P3 语言文字运用限时:15分钟 (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只有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时间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边无际人迹罕至亘古不变雪泥鸿爪 B.不着边际荒无人烟颠扑不破痛定思痛 C.无边无际人迹罕至颠扑不破痛定思痛 D.不着边际荒无人烟亘古不变雪泥鸿爪 ★答案★ A 解析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不着边际:意思是挨不上边,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离题太远。“不着边际”含有贬义,用在这里感情色彩有误。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荒无人烟: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荒无人烟”语意太重,用在这里不合适。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引申为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颠扑不破”不能修饰“消息”。雪泥鸿爪:意思是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痛定思痛: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再回想当时所遭受的痛苦。指吸取教训,警惕未来。“痛定思痛”与语境不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永恒才是真实的绵延 B.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 C.永恒才是绵延的真实 D.绵延的真实才是永恒 ★答案★ B 解析根据上一句“世事变化只是表象”,下一句相对格式应该是“……才是真实”,据此排除A、D两项;根据整个句子的表达意图,排除C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时间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B.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时间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C.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时间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D.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时间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答案★ C 解析本句语病有两处,第一处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与”,在“那股将生命”前加介词“与”;第二处用词不当,将“发展”改为“展现”。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2第2课 诗 两 首

第2课 诗 两 首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彷徨. (hu áng) (2)彳亍..(chì)(chù) (3)颓圮.. (tuí)(pǐ) (4)河畔.(p àn) (5)荡漾. (y àng) (6)青荇.(xìng) (7)榆. 阴(yú) (8)浮藻.(z ǎo) (9)沉淀. (di àn) (10)撑.着(chēng ) (11)长篙. (g āo) (12)漫溯.(sù) (13)笙箫.. (shēng )(xi āo)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①巷?????雨巷.(xi àng )巷. 道(h àng ) ②曲?????哀曲.(qǔ)曲.折(qū) ③泥?????软泥.(ní)泥. 古(nì) ④似?????似.的(shì)相似.(sì) 6666 ⑤载?????满载.(z ài )记载.(z ǎi ) ⑥悄?????悄.悄(qi āo )悄. 然(qi ǎo ) (2)语境辨析法 ①尽.(jǐn )管道路不好走,我们还是走到了尽. (jìn)头。 ②向更. (gèng)远处行进,还有三十多里,这时已是半夜三更(gēng )了。 二、写对字形 (1)? ????chóu (惆)怅tì(倜)傥 (2)?????回sù(溯)shuò(朔)风 (3)? ????倾pǐ(圮)qǐ(杞)人忧天 (4)?????云c ǎi (彩)兴高c ǎi (采)烈 (5)?????róu (揉)碎杂róu (糅) (6)? ????g āo (篙)头艾h āo (蒿) (7)?????凄w ǎn (婉)w ǎn (惋)惜w ǎn (宛)如 (8)?????斑lán (斓)lán (谰)言波lá n (澜) 三、辨析词语 1.寂寥 寂寞 同:都有“静”的意思。 异:①语意不同:“寂寥”指寂静,空旷;“寂寞”指孤单冷清;清静,寂静。②适用

