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作者:梁建国, 安毅, LIANG Jian-guo, AN Yi

作者单位:梁建国,LIANG Jian-guo(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北京市,100020), 安毅,AN Yi(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100094)

刊名:

中国流通经济

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年,卷(期):2009,23(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7条)

1.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 2006

2.戴维·德罗萨.朱剑锋.谢士强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真相 2008

3.IMF Wodd Economic Outlook 2008

4.乔治·索罗斯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2008

5.金德尔伯格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 2000

6.吴恒.卢新华货币危机传染理论研究 2003(04)

7.朱民2008:次级债和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期刊论文]-国际经济评论 2008(01)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杨玲玲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引致因素研究2005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为背景,亚洲、拉美地区的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多次发生金融危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危机包括

:1982——1990年的拉美金融债务危机,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亚危机,1999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和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

对上述金融危机的理论研究可谓已经汗牛充栋,但是将金融危机再进行分类,并专门研究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文献却并不多见。为此,本文将金融危机按照发生的领域不同,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资本市场危机,重点研究引致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因素。

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已有的国际货币金融理论、银行危机理论和学术界对孪生危机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对下一阶段研究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关系做一理论铺垫。

然后,以这五次金融危机中的11个新兴市场国家为研究对象,对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引致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和创新之处。实证部分采用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选取了三组货币危机的影响指标,采用OLS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各类因素对货币危机的决定作用;第二层次另行筛选指标,采用Logit模型来检验相关因素对银行危机的影响作用。

最后,经过详细的实证结果分析,并与危机现实情况相结合,本文得出结论:货币危机主要由国际收支和银行体系方面的因素引致,而银行危机的引致因素则主要存在于银行体系自身,影响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共同因素主要有银行私人信贷/GDP、银行外国负债/GDP。这些结论将对我国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顺利推进银行业改革有所增益。

2.期刊论文张倩金融危机后要警惕货币危机-企业导报2009,""(8)

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下的货币危机,阐述了引发货币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3.学位论文钱晓燕汇率制度选择与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2005

虽然对金融危机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有关金融危机的定义至今尚处于争论之中。米什金(FredericMishkin)(1998年)则认为:“所谓金融危机就是一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变得太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导向那些拥有最高生产率的投资项目,因而导致的金融市场崩溃。”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987年)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由此可以理解,金融危机应该是金融状况在全部或大部分领域出现恶化,且具有突发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特点。金融危机直接地表现为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和由于人们丧失信心而采取保值减损措施所造成的金融领域的严重动荡及其对整个经济引起的一系列后果。

汇率制度与金融危机是否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汇率制度选择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其实,自1961年Mundell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alCurrencyAreaTheory,OCA)以后,对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的研究文献已经非常多。对这些文献的比较可以看出

,他们大多忽视了汇率制度与金融危机的研究。例如,已有的货币危机模型对汇率制度在危机生成中的作用分析不多: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即克鲁格曼—费拉德—伽伯模型(Krugman-Flood-GarberModel)认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危机前与汇率制度不符的货币财政政策,对汇率制度本身在危机中的作用未做深入分析;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强调危机的出现与基本经济因素无关,而是由预期因素导致的,危机本身导致政策变动,促使危机自动实现,在分析中已经注意到汇率制度本身的缺陷对危机的发生的影响,但是分析还很不深入,尤其是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较早注意到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与金融安全问题的是戈德斯坦等人(Goldstein&Turner,1996)。1997年以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其中大多数研究都局陷于纯理论层面上。本文将对金融危机与汇率制度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样本覆盖面很广,涉及过去20年中相关国家的数据,包括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见附表1);而国内现有的一些研究都只是针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样本进行分析,对于汇率制度选择影响金融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研究忽视了除外部冲击之外的一些间接因素:比如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银行裸露头寸对危机发生可能性的影响;在不同汇率体制下资本流动对于金融危机发生可能性的影响是否会有所不同等等。另外考虑到现有的对于汇率制度选择影响金融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研究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到底影响有多大,以及怎样影响危机成本都没给出具体论证。本文将试图从这方面入手研究汇率制度选择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以填补相关空缺。本文将根据德莫克等人(Domac&Peria,2000)的实证方法对汇率制度与金融安全的关系进行论证,在对发生金融危机和未发生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汇率制度选择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汇率及其制度安排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金融安全(实际GDP增长率,人均GDP,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资本净流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等)高度相关,应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汇率制度的可持续性及其对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应成为判断一国(或地区)汇率制度选择是否适当的重要标准。所以笔者认为,汇率制度本身其实是中性的,没有优劣之分,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至于何种汇率制度更易促成货币危机,只有结合汇率制度特征和特定的经济环境与金融制度背景才能加以判断。

