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津自考“认知心理”课程考试大纲

天津自考“认知心理”课程考试大纲

天津自考“认知心理”课程考试大纲
天津自考“认知心理”课程考试大纲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认知心理课程代码:0546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认知心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类专业为培养和检验考生的认知心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类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两大学术流派,并成为发展最快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能够了解认知心理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理论、主要实验以及重要成果。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锻炼考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心理现象并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认知心理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当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课题。与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认知心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总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认知心理的研究范围、任务和发展;初步了解认知心理的研究状况;认清人的认知心理实质;联系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生活实践,说明认知心理的重要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认知心理的任务和范围(次重点)

识记:(1)认知心理的范围;(2)认知心理的层次。

理解:(1)认知心理在教育领域中的意义。

(二)认知心理的实质(重点)

识记:(1)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2)脑是心理的器官。

理解:(1)认知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三)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制约性(重点)

识记:(1)个性倾向性包含的范围;(2)个性倾向性的特点。

理解:(1)个性倾向性对认知活动的推动作用。

(四)认知心理的意识性(次重点)

识记:(1)心理的意识性;(2)行为。

理解:心理、意识和行为的关系。

(五)个体认知发展(重点)

识记:(1)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2)认知阶段的划分;

(3)让·皮亚杰对儿童认知阶段的划分。

理解:认知的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六)心理是脑的机能(重点)

识记:(1)神经系统;(2)脑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和反射弧;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新号系统。

理解:(1)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关系;(2)条件反射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及意义。

应用:合理使用大脑。

(七)认知心理研究的进展(一般)

识记:(1)认知心理的思辨研究;(2)认知心理的实验室研究。

理解: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研究的影响。

第二章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注意的实质、特点和功能,区分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及随意后注意的各自特点,重点掌握引起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原因及注意的各种品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注意的特点(重点)

识记:(1)注意的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外部表现。

理解:(1)注意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的关系;(2)掌握注意外部表现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实践意义。

应用:分析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二)注意的功能(重点)

识记:理解注意选择性功能的含义。

理解:(1)过滤器理论;(2)衰减器理论;(3)主动加工模型理论。

(三)注意的生理基础(次重点)

识记:(1)定向反射;

(2)定向反射的意义;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活动;大脑皮层的额叶作用。

理解:(1)定向反射与注意;(2)大脑皮层活动与注意。

(四)注意的种类(重点)

识记:(1)不随意注意;(2)随意注意;(3)随意后注意;

(4)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5)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理解:(1)随意后注意和随意注意的关系;(2)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五)注意的品质(重点)

识记:(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起伏现象(注意的动摇);

(4)注意的紧张性;(5)注意的分配;(6)注意的转移;

(7)注意分散(分心)。

理解:(1)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3)注意分配的条件;

(4)注意转移的条件;(5)注意品质的个别差异。

应用: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分心的缺陷。

第三章感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感觉的概念,感受性极其变化,视觉现象及规律,听觉现象及规律,以及皮肤觉、嗅觉、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现象及规律。要结合实际弄清感觉规律在实践中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感觉的概念及其生理机制(次重点)

识记:(1)感觉;(2)人借助感觉反映外界事物和躯体的运动和状态;

(3)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理解:人的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次重点)

识记:(1)分析器的组成部分;(2)内部分析器和外部分析器。

理解:(1)分析器是在刺激物的影响下发生反射性变化的器官;(2)感官特殊能说。(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重点)

识记:(1)感受性;(2)感觉阈限;(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4)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理解:韦伯-费希纳定律。

(四)视觉刺激物及其生理机制(一般)

识记:(1)视觉的适宜刺激物是一定范围的电磁波;(2)视觉感受器——眼睛;

(3)视网膜结构及其作用;(4)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理解:视觉产生的机制。

应用:保护眼睛对提高视感受性的重要意义。

(五)视觉的两重作用与适应(重点)

识记:(1)锥状细胞;(2)棒状细胞;(3)明适应和暗适应。

理解:锥状细胞和棒状细胞和适应的关系。

应用:适应现象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的意义。

(六)颜色视觉(次重点)

识记:(1)彩色和无彩色;(2)明度;(3)色调;(4)饱和度;(5)颜色混合;

(6)色盲。

理解:(1)牛顿颜色混合三条规律;(2)视觉三色学说;(3)四色论。

应用:彩色功能及心理影响。

(七)视觉后像和闪光融合(重点)

识记:(1)后像;(2)正后像和负后像;(3)闪光融合。

理解:影响闪光融合的条件。

(八)对比分析器活动对视感受性的影响(一般)

识记:(1)对比;(2)无彩色对比和彩色对比。

理解:其他分析器活动对视感受性的影响。

(九)视觉敏锐度(次重点)

识记:(1)视觉敏锐度;(2)视角和视网膜像大小的关系。

理解:影响视觉敏锐度的因素。

(十)听觉刺激物及其生理机制(次重点)

识记:(1)听觉适宜刺激物;(2)纯音和复合音;(3)乐音和噪音;

(4)产生听觉的机制。

理解:(1)基音和音的配合对音色的影响;(2)乐音对人的心理影响。

应用:重视听觉疲劳,保护听力。

第四章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知觉的实质和它的基本特点。掌握什么是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和它们的规律性。结合实际明确知觉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知觉的概念(重点)

识记:(1)知觉;(2)知觉是以现在感受刺激的信号与过去经验的记忆相结合而产生。

理解:(1)影响知觉产生的因素;(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3)影响知觉的主客观因素。

(二)知觉的特性(重点)

识记:(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理解性。

理解:(1)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条件;(2)知觉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过去经验、语调的指导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

