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

题型:

简答题、论述题(本资料为此题型)

案列分析: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口语情景创设实践智慧

教学设计:1.教案设计(目标、导入、提问、结束、板书)2.对文本进行分析

一、课程论

一、性质观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和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

(一)工具性

1.最早提出“工具说”的是叶圣陶,张志公是叶圣陶“工具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2.工具性的本质是言语能力性。言语能力是指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a.言语能力是思维能力:思维要借助语言来进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反应着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言语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b.言语能力是交际能力:语言的基本功用在于交际,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实质是言语交际能力。

c.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对语文的理解——听话和阅读,实际是对美的感受和欣赏;对语文的运用——说话和作文,实际是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二)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深化,它对于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材编制、语文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要拘泥于语言符号的分析识记和技能技巧的反复操练,而应该把教语文和教做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学校语言文字的同时感悟、品味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情感、,以此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世界,获得精神成长。

(三)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课程既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的“工具学科”,又是以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格个性有着广发而影响深刻的人文学科。

2.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这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3.从事语文教育,既要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作为根本目的,又要照顾到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成长、人格发展的影响,而不允许把二者割裂开来,或作机械的语言符号操练,或作孤立的人文说教。人、文同行、语言和精神一起成长,语文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功能:基础功能和文化功能

1.基础功能:学习基础功能、精神奠基功能。

2.文化功能: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扬——热爱本国的母语、追求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目标

1.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如何把三维目标融合起来?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显然,知识学习、技能掌握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性、前提性目标,同时应更新传统的知识观念。关注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重视知识、技能学习方式与策略的指导,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能力、培养情感。具体而言,要改变知识的呈现、表达与评价方式,使知识动态化、过程化;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实践、探究中体验知识的丰富蕴含,获得知识多方面的价值,实现知识向能力、情感、素质的转化。

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整个课标的“文眼”,课标强调是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三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三是语文学习内容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a.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解读的多元性

b.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c.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概括地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做到:

a.首先,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语文知识是人文性的不应该被僵化,学生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独立存在,是不应当被人塑造和控制的。

b.其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能够控制课堂局面,走下讲台深入课堂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运用恰当的语文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有必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就应该采用。“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适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追求热闹的形式。

c.再次,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渴求解答的欲望,还可以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主

体意识和自信心,大胆质疑大胆探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d.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同时激发竞争意识。课堂讨论之前先要求独立思考,不准发言,将各自的疑惑或观点作简要记录之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话可说。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学生准备之后带到课堂上交流,这要求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

e.除此之外,培养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一方面规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平等对话”就是师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师传生.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a.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的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五、高中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六、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彰显时代需要的语文能力

3强调语文课程实践性本质

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1.积累·整合

2.感受·鉴赏

3.思考·领悟

4.应用·拓展

5.发现·创新

八、语文课程评价

(一)含义:语文教学评价,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二)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三)方法

1.定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自我评价

4.激励性评价

二、内容论

一、阅读教学

(一)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情感体验

3.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语感图式,形成良好的语感

4.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5.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6.让学生具备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7.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8.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二)基本原理

(1)整体把握

1.对文本进行整体观照

2.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展开教学

3.不能肢解有机整体,断章取义的说教

4.把分析段落作为把握文本整体的手段

(2)创设情境

1.引导体验

2.音乐渲染

3.形象展示

4.角色表演

(3)比较阅读

(4)互动对话

1.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作为读者与文本的阅读对话

2.教师、学生与教材编者的对话

3.教师、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PS对话的策略:

A提问与求解

B还原与填补:艺术感觉的还原、写作版本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价值的还原、语境的还原

(5)质疑激思

(6)贴近生活

1.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

2.把阅读所获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

3.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创新阅读

(8)读写结合

1.优美句段的仿写

2.写作技巧的借鉴

3.观点的共鸣与争鸣

4.通过写促进读的深化

(三)阅读能力培养

·认读能力

·理解能力

·鉴赏能力

·评价能力

·记忆能力

·浏览能力

·探究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四)各类文学体裁的阅读教学

(1)小说阅读教学

1.基本目标:

a.小说艺术的要素

b.小说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c.小说所体现的作者生命体验、人生感悟、艺术追求

d.小说的叙述视角

e.小说的语言风格

2.方法:

a.在特定环境中考察人物

b.透过情节高潮发掘主题思想

c.扣住主题思想分析表达技巧

d.通过叙述视角的考察体会行文结构的艺术

(2)诗歌阅读教学

1.目标:

a.探究作品的意蕴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b.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c.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

d.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

e.尝试诗歌创作

2.方法:

a.品韵味:音韵、节奏、抑扬顿挫、平仄对仗

b.品意味:诗歌形象中浸透的诗人的感情和思想,分析意象

c.品情味:从诗中的人、事、景、物之中品出“情”来

d.品兴味:诗歌在语言、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的诗味

PS现代诗歌教学

1.目标:

a.掌握现代诗歌区别于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其他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

b.掌握现代诗歌中意象、意脉、意境、意蕴等要素

c.掌握新诗中有代表性的诗人创作风格的主要特点

d.掌握有关新诗主要流派及其诗歌特点的一般常识

e.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赏析评价等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

PS古典诗词教学

重在文学鉴赏:音乐节奏、内容层次、作者感情、好词佳句

在注重文学欣赏的同时、注重作品文化意蕴的探究

(3)散文阅读教学

1.目标:

a.了解散文及文本知识

b.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

c.体验作品的情感美

d.感悟作品的哲思美

e.鉴赏作品的形式美

2.关键:从文本中分剥出作者的存在

3.教学内容:

a.写了什么人和事?

b.作者对自己写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什么样的感情倾向?

c.读者从何处感受到作者对自己所写的人和事的看法与情感倾向?

d.读者对散文所写到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情感态度?

e.读者对作者的看法与情感又有什么看法?又持有什么情感态度?

(4)戏剧教学

1.目标:

a.了解和掌握的一般知识

b.丰富学生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c.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d.继承戏剧文化传统,培养学生艺术特质

2.方法:

a.理清剧本情节

b.分析矛盾冲突

c.品味人物语言

d.重视朗读和表演

(5)童话、寓言阅读教学

依靠情节的推进,理解所塑造人物形象的本质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

(1)记叙文的教学

1.方法:

a.把握记叙类文本的文体特点:内容的真实性选材的典型性语言的情感性

b.把握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心理特点

c.掌握记叙文的教学要点:

第一类:简单记叙文阅读教学:

①理清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②理清思路(顺序、结构、线索)

③理解中心(反复阅读、重点分析关键段落、概括段落分层大意、归纳段落层次大意、概括中心意思)

第二类:新闻阅读教学

①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真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

②分析新闻的基本结构、认识新闻的结构特点

③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

④分析手法,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艺术

第三类:传记阅读教学

①筛选整合信息:了解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生活经历、人生轨迹;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

②把握文本结构

③概括中心意思

④把握文体特征,赏析表达技巧

⑤分析语言特色

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⑦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⑧探讨传记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⑨探究文本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说明文(科学类文本)阅读教学

方法:

1.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知识性、客观性、平易性、前沿性、复杂性

2.把握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心理特点:向往心理、畏惧心理

3.掌握说明文的教学要求:

第一类:简单说明文的教学要求

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结构

③分析说明方法

④品味说明语言

第二类:科技文阅读教学

①理解新概念

②理解新表述

③推断新结论

④努力提高说明文教学效果:

⑤掌握辅助性教学手段

⑥拓宽科技文学习的视野

(3)议论文阅读教学

1.方法

a.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内容的说理性、观点的鲜明性、论证的恰当性

b.把握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心理特点:对阅读议论文兴趣不高、生活经验有限、缺乏理性思考

c.把握议论文的教学要求:

第一类:简单议论文的教学要求

①把握论点

②把握论据

③把握论证

④理清论证结构

⑤分析议论文语言

第二类:复杂议论文的教学要求

①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本结构,把握写作思路

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在局部分析中,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④通过理解作者的论述过程,理解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PS论述清楚全面深刻的方式:多角度论述、条分缕析、追根溯源)

⑤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领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4)文言文阅读教学

1.教学要求:

(A)语言层面的要求

a.文言文语言学习指导的内容:认读文字、积累词汇、掌握活用、了解句法

b.文言文语言学习阶段的要求

①把握学习阶段的要求

②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③注意探究方法的传授

④强化文言翻译的训练

(B)思想层面的教学要求

①把握文言文承载的思想内容

②通过“问题“探究主题思想

③通过诵读领会情感意图

二、写作教学

(一)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1.贴近实际

2.培养兴趣

3.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4.理想和幻想

5.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

(二)高中阶段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1.切合题意:一要符合命题意图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文体

2.文体恰当

3.感情真挚

4.思想健康

5.内容充实

6.中心明确

7.语言通顺

8.结构完整

(三)高中阶段写作教学的发展性要求

1.思想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思想观点发人深思

2.内容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文采飞扬: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言有意蕴

