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同志们,去年11月29号,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在国家博物馆中华民族140年来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在参加这次展览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命题,习近平同志当时讲,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同志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化、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由于工作的原因,那天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复兴之路》的时候,我和中央宣传部雒树刚同志作为陪同,在现场我们听了重要讲话,确实心潮澎湃,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选择在国家博物馆这个中华文化的祠堂、祖庙亮相,充分表明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情怀和对历史的尊重,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实现“中国梦”,必须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今天,借此机会,我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主题做一个交流。

一、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知道,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是人们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是一定时代物质生活在精神领域的反映。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学者、理论家从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视角对文化进行了考察,做过各种不同的解释。根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的统计,自1871年至1951年的80年间,在世界的文献当中出现文化的有关定义就有164个。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文献中的文化定义已达200多个。

其实“文化”这个词,在中国很早就有。《周易〃上经》中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朝刘向的《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它的含义就是指“文治和教化”。从这些说法可以看出,中国最早的“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和教化”,这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并不完全相同,但也说明中国先哲早就认识到教育、科技、文化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独特作用。进入到近现代以来,像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人都提出有关“文化”的定义,但是他们的说法不太一样,也可以说是莫衷一是。

在西方,“文化”的概念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最初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等有多种含义。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提倡人道,反对神化,文化被用以说明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文化与教养联系起来,并且与原始民族所谓的“不开化”和“野蛮性”对立起来。把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去研究,这是19世纪德国文化社会学派。后来,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

始文化关于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风俗的研究》一书中,第一次将文化的涵义系统地表述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人种学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个定义读起来也很凹凸,但是它被很多人认同,成为“文化”一词的现代含义,被列入到百科全书词条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里边,文化被视为“社会或一个群体一系列精神、物质和情感等特征的集合。”

可见,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众说不一,我们一般来讲,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或者有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之分了。今天,当我们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时,包含在精神文明中的“文化”就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当我们说“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时候,这个“文化”就是指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在内的一个领域,属于“中文化”概念。目前在我们国家,中宣部、国新办、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及全国文联、全国作协等部门单位和团体分管文化的相关事务。现行体制下文化部工作范围内的“文化”,是“小文化”概念。今天,我要谈文化强国战略,因此这里的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相并列,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在谈到工作层面的时候,也会涉及到其他部门的工作。

(二)关于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是由其自身特性和发展规律决定的。文化不仅是上层建筑,具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样,也是生产力,它具有商品的属性,产业的属性,文化所创造的效益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在分析文化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我理解,文化的功能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的重要地位。我们说,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不管怎么流淌,不管它的成分如何变化,都像人的血脉一样,始终保持着祖先的基因。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创造的历史。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之后,许多东西都灰飞烟灭,唯有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流传下来,成为永恒。它是我们与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凝结着过去,联系着未来,决定了我们是谁,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又昭示我们到哪里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民族文化身份和独特个性的象征,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土壤,是人们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同时,文化也给人们力量,启迪革新与创造,帮助人类社会应对众多的、自然的、社会的挑战。正因为如此,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的基础、发展的根基,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不竭源泉。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正所谓“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前不久上个星期,8月19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有重要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有非常精辟的论述,我给大家讲一下。在五千多年的发展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字样,讲清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文化软实力,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是总书记最近讲话当中讲到的文化的功能。