应用:知觉的理解性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空间知觉(重点)

识记:(1)空间知觉;(2)空间知觉是由多种分析器实现的;(3)形状知觉;

(4)大小知觉。

理解:(1)大小知觉和形状知觉的恒常性;(2)知觉恒常性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应用:空间知觉的重要性。

(四)立体与距离知觉(重点)

识记:(1)双眼视差;(2)眼睛的调节和辐辏;(3)线条透视;(4)空气透视;

(5)光线明暗分布;(6)对象的重叠;(7)运动视差。

理解:有机体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提供的信号对立体和距离知觉的影响。

应用:立体与距离知觉的重要意义。

(五)方位知觉(次重点)

识记:(1)方位知觉的含义;(2)方位知觉的参照系;(3)视觉的方向定位;

(4)动觉的方向定位;(5)平衡觉的方向定位;(6)听觉的方向定位。

理解:实践活动中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平衡觉相互协同影响空间定向能力。

应用:方位知觉的重要性。

(六)时间知觉(一般)

识记:(1)时间知觉的含义;(2)时间知觉的标志。

理解:(1)参加判断时间的分析器活动;(2)影响时间知觉误差的因素。

应用:时间知觉的重要性。

(七)运动知觉(次重点)

识记:(1)运动知觉的含义;(2)运动知觉上阈和下阈;(3)似动;(4)诱发运动。

理解:运动知觉的依存条件。

应用:运动知觉的重要性。

(八)错觉(次重点)

识记:(1)错觉的含义;(2)错觉的种类。

理解:产生错觉的原因。

应用:利用错觉为生活服务。

(九)观察(次重点)

识记:(1)观察的含义;(2)观察的条件。

理解:观察的培养。

应用:观察在科研和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记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记忆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瞬时、短时、长时三种记忆各自的特点。掌握记忆的规律,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自觉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记忆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记忆概念(重点)

识记:(1)记忆的含义;(2)记忆的心理过程;(3)记忆的分类。

理解:(1)记忆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2)记忆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次重点)

识记:(1)大脑皮层颞叶和记忆;(2)大脑皮层额叶和记忆;

(3)神经元内核糖核酸(RNA)和记忆。

理解:(1)记忆的脑皮层定位说和非定位说;

(2)通过提取和合成记忆分子,提出“记忆迁移”的设想。

(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重点)

识记:(1)瞬时记忆的含义;(2)短时记忆的含义;(3)长时记忆的含义。

理解:(1)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在记忆系统中的联系;

(2)短时记忆与瞬时记忆的重要意义;

(3)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

应用:三种记忆的重要性。

(四)识记(重点)

识记:(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理解:(1)目的任务对识记的影响;(2)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识记的影响;

(3)从不同感觉道得到的材料对识记的影响;(4)识记方法对识记的影响。

应用: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

(五)保持(次重点)

识记:(1)识记;(2)识记的生理机制是暂时神经联系留下痕迹的过程;

(3)识记内容在量上和质上的变化。

理解:识记在整个记忆过程中的位置。

(六)遗忘(重点)

识记:(1)遗忘;(2)遗忘的各种表现;(3)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4)复习。

理解:(1)遗忘受识记材料的意义、性质制约;(2)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遗忘的影响。

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防止遗忘。

(七)回忆(再现)和再认(重点)

识记:(1)回忆;(2)再认;(3)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4)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

(5)追忆。

理解:(1)回忆和联想;

(2)再认和再现是过去经验恢复的两种形式,其作用并不相同。

应用:结合实际说明追忆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八)记忆的个别差异(重点)

识记:(1)直观形象记忆;(2)抽象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运动记忆。

理解:(1)按记忆内容划分的记忆类型;

(2)根据分析器在参加记忆中所起作用划分类型;(3)记忆的个别品质。

应用:结合个人特点,培养优良的社会品质。

第六章表象、想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表象和想象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想象的种类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教育实际,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表象及其特征(重点)

识记:(1)表象的含义;(2)记忆表象;(3)想象表象;(4)表象的种类。

理解:(1)表象的直观性;(2)表象的概括性;(3)表象由感知到思维的过渡性

应用:表象在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重要意义。。

(二)想象的概念(重点)

识记:(1)想象的含义;(2)想像以表象为基础。

理解:(1)第二信号系统(词语)在想象活动中支配和调节作用;

(2)大脑右半球在想像活动的作用

(三)想象与实践(重点)

识记:(1)想象在实践活动中产生;(2)想象通过实践检验;

(3)想象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理解:想像是客观现实反映。

应用: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想象力。

(四)想象过程(次重点)

识记:(1)粘合过程;(2)夸张过程;(3)拟人化过程;(4)典型化过程;

(5)联想过程。

理解:想象的分析综合特点及其意义。

应用:联想在想象中的作用。

(五)想象的种类(次重点)

识记:(1)无意想象;(2)梦的不随意性;

(3)有意想象的形式: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理解:(1)再造想象的条件;(2)幻想、理想与空想三者之间的区别。

应用: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再造想象的能力。

(六)创造想象与活动(重点)

识记: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

理解:(1)社会的需求与个人的创造需要对创造活动的影响;

(2)原型启发和创造活动;(3)创造者的积极思维活动和创造活动;

(4)自信心和创造活动;(5)灵感和创造活动

应用: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能力。

第七章思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思维的梦轩阁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7476675.html,概念、基本特征、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读者居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7476675.html,种类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思维及其特点(重点)

识记:(1)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2)思维与记忆。

理解:(1)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特点;

(3)思维和语言。

(二)思维的种类(重点)

