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
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
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
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
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
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
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
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
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
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
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
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
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
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
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
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
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篇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方法
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
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比如: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一、?○检查预习
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3、译读。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
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4、抽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读出千里清秋的
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读完这首词,我们心里一定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
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上片中词人用了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1、上片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请大家抓住关键词“献愁供恨”具体解说】
【词人落笔便是一幅辽阔的秋景图:由水写到山,由无我之景写到
有我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
到的江景,水天一色、辽阔无边。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然而,词人纵目无限江山,那如簪似髻的山影却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人
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
拟人手法。那么诗人有何愁有何恨呢?联系背景不难理解——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
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
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忧愤。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隐喻南宋国势衰颓之意,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孤雁声声,
又勾起自己身世飘零的孤寂之感、孤掌难鸣的无奈之恨。万种愁苦
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身世浮
沉雨打萍”般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游子”不单单是离家之人,更是无国——被国家抛弃、没了归属依
靠之人!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
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
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
力的动词吗?它们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看、拍、会、登。“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
闲置身旁,无所用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透漏出来了。“栏杆拍遍”正是词人欲借拍打
栏杆来发泄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那雄心壮志无处
施展的急切悲愤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然而“无人会、登临意”,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
藉呢?】
?4、全体男生朗读上片。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
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求私利刘备——雄才大略】
?1、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词人否定张翰的乐于归隐和许汜的谋取私利而赞赏刘备的雄才大略】
?2、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愁闷,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反比自己。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
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进而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
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还与前面的“游子”相呼应。“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词人既
不愿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
羞见”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
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词人的雄心
壮志。然而,词人志则壮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只
可惜年光如流水,担忧国事飘摇的词人如同担忧风雨摧残的老树一样,无助又无奈。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
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表达词人不愿归隐也不愿谋利,希望成
就一番英雄伟业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3、这种借古人之事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这
种写法有何好处?
【用典。好处:言少意深、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一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
观、价值观。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4、最后一句该如何理解呢?
【末是是词人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
悲叹。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的黯然流泪,是因为他的
心在滴血呀!
?5、全体女生朗读下片。
四、?○名句赏析,拓展延伸
1、你认为这首词写得最好的是哪一句?请加以赏析。
◆策略点拨:第一步,联想画面;第二步,赏析手法;第三步,品
味修辞(包括词语使用);第四步,体悟情感;第五步,感受效果;第六步,综合表述。
(学生自由发言)
【情感:都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都运用了借景抒
情和用典。意境:都空旷辽远。语言:都大气豪放。】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
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
次诵读全词,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集体诵读)
五、?○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
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
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
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
就是想象力”,请大家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板书
景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上片情感:愁、恨借景抒
情
动作:看、拍、会、登
张翰——乐于归隐
下片许汜——谋求私利用典明志
刘备——雄才大略
第二课时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
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
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一、?○检查预习
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
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3、自读。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1、阅读上片,分层赏析。
【上片可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远眺四周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
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
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
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
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
治者昏庸无能。“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
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
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
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
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
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
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佗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
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纵观上片,词
人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齐读上片)
2、阅读下片,分层赏析。
【下片可分三层:①第一层即第一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
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
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
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
(齐读下片)
四、?○合作讨论探究
?◆有人说辛弃疾这首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
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的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
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
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
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是这首词的长处。这首
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促北伐
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五、?○名句赏析,拓展延伸
◆策略点拨:第一步,联想画面;第二步,赏析手法;第三步,品
味修辞(包括词语使用);第四步,体悟情感;第五步,感受效果;第六步,综合表述。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完成《学习指导》《精析精炼》本课练习。
※※板书
上片: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下片:力表自己抗金主张和态度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篇三:《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
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8226;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
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八、小结
九、课后作业
九、板书:
上片:江月山景落日断鸿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