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题目

教育学题目

教育学题目
教育学题目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正确。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错误。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而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3.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错误。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是一种程序化的反射活动。人类的活动是自知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直接表现:生产力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具体表现: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规模的速度

②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

④决定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2.教育完全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错误。

教育因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四、材料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简要评析。

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农民存在贫、愚、弱、私四大病害,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仁人志士深入到广大农村推行相应的四种教育,即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四大病害,中国自然就富强了。但实践证明,这种设想只是善良的愿望,并未成功,正如毛泽东所说,“教育救国”,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

【答案要点】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2)人口因素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人口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人作为学校教育对象,是学校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口的发展善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速度;人口的密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规模;人口出生的高峰与低谷影响到学校不同时期的学额与班级的调整;人口迁移影响到学校的拆、迁、建、并。

(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的发展深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也要求教育通过相应的发展,为生产培养所需之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学校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这样,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有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即有的部门或类型(一般都是新兴部门、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奇缺,这也会严重影响生产与经济的发展。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也是一样,如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实物、图片、实验、幻灯片、录音、录像、影视、电脑与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产生、改进与推广,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当然,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往往是与生产关系一道作用于教育的。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当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代替旧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时,就会或迟或早地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教育。

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⑤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特定社会的教育结构也是由该社会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决定的。教育的管理体制更直接受制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5)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忠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这里所讲的文化主要指忠义的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文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观念(包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习俗)两个方面。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

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首先,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其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

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

(6)结合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生产力、农民的科技文化、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行分析。

第二章教育和人的关系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育必然促进人的发展

错误。

在人的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三是教育,四是个体能动性。而说教育必然促进人的发展,否定其他因素的作用,必然会对人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2.学校教育决定人的发展

错误。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体现在:

1.学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体现在:

1.加速人的发展

2.发觉人的潜力

3.提升人的价值

4.健全人的个性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正确。

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

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为人以后的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而后天的教育让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4.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正确。

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错误。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该观点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化,忽视了其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

6.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也可以阻碍人的发展。

正确。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7.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错误。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1)学校教育能够引起并满足个体的需要。

(2)确定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层面。

四、材料分析:

(1)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

高尔顿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全面的。高尔顿的研究揭示了遗传在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遗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或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尔顿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遗传,还包括成熟、环境、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人的智力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模式、大众传媒和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影响最为重要。不同的自然物理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另

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作用。在同样的环境、教育条件下,拥有类似遗传条件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所以说,高尔顿的结论是片面,不够完整的。

第五章教育制度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义务教育具有公共性

正确。

2.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来实施,国家是办学的唯一主体

错误。

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来实施,体现了国民的意志。义务教育应以国家办学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国家是办学的唯一主体

3.教育制度也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错误。

教育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起教育设施和相关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的教育制度。该观点忽视了教育制度的广义含义,因此是错误的。

第六章教育目的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育目的即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 , 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 , 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的的规定下 , 各级各类学校可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

错误。

两者在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性质,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而区别表现在:

(1).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含有“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方面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在“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问题上显得更为突出。

3.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正确。

4.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有教育目的

错误。

“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并不是主张教育不要有目的,而是主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它自己的目的就是: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5.五育并举意味着德智体美劳必须平衡着力

错误。

五育并举,并不是意味着德智体美劳平衡着力。五育并重的前提应当是德育发挥主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的全面发展。

四、材料分析:

(1)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要点】

所谓的差学生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求,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没有努力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怀有爱心的教育,其力量是无穷的。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

(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地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寻找教育的切入点;

(3)给差生以高尚的教育,转变差生并不困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七章课程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课程即教学内容

错误。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而不仅仅是课程。

2.学科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正确。

3.隐性课程对学生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正确。

4.课程计划既规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类别和顺序,也规定了课程的具体内容

错误。

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但并无规定课程的具体内容。

第八章教学

二、辨析题

1.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正确。

2.备课是教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

错误。

备课指教师通过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3.讲授法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属于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错误。

讲授法有利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生动的描绘,有启发性的提问等,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填鸭式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两者并不相符。

4.班级教学的主要缺陷在于不易于因材施教

正确。

5.人类的认识规律是从实践开始的。因此,学生在校学习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

错误。

在校学习应当以理论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获取更有价值的经验。

6.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正确。

7.知识的积累必然促使个人能力的提高

木鸡。

8.教学就是指上课

错误。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能等同。

9.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也就是老师如何教的方法

正确。

10.罗杰斯所谓的“非指导性教学”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即取消教师的指导

错误。

并非取消教师的指导,而是教师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而非操作。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

四、材料分析

1.陈老师正在上地理课,却发现课代表王超这几天心不在焉,还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这次陈老师忍不住了,便用提问法来“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难度,涉及到他们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

怎么办?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

学校非常支持陈老师的想法,对王超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等等。陈老师呢,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给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一个学期下来,王超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

问题:

1.联系案例说明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答案要点】陈老师让“吃不饱”的学生王超单科免修,上地理课时他可以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一做法体现了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基础。

(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2.如何理解王超的自主性学习?