作业:2诗两首

2 诗两首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撑.着(chēnɡ)彷.徨(pánɡ)凄.清(qī)巷.道(xiànɡ) B.彳.亍(chì) 凄婉.(wǎn) 颓圮.(pǐ) 迷茫.(mánɡ) C.河畔.(pàn) 荡漾.(yànɡ) 青荇.(xìnɡ) 长篙.(hāo) D.寂寥.(liáo) 沉淀.(diàn) 斑斓.(lán) 漫溯.(shuò) 解析:A项,“巷”应读“hànɡ”;C项,“篙”应读“ɡāo”;D项,“溯”应读“sù”。 答案:B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人有时候很多无奈________的心情都是自作自受,给自己一点空间,给未来一点期待,生活才会更加自由洒脱。 ②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去铸炼自己高尚的情操,________自己的文化素养。 ③看看博友,或婉转缠绵,或热烈激扬,或平实可亲,或高贵典雅,如行云流水,总是让我驻足________。 A.彷徨积淀留连 B.徜徉积淀留恋 C.彷徨沉淀留恋 D.徜徉沉淀留连 解析: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由前文的“无奈”一词,可知①应选“彷徨”。积淀:积累沉淀;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沉淀:凝聚,积累。由后文的“文化素养”一词,可知②应选“积淀”。留连:指舍不得离去。留恋:指依恋牵挂某个地方不忍舍弃或离开。由语境知③应选“留连”。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晋阳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欣赏插图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组词: 人日 入目 .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初读 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插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 学习三、四两行。 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 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 执教:卢崇斌点评:程韶荣 时间:2010年5月27日 地点: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中校区)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课内的,请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生齐读)师:“酬”是什么意思? 生:以诗相答。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书下注释。 师:很好,我们一定要用足注释啊。那“乐天”是谁? 生:白居易。 师:还有一首是课外的,我们一起读题: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学生齐读) 师:我发现一些同学已经有想法了。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呢?“刘二十八”又是谁? 生:当时,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也写了《醉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两首诗一赠一酬。 生:这两首诗有联系,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比如情感、手法等。 师:说得很好,这个问题我们待会儿再来深究。再来说说,“刘二十八”又是谁? 生:刘禹锡。 师:为什么叫他刘二十八呢? 生:古人常以兄弟排行来称呼。刘禹锡在他们家族里排行第二十八,所以称他为刘二十八。 师:谢谢。刘禹锡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吗? 生: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生:他和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不仅没有成功且遭贬长达二十多年,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哀叹,一直保持着乐观奋发的战斗精神。 生:被贬期间,他也曾被调回过,但他并没有屈服,去讨好那些权贵们,反而写诗进行辛辣讽刺,结果他和他的战友们又一次受到打击和报复,再次被贬,我觉得他是一个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人。(学生鼓掌)师:是啊,人是靠精神站立的。刘禹锡正是这样一位不屈的斗士。让我们从朗读开始,走近诗人的文字,去感受诗人伟大的精神魅力。(板书:朗读) 二、朗读 (一)读准字音 师:读诗,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预习时,你都发现有哪些要互相提醒的字词。 生:刘禹锡一诗中“沉舟侧畔”的“畔”读“pàn”而不读“bàn”。 生:白居易诗里“满朝文武独蹉跎”的“蹉跎”一词不常用,容易写错。 生:我觉得刘禹锡一诗,尾联“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应读“zhǎng”。 师:因为它指—— 生:振奋、振作,用作动词。 师:同学们很用心。我们快速读读两诗,看看还有没有补充。(学生自由读诗) (二)读好节奏 师:读诗,我们不仅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还要注意停顿,读好节奏。拿出笔来,我们边读边划,找出需要特别注意节奏的诗句。 生:白居易一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一句,也可这样读: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师:节奏把握得很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想,最主要的是不能把句子音节读“破”了。 师:对,音节与音节间有短暂的停顿,继续交流。

语文2诗两首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况味—2. 诗两首 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重新开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重新开始 一、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听、读,体会感情。 2.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告诉人们遇到挫折时要相信未来是光明的;第二部分告诉人们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3)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4)联系生活经验谈一谈对“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5)有的版本把这一诗句译为“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你认为哪一句译文更好? (原诗句更好。其一,“可爱”的回味意味不如“怀恋”醒豁;其二,“可爱”的意蕴、情趣不如“亲切的怀恋”丰富、多味。) 3.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用词直白,蕴涵丰富; (2)语言和婉,意味悠长。 二、学习《假如生活重新开始》 品读诗歌,把握主旨 1.想一想诗中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画出文中对你来说比较有启发的和一时难以理解的词句。 2.讨论“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愉快地回头挥一挥手!”的意思。