第二,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过来给经济、政治以能动的影响。首先,进步、科学的文化能够给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能启迪思考,推动创新,引领社会进步。其次,文化也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创造。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本身就是商品,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拉动GDP增长。特别是当今时代,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频频出现,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寻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文化产业所具备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等特点,使它在转结构、促就业、扩消费方面具有一种特殊的优势,成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非常关注文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杭州召开国际会议,专题研讨文化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这次会议发表了《杭州宣言》。《杭州宣言》指出,文化应当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推动者,意义和力量的来源,创新的源泉,以及应对挑战、寻求适当解决方案的资源。文化作为一项知识资本和活力产业,通过其对包容性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可持续性、和平与安全的特殊贡献,有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者。可见,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上水平的有效途径,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一个报告,报告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文化产业,是指文化和相关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集合这样一个概念,2012年我们国家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按同口径和现价计算比去年增加16.5%,当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的值以GDP的比值为3.48%,在国际上有通行的计算,如果文化产业比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这就是一个支柱性的产业,我们国家2012年达到3.48%,文化产业对当年的经济总量增长贡献率是5.5%,这是最新的数据。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精神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文化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文化需要、精神需要。美国学者马斯洛就提出了需求层次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任蕾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求,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求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求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我们知道,在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基本满足、有了剩余产品后,就产生了精神文化需求,就产生了科学、艺术等的追求,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可以说,精神文化需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是人的内在的、普遍的、基本的需求,是人生幸福快乐的重要标志。而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能够启迪心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进知识,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素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文化的功能不仅仅是教化,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里既包括基本文化需求,也包括多样化文化需求。

第四,文化是国家的名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文化等方面,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文化因素。

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不败之地。离开了文化支撑,即使有繁荣的经济,强国地位也难以确立、,难以巩固。例如,地理大发现之后,大国崛起靠的是文化。葡萄牙和西班牙依靠发达的海洋文化建立起近代最早的殖民强国。荷兰靠领先世界的商业文化称雄世界。英国的崛起,靠的是高度发达的工业文化。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靠的是创新文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等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据文化的制高点,谁拥有主导能力,谁就拥有话语权,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等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据文化的制高点,谁拥有主导能力,谁就拥有话语权,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综合来讲,文化是一种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文化的作用一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二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建议。许多省区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市)、文化强省(市)”的目标。我们党在全面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选择,在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又做出了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了我国经济崛起后在文化上的追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为我们描绘了文化发展的美好蓝图,为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我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遵循的是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是以人为本,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和GDP数字的增长,而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既要让人民要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光有物质上的富裕,没有精神文化上

的充实,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和美好人生。离开文化的繁荣发展,没有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小康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能力大大增强,求乐、求美、求知、求富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新要求新期待。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大家看看我们的周围,大家都在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现在星期天到西单和王府井去看图书大厦,每次到了那儿,都会看到许多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手里抱着书,都想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在那津津有味的品读,卖书的地方俨然成了图书馆。还有许多退休的老同志退下来之后,纷纷报各种老年大学,自学书法、字画、唱歌、跳舞、学演戏、学手工,我们在小区里,公园里、广场上都能够看到都是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一群一群的人群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在那唱歌跳舞,每当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作为文化部长心里感觉一股暖流,我们的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对艺术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去想尽办法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今年上半年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文化需求的调查,很多受访者表示,希望有展陈丰富的博物馆可以参观,有功能齐全的文化馆可以参加培训和活动,有优质价廉的文艺演出可以欣赏,每个月能够看一场演出,一场电影,步行15分钟范围内能够有图书馆或者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这是我们搜集大家的意见,通过这些可以看出,现在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极其强烈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发展繁荣,改善文化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表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经济发达和武力强盛,而文化、外交的影响力不够,就算不上世界强国。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也孕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而且从未间断过,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间出现了无数可圈可点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典籍,比如说,我们有万象峥嵘的《诗经》,有蔚为壮观的《楚辞》,有美轮美奂的《汉赋》,有流光溢彩的《唐诗》,有洋溢顿挫的《宋词》,还有辉煌的巨著《史记》《春秋》《资治通鉴》,还有小说艺术的高峰《红楼梦》,还有博大精深的《老子》,还有《庄子》,有宏大庄严的《论语》,我们有过屈原、礼拜、杜甫、苏东坡、陶渊明、柳宗元、曹雪芹、罗贯中、关汉卿等等,可谓是群星灿烂,气象万千,都令我们中华儿女自豪。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逐渐走向衰落,且备受屈辱,中华文化也饱受风雨磨难,影响力日趋下降,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逐渐降低。直到新中国成立,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气象。今天,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所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复兴,不仅仅要有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文明、社会的和谐、生态的美丽,一定要有文化的复兴,而且文化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更具竞争力、生命力。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不