【答案要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案例说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要点】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当张老师发现王超单凭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吃不饱”时,通过让王超单科免修的方式,并为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这改变了王超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影响着王超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这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2.这是一堂写作课堂指导实录。

教师板书:1+1=1。学生窃窃私语,显出愕然的神色。

教师:大家觉得这个算式很奇怪吗?的确,它在数学上不能成立,但却能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某种现象或揭示出某种哲理。谁在哪里见到过这个算式?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在计划生育的宣传资料上见过。

教师:它表示什么意思?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教师:说得很好。只要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和联想,总能发现,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再看一个算式教师板书:1+1+1=0。

教师:你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学生思考良久,纷纷举手发言。

——一滴水,一滴水,再一滴水,渗入泥土都不见。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次抄作业,二次抄作业,三次抄作业,终不是自己的真才实学。——老师罚学生连续三天打扫卫生,可是学生思想不通,其教育作用等于零。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讨论

了“9+1≠10”这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它可理解为:在10个人的集体中,如果有1个人能力特别强,或者有卓越的领导才能,那么这个集体发挥的能量就会超常;反之,如果其中的1个人与集体离心离德,甚至吃里爬外,那么这个集体的力量不仅会削弱,而且有可能被搞垮。教师还组织学生讨论了“9+1〉1+9”这个式子。它的意思是:9个人合唱由 1个人指挥,这种演唱准能成功;若1个人独唱由9个人指挥,那么独唱者肯定无所适从,演唱必定失败。

最后,教师就今天讲的内容要求学生写一篇相关的作文.

问题:这位教师主要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

【答案要点】这位老师主要贯彻了:

(1)启发性原则;他从算式入手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

(2)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他鼓励学生实事求是而又不乏创意的回答,要求学生挖掘算式中隐含的积极意义.

这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讲授法;

(2)谈话法;老师按照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知识.

(3)谈论法;老师指导学生对9+1≠0所隐含的意义进行讨论,从而获取知识,明辩是非.

3. 我就英语cock&clock这篇材料进行了认真备课,对上好这节课充满了信心。当我给学生板书单词“cock(公鸡)”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班上一个男孩子突然站了起来,恶作剧式的怪声怪气地向我问道:“老师,有没有母鸡啊?”全班立刻哄然大笑……当时我窘迫极了,作为一个新教师,从未遇到这种情况,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生气归生气,但我并未表现出来,经过短暂的思考,我有了主意……。我沉静地看着这个学生,继续对全班同学清晰地说:“同学们,在英语中,同样有cock(公鸡),也有hen(母鸡),chicken(小鸡)”,说着,将母鸡、小鸡的单词板书下来。这种做法,同学们感到意外,但他们很安静。我接着说道:“这位提问的同学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来,我要表扬你,但同时还要批评你,一是发言不举手,二是说话怪声怪气。同学们,你们知道说话的语气对表达词义的作用吗?”我又给同学们举出了几个同样的词语因语气不同可能会表达不同词义的实例。接下来的讲课非常顺利,同学们屏神静气的听讲,连那位顽皮的男孩子也安静地坐着,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仿佛是在向我道歉……。

材料中的“我”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试加以分析。

【答案要点】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

基本要求。首先,该老师既将备课知识系统地传授给了学生,还对课堂上学生的“刁难”灵活处理,对该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体现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此外,该教师善于利用提问的方式,将词语语气使用的知识通过启发性教学原则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4. 阅读下列案例材料,详细分析案例中运用了哪条教学原则,结合案例谈谈该教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我教《沙漠里的船》一课时,一个名叫颜江武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书上说,骆驼的嗅觉灵敏,不论什么地方有水,它都能找到,我看有些不科学。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水既然没有气味,那骆驼怎能嗅得到呢?”我肯定了这个问题提得好,并鼓励大家谈出自己的看法。不一会儿,一个同学蛮有把握地说:“有水的地方空气湿润一点,无水的地方干燥一些。如果骆驼的鼻子感到舒服,就知道哪儿有水。”有的说:“空气湿润和干燥,骆驼的鼻子很灵敏,可以凭感觉判别出来。”后来,颜江武同学的《骆驼“嗅”不到水源》发表在《小学生科普报》上,引起了一些小读者的兴趣。

【答案要点】本案例说明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其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结合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来说明教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如:给学生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持一颗敏锐的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等。

5. 李老师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分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社会处境,李老师解释道:“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路上却有贫穷人被冻死的尸体……”还未说完,发现石磊举手。

“请问,有什么问题?”

