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变速行程问题

变速行程问题

变速行程问题
变速行程问题

专题二变速行程问题

1.解同时变速问题的方法——比例法、转化法

当甲在60米赛跑中冲到终点时,比乙领先10米,比丙领先20米,如果乙和丙按原来的速度继续冲向终点,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将比丙领先几米?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乙的速度比是5:4;相遇后,甲的速度减少20%,这样当甲到达B地,乙离A地还有15千米。问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009年西工大附中、2008年师大附中入学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0%可比原来时间提早1小时到达,若以原速行驶120千米后,再将车速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008年西工大附中、交大附中入学题)

1.①客、货两车分别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客车、货车的速度比6:5;相遇后,客车的速度减少20%,货车的速度增加20%。这样,当货车到达甲地时,客车离乙地还有10千米。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008年铁一中、2007年西工大附中入学题)

②小王从甲地匀加速跑到乙地,速度提高了2%,时间比原来减少几分之几?

(2009年交大附中入学题)

2.①甲、乙二人爬山,下山速度是上山速度的2倍,当甲到达山顶时,乙距山顶还有400米,当甲下到山脚时,乙才下到半山腰。从山脚到山顶多远?(2007年西工大附中分班题)

②小芳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走60米,则要迟到5分钟;如果每分钟走90米,则能早到4分钟。小芳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米?(2009年铁一中入学题)

3.甲、乙、丙三人同时从4地出发,到距离4地18千米的B地,当甲到达B 地时,乙、丙两人离B地分别还有3千米和4千米,那么乙到达B地时,离B 地还有多少千米?

4.如图,学校操场的400米跑道中套着300米小跑道,大跑道与小跑道有200米路程相重,甲以每秒6米的速度沿大跑道逆时针方向跑,乙以每秒4米的速度沿小跑道顺时针方向跑,两人同时从跑道的交点A处出发,当他们第二次在跑道上相遇时,甲共跑了多少米?(2009年西工大附中入学题)

5.小明从家去上学,若每分钟走60米,正好在上课时到校;若每分钟走75米,则可以在上课前10分钟到校。求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2007年师大附中入学题)

6.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他们的速度比是3:2,他们第

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了20%,乙的速度提高了30%,这样当甲到达曰地时,乙离A地还有28千米,那么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2007年交大附中入学题)

7.一辆汽车由A地到B地,原计划用5时20分,由于途中有千米的道路

不平,走这段不平的路时,速度只相当于原速的,因此比计划晚到了12分钟,则彳、B两地的路程为多少千米?

2.解不同时变速问题的方法——分段分析、转化

李明和王亮两人在同一条环形跑道上进行训练,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相

反的方向跑,每人跑完第一圈到达出发点后立即回头加速跑第二圈。跑第一圈时,李明与王亮的速度比为3:2;李明跑第二圈时速度比第一圈提高了王亮

跑第二圈时速度比第一圈提高了已知两人第二次相遇后,王亮又跑了95米到达两人第一次相遇点,这条环形跑道长多少米?

小明和小亮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速度是小亮的两人分别到达乙地与甲地后,立刻返回各自的出发地。返回的速度,小明比原来增加

了小亮比原

来增加了已知两人第一次相遇处距返回途中第二次相遇处3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

少千米?

米老鼠和唐老鸭进行越野赛跑,按原定的速度,他们同时出发以后,米老鼠将比唐老鸭早到终点1分钟,在比赛前,米老鼠喝兴奋剂使自己的速度提高了20%,唐老鸭穿上了一种特殊的魔力鞋使自己的速度提高了25%,在比赛中魔力鞋发生故障原地修理了2分钟,最后比赛结果为:唐老鸭比米老鼠早到1分钟,那么唐老鸭跑完全程实际一共用了多少分钟?

