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隐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

大隐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

大隐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
大隐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

大隐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继发浅静脉曲张,但症状相对严重,作下肢活动静脉测压试验时,站立活动后压力不能降至正常。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普勒超声检查,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是下肢静脉造影,能够观察到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特殊征象。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浅静脉扩张属于代偿性表现,伴有肢体明显肿胀。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再通过程中,由于瓣膜遭破坏,静脉血液逆流及静脉压升高导致浅静脉曲张,并伴有活动后肢体肿胀(合并有淋巴水肿)、静脉性疼痛、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比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重。如鉴别诊断仍有困难,应作彩色超声多普勒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

3.动静脉瘘:多为先天性或外伤性。由动-静脉瘘继发的浅静脉曲张,局部曲张显著,有的为怒张;肢体局部可扪及震颤和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肢体增粗、皮温增高、易出汗,静脉血的含氧量增高,远端肢体可有发凉缺血表现,浅静脉压力高,抬高肢体静脉不易排空。静脉造影时不规则的末梢迂曲静脉及主干静脉早期显影是诊断依据。在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肢常比健肢长且增粗。

4.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本病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KTS多于出生后或幼儿行走时出现,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都具有典型的三联征表现:①多发性血管痣(瘤),常见为下肢外侧皮肤有广泛葡萄酒色血管痣或血管瘤变化;②患肢较健侧增粗、增长;③浅静脉曲张,但不一定全部同时出现。部分患者可伴有多趾、巨趾、并趾畸形及淋巴系统异常。Servelle分析768例KTS患者的病因后指出患肢主干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纤维束带、异常肌肉或静脉周围鞘膜组织的压迫所致,认为只有切除松解这些异常组织,才能有效缓解患肢慢性静脉高压状态。

5.其他:下腔静脉阻塞可引起双下肢肿胀及浅静脉曲张(可有下腹壁、臀部、腰背部甚至下胸壁浅静脉曲张),因此在双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必须检查上述部位,以免误诊。如疑下腔静脉阻塞,需进一步行CTV或静脉造影等检查。

大隐静脉曲张简单病历

科别:外科第[1 ]次入院记录过敏史:无 姓名:xxx入院日期:2014-11-17 13:20 性别:xx病史采集日期:2014-11-17 13:30年龄:xx岁病史叙述者:xxx 民族:汉族可靠程度:xxx 婚姻:xxx职业: xxx 籍贯: xxxx邮政编码: 464317 家庭住址: xxxx 联系人电话: xxxx 联系人:xxxxx 与病人关系:xxx 联系人地址:xxx 主诉:左下肢浅表血管迂曲成团10余年。 现病史:患者10年前无意间时发现左侧下肢浅表血管迂曲成团,平躺休息后可消失,团块于站立时明显,无压痛,无其他特殊症状,未治疗;近期左小腿下方出现局部溃疡不能愈合,不伴发热及腹痛症状,因担心病情发展来我院,门诊检查以“左侧大隐静脉曲张”为诊断收住我科;患者入院以来精神饮食均可,二便正常。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否认有'结核、肝炎'等传染性疾病,否认有输血及献血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有手术及外伤史;预防、接种随当地社会计划进行。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外地长期居住史,无疫区、疫水接触史,从事农业劳动,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婚育史:适龄结婚,爱人体键,夫妻感情好;育有子女,均体健。 家族史: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36.8℃ P、80次/分 R、20次/分 BP:130/82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可。步行入病房,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及蜘蛛痣,体表毛发分布正常,体表淋巴结触及无肿大。头颅大小形态正常,头发润泽。眉毛无脱落,无倒睫,眼睑无水肿,眼球无突出,无斜视。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角膜反射存在。双侧瞳孔等大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之欧阳光明创编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ICD-10:I83) 行手术治疗(ICD-9-CM-3:38.5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沉重感、乏力、胀痛、瘙痒等。 2.典型体征:静脉迂曲扩张、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 3.排除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腔内激光烧灼术。 2.手术方式:根据小腿静脉曲张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患者意愿选择曲张静脉切除/环形缝扎/透光刨吸/电凝/激光闭锁等不同手术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83下肢静脉曲张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3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下肢静脉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下肢静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可选用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2 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或腰麻。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5-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2.术后用药: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可选用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抗菌药物,用药时间1-2天。

