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戏曲的起源

远源:a.宗教仪式、巫觋 b.上古宫廷徘优戏、皮影戏、傀儡戏

近源:a.百戏、散乐、社火 b.参军戏

宗教仪式、巫觋。源自人类的模仿、装扮天性(1894格罗赛《艺术的起源》描述原始部落的装扮活动、远古宗教仪式,也是一种巫术仪式,以猎兽仪式最常见、上古中古时期的宗教仪式)。

1.1上古宫廷俳优戏。上古宫廷俳优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

优戏之始: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夏桀始创优戏

1.2皮影戏

以灯烛弄影于屏壁,借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常以羊皮等皮革刻制人形供弄影之用,故称皮影戏。《前汉书》的《外戚传》等史料说明,皮影有可能源自汉武帝时期。

1.3傀儡戏

傀儡戏就是木偶戏,刻木为人形,靠人操纵,以歌舞动作表演故事。开始用于送葬或殉葬,汉代用于娱乐。汉代应劭《风俗演义》“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 。

1.4百戏、散乐、社火

汉代百戏:杂戏、歌舞的总称

隋唐散乐:同上,因其散在村野故称散乐

宋代社火:杂耍、鼓乐、杂戏的统称

1.5《东海黄公》

角抵戏节目;出自刘歆《西京杂记》;陕西关中一带百姓所创;表演时有化妆、道具、场景、人虎搏斗的舞蹈性动作、语言对白、矛盾冲突;标志着初始形态的戏曲审美要素基本形成。

剧情:东海人氏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灵。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自负的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

1.6《踏谣娘》

出自《旧唐书.音乐志》,河南一带百姓所创,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称踏摇娘,后称踏谣娘” 。演员可增至三人,加入个性化的对话和歌唱,形式自由,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大为增强。

1.7参军戏

宫廷俳优由原来的一个人谈笑逗乐,发展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装扮故事的滑稽表演。《太平御览》:后赵时期石勒的参军。后被宫廷用来以羞辱代替刑罚惩治赃官。起先:赃官出场,一优执行嘲弄任务;随后:两优分别扮演赃官和嘲弄者;后来题材扩大,苍鹘、参军。科白戏,滑稽调笑。

2.1初步形态的戏曲

a.宋杂剧和金院本

为什么宋代才产生真正意义的戏曲呢?前朝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了大都市的形

成;宋朝取消了市禁、坊里制,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形成,迎合市民口味的通俗文艺形式——戏曲应运而生。

b.宋杂剧体制

杂剧的称呼不同于杂戏,就是指宋代时期特定的戏剧样式。戏剧角色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开场引子称艳段,由末泥报告。次做正杂剧,分为两段。宋杂剧绢画《眼药酸》。

c.金院本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杂剧,其实一也”。杂剧在金代,被称作院本。黄河以东地区没有汴梁那样的大都市,演出时融入当地的民间娱乐风俗。用于民间堂会演出和神庙祭祀演出。剧目曲目减少。著名的院本有《范蠡》、《蔡伯喈》。

2.2 成熟的戏曲

出现于公元1120年左右。东南沿海,南戏。北方,金元杂剧。

二、戏曲的发展

1.1四大声腔:明初,南戏发展出四大声腔,余姚、海盐、弋阳、昆山。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3京剧:清朝中叶,地方戏繁荣,京剧应运而生

2.0戏曲的基本类型

从声腔和音乐特点来划分:曲牌联套体、板腔体.曲牌联套体,曲牌对应曲调,如昆曲。板腔体,由一对具有对仗关系的乐句重复出现,推进情节进展,如京剧。戏曲与方言、地方音乐也有关系。如豫剧《花木兰》。

2.1戏曲的艺术特点

综合性: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表演手段多样性、综合性;唱、念、做、打。

a.空间艺术

绘画:服饰雕塑:演员端然不动的形体展示

建筑:舞台布景(城墙);虚拟的建筑;演出场所——戏楼

b.时间艺术:诗歌、音乐、舞蹈

3.0比较西方的戏剧

西方戏剧虽然也是综合性的艺术,但是总是侧重于某一方面。

1.1诗剧

欧洲19世纪以前的剧本,大多以诗歌的语言来讲述故事,表情达意。《被傅的普罗米修斯》、《仲夏夜之梦》。

1.2歌剧

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虽然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但是以歌唱为主。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曲组成。《蝴蝶夫人》、《茶花女》。

1.3舞剧

综合了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但侧重但是舞,通过舞蹈者的形体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天鹅湖》、《吉赛尔》、《希尔维亚》。

1.4话剧

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

五、唱、念、做、打

唱:四功之首,运用不同风格曲调来演唱,抒情风格较浓

念:诗歌化的对白、独白,与地域方言相关(韵白、本白)

a.韵白,用中州韵为读音、咬字、归韵的标准,形成了抑扬顿挫、高低有致的语调,

富有音乐性

b.本白,用方言讲(剧种发生地的方言)如,昆曲中,韵白雅,苏白俗。诗歌化的

念白。《琵琶记》。

做:程式化动作,从生活动作中提炼出来的。中国戏曲中最独特的表演语言,表现不同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动作,如行走、骑马、摔跤、关门。起霸即为武将出征前的规范特征动作。趟马即为手持马鞭在马上驰骋,圆场、转身、挥鞭、勒马。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称作身段,云手、抖袖、起霸、走边、云步。

打:战斗场面,对打、集体战争,舞蹈性的动作,写意非写实

常见武打与杂技动作,变脸、喷火、椅子功、托盘、吊毛。

六、写意虚拟

时空转换虚拟:《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是为了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上台做自我介绍,直接跟观众进行交流。

剧情的虚拟。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再现真实生活、历史,《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角色的虚拟:脸谱化,最大可能淡化角色的个性。洁面,生旦略施彩墨。花面,净、丑以夸张的色彩和线条构成一种图形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脸谱起源于古代的行傩表演,标志人物性格、品质;放大演员形象。

七、了解戏曲的两种属性:案头、场上

两种鉴赏方式:以文学论、作艺术观

以文学论,了解作品背景、作家心态、时代内涵,避免简单化。

a欣赏故事的陈述方式和结构技巧,分析关目即关键情节,如《琵琶记》,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形式。

b把握戏曲构造矛盾冲突的技巧,戏剧本是冲突的艺术。

c了解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人物是戏曲成功的关键。塑造人物的气质、性格主要靠语言。