识记:(1)直观动作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

理解:年龄阶段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关系。

应用:依据思维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和教学。

(三)思维过程(重点)

识记:(1)分析;(2)综合;(3)比较;(4)抽象;(5)概括;(6)具体化;

(7)系统化;(8)分类。

理解:(1)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2)各种思维过程的有机联系。

(四)创造性思维(次重点)

识记:(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理解:创造性思维与思维的一般特点的联系与区别。

(五)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特征(重点)

识记:(1)思维的高度积极主动性;(2)思维的敏锐性;(3)思维的灵活性;

(4)思维的独创性;(5)思维的深刻性。

理解:(1)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

(2)发挥创造思维,摆脱思维惯性,迅速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

应用:提高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力。

(六)创造性思维方式(次重点)

识记:(1)发散思维;(2)聚合思维;(3)直觉思维。

理解:(1)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最明显的标志;

(2)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开端;(3)直觉思维的无意识性;

(4)直觉思维具有“感知觉”的特点;(5)直觉思维来源于实践经验。

应用:在创造性活动中,三种思维方式各自的作用。

(七)创造性思维活动阶段性(一般)

识记:(1)准备阶段;(2)潜伏阶段;(3)顿悟阶段;(4)验证阶段。

理解:创造性思维各阶段的相互联系和结合。

第八章概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概念及其形成和影响逻辑推理的基本规律。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形成和掌握概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概念的含义(重点)

识记:(1)概念和表象的区别;(2)概念的层次性;(3)概念用词标志。

理解:(1)概念的外涵和内延;(2)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二)概念的分类(次重点)

识记:(1)单一概念和普遍概念;(2)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3)连言概念、选言概念和关系概念。

理解:日常概念的特点和科学概念,各种概念分类的依据。

(三)概念与判断、推理(一般)

识记:(1)判断的含义;(2)衡量判断真伪的标准;(3)推理的含义;

(4)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5)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理解:概念与判断推理的关系。

(四)推理及其影响因素(重点)

识记:推理的前提。

理解:(1)材料性质影响推理的过程;(2)推理前提的气氛对推理正确性的影响;

(3)个人的态度和偏见对推理的影响。

应用:进行正确推理。

(五)概念的形成(重点)

识记:(1)人工概念;(2)同实性扫描策略;(3)相继性扫描策略;

(4)保守性聚焦策略;(5)冒险性聚焦策略。

理解:影响概念改造的因素。

(六)概念的掌握(次重点)

识记:(1)概念掌握的含义;(2)概念形成和掌握的区别;

理解:(1)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掌握的作用;(2)变式运用与掌握概念;

(3)下定义与概念掌握;(4)形成概念体系对掌握概念的重要意义;

(5)运用概念和概念掌握。

应用:(1)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2)在教学实际中有效地把词语和感性材料结合起来。

第九章问题解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阶段以及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问题解决(次重点)

识记:(1)问题解决的含义;(2)一次性的解决问题;(3)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理解:(1)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特征;(2)“尝试错误”和顿悟的研究。

(二)问题解决的程序(重点)

识记:(1)问题解决程序研究的依据;

(2)问题解决过程是寻找系列以达到目标的过程;(3)操作过程的三种状态。

理解:搜索从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两条途径:一是启发式;二是规则式。(三)解决问题的基本阶段(重点)

识记:(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理解:(1)发现问题的条件;(2)明确问题中的“过滤式分析”和“综合性分析”;

(3)假设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4)假设提出所依赖的条件;

(5)问题解决四个阶段的重叠性。

应用:帮助学生发展正确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定势对解决问题的影响(重点)

识记:(1)定势的含义;(2)定势的形成。

理解:(1)利用定势的积极方面顺利解决问题;(2)防止定势的消极影响。

(五)功能固着对解决问题的影响(重点)

识记:(1)功能固着的含义;(2)功能固着的习得。

理解:(1)擅于识别物体的功能,从多方面选择和应用同一物体的功能解决问题。

应用:如何防止功能固着对解决问题的消极影响。

(六)知识、技能的迁移(重点)

识记:(1)知识迁移的含义;(2)知识迁移的种类。

理解:(1)利用正迁移的规律;(2)避免知识迁移的干扰。

第十章言语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言语和语言的概念、分类特点及个体言语获得与发展规律;正确认识阅读与写作的特点,在实际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语言和言语(重点)

识记:(1)语言;(2)言语。

理解:(1)语言和言语的关系;(2)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二)言语种类的特点(重点)

识记:(1)口头言语;(2)书面言语;(3)内部言语。

理解:(1)言语种类及特点;(2)言语各种类间的联系与区别。

应用: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合适的言语表达方式。

(三)脑功能一侧化(次重点)

识记:(1)参与言语活动的三种分析器;(2)大脑功能一侧化;(3)威尔尼克区;

(4)布洛卡区。

理解:(1)三种分析器组成及作用;

(2)大脑左半球语言功能定位及其对言语活动的影响。

应用:在实际中注意开发大脑左半球的语言能力。

(四)儿童言语发展趋势(重点)

识记:(1)前语言行为及特点;(2)短于阶段;(3)电报句阶段;(4)结构语言阶段。

理解:(1)儿童言语获得与发展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2)儿童言语获得发展趋势。

应用:根据言语发展趋势培养儿童言语感知表达能力。

(五)阅读过程模式(一般)

识记:(1)阅读;(2)朗读;(3)默读;(4)各模式主要观点。

理解:阅读过程模式各主要观点及各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应用:(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朗读、默读能力。(2)用合适的模式指导学生阅读。(六)阅读中言语感知与理解及其影响因素(一般)