外科大隐静脉曲张护理查房

大隐静脉曲张护理业务查房 护士长:今天我们全体护士进行一次教学大查房,查的是28床一位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首先请张玉敏为大家汇报一下病史。 患者基本资料 基本资料:28床、高秀美、女、54岁、已婚、农民、怀远邵圩小区人。 主诉:左下肢静脉迂曲怒张7余。 入院体格检查:T36.6℃:P77次/分:R20次/分:BP110/80mmHg,体重:70㎏,身高:158㎝,意识:清晰,体位:自主,面容:安详,予以合作,皮肤和黏膜:正常无水肿、未见皮疹未见出血。现病史:患者于7年前长期久站逐渐出现左下肢蚓状突起。久站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未予以特殊治疗。近来逐渐出现皮肤瘙痒、色素沉着。今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左下肢静脉曲张”收入院。自发病以来,病人精神状态良好,体力情况良好,食欲食量良好,睡眠情况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小便正常。 既往史:患者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炎、肺结核等病史,否认重大手术外伤史,否认中毒、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辅助检查:四肢血管彩超检查提示: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伴血栓形成。 诊断及治疗 术前诊断:左下肢静脉曲张 术后诊断:左下肢静脉曲张 手术名称: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抽剥术 麻醉方式:腰硬联合麻醉 护士:哪些人群更容易患大隐静脉曲张? (1)久坐于办公室内,长期处于空调环境内且久坐于电脑前的女性及男性; (2)妊娠妇女妊娠时子宫增大,压迫髂静脉,引起静脉内压力增高,而发生静脉曲张; (3)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阻塞深静脉血液回流,增加浅静脉负担,浅静脉代偿

性扩张; (4)从事经常站立工作者教师、售货员、礼仪小姐以及需要长久站立的工作人员,由于重力作用,使血液压力较大地作用于静脉瓣,长此以往,使静脉瓣功能受损,血液不能正常回流而发病。(5)小腿静脉受伤者由于浅静脉壁和静脉壁瓣受伤,愈合后可能影响管壁弹性和瓣膜功能,而于受伤处发生静脉曲张。 (6)长期负重者,如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士或运动员 护士: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静脉壁软弱,静脉瓣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持久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 1、先天性静脉壁薄弱或静脉瓣膜功能缺陷,如瓣膜缺如或发育不全,因此静脉壁易于扩张,近端静脉瓣膜闭锁不全使血液倒流,进一步影响其属支,最终造成静脉曲张。 2、长期站立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的重要因素,血柱垂直的重力对下肢静脉压力增大,同时回流可以直接造成大隐静脉瓣膜破坏,因此大隐静脉曲张多见于长期站立的劳动者。 3、妊娠妇女或盆腔肿瘤患者,由于腹内压增高,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可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发病机制: 1.静脉本身因素 1、静脉壁软弱和静脉瓣缺陷,是全身支持组织软弱的表现的一部分,并与遗传因素有关,由于浅静脉位于皮下组织内,又缺乏有力的支持,当静脉内压力增大时(如负重,咳嗽以及长期站立等),此种情况易引起静脉扩张,近端静脉瓣产生闭锁不全,血液向下倒流,使静脉压力增高,又逐渐破坏远端瓣膜,终致产生静脉曲张,由这种情况发病者称为“原发性静脉曲张”。 2、当浅静脉壁和瓣膜受外伤后,若愈合不良,可能影响管壁弹性和瓣膜功能,而于受伤处发生静脉曲张。 3、在老年人,静脉壁开始退化,亦容易发生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 一、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ICD-10:I83) 行手术治疗(ICD-9-CM-3:38.5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沉重感、乏力、胀痛、瘙痒等。 2.典型体征:静脉迂曲扩张、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 3.排除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腔内激光烧灼术。 2.手术方式:根据小腿静脉曲张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患者意愿选择曲张静脉切除/环形缝扎/透光刨吸/电凝/激光闭锁等不同手术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83下肢静脉曲张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3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下肢静脉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下肢静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可选用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2 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大隐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