(2008年西工大附中招生题)

1.甲、乙两人从A,B可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当甲走到一半时,乙将速度提高—倍,结果两人在距离B地1200米处相遇,并且最后同时到达,那么两地相距多少米?(2008年铁一中入学题)

2.快车与慢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相遇,已知慢车从乙地

到甲地用12.5小时,慢车到甲地停留1小时后返回,快车到乙地停留1.5小时后返回,那么两车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共需多长时间?(2007年西工大附中、2008年铁一中入学题)

3.兄弟两人骑马进城,与城相距51千米,马每小时行12千米,但只能由一个人骑。哥哥每小时步行5千米,弟弟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轮换骑马和步行,骑马者走过一段距离就下鞍拴马(下鞍拴马的时间忽略不计),然后独自步行。而步行者到达此地,再上马前进,若他们早晨6点动身,则何时能同时到达城里?(2009年西工大附中入学题)

4.一条船从甲港到乙港往返一次需2小时。由于返回时是顺水,比去时每小时可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2小时比第1小时多行驶6千米。那么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

(2009年交大附中复试题)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 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则有: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

浅谈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题思路

浅谈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题思路 【摘要】“行程问题”是小学高年级数学较常见的内容,也是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学生较难掌握的应用题之一。 【关键词】路程时间速度 “行程问题”是关于速度、时间、路程的三者关系的应用题,是小学高年级数学较常见的内容,也是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学生较难掌握的应用题之一。在长期的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点: 一、掌握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是学习“行程问题”的关键。 理解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关系,对学生学习“行程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学生全面掌握“行程问题”。首先要使学生弄懂什么是速度、时间和路程;速度、时间和路程有哪些关系。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运行的距离。如:每小时50千米、每分钟800米等。时间,是物体在运行过程中所用的时间。路程,是物体在银行过程中的全部距离。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关系很密切。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路程,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让学生弄清楚速度、时间、路程的这些关系,对学生学好“行

程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二、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学习“行程问题”的重点。 “行程问题”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难度较大。要想让学生彻底地掌握这一问题,就必须更进一步深刻地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条件和问题的实质。速度,就是要让学生认真观察运行物体。运行物体已出现了多少个,运行物体的个数可多可少,如有一个运行物体的,运行方向可以不同;如有两个运行物体的,问题就较复杂。因为有两个运行物,运行地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同时又多了一个运行速度,至于运行方向变化也就更大,如果运行物的地点是一个,那么两个运行物的方向就有较大变化。可以同向运行,又可以相反方向运行。如果有两个运行物和两个地点运行,那么两个运行物就有多种变化,两个运行物的方向可以同向运行,又可以相向运行,也可以相反方向运行。时间,就是跟速度和路程有关的。有几个运行物体就有几个运行时间,有运行物体的部分时间,也有运行物体的全程时间。路程,就是跟时间和速度有关,可给出一个运行物的路程,又可给出两个运行物的路程,也可以给出两个运行物运行的路程和,还可以给出两个运行物运行的路程差。速度、时间、路程都可以作已知条件给出,也可以作问题来求。条件和问题是以多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弄清楚速度、时间、路程的已知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 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一时间”。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其中: 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一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 速度差=快速-慢速 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 间的确定 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 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 S=S1+S2 甲丨f S1 f|J S2 J丨乙 AC B

追及距离一一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差 甲| f S1 J I 乙f S2 AB C 在相同时间内S甲=AC , S乙=BC 距离差AB =S甲-S 乙 第三:在甲乙同时走之前,不管是甲乙谁先走,走的方向如何?走的距离是多少?都不影响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只是引起相遇距离和追及距离的变化,具体变化都应视情况从开始相距的距离中加减。简单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三、例题: (一)相遇问题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 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两车从 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 则可列方程为T =1000/ (120+80)。

解析一: ①此题为相遇问题; 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 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 离为1000千米; 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 =1000/ (120+80 ) 解析二: 甲乙相距的距离是由甲乙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走完的。相距的距离=甲车走的距离+乙车走的距离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1000=120*T+80*T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相遇问题 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这类题型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数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它和一般的行程问题区别在:不是一个物体的运动,所以,它研究的速度包含两个物体的速度,也就是速度和。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甲的速度=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乙的速度 甲的路程=相遇路程-乙走的路程 解答这类问题,要弄清题意,按照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解答方法.。相遇问题除了要弄清路程,速度与相遇时间外,在审题时还要注意一些重要的问题:是否是同时出发,如果题目中有谁先出发,就把先行的路程去掉,找到同时行的路程。驶的方向,是相向,同向还是背向.不同的方向解题方法就不一样。是否相遇.有的题目行驶的物体并没有相遇,要把相距的路程去掉;有的题目是两者错过,要把多行的路程加上,得到同时行驶的路程.。 追及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这类常常会在考试考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双人追及、双人相遇,此类问题比较简单;一种是多人追及、多人相遇,此类则较困难。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 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其中: 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 速度差=快速-慢速 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 间的确定 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 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 S=S1+S2 甲︳→S1 →∣←S2 ←︳乙