识记:(1)词;(2)句子;(3)阅读动机;(4)阅读速度。

理解:(1)字词理解的原则;(2)影响句子、语义理解因素;(3)影响阅读因素。

应用:(1)在实际教学中按照理解顺序指导学生阅读;(2)给学生提供良好阅读环境,强化其阅读动机。

(七)写作能力发展趋势及培养(一般)

识记:(1)写作;(2)写作构成阶段;(3)写作发展趋势。

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写作特点。

应用:结合教学实际及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其写作能力。

第十一章能力、智力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能力、才能、天才、智力等基本概念,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以及能力的种类与结构,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熟悉比内智力量表和韦氏智力量表对

智商的计算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能力的概念(次重点)

识记:(1)能力的含义;(2)才能;(3)天才;(4)能力和智力;

(5)能力是个性特征。

理解:(1)能力和活动的联系;(2)能力是认知和操作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能力和知识技能(重点)

识记:(1)知识;(2)技能。

理解:(1)能力影响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2)知识和技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不能把能力和知识、技能等同。

应用:传授知识促进能力发展。

(三)能力的种类(重点)

识记:(1)一般能力;(2)特殊能力;(3)模仿能力;(4)创造能力;

(5)流体能力;(6)晶体能力;(7)认知能力;(8)操作能力。

理解:(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2)模仿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差异和关系;

(3)区分流土能力和晶体的意义;(4)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关系。

(四)能力的二因素说(重点)

识记:(1)G因素;(2)S因素。

理解:(1)二因素说的基本内容;(2)G因素能力高低是天才和白痴的指标;

(3)S因素的能力差异是个人的认识领域差异的表现。

(五)塞斯顿的群因素论(次重点)

识记:塞斯顿概括的七种基本因素。

理解:塞斯顿的群因素论与二因素论的差异。

(六)能力层次结构模式(次重点)

识记:艾森克人类能力层次模型。

理解:艾森克人类能力层次模型与斯皮尔曼的两因素理论。

(七)智力三维结构模型(重点)

识记:智力三维结构的三个维度包括:认知操作;内容;产品。

理解:(1)三个维度的关系;

(2)三个维度的结合可以得出180种组合,每一种组合代表一种智力因素。(八)超常儿童(次重点)

识记:(1)超常儿童的含义;(2)超产儿童的智商;(3)超常儿童的能力。

理解:(1)超常儿童的非智力因素;(2)超常儿童的生理素质。

(九)低常儿童(次重点)

识记:(1)低常儿童的含义;(2)超产儿童的智商;(3)智力落后的分类;

(4)智力落后的分布。

理解:(1)低常儿童的界定和鉴别;(2)依据智力落后的不同程度进行特殊教育。

应用:掌握低常儿童的特点,给以必要的教育。

(十)能力形成的遗传因素(次重点)

识记:遗传的含义。

理解:(1)身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2)遗传对能力发展的作用。

应用:正确对待遗传的作用发展能力。

(十一)能力形成的环境因素(次重点)

识记:(1)环境的含义;(2)产前环境的影响;(3)早期经验的影响。

理解:(1)能力形成与实践的关系;(2)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应用:重视环境对能力发展的作用。

(十二)斯坦福——比内智力测验(重点)

识记:(1)比率智商;(2)实际年龄;(3)智力年龄;(4)智力量表;

(5)信度和效度;(6)标准化。

理解:斯坦福——比内智力计算方法。

(十三)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重点)

识记:离差智商。

理解:(1)韦克斯勒的求离差智商的计算方法;

(2)韦克斯勒的智力测验与斯坦福——比内智力测验的异同。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指定教材:《认知心理》高玉祥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参考教材:《基础心理学》张述祖沈德立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包括能力层次比例、难易度比例、内容程度比例、题型、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等)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50%、"理解"为35%、"应用"为15%。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试验分析题、论述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

程序性知识包括:

a、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

b、思维技能和学习技能

c、发散技能和集合技能

d、特殊技能和一般技能

(二)填空题

图式是内化了的有关__________的一种知识结构。

(三)名词解释

符号—网络模型

(四)简答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和哪些方面的因素有关?

(五)实验分析题

分析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进行的内隐联想测验的设计和结果。

(六)论述题

信息加工理论在研究人的认知时强调哪些方面?

自考认知心理学试题01~07

认知心理学试题(01-07) 2001年认知心理学 一、单选 1.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研究是() A 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完成 B 由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 C 由艾宾浩斯完成 D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完成 2.按照特征整合理论() A特征登记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 B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特征登记和整合都需要注意 D特征登记和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3.早期的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A事件相关电位测量技术 B跨通道启动技术

C眼动记录技术 D双耳分听技术 4.大量研究表明,非追随耳中的信息能够加工到语义水平,这方面的证据支持A过滤器理论 B衰减作用理论 C晚期选择理论 D特征整合理论 5.自我参照效应支持 A多重存储模型 B加工水平途径 CTulving的(1972)的情节和语义记忆模型 D平行分布加工途径 6.从发展的角度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语义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程序性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 B语义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程序性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 C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语义记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 D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最先发展,接着是情节记忆,最好才是语义知识

二OO二年上半年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认知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 题1分分,共10分) 1.下面的四种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中,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的是( ) A.PET扫描技术B.fMRI技术C.ERP技术D.单细胞记录技术 2.在成分识别理论中,简单的三维形状被称作( ) A.模板B.原型C.局部特征D.几何离子 3.Welford将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 ) A.心理不应期B.负启动C.负启动反转D.返回抑制 4.右半球顶叶受损的视觉忽视病人,在划线测验中( ) A.只划左边的一半B.只划右边的一半 C.只划上边的一半D.只划下边的一半 5.Atkinson和Shiffrin的多重存储模型假定,短时记忆中的言语信息( ) A.以视觉形式编码B.以听觉形式编码 C.以语义形式编码D.以命题形式存储 6. 下面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 )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00471 认知心理 考点汇总