大隐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继发浅静脉曲张,但症状相对严重,作下肢活动静脉测压试验时,站立活动后压力不能降至正常。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普勒超声检查,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是下肢静脉造影,能够观察到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特殊征象。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浅静脉扩张属于代偿性表现,伴有肢体明显肿胀。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再通过程中,由于瓣膜遭破坏,静脉血液逆流及静脉压升高导致浅静脉曲张,并伴有活动后肢体肿胀(合并有淋巴水肿)、静脉性疼痛、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比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重。如鉴别诊断仍有困难,应作彩色超声多普勒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 3.动静脉瘘:多为先天性或外伤性。由动-静脉瘘继发的浅静脉曲张,局部曲张显著,有的为怒张;肢体局部可扪及震颤和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肢体增粗、皮温增高、易出汗,静脉血的含氧量增高,远端肢体可有发凉缺血表现,浅静脉压力高,抬高肢体静脉不易排空。静脉造影时不规则的末梢迂曲静脉及主干静脉早期显影是诊断依据。在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肢常比健肢长且增粗。 4.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本病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KTS多于出生后或幼儿行走时出现,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都具有典型的三联征表现:①多发性血管痣(瘤),常见为下肢外侧皮肤有广泛葡萄酒色血管痣或血管瘤变化;②患肢较健侧增粗、增长;③浅静脉曲张,但不一定全部同时出现。部分患者可伴有多趾、巨趾、并趾畸形及淋巴系统异常。Servelle分析768例KTS患者的病因后指出患肢主干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纤维束带、异常肌肉或静脉周围鞘膜组织的压迫所致,认为只有切除松解这些异常组织,才能有效缓解患肢慢性静脉高压状态。 5.其他:下腔静脉阻塞可引起双下肢肿胀及浅静脉曲张(可有下腹壁、臀部、腰背部甚至下胸壁浅静脉曲张),因此在双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必须检查上述部位,以免误诊。如疑下腔静脉阻塞,需进一步行CTV或静脉造影等检查。

大隐静脉曲张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

大隐静脉曲张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患者女,65岁,主因“双下肢蚓状包块渐增大5年余伴右下肢红肿热痛1周”入院。查体: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可,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瘀斑。头颅正常,眼睑无浮肿,白睛无黄染,黑睛无云翳,瞳孔等大等圆,鼻腔通畅,耳腔无疖肿,颈部无青筋暴露,无瘿瘤瘰疬,无压痛。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无颈静脉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两肺呼吸运动对称,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HR:8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腹壁静脉无曲张,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肝区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约4次/分。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表浅静脉隆起,扩张,迂曲,状如蚯蚓,站立时明显,卧位时减轻。双下肢沉重感,酸胀感,时有疼痛,右下肢肿胀,右小腿近足踝处约3×2cm大小面积皮肤发红,局部肿胀,皮温增高,质硬,压痛明显。双下肢深静脉通畅试验(-).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前后二阴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1.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2.右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 。 鉴别诊断:(一)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多发生在股、腘静脉,主要病变为瓣叶的游离缘松弛下垂,合拢时留有漏斗形间隙,发生血液向远侧逆流。其特点:①患肢有较严重的重垂不适及肿胀,行走时因瓣膜失去单开放功能而症状加重,只有在平卧时才能缓解;②因早期破坏小腿交通支静脉瓣膜,常迅速出现皮肤营养不良性变化;③小隐静脉瓣膜破坏的发病率,远比单纯性下肢静脉多见;④顺行静脉造影,深静脉主干呈筒状扩张,失去竹节状外形,瓣膜影模糊。逆行造影示造影剂逆流,根据造影剂逆流到达的部位,可以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主要为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待病程进入后期,血栓机化而完全再通后,也可变为深静脉逆流性病变,浅静脉曲张多为代偿性表现,下肢肿胀,酸胀不适,常在短期内即出现踝部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迅速出现皮肤营养不良性改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闭塞期,深静脉通畅试验阳性,静脉压升高,运动后更加明显。血栓再通后,深静脉通畅试验也可阴性,与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表现相似。若鉴别诊断仍有混淆,可行静脉造影检查确定。 (三)动、静脉瘘常有明显浅静脉曲张,后天性动静脉瘘多由创伤引起,患者有受伤史,局部可以扪及持续性震颤,听诊时可闻及连续性杂音;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肢常较健肢明显增长、粗大。动静脉瘘无论先天性或创伤性,静脉内因有动脉血灌注,体表温度升高,静脉压明显升高,抬高患肢后,不象单纯性浅静脉曲张容易瘪缩,穿刺静脉时为鲜红色氧合血。鉴别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必要时行动脉造影,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 Trenaunay Syndrome,简称KTS)为一种先天性静脉畸形病变,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坐骨静脉系统残留而形成,具有浅静脉曲张、患肢增长增粗及皮肤呈现大片血管瘤样红斑三个主要体征,体征常局限于下肢的外侧面。本病比较少见,以免误诊为单纯性浅静脉曲张,而错误地施行了不恰当的手术。