行程问题6变速问题

变速变道问题属于行程中的综合题,用到了比例、分步、分段处理等多种处理问题等解题方法。对于这种分段变速问题,利用算术方法、折线图法和方程方法解题各有特点。 算术方法对于运动过程的把握非常细致,但必须一步一步来; 折线图则显得非常直观,每一次相遇点的位置也易于确定; 方程的优点在于无需考虑得非常仔细,只需要知道变速点就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把大量的推理过程转化成了计算. 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⑴公式法 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 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⑶比例法 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⑷分段法 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方程法 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模块一、变速问题 【例1】小红和小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走 52 米,小强每分走 70 米,二人在途中的 A 处相遇。若小红提前 4 分出发,且速度不变,小强每分走 90 米,则两人仍在 A 处相遇。小 红和小强两人的家相距多少米? 【例2】甲、乙两人沿 400 米环形跑道练习跑步,两人同时从跑道的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跑去。相遇后甲比原来速度增加 2 米/秒,乙比原来速度减少 2 米/秒,结果都用 24 秒同时回到原地。 求甲原来的速度。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较复杂行程问题的技巧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较复杂行程问题的技巧 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 2、 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3、 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变”; 4、 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来构建方程,利用方程解行程题. 知识精讲: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 的路程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 所用的时间之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⑴公式法 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 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小升初必考题――行程问题分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小升初必考题――行程问题分析 行程问题是“小升初”考试中的必考题目,更是考察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题型。行程题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需要学生敏锐的发现很多量之间的关系,并能都灵活熟练的运用一些综合的做题方法,比如:方程、比例、周期性问题等。 现就教学中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一下这一专题,并给出行程中最基本的题型,或者说是"题种"。 1. 火车车长问题: 1)基本题型: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两点:火车车长记入总路程;重点是车尾:火车与人擦肩而过,即车尾离人而去。 【例1】火车通过一条长1140 米的桥梁用了50 秒,火车穿过1980 米的隧道用了80 秒,求这列火车的速度和车长。(过桥问题) 【例2】一列火车通过800 米的桥需55 秒,通过500 米的隧道需40 秒。问该列车与另一列长384、每秒钟行18 米的列车迎面错车需要多少秒钟?(火车相遇) 2)错车或者超车:看哪辆车经过,路程和或差就是哪辆车的车长 【例3】快、慢两列火车相向而行,快车的车长是50 米,慢车的车长是80 米,快车的速度是慢车的2 倍,如果坐在慢车的人见快车驶过窗口的时间是5 秒,那么,坐在快车的人见慢车驶过窗口的时间是多少? 3)综合题:用车长求出速度;虽然不知道总路程,但是可以求出某两个时刻间两人或车之间的路程关系 【例4】铁路旁有一条小路,一列长为110 米的火车以每小时30 千米的速度向南驶去,8 点时追上向南行走的一名军人,15 秒后离他而去,8 点6 分迎面遇到一个向北走的农民,12 秒后离开这个农民。问军人与农民何时相遇? 2. 时钟问题: 两个速度单位:1 格/时和12 格/时,一个路程单位12 格 时钟问题主要有3 大类题型:第一类是追及问题(注意时针分针关系的时候往往有两种情况);第二类是相遇问题(时针分针永远不会是相遇的关系,但是当时针分针与某一刻度夹角相等时,可以求出路程和);第三种就是走不准问题,这一类问题中最关键的一点:找到表与现实时间的比例关系。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精编版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 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 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则有: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 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解题的关键是