2、作艺术观

第二章南戏

产生于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始于北宋宣和年间。盛行自南渡,吸收了宋杂剧,各种民间艺术,以唱为主,唱念做打并用。繁荣自元开始,南北合套,元末明初达到鼎盛,出现《拜月亭》、《刘知远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琵琶记》一些名剧。明初:四大声腔,昆山、余姚、海盐、弋阳。

音乐,里巷歌谣是其曲调来源。曲牌,引子类(位于一组曲子前面),过曲(位于引子和尾声之间),尾声。角色,早期:生旦净末丑外帖。生、旦,正剧角色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净,俗称花脸花面,大多扮演性格、品行、容貌上有奇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喜剧角色。末,社会地位地下的次要人物,带有一定喜剧色彩,一般在开场时会出现。外,年老而有气度的男/女。贴,旦之外贴一旦,次旦。王骥德《曲律》:正生、贴生、正旦、贴旦、老旦、小旦、外、末、净、丑、小丑。共十一种。创作者,早期:下层文人(温州书会、永嘉书会、古杭书会),明代:文人参与整理创作成为文坛潮流题材来源。负心剧最多,如《赵贞女蔡二郎》、《张协状元》。篇幅较灵活,依据故事内容而定,结构的演出单元是“出”。开场是“客门问答”,末念诵诗说明剧情。下场是由剧中人念诵下场诗。

第三章元杂剧

一、兴起,13世纪初期,金元之交,与废除科举考试,文人地位地下相关

二、音乐,北曲,七声音节,曲子有不同宫调

三、结构,一套表现为一折,“四折一楔子”

四、角色。末(正末、小末、外末)、旦(正旦、小旦、老旦)、净三大类演唱时“一正众外”,只有正旦和正末可以演唱,其他人只有宾白。

五、作者

1、文人。借杂剧抒发情感,创作类型集中在神仙道化剧、文人事迹剧、情爱剧、水浒戏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2、妓女。表演-时有时反串男性角色

第四章明清传奇

一、产生:明嘉靖时,苏州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梁辰鱼按照新兴昆山腔创作《浣纱记》,标志着以昆曲为载体的明清传奇时代开始。

二、创作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

明万历年间,出现汤显祖和临川四梦,沈璟代表的“吴江派”。明末清初,吴炳、阮大铖尚情,戏剧创作追慕汤显祖。

第二个高峰期

入清之后,苏州派出现,以李玉和朱素臣为代表。

出现“南洪北孔”,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三、体制

第一出副末出场,介绍家门大意

第二出、第三出,生旦各自做自我介绍,以下场次逐步展开故事

以生旦团圆结束,每一出末场,朗诵下场诗,四句或八句。

四、题材

传奇十部九相思,男女情爱是最常见的题材。

五、发展

清中叶后,地方戏繁荣,1790年,乾隆八十岁生日时,“三庆班”入京,京剧开始兴盛,昆曲衰落。

六、角色近代昆曲,“十二家门”

1.生,巾生(扇子生)官生(纱帽生,分为大官生、小官生)、鞋皮生(穷生)、雉尾生

2.旦,老旦、正旦、五旦(闺门旦)、六旦(活泼旦)、刺杀旦、作旦

3.净,又称大花脸,大面(红、黑、紫、蓝,性格鲜明)、白面(阴险、奸诈)、邋遢白面(较脏,身份较低,热心诚实)

4.末,中年以上的男性,老生、副末、外(年长的男性)

5.丑,付丑(冷二面)、小丑(小花脸)。

三、沈璟和吴江派

明朝中叶,正值明清传奇最繁荣之际,剧坛上出现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沈璟,江苏吴江人,20多岁中进士,官至光禄寺丞。受科场舞弊案的牵连,弃官回乡,养了一个戏班子,过着听曲填词的生活,自称“词隐”。著有传奇十七种,现存《红蕖记》、《义侠记》、《博笑记》。

强调曲律,“怎得词人当行,歌客守腔,大家细把音律讲”,在传奇渐多而往往不含音律的明中叶,这样的主张是积极的。“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曲中之工巧”,将曲律的地位置之词句之上,有些过分。

吴江派的特点:1、宣扬封建伦理,“命意皆主风世”。2、宣扬宿命论。神灵判断、仙官指点,通过梦表现重要情节。3、语言浅近,但由于过分据守音律,语言不够明朗、生动,往往平板无味。

第一讲《琵琶记》与悲情婚变

元末高明改编。南戏之祖,古典十大悲剧之一。故事梗概是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欲辞服侍父母。后蔡邕中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强迫其滞留京城。五娘在家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终日思念父母,写信至家未果。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五娘寻至牛府,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辞官回乡。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一门。

1、历史上的蔡伯喈

2、为什么出现大量书生负心剧,与皇帝重视科举有关。书生发迹变泰后负心弃妻

的现象,与宋代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科举制度规定,不论门第出身,只要考试中式,即可为官。这为寒士发迹提供了一条捷径。书生初入仕途,需要寻找靠山,权门豪贵也需要拉拢新进以扩充势力。联姻便成了他们利益结合的手段。

3、负心剧如何演变成忠孝剧

三不从=忠孝,实则不忠不孝

原因:为符合当时颂扬贤孝的主旋律

忠孝:蔡伯喈

贤德:赵五娘、牛氏

义气:张广才

4、吃糠

展示真实生活场景,刻画性格。“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被称为神来之笔。

《琵琶记》是双线结构。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考试入赘牛府;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奉养公婆。

第一讲《西厢记》

共五本二十一折,作者王实甫。被认为是北曲压卷之作,天下夺魁。故事原型取自唐代元稹《莺莺传》。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一行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安葬。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河南洛阳书生张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莺莺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

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张生中了头名状元,与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1、“跳墙”与男女私情

跳墙成为流行的情爱剧情节,阻隔——跳墙——大团圆。“钻穴逾墙,正是我等读书人的本等”