00471 认知心理考点汇总 考试题型:单选1×20、多选2×5、名词解释3×5、简答题6×6、论述题2×10。 第一章总论 认知心理的研究对象: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没有性格)。 *2. 认知心理的意义(可出简答或论述题):保证人和客观现实的联系,对教育领域的意义: 1)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学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 3)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 3. 认知心理的实质:人的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具有能动性。 5.个体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6.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时期: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 童年期(6~12 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5 岁);成年期(25~60 岁);老年期(60岁以后) *8.皮亚杰的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和运动—认识环境;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直觉思维阶段):表象和符号—认识环境;自我中心性;未获得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借助表象进行逻辑思维(比较、分类等),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克服自 我中心性,获得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小学4/5年级时。 *9.认知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确定学制、安排内容、选择方法;对学生理想和性格的培养。 1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构成。神经元分为感觉 (传入)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和运动(传出)神经元。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称为突触,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13.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顶叶—感觉运动中枢;额叶—言语中枢 15.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神经系统 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16.经典性条件反射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以语言、词汇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17. 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的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反应形式。 第二章注意(重点)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性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是: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4. 注意的选择性功能及其理论包括: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主动加工模型理论。 *5.注意的过滤器理论由布罗德本特1958年提出,其主要观点: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选择信息 按照“全”或“无”的原则;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物理性质;选择发生在早期。*5.注意的衰减器理论由特瑞斯曼(Treisman,1964)提出,其主要观点: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选择 信息按照衰减的方式;注意的选择不仅依赖刺激的物理特点,也依赖高级分 析水平的状态(上下文、语义联系、期望等);选择发生在早期。 *7.主动加工理论代表人物:Deutsch(多伊奇)Norman(诺尔曼)。该理论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因而也 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其主要观点是所有信息都可以被知觉加工,选择发生 在后期反应阶段;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重要性。 9.定向反射: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引起有机体有关器官朝向刺激物,以便有效应对变化环境的反应过程。 10.产生注意的最高生理部位是大脑皮层,与注意最为相关的大脑皮层是:额叶。 11.注意的种类有: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付出意志努力);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

认知心理学重点

一、基本概念 1.问题解决: 2. Greeno区分出哪些重要的问题类型?()(多选) A 演绎推理问题 B 归纳结构问题 C 排列问题 D 操作问题 E 转换问题 3.下列学习中,复杂程度最高的是()。 A 原理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 C言语联想学习 D概念学习 二、问题解决的特征 1.Anderson(1980)提出关于问题解决的3个基本特征:目的的指向性、()、认知操作。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1.从大的范围来说,问题解决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多选) A 问题表征 B 选择算子 C 应用算子 D 转换问题空间 E 评价当前状态 2.问题表征是() A问题的语言表述B问题在脑中呈现的方式C问题条件的呈现D问题目标的呈现3.当要求人用火柴、盒子和图钉将蜡烛附在墙上,如果将一个空盒子呈现给被试,其结果就会优于呈现盛着东西如图钉的盒子,因为两种情况下的()不同。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1.下列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表述,正确的是()(多选) A算法策略通常可以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比较费时费力。 B启发式策略不一定能保证问题解决 C算法策略通常优于启发式策略 D爬山法是一种算法策略。 2.人们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这是()。 A手段——目的分析B理想搜索C爬山法D算法式 3.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 A算法B手段——目的分析C逆向搜索D爬山法 4.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采取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策略,称作()。 A逆向搜索法B爬山法C手段——目的分析D算法式 5.在问题解决中,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是()。A算法B逆向搜索法C手段——目的分析D爬山法 五、综合题 1.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什么是问题与问题解决,并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第六章长时记忆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长时记忆的类型。 2、能对相关的几种模型进行简要评述。 二、主要内容分解及试题(知识点、考察层次、考题) (一)、长时记忆的分类 1、(1)、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识记和理解和综合)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胬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强调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指的是 A.教育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可将实验法分为 A.自然实验法和教育心理实验法 B.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C.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D.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3.被世人公认为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梦的解析》 B.《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C.《精神分析引论》 D.《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4.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随意机能的发展 B.个性的形成 C.社会文化历史制药性的发展 D.抽象一概括机能的发展 5.遗传学之父”是 A.斯波丁 B.孟德尔 C.高尔顿 D.格塞尔 6.在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上,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皮亚杰总结出有6种观点,其中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学派是 A.联想主义心理学 B.桑代克 C.皮亚杰 D.格式塔学派 7.婴幼儿的主导活动是 A.吸吮 B.睡眠

C.游戏 D.学习 8.婴幼儿怕黑、怕狼、怕坏人等,属于 A.本能的恐惧 B.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C.怕生 D.预测性恐惧 9.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突出特点为经常大声哭闹,容易烦躁和发怒,爱发脾气,不容易接受爱抚,这类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属于 A.容易型 B.困难型 C.延缓型 D.狂躁型 10.学生对学习所做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指的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态度 D.学习情感 11.以下关于小学生注意广度发展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B.随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C.存在性别差异 D.男生的注意广度优于女生 12.研究发现,性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是在 A.小学六年级 B.初中一年级 C.初中二年级 D.初中三年级 13.美国心理学家派瑞通过对青少年思维过程的研究,提出青少年思维发展要经过 四个阶段才能逐渐成熟。其中思维特点表现出认为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表明学生思维发展处于