管理类联考数学中的行程问题解题方法1.doc

管理类联考数学中的行程问题解题方法1 Born To Win 管理类联考数学中的行程问题解题方法 应用题是管理类联考数学中的必考题型之一,每年考七道题左右,所占分值也较大,具体考查类型较多,其中包含有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浓度问题、比和比例问题、交叉法问题、最值问题等等。行程问题每年必考一个题目,难度从简单题目到中等难度偏上甚至难题都有。下文中跨考教育初数教研室马燕老师将具体讲解一下行程问题及历年考查情况。 行程问题涉及两大解决办法:一是列方程解应用题(80%以上的题目都用该方法),二是比例关系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最最常见的解题方法,是考试的主要考查方式。该方法的难点有两个:一是找等量关系,二是解方程。等量关系主要是通过仔细审题得出的,简单题目的等量关系非常明了,比如15年1月份的真题中“前一半路程比计划多用时45分钟”,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等量关系,而有些题目的等量关系比较隐晦,需要画示意图才能得出,比如14年1月分的真题中没有直接描述等量关系的语句,需要借助对相遇问题的理解结合题目和示意图得出,这就要求考生在考场上保持冷静的态度,无论题目难易程度如何,题目中的关键点都要读出来且弄明白才有可能拿到分数。等量关系只要能够准确找出,列方程就不成难点了,接下来比较花时间的就是解方程了。有些题目的难点不在列方程,反而在解方程上。比如15年1月份的真题中“前一半路程

比计划多用时45分钟”,设未知数列方程比较简单,难住大部分考生的是列出方程之后的解方程过程。两个方程需要联立求解,用常规的换元法或者消元法计算量都相当大,因此首先需要处理一下方程本身。注意到两个方程有很多共同的部分,因此要用“整体”的思路求解,简化解方程的步骤,节省做题时间。 利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主要针对的是赛跑问题,历年考试中出现过两次。这种方法对应的题目特征是:整个题目描述中只给了一种量,比如2012年10月份的题目中只出现了有关路程的量,其余的时间或者速度都没给具体的量,而且在整个赛跑过程中,只要还在跑道上进行赛跑,时间肯定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路程比等于速度比来求解。 2015年12月份考查的行程问题比较简单,用最基本的公式求解即可。 3、(2015-12)上午9时一辆货车从甲地出发前往乙地,同时一辆客车从乙地出发前往甲地,中午12时两车相遇,货、客车的速度分别是90千米/小时、100千米/小时。则当客车到达甲地时,货车距乙地的距离是() (A )30千米(B )43千米(C )45千米(D )50千米(E )57千米 【答案】C 【解析】 由题知,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570

变速问题(带答案)

变速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 2、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3、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变” 知识精讲 变速变道问题属于行程中的综合题,用到了比例、分步、分段处理等多种处理问题等解题方法。对于这种分段变速问题,利用算术方法、折线图法和方程方法解题各有特点。 算术方法对于运动过程的把握非常细致,但必须一步一步来; 折线图则显得非常直观,每一次相遇点的位置也易于确定; 方程的优点在于无需考虑得非常仔细,只需要知道变速点就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把大量的推理过程转化成了计算. 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⑴公式法 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 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⑶比例法 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⑷分段法 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方程法 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模块一、变速问题 【例 1】小红和小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走52 米,小强每分走70 米,二人在途中的A 处相遇。若小红提前 4 分出发,且速度不变,小强每分走90 米,则两人仍在 A 处相遇。小 红和小强两人的家相距多少米? 【解析】因为小红的速度不变,相遇的地点不变,所以小红两次从出发到相遇行走的时间不变,也就是说,小强第二次走的时间比第一次少4 分钟。(70×4)÷(90-70)=14 分钟可知小强第二次走了14分钟,他第一次走了14+4=18 分钟;两人家的距离:(52+70)×18=2196(米). 【例 2】甲、乙两人沿400 米环形跑道练习跑步,两人同时从跑道的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跑去。相遇后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走走停停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一、行程问题里走走停停的题目应该怎么做 1、画出速度与路程的图。 2、要学会读图。 3、每一个加速减速、匀速要分清楚,这有利于您的解题思路。 4、要注意每一个行程之间的联系。 二、学好行程问题的要诀 行程问题可以说就是难度最大的奥数专题。 类型多:行程分类细,变化多,工程抓住工作效率与比例关系,而行程每个类型重点不一,因此没有一个关键点可以抓 题目难:理解题目、动态演绎推理——静态知识容易学,动态分析需要较高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与概括能力 跨度大: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要学行程——四年的跨度,需要不断的复习巩固来加深理解、夯实基础 那么想要学好行程问题,需要掌握哪些要诀呢? 要诀一:大部分题目有规律可依,要诀就是"学透"基本公式 要诀二:无规律的题目有"攻略",一画(画图法)二抓(比例法、方程法) 竞赛考试中的行程题涉及到很多中数学方法与思想(比如:假设法、比例、方程)等的熟练运用,而这些方法与思想,都就是小学奥数中最为经典并能考察孩子思维的专项。 例1、甲乙两人同时从一条800环形跑道同向行驶,甲100米/分,乙80米/分,两人每跑200米休息1分钟,甲需多久第一次追上乙? 【解答】这样的题有三种情况:在乙休息结束时被追上、在休息过程中被追上与在行进中被追上。很显然首先考虑在休息结束时的时间最少,如果不行再考虑在休息过程中被追上,最后考虑行进中被追上。其中在休息结束时或者休息过程中被追上的情况必须考虑就是否就是在休息点追上的。 由此首先考虑休息800÷200-1=3分钟的情况。甲就要比乙多休息3分钟,就相当于甲要追乙800+80×3=1040米,需要1040÷(100-80)=52分钟,52分钟甲行了52×100=5200米,刚好就是在休息点追上的满足条件。行5200米要休息5200÷200-1=25分钟。 因此甲需要52+25=77分钟第一次追上乙。 例2、在400米环形跑道上,A、B两点的跑道相距200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跑步,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5米,她们每人跑100米都停5秒.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多少秒? 【解答】这就是传说中的“走走停停”的行程问题。 这里分三种情况讨论休息的时间,第一、如果在行进中追上,甲比乙多休息10秒,第二,如果在乙休息结束的时候追上,甲比乙多休息5秒,第三,如果在休息过程中且又没有休息结束,那么甲比乙多休息的时间,就在这5~10秒之间。显然我们考虑的顺序就是首先瞧就是否在结束时追上,又就是否在休息中追上,最后考虑在行进中追上。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来解答这个题了。我们假设在同一个地点,甲比乙晚出发的时间在200/7+5=235/7与200/7+10=270/7的之间,在以后的行程中,甲就要比乙少用这么多时间,由于甲行100米比乙少用100/5-100/7=40/7秒。 继续讨论,因为270/7÷40/7不就是整数,说明第一次追上不就是在乙休息结束的时候追上的。因为在这个范围内有240/7÷40/7=6就是整数,说明在乙休息的中追上的。即甲共行