2、为什么强调跳墙这一情节

(1)有墙阻隔而跳墙,增强戏剧的喜剧色彩。借杏树攀墙→诙谐的跳墙。墙角联吟,隔墙吟诗,试探,符合张生、崔莺莺当时的心态。

(2)无处不在的“墙” 。墙的象征——文化伦理之墙。

第一次碰壁,张生被红娘斥责,“红娘之墙”消解后成双方中介。

第二次碰壁,张生遭老妇人拒婚

a红娘和莺莺之墙,从互相猜疑→互相信任。

b莺莺的心墙,简约→赖简→突破禁忌。

c张生和莺莺的墙,张生突破外围之墙(红娘)→莺莺心墙。

d突破普救寺土墙→老妇人所代表的封建礼法之墙

e最终由莺莺突破最后一道墙,张生一开始主动追求,遭遇挫折后退缩,莺莺“自荐枕席”

这一情节深深影响了后世才子佳人故事的叙事模式

3、到底墙是什么

墙与“封建”制相关,有占领,私有的意思。《西厢记》中的跳墙就是突破礼法、逾越规范的意思。跳墙意象影响后世剧作,如《东墙记》、《琴心记》。

第二讲《汉宫秋》

作者,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明人论曲,将马致远列为第一。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1、历史上昭君出塞的故事为何一再改编

《汉书.元帝记》赐单于为妻,并未强迫。《后汉书.匈奴传》自动请行,不惯于父死子娶其母的陋俗。《西京杂记》载“画工弃市”。《乐府解题.琴操》不接受夫死子娶母的

陋俗,自尽。《昭君变文》不惯北俗,积思成疾而死。

2、悲剧主角为汉元帝。将和亲故事改为痛失佳人和殉国悲剧,注入伤感厚重的民族意识。

3、三方面改动(1)汉强敌弱,匈奴主动请和,昭君主动请行→昭君不得已被迫出行。(2)画师腐败→叛国朝臣。(3)昭君和元帝不曾谋面→已成夫妻。(4)逆来顺受,病亡→北上途中自尽。

4、昭君之死的悲剧意蕴:使奸臣阴谋失败,得到应有的惩罚;平息外族的侵扰,使天下得息刀兵,令满朝文臣武将汗颜;以最决绝的方式实现了自我。

5、雁鸣之中说国殇。第四折,几乎无故事,元帝伤昭君之死,梦被雁鸣惊破。

(1)借雁抒离思。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居家之人对漂泊在外的友人的挂念。(2)借雁叹孤寂。孤雁是卓尔不群、不同流俗、遗世独立的士人自由意志的象征。(3)鸿雁飘逝唤起人生失意的伤逝.孤雁的哀鸣又代表回归群体的渴望.元帝失昭君,如丧偶之孤鸿.鸿雁迁徙如昭君北上.

第三讲《窦娥冤》

作者,关汉卿,风流放浪型文人。名作,《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调风月》、《望江亭》被成为“元人第一”。作者悲愤,站在民众立场上控诉权豪罪恶。

1、千古奇冤产生的背景

元代文人有五哭,第一哭“民命若草,势要横行”。权豪势力横行霸道成为社会痼疾。

2、汇集历史众多奇冤。东海孝妇:血溅白练,亢旱三年。邹衍:六月飞霜。

3、为民伸冤的公案戏。矛盾,权豪与民众的尖锐冲突。

4.悲剧成因

(1)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和官吏贪婪

(2)高利贷的剥削

(3)窦娥的性格悲剧

(4)婚姻观念的差异

1.窦娥冤死与张驴儿的诬陷直接相关

2.张驴儿入住其家是问题的关键

张驴儿父子婚姻观:入赘。赘婚,是一种男从女嫁的婚姻类型, 最早记载是《史记滑稽列传》。元以前, 男子选择入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贫困。元代社会破坏极其严重;社会崇尚奢侈,婚姻极为昂贵;受蒙古人观念影响;游民和高利贷者破除旧道德。

蔡婆的婚姻观:改嫁。1.报答恩人 2.对张老心生好感

窦娥的婚姻观:一女不事二夫

1.1中西悲剧的比较

《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

相同点:1.巧合2.喜乐交错

不同点:

1.线型结构

蒙冤—冤案昭雪这样一个线型结构来一环扣一环来发展的

2.循环结构

不相信命运—推导—相信命运

3.悲剧构成方式及主题演化式vs固定式控诉vs反思

第四讲《赵氏孤儿》

作者,纪君祥。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遂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公孙杵臼及程婴之子为代价,成功保住赵氏最后血脉。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终报前仇。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一、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