“老师,我觉得你对杜甫诗句的解释不合理?”

“为什么?”

“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

石磊说完后,教室里并没有炸开锅,同学们反而静静看着李老师,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李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也颇感意外,很快便镇定下来,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从气候特点上分析,石磊同学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老师也没注意到这一细节,所以一时也不能给

大家作出科学的解释。这节课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下课后,李老师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大多数与李老师在课上的说法一样,但李老师通过查字典发现“臭”的读音又读作“嗅”,解释为“用子鼻子辨别气味”。这样,正确的答案就清楚了。

第二次上课,李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向学生要答案。

有的学生们说查到的资料与老师讲得一样。

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吃不了,每次把吃剩下的都倒在了茅坑里。

有的学生说……

李老师在听完同学的答案后,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同学们,上次石磊同学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原来的解释有误。‘臭’在此处应读‘嗅’,意思是大户人家的酒肉香味不停地飘出来,而路上却有贫穷人冻饿至死的尸骨。石磊同学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事后,李老师又与石磊交谈,进行鼓励。石磊学习自信也大增,各科成绩提高很快。

问题:结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谈谈你对李老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

问题:

案例反映了什么样的教学原则?

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案例反映了什么样的教学原则?

【答案要点】

该案例反映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该原则要求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从学

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2、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答案要点】

学生主体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特别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排除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不利因素。

(1)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文化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知识的选择、应用、创新的关

系。

(2)整体推进与个别化关系,既要保证班级整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又要适应学

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分层分类指导和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3)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参与学习,要注

意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性、过程性、差异性和群体性,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参与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人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并揭示事实现象的本质。

6. 于漪老师在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时,当她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讨论完后,于老师进行了总结。最后老师又问了一句:“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

请分析上面教学片断中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答案要点】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该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的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善于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教师利用一学生的提问诱发同学们的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这正是启发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使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本案例中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该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思维兴奋,通过问题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新知,并在最后进行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

第九章德育

二、辨析题

1.德育即道德教育

正确。

2.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正确。

3.个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错误。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4.任何德育活动都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错误。

强调知情意行的整体和谐,不等于说任何一次德育活动,或是对任何一个学生的道德教育,都必须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机械程序来进行。可以有多种开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正确。

①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②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6.德育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正确。

7.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坚持理智主义而非情感主义。

木鸡。

四、材料分析

1.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者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小考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一百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的小孩怎么会功课突然好了起来了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一下。”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坐了十分钟后,我对老师说我不会做。下一堂课开始,她当着全班同学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沾好墨汁,然后在我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凉凉而已。”画完后老师又对我说:“你转过身让同学看一看啊。”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我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下课后,老师命令我到学校里走一圈。教室外面挤着很多同学,他们看着我奇怪的样子都哈哈大笑。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去上学,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晕倒在地,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上述案例中的数学教师违反了哪几条德育原则?请做具体分析。

【答案要点】

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

2.开学时接任一个新班,阎老师无意中发现不少男生头发很长。过去他遇到这种情况时,常常是当面指出,但效果往往不佳。终于,阎老师想出了一种合适而又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一天中午,阎老师特意去了理发店,把自己不长的头发又精心地理了一次。下午上课前,阎老师不露声色地来到班里,召集全班同学开了个五分钟交流会。阎老师首先问:“看谁最先发现班中有哪些新变化?包括我和你们。”当学生发现并说出老师理发了,阎老师话锋一转:“现在,我很想知道老师理发之后,你们的感觉怎样?这样好吗?”于是阎老师听到了一片赞扬声。最后,阎老师说:“有位名家说的好:‘真心诚意地赞美别人一

句,就能让人多活20分钟!’因此,我感谢同学们今天对我真心诚意地夸奖!”5分钟交流会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阎老师没点一个留长发的男生姓名。第二天阎老师再去上课时,欣喜地发现那几个男生的长发变短了。

上述案例中阎老师使用了哪些德育方法?请具体分析

【答案要点】

阎老师采用了如下德育方法:

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由于榜样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本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然而阎老师是通过学生对自己理发效果进行评价,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公认,而让学生受到教育的做法更是具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3.开学第一天,娄老师正要把新书发下,突然发现几本书因包装捆绑过紧,被勒出了深深的印迹。很多同学不愿意要。娄老师,要把这个问题先解决。于是娄老师对同学们说:“这里有几本书因为包装运输的原因,留下一些印迹。这几本书该发给谁?”

