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力荐超级考前复习概念

力荐超级考前复习概念

力荐超级考前复习概念
力荐超级考前复习概念

第五章~第七章电学知识大梳理

一电流和电路

1、(选学)电荷: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1)电流的方向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2)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3、电路:

(1)基本电路的构成: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开关、导线

(2)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4、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质。例如:人体、大地、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等(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内要大量自由电荷。例如:金属内有大量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内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

(3)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例如:玻璃、橡胶、塑料、陶瓷、空气、纯净的水等(4)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绝缘体内的电荷几乎都被束缚着,不能自由移动。

(5)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当条件发生改变时,绝缘体也能导电。例如: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就能导电。

二串联和并联

1、串联:各元件首尾相连,叫做串联

2、并联:将电路元件并列接在电路两点之间,叫做并联。

三需要掌握的6个电学物理量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1)物理量符号为:I

(2)单位:国际单位——安培(安)(A)

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换算关系:1A= 1000mA 1 mA=1000μA

2、电流表正确使用要领:(三要一不两看清)

三要:(1)要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电流表;(3)要注意被测的电流不得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一不: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接在电源两端

两看清:看清量程,看清分度值

3、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 I1= I2= I3=…=I n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总=I1+ I2+…+I n

1、电压(用符号“U”表示):

(1)电压的作用: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电源的作用:使电路的两端产生电压,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它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了电能。 例如:化学电池(干电池或蓄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单位:国际单位——伏特(伏)(V ) 常用单位:千伏(kV )、毫伏(mV )、微伏(μV ) (4)请记住几个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 每个铅蓄电池的电压2伏 照明电路(家庭电路)的电压220伏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U≤36伏) 移动电话的电池电压:3.6伏 2、电压表正确使用要领:(三要两看清) 三要:(1)要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2)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压表,从“—”接线柱流出电压表;(3)要注意被测的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两看清:看清量程,看清分度值 3、电路中电压的特点: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 =U 1+U 2+…+U n 并联电路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均相等。即U =U 1=U 2=…=U n

1

、电阻:

(1)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用符号“R ”表示。

(2)单位:国际单位:欧姆(欧)(Ω) 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换算关系:1 kΩ=1000Ω 1 MΩ=106Ω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

(1)在材料和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2) 在材料和长度一定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3)在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还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4)一般地,物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大小无关)

(4)测量:伏安法(电压表和电流表)。

3、等效电阻:

a.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电阻之和。即R 总=R 1+R 2+…+R n

若各串联的电阻均为R ,则R 总=nR

b. 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1/R =1/ R 1+1/ R 2+…+1/ R n 若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均为r ,则1/R =n/R 即得:R =r/n

1、电功(物理量符号:W )

(1)定义: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3)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焦)(J )

常用单位:千瓦时(kwh ),生活中也称为“度”

换算关系:1 kwh=3.6×106J

2、计算公式: W =UIt =Pt 推导公式:W =I 2Rt =U 2R/t (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3、测量:用电能表(电度表)测量。

4、电功特点:

a.电功特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所做的总功等于各部分用电器电流所做功之和。即W 总=W 1+W 2

b.串联电路中电功分配关系:串联电路中,电流通过各电阻所做的功与其电阻成正比,即W 1:W 2

=R 1:R 2

c.并联电路中电功分配关系:并联电路中,电流通过各电阻所做的功与其电阻成反比,即W 1:W 2=R 2:R 1

1、电功率(物理量符号:P )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

物理意义:它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单位:国际单位:瓦特(瓦)(W ) 常用的单位:千瓦(kW )

换算关系:1 kW=1000W

(3)公式:定义式:P =W/t 计算公式:P =UI

导出式:P=U 2/R=I 2R (纯电阻电路适用)

(4)测量:①伏安法(电压表和电流表)

原理:P =UI

②可以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家庭电路中使用)

原理; P =W/t

2、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用电器铭牌上标的通常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额定功率: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是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功率。

实际功率: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叫做实际功率。

3、电路中电功率特点:

a.电功率特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消耗的总功率都等于各用电器所消耗的功率之和。即P 总=P 1+P 2

b.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电阻)所消耗的功率与它的电阻成正比。即P 1/P 2= R 1/R 2

c.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电阻)所消耗的功率与它的电阻成反比。即 P 1/P 2= R 2/R 1

1

、电热:(物理量符号“Q ”)

(1)定义: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热量叫电热。即电流的热效应。

(2)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焦)(

J )

(3)公式: Q=I 2Rt (焦耳定律)

推导公式:Q=W=UIt = U 2/R t (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2、电路中电热的特点:

a.电热特点:不论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电路中所产生的总热量都等于各用电器产生的热量的总和。即Q 总=Q 1+Q 2

b.串联电路中电热与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电阻)产生的电热与其电阻成正比。即Q 1/Q 2= R 1/R 2

c.并联电路中电热与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电阻)产生的电热与其电阻成反比。即Q 1/Q 2=R 2 /R 1