二、忠奸两派

忠:韩厥、鉏霓、提弥明、灵銸、程婴、公孙杵臼

奸:屠岸贾

a忠义程婴

报恩——救孤存孤——舍子换孤——养育孤儿——报仇雪恨

b改编背景

元朝进行残酷的种族压迫,民间有“反元复赵”的运动。莆仙戏《岸贾打》,屠岸贾是胡人。

三、千古悲剧

1、展示生命毁灭的过程

2、以深沉的抒情和悲壮的唱词发掘人物深层心理

四、结构

五折一楔子,一线到底。第三折是创作的高潮。“戏中戏”,程婴和公孙杵臼演戏。

1.1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

1.故事时间不同春秋vs宋末元初

2.中心情节不同保孤救孤vs成吉思汗态度转变

3.人物身份不同官宦之子vs皇帝血脉

4.主题不同《赵氏孤儿》主题歌颂义、仁

a义

1.是非之心屠岸贾、提弥明、公孙杵臼

2.羞恶之心灵辄、程婴

3.朋友之信

b仁:恻隐之心。韩厥

《中国孤儿》的主题

1.宣扬儒家伦理

2.儒家修为学说

3.儒家仁德政治王道战胜霸道

1.2差异原因在于伏尔泰的需要

1.褒扬孔子道德,贬抑基督教伦理。“五幕孔子道德戏”。

2.标举“文明战胜野蛮”的启蒙观点。中华文明强调理性并具有人性。

3.宣扬开明君主制,只有王权能和教权抗衡。

1.3 复仇故事中西比较

《赵氏孤儿》和《汉姆莱特》,单面人物vs性格主人公,先否后喜vs一悲到底。

情节设置区别

1.历史的必然要求和悲剧人物真纯愿望是否实现

2.恶人是否受到惩罚,悲剧人物是否得以昭雪

怎样评价“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

1.民族文化心理、审美情绪、习惯的体现

2.民族劣根性的体现

3.不能反映真实生活

4.中国戏曲的美学特点:言志

“先否后喜”功用

1.忘却真实生活

2.改变历史

3.坚定生活信念

4.利于社会稳定

第五讲《救风尘》

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

1、社会背景

(1)官僚子弟抢占人妻,如《鲁斋郎》

(2)娼妓问题严重

(3)儒生地位地下

2、喜剧色彩

(1)以风月救风尘,以风月治风月

(2)情节线索有主有次

宋引章VS周舍明线

宋引章VS安秀实暗线

赵盼儿VS周舍主线

3、新女性——赵盼儿

赵盼儿:洞明世事、见义勇为、机智勇敢、胆大心细

宋引章:涉世未深的典型风尘女子

故事启示:自己救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转悲为喜——喜剧性特征

一.忠实生活逻辑,巧妙构思喜剧情节

1.喜剧性矛盾。性格矛盾:一正一反。人物自身性格的矛盾:严肃性和滑稽性。

2.戏弄。暗斗—明斗;请君入瓮——金蝉脱壳——出奇制胜。

二.巧妙运用喜剧艺术技巧,给喜剧效果增光添色

1.交底,真假休书

2.纠缠法,骗-抢-毁-逼-夺

3.夸张、对比。周舍对宋引章的前后态度.宋引章对赵盼儿的前后态度.周舍的前后下场.

三.语言具有喜剧性的特色

第一讲《浣纱记》

作者,梁辰鱼,故事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史记.货殖列传》、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等历史著作。原名《吴越春秋》.梁辰鱼简介,江苏昆山人。王学左派奠定了他的哲学思想,新的时代氛围孕育出开明的新思想。性情中人,任侠度曲,一生希望建功立业嘉靖万历时期,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社会危机四伏,险象丛生,预示这个王朝的历史快要结束了。梁辰鱼听见了时代的丧钟而敲起了警钟,他写出了《浣纱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心情是痛苦的,不仅是他自己报国无门,其中还掺杂着时代的挽情。,是第一次以改革后的昆山腔进行舞台演唱的典型之作。

一、以生旦爱情寄兴亡之叹。当爱情遭遇江山之痛,范蠡、西施选择承担家国大任。爱情的共同基础。爱国,灭吴兴越,一雪国耻。范蠡的爱国之情。实现自身宏伟志向和人生价值,作者人生理想的寄托。西施的爱国之情,为了国家大义只能舍弃儿女私情。

二、理和情

范蠡:国家大义大于个人之情

西施:表面痴情柔弱,实则深明大义,多情面多于国家大义,所有抉择处于对范蠡之情。

三、关注个人命运

史书及民间传说中西施结局有三:1、回乡,溺水而亡2、吴国亡后被杀3、随范蠡泛五湖而去功成身退的范蠡。

五、破除贞洁观

撇开贞节观,尊重人性。体现出明代中后期的爱情观:只要相爱的人心灵相契, 忠贞不渝, 哪怕暂时分离, 为更重要的事业失去贞操也在所不计

六、进步女性观

1.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冲击。

2 .秀外慧中的女性审美理想,德容功德之外加上才能

第二讲《宝剑记》

作者,李开先,开昆剧英雄传奇先河

一、从水浒故事到《宝剑记》改动较大

二、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动

以古人之酒,浇心中之块垒。创作背景:嘉靖年间是明开国后最黑暗的时期。李开先上书抨击内阁,被削职为民。

改动

1、高衙内好色引发系列悲剧,林冲投奔梁山→林冲立功被他人所窃并遭到诸多陷害

2、逆来顺受→凛然抗争,私仇→国恨

3、强化忠心报国的思想

4、家破人亡,病死沙场→夫妻团圆,手刃高俅

第三讲《牡丹亭》

作者,汤显祖,江西临川人,“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汤显祖的性情之作,体现人难以遏制的性情,与理对立,情可凌驾三界,摆脱生死。

一、真中幻和幻中真

(真)梦是常事,“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幻)梦中惊遇真情,“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幻)双梦

(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

关键情节:惊梦由真入幻的桥梁情至而梦

关键情节:闹殇不能续梦中之情寻梦不成则殉情

关键情节:回生由幻入真的桥梁

梦,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梦张扬至情,是主体意识觉醒的体现,潜意识中青春躁动的升华。

二、追求爱情的杜丽娘

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嫩脸娇羞,老成尊重→《关雎》唤醒春心,春色撩动春思→追求爱情,更追求人生自由,无望而死,死得自由→重生后更坚定、勇敢,真正获得自由。

1.1汤显祖的其他作品。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紫钗记》打下《牡丹亭》的引子。《南柯记》、《邯郸记》汤显祖弃官回临川,远离了政治斗争,爱子夭折,遂滋生了出世思想,这两部戏曲都旨在表达人生如梦、人生无常的主题。《邯郸记》,刻画宦海风波里的人情世态。梦里享尽人间富贵繁华,醒来一场空,得仙人指点而出家,远离浊世。通过卢生的醉生梦死,艺术地预言了明王朝没落的必然结局。

第四讲《西楼记》

作者,袁于令,苏州人,早年过放荡生活,“江南山水皆吾园,名姝巧笑悉家录” 袁于令爱上妓女周绮生(小白),后来周被权豪所夺,袁结侠士窜其归,为纪念这段情史,写下《西楼记》。《西楼记》是带有自传色彩的剧作。

写杭州才子于叔夜,元宵观灯归来,听到西楼歌声,竟是己作《楚江情》。探明歌者

是名妓穆素徽,大为倾倒,乃往西楼访问。素徽久慕叔夜之名,抱病出迎,两人情投意合,意欲结为伉俪。叔夜父嫌素徽乃青楼之女,力阻婚姻。鸨儿以千金身价,将穆素徽卖与池相国三公子。素徽坚拒不从,虽身受杖刑亦不屈。叔夜思念素徽成疾,悲痛欲绝。后得胥翁、楚姐姐相助,救出素徽,两人团聚,结为夫妻。