4.有所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想象奇特、推理独到、个性鲜明

(四)各类文体写作教学

1.记叙文:一是训练学生在记叙中巧生波澜、二是训练学生描写事物的技巧

2.说明文:准确的运用语言,恰当的使用说明方法,合理安排好说明顺序并综合运用

3.议论文:强调对学生信息库的建设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尽量教给学生思维操作的基本方法,培养写好议论文的思辨能力

4.应用文:让学生认识到这类文体的重要性,重视实质性的与应用语言写作技巧有关的内容

5其他文体:适当引导和教学学生学习写作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的写作,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文学素养

(五)各种类型写作教学

1.说话与写话:激发孩子们写话的兴趣

2.口头作文:积极正确的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口头作文的基本常识,基本技巧

3.看图作文:教会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写好看图作文、指导观察、激活想象、联系生活、巧妙构思、写观后感等

4.标题作文:指导学生认真审题、确切理解题意、把握主题范围、选择文章展开的方向

5.材料作文:读懂材料,全面把握;立意求准,力求新颖;使用材料,恰当巧妙;言之成理,主旨鲜明

6.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与传统的“材料作文“不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立意之根本,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题者所做的”作前指导“

(六)作文命题要求:

1.适应性

2.迁移性

3.计划性

4.教育性

5.启发性

PS

直接形式的命题:完全命题、不完全命题

间接形式的命题:

1.材料作文:提供材料、要求

2.话题作文:设定话题、自由写作、没有审题障碍

3.情境作文:感同身受、设身处地

4.自由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区别:

1.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只是特定的观点的载体

2.话题作文关键:围绕话题;材料作文关键:紧扣材料

话题作文的优点

1.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话题作文的弊端

1.审题弱化

2.思考钝化

3.文风浮化

4.文体淡化

5.简单问题复杂化

6.抄袭之风公开化

(七)作文思维方式教学

1.训练发散思维

a.拓宽立意空间、训练一题多思

b.调动知识经验、选材丰富新颖

2.训练想象思维

a.创设问题情境的想象作文

b.填补艺术空白的想象作文

c.进行二度创作的想象作文

3.训练联想思维

a.横向联想

b.纵向联想

c.逆向联想

d.多项联想

4.训练意识流思维

(八)作文指导

1.内容: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修改

2.目的:

a.解决写作困难

b.激发写作兴趣

c.提供写作示例,在比较和借鉴中启发写作思维

d.形成富有个性的独创性表达

3.原则:

a.突出重点,降低难度

b.淡化术语,指导具体

c.一题多做,激发思维

d.发扬民主,鼓励创新

(九)作文批改

1.要求:

a.内容兼顾形式

b.多就少改,多批少改

c.以点带面,重点突出

d.鼓励为主,重在启发

2.作文讲评:总结、评价、指导、理性认识

3讲评种类:

a.专题讲评

b.典型讲评

c.对比讲评

d.对比讲评

e.综合讲评

3.作文评改方式

·精批细改

·多就少改

·当面批改

·自评自改

·共评共改

·互评互改

三、口语交际教学

1.地位:

a.是捍卫母语尊严的重要途径

b.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c.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

2.作用:

a.提升思维创造力

b.丰富语言表现力

c.打造主体吸引力

3.原则:

a.情境教学原则

b.主体互动原则

c.个性引导原则

3.资源:

a.在教材文本中挖掘资源

b.在学校活动中挖掘资源

c.在社会生活中挖掘资源

4.策略: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b.尊重主体,双向互动

c.常规训练,实践变通

三、方法论(教学设计,在此未涉及)

四、资源论

(一)含义与类型

1.含义: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2.分类:从形式、功能、范围、方式等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把语文课程资料划分成不同种类。

(1)显现形式:

显性资源:教材图书、影视网络、自然资源中的实物、社会资源中的活动

隐形资源:社会环境、班级氛围、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环境

(2)功能特点:

素材性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条件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场地、设施、环境

(3)使用范围:

课内资源:教师学生、教科书、工具书、图书报刊、学习场所

课外资源:文化场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国内外事件

(4)存在方式

文字资源:教材图书、工具书、教参书

实物资源:教学挂图、媒体网络、图书馆、文物古迹

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家庭成员、社会人士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渠道

1.教师渠道:开发教材资源、开发自身资源、开发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2.学生渠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3.自然渠道

4.社会渠道

5.人文渠道

(三)语文教材的功能及基本结构

1.功能:

·历练语言

·育德启智

·积淀语言

·拓展知识

2.基本结构:

a.课文系统

b.助学系统(学习提示、注释、课本插图、知识系统、作业系统)

五、教师论

(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语文教师的健全人格:人类的公共精神、现代精神、民族文化精神如何培养健全人格:历练爱心丰富内涵弘扬个性

(2)语文教师的实践智慧

1.含义: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

2.特征:动态性、内隐性、独特性

3.主要表现:

从教学过程看,表现为对知识传授的超越,更多的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从教学方法看,表现为一种教学机智,对突发事件处理的迅速性,效果的良好性,

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实践处理的敏锐性、创造力,以及对教学的驾驭能力从教师发展看,表现为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倡导语文教师实践智慧的打造,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全新认识,是教师自我生命价值追求具体表现。

怎样做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语文教师

1、书籍作补品:从各类书籍中,汲取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营养,专业知识、一般文化科学知识、相关科学知识、教学新方法、教学新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智慧。

2、虚心铺基石:多向本学科的专家学习,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与最新的研究成果,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汲取他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

3、运用作桥梁: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外来“的东西加以改造,经过不断实践,使之成为自己的血肉

4、媒体作平台:利用现代各种传媒,作为教学实践的平台,记录下自己的教学点滴与反思,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与天南地北的同行交流,与学生及家长沟通,丰富自己的实践智慧。

(3)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

·知识的处理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

·研究能力

·书写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操作能力

·教学课件的制作能力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专业发展含义的多面性

a.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b.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c.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2)专业发展方式的多元性:校本研修、行动研究、自主发展、案例教学

(3)专业发展的全面性

(4)专业发展产生的人际性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考研专用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 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 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 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B介入C展开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C排名次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7(科) 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 2、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分别为、、。 3、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4、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是。 5、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 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7、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对“语文”一词的解释是:语文是以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 8、新中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著作是。 9、“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钦定学堂章程》 D、《中国亟宜遍设小学堂议》 2、下列不是“三百千”的是()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千家诗》 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经验是() A、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B、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C、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D、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充分应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4、以下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三个维度”的是() A、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知识与能力、阅读、综合性学习 D、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

5、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的两个突出特点是() A、综合性、实践性 B、实践性、情感性 C、综合性、情感性 D、情感性、应用性 6、下列属于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是()、 A、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 B、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于拓展 C、表达与交流、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D、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发现与创新 7、下面不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的是() A、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C、重视规律法则的把握 D、适应社会需要 8、第一次把“语文”和“语文学科”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的是() A、《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B、《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C、《语文课程标准》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性质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 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1、学习语言、2、关于学习的语言3、通过语言学习4、探究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值得是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新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得语言素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语文教材的品格和功能:品格:内容上包含勒社会所需要得各种知识形式上体现勒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划。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构成要素: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活动3、语文知识与策略 语文知识:1、宽式: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他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2、窄式:前面相同,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 语文知识的范围及状态:范围: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状态:语感和语识。 语感和语识的关系: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具有可反思可被理解性分析特征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3、语感比语识丰富4、语识识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5、语感语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一起6、语识识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7、即使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中,语识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对子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地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8、语识在一定条件中向语感转化,转化标志是:高度熟练至无意识地领会运用。 语文的实践活动(三种类型):1、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2、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3、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课程论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过程的总和,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内容:1.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2.隐性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 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学生中心)3社会再造课程论(社会中心) 二、教学与教学论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凯洛夫《教育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1 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 2 激发动机,课堂管理等辅助方式 (二)教学论 1 世界上最早的叫教学论专着:《利记。学记》 2 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德)和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比较系统