娄老师请几个学生发言,有的说,按顺序发,轮到谁就是谁的;有的说,根据成绩,发给成绩差的同学;有的说抓阄……娄老师未置可否,让学生的思想一一暴露了出来。

终于有个同学说:“老师,发给我一本吧。”娄老师立即问:“你为什么要呢?”

“因为总得有人得到的,不如我要了吧!”娄老师立即表扬道:“让我们为他的这种为他着想,宁愿自己吃亏的精神鼓掌!”

顿时,全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正确的舆论导向初步形成了。但这是在老师的强烈暗示下形成的,娄老师决定继续“扩大战果”。

“还有哪些同学愿意得到一本?”一些同学举起手来。娄老师有意在教室巡视一遍,故意在一些目光不够坚定的同学面前停一下。最后,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

娄老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老师为我们班同学有这种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但究竟这几本书该发给谁?这样,我们来一个演讲比赛,看谁能把自己应该得到书的理由说得充分,说得有力,谁就能得到一本。大家做评委,由掌声的热烈程度来决定,好不好?”

有的同学立即发言说:“我们生活在一起,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的同学说:“书的好坏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它的内容,所以我愿意要一本。”还有同学发言说:“为别人带来更多欢乐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我愿意要一本,把好书让给别人。”……

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娄老师把每一种观点都来写在黑板上,并且适时补充和引导。娄老师又一次穷追不舍:“我们集体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这种‘吃亏’精神?”

于是班上讨论开了:劳动不拈轻怕重、捡起不是自己扔的纸屑……

最后,大家评选出演讲的前三名,他们自豪地拿到了有印迹的书,娄老师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

问题:

1.娄老师使用了什么德育方法?

2.娄老师的德育艺术体现了什么德育原则?

3.结合案例阐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

【答案要点】

1、娄老师使用了什么德育方法?

娄老师通过让学生演讲来进行自我教育,使用了品行修养指导法。对于第一个要有印迹书的同学和最后拿到有印迹书的同学,娄老师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使用了榜样示范法和品德评价法。学生演讲的内容是一种正面的思想教育,是说理教育法。

2、娄老师的德育艺术体现了什么德育原则?

娄老师让同学们说自己应该得到有印迹书的理由,大家评选出演讲的前三名,他们自豪地拿到了有印迹的书,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原则。开始同学们对谁应该得到有印迹的书认识不一,娄老师没有把同学们批评一顿,而是调动同学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3、结合案例阐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

(1)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娄老师从同学们对谁应该得到有印迹的书认识不一的情况出发,让同学们通过演讲谈应该得到书的理由,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精采的演讲和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使同学们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同学们通过理智权衡,表现出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产生了道德意志。大家都想得到有印迹的书,出现了道德行为。

(2)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在开学的第一天,通过发

书这一活动,娄老师抓住其中具有的教育性,积极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学生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质: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

4.张老师走进教室后,发现地上有一些碎纸片。

“是哪个同学撕的废纸?”老师一问,同学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陈伟的身上。

“老师,是陈伟撕的。”

“不是我!”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张老师看在眼里,什么都明白了。这时张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几个同学的证明把陈伟拉出来,当着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一顿,说他不能自觉保护环境,为班级丢分,使我们这个“优秀班级”荣誉受损。

但张老师平静地把目光投向全班同学,说“谁扔的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要自觉地保持班级的环境卫生,哪一个同学愿意把纸片捡干净?”张老师话音刚落,几乎全班同学都把手举了起来。张老师又说:“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这么多同学举手,该让谁来做呢?”这时陈伟连忙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让我去捡吧!”张老师笑着对他点头说“好!”他马上把地上的纸片捡得干干净净。张老师用赞许的目光看看陈伟,说:“陈伟为了班级的环境卫生不怕脏,一个人把纸片捡于净,为班级做了好事,给大家作出了榜样。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自觉保持卫生的好习惯。”

下课后,陈伟就来到张老师身边,低着头说:“老师,纸片是我扔的,以后我再也不随地乱扔东西了。”张老师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问题:

张老师采用了什么教育方法?符合哪些德育原则?

张老师采用了什么教育方法?