一、反映明末苏州社会风俗

征歌逐舞、诗酒文会、嫖娼狎妓

儒家道德瓦解:于鹃去妓院觅缘

上层群体与妓院文化强烈的冲突:于父捣毁妓院

权豪蓄妓:池同霸占穆素徽

打情骂俏、低俗社会风气:集艳

争妓买宠争风吃醋:胥长公救穆

二、明代文人的现代婚恋观

传统的婚恋观:门当户对、男才女貌、浪子回头

1、青春觉醒

于鹃:若得倾国之姿,永惬宜家之愿,愿克减功名寿算

穆素徽:倘得援琴之挑,永随当垆之愿。

2、觅缘女追男

3、订盟崇尚个性解放,突破门第观念

三、于、穆艺术形象

于鹃:反抗礼教,对爱情生死不渝,胜张生、柳梦梅

穆素徽:独立人格,自尊、自爱,不为权豪所动

四、艺术倾向多元化

用谱制曲,运用声律,习吴江派

至情,为情生、为情死,习临川派

第五讲吴炳《疗妒羹》

题解:《山海经》载有疗妒,梁武帝郗后服下有效。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

一、从冯小青到乔小青

冯梦龙《情史类略》载“小青传”,文坛掀起冯小青热。名作有《春波影》、《风流院》、《疗妒羹》。

二、悲剧源头——妻妾制度

乔小青悲剧命运的根源。悍妇,苗氏妒。小青命运悲惨。

三、细致刻画小青内心世界

自恋(纳西色斯)。自恋原因:才貌双全、志趣高洁、身世不幸、渴望爱情。

梨梦:幻想自己是杜丽娘(题曲)。絮影:临水照花影,自怜

吊苏:唤彼芳魂,诉我之怨。画真:从自怜自伤→自奠。假死后,矛盾化解,悲剧变喜剧。

四、两个重要女人

杨夫人:大度、聪慧、风趣、调皮,理想、完美的女性,道德典范。苗氏:恶女人代

表,好妒、凶悍、暴虐、贪婪、愚蠢。

五、受《牡丹亭》影响,影响了《红楼梦》

抑郁成病→不治假死。叫画、哭画、掘坟、题曲。影响了林黛玉形象的刻画。贾宝玉与“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

第七讲《桃花扇》

作者,清代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侯方域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结识李香君,并与其“梳栊”。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坚决不从。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一、孔尚任生平孔子后人国子监博士

二、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警醒后人。“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1.展示了明朝三百年基业灭亡的过程

2.展示复社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

3.展示爱国将领的精神面貌

4.歌颂下层爱国人士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

三.“却奁”充分体现两人性格

与史实有出入,但更能体现两人性格

侯方域:鄙其为人→情辞迫切,亦觉可怜→应许

李香君:阮大铖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弃,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却奁”是关键。受迫害→侯方域远遁,香君守楼,血溅桃花扇,侯生入狱。

五.艺术特点

1.通过男女主角的悲欢离合,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

2.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结合

“朝政得失,文人散聚,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子虚乌有” 。“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 。

3.语言特色。宁不通俗,不肯伤雅。“典雅有余,当行不足;谨严有余,生动不足”。

第八讲《长生殿》

作者,清代洪昇。洪昇生平,出生于明朝覆灭后的第二年,青少年时代在动荡中度过。1688年,《长生殿》定稿,次年因戏获罪。晚年纵情山水,落水而死。现保存著作除《长生殿》还有《四婵娟》。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将其哥哥杨国忠封为右相,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

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一、新版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与史实有出入,与前代传奇小说有区别

民间热衷之题材

颂扬人间真情

二.为何重写?

《长生殿》一出,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学士才人,一齐俯首

作于1688年,反清大势已去,仍有文人念旧。借“安史之乱”传亡国之伤。

三.思想内容

1.思想内容的复杂

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联系二人爱情的发展,揭开安史之乱的背景,造成主题思想的混乱。

2.爱情是主线

《定情》——《密誓》——《埋玉》——《冥追》、《闻铃》、《情悔》、《哭像》、《雨梦》。

3.塑造出两个情种

杨贵妃:“位纵列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回万转情难灭”

唐明皇:“唯只愿速离尘埃,早赴泉台,和伊地中将连理载”

4.抨击误国权臣杨国忠

5.宣泄民族情绪憎恨番将安禄山

6.刻画爱国者形象

五.艺术特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浓厚的抒情色彩,从长恨到长生,悲剧意义被升华

《闻铃》:“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不愿生” 。

美化:1、美化杨贵妃的形象,将其刻画为一个色艺双全、为爱所伤的性情女子。2、淡化帝妃上下级关系。3、淡化红颜误国、重色轻国的批判色彩。4、强调杨贵妃为国捐躯和玄宗的重情

中国戏曲讲稿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元代是中国戏曲成型的时期。中国古代戏曲与印度的的梵剧、古希腊的悲喜剧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剧种”,而我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是保留最完整的。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包括昆曲、京剧以及诸多的地方戏曲,如川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秦腔、评剧等。 【京剧】 京剧在中国戏曲中形成较晚从徽班进京算起,也只有二百多年。 1、京剧音乐:以皮黄腔为主(皮指“西皮”源于秦腔,黄指“二黄”),伴奏乐队称为“场面”,分“文场”(京胡、月琴、小三弦、京二胡、笛、笙等)与“武场”(鼓、板、锣、钹等)。 2、板式:我们经常会说做事情有板有眼的,板眼就是在京剧中标记拍子的方式,在这儿我们插入一个知识点: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在乐曲中有强拍与弱拍之分,二拍子为强、弱,三拍子为强、弱、弱,四拍子为强、弱、次强、弱。而京剧中板就强拍、眼就是弱拍,一板一眼就是二拍子、一板三眼就是四拍子、有板无眼是一拍子,而无板无眼自由拍子。 3、行当:京剧舞台上的角色根据其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及社会地位的不同,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是扮演女性的角色,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 净:俗称“花脸”,一般扮演男性角色,分正净、副净和武净。 丑:又称“三花脸”,多演伶俐幽默或阴险狡猾的角色。 4、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和传承方式