3、电热器: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用电器

a 、原理:电流的热效应。

b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即Q=I 2Rt 。

当电路是纯电阻电路时Q =W ;不是纯电阻电路时,Q

d 、电热器的优点:清洁无污染,便于控制,热效率高。

四 需要掌握的2个电学定律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

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公式:Q=I 2Rt

五 串联、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1、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

2、总电压等于分电压之和U=U1+U2

3、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R=R1+R2

4、电压的分配跟电阻成正比U1/U2`=R1/R2

P1/P2=R1/R2

1、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I=I1+I2

2、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U=U1=U2

3、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之和1/R=1/R1+1/R2

4、各支路电流的分配跟电阻成反比I1/I2=R2/R1

5、各支路功率跟电阻成反比P1/P2=R2/R1

六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进户线,将电能输送到用户;其中一根零线,一根火线,他们之间有220V的电压。可以用测电笔辨别。

电能表:测量用户消耗的电能;

闸刀开关:切断用户电源,便于维修及安装;

熔断器:电路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源。

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人们需要的能;

开关:控制用电器的工作与否。

插座:给移动电器提供电源。

2、测电笔的使用

作用:用来鉴别火线和零线

使用要领: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金属体接触电线,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3、闸刀开关的安装

静触头在上面,电源线接在静触头上。

4、保险丝

材料:电阻率较大,熔点低的合金材料。

选用:使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正常工作电流。

5、三孔插座的作用

防止漏电时发生触电事故。

6、白炽灯原理

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制成,灯丝用熔点高的金属钨制成;为防止钨在高温下氧化小功率灯泡内抽成真空,为阻碍灯丝在高温下升华,60瓦以上的灯泡内充入氮氩等气体。

6、螺口灯泡的安装

螺丝套直接接零线,火线经过开关接在金属片上。

7、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短路或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七、安全用电

1、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的电压是安全的。

2、低压电路的触电原因和情形

触电原因: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火线。

情形:站在地上的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火线;站在绝缘体上的人身体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间接同时接触零火线。

3、高压触电情形

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第八章电与磁

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钢铁类)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极具有指向性: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体,静止后,总是一端指南,另一端指北,指南的叫南极(S极),指北的叫北极(N极)

磁极间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

含有铁、钴、镍的合金或铁的其他金属的氧化物体为磁性材料.各种磁性材料能被磁化为磁体.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的磁体叫硬磁体或永磁体,比如钢.磁性很容易消失的磁体叫软磁体,比如铁.

永磁体常用钢来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不能用钢来制,只能用铁等软磁体来制作.

磁场和磁感线

1、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是看不见的,摸不到的.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磁场方向的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2、磁线感:把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①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磁感线上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也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③由于磁场中各点的磁场方向是一定的,所以通过每一个点的磁感线只可能有一条,不可能出现两条磁感线相交的情况.

④请熟记下图中各磁感线的大致形状.

3.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在地球周围的空间存在着地磁场.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地磁场的磁感线从地磁北极出发回到地磁南极.磁针指南北就是因力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是世界上最早准确清楚地描述磁偏角的科学家.

电流的磁场和电磁铁(电生磁)

1、电流的磁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还说明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奥斯特是发现电与磁之间联系的第一个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的磁场一样,通电螺线管的两端相当于条形磁体的两个极.

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

3、安培定则(即右手螺旋定则):

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3.电磁铁:插入铁芯的螺线管.(由于通电时铁芯被磁化,螺线管的磁性大大增强).

电磁铁的磁性大小: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螺线管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

电磁铁的特点: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以通过通、断电来控制;磁性的强弱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来改变;磁场的方向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来改变.

4.电磁继电器:实际上就是一个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通断的开关.

电磁继电器的主要结构:电磁铁、衔铁、弹簧、动触点静触点组成.

应用:可以进行远距离操作、实现自动化控制.可以用低压电路的通断来控制高压工作电路.

5、扬声器:将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

主要构造:永久磁体、线圈、锥形纸盆

工作原理:扬声器的线圈中通入携带声音信息、时刻变化的电流,使得在一个瞬间和下一个瞬间产生不同方向的磁场,在永久磁体的作用下,线圈就不断地来回振动,纸盆也就振动起来,便发出了声音.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有关。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消耗了电能,获得了机械能.

2.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

电动机的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会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换向器的作用:通电线圈在磁场力的作用,刚转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立即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由于受力方向的改变线圈就可以继续转动.