奥数行程问题大全

奥数行程问题 一、多人行程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一个模块,在小升初考试和各大奥数杯赛中都能见到行程问题的身影。行程问题中包括:火车过桥、流水行船、沿途数车、猎狗追兔、环形行程、多人行程等等。每一类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行程问题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三个量,三个关系”: 这三个量是:路程(s)、速度(v)、时间(t) 三个关系: 1.简单行程:路程=速度×时间 2.相遇问题:路程和=速度和×时间 3.追击问题: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牢牢把握住这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三种关系,就会发现解决行程问题还是有很多方法可循的。 如“多人行程问题”,实际最常见的是“三人行程” 例:有甲、乙、丙三人同时同地出发,绕一个花圃行走,乙、丙二人同方向行走,甲与乙、丙相背而行。甲每分钟走40米,乙每分钟走38米,丙每分钟走36米。在途中,甲和乙相遇后3分钟和丙相遇。问: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 分析:这个三人行程的问题由两个相遇、一个追击组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只有三个人的速度,以及一个“3分钟”的时间。

第一个相遇:在3分钟的时间里,甲、丙的路程和为(40+36)×3=228(米) 第一个追击:这228米是由于在开始到甲、乙相遇的时间里,乙、丙两人的速度差造成的,是逆向的追击过程,可求出甲、乙相遇的时间为228÷(38-36)=114(分钟) 第二个相遇:在114分钟里,甲、乙二人一起走完了全程 所以花圃周长为(40+38)×114=8892(米) 我们把这样一个抽象的三人行程问题分解为三个简单的问题,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总之,行程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锻炼思维的好工具。只要理解好“三个量”之间的“三个关系”,解决行程问题并非难事! 二、奥数行程:追及问题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1、多人相遇追及问题的概念及公式 多人相遇追及问题,即在同一直线上,3个或3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相遇追及问题。 所有行程问题都是围绕""这一条基本关系式展开的,比如我们遇到的两大典型行程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本质也是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转化.由此还可以得到如下两条关系式: 多人相遇与追及问题虽然较复杂,但只要抓住这两条公式,逐步表征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2、多次相遇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

六年级奥数-第八讲.行程问题(二).教师版

第八讲 行程问题(二) 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 2、 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3、 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变”; 4、 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来构建方程,利用方程解行程题. 知识精讲: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比就 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 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⑴公式法 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 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⑶比例法 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⑷分段法 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行程问题(1)变速问题