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及传承方式 ——以秦腔为例 汉语言文学1班郭子婷 201430040139 摘要: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星,它自出现在人类文明起便已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所具有的虚拟性、综合性、写意性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除了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和昆曲外,地方戏曲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在孕育自己的土地上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虽然地方戏的历史都比较短,主要在20世纪初开始活跃于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包括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都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当地浓厚的乡土特色,往往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方戏曲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人民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喜欢欣赏地方戏曲了,能够接下前人戏班衣钵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然而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又应该怎么把它们传承下去呢?地方戏曲实际上在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许多优秀的作品都应该在今后保留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关键词:地方戏曲;文化价值;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 戏曲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早在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便成为国际上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之一。由于与西方的戏剧在服装、舞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形成了区别于戏剧的艺术形式,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兼具表演与歌舞的艺术文化。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王国维先生认为中国戏曲实际起源于巫觋歌舞,也就是与巫术有关,而对于西方的戏剧起源存在着一种广泛认可的学说,那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仪式的说法。由此可见,实际上不管是中国戏曲还是西方戏剧的起源都与巫术、祭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正说明了戏曲来源于人民的生活,若想传承下去,也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民是戏曲艺术的最大观者,戏剧在保留传统优秀剧本的同时,也要添加能吸引人民眼球、满足人民兴趣的元素。地方戏曲实际上更符合不同地域人民的精神需求,地方戏曲的不同特色也往往是因为各地环境所造成的地域性格、兴趣不同而形成的,因此,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地方戏曲反而取代昆曲、京剧成为人民中最受欢迎的剧种。但把视线放在当前,随着其他娱乐方式入侵人民的生活,地方戏曲的

中国戏曲概论(范美霞)

浅谈中国地方戏剧特色 摘要: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文化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湘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分别从起源、特色、艺术、发展现状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戏剧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中国戏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戏剧地方特色 中国戏剧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因此,充分全面的了解中国各个地方戏剧的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粹——京剧 (一)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二)国粹中的国粹——京剧脸谱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京剧演员个行当都经过化妆,有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特征。脸谱使人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脸谱以舞台为第一应用,它的产生源于生活,现于舞台。在看戏的过程中首先一直觉给人深刻印象的正是这些鲜明各异的脸谱造型,

如:蓝脸的多尔礅,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等。 京剧脸谱不但我国广大人民熟悉喜爱,也逐渐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一提到脸谱就会让人想到京剧,想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脸谱已是我国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旅游市场久打不衰的强项品牌。 (三)京剧独特地位 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二、昆剧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一)昆剧特色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戏曲的起源 远源:a.宗教仪式、巫觋 b.上古宫廷徘优戏、皮影戏、傀儡戏 近源:a.百戏、散乐、社火 b.参军戏 宗教仪式、巫觋。源自人类的模仿、装扮天性(1894格罗赛《艺术的起源》描述原始部落的装扮活动、远古宗教仪式,也是一种巫术仪式,以猎兽仪式最常见、上古中古时期的宗教仪式)。 1.1上古宫廷俳优戏。上古宫廷俳优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 优戏之始: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夏桀始创优戏 1.2皮影戏 以灯烛弄影于屏壁,借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常以羊皮等皮革刻制人形供弄影之用,故称皮影戏。《前汉书》的《外戚传》等史料说明,皮影有可能源自汉武帝时期。 1.3傀儡戏 傀儡戏就是木偶戏,刻木为人形,靠人操纵,以歌舞动作表演故事。开始用于送葬或殉葬,汉代用于娱乐。汉代应劭《风俗演义》“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 。 1.4百戏、散乐、社火 汉代百戏:杂戏、歌舞的总称 隋唐散乐:同上,因其散在村野故称散乐 宋代社火:杂耍、鼓乐、杂戏的统称 1.5《东海黄公》 角抵戏节目;出自刘歆《西京杂记》;陕西关中一带百姓所创;表演时有化妆、道具、场景、人虎搏斗的舞蹈性动作、语言对白、矛盾冲突;标志着初始形态的戏曲审美要素基本形成。 剧情:东海人氏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灵。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自负的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 1.6《踏谣娘》 出自《旧唐书.音乐志》,河南一带百姓所创,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称踏摇娘,后称踏谣娘” 。演员可增至三人,加入个性化的对话和歌唱,形式自由,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大为增强。 1.7参军戏 宫廷俳优由原来的一个人谈笑逗乐,发展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装扮故事的滑稽表演。《太平御览》:后赵时期石勒的参军。后被宫廷用来以羞辱代替刑罚惩治赃官。起先:赃官出场,一优执行嘲弄任务;随后:两优分别扮演赃官和嘲弄者;后来题材扩大,苍鹘、参军。科白戏,滑稽调笑。 2.1初步形态的戏曲 a.宋杂剧和金院本 为什么宋代才产生真正意义的戏曲呢?前朝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了大都市的形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宿松佐坝地区,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女班或男女混合班,现多由女班来演。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 【花旦】花旦,是中国戏曲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北方剧种多称“青衣”)、武旦和老旦。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也有的是属于泼辣,放荡的中、青年女性。 【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武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也有骑马的,但比较少。另外还有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 【彩旦】戏曲中扮演女性的丑角,年龄比较老的也叫丑婆子。彩旦俗称丑婆子,戏曲脚色行当。旦行的一支。扮演滑稽风趣或奸刁的女子,也有性格爽朗无拘无束的逗笑角色。实为扮演女性的丑脚。化装一般面涂白粉,再搽厚重胭脂。唱念都用本嗓,实际是用丑角来应工的。简单说彩旦是重说白的,而且基本上都说京白,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的角色。

中国地方戏 (中西文化)

Local Opera Besides Peking Opera, known as the "national opera," China boasts more than 360 local styles of operas, of which about 50 enjoy great popularity. A foreign visitor can enjoy at least one style of local opera wherever he travels in China. Though local opera is strongly challenged by film, TV, disco and other kinds of entertainment these days, it will attracts regular audiences and companies are trying by every means to compete in the fast-changing entertainment world. World history has been three ancient dramas: Greek tragedy and comedy; Indian Sanskrit drama; and Chinese opera (xiqu). The first two have become historical and only Chinese opera has survived. Chinese opera took shape in the 12th century. After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800 years, it is still full of vitality. At present, the country has more than 2,000 local opera troupes, which stage thousands of pieces. Last year, from December 1 to 7, the Chinese Dramatists Association and the Chinese Centre of the 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 held the 199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sian Traditional Dramas, in Beijing. Those attending were amazed by the brilliance of Peking Opera and other local forms of the art. In China, a local opera form is usually popular in several provinces, while one province sees several local operas. For example, Ping Opera is popular in Beijing, Tianjin,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In the Beijing area, not only Peking Opera but also Ping Opera, Hebei Bangzi Opera, Beijing Qu Opera and Northern Kun Opera enjoy acclaim. In this section, we have listed representative pieces of dozens of local opera styles and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of 15 major local operas. It is our hope that foreign readers might get from this a general idea of existing local operas.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 一、强烈的现实性 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 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 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 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的确,戏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式上,戏曲的唱词多数直接引用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教学文案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通过选修本门课程,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老师对戏曲的讲解,我更好地提高了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纵观戏曲的历史,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很繁盛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平民百姓到官宦之家都喜欢,而且很多人都懂。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很广