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当前,我国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人民精神风貌昂扬向上。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在一个重大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都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选择性日趋多元,各种体制、利益调整以及各种思想碰撞导致了各种矛盾冲突层出不穷,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这就需要文化充分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广大人民的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我理解,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它对内表现为民族的创新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国家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得到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也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认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和政治地位是很不相称的,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大国身份还不相称,文化资源的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的规模有限。201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48%。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二是文化的影响力不够。这种文化影响力一般分为主观影响力和客观影响力。主观影响力指外国民众对一国文化主观感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总和,客观影响力指一国对另一国文化贸易和服务市场客观的影响总和。有研究显示,国外民众比较认同的中国文化符号有长城、烹调、龙、功夫、大熊猫、丝绸、园林等,比较了解的文化名人有成龙、孔子、毛泽东、吴宇森、姚明。另外,我国文化贸易大部分产品长期处于逆差。三是国际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还没有改变。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不但赚取了大量外汇,也把本国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特别是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努力推动文化建设,把我国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我们中华民族追求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应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制衡西方大国的文化扩张、文化渗透的必然选择,对世界文化发展乃至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和整体要求,决定指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这可以说是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总体表述。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个方面的重要任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十八大精神,我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体现。我想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均等。我们要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这个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得到消除,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民生得到切实改善。二是精神文化食粮更加丰富。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等领域创作的题材、体裁、形式、手段更加多样,涌现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文化服务的形式不断创新,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三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得到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文化建设,支持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各种文化创造,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四是文化传播更加迅捷。建成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便捷、实惠地享受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他的核心价值观。它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在中国,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用整整一个部分的篇幅深刻阐述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这一重大问题。当时提出马克思注意占主导地位,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的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基本原则。”三个倡导“虽然只有12个关键词、24个字,却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既有目标追求,又有价值导向,还有行为准则,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又借鉴了世界文明的成果,很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记住、所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思想,同样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被社会成员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并且被认同,要使大家都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人们认同且为之奋斗的国家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个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将为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人民的行动指南。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成为社会的风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个人的行为习惯。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一种体现。总之,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

第三个目标,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核心价值观。它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在中国,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炼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24字,却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目标追求,又有价值导向,还有行为准则,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又借鉴了世界文明成果,很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记住、所理解。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思想,同样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被社会成员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并且被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人们认同且为之奋斗的国家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个人的价值选择。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为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人民的行动指南。每个人都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成为社会的风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个人的行为习惯。总之,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

(三)公民素质全面提升。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终建成的必要条件。国民素质相对较高,是文化强国的一个基础性指标。这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它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最直观的指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的现象。一些人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这些问题和现象,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与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损害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公民整体素质是一个重要方面。公民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民所受教育更加系统,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二是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更加文明,随地吐痰、大声喧哗、随意插队、中国式过马路等陋习消失,走出国门后不再被外国人鄙视,而是被交口称赞。三是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成为社会风尚,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得到弘扬,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四)中华文化创造力、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只有不断创新,文化才能迸发活力,充满创造力,形成竞争力。文化强国,强就强在创新。近年来,我们的文化创作生产、文化产业都有了较快发展,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要求、与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当经济领域我们有89家企业已经挺进世界500强时,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代表;当好莱坞用花木兰故事、用国宝熊猫形象拍成电影占领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当然,文化产业并不是衡量文化创造力竞争力的唯一指标,但是通过这一项,已经很能看出差距了。中华文化创造力竞争力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逐渐建立。二是文化人才和作品不断涌现。形成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推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的大师和作品。中国从文化资源大国成为文化内容大国。三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完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培育和形成一批形成一批能够与类似于迪士尼、时代华纳、贝塔斯曼、索尼等在国际上具有竞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四是文化创造氛围更加宽松和谐。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作品自由发展、不同文化产品和业态积极创新。