【答案要点】主要采用了品德评价法和榜样示范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当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愿意捡纸片时,张老师说:?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肯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使用了品德评价法。

当陈伟把纸片捡干净后,张老师在全班面前对他进行了表扬,让大家向他学习,使用了榜样示范法。

张老师明知是陈伟扔的纸片,但装作不知,通过让陈伟自己捡纸片,指导陈伟进行自我品德反省,最后陈伟主动找张老师承认了错误,实现了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使用了品德修养指导法。

教育学考试习题

教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 教育产生的原因:神话生物心理劳动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 教育的政治功能:促进政治社会化、政治民主化、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教育的目的: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和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一、基本知识与简述题: 1.教育学发展的阶段及其各阶段主要的教育学著作?24-30 答: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最早的教育著作。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和思孟学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图》;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在中国“外铄论”居主流地位;在西方,则“内发论”居主流地位。 2、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教育学之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遗产,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的成果,总结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教育经验,并结合他本人的教育实践,在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卢梭,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引起了教育领域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著作:《爱弥儿》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首创“实验教育学”的是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梅依曼(E.Meumann)和拉伊(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7328632.html,y)。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起来的。于1899年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用“传统教育”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进行定性,同时把自己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他的基本观点是:(1)“教育即生活”;(2)从做中学;(3)儿童中心。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一书,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 〃1975年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教育与发展》一书。 2.什么是教育?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什么?8-9、269 答:教育的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定义为: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内容、环境 4.简述教育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56-59、71-73 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2.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33361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和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B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2.从学校教育的产生看,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活动形式首先出现在(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3.从主导价值来看,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是:( C ) A.校本课程 B.地方课程 C.国家课程D.综合课程 4.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B ) A.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 C.学校与家庭D.同事关系 5.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 A )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 1

和物质基础。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 6.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籍是:( B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7. 认为学生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个性等方面出发安排教育教学活动,这种观点属于:( B )A.教师中心论 B.学生中心论 C.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论 D.双主体论 8.( C )世纪以后,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各国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A.15 B.16 C.17 D.18 9.班主任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于:( A )A.情感陶冶法 B.实际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奖惩激励法 10.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A ) A .课堂教学 B.班 C.课 D.时11.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J.F.Herbart)出版的( B )一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2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教师招聘测试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学校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国民教育制度 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躐等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 A.知识素养之一 B.能力素养之一 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 D.基本任务之一 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A.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1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成绩评定 11.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2,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教育学测试题(答案)

2016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 一、单选题(四个选项中仅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六艺”中的“礼”为(D)。 A、艺术教育 B、基础文化知识教育 C、文字教育 D、政治伦理教育 2.“有的儿童在较早年龄阶段在身体的某些方面就达到较高水平,而在身体的有些方面则落后一般儿童的发展水平”。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的(D)特点。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不均衡性 3.按照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我们可以将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排列为(C)。 A、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 B、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 C、课程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的 D、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4.在课程编制的泰勒模式中,(A)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步。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学习活动 C、组织学习活动 D、评价学习结果 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简捷性主要是指(B)。 A、任务较简单 B、短时间学到人类长期探索和积累而形成的知识 C、教学进度快 D、有教师引导,学生少出错误 6.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科学的体制化始于下列哪个时期(C)。 A、十一二世纪 B、十三四世纪 C、十七八世纪 D、十八九世纪 8.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与价值的是(B)。P137 A、(美)克伯屈 B、(美)杜威 C、(法)卢梭 D、(德)福禄贝尔 9.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识发展(C)。 A、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C、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 D、能够根据经验进行预见和假设10.讨论时,每组的人数一般(A)最为适宜。 A、5—8人 B、10—15人 C、越少越好 D、越多越好 11.我国古代“明人伦”的思想是一种(A)。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12.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29条第2款强调的是(A)。 A、教育应培养儿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B、教育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C、教育应致力于国际理解与沟通 D、教育应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13.品德构成的基础是(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4.挖掘教材的教育性实施教学是由(B)原则决定的。 A、理论联系实际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 C、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D、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5.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B)。 A、列宁 B、加里宁 C、苏霍姆林斯基 D、陶行知 16.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是(C)。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17.下面所列举的各种课程类型中不属于综合课程的是(D)。 A、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融合而成的“生物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环境教育课程 D、中学数学课程 18.以下不属于学前教育任务的是(B)。 A、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