本文分为四部分:首先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所作的研究,在第二部分,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实证模型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金融危机产生机理的经济学层面的理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期刊论文贺学会.姜建强汇率制度、流动性不足与货币危机-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3(4)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危机再次成为理论上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内生于钉住汇率制度的道德风险是造成东南亚国家金融体系脆弱的主要原因,而脆弱的金融体系、大量的短期外汇负债又会在国际资本的冲击下最终导致钉住汇率制度的崩溃。虽然危机前,各国在维护钉住汇率制度和保护国内金融体系这两个目标之间更趋向于后者,但是对于一个短期外债比例较大的东南亚国家来说,一旦货币危机发生会反过来对国内脆弱金融体系造成更大的冲击,并引发国内的银行危机。因此,当经常项目持续逆差主要是由短期外债的流入来融资的,为了避免双重危机(Twincrises)——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爆发,就需要一场主动的、及时的汇率贬值来纠正。

5.学位论文叶世超货币危机的成因:基本面、传染及预期2007

金融的重要地位是毋庸质疑的.随着金融不断深化,一旦金融市场发生问题,其影响力和破坏力是可想而知的.1990年以来世界上已经发生了几次规模比较大的国际金融危机:1991~1992年的欧洲货币体系金融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以及2001~2002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对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金融、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冲击.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的不断发生,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研究,第二代、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随之产生.学界逐渐找到了一些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并试图利用这些因素解释危机的发生,并对之进行预测.然而无论是理论模型的研究还是实证模型的应用,都尚未找到真正有效解释危机和预测危机的方法,至少可以说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对历次危机具有普遍解释力和预测力的模型.学者们对于金融危机诱发机理没有准确掌握.本文试图在前人作的基础上,从货币危机成因的千丝万缕中找出一点头绪,努力量化金融市场之间、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中注重基本面的分析,主要是分析政府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维持固定汇率目标不一致情况下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的学者发现在基本面不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货币危机也是有可能发生的,这种危机的发生主要是基于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导致的多重均衡的变化.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发展,积极引入了金融恐慌、危机传染等理论,试图解释投资者、市场之间的传染关系.三代危机模型各有自己的理论特点和对特定危机的解释力,本文试图采用各代危机中的基本思想,构建综合模型.具体为:在第一代简单货币危机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危机发生的条件,引入第二代货币危机中多重均衡的分析方法推导出本文的实证模型,又加入第三代货币危机中传染的思想.所以文中给出的模型是基于基本面、传染以及预期三个因素进行分析的多变量回归模型.在基本面因素上采用了资本流入、外债、国际储备、贸易顺差、私人部门借贷等变量来分析危机的成因,试图找出其中对货币危机有显著影响的经济变量.传染部分的分析分为:贸易领域传染和金融领域传染.贸易领域的传染主要是采用STC标准分类法,分别对11个样本国家的04号产品到09号产品按照文中的定义进行处理,获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传染系数.金融领域传染系数是在剔除基本面对金融市场收益率的影响后,计算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系数而获得的.文中关于投资者预期的处理是本文的主要创新,构建了异质性预期,通过仿真实验方法获得投资者预期.这种方法不同于以往的处理方法,它注重投资者个体预期和行为的异质性,而不是将所有投资者的预期和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这样产生的预期是具有连续性的,不同于以往离散的、跳跃性的预期.通过以上的方式,获得各个变量值后,通过多种实证处理方法比较基本面、传染以及预期三大因素在已发生危机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第二部分建立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第三部分主要定义和计算了各变量值:第四部分分析货币危机的成因以及检验模型对危机的预测效果;第五部分为结论.

6.会议论文刘莉亚.任若恩当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货币危机预警系统的比较分析2004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金融快速、直接地作用于经济的特殊规律,都使得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的危害尤其深重。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局1998年2月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总共造成全世界投资者损失高达7 00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全部国有资产总值(孙健,1999)。因此,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和早期防范成为确保国家经济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各国都有必要建立一个灵活、有效的早期预警系统,以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来对货币危机预警系统展开研究。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从危机的定义、预警指标的选择以及预警模型的构建三方面详细剖析了当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货币危机预警系统,并从样本外预警绩效的角度对这四套预警系统进行了比较;其次,为了探究样本外预警绩效出现差异的原因,重点比较分析了以上四套预警系统的优缺点;最后,以29个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在1975- 2001年期间的危机发生情况为样本,对表现较优的DAD系统的预警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

