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花源记知识点及练习题

桃花源记知识点及练习题

桃花源记知识点及练习题
桃花源记知识点及练习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

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闲情赋》。有《陶渊明集》。

二、主题思想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艺术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曲折回环,层次分明。作者写桃花源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开始写沿着溪水划船,欣赏风景,不知不觉走了很远,偶遇一大片桃花林;林尽水源,有一座大山,山有一小口;钻入洞内,开始仅容一人通过,走数十步后忽然开阔起来。在进入桃花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先写桃花源里的风景,再写桃花源中人们的服饰、劳动、精神状态。由远及近,从田园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四、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二)一词多义

1.舍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shě,舍掉

屋舍俨然名词,shè,房屋

2.作

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动

设酒杀鸡作食动词,制作

3.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表时间的副词,不久

4.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

5.乃

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6.之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指示代词,这景象

具答之人称代词,他们

处处志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7.其

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那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渔人

8.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名词,记号、标记

(三)词类活用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复前行前:名词用作状语,往前,向前

未果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四)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3.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

不会改变。

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欠缺。

5.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6.寻向所志向:古义:从前的。今义:向着,朝向。

7.得其船,便扶向路扶:古义:沿着,顺着。今义:搀扶,扶着,扶持。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省略主语、宾语)

②林尽(于)水源(省略介词“于”)

③(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

3.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

五、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他是(时期)诗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

2.文章开端先以“”(原句)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可以从“”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只是作者对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以及对现实社会的。

3.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5.本文以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的世外桃源。从“ ”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二)选择题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

..若有光

B.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其.人视端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

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4.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式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

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

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

9.下面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若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三)简答题

1.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2.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文章作答。

3.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4.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中人“皆叹惋”什么?

5.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那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6.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7.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9.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10.我们应如何评价陶渊明在文中所表现出的政治理想?

11.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理解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愚溪诗选(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注】龂龂:争论不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B.诣太守,说如此诣:到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故:缘故

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利:利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部分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并不存在,作者描写这想象中的世界的用意是什么?

6.《愚溪诗序》通篇写了一个“愚”字,从“以愚触罪”,到“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全文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陶潜之略传

房玄龄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①素琴一张,弦徽①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注释】①融然:和悦的样子。①畜:通“蓄”。①徽:系琴弦的绳子。

1.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愠()

辍()

但()

2.文中有许多带“之”的句子,请找出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例句:高卧北窗之下。

答句:

3.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陶渊明无论是穷困之时,还是酒醉之后,都能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

6.请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陶渊明性格特征的8个字。

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竹里馆》一诗中王维在竹林独自弹琴的诗句。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①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

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①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①,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①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①。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①曳:拖,拉。①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①陇:通。①牧竖:牧童。①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9.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4.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