(五)全社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应有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文化自觉,就是个人、民族、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的来历、特点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方面的准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说每一个民族对

自己优秀的文化都要有一种高度的自信,对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要有高度的尊重,大家一起来交流,相互欣赏,相互吸收,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天下大同,这是一种很宏大、宽阔的胸怀。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一种坚定的信念。是否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际上就关系到文化的传承、创新,事关文化的振兴、繁荣。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全社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显著增强,主要体现在:一是全社会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重视、关注、支持文化建设,并积极参与。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和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等要求切实得到落实,这些要求真正能够在实践当中得到落实,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推进文化工作的机制切实发挥作用,整个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文化发展的环境显著改善。今年5月份我和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聊天时,他们问我,作为文化部长,你对文化发展的愿景是什么?我说,在我们中国社会什么时候产生这样一种分歧,批评一个人,批评一个机构,批评一个领导班子,最严厉的批评,说他最没有文化,那个时候,就实现了这个愿景,当然,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全世界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当然我们的真正愿景,全社会共享文化的成果,这是全社会能够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能够高度重视。二是社会公众对中华文化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既看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对当代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充满自信,另外也要看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抱残守缺,也不全盘否定,各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没有高低之分,没有优劣之分,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我们要有包容的心态,丰富我们自己,发展自己的文化,同时对我们自己的特色要有高度的自信,这样我们的文化就能繁荣,就能发展起来。三是全社会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在深刻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以更加豁达、开明、宽容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面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充分吸纳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六)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个国家要对世界产生影响,不仅要靠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而且要靠文化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文化力量更为深刻,更为长远,更为深厚。前面已经讲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与我们经济的实力地位还远远不相称,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和扩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话语权要显著提升。我国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各项议题,在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二是”文化中国“新形象被世界认可。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认知,中国的当代文化也要被了解。我们举办的现当代艺术大展,其中很多作品也是引领世界潮流的。目前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宣传的不够,所以给人家形成的印象是古老的,以为中国人还留着辫子,女人还是小脚,其实不是的。我们当代的文化要被大家所了解,一个和平、发展、文明、民主、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形象广泛地要被各国民众所了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水平,要搞清楚应该向国外传播什么?我们不仅要向国外介绍传统

文化,还要介绍当代文化。除了搞文艺演出,推出茶文化、美食、电影、书籍等等之外,还应该加强人文领域的深层次交流,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年来我们和欧洲北美国家举行了一系列高层人文交流的论坛,效果非常好,和各方面的专家聚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类命运,对世界发展,当代所面临共同挑战的认识和看法,我们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在世界上的影响非常大,这是非常重要的,了解我们中国在想什么,在追求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中国文化在国际中的地位,才能发挥文化影响力,才能让各国人民真正了解中国,消除他们对中国所产生的种种误解,特别是西方的敌对势力,在国际舆论环境中间丑化中国的情况下,我们更有必要加强这样的交流,来解疑释惑,消除误解,树立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三是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健康发展,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显著增强,我们要充分开拓海外文化市场,彻底扭转文化的贸易逆差,在世界文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懈努力。下面,我就已取得的成绩和下一步的重点举措做下介绍。

(一)近些年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明显增强,文化改革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已经全面完成。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从十六大以后,2005年全面推开,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实现改革工作从相对滞后到持续突破、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我们已经圆满完成了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文化行政部门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阶段性任务。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30万个,涌现出一批销售额超百亿的骨干文化企业。全国文化系统2103家承担改革任务的国有文艺院团按照”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路径完成了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其中,转企的占61%,撤销的占20%,划转为其他的单位,比如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演艺与文化研究单位的占19%。全国列入改革范围的400多个地级市及2594个县(区)全部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通过改革,院团的活力得以充分释放,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辽宁、江苏、上海、陕西等14个省区市组建的省级演艺集团公司,成为演艺市场中坚力量,其中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演艺责任公司、江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年收入超亿元。中演、保利两大全国性院线和北方剧院联盟、西部演出联盟、天津市剧院联盟等地方联盟规模不断扩大,演艺企业和单位发展空间大幅拓展。改制后的院团演出场次、营业收入和演员薪酬大幅增长。2012年,陕西演艺集团主营业务收入3928万元,比改制前增长245.36%,演出场次2272场,增长85.47%。职工人均年收入4.81万元,增长144.16%。江西省直五个改制院团完成下乡演出821场,商业演出1147场,演出收入1178万元,分别是2011年