教育学考试习题样卷教学提纲

教育学(选修)练习 2010.12.2 教育学练习 1 (NEW) 一、填空题 1.班级的功能有:(归属)、 (社会化 ) 、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 ( 保护) 。 2.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一书,是近代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著作;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协调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 4.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做到 __因材施教____。 6.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结构化)。 7.教学系统的要素有四个,即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 8.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9.(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0.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及其活动)、教育者及其活动、(德育内容与方法)。 11. 教育的文化功能有(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更新文化。 12.(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 1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和形成()的过程。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的括号内打“√”,错的打“×”。) 1.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脱离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3.体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运动水平。()4.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5.“五育”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6 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社会风尚好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7.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问答越多,证明启发越成功。()8.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具有永恒性,所以教育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9.备课的基本内容就是钻研教材和编写教学计划。()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名言说明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示范性。()11.有人说,既然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儿童中心主义”也是正确的。()12.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13.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只能表扬鼓励,不能批评。()14.教育学实质上是教学经验的汇编。()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A)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2.目前,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 B )为基本组织形式。 A 、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道尔顿制。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古代教育的特征是( C)。 A.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 B.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C.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D.教育的终身化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B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6.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C。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7.下列关于“网络教育”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D A.“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B.兴趣选择 C.跨年龄段、跨时空教育’ D.可观感强 8.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9.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思想的是( )。BB 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10.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的是( )。A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11.下列属于试题编写过程的核心环节的是( )。B A.选择题型 B.命题 C.确定评分方法 D.阅卷 12.下列不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D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历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 2 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中国古代就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 孟子 B. 荀子 C . 墨子 D. 孔子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 A. 道德品质 B. 健壮体魄 C. 实践能力 D. 创造能力 3. 《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 直观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4.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 备课 B?上课 C.练习复习 D. 考试 5. 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 )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 D. 实验法 6.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 A. 研究能力 B .学习能力 C. 管理能力 D. 交往能力 7.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 A. 程序性课程 B .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 D. 实践性课程 8.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 A. 专政型 B. 指导型 C. 民主型 D. 溺爱型 9.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几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10.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 A. 社会文化

教育学习题答案

三、名词解释 1. 教育(P4):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P6):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 教育学: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工作的学科。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P5 答:(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以教育为目的把受教育者作为对象。 (2)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简述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P10 答:(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3.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P16 答:(1)前教育学时期---萌芽阶段: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孔子《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2)学科雏形时期--独立体系形成阶段: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康德《康德论教育》、裴斯泰洛齐、洛克《教育漫话》。 (3)学科形成时期: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4)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谈谈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里。p24-28 答:(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教育的科学认识即教育学是对教育的习俗认识即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历史性超越,是教育习俗性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①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的; ②教育学作为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就必须使用专门的语言、概念或符号; ③教育学作为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其解释是有理论视角、根据或假设的; ④从不同理论基础或视角出发会产生不同的解释。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①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②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拓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③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④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⑤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教育学》网上考试题库(附答案)

《 教育学》课程网上考试题库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 )。 A )王夫之 (B )孔子 答案:B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 )《师说》 (B )《颜氏家训》 (C )《学记》 答案:C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 )。 A )《普通教育学》 ( B )《爱弥儿》 答案:A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守原则是()。 A )因材施教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C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把教学看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类的全部艺术”。 A )《理想国》 答案:B 、将教学看成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是哪一位教育家( )。 ( (C )朱熹 (D )颜之推 2 ( (D )《进学解》 3 ( (C )《教育漫话》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4 ( 5 ( (B )《大教学论》 (C )《教育漫话》 (D )《大教育论》 6 ( A )杜威 答案:B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发展。 A )教育规律 (B )教育价值 答案:D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 (B )夸美纽斯 (C )布卢姆 (D )布鲁纳 7 ( (C )教育现象 (D )教育问题 8 ( A )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C )凯洛夫的《教育学》 (B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 (D )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答案:B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教育现象 ( B )教育方针 9 ( (C )教育政策 (D )教育 理论 答案:A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和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B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2.从学校教育的产生看,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活动形式首先出现在( B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3.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的就是实现文化的:( C ) A.保存 B.延续 C.创新 D.选择 4.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B ) A.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 C.学校与家庭 D.同事关系 5.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 A )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6.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籍是:( B )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7.卢梭的《爱弥尔》体现出的人性论是(C ) A、白板说 B、性恶论 C、性善论 D、性三品说 8.一般来讲,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C ) A.教育心理学 B.教学论 C.教育学 D.课程论9.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荀子 C.老子 D.孟子 10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所提倡的教学法是:( A ) A .产婆术 B.讲授法 C.陶冶法 D.实践法 11.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J.F.Herbart)出版的( B )一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A.《教育学》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新教育大纲》12.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教育的( A)功能是其本体功能,是核心功能。A.个体 B.政治 C.社会 D.文化 13.“教学相长”思想出自我国古代哪部典籍:(D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14.儿童中心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包括( A )。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15.( A )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属于政治经济,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A.政治经济说 B.生产力说 C.社会实践说 D.特殊范畴说 16.教育最深远的功能是:( B ) A.影响个体功能 B.影响文化功能 C.影响经济功能 D.影响政治功能 欢迎下载