护理部外科大隐静脉曲张护理查房精选文档

护理部外科大隐静脉曲 张护理查房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大隐静脉曲张护理查房 护士长:今天我们全体护士进行一次教学大查房,查的是30床一位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首先请陈珂为大家汇报一下病史。 30床、郭素萍、女、48岁主治医生:慕宏强患者因左下肢静脉迂曲怒张5余年伴红肿疼痛10天。于2017年2月10日10时10分步行入院,℃,P8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精神可。查体:皮肤无黄染,腹部平坦,全腹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腹部包块,左下肢静脉曲张并发小腿溃疡。四肢血管彩超检查提示: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伴血栓形成。给予二级护理,普通饮食,完善各项检查,病人否认有药物过敏史。做好术前准备,于2017年2月12日9点25分入手术室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抽剥术”。于11时55分术毕安返病房,神志清,呼吸平稳,给予吸氧,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术后T:36℃ P:78次/分R:18次/分 BP:110/70mmHg,术后给予去枕平卧位,一级护理、禁食水、下肢抬高30度、抗炎、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术后第1天改为二级护理,现在是术后第4天,恢复良好。 护士唐柳:哪些人群更容易患大隐静脉曲张? (1)久坐于办公室内,长期处于空调环境内且久坐于电脑前的女性及男性; (2)妊娠妇女妊娠时子宫增大,压迫髂静脉,引起静脉内压力增高,而发生静脉曲张; (3)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阻塞深静脉血液回流,增加浅静脉负担,浅静脉代偿性扩张; (4)从事经常站立工作者教师、售货员、礼仪小姐以及需要长久站立的工作人员,由于重力作用,使血液压力较大地作用于静脉瓣,长此以往,使静脉瓣功能受损,血液不能正常回流而发病。(5)小腿静脉受伤者由于浅静脉壁和静脉壁瓣受伤,愈合后可能影响管壁弹性和瓣膜功能,而于受伤处发生静脉曲张。 (6)长期负重者,如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士或运动员 护士唐柳: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静脉壁软弱,静脉瓣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持久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

下肢静脉曲张(单侧大隐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临床路径

下肢静脉曲张(单侧大隐静脉腔内激光闭合 术)临床路径 一、下肢静脉曲张(单侧大隐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ICD-10:I83.9)。 行单侧大隐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ICD-9-CM-3:38.590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沉重感、乏力、胀痛、瘙痒等。 2.典型体征:静脉迂曲扩张、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 3.排除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单侧大隐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 2.手术方式:大(小)隐静脉主干采用上述手术方式处理;小腿静脉曲张根据其范围和程度以及患者意愿选择曲张静脉切

除、环形缝扎、透光刨吸、电凝、激光、射频闭锁等不同手术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6-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83.9下肢静脉曲张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下肢静脉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下肢深静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如果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有感染高危因素如合并溃疡、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可酌情使用。建议使用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对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可针对革兰阳性菌

筋瘤(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下肢静脉曲张 【定义】 下肢静脉曲张(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是指仅涉及隐静脉,浅静脉伸长、迂曲而成曲张状态,多见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者。本病属中医学的“筋瘤”范畴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外科学》(陆德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早期可见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患肢逐渐静脉怒张,尤其是小腿部静脉盘曲成团,如蚯蚓集结,表面呈青蓝色,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病程长久者,患肢皮肤血运营养障碍,可发生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发生湿疮和形成溃疡。 (二)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沉重感、乏力、胀痛、瘙痒等。 2.典型体征:静脉迂曲扩张、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 3.排除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辨证分型】 (一)劳倦伤气 久站或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之气虚之证,中期不足则见脘腹坠胀,肾气亏损则见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二)寒湿凝筋 或者骤受风寒或涉水淋浴、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寒邪伤及阳气,则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三)外伤瘀滞 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 【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 1.劳倦伤气 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大隐静脉曲张-诊疗常规

血管外科诊疗常规(09年修订版) 目录 1、大隐静脉曲张 2、深静脉血栓形成 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4、颈动脉狭窄症 5、动静脉内瘘 6、主动脉瘤 7、主动脉夹层 8、布-加综合症 9、动脉栓塞 10、大动脉炎 11、周围血管瘤 12、血管闭塞性脉管炎 13、颈动脉体瘤14、先天性血管瘤和血管畸 形 15、肠系膜上血管疾病 16、上下腔静脉综合征 17、胸廓出口综合征 18、锁骨下动脉闭塞 19、肺栓塞 20、淋巴水肿 21、血管外伤 22、医源性血栓 23、门静脉血栓 24、肾动脉狭窄 修订说明:本次修订主要为促进在病历书写,诊断和分型上逐渐规范化,以更好的利于临床、病历随访分析、科研工作。 修订时间:2009年10月