2020年1月广东省自考00471认知心理试题和答案

202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认知心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7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认知心理是人的复杂心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以下属于认知低级形式的是 A.知觉 B.想象 C.记忆 D.注意 2.儿童看着大人将细高杯子的水倒到短粗杯子中,认为水变少了,此时,他处在让?皮阿杰所说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后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具有传导作用的神经系统是 A.运动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 C.周围神经系统 D.外部神经系统 4.刺激在先,应答行为在后,强化物是与刺激物相结合,使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的反射称为 A.无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工具性条件反射 D.经典性条件反射 5.在人的认知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的能力称为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流体能力 D.晶体能力 6.感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韦伯 B.缪勒 C.塞斯顿 D.艾森克 7.超常儿童的智商不低于 ... A.100 B.110 C.130 D.140 8.斯坦福一比内量表计算智商的公式是 A. B. C.IQ=100+15Z D. 9.大量的信息都需要收藏在长时记忆中,其往往是以方式进行的。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感觉编码 10.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诗歌与散文的识记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诗歌比散文识记时间短,再现的数量多,这一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是 A.目的任务 B.材料的性质 C.从不同的感觉道得到的材料 D.材料的组织形式 11.伴随着动作或行动进行的思维是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客观动作思维 12.在积累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头脑中酝酿如何解决问题的阶段是创造性思维的 A.准备阶段 B.验证阶段 C.顿悟阶段 D.潜伏阶段 1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互制约成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一致性 D.以上都不对 14.日常生活概念和科学概念划分的分类标准是 A.表示的性质 B.反映的属性之间的关系 C.形成的途径 D.属性数量 15.人们对大小相同的字母要比对大小不同的字母知觉的范围大,这是指注意范围受影响。 A.知觉对象的特点 B.采用的方法 C.活动任务 D.知识经验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 学生接受知识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就是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东西构造出一 个内在的结构或图式,用以吸收、接纳和解释新信息,来思考和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合作的 社会性背景下完成任务时,学生会对所运用的心理策略进行明确或不明确的模仿、证明和辩论。因此,情绪、动机、个性等心理要素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任何学习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或实际的有意义的背景相联系的,它包括学习者原有经验、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及生活环境、课堂中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等,这些因素特别是社会 性作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会受到不同途径影响。 教学是一个依赖于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而不断累积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要受他们在特定 情境下所激活的经验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使教学在开始时能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然后帮助他们建构和联结新信息。 3?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 挑战性认知任务是指那些稍微超出学生能力,但在专家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即处在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不匹配状态。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不仅应该 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儿童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主张教师要重视学生 “学习的最佳期限”,不应盲目拔高和迟滞,以免错过“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向学生 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使得学生可以借助支架来参与问题解决并获得意义上的理解,从而确保教学获得最大效益。这条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者地位,要求教师在进行教 学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并认为教学内容或任务应该给学生 造成积极的认知冲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 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适当水平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 作用的社会性关系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智能发展提 供了必要的信息和支持。这种支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支架,学生可以借助支架建构出一个稳 定的理解,最终独立地完成任务。 维果斯基用预期法,来解释相互作用情境下学习的机制。在沟通中,成人预期儿童会了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 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P2 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 告这些感觉。p4 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由两部分组成;p9 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P12 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P12 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13 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 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P13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 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P14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 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P14 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P14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 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P14 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 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自考认知心理真题

浙江省2008年4月自考认知心理真题 课程代码:0047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皮亚杰认为2~7岁的儿童属于( ) A.感觉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产生心理的器官是( ) A.神经元 B.人脑 C.灵魂 D.神经系统 3.依据任务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程度叫注意的( ) A.分配 B.稳定性 C.分心 D.起伏 4.在众多事物中选择人要反映的对象,这是指注意的( ) A.广度 B.指向性 C.集中性 D.意识性 5.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这是属于( ) A.感觉 B.再认 C.表象 D.知觉 6.提出“感觉特殊能说”的是( ) A.韦伯 B.斯蒂文斯 C.华生 D.缪勒 7.将对象从背景中挑选出来,这是指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8.立体与距离知觉又统称为( ) A.空间知觉 B.三维知觉 C.深度知觉 D.运动知觉 9.用信息加工的语言来说,识记就是( ) A.编码 B.接受 C.贮存 D.提取 10.人脑对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已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这是( ) A.回忆 B.再认 C.联想 D.追忆 11.去过天安门广场,之后还能在头脑中浮现出天安门城楼的形象,这是指( ) A.粘合表象 B.运动表象 1

C.记忆表象 D.想象表象 12.鲁迅笔下的“阿Q”的形象是属于(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一般想象 13.沿着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是( ) A.动作思维 B.聚合思维 C.发散思维 D.具体思维 14.“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是指创造性思维活动的( ) A.准备阶段 B.潜伏阶段 C.顿悟阶段 D.验证阶段 15.发生问题的刺激模式称为( ) A.外界环境 B.问题情境 C.问题空间 D.目标状态 16.触类旁通指的是解决问题中的( ) A.下定义 B.概括 C.定势 D.迁移 17.解决问题的最佳动机水平是( ) A.弱 B.中强 C.很强 D.超强 18.按照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为科学概念与( ) A.单一概念 B.普遍概念 C.日常概念 D.选言概念 19.首次在1920年用实验方法对概念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 A.冯德 B.赫尔 C.比奈 D.斯金纳 20.以下属于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是( ) A.语言表达能力 B.视知觉广度 C.观察细致程度 D.写作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属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 A.感觉 B.性格 C.记忆 D.思维 E.想象 22.随意后注意是指( ) A.自然而然的 B.有目的的 C.需要意志努力 D.不需要意志努力 E.随心所欲 2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引言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心理学的一门入门课,在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普通心理学的课程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看,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达到心理发展的高级水平,体现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征,具有典型性。但是,普通心理学并不研究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会生活顿域中的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而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如有关感受性的测量和各种感知觉的机制,学习与记忆的形式和过程,思维的各种操作,言语的知觉和理解以及能力的测量、人格的结构等。这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适用于人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活动领域。可以说,普通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来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 普通心理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之所以能作为一种范式而影响到心理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取向,就在于它精密、科学、巧妙的实验设计。而这些正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没有任何前期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本课程的教学有其特殊性。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 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普通心理学主要培养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和积极心态。