电动机的构成;转子和定子两部分

电动机的优点:构造简单、控制方便、效率高、无污染、体积小、功率可大可小

电磁感应(磁生电)

1.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①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②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必须有磁场;(2)导体必须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3)导体必须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

③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

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

实际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分为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两种发电机线圈内产生的都是交流电,如果输出的是直流电,就是直流发电机,输出的是交流电,就是交

流发电机。

3.交流电: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叫做交流电.

我国照明电路中使用的是交流电。周期0.02 s,频率50 Hz,电流方向每秒改变100次.

4.电能的优越性表现在:①电能的来源比较广泛;②电能使于输送;③电能使用起来非常方便;④用电器的效率比较高;⑤管理操纵方面比较简单,污染少,有利于保护环境.

第九章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电话

1、电话:主要是由话筒和听筒组成.话筒把声音振动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听筒把从话筒传来的强弱变化的电流还原为声音

2、电话交换机:为了提高线路的利用率而出现的设备。

电话交换机的发展和种类:①话务员人工操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②自动电话交换机:通过电磁继电器进行接线;

③程控电话交换机:利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方便、快捷、功能多,如:“来电显示”、“遇忙回叫”等

3、模拟信号:电流传递的信号叫做模拟信号

模拟通信:使用模拟信号的通信方式叫做模拟通信。模拟信号在长距离传输和多次加工、放大的过程中,会丢失信息,使声音、图象失真,严重时通信会中断。

数字信号: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的信号,叫做数字信号

数字通信:使用数字信号的通信方式叫做数字通信。数字信号只包含两种不同的状态,形式简单,抗干扰能力强。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编码进行加密。

电磁波的海洋

1、电磁波的应用:广播、电视、移动电话都是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2、电磁波的产生:导线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空间将激起电磁波。

3、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 λ f其中:c表示电磁波的波速c =3×108m/s;λ为波长,单位是“米”;f表示频率,单位是赫兹(Hz),常用单位有:千赫(KHz)和兆赫(M Hz)

4、电磁波的家族:(按照波长由小到大排列)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紫、靛、蓝、绿、黄、橙、、红)、红外线、微波、长波、中波和短波

(根据c = λ f,波速一定,波长越长,频率越短)

5、微波的应用:通信、微波炉加热食物。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发射:话筒把播音员的声音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载波)上,再通过天线发射到空中。

接收:转动收音机调谐器的旋纽,可以从中选出特定频率的信号。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音频信号从中取出来,进行放大,送到扬声器里。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

2、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发射:摄象机把图象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上,通过发射天线发射到空中。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这样的高频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象信号取出并放大,由显象管把它还原成图像。

3、移动电话既是无线电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讲话时,它用电磁波把信息发射到空中;

同时它又能在空中捕获电磁波。移动电话要靠较大的固定无线电台(基地台)转接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1、信息理论表明:作为载体的无线电波,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越多。几十年来,无线电通信、电视广播等所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形象地说,信息之路越来越宽了。

2、微波通信:微波的频率较高,一条微波线路可以同时开通几千、几万路电话。但是微波的性质更接近光波,大致沿直线传播,不能沿地球表面绕射。需要建设微波中继站。

3、卫星通信:利用人造卫星做微波通信的中继站,这就是卫星通信。在地球表面均匀配置3颗同步通信卫星,就覆盖了几乎全部地球表面,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4、光纤通信:利用激光传递信息的方式,通信用的激光一般在光导纤维里传播

网络通信

1、网络通信:将计算机联在一起,计算机可以高速处理大量信息,这就是网络通信。

2、目前最频繁的网络通信形式是电子邮件。

3、激光的特点:平行度好,亮度高

应用:激光测距、激光唱盘、激光切割金属、激光打孔等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2009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1亿人左右,较2005年减少约1500万人。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的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不到3500万人,较2005年减少约3000万人,而40岁以上的比例较2005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达到65.2%。从性别结构看,25岁以下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基本全部转移出去,未来城镇非农产业女工短缺的现象将更加突出。从地域结构看,河南、湖南、四川、安徽、广西、江西等乡村劳动力供给大省的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继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这种情况表明,我国乡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矛盾更加严重,必须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各地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劳动力结构 一、引言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与结构既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大概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数量和结构有什么变化趋势?是否可以继续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需求?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0》、《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的最新统计数据,对此进行了跟踪分析,以期为相关的政策制订提供研究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计算公式为[1]: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其中关键是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本文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1.农户收入最大化法 该方法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农户将根据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的状况配置其各种生产要素,使得其生产收入达到最大化。农户当前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达到其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时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该农户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概念不需要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假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分析研究

关于农村剩余 劳动力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孙朋朋 专业班级经济学二班 学号 201843034 完成时间2018 年1月3日