一、大隐静脉曲张 (Great Saphenous Varicose Vein,GSVV) (一)疾病特点: 1、久立后患肢沉重,酸胀,易疲劳,平卧休息后可减轻;病情轻者可无明显不适。 2、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站立时明显,平卧后减轻或消失。 3、病情进展时,可出现患肢轻度肿胀但多局限于踝部和足背部,也可有足靴区皮肤营养障碍如皮肤色素沉着、瘙痒、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甚至经久不愈性溃疡。 4、若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局部疼痛,皮肤红肿,局部压痛,曲张静脉呈硬条状。 5、静脉曲张为一大类疾病,血管外科常见的主要为下肢浅静脉曲张,包括大隐静脉曲张和小隐静脉曲张。 6、常见的鉴别诊断主要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动静脉瘘等。 (二)分级: 0级:静脉疾病不可见或不可触及; l级: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表现、踝部红肿; 2级:浅静脉曲张; 3级:水肿但无皮肤改变; 4级:水肿、静脉疾病导致皮肤改变(色素沉着、湿疹、脂性硬皮病); 5级:皮肤改变伴有已愈合的溃疡; 6级:皮肤改变伴有活动性溃疡。 (三)病历书写要点: 1、现病史:需写清患者症状(例如肢体沉重感,团块出现时间等),变化发展情况,有无合并瘙痒,痉挛痛,静脉性跛行的时间及距离,既往治疗情况,有无服药、应用弹力袜等。 2、专科查体要点:进行双下肢对比,重点检查患肢有无色素沉着、溃疡、水肿、硬结、触痛、静脉瘤,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并要测量双侧肢体周径(测定方法为:髌骨下缘下方15cm处测小腿周径,髌骨上缘上方20cm处测大腿周径),并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 3、辅助检查:患者入院之前一般均有静脉彩超,应在病历中写清,注意有无血栓及反流,并将彩超检查单夹入病历中。 4、诊断规范:○1若患者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则诊断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并依据病情分级,后面用括号附上分级。○2若合并血栓形成,则增加一条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

下肢静脉曲张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一、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ICD-10:I83) 行手术治疗(ICD-9-CM-3:38.5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沉重感、乏力、胀痛、瘙痒等。 2.典型体征:静脉迂曲扩张、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 3.排除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 2.手术方式:根据小腿静脉曲张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患者意愿选择曲张静脉切除、环形缝扎、透光刨吸、电凝、激光闭锁等不同手术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83下肢静脉曲张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下肢静脉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下肢深静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可选用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2017.2月护理部外科大隐静脉曲张护理查房

大隐静脉曲张护理查房 护士长:今天我们全体护士进行一次教学大查房,查的是30床一位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首先请陈珂为大家汇报一下病史。 30床、郭素萍、女、48岁主治医生:慕宏强患者因左下肢静脉迂曲怒张5余年伴红肿疼痛10天。于2017年2月10日10时10分步行入院, T36.8℃,P8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精神可。查体:皮肤无黄染,腹部平坦,全腹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腹部包块,左下肢静脉曲张并发小腿溃疡。四肢血管彩超检查提示: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伴血栓形成。给予二级护理,普通饮食,完善各项检查,病人否认有药物过敏史。做好术前准备,于2017年2月12日9点25分入手术室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抽剥术”。于11时55分术毕安返病房,神志清,呼吸平稳,给予吸氧,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术后T:36℃P:78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术后给予去枕平卧位,一级护理、禁食水、下肢抬高30度、抗炎、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术后第1天改为二级护理,现在是术后第4天,恢复良好。 护士唐柳:哪些人群更容易患大隐静脉曲张? (1)久坐于办公室内,长期处于空调环境内且久坐于电脑前的女性及男性; (2)妊娠妇女妊娠时子宫增大,压迫髂静脉,引起静脉内压力增高,而发生静脉曲张; (3)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阻塞深静脉血液回流,增加浅静脉负担,浅静脉代偿性扩张; (4)从事经常站立工作者教师、售货员、礼仪小姐以及需要长久站立的工作人员,由于重力作用,使血液压力较大地作用于静脉瓣,长此以往,使静脉瓣功能受损,血液不能正常回流而发病。(5)小腿静脉受伤者由于浅静脉壁和静脉壁瓣受伤,愈合后可能影响管壁弹性和瓣膜功能,而于受伤处发生静脉曲张。 (6)长期负重者,如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士或运动员 护士唐柳: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静脉壁软弱,静脉瓣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持久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