(关键意象是三个:朝阳、黑影、挥手,构成了统一的、有机的形象,背景是在黑暗和光明之交踏上新的征途,愉快地告别黑暗的记忆。) 3.找出诗中与“还是”意思相近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 (依然、仍旧、还要。这些词语的使用,是诗人表明自己态度:一如既往,坚持以往做法。) 4.依次解读第二、三、四、五、六节的意思。 5.第五节中的“他们”指谁? (“他们”暗指“左”倾思想严重的人。) 6.简要分析“阳光下毕竟是白昼”这一句的含义。 (阳光下面也可能有黑暗,但即使有黑暗,也是暂时的、局部的。这表明诗人不但是清醒的,而且还是乐观的。) 7.最后一章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你怎么理解“明天比昨天更长久”这句话? (乐观。“明天比昨天更长久”就是说,比起未来,比起历史的前进,像浩劫时期那样的黑暗毕竟还是短暂的。“明天”才是我们所更要把握的。)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这首诗采取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塑造了一个鲜明的自我形象:勇于告别过去,又敢于正视风雨的现实;同时对事业满怀理想和献身的精神。告诉我们要自信,要自强,要奋斗不止。) 三、比较探究 比较上述两首诗歌的异同。 不同之处: 1.从写法上,普希金的诗是直接抒情的,而邵燕祥的诗在抒发情感的时候,则借助了一系列的具体的词语。邵燕祥诗以意象的密度见长,且其意象是被组织在一个有序的系列之中,那就是以抒情主人公出发的形象为核心的画面。 2.从题目上看,普希金诗立足现在和过去,谈正确对待生活带给你的不幸,邵燕祥诗面向未来,不后悔过去的正确选择。 相同点: 1.都表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都隐含了关于得失、关于过去与未来关系等方面的某种通达、辩证的人生哲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诗两首》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诗两首 【教材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对挫折要正确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作者以满腔的热情号召我们对生活要充满信心,不畏风雨;要自强不息,要积极乐观;要珍视生命,珍惜青春,珍爱生活;要坚信明天的生活会更美好。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两首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 3.理解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2诗两首(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导入示例。(播放歌曲)“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这首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 当突如其来的挫折与打击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你的神经时,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2.背景知识、作者简介。 3.学生朗诵诗歌,正音,检查预习。 4.听、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感情。 (1)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2)自由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明确: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5.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2)普希金在诗里写道:“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你喜欢这一句话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让学生自由谈。)(3)有的版本把这一诗句译为“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你认为哪一句译文更好?6.再次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诗中感情。 7.朗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注意读出感情。 2诗两首(第2课时) 1.顺势导入。以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切入口导入。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假如生活能够重新开头,你愿意怎么做呢?让同学回去思考这个问题,现在请一些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顺势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2.品读诗歌,把握主旨。 (1)让同学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中主要讲了什么意思,画出文中比较有启发的和一时难以理解的词句。 (2)研读第一节。“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愉快地回头挥一挥手!”这是什么意思? (3)阅读整首诗歌,找出在整首诗中与“还是”意思相近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解读2、3、4、5节诗句的意思。 (5)第五节中的“他们”指谁? (6)最后一章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你怎么理解“明天比昨天更长久”这句话?(7)教师小结:读完整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既指当年的岁月如能重复(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更是指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走(从诗中不后悔当年的选择以及明确说“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可看出)。表达了诗人不后悔自己曾经做出的正确选择,尽管这选择曾给自己带来过不幸。也向我们表明了今后诗人仍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原来的做法。 (8)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3.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不同之处:(1)这一首诗在写法上,和前面普希金的那首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普希金的诗,是直接抒情的。而邵燕祥的诗,在抒发情感的时候,则借助了一系列的具象的词语(2)