目录 摘要2 1.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2 1.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2 1.2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2 1.3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3 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3 2.1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比例大,而且供给仍在稳定增长3 2.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4 2.3有关制度、政策改革不到位4 2.4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4 2.5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盲目性5 3.加快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对策5 3.1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5 3.2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5 3.3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6 3.4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6 3.5组织实施劳务输出6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7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对农村所产生的影响8 5.1加剧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8 5.2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撂荒和农村耕地被占用8 6.结语8 参考文献:9

摘要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应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组织实施劳务输出,以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普遍问题。但是,在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既是关系农民增收的“民生”,又是事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国计”。 1.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 1.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欠发达地区在农业方面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资源或资本过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太低。若要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就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只有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才能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才能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而且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1.2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水平的

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一) 习摄影有些年头,由于忙近两三年也没怎么没过相机!我是一个铁杆煤油,逛论坛很多,发现论坛里也有不少热爱摄影的煤油!水平参差不齐,有顶尖的高手,也有刚入门或者想要入门的朋友,一直想发个科普贴,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有关摄影的基本知识,但也是由于时间的缘故,一直没能成行,在下今日有点空闲时间,就转载一些别人总结的文章,并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转发给大家,共同学习一下,高手可以绕道,不过如有不恰当的地方,也欢迎指导,一起交流学习嘛! 今天写的算是第一季吧,如果大家反映良好,感觉有所帮助的话,我以后会抽时间发第二季,第三季等等! 好吧,先拜一拜摄影的鼻祖 达盖尔和他的相机 达盖尔: 世纪年代末期,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首次成功地发明了实用摄影术,是法国著名是艺术家。 “题目”割一下,不过碗大个疤 第一季:相机的分类,以及相机中的几个常见概念 相机的分类:传统光学相机: 按胶片的规格不同可分为: 半格机:一张胶片每次上弦只过半个格,可照两次 相机:使用胶卷的相机,胶卷的尺寸是24mm 36mm 相机:使用胶卷的相机,胶卷的尺寸是55.6mm 55.6mm(比例)

大画幅相机:就是能拍摄胶片规格为90mm 120mm及180mm 240mm以上的机背取景式照相机 按取景方式可分为:旁轴取景照相机:取景和成像不是一个光路,就是以前最常见的傻瓜机系列,一个眼平视取景,一个镜头成像,取景和成像有偏差,看到的和照到的有一点偏差。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所谓的单反,取景和成像一个光路,一个镜头,带一个反光板,取景时反光板,放下,成像是反光板抬起。取景和成像几乎无偏差。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就是两个镜头的带反光板的照相机,一个镜头成像,一个镜头取景。下面会给出工作原理图,很简单,自己理解,这种方式取景和成像也是有偏差的。记得小时照相,摄影师低着头看(取景)的老海鸥相机吗?那就是双反! 按聚焦方式不同、按用途不同还可以分好多特殊类型的相机,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在这里就不表了。 双反的工作原理

《安全培训基本知识》word版

安全培训基本知识 一、安全基本概念 1、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 2、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 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失误、故障。本质安全 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 界。 3、事故:造成人员的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 外事件。 4、事故隐患: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 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5、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6、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 的根源或状态。 7、危险 8、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 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1、系统原理和原则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

原则有:(1)动态相关性原则(2)整分合原则(3)反馈原则(4)封闭原则 2、人本原理和原则 人本原理是指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为本的思想。 原则有:(1)动力原则(2)能级原则(3)激励原则 3、预防原理和原则 预防原理是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原则有:(1)偶然损失原则(2)因果关系原则(3)3E原则(4)本质安全化原则 4、强制原理和原则 强制原理是指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是:安全第一原则(2)监督原则 三、事故致因理论 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是指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年的主 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2、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 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 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就是为了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由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生活水平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人数庞大,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现状 我国的国情是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3.2亩,而贫困地区不足1.5亩。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现有装备水平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可以新种7亩土地,据此推算,则现有劳动力中有79%的劳动力剩余。这样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人。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现阶段我国总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是:农村人口8 亿多,劳动力近5亿。其中农业劳动力3.5亿。全国现有耕地19.23 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 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 亿。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人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了难度。”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国家统计局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2008年末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在本地就业的8501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现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将成为农

医疗器械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医疗器械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1.什么是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其目的是:(1)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 (2)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 (3)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 (4)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 (5)妊娠控制; (6)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2.我国医疗器械管理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是2014年6月1日起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目前构成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依次是:国务院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法规的关系是:下位法规是对上位法规的细化。如:部门发布的行政规章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具体实施细则。 3.我国对医疗器械产品实行什么样的管理? 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管理,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注册管理。 4.医疗器械产品是如何分类? 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如:外科用手术器械(刀、剪、钳、镊、钩)、刮痧板、医用X光胶片、手术衣、手术帽、检查手套、纱布绷带、引流袋等。 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如:医用缝合针、血压计、体温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显微镜、针灸针、生化分析系统、助听器、超声消毒设备、不可吸收缝合线、避孕套等。 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角膜接触镜、人工晶体、超声肿瘤聚焦刀、血液透析装置、植入器材、血管支架、综合麻醉机、齿科植入材料、医用可吸收缝合线、血管内导管等。