大隐静脉手术配合

大隐静脉曲张旋切治疗手术配合 一、血管外科概述 我国血管外科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积极探索和诊治,1983年成立了全国首届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从此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二、血管外科常见疾病 (1)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是生活中的常见疾病,是静脉曲张的一种。 大隐静脉曲张发病机理是大隐静脉瓣膜处瘤样扩张,使下肢浅静脉与深静脉汇合处的瓣膜失去“单向阀门”的作用,下肢血液回流障碍,静脉血液倒流,大隐静脉瘀血,使静脉迂曲、扩张。下肢浅静脉伸长、迂曲而呈曲张状态。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所致的静脉壁软弱、静脉瓣缺陷及浅静脉内压力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 大隐静脉曲张早期表现为:长时间站立后,腿酸胀不适,容易疲劳、乏力;一般来说早晨起床时症状较轻,工作忙碌一天后,晚上症状加重; 有的患者在足踝内侧会有麻木和轻度的疼痛感;双小腿有类似蚯蚓状蓝色的曲张静脉团块。下肢浅静脉呈蚯蚓状淤曲扩张,站立时患者酸张不适和疼痛,行走或平卧位时消失。 病程进展到后期,双腿长时间站立后酸胀很重,甚至影响工作;下肢皮肤因血液循环不畅而发生营养障碍,双小腿布满曲张静脉团;逐渐出现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湿疹和溃疡形成,尤其是足背、踝部、小腿下段,严重时或外伤后皮肤溃烂,经久不愈,俗称“老烂脚”。 哪些人更易患大隐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与职业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那些需要长期站立或者久坐工作的人群,如: 1 每天站立或坐位的时间超过2小时 2 正在怀孕期间 3 一天工作下来感觉双腿酸胀、疲劳 4 腿上有可见的、不突出体表的毛细血管扩张 如何早期预防大隐静脉曲张? 预防大隐静脉曲张的关键在于健康用腿,也就是说,需要长期站立或坐位的人群,不能保持一个姿势长时间不活动。应当每隔20分钟左右活动活动双腿,或者换一个姿势。另外,骑车、快走、跑步都可以促使小腿肌肉收缩,加快静脉血液回流,缓解静脉压力。 早期的静脉曲张,应该如何治疗? 早期静脉曲张一般选择保守治疗:

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大隐静脉剥脱术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治疗

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大隐静脉剥脱术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治疗效果对比 发表时间:2018-11-21T11:45:05.10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6期作者:黄亚军 [导读]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治疗方法较多,其中部分患者具有手术指征。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恒升中心卫生院 638011) 摘要:目的对比内窥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大隐静脉剥脱术联合透光旋切术分别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5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内窥镜治疗,对照组采用翻剥脱术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长,观察组住院时间短,手术切口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3.57%,对照组为7.1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有3例神经损伤,对照组有4例神经损伤,组间差异不显 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内窥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临床效果优越,能够减少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大隐静脉剥脱术;下肢静脉曲张;近期效果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治疗方法较多,其中部分患者具有手术指征,传统守住方法能够实现彻底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但是传统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而去微创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是具有极高的复发率[1]。本文探究了下大隐静脉切除术、大隐静脉剥脱术联合透光旋切术分别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5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7例,有女性患者11例,患者的年龄在38岁至56岁,平均年龄为(45.38±5.26)岁,观察组有男性患者15例,有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在39岁至57岁,平均年龄为(46.18±5.19)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进行分组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翻剥脱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外旋屈曲患肢,进行静-吸复合麻醉,在腹股沟带以及股动脉内侧卵圆窝处分贝进行切皮,充分暴露大隐动脉,并将其切除,对动脉属支进行结扎操作,然后切除大隐静脉,并给予近心端静脉给予双重结扎操作,将剥脱器导丝置入远心端静脉并进行固定,确保导丝能够到达患者的内踝部,然后在内踝部进行切皮,然后将大隐静脉起始剪短,将远心端的大隐动脉进行结扎操作,将导丝拉至远心端,完成剥离大隐静脉,助手将170ml左右的TLA液止血推注至血管床,然后进行缝合[21]。观察组采用内窥镜治疗,选择与对照组相同的手术体位以及麻醉方法,然后在内侧膝关节进行切皮,充分游离后将远心端大隐静脉充分暴露出来,静脉属支切断并进行结扎,然后在大隐静脉的头端置入球囊套管,将CO2连续注入皮建立皮下隧道,并将静脉游离器插入,采集患者大隐静脉的分布图像,将大隐静脉主张用C型环套住,并将分支进行电凝,在腹股沟3cm处进行切皮,然后将主干大隐动脉进行离断和结扎操作,并将大隐动脉从内侧膝关节切口处拉出,将小腿部的大隐动脉进行游离,使其至患者踝部,然后将主干部位套住,对分支静脉进行电凝,然后在内踝部位进行横切,将大隐静脉的远心端切断并进行结扎,然后将大隐静脉从切口拉出,清理好积血后进行缝合[3]。 全部患者均进行相同的透光旋切术,更加患者的病情确定切口,然后将照明光棒放置在患者切口的一端,给予患者TLA注射,然后在切口的另一端置入刨削头,刨削头的转速为500/min,并匀速将其朝静脉曲张方向推进,拉紧静脉曲张两侧的皮肤,然后将其进行旋切,清理好破损组织后进行常规处理[4]。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出血量、切口数目、并发症、神经损伤情况以及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表示,通过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64.25±11.20)ml,对照组为(180.22±20.31)ml,组间差异显著(t=26.458,P<0.05);观察组切口数目为(2.10±0.53)个,对照组为(3.62±1.02)个,组间差异显著(t=6.997,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3.05±0.15)d,对照组为(4.90±1.02)d,组间差异显著(t=9.495,P<0.05)。 观察组有1例,术后复发率为3.57%,对照组有2例,复发率为7.1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有3例神经损伤,对照组有4例神经损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有1例皮下瘀斑,1例皮肤不适,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对照组有3例皮肤不适,2例皮下瘀斑,1例皮下硬结,1例皮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组间差异显著(χ2=3.310P<0.05) 3.讨论 静脉曲张的发病率较高,传统手术,例如结扎术、剥脱术,虽然技术成熟,能够彻底根除病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但是手术对患者会造成较大的创伤,术后极易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微创手术虽然创生较小,但是手术要求较高,通常无法做到彻底治疗,术后患者易出现复发。本文对比内窥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大隐静脉剥脱术联合透光旋切术分别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长,观察组住院时间短,手术切口少,并发症发生率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神经损伤和复发率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说明内窥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临床效果更理想,其主要原因为:内窥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为微创手术,虽然与剥脱术相比较,手术过程繁杂,技术要求高,但是治疗效果更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帮助患者快速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治疗安全性更高。综上所述,内窥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临床效果优越,能够减少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外科)