3 教学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基础课论学科,应用实践学科 ①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④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1 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 经学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 文选读本:《昭明文选》《古文观止》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①推动了教学法改革②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也产生了倾向性错误①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比较适宜,但对其他作品的教学不一定适合②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最新《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行为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理论家普遍把学习看做是有机体在特定环境中对刺激所作出的行为上的被动反应,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刺激一反应”(S- R)联结公式,其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因此称为“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第一,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第二,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刺激指作用于有机体并可能引起其反应的因素对有机体所施加的影响;反应则是对作用于有机体刺激的应答。 第三,有机体的任何复杂行为都可以还原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目标 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 (二)课程内容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 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 (三)课程实施 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 (四)测量评价 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 三、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课程观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提出了程序教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消极方面: 第一,过分强调模仿和练习 第二,客观性测验只适合语文基本常识和名句名篇记诵的测量。用它来测量评价语文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考研复习 一、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㈠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㈡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2、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4)、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6)、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7)、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8)、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1、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2、1949年叶圣陶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 3、语文的本质:语文是以言语为根本质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张志刚对语文的理解,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 4、语文的特征:①符号性②工具性(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③人文性(民族性,时代性,发展性,多元性,相对性)(论语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为人文?《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以及承载这些信息和理念的人文学科。 5、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教育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复合性。 人文教育的内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一是借助语文本体的人文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塑造,二是在文化塑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选择与创造能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应该交互作用,和谐统一。具体表现为:①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民族历史文化信息。②体验和吸收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受。③开掘汉语汉字本身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④追求自由精神和独立意思。强调每个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⑤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总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具体的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人文教育的重点。 6、语文课程的功能细分起来包括: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即语文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课程复合功能的内部结构有两大要素组成: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要素主要内涵是:听说读写,知识,方法思维等。 人文要素的主要内涵是:情思,审美,伦理,历史文化等。 汉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的特点:多维性和开放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辐射性和延展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练习答案(精校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论述题 1.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2.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教授法”阶段。1896年,清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阳公学,由于教员缺乏,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开中国师范教育之先河。1904年1月13日,请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1913年3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仍规定:开设“心理学及教育学”,其中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教授法、学校卫生等科。 (二)“教学法”阶段。1919年,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以便把研究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三)“教材教法”阶段。1939年,教育部颁布《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课目表》,将这门学科的名称正式改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 (四)“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师范院校相应的开设了“语文教学法”或“语文教材教法”课程。1978年,武汉师院等十二院校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1981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该课程定名为“中学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列维·斯特劳斯的归纳 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 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 3.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 (二)本杰明·沃尔夫的假设 1.语言是文化的“背景” 2.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 3.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 二、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是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种中介。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这种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例如:research研究、perfect完美)。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语言世界观”)。 第二节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文化领域。 文化即人的活动的产物。根据人的活动类型,可以将文化大致划分为三类:科学、哲学、文学。 一、科学 科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其最高目的是认识自然,基本取向是主观向客观靠拢,途径是最大限度逼近自然本身,因此语言的背景作用相对最弱;

二、哲学 哲学是研究人的,而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创建了语言。因此,语言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语言还为哲学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先在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相比,哲学与语言的关系进了一步; 三、文学 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文学与哲学、科学的最大不同(一株树在科学家、商人和文学家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 但这里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的折射获得的。因此,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转化成人与语言的审美关系(唐诗翻译成外语之后就缺少了一份韵味)。因此,语言对文学的背景作用最强。 总之,语言既是科学的“背景”、哲学的“背景”,也是文学的“背景”。科学、哲学、文学等等,都是在语言的“背景”下展开的不同领域的文化活动。语言与它们的关系,是“背景”与“领域”的关系。 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 一、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以及课程体系中,语言与文学关系的处理方式 首先分立语言与文学,然后在分立的基础上组合为一门课程,就是在保留“语文课”这样的外壳的前提下,重组语文课的内容要素,即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这样的观点相当于把语言和文学当作语文课的两大内容要素)。 二、语文课的内容和结构 (一)文学课:其教学目标定位在审美教育上。 1.文学阅读教学;2.文学写作教学 (二)语言课:即母语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1.汉语语用知识;2.文章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精彩试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填空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 。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 、 、 和 系统。 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 、 、 、 。 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 、 、 。 7.作文能力一般由 能力和 能力构成。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目标 2.阅读教学技能 3.情景作文训练 4.课文复述 三、判断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 )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 装 订 线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 四、选择 (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 A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 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 社会需要。 D 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 A 引入 B 介入 C 展开 D 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 A 促进学习 B 选择 C 排名次 D 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 A 语法修辞知识 B 文学知识 C 文体知识 D 读写听说知识 5.《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 A2500个 B3500个 C4500 D5500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 A 典型讲评 B 综合讲评 C 专题讲评 D 重点讲评 7.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 A 现代汉语修养 B 古代汉语修养 C 文章和文学修养 D 语文教育史修养 8.语文课外活的特点是( ) 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 容易组织和管理 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9.《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 )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五、简答 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 3.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装 订 线 装 订

2019-2020年整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汇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的教学理论体系。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教学理论体系。 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的不同侧重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为什么? 突出“怎样教学”,孕育出了以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但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会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教学什么”,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但开发出的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忽视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会最终搁浅。 语文教学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什么是“三、百、千、千”?什么是“五经”、“四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