1 古诗二首

1古诗二首 春天来了 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不知不觉地来到我身旁。 春天在树枝上。嫩芽悄悄地钻出来,把枝条打扮得绿油油的。 春天在花园里。花开了,有红的、粉的、紫的、金黄的……五彩缤纷,真美丽啊!最吸引人的是蝴蝶花,像一群展开翅膀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春天在辽阔的田野里()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的蚕豆和油菜()已经开出白色和金色的小花()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1. 把短文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 仿写词语。 例:绿油油(ABB式) 例:一阵阵清香一()()葡萄一()()草地 3. 读短文,并填写正确的词语。 冬天过后,来了。花园里开满了的花。花的上方有蝴蝶在。田野里,和也开出了花,真清香! 4. 看,春天来到了你家的小区里,小区里有哪些变化呢?写一写。 参考答案: 1.。,,。 2.红彤彤黄澄澄串串片片 3.春天五彩缤纷翩翩起舞蚕豆油菜 4.示例:儿童们换上了春装开始在院子里玩耍,老人们也三五成群地坐在太阳底下晒太阳。 一粒种子 叶圣陶 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他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问蚯蚓:“外边是什么声音?” 蚯蚓说:“那是春风。春风在叫我们到外边去。” “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不,外边亮得很。”蚯蚓一边说,一边往外钻,“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 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孩子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边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1. 泥土中的种子最先听到的声音是()。 A.春风轻轻地吹着 B.泉水在唱歌 C.小鸟在唱歌 D.小孩子在唱歌 2. 种子把身子挺了次,才钻出地面。 3. 文中画“”的句子要读出(①急切②紧张③难过)的语气。 4. 想一想,钻出地面的种子看到了一派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 1. A 2. 四 3. ① 4. 示例:种子看到了蓝蓝的天,清澈的小河,绿绿的草地和火红的太阳,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呀! 生命的源泉 我的家乡有一口老井,村上几代人都是吃井水长大的。后来村里安了自来水后,村民们还是喜欢打老井的水来洗菜做饭,因为老井水清亮甘甜,没有碱味。 听奶奶说,这口井是当年一支路过的部队挖的,由于地下石头太多,他们持续加班,不分白日黑夜,挖了十多天才挖好。其中有几位战士,实在太累了,就在挖井现场打个盹儿继续挖。因为这口井挖得深,所以井水特别清澈甘甜,而且取之不尽。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老井也显得陈旧。村民们献计献策,将老井进行了加固和完善,还专门买来了一块石碑,正面雕刻一行醒目的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背面详细地记载着这口老井诞生的经过,便于后人永远地记住它——这口来之不易的生命源泉。 1.井边的石碑上正面刻着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2.读短文,用短文中的词语来描述井水的特点。 3.“吃水不忘挖井人”对应的成语是。 ①水滴石穿②饮水思源③落花流水 参考答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一、班级情况分析和相应的教学措施 本班31人,现有男生23人,女生8人。学生虽活泼好动,乖巧听话,但班级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氛较差,学生基础落后(上学期平均分16.5分,仅两人及格)。 1、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句进行圈、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2、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3、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4、除课堂的写话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 5、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6、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 上述计划有待实践来检验其可行性。本人将以此为基础,实践中将其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二、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它们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要求。“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可作灵活处理。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标明。除了随课文识字以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学生既可以利用熟字认识生字,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在同类事物的列举中认字。 三、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每一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之后的课文以及部分练习,“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好词佳句、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以及展示台等内容,都是围绕本组的专题合理安排的。 2、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本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宽带网”,这两项内容是不同于前三册教材的全新栏目。设计“我知道”的目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2诗两首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知识链接】 ㈠走近作者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㈡背景资料 1.新月派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品时代背景 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0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音,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而在国内他所面对的现实是:在康桥遇见的才女另嫁他人,自己与不相爱的人结婚。时代的风云让作者感到无所适从,理解为诗人面对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脆弱、迷茫,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当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预习检查】 1.字音字形辨识 青荇.()漫溯.()长篙.() 满载.()河畔.()斑斓.() 2.词语辨析 ①斑斓斑驳 ②荡漾动荡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字注音 朔.月()漫溯.()长篙.()蒿.莱()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中的《渭城曲》和《别董大》从内容和情感上讲,都是写送别的,因此均“送别诗”或“赠言诗”。 《渭城曲》原诗名《送元二使安西》,因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又名《渭城曲》《阳关曲》。渭城,及秦代帝都咸阳,至汉代,易名渭城。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二,从事中的知他是要西出阳关,以排行来称呼熟悉的人,是当时的一种习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抓住富有特征和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展现出了一幅清新明朗‘和谐悦耳的画面。清晨,绵绵细雨飘然而降,润湿了路上的灰尘, 杨柳经过洗涤润泽,清新怡人,使得客店上空也变得葱郁青翠 这两句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他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寓含着依依惜别的挚情。古人常以“折柳”表示送别,所以杨柳也象征离情别绪之意。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饯行送别辞。请您在饮下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阳关旧地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之地,“西出阳关”,不免会长途跋涉,倍尝艰辛寂寞。因此,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不仅有依依惜别之情,还包含着深情体贴和殷勤祝愿。这两句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他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寓含着依依惜别的挚情。古人常以“折柳”表示送别,所以杨柳也象征离情别绪之意。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挚情,也成功的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被人称谓千古绝唱。 《别董大》是高适送别当时著名的琴诗董庭兰时所写的一首诗。董庭兰擅长弹奏七弦琴,而盛唐时却盛行胡乐,所以,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庭兰虽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高适当时也很不得志,正四处流浪,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但是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写的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应耀眼的阳光也黯淡了,大雪纷纷扬扬的飘落,一群大雁向南飞去。荒寒壮阔的环境中诗人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当时灰蒙蒙的景,又暗示了两人当时的落迫境遇。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呀!话说得响亮、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这首诗能为志士增色,能为-游子拭泪,是因为诗人“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气质自高”。正是因为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所以他才能把临别赠言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坚定不移,朴素无华,感人至深。 一、查字典。 1.“浥”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序。在“渭城朝语浥轻尘”这句诗中,“浥”字的意思是。 2.“曛”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偏旁,再查画。在“千里黄云白日曛”中,“曛”字可理解为。 二、填空。 1.王维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诗被苏轼称为“”。在《渭城曲》这首诗中,“, ”对景物进行了描写,展现了一幅清新明朗、和谐悦目的画面;“,”这句诗则是饯行送别辞,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 2.《别董大》也是一首,作者,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这既是对朋友的,又有对朋友的。 3.古代诗人送别他们的好友时,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话相送:,。 《有个孩子叫咪咪乔》。本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以布娃娃“咪咪乔”为线索,叙述了“我”、女儿、交警对“咪咪乔”的不同态度和彼此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的结果是:交警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感动了我,使我从心里真正接纳了“咪咪乔”。 从文章的叙述顺序来分析,带女儿出门的经历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也是正在发生的事件。而女儿在平时是怎样对待咪咪乔的,丈夫和“我”是怎样对“咪咪乔”造成严重伤害的,这些都是用“插叙”的形式交代的。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