的3倍、2.7倍和2.1倍,一线演员月工资最高近万元,比改革前翻了一番多,其他演职员的月收入也增长了30以上,在新的体制机制环境下,演艺创新生产呈现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新景象,涌现出话剧《郭明义》、《红旗渠》,豫剧《兰考往事》,儿童剧《特殊作业》,芭蕾舞剧《小美人鱼》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坚实。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取得重大进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更加深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断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国”道德模范基层巡讲“活动影响深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实现。我们有四大服务体系,即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数字文化四大服务体系。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二期、国家图书馆二期、国家话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圆满完成,一批地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目前我国共有3589个公共博物馆(文化和文物行政部门和文物和管理的国有博物馆2473个、其他行业性的国有博物馆581个、正式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535个,2011年文物系统所属的博物馆的藏品总量达到1902万件),3076个公共图书馆(省级馆38个、地级馆354个、县级馆2683个,总藏书量达到7.89亿册),3301个文化馆(省级馆31个、地市级馆351个、县市级文化馆2919个),4057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了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网,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5%、98.2%,保证每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具有便利性、基本性、均等性、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骨干、以数字图书馆为支撑的数字文化公共服务系统已经建立并逐步推广。数字图书馆的推广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络、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和海量分布式的数字资源群,形成完整的数字图书馆的标准规范体系,借助全媒体来提供数字文化服务,到“十二五”末期,我们将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广电网为通道,借助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使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乡街道、社区,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的业态。这是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投资大力推进的。与此同时,我们在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实施全国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已经建成了一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43个县级中心,2955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和60.2万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到99%,截止2012年12月,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共享建设总量达到了200.29个TB的规模。

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力度逐步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知识工程、蒲公英计划、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工程等惠民工程先后实施,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不断缩小。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创

新,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得到重视。近两年我们积极推动农民工文化建设,组织了专场演出,还与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组织实施”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多个内地省(市)的上千名文化志愿者赴边疆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服务项目165个,推动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品牌化,活跃了边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日益繁荣,农民自办文化蓬勃开展。领导同志到各地去视察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县里边,一到晚上现成的文化广场上人山人海,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唱歌、跳舞各种文化活动非常丰富,这是中国的一大景观。

四是艺术创作更加繁荣,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设立国家艺术基金、繁荣文艺创作专项,加大扶持力度。组织开展文华奖、群星奖、百花奖、金鸡奖、鲁迅文学奖、矛盾文学奖等系列评奖活动,倡导健康的文艺批评,加强对文艺创作的引导。组织实施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与扶持规划、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美术作品收藏等工程,举办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奖剧目全国巡演、中国京剧艺术节、昆剧艺术节、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全国民营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等,推动艺术精品创作。

文艺工作者创造力进一步迸发,创作题材更加广泛,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各艺术门类百花竞放、异彩纷呈,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艺术精品脱颖而出,为人民奉献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特别是在奥运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世博会、庆祝建党90周年等国家重大活动期间,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弘扬了时代主旋律,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向祖国汇报--共和国美术60年》大型展览、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等展演活动影响广泛,《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优秀影片深受好评。

五是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逐步完善。《文物保护法》的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普查工作取得实效,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不断健全。目前,国务院已经公布了七批429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2013年3月公布了第七批194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建国以来历次之最),122个历史文化名城,三批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部公布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国家文物局和住建部还组织评选了181个历史文化名镇和169个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文化报、中国文化促进会等单位评选推介了40个历史文化名街。目前,我国有世界遗产总数45项,位居世界第二,最近被列入的一项是红河哈尼梯田,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另外,我们有29项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入选急需保护的名录,位列世界第一。我们实施了西藏重点文物保护、嘉峪关长城保护、南水北调中的文物保护、涉台和涉外文物保护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推进了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南海一号“、”南澳一号“沉船等水下考古和海洋考古工作都出现了新局面,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我们