下肢静脉曲临床路径 一、下肢静脉曲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肢静脉曲(ICD-10:I83) 行手术治疗(ICD-9-CM-3:38.5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沉重感、乏力、胀痛、瘙痒等。 2.典型体征:静脉迂曲扩、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 3.排除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手术: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腔激光烧

灼术。 2.手术方式:根据小腿静脉曲的围和程度以及患者意愿选择曲静脉切除、环形缝扎、透光刨吸、电凝、激光闭锁等不同手术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83下肢静脉曲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下肢静脉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下肢深静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可选用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③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呋辛钠肌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 ②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肌酐清除率>20ml/min者,每日3次,每次0.75-1.5g;肌酐清除率10-2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2次;肌酐清

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正确治疗

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正确治疗 全网发布:2014-03-07 17:12发表者:孙蓬46152人已访问 重点:下肢浅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疾病的共同表现,例如:心功能不全、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布加综合征、髂静脉狭窄或闭塞、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及其后遗症、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穿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动静脉瘘、腘血管陷迫综合征、腹部肿瘤等,都表现为浅静脉曲张。所以,下肢浅静脉曲张仅仅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疾病诊断。对于有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患者,应进行明确诊断后,才可以选择适合的治疗措施。 下肢浅静脉曲张绝大多数是大隐静脉曲张(少数为小隐静脉曲张或大小隐静脉都曲张),临床上极为常见,全球约有25%的女性和15%的男性患有此类疾病,发病常与遗传因素有关,并且长期站立和重体力劳动可以成为诱因。 病因: (1)静脉壁薄弱, (2)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逆流, (3)浅静脉内压力升高,如妊娠。