2020年版语文必修1课时作业:2诗两首解析版

第一单元2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全市传统文化进校园文艺晚会上,我校黄梅戏社团自编自导演出了《天仙配》,两位 同学将剧中的人物演得绘声绘色 ....,获得如潮好评。 ②整个青少年时代,我都保持着一种眺望与投奔的姿态,内心漂泊不定。我必须越过沧 海,抵达彼岸,回到先人出发的地方,才能死得其所 ....。 ③苏霍姆林斯基经典教育著作平易近人 ....,其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通过非常朴素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④记者调查发现,出台近十年的“限塑令”几乎名存实亡,原因之一是监管部门望尘莫 ...及.,惩罚力度越来越小,检查次数越来越少,最终默许了商家对塑料袋的肆意使用。 ⑤刘恒义组织发起“善行使者·圆梦行动”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善行使者”不顾山高水 ...长.,一路穿越河北、西藏等7 省区,一路播撒爱心的种子。 ⑥新时代的中国将与各国人民一道,一以贯之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A.①③⑥ B. ①④⑤ C.②③⑤D.②④⑥ 【答案】B 【解析】①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用来形容表演,使用对象不当。②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有价值。③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文字)浅显,容易了解。④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此处应改为“鞭长莫及”。⑤山高水长:比喻人的品德高尚,声誉流传久远,也比喻恩德、情谊深厚。望文生义。⑥一以贯之:指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B.听说博士村官潘王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C.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D.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2.古诗二首

2、古诗二首 咏竹 宋·文同(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故园修竹绕东溪, 占水浸沙一万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 此君应是怪归迟。

笋 宋·王元之 数里春畦独自寻。 迸犀抽锦乱森森。 田文死去宾朋散。 抛掷三个玳瑁簪。 1、背诵古诗。 2、读了这两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3、你对竹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高风峻骨刚正不阿的潘天寿

基调,有论者以为,莫如“高风峻 骨”四字最为恰当。所谓“生死刚 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骨” 指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而成的刚 劲结构,“气”则是指这刚劲结构 中流贯的生命活力。潘画中的“骨” 坚强无比,而“气’则浩大刚正。 这种艺术基调固然跟高超技巧有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孕育自画家本 身的人品和学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杭州学生联合会曾奋起响应,掀 起了震撼全国的“浙一师学潮”。那个时候,正是血气方刚的潘天寿在 浙江第一师范就读的日子。当年12月,浙江第一师范的学生在沿湖运 动场集会支持福建学生的“闽案”斗争,前来镇压的军警用刺刀划破了 潘天寿的脸,鲜血直流,但潘天寿依然毫不畏惧,冲在游行队伍的最前 列。 1946年蒋介石挑起“内战”之后,国民党曾派人到杭州国立艺专征 兵,要时任校长的潘天寿亲自作动员。在当局紧逼之下,潘天寿在讲台 上开门见山地说:“这是上面的号召,我是做个传达……”说着说着, 突然话锋一转,扯开话题说,“我与胡宗南是同学,胡癫子现在当了集 团军总司令,但是胡癞子这个人品质不好!”潘天寿说完走下讲台后,

挂着少将军衔的国民党训导主任指责他说,“你这样讲,谁还愿意去当兵呢?”潘天寿则“哦”了一声就拂袖而去。 这样的性格也让后来的潘天寿吃了很多苦头。“文化大革命”期间,潘天寿是浙江美院第一批被揪斗的对象之一,吃的苦头最多。1969年初,他在被押到家乡宁海游斗完回杭州的途中,捡到了一张香烟纸,在背面留下了自己一生中最后一首诗:“莫嫌笼狭窄,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正古有沉冤。”此后他就再也没提起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