正在海南岛建设水下考古基地,主要是面向三沙市和南海,正在建造第一艘水下考古船,今年十月份大概可以下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经过多年探索,我们逐渐形成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三种保护方式。抢救性保护就是对于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抢救性记录,并积极推进传承。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些已经年事很高了,为了防止人亡艺绝,采取开办传习所、录音录像保留音像资料、出版著作等措施。生产性保护,就是把那些可以转化为产品、可以参与市场流通、成为商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留传统技艺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地生产。很多民间工艺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羌族的羌绣和民间的剪纸等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深圳文博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是最受欢迎的。整体性保护,就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比较集中、种类繁多、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建立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现在全国已经建立了15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最新设立的是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前设立的还有梅州的客家文化、青海藏族的热贡文化、云南的大理文化、安徽和江西婺源一带的徽文化生态保护区,等等。另外,古籍保护工作继续推进,国务院公布了四批共11375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四批共16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六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努力建设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投资融资、贸易合作、人才培养五大平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实施,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金融、保险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稳步实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更加紧密。文化市场监管能力不断提升,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动漫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2年动漫业总产值达759.94亿元,核心动漫产品出口额较2011年增幅明显,达8.3亿元。各类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日益健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文化展示周、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东北亚博览会文化展等重大会展活动成功举办。今年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成交额达到1665亿元,成为海内外文化产业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据统计,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另外,据测算,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3%。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的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比已经超过5%,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七是对外及港澳台文化合作、交流与贸易更加活跃,中华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们整合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间、国内与国外各方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日益拓展,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方式运作“的活动机制。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并举,形成了推动文化走出去、世界先进文化引进来的格局。我国和世界上的160多个国家建立了机制化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9个国家签署了《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协定》,与全世界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每年在全球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活动,广泛地参与世界文明间的对话。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周、相约北京、中非文化聚焦等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影响广泛。”欢乐春节“活动已经成为对外文化交

流中的品牌项目。欢迎春节活动是在每年春节期间,由文化部统一组织艺术家去国外展示中国各式各样的艺术门类,让外国的主流社会通过感知中国的春节文化来深度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特色,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欢乐春节活动最初只是在20多个国家开展,到今年发展到已经在99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个城市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这个期间同时举行春节活动,派出了各个省市自治区成千上万名艺术家在全社会各地同时开花,有385个项目,包括主题庙会、广场巡游、剧场演出、文博展览、民俗展演、旅游推介、焰火庆祝、新媒体网络互动等,其中很多都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吸引了各国政要、王室成员、部长和议员,以及数以千万计的民众热情参与,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泰国,开幕式活动有将近100万人参加。

近两年,文化交流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既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当代艺术、流行文化,涵盖了演艺、影视、动漫、出版、发行、文学等各个领域,推介了一批为国外民众所喜爱的文化艺术作品。比如说2011年文化部和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合作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系列活动,推出了芭蕾、话剧、现代舞等20场演出,举办了“山水意园——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和“瓷都——景德镇当代瓷画展”,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2012年,我们以近观中国为主题的德国中国文化年,举办了现代舞、话剧、流行音乐和新媒体艺术等文化活动,在德国也引起了反响,演出上半年是瓦格纳的歌剧的音乐,是在德国的歌剧当中认为是难度最高的,上半场德国人非常激动,下半场是交响乐伴奏京剧《贵妃醉酒》,演出结束后,大家流连忘返,不走,在一起讨论,所以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非常好。