最新7月浙江自考认知心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认知心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7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的认知来源于( ) A.客观现实 B.自然环境 C.人的头脑 D.理性思维 2.我们聚精会神读书时,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这是由于神经系统活动的( ) A.兴奋 B.抑制 C.正诱导 D.负诱导 3.当我们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时,我们就会自觉地把注意集中在外语学习中,遇到困难也能够通过意 志努力进行克服,这体现的是( ) 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4.在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听老师讲课,一会儿看书,一会儿记笔记,一会儿思考老师的问题,但始终跟随 着老师的思维,这是( ) A.注意分配性的表现 B.注意选择性的表现 C.注意稳定性的表现 D.注意起伏性的表现 5.注意衰减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 ) A.布罗德本特 B.德尤奇 C.克莱曼 D.特瑞斯曼 6.100克物体只有增加3克才能觉察出它重量的变化,能觉察出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 ( )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阈限 7.从暗处走向光亮较强的明处,最初一瞬间觉得眼花,看不见东西,但过一小会儿就可以恢复正常了,这 种现象称为( ) A.明适应 B.暗适应 C.光适应 D.黑适应 8.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或把知觉对象归为某一 类,这种知觉特征称为( )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理解性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复习课程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认知心理概述 一、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 1、认知心理的范围 认知心理是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诸多心理综合。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关于事物的表现认识,属于认知的低级形式;记忆为想象和思维提供知识、经验,使其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们是认知的高级形式。注意贯穿在各个认知过程之中,保证它们有成效地进行活动。认知的高级形式依于认知的低级形式,它又反过来调节和影响着低级形式。 2、认知心理的意义①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②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③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 二、认知心理的实质 1、人的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客观世界的事物不断地影响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并通过人脑,产生诸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2、认知的能动性人反映客观现实,是通过实践活动在主客观联系中进行反映,是 客观的东西通过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的折射,并以此去改造现实,这就是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和主观性。 人的心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 三、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 个性倾向性的特征:积极性、选择性。其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 这些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程度的积极性组织自己的行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 观现实进行反应。 四、认知心理的意识性 人的心理\意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只有结合人的行为,才能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人的认知包含 意识成分,也有的没有被意识而存在着。 五、个体认知发展 1、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认知心理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有一个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其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阶段性是指年龄阶段,它是从许多具体的、个别儿童认知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本质的东西。 连续性是指个体从出世时起是一个矛盾统一、由量变到质变,由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过渡到较为成熟的下一阶段。 2、认知阶段的划分 乳儿期(出生到一周岁)婴儿期(一岁到三岁)幼儿期或学前期(三岁到六七岁)童年期或学前期(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十四岁到十七八岁) 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①感觉运动阶段(出生—2岁)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7岁以上) 3、认知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对确定学制,安排教育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教学方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二、脑的结构脑是由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的复杂连接构成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的高级部位。周围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43对神经构成的,它包括着大量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具有传导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三、脑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同一时间内,大脑只有某些区域的神经细胞处在积极活动状态;而另一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知识点)(DOC)409

一、单选题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D 2“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C 3“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答案:A 4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D 5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C 6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D 7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答案:A 8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答案:A 9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博奕性聚焦 D.继时性扫描 答案:A 10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 A. 3 B. 4-5 C. 7±2 D. 9-20 答案:C 11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A 12 根据(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C 13根据(),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B 14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负责识别一个模式(如字母)的是 A.特征鬼 B.映像鬼 C.决策鬼 D.认知鬼 答案:D 15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第四层为 A.特征鬼 B.认知鬼 C.决策鬼 D.图像鬼 答案:C 16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双重模型由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Atkinson和Juola B.Sternberg C.Hamilton D.WiC.kelgren 答案:A 17减法反应时实验是由心理学家( )最先设计出来的研究范式。 A.唐德斯(Donders) B.斯滕伯格(Sternberg) C.波斯纳(Posner) D.汉密尔顿(Hamilton) 答案:A 18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这种启发式策略叫做 A.逆向工作 B.简化计划 C.手段-目的分析 D.算法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1.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学者是【】A.斯金纳B.皮亚杰C.冯特D.比内 2.根据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属于【】A.前运算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 C.感觉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注意的基本特点是【】 A.间接性和概括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C.起伏性和转移性D.直观性和概括性 4.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B.反射和抑制C.兴奋和抑制D.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A.对比 B.后像C.分配 D.适应 6.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这种现象是【】 A.似动 B.真动C.诱发运动D.想象运动 7.根据视觉三色学说,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感色装置分别接受【】 A.黄、蓝、紫B.红、绿、蓝C.黑、白、灰D.黄、绿、蓝 8.一种记忆的特点是: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容量为7±2组块,该种记忆是【】 A.瞬时记忆B.长时记忆C.短时记忆D.感觉登记 9.后学习材料对于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C.正向抑制D.负向抑制 10.把一些不曾关联的事物的属性、部分、特性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该种想象方式是【】A.典型化B.夸张C.拟人化D.粘合 11.瞬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的基本条件是【】 A.注意 B.编码C.复述 D.提取 12.在接触感性材料时,不以论证的形式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是【】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C.发散思维D.具体思维 13.提出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B.苛勒C.西蒙D.赫尔 14.听觉的适宜刺激的频率范围是【】 A.16-20000HZ B.20-5000HZ C.200-20000HZ D.16-20000HZ 15.决定声音音色的是声波的【】 A.频率B.振幅C.波形D.响度 16.智力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很快,显著地超过同龄儿童的水平,其智商在【】 A.80以上B.100以上C.120以上D.140以上 17.关于能力结构的二因素论的提出者是【】 A.卡特尔B.艾森克C.斯皮尔曼D.加德纳 18.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 A.外延 B.范围C.内涵 D.广度