2018年教育学真题及解析

2018年军队文职教育学专业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实践活动称为() A.教育 B.教学 C.德育 D.智育 2.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3.孟母三迁反映了( A.遗传 )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B.教育 C.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4.教育制度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定时代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反映了教育制度的 () A.客观性 B.规范性 C.历史性 D.强制性 5.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功能是教育的基本、核心功能 A.社会 B.个体 C.政治 D.经济 6.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A.国家教育规范) B.学校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国家教育体制 7.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室座位安排、图书角的设置属于() A.活动课程C.校本课程 B.综合课程D.隐性课程 8.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要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并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这种要求属于教育目 的层级中的(A.教育目的C.课程目标) B.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 9.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智育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B.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 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1.根据范例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内容应选择一门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结构等,这反映了 教学内容的(A.公平性) B.基本性 D.范例性 C.基础性 12.()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所具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教育经验 B.教育现象 D.教育方针 C.教育规律 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直觉积极性C.巩固性 B.启发性D.因材施教 14.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 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C.谈话法 B.讨论法 D.自学辅导法 15.以评价对象自身的情况作为参照标准,对其在不同时期的进步程度进行评选,这种评价 属于()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总结性评价 16.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作用 A.导向和动力C.基础 B.关键D.决定 17缺

教育心理学100题精选及答案

1.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 2.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 A.笛卡尔B.谢切诺夫C.巴甫洛夫D.韦克斯勒 3.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A.原因B.动力C.基础D.目标 4.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5.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A.疏导宣泄B.当事人中心C.自由联想D.系统脱敏 6.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 A.独立性B.自我认识C.自尊D.对抗性 7.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遗传素质B.早期营养C.环境D.实践活动 8.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A.补偿B.相互作用C.对比D.适应 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 10.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A.需要B.目的C.动机D.兴趣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不具有(B)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 A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索 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 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研究法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 A课堂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认识活动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班级授课D分组教学 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 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广义教育包括____、____、____。(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质量规格标准)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___、___、___(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5、教学是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____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 7、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____和____。(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9、____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专业情操) 10、____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课程性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学: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3、教学原则:教育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教育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2002-2012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2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l、“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C)。 A、复杂性 B、群体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地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 D)。 A、人文教育 B、发展艺术 C、艺术教育 D、服务社会 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 C)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A、<15% B、>15% C、15%—50% D、>50% 4、高等学校管理以( C)为特征。 A、教学管理 B、人力资源管理 C、学术管理 D、物力资源管理 5、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C)。 A、丹尼森 B、斯特鲁米林 C、舒尔茨 D、沃尔什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 C)。 A、1985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5年 7、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基本教学方法是( A)。 A、讲授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8、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 D)。 A、中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山西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9、教育科研应侧重的方面是教学内容和( D)的研究。 A、教师劳动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备 D、教学方法 10、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C) 。 A、备课 B、辅导答疑 C、上课 D、课后总结 11、班级授课制最主要的缺点是不利于( A)。 A、因材施教 B、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C、扩大教学规模 D、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2、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是( B)。 A、夸美纽斯 B、洪堡 C、赫尔巴特 D、范海斯 13、提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的中国古代文献是(B)。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中庸》 14、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A)。 A、教育法 B、学位条例 C、教师法 D、高等教育法 15、赠地学院运动申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乃尔大学和( D)。 A、柏林大学 B、剑桥大学 C、牛津大学 D、威斯康辛大学 16、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称为( C)。 A、学衔 B、学位 C、学历 D、学识 17、在中国首先实行选修制的大学是( A)。 A、北京大学 B、河南大学堂 C、南洋公学 D、苏州大学堂 18、科研准备阶段的主要环节有确定选题和( A)。 A、申请立项 B、实验测试 C、理论概括 D、审核鉴定 19、( D)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A、国子监 B、书院 C、稷下学宫 D、太学 20、从教育管理权利的划分方式来看,不属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主要模式的选项是( D)。 A、集权型 B、分权型 C、并重型 D、独立型 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 A)。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 A )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提高人的素质 D. 促进人类和谐 2. 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D) A. 《教育学》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的出发点是( D )。 A. 社会 B. 学校 C. 家庭 D. 人 4.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 A )。 A. 学校教育 B. 家庭教育 C. 社会影响 D. 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A )。 A. 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D)问题。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7.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 )。 A.教育方针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8.雅典教育中“缪司”是指(C )。 A.体育 B. 德育 C.智育和美育 D. 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B )。 A. 教育需要 B. 教育理论的创新 C. 学校发展 D. 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B)。 A. 领导 B. 教师 C. 学生 D. 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D)。 A.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 《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 《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的核心是(B)。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是( B )。 A.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的实质是(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 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 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是(A)。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C )。 A. 谈话法 B.讨论法 C. 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的核心应该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教育学练习题答案.doc