(安全生产)安全基础知识

安全基础知识 安全管理科学理论与安全管理技术方法(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安全管理基础 1、什么是安全管理:是指以国家的法律、规定和技术标准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企业生产的安全状况, 实施有效制约的一切活动。(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工业卫生管理; 2、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目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生产经营的重 要保证,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 3、安全生产保障的三大对策:工程技术的对策、安全教育的对策、安全管理的对策。工程技术对策就是要尽 量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从硬件上达到技术所要求的安全生产科学标准;教育对策就是对企业职工进行全员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从而防止人因事故;管理对策就是通过强制管理和科学管理使人员、技术、设备和工具、生产环境等各种安全生产要素得到有机的协调。 4、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①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即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落实“管生产必须管理安全” 的原则;②三同时原则: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其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营;③五同时原则: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还应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④三同步原则,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改革、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与之同步规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运作投产;⑤三(四)不放过原则:发生事故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没查清,当事人和群众未受到教育,整改措施未落实三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 5、安全管理的对象:是安全生产系统(它包括的要素是:生产的人员、生产的设备和环境、生产的动力和能 量,以及管理的信息和资料)“人、机、料、法、环” 6、安全否决权原则:是指安全工作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该原则要求,在对企业各 项指标考核、评选先进时,必须要首先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生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二、安全管理原理(了解) 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的效益可从两方面来评价:安全的“减损效益”(减少人员伤亡、职业病负担、事故经济损失、环境危害等),一般安全的减损价值占GNP(或企业产值)的2.5%(追求目标);第二是安全的增值效益,通过安全对生产的“贡献率”来评价,一般可达到GNP(或企业产值)的2~5%(直接的)。通常安全的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6。安全经济学原则有:安全生产投入与社会经济状况相统一的原则;发展安全与发展经济比例协调性原则;安全发展的超前性原则;宏观协调与微观协调辩证统一的原则;协调与不协调辩证统一的原则。 有三种基本性质: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和事故 的再现性。事故展四阶段论:从事故时间特性的角度分 析,事故经历如下四个阶段:事故的孕育阶段——事故 的发展阶段——事故的发生阶段——事故损失阶段。事 故原因体系:如图。 三、安全管理模式与原则(了解) 1、事后型安全管理模式:在事故或灾难发生后进行整 改,以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的一种对策。这种对策模式遵循如下技术步骤:事故或灾难发生——调查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整改对策——进行评价——新的对策。 2、预期型安全模式。是一种主动、积极地预防事故或灾难发生的对策。其基本的技术步骤:提出安全或减灾 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方案——评价——新的目标。 3、安全管理对策的组织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效果性原则、单项解决的原则、等同原则、全

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论文题目: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班级:经济管理研究生1班姓名:

摘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目录 摘要 (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 二、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6) 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6) 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 结构调整 (6) 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6 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7) 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 城乡关系 (7)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8) 1、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且总量十分巨大 . 8 2.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 模 (8) 3、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9) 4、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 存在较大差距 (10)

5、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10) 6、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 力降低 (10) 7、农业剩余劳动力回流 (11) 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践模式 (11) 1、就地转移模式。 (11) 2、异地转移模式。 (12) 3、多元复合转移模式。 (12) 五、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3) 1、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就业结构 (13) 2、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增加就业岗位 (13)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 移 (14) 4、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14 参考文献 (15)

建筑施工安全基本知识

单元一建筑施工安全基础知识 一、安全生产的基本概念 1.安全的概念 1)安全 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即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 2)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进行保护,同时还要保护设备、设施的安全,保证生产进行。 3)事故 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背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2.安全生产的方针 施工安全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第一”是原则和目标,是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确立了生产与安全的关系,肯定了安全在建设工程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安全第一”的方针,就是要求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包括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以及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人员都必须树立安全的观念,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牺牲安全。 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先解决安全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从事生产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正常进行,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 “预防为主”的手段和途径,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根据生产活动的特点,对不同的生产要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 对于施工活动而言,“预防为主”就是必须预先分析危险点、危险源、危险场地等,预测和评估危害程度,发现和掌握危险出现的规律,指定事故应急预 案,采取相应措施,将危险消灭在转化为事故之前。 总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体现了国家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以人为本”,保护劳动者权利、保护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指导思想,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二、安全生产的三级教育