自考认知心理学历年简答题集合

1.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P12 a)答: 1..脑损伤病人研究;2..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3..磁共振成像(MRI);4.. 事件相关电位(ERP)(时间分辨率高);5..单细胞记录技术:是一种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 的技术。 2.什么样的生物学证据能够支持区别性特征模型?2P28 a)答:1…区别性特征:将一个刺激同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 b)2…区别性特征模型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与心理学实验数据一致,也得到了一些生物学研究证 据的支持。 c)例如:诺贝尔奖得主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把微电极插入麻醉动物视皮层的一系列 神经元中。然后,直接在每个动物的眼前呈现简单的视觉刺激,如垂直的光栅。结果显示, 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得特别强烈。这样,某一个神经元可能对一个垂直的 光栅有强烈的反应,而距离非常近的另一个神经元,则可能对偏离垂直方向10o的光栅有最 强的反应。一小块视皮层可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神经元,其中一些对垂直的线条作出特别的 响应,另一些对水平的线条作出特别的响应,还有一些则对特异性的斜线条作出特别的响应。 视觉系统似乎包含了一些专门的特征觉察器,它们帮助我们对字母和简单模式的某些特征作 出识别。 3.什么样的证据能够证明,过去经验能够帮助人们识别物体?2P34 a)答:1..Schacter和他的同事(1991)证明,与物体有关的过去经验的确能够帮助人们识别 物体。 b) 2..这些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三维物体的图画。其中一些物体称作可能图形,从结构上看,这些 图形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存在。而另一些物体称作不可能图形,它们包含结构上的违反,在三 维空间中不可能存在。实验并不要求被试记住这些图形。相反,只是要求被试判断图形主要 是面向右侧还是主要面向左侧。后来,研究者将这些图形和他们先前没有看过的新图形,一 起呈现给被试,并要求被试判断每个图形是否真地存在于三维空间,或者是否是一个不可能 的图形。 c) 3..结果显示,对于可能图形来说,同先前没有出现过的新图形相比,被试对先前出现过的图 形,判断得更快。然而,对于不可能图形来说,新图形和旧图形判断的潜伏期没有差异。这 些结果在后来的一些研究中得到了重复。 d) 4..Schacter和他的同事们所进行的上述研究提示,我们能够存储可能图形的结构,因此, 过去经验促进了相对快的、自上而下的过程。然而,由于我们的知觉系统不能对不可能图形 作出一致的解释,所以,我们不能存储不可能图形的结构。这样,在识别不可能图形时,看 不到自上而下的过去经验的作用。 4.4Neill(1977)的负启动实验是如何进行的?有何发现?他是如何解释的?4P74 a)答:1..实验过程:Neill(1977)使用Stroop色词任务的变式,进行实验,因为首次关注选 择注意过程一旦完成之后,无关信息的命运问题,该研究被看成是开拓性的。实验:Neill 创设并比较了两种条件。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匹配。如 被试先看到用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意义为“绿”),紧接着看到用绿色墨水印刷的“BLUE” (意义为“蓝”)。另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并不匹配。 Neill所感兴趣的是前一种条件。后一种条件实际上只是充当基线。Neill要求被试命名 Stroop刺激词的印刷颜色。 b) 2..发现:他发现,前一种条件下,被试的颜色命名显得特别困难。Neill认为,一定是起干 扰作用的Stroop刺激词的意义,如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一词的意义“绿”,受到了抑 制。其逻辑是,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如“绿”)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如后来的刺激“BLUE” 正是用绿色墨水印刷的,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色进行命名,要相对困难。Tipper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方式差异 与教育 (三).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1.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认知风格,是个体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2.学生的认知方式多样,认知类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不同的个体,不同的问题情境可能适合不同的认知类型。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具有场独立认知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认知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 另外,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偏好。场独立性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反之,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因为他们需要教师提供外来结构,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与讲解 冲动型的学生对问题反应较快,但错误较多;慎思型的学生则反应较慢而错误较少。 场独立型学生不因外界的干扰而对学习产生干扰;场依赖型学生因外界刺激而对学习产生干扰。 对场独立性的研究对重视个别差异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意义。场独立型的学生,较少接受与人有关的社会讯息,喜欢独立思考,适合学习自然学科;个性偏于理性。 场依赖型的学生较轻易接受与人有关的社会讯息,对社会学科有较大兴趣;个性偏于感性。 (2)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而冲动型学习者则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末对问题作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但并非所有反应快的学生都属于冲动型,有的可能是由于对任务很熟悉,或者是思维很敏捷的缘故。 研究发现,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相比,表现出具有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策略,更多地提出不同假设。而且沉思型学生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此起冲动型学生,更能抗拒诱惑。此外,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的差别还在于,沉思型学生往往更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而冲动型学生则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