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尤其在小腿,浅静脉隆起、扩张弯曲、甚至卷曲成团、酸胀、乏力,久站后出现足部浮肿,晚期小腿和踝部皮肤常有褐色色素沉着和湿疹。如时间过长或治疗不当均可导致下肢水肿,局部组织缺氧,引起皮肤角化、脱屑,轻微外伤即可导致愈合不良,迁延为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俗称“老烂腿”。大约20%~25%以上的下肢静脉性疾病合并下肢溃疡形成。 由于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各种报刊、媒体出现大量的有关该病治疗方法的宣传和广告,良璓不齐,医生也会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建议,作为患者很难选择。 选择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正确治疗方法应该结合不同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治疗要求。 该病的治疗方法有: (1)姑息治疗:适用于妊娠期、疾病早期临床表现轻微、高龄或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患者应适当的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和避免长期站立。医用弹力袜(循序减压袜)具有良好的弹性和约束力,可以减少活动时因肌肉收缩产生的浅静脉高压,配合适当的增加静脉壁弹性、减少渗出的药物治疗;但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慎用弹力袜,且弹力袜应白天穿,夜晚脱去弹力袜并采用下肢稍抬高的体位睡眠。 (2)局部硬化剂注射:即所谓的“打针”、“注射疗法”,“液体刀”等,是一种非针对病因的治疗手段,复发率高,并发症较多(如硬化剂过敏,损失周围神经而引起肢体顽固性疼痛,硬化剂漏入皮下导致皮肤及皮下脂肪坏死而形成难愈性溃疡,甚至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仅作为手术后局部轻度复发患者的辅助治疗。目前国内血管外科学者在适当的患者治疗中,推广使用国产新型泡沫硬化剂,疗效有待观察。 (3)外用药物治疗:目前尚无对下肢静脉曲张有确切疗效的外用药物。 (4)手术治疗: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曲张浅静脉点式剥脱术,该手术适应于绝大多数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手术在腹股沟处大隐静脉汇入深部静脉(股静脉)处高位结扎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全程抽剥大隐静脉主干,分段点式抽剥下肢曲张的浅静脉团块,治疗彻底,复发率低。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深静脉瓣膜修补术,适应于部分伴随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单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疗效不佳,手术在原来的高位结扎和剥脱的基础上,修补伸长、松弛的瓣膜,使其恢复预防静脉血倒流的作用。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腹腔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适用于穿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单纯高位结扎和剥脱术后仍有下肢顽固性溃疡者; (5)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大隐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法,是利用激光能量在静脉腔内产生血液气泡,以其独特的方式将热能传递给血管壁,血管壁纤维化收缩,关闭,皮肤却保持完整无损。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创伤很小,仅有微小的皮肤穿刺点,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但仅适宜部分患者。但是有神经损伤、皮肤损伤、浅静脉闭合不全、深静脉血栓、静脉炎等并发症。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的诊断包括:1、下肢浅静脉曲张,2、下肢穿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是否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髂静脉压迫综合征。5、是否合并下腔静脉疾病。6、是否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后遗症。7、是否合并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8、是否合并动静脉瘘。

下肢静脉曲张护理常规

下肢静脉曲张护理常规 一、定义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疾病,尤其多见于从事持久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的人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 二、临床表现 1、腿部有明显表层血管像蚯蚓一样曲张,明显凸出皮肤曲张呈团状或结节状。 2、有瘙痒、浮肿的现象。 3、皮肤出现脱屑、足踝水肿,色素沉着等。 4、局部出现溃疡溃烂出血的症状。 5、腿部有酸胀感,早晚轻轻重。 6、腿部有异样的感觉,肢体潮冷潮热。 7、患肢皮肤有针刺感、奇痒感、麻木感、灼热感、表皮温度升高,有疼痛和压痛感。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2、疼痛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手术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皮肤营养障碍有关 4、体温过高与手术、伤口感染有关 5、潜在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 四、观察要点 1、术前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以及心理活动 (2)密切观察浅静脉曲张程度 (3)密切观察溃疡面积及程度 2、术后观察要点 (1)术后24小时内观察生命征的变化及术区敷料有无渗血、出血情况 (2)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淤血情况 (3)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应注意有无切口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

(4)密切观察患肢溃疡面范围是否缩小或愈合 五、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相关疾病的病因及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和疾病恢复过程,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鼓励病人散步、看报纸杂志、看电视节目、听音乐、与病友或医护人员交谈,以便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消除恐惧、焦虑心理。 (2)皮肤护理:下肢静脉曲张并发小腿溃疡用3%硼酸溶液湿敷或生理盐水纱布换药,保持创面清洁,同时作创面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术前开始用药,术日晨将溃疡处再换药1次,并用无菌治疗巾包好,以免污染手术野。 (3)术前准备: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备皮、术前12小时禁食,8小时禁水;术前1天用记号笔标记手术部位。 2、术后护理措施 (1)体位:术后平卧6小时后改为头低脚高位,患肢抬高30o,以利静脉回流,预防患肢肿胀。 (2)疼痛护理:协助患者抬高患肢20-30o,卧床期间鼓励患者做足背伸屈运动;术后早期应用静脉麻醉止痛泵;妥善固定患肢,避免肢体远端移动、牵拉所引起的疼痛,观察病人使用镇痛剂的效果和副作用;术后患肢足面若有水肿,多因患肢绷带加压包扎过紧所致,应及时松开弹力绷带重新包扎或穿弹力袜。 (3)伤口护理:术区敷料保持清洁干燥,应用抗凝药物应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局部加压包扎,一般2周后拆去绷带。切口渗血严重的,给予及时换药,严格掌握无菌观念,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局部理疗等,避免伤口感染。 (4)饮食护理:术后6小时可进流食,无恶心、呕吐可进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鼓励患者进食低脂高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影响静脉回流。 (5)预防深静脉血栓: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后,鼓励病人术后24~48h 后下床行走,瓣膜修复术后应一周后下床活动,卧床期间指导病人做足背伸屈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以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六、健康教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