2009年12月15日小学数学培优房间上课内容六年级奥数 行程问题专题(1) 变速问题 【例题1】小红上学,每分钟行60米,需要30分钟,如果速度提高1/5,可以提前几分钟? 【思路一】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来分析: 1.先算出路程。60×30=1800米。 2.再算后来的速度。60×1/5+60=72米/分。 3.接着算后来需要的时间。1800÷72=25分。 4.最后算提前的时间。30-25=5分钟。【思路二】利用工程问题思想分析: 设原来每分钟行1份的路程,后来每分钟行1+1/5=1.2份的路程,原来30分钟就行30份,提高速度后只需要30÷(1+1/5)=25分。则提前30-25=5分钟。【练习1】小明乘车去公园,每小时行45千米,需要3.6小时,如果速度提高1/3,可以提前多少小时到达? 【解答】3.6-3.6÷(1+1/3)=0.9小时 【例题2】甲从A地去B地,每小时行15千米。返回时速度提高1/5,结果少用3小时。请问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思路一】盈亏问题思想 返回每小时多行15×1/5=3千米,返回每小时行15+3=18千米,如果继续行3小时,可以多行3×18=54千米,说明去的时间是54÷3=18小时。 因此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5×18=270千米。 【思路二】工程问题思想 去的时间看作单位1,返回的时间是1÷(1+1/5)=5/6,3小时就相当于1-5/6=1/6,则去用的时间是3÷1/6=18小时。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5×18=270千米。

【思路三】设数的思想 返回每小时行15×(1+1/5)=18千米,往返1千米少用1/15-1/18=1/90小时,现在少用3小时,需要往返3÷1/90=270千米。 【练习2】小芳放学回家,每分钟行75米。原路去上学,每分钟比原来慢1/5,结果多用2分钟。小芳家到学校有多少米? 【解答】上学的速度75×(1-1/5)=60米/分,小芳家到学校有2÷(1/60-1/75)=600米。 【例题3】王师傅用3.2小时在家和工厂之间往返了一次,去时每小时25千米,返回时减速2/5,求他家到工厂相距多少千米? 【解答】返回的速度是25×(1-2/5)=15千米/时,往返1千米需要1/25+1/15=8/75小时,现在用3.2小时可以往返3.2÷8/75=30千米。 【练习3】老李早上8:00从甲地出发去乙地,每小时行12千米,在乙地办事用去1.5小时,为了赶在12:00回家吃午饭,他把速度提高了1/2,请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答】返回速度是12×(1+1/2)=18千米/时,共用去4-1.5=2.5小时,则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2.5÷(1/12+1/18)=18千米。 【例题4】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一辆汽车先用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行了一段路,然后速度提高1/4继续行驶,共用4.4小时到达,请问这辆车出发几小时后开始提速?【思路一】假设法思想。 假设全程都以12×(1+1/4)=1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则能多行15×4.4-60=6千米,前面一段路每小时少行12×1/4=3千米,说明前面一段路行了6÷3=2小时,即出发后2小时提速。 【思路二】工程问题思想。 原速行驶行完全程需要60÷12=5小时,提速后提前了5-4.4=0.6小时,后面一段

小升初数学专题训练行程问题之变速行程上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 了基础。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 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 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 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 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 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 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 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

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小学数学思维训练之变速行程(上) 例1 甲、乙、丙三人同时从A地出发到距离A地18km的B地,当甲到达B地时,乙、丙两人离B地分别还有3km和4km,那么当乙到达B地时,丙离B地还有多少千米? 例2 小芳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走60米,则要迟到5分钟;如果每分钟走90米,则能早到4分钟。小芳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米?例3 一辆汽车由A地到B地,原计划用5小时20分,由于途中有33 5 ,因此千米的道路不平,走这段不平的路时,速度只相当于原速的3 4 比计划晚到了12分,则A、B两地的路程为多少千米? 例4 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一辆汽车先用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行 了一段路,然后速度提高1 继续行驶,共用4.4小时到达,请问这辆 4 车出发几小时后开始提速? 例5 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0%可比原来时间提早1小时到达;若以原速行驶120千米后,再将车速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6 甲、乙二人爬山,下山速度是上山速度的2倍,当甲到达山顶时,乙距山顶还有400米,当甲下到山脚时,乙才下到半山腰。从山脚到山顶有多远? 例7 客、货两车分别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客