教育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 A. 教学程序 B.教学步骤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阶段 2.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 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3.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 民主型 B. 放任自流型 C. 仁慈专断型 D. 强硬专断型 4. 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反映了小学教育目的的() A. 教育作用 B. 评价作用 C. 导向作用 D. 激励作用 5. 最早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孔子 D. 夸美纽斯 6.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 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7.()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8.()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堂,学生大 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A. 隐性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性课程 D.活动课程 9.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 10.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 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 这种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读书法 C. 文献法 D. 行动研究法 11. 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2. “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 夏代 C. 西周 D. 东周 13. 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A. 社会生产力 B. 文化传统 C. 社会制度 D. 科技水平 14.()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 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15.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 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学考试试题

试卷代号:2009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教育学(半开卷) 2014年7月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B 2. DE 3.ABCDE 4.CDE 5.C 1.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 )。 A .卢梭 B .杜威 C .斯宾塞 D .陶行知 E .蔡元培 2.教育的目的主要受( )因素的制约。 A .人口数量 B .人口质量 C .人口结构 D .政治制度 E .生产力发展水平 3.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在类别上包括( )。 A .基础教育体系 B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C .高等教育体系 D .成人继续教育体系 E .特殊教育学校系统 4.按照评价的不同目的,课程评价可分为( )。A .诊断性评价 B .总结性评价 C .决策性评价 D .研究性评价 E .工作性评价 5.“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A .复杂性 B .创造性 C .示范性 D .长期性 E .多重收获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6.大教学论 7.自主学习 8.小学教育 奠基 9.教育活动 管理活动 6. 1632年出版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__ _》,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7.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被称为是_ ___,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的过程。 8.童年期是指从6、7岁到11、12岁的人生阶段,对应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这一阶段应该是________,童年期被称作人生发展的__ __时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黄金期。 9.学校工作中一直贯穿着两条活动主线:其一是学校__ __,其二是学校 三、辨析题(除去判断“对”或“错”外,请写出理由。每小题6分,共18分) 10.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10.错(2分)。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人的素质既不是先天遗传形成的,也不是完全后天影响的结果,而是在先天生理机能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身心特质。(4分) 11.学校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别无他意11.错(2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但学校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教育)和品德教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育)等三个方面。(4分)。 12.好老师就是能把课上好的老师。12.错(2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好老师不仅要把课上好,还要育好人,要以身垂范,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真诚做人。(4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3.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13.教育目的的功能:(1)定向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依据,支配和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等。(2分)(2)调控功能。教育目的从宏观上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及教育结构的确立有指导、协调作用,微观上对具 体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形式等有支配、调控作用。(2分) (3)激励功能。教育目的的确立对活动主体具有激励作用。(2分) (4) 评价功能。教育活动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育 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2分) 14.简述教学的任务。14.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 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分) (2)发展学生的智力、 体力和创造才能;(3分)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2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5.结合现实谈谈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5.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要点部分共10分:活动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人是实践的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2分)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3分) (2)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3分) (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2分)结合实际论述部分:5分 16.联系实际,阐述实施陶冶教育法时应如何把握。16.实践中如何把握陶冶教育法:要点部分共10分: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的感化或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方法。(2分)实施陶冶教育法应注意: (1)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生活的环境和情境;(2分) (2)要善于使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充满教育意义;(2分) (3)要注意各种方式的有机结合;(2分) (4)教育者应注意以自身的人格、情感等去感化学生。(2分)结合实际论述部分:5分 试卷代号:20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学 试题 2014年1月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 生产力发展水平 )的制约。 2.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个别差异性 )进行教育。 3.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的级别层次包括( ABCD )。 A .学前教育 B .初等教育 C .中等教育 D .高等教育 4.地方课程开发中应把握的特征包括( BCDE )。 B .地域性 C .针对性 D .社会性 E .探究性 5.在德育教育中,“抑其所短,扬其所长”是( 长善救失 )德育原则的要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6.赫尔巴特的《__普通教育学__》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着作。 7.从教育的作用看,教育最基本的职能就是__培养人__。 8.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__课程标准__,它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9.孔子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教师角色的基本特征是: __敏而好学__ 10.《儿童权利公约》规定未成年人有四项基本权利:生存权、__发展权__、受保护权和_参与权___ 三、辨析题(除去判断“对”或“错”外,请写出理由。每小题6分,共18分) 11.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11.错(2分)。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的制约,反过来,社会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教育的制约,这主要是由于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的,教育不仅具有人口功能,对人口的增长、人口素质、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