泛的民间性的特点。戏曲虽然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表现的也多是忠孝节义等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里蕴涵着传统的价值评判,传递着一个时代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又拥有中国独特的表演体系。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来源和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有着我们传统血脉的根本,是一种文化的源。因此,欣赏戏曲,更多的是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中国戏曲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并且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我

戏剧概论基本知识精华版第二部分

戏剧概论基本知识(一) 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其中上面的四种艺术形式成为戏剧分类的主要因素或者间接因素)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2、戏剧构成的五要素 这五者是戏剧的“本体性”要素,或称主导要素;其余诸方面,如作曲、舞台美术、音响效果等等,可视为戏剧的附属性要素,或者叫做戏剧的次要元素。如果把戏剧分为“观、演”两端,上述五要素的前三者——编、导、演属于“演”这一段,观众是“观”的这一端,剧场则是将“演”与“观”连接起来的纽带。 3、戏剧的四方面特征:从言说方式,艺术构成方式,艺术运做流程,传播方式四个方面认识戏剧的本质特征。 第一部分:从舞台呈现样式区分 舞台呈现样式这个角度来把握。戏剧可分为: ——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变化。

音乐具有决定性的地位。 注意: 3 4、, 肢体语言来表现剧本。 ) 戏曲——表演艺术与多种因素的结合,是中国民族特色的戏剧,具有写意化、程式化、自由化等高度的综合性。 第二部分:从剧情构成内容三要素不同区分 1、情节、性格、思想这三者成为构成戏剧作品内容的三大要素,因其在剧中的所占比重不同,便造成了不同的戏剧类型。 2、传奇剧、通俗剧、佳够剧。此类剧以骑着离奇的情节取胜。 3、问题剧、政治剧、理念剧:都是重思想轻情节与性格。 问题剧:易卜生的四大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 政治剧: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 4、性格剧和心理剧:分别一情节或思想作为剧情构成的重心。 像一些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喜剧 第三部分:从题材选择的不同区分 1含“革命历史剧”)三个特征:历史的真实性、具有历史主义精神、对当代现实生活的启示性。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再现在舞台上。 2):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不能虚构。 两类:以人物事迹为描述对象的传记性纪实剧和事件过程为描述对象的报道性纪实剧。 小知识点: 划分标准: (1)按情节:喜剧、悲剧、正剧

浅谈戏曲的审美特征

浅谈戏曲的审美特征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一、概观中国戏曲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埙《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 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

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汤显祖的《牡丹亭》同样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歌舞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据《书经·舜典》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庆贺打猎收获时,会披着各种兽皮在用石器相互击打出的节奏中跳着、唱着,欢庆胜利的成果。到了春秋时代,歌舞成了欢庆丰收、庆贺战争胜利、祭祀神灵、驱魔禳疫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装扮表演。《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个宫廷讽刺喜剧。从《北史·柳彧》的记载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戏《踏摇娘》泥塑看,除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外,在化装方面亦采用了面具、假扮等艺术手段。 戏曲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术。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到了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有戏剧色彩,如《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角抵戏《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 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宋杂剧代表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纽带,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

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戏曲形成后,伴随着各种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产生了300多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民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

《戏剧概论》-教学大纲

《戏剧概论》-教学大纲 《戏剧概论》 教学大纲【说明】 3 / 11

戏剧是影视剧产生的母体,对戏剧基本理论与知识的深入了解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影视剧的认识。《戏剧概论》这门课主要是以戏剧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介绍中、西戏剧发展的简单历史为讲述的主要内容。以学习准确把握历史、理论、现实三个纬度的互动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结合实际与自己的体会向学生讲授。在讲解戏剧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以话剧——戏剧“一元”结构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现、当代戏剧的生存状态,并用这种眼光组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戏剧的准确含义,加深学生对民族戏剧的了解与热爱。 【本文】 第一章什么是戏剧 教学目的: 通过对戏剧发生和起源的研究分析,明确戏剧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探讨戏剧的本质和特征,认识戏剧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扩大、优化我们的生活空间,丰富诗话我们的生活内容) 内容要点: 1、有表演、有观看,给人娱乐,有所寄托,就有戏剧的产生,就是戏剧的源 头。 2、从言说方式,艺术构成方式,艺术运做流程,传播方式四个方面认识戏剧的 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理论讲解与具体实例相接合手法组织教学。 授课时数:4 作业: 1、戏剧发生和起源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戏剧是综合性艺术?其五大要素是什么? 第二章戏剧艺术的分类