数量关系之行程问题答题技巧

个人收集整理-ZQ 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地,它研究地是物体速度、时间、行程三者之间地关系.此类问题是公务员考试中常见地题型之一.行程问题一般只有四种类型,考生只需牢牢掌握这四种类型,便可轻松搞定这类问题. 查看行程问题四种类型知识点详解:初等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行船问题行程问题地基本解题思路就是:分析题干中地每一个运动过程,结合问题看未知量、找出已知量,如果有多个运动过程,找出彼此之间共通点,从一点延伸到面,列出数学表达式,思路一目了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地一种考查形式,指两人(或两车等)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地行程问题,是研究“速度” 、“相遇时间”和“两地距离”三者之间地数量关系地应用题.三个量中比较难理解一点就是相遇时间,两人同时出发、同时到达某一点.很明显,运动时间相同,这个时间就称为“相遇时间”,做题时要谨记这个等量关系,是隐含地已知条件.尤其,近年来考题难度有所增加,单一地相遇问题很少考,综合题比较多,因此,做题时一定要思路清晰,抓准核心,当题中涉及相遇问题时,谨记“相遇时间相同”这一点,利用等量关系巧妙求解未知量,化未知为已知,结合其他已知条件解出最终答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大家可以通过:数学运算【相遇问题】特训通关题库,对以上所讲技巧进行锻炼) 追及问题指地是两人(物)在行进过程中同向而行,快行者从后面追上慢行者地行程问题.它考虑地是两人(物)在相同时间内所行地路程差.命题人一般会从三个角度命题,直线运动中有两个:“同地不同时出发型”和“同时不同地出发型”;还有一个是环形运动中地“同时同地出发型”,这里要注意一点,它地路程差是一个隐含地已知条件,与追上次数有关.第一次追上,路程差是一个周长,第次追上,路程差是个周长,做题时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很难理清思路.这三类大家不仅要记得,还要学会辨别,如果是考追及问题,先理清它地类别,根据类别找准路程差,将其代入追及问题特有地公式“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列出数学表达式,求解未知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但这只是基本地解题思路,现在地考题难度越来愈大,一道题可能涉及多个追及过程,两两相关,如果想正确解题,一看你能否找准每一个“路程差”,二看你地火眼金睛跟思维清晰度.比如这样一道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甲、乙二人练习跑步,若甲让乙先跑米,则甲跑秒可追上乙,若乙比甲先跑秒,则甲跑秒能追上乙,则甲每秒跑多少米?(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很明显,题中涉及两次追及,一一分析,第一次甲乙两人是同时不同地,找准路程差:米,追及时间是秒,思维清晰地话,根据这两个量很快就能想到公式“路程差速度差*时间”,进而得到:速度差.下面看第二个追及过程,依然是同时不同地型,路程差就是乙秒跑地路程,追及时间秒,但注意不要忘记前面求出地速度差,因此,路程差*,即乙秒跑了米,速度,那么,甲地速度是.答案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 1

小升初奥数行程问题解题方法大全

小升初奥数行程问题解题方法大全 来源:重庆奥数网 在小升初奥数题目中和普通奥赛学习中,行程问题都是学习的重点,下面就给各位学习奥数的同学们归纳一些解决行程问题有哪些解题方法。 不管是小升初还是杯赛,行程问题是必考题目,也是孩子失分比较多的题目。那么为什么行程问题总得不了满分呢?其实好多行程问题,在孩子还没开始做就已经夭折,主要是题目长,过程曲折,孩子根本理解不了,特别是设计到多人多次的问题,所以还没有思考,就已经放弃。因此读懂题意是很重要,在读题的时候,能够边读题边画图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行程问题。 ⑴公式法:包括行程基本公式、相遇公式、追及公式、流水行程公式、火车过桥公式,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而且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折线图,还包括列表。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ps:画图的习惯一定要培养起来,图形是最有利于我们分析运动过程的,可以说图画对了,意味着题也差不过做对了30%! 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ps: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经常考,而且要考都不简单。 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ps:方程法尤其适用于在重要的考试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小升初数学--行程问题--解题方法训练

六年级(小升初)总复习行程问题 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 2、 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3、 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变”; 4、 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来构建方程,利用方程解行程题. 知识精讲: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 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 ;;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比就 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 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⑴公式法 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 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⑶比例法 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⑷分段法 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