另外,我们在与一些国际组织的合作中,在参与世界一些多边机制中,文化的交流、合作、对话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我们已经有许多相对固定的这种文化交流机制,比如说上合组织文化部长会晤,每年一次,轮流在成员国中间举行,东盟10+1、东盟10+3文化部长会晤、中日韩三国文化部长定期会晤机制已经形成。前不久,我们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汇聚了中东欧16个国家的文化代表团,通过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行动指南》,这是自去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建立合作论坛以来落实的第一个部长级项目,非常成功。另外,去年在北京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中间的文化部长会晤,非洲46个国家的文化部的部长和代表在北京参加了论坛,非洲联盟的秘书长说,说我们非洲联盟还没有能力把几十个国家的文化部长集中在一起搞一次论坛,没想到中国帮我们做了这个事。文化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已经成为我们在双边、多边国际交流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截至2012年,我国建立了13个中国海外文化中心,目前正式运营的海外文化中心有13个。这些文化中心是政府出资建立办外交的机构,是综合性的文化设施,拥有图书馆、剧场、电影放映厅、语音教师、多功能活动设施等,类似于现在很多国家在北京设立的文化中心,像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法国的法兰西学院、德国的歌德学院等。此外,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9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并在日中友好会馆、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欧盟使团派有工作人员。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对外广播和影视在播出语种、播出时间和发射功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节目和频道在境外有效落地、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覆盖面越

来越广。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快速增长,涌现出一批优秀民族文化品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深化,达到了以文聚心的效果。,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连续九届顺利开展,”艺海流金“、”情系中华“、”根与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成功举办,《富春山居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成功合璧展出反响强烈。以文促情,增强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八是文化改革发展的保障更加有力。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断增长,预算执行能力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文化产业、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海外文化中心建设等专项规划陆续发布。各地基本完成了地方性文化发展规划编制。文化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配套规章出台,《文物保护法》根据需要展开修订,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不断健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实施了”文化名家工程“,启动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加强驻外干部队伍的忠诚教育。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力度,共计培训基层文化骨干20余万人次。

(二)下一步的重点举措。面对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面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对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始终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切实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责任。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之中,生产出更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以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加强履职能力建设,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能权限,避免重复建设,要形成文化改革发展的合力。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文化系统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巩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水平。

三是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进一步发挥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国家艺术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出一批反映现实题材

的,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我们要抵制低俗之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坚持开展送文化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公益性艺术普及活动,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和人民精神文化新空间。

四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为补充,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不断完善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农村贫困地区的资源倾斜力度,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农民工、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等社会需要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免费开放长效保障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浙江省的前省长志愿当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在全国引起一片赞扬之声,他的这种高深的文化情怀,这种扎扎实实愿意为老百姓服务的精神,确实是值得推广,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五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发挥文化遗产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我们特别要正确的处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在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总书记昨天有个重要的批示,在河北省镇定县古城保护工作的一个报告上提示,要弘扬正确的保护理念,也就是说,要切实保护他历史名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这是对我们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个批示,我们正在学习贯彻。要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及保护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实施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开展好”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的宣传展示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我们传统文化中间所包含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基因,使它能够发挥出巨大的这种能量。

六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进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演艺、娱乐、图书、报纸、音像、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影视、数字出版、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统筹规划,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施差异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小微文化企业。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进一步解决好财税、金融、土地支持等重要问题,管好用好各级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扩大文化消费。

七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举,”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作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文化中国“的新形象。我们要精心组织推进文化交流的项目,推进文化交流项目品牌化发展。精心组织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欢乐春节“等重大活动。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国际对话。改进文化出口奖励机制,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参与国际竞争,扶持优秀文化企业到境外兴办实体,开展投资。继续推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占领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努力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传播力。重视加强同港澳台的文化交流合作。

八是推进各项文化保障工作,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努力争取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补偿机制和社会投资引导机制,积极探索”社会办文化“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加大基层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实施好”四个一批“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国家艺术基金人才支持项目,造就高层次的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积极推动国家文化荣誉制度早日出台。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立法进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振兴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立法调研,制定的过程。尽快研究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把我们整个文化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治国,依法治文,依法来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讲的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