《戏剧概论》-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明确戏剧分类的意义与方法,其中中国戏曲是戏剧这一大范畴中的一员。了解不同戏剧种类的分类依据。 内容要点: 1、戏剧分类研究对每种戏剧艺术形式根本特征和戏剧演变历史轨迹的意义。 2、戏剧分类的不同标准及其之下产生的不同戏剧种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为主 授课时数:6 作业与思考: 1、为什么要对戏剧进行分类? 2、戏剧分类的方法有那些? 3、昆曲《牡丹亭》属于哪一类戏剧? 第三章悲剧、喜剧和正剧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三大戏剧体裁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认识悲剧、喜剧和正剧的化分标准,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类型的戏剧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充分理解其中的内涵。 内容要点: 1、悲剧、喜剧的发展趋势,以及正剧的诞生 2、悲剧精神、喜剧精神的内涵。 3、悲喜剧的概念及本质。 4、正剧的明确内涵,正剧不是悲喜剧,更不是悲剧与喜剧的简单相加。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理论分析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 5 / 11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戏曲艺术具有着瑰丽无比的美的魅力。她集传统艺术美之大成,含蕴着人物性格的美,戏剧意境的美、舞蹈的美、音乐的美、美术的美、语言的美以及气韵的美,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戏曲美学就是在这个博大深厚、源远流长的艺术气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系统地整理戏曲美学思想,探寻古典戏曲美学传统的基本特征,对于红样民族文化传统和戏曲艺术的发展,有着迫切的意义。 古典戏曲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主要是研究古典戏曲中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即研究古人对戏曲的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的见解和论述。这些见解和论述又大多体现为古典的戏曲美学范畴和命题,所以古典戏曲美学就是以研究古典的戏曲美学范畴和命题的关联和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在浩如烟海的戏曲理论形态和准理论形态的著作中(包括专著、序跋、评点、笔记、尺牍等),我们看到,历代前人提出许多戏曲审美范畴和论断,诸如:道、理、气、机、神、形、意、趣、味、悟、虚、实、真、假、情、景、化工、画工、气韵、风神、意象、本色、当行等范畴,以及"曲可兴观群怨"、"传奇皆是寓言"、"填词皆尚真色"、"填词需用本色语"、"因物赋形"、"摹情弥真"、"贱相色、贵本色"、"多虚少实,真假相半"、"气和调肃、神凝志一"、"妙在不工而工"等论断。其中有的虽然理论化的程度不够,但已属于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范畴之内。正是这些范畴和论断的产生、联系和发展、转化,构成了我国古典戏曲美学体系。历代的戏曲美学家就是在对戏曲审美的探索中,提出这些范畴和命题,丰富和发展这些范畴和命题,逐步完成了戏曲审美意识的理论化。我们关于古典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的辨析,就是对于这些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的初步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古典戏曲美学与其母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戏曲审美意识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戏曲美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古代哲学作为戏曲审美的理论基础,不仅一些戏曲美学范畴直接来自古代哲学,如:道、理、气、形、神等,都是从哲学延伸到美学,而且戏曲美学中有关审美的本质、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方式和审美境界等,都受到古代哲学决定性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戏曲虽起源于远古时代,却形成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宋元,先于戏曲形成的各种文艺品种,如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美术、小说、曲艺等,多已发展成熟,形成系统和丰富的审美思想,作为综合各门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不能不受到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古典戏曲美学的多数审美范畴,大多是自古典诗论、文论、乐论、画论、舞论中引进的。如:意象、意境、趣味等是从诗论引进的,神、形、虚、实是从画论引进的,真与假则来自小说论中。这种情况要求,理解和弄清古典戏曲美学的范畴和命题,必须首先从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弄清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特征,才可能正确理解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这些审美范畴和思想被引进戏曲艺术中时,其内涵已经产生的变化,研究它们在戏曲审美方式中所包含的特定意义,从而考察它们及其所构成的戏曲审美体系的独特之点。 古典戏曲美学的内容,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有关戏曲本体的美学、戏曲创作的美学和戏曲欣赏的美学。戏曲本体的美学主要是探讨戏曲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戏曲创作美学和戏曲欣赏美学,则主要探讨戏曲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规律性的美学问题。古典戏曲美学与戏曲社

中国五大戏曲加潮剧

潮剧 潮剧(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用潮汕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1],系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2]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它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中文名 潮剧 外文名 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Chao ju 荣誉 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南国奇葩 分布 粤东、闽南及海内外潮人聚居地 别名 潮州戏、潮调、白字戏、潮曲 代表人物 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陈玩惜 代表剧目 辞郎洲、柴房会、狸猫换太子 行当 4生角、7旦角、3净行、10丑角 豫剧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观点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1]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除河

南省外,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豫剧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豫剧 外文名 Yu Opera 流行区域 中国大陆、台湾 腔调 中州韵 发源地 河南开封及周边地区 文化价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归类 中原文化 黄梅戏(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其发源地为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黄梅戏 外文名 Huangmei opera 发源地 湖北省黄梅县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从广义上讲,艺术也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广义上讲艺术应当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表情艺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抓哟指音乐、舞蹈着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是抒情性和表现性。音乐和舞蹈具强烈的节奏性和韵律美。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综合艺术、语言艺术、以及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等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 2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3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所有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游戏说,席勒《美育书简》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斯宾塞,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表现说,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直觉即表现”.巫术说,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最早提出。劳动说,希恩尔《艺术的起源》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艺术的具体社会功能作用:审美认知(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审美教育、审美娱乐。 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1、以情感人,列夫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章即《如歌的行板》感动落泪2、潜移默化,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寓教于乐。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普遍性的根本性。如果说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那么,架在这两座高峰之间的桥梁就是美学。 道德与艺术的关系:一方面道德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他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艺术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艺术与科学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要揭示真理,并且都要追求和谐对称、多样统一等美得形式。另一种认为艺术与科学史完全对立的,科学的发展会导致机器和技术的统治,从而使工业社会造就出一大批丧失个性的标准化的人,这是与审美和艺术背道而驰的。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1、表现在为艺术提供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2、还表现在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3又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4、更变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中编 艺术的分类:第一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第二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视听艺术(戏剧)。第三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四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第五种艺术分类方法是近年来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一种最新分类方法,这就是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动漫、游戏软件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音乐剧)第六种艺术分类方法是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所谓说、剧本等各种体裁。(诗歌、散文、小说)。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方把建筑称为“石头的史书”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园林艺术: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没得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世界三大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提倡文人精神,具有诗意)欧洲园林(皇家园林,人的创造性受东方的影响)阿拉伯式园林(受地域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古典园林分为北方大型的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类型前者圆明园、颐和园后者苏州的拙荆园、扬州何园、上海豫园等。中国园林真正的核心与精华是它的文化美。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工艺美术:又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一类美术品的总称。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现代设计:从狭义上讲,也被称作为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事业中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以下是哪个方面: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1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 2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及阿拉伯式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西园,扬州的何园、个园,上海的豫园等)两大类。 1从总体上讲,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材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2中国画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中国画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第二,中国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第三,中国画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正是这种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美学理想,形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尤其是以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精神。 人们常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以文学为对象的书法艺术,由于将形式和内容结合在一起,可以比其他艺术更充分地表现人的精神面貌。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是他为追祭以身殉国的侄子所写的一篇祭文,对亲人的悲痛哀思,对奸臣的愤慨怒斥,形成了这篇书法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则体现出鲜明的自然天性和人格风采,具有浓郁的魏晋风度,笔势流畅,神态飞扬,淋漓畅快,含蓄有味,给人以变化莫测而有法度,清俊典雅而又活泼的美感,真是将艺术家自己人格的风韵与书法的风韵融为一体了。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 《清明上河图》,中国北宋风俗画作品,宫廷翰林院画家张择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