经典文献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一经典文献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模型中,刘易斯认为,传统农业部门中那些“维持生计”“边际生产力为零甚至为负”的劳动力称之为剩余劳动力。如果从传统部门抽出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并不会降低农业总产出。 20世纪60年代初,费景汉和拉尼斯又创造性把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品为零,即剩余劳动阶段;在第二阶段,边际劳动产品大于零但小于制度性工资,即隐藏性失业阶段;在第三阶段,工资等于边际产品,即新古典阶段。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是刘易斯模型的发展和继承,许多学者习惯性地将它们合称为刘—费—拉尼斯模型。这个模型已经成为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基本分析框架。 张培刚先生把劳动力转移分为三种类型:长期性转移、季节性转移、周期性转移①。但这种劳动力转移不仅包括“农村向工商业的转移”,还包括“工商业向农业的转移”。劳动力从工商业向农业的转移在发展中国家并不多见,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目前还处于农村向工商业的转移劳动力阶段。 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因及其特殊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仅仅获取“维持生计”的劳动收入。根据陈吉元先生1989年的研究结果估计,即使按边际生产力为零的标准,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也要占到农业劳动力总量的三分之一,有些地方甚至占大40%以上①,但也有比陈吉元先生更为悲观的估计。据有关研究,按照中国目前的耕作技术和经济水平,中国需要2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就够了。目前,中国有农业劳动力4.4亿多人。所以,照此计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高达60%左右②。如此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必然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加速实现工业战略,实行城市优先、城市和农村分开发展的办法,政府运用以户籍制度和粮油副食供给制度等为主的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农民进城,这种“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城乡差别政策使得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强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有效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的经济激励方式,劳动力的劳动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效率获得了空前的提高,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使得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隐藏性失业问题凸显出来。 由于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因而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役是在二元经济结构消解中实现的。二者之间互为前提,是一个同步的、互动的和相伴的过程。 但是,我国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表现形式与发达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表现为较为较强的兼业性特征。目前,农民外出打工大多数是非正规性就业,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农村外出打工者绝大多数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承包耕地。农忙季节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期外出务工经商,表现出明显的“候鸟型”流动形式。这部分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没有割断与农业的“脐带”联系,实现社会身份和居住地的永久性转变。 我国经济已经呈现出从二元经济向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农业经济,以规模化生产为基础的工业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并存的三元经济转变①。因而,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与二元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向三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表现形式以及转移途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于三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和成熟的理论模型,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来看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来看,清苑、徐水、定兴、蠡县、定州、高碑店六县市 的转移量均在10万以上,而阜平、涞源、望都、顺平的转移量不足4万(新市区、北 市区、南市区由于乡村人口较少,因此转移总量低)。从转移率来看,高阳、容城、博 野、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转移率较高,均大于45%,容城县高达55.09%;而阜平、 顺平、望都、涞水、涞源等县转移率均小于30%,其中顺平和涞水的转移率只有24.32%、 24.78%。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来看:南市区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 较高,占58.6%。其它大部分县市转移到第二产业的人员比重较高,均大于60%,其中 满城、定兴、唐县、高阳、易县、博野、雄县、高碑店等县市转移到二产的劳动力比重 超过70%。因而,从目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二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主要产业。 5.2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5.2.1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定性分析

5.2.1.1经济因素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农业劳动生产率、科学 技术因素、资本因素、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产业构成等等,但地区或者城乡收入 差距是使转移者产生转移动机的原始动力。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也是与其他 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劳动力在与生产技术、生产设备、资本等生产要素重组的过程中, 其他资源对劳动力的排挤作用就会出现,其后果是使劳动力逐渐成为隐性或显性失业者 而被迫转移;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会拓展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领域和产业 领域,从而有利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能为剩余劳 动力转移创造物质条件,又加大了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5.2.1.2 制度因素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大的社会制度因素主要包括: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 业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经验来看,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不平等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自由

股票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一、股票的基本概念和投资程序 1、什么是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所入股份的一种有价证券,它可以作为买卖对象和抵押品,是资金市场主要的长期信用工具之一; 2、股票的种类 A 股: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国境内的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含台、港、澳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A股中的股票分类: 绩优股:绩优股就是业绩优良公司的股票; 垃圾股:与绩优股相对应,垃圾股指的是业绩较差的公司的股票; 蓝筹股:指在其所属行业内占有重要支配性地位业绩优良成交活跃、红利优厚的大公司股票; B 股:也称为人民币特种股票。是指那些在中国大陆注册、在中国大陆上市的特种股票。以人民币标明面值,只能以外币认购和交易;部分股票也开放港元交易; H 股:也称为国企股,是指国有企业在香港 (Hong Kong) 上市的股票; N 股:是指那些在中国大陆注册、在纽约(New York)上市的外资股; S 股:是指那些主要生产或者经营等核心业务在中国大陆、而企业的注册地在新加坡(Singapore)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是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挂牌的企业股票; 日本:日经指数 香港:恒生指数 台湾:台湾海峡指数 美国:道琼斯指数