7.学位论文王浩宇中国货币危机早期预警研究2008

在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世界各国货币危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其破坏力也越来越强。特别是1997年和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强烈冲击,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也促使学术界对货币危机进行大量研究。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伴随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加紧密。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如何早日实现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一直是中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问题。但资本项目的开放,便会使中国经济存在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

货币危机早期预警是防范货币危机的有效手段。国内外学者对货币危机的早期预警进行了大量研究,也获得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以KLR信号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取得了让人信服的实证结果。本文运用改进的KLR信号法模型,使用月度数据,对中国1997—2007年的经济总体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部分作为全文的指导,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区分了几个相互联系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评价、指出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和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梳理了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脉络,按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三代分类法将货币危机理论进行分类。在研究其内容的基础上对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做出评价。

第三章对国际上比较知名的货币危机早期预警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各个模型的原理、优缺点和实证结果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本文采用的货币危机早期预警模型在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的优势。

第四章为实证部分。本文研究范围为1997—2007年,绝大多数采用了最能反映经济变化指标的月度数据。对于不能获得月度数据的先行指标,也尽可能使用插值法进行模拟,力争使实证结果尽可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本文将40个先行指标分为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部门、实体部门、财政部门和全球经济等六大部门,这样分类不但提高了模型的整体预测能力,也易于识别脆弱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和部门。通过对实证结果进行总体分析,证明了中国在这11年间发生货币危机的概率居高不下;通过部门和具体指标分析,说明了中国高危机概率的具体原因。

第五章的内容基于前文的实证分析,针对中国经济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通过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谨慎开放资本账户、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扩大内需降低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降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防止泡沫经济的发生等政策建议,可以降低中国发生货币危机的概率。

8.期刊论文F.艾伦.D.盖尔.Franklin Allen.Douglas Gale理解金融危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每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有其客观必然性.20世纪之前,银行业恐慌频繁发生,消除恐慌和确保金融稳定就成了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而银行业恐慌大都伴随着股市崩溃、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和孪生危机,这在各种各样的货币体系和管制体系内都曾经发生过.相比较而言,孪生危机造成的产出损失尤为严重.欧美等国通过设立中央银行,对化解和防范金融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金融危机的成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平均成本很高,二是不同的危机成本之间有巨大差异.金融危机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资产价格的崩溃.市场力量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钥匙.许多关于金融危机的文献均出现了一种趋势,即将某一特定理论作为金融危机的一般性理论.其实没有任何一种金融危机理论能够解释金融危机现象的方方面面,溶合这些理论也许才能对此做出更好的解释.

9.学位论文邱怡资本账户开放对货币危机的影响研究2010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资本账户开放就一直是经济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自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但是,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的,“资本账户自由化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唯一最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自己具体的国情,到底如何进行资本账户的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的产生?本文在这样一个大的世界经济背

资本账户的开放,并且避免货币危机的产生。

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给出了对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危机的概念界定、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危机的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现状并且测算了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度。第三部分以我国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危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第四部分概括上述几部分的研究,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和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设计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实施方案,希望通过这些方案地实施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货币危机。

文章中通过对中国现状的研究以及模型的分析,发现货币危机的发生是与经常账户余额/国内生产总值、国际国内利率差之间存在关系的。由于这两方面与一国的资本账户开放情况存在相关关系,并且经常账户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衡量的是一国经济的外部均衡情况、国际国内利率差衡量的是一国金融改革的深化程度。也即是说,资本账户开放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货币危机的发生,并且受一国经济基础条件的影响:在一国经济基础条件相对缺乏的时候,这种可能性会比较高;反之,当一国的经济条件良好,具备弹性的汇率、市场化的利率、完善的经济监管基础、开放的国内金融市场等等基础性条件时,一国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地降低。因此,一国在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过程中,首先要着力发展经济基础条件,实施稳步、渐进式的开放。

10.期刊论文安辉当代金融危机的特征及其理论阐释-财经问题研究2003,""(2)

金融危机的内涵极其丰富,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也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被融入新的内容.当代金融危机以90年代爆发的三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为代表,即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些危机显示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如危机的超周期性、频率快、传导性强、较容易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的区域化特征,以及危机的双重性和货币危机的先导性等.本文尝试总结这些特征,并对国际学术界对这些特征的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介绍.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7330665.html,/Periodical_zgltjj200902020.aspx

授权使用:北京邮电大学(byab),授权号:eaf6ed5b-d4e7-4e70-9314-9e5d010080d6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31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