3、如何开户? A、到证券公司分别建立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方可进行证券买卖,缺一不可;投资者买卖证券,都会在证券账户中如实地反映出来。开户步骤如下: (1)在当地证券登记公司或其代理处购买开户申请表并按表要求填写; (2)将填写好的开户申请、有效证件及开户费交与工作人员; (3)经确认无误后,即可领取A股证券账户。 B、证券营业部可为投资者代办沪深两市的证券帐户,凭已办理的证券账户开设资金帐户。投资者可同时把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储蓄卡与营业部的资金帐户联通,通过银证转帐可实现全市范围内的资金存取; C、证券帐户开好后,然后办理网上交易、电话交易开通手续,以后就可以通过网上交易、电话远程交易。如果采用网上交易,可以在家里自己在证券公司的网站免费下载正版的股票行情分析软件和交易软件; D、开户手续办好后,当天或次日就可以开始买卖股票。 4、开户后领取的证件 沪深股东卡各一张 证券资金账户卡 所属证券客户资料 记住交易密码和资金密码 5、股票开户需要的费用和资金 沪市A股帐户开户费为40元,深市A股帐户开户费为50元,合计90元;一般开资金帐户是免费的。目前资金帐户中的资金量是没有限定的。 6、交易规则 A、成交时,价格优先的原则:较高价买进的申报,优先于较低价买进的申报;较低价卖出的申报,优先于较高价卖出的申报; B、股票交易单位为股,每100股为一手,委托买卖必须以100股或其整倍数进行; C、涨跌幅限制: 交易所对股票交易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涨跌幅比例为10%, 其中ST股、*ST股和S股价格涨跌幅比例为5%; 股票上市首曰不受涨跌幅限制; D、 T+1:T即交易曰,T+1即交易曰后的第二天。所谓的T+1即当天买入的股票不能在当天卖出,需待第二个交易曰方可卖出;不过当天卖出股票可在成交返还后再买进股票,即资金的T+0回转,但提取现金还是要等到第二曰; E、 T+0:指的是当天买入股票可以当天卖出,当天卖出股票又可以当天买入;这是炒股的一种技巧,即当投资者手上持有部分股票和部分现金时,完全可以在手中现有的股票冲高时卖出,并在其向下回落时将卖出的股票在低位买回来,收市时,持股数不变,但资金帐户上的现金增加了,反之亦然,可以先低价买入,当日冲高时卖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974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 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方法的比较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方法的比较 西方经济学020028 江秀辉 目录 一、前言 二、用供求理论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 2.1 理论模型 2.1.1假定 2.1.2 需求方面 2.1.3 供给方面 2.2 实际情形 2.3 评价 三、国际比较法 3.1 简单国际比较法 3.2 国际标准模型法 3.3 对国际比较法的评价 四、耕地劳动比例法 4.1 耕地劳动比例法方法介绍 4.2 对耕地劳动比例法的评价 五、直接计算法 5.1 直接计算法方法介绍 5.2 对直接计算法的评价。 六、国家统计局农调队所采取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计方法 七、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 7.1 该模型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7.2 一个农户的生产行为模型。 7.3 评价 八、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方法汇总

一、前言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但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而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我国到底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及统计方法的制约,人们无法得到官方的或者具有权威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直接数据,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推算方法对它做出一定的估计。本文将介绍文献中现有的若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另外,考虑到本文介绍的观点很多,本文将在每一观点后加以简短的评论。 二、用供求理论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 为定义剩余劳动力,本文将应用边际分析方法,将其理解为那些增加投入的一单位劳动并没有使产量增加的劳动力,就成为剩余劳动力。 2.1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由楚庆锋、刘艳婷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与转移:企业视角》一文中提出来的,下面是对其逻辑思路的介绍。 2.1.1假定 (1)农村家庭是一个类似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组织,其提供的各种农产品到市场上去出售,同时按照边际原则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决策和劳动力的需求决策; (2)家庭生产的产品价格为P ; (3)单个家庭面临着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那么,农产品的价格P 就是边际收益MR (MR=P); (4)农村劳动力的工资为W 。 2.1.2需求方面 由于家庭是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那么家庭对劳动力的需求就是使增加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收益等于增加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成本的劳动力的数量 即: ΔL*MPL*P=ΔL*W ………………………………………………………………(1) 其中ΔL 表示增加的劳动投入,MPL 表示劳动的边际产量。 (1) 式转化为: MPL=W/P (2) 这样,家庭劳动需求的决策原则就用(2)式 图1:供求理论决定的农业劳动力剩余 简单的表现出来了。 从(1)(2)两式看出以下两点:①随着P 的 上升, MPL 是递减的,这就说明家庭对劳动的 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②当MPL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自然数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叫做自然数。 整数 自然数都是整数,整数不都是自然数。 小数 小数是特殊形式的分数。但是不能说小数就是分数。 混小数(带小数) 小数的整数部分不为零的小数叫混小数,也叫带小数。 纯小数 小数的整数部分为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部分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0.333……,1.2470470470……都是循环小数。 纯循环小数 循环节从十分位就开始的循环小数,叫做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 与纯循环小数有唯一的区别:不是从十分位开始循环的循环小数,叫混循环小数。 有限小数

小数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个数字的小数(不全为零)叫做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小数的小数部分有无数个数字(不包含全为零)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都是循环小数。例如,圆周率π也是无限小数。 分数 表示把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带分数 一个整数(零除外)和一个真分数组合在一起的数,叫做带分数。带分数也是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相互之间可以互化。 数与数字的区别 数字(也就是数码):是用来记数的符号,通常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其他还有中国小写数字,大写数字,罗马数字等等。 数是由数字和数位组成。 0的意义

0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作为某些数量的界限。如温度等。0是一个完全有确定意义的数。 0是一个数。 0是一个偶数。 0是任何自然数(0除外)的倍数。 0有占位的作用。 0不能作除数。 0是中性数。 十进制 十进制计数法是世界各国常用的一种记数方法。特点是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10个较低的单位等于1个相邻的较高单位。常说“满十进一”,这种以“十”为基数的进位制,叫做十进制。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其中两个数都叫“加数”,结果叫“和”。 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其中“和”叫“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减数”,求出的另一个加数叫“差”。 乘法 求n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其中相同的这个数

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家庭年产责任承包制以来,劳动者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而我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少,所以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更显突出。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村现有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亿人以上,而每年仍以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安定团结的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根据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模型,在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0甚至为负数,工业部门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工业部门的产量增长和就业增长可以完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其结果是工业化的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率也不断提高,整个经济获得发展。 在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体表现为农民离开家乡到城市找工作,即我们所熟知的农民工。据国家人保部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我国农民工大约为2.25亿,其中有1.4亿是异地流动。农民工数量大约占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一半。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同时,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都是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率和留守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农业现代化步伐。这表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基本是同步进行的,这与世界上工业化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基本吻合,与发展经济学

中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描述的过程也大致一致。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中被忽视了,在学术界也没有受到广泛关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认为,人口迁移不只是对收入差距的反映,主要是对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映。预期的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可能性组成。这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城市中的高失业率,采取了一系列能够降低失业率的措施,其结果非但没有降低城市中的失业率,反而使城市中的失业率进一步提高的原因。 由于大量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城市迁移,而工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速度有限,跟不上城市中新增劳动力的速度。因此城市中出现大量的非公开失业,与此对应在这些留守农民中,女性多于男性,妇女所占比重高达56.2%;其次,留守农民年龄偏大,41-50岁、5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的占留守农民比例分别达41.4%,26.1%,两者相加达到67.5%。再次,留守农民文化程度低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高达62.9%。我国其他地区的调查数据与湖北长阳的差不多。这表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了20多年之后,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大多转移出去了,留在农村的留守农民呈现出低素质化倾向。这与刘易斯模型描述的情形大相径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使我国某些大城市出现严重的城市化问题,另一方面又使农村缺乏建设者,发展停滞。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摘要】:中国农村,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加之现行的政策法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约束性,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又有许多新特点,怎样才能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呢?现实的做法是在继续发挥农业部门对劳动力蓄水池作用的基础上,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目录】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迅速提高.但同时伴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激活了农民的经济意识,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中国农村的人地矛盾得到了缓解,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的整个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面临许多困难,影响了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建设的步伐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6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农业资源能容纳1.3亿,乡镇企业已容纳l.3亿,外出务工经商约5000万,从事多种经营约2000万,剩余劳动力约l.3亿。此外,每年还将新增加农村劳动力1600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关于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二元结构模型”,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一种二元经济结构,即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由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组成。在传统农业部门,生产的基础只能是有限扩展的土地面积,另一方面,农业社区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劳动力严重过剩,处于不充分就业和隐蔽性失业状态,农民收入仅能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而工业部门的扩张又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无限供给保障的可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城市工业部门的转移,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向一元化转变。 后来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费景汉和拉尼斯,二人提出了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重视技术变化的“费一拉尼斯二元机构”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等在1907年发表的《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一文中创立了著名的托达罗模型“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论’,模型认为: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因素和基本动力是城乡实际收入的差异、成本与受益的比值、心理因素、预期城乡工资差异、城市就业概率在农业劳动力转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