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及要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及要点

综述一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十九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大的国家,为了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扩大商品市场,它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也成为它的目标之一。它的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殖民者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从中获取巨额收入,但却给中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深重灾难,中国人民强烈反对鸦片贸易,清政府实行禁鸦片措施,涌现出了林则徐等禁烟英雄。英国针对中国禁烟,同时也为了缓解国内危机,决定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最终一清政政府的失败告终。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①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从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社会矛盾变化。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任务。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时期。③革命任务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

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4思想领域变化。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鸦片战争后,少数先进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战争的惨败刺激了少数官吏和知识分子及爱国、开明的有识去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了《四洲志》,后来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后来又有人士提出科技、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主张,具有重要思想启蒙作用。因此,可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错综复杂,在这些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在一起,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2社会性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由于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和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近代中国尽管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独立国家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它与殖民地尚有区别,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已经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了。○3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跟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使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三、如何理解近现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极其相互联系?

答: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在这些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中,并对中国的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2.这两对矛盾也决定了我们近代主要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决定中国近代的两大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个任务。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3.这两大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科技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他们控制中国经济,压迫人民的的局面,推翻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达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从而改善人民生活,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幸福。

补充题

一、为何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半殖民地

西方目的旨在变中国为其殖民地,而实际结果却因中国人民顽强、持久抵抗,帝国主义国家见矛盾无法协调,于是才有此特殊形态。

2、半封建的中国(此前为封建社会)

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复完整的存在。西方大量倾销商品,促进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客观上促进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破产的农民与手工业者成为产业工人后备军。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

3、半殖民地半封建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封建势力衰败与勾结,成为其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为中国走向世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以产生并有所发展,在社会中也起一定作用,但在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软弱。且与资本——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有联系。

○5资本——帝国主义争夺与间接统治、中国地域大、地方农业经济依然广泛存在,各地发展不平衡,割据势力存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与纵容,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日益贫困化以至大量破产,生活艰难,毫无政治权利。

二、如何认识殖民主义?

1、存在的错误观点:颂扬殖民主义。

2、正确认识,理性把握殖民主义。

目的:殖民主义旨在追求利益而非发展。

内涵:原始资本积累与野蛮掠夺;自由竞争时期与自由贸易;垄断时期与资本输出。

作用:殖民主义使殖民地成为其俯庸而非促使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其竞争对手。

事例:香港的特例与特殊环境,而其他地区如在非洲的殖民地国家许多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并没有真正实现(近)现代化。

对殖民主义的客观历史作用不宜评价过高。

第一章

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军事侵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屠杀中国人民。在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蹂躏下,中国几乎已经没有独立的领土主权可言。勒索赔款,抢掠财富。造成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化和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摧残文明,令人发指。对中国文明进行了野蛮的践踏。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外国公馆常驻北京,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海关。把中国掌权者变为自己的在华代理人。镇压中国人

民的反抗,血腥屠杀中国起义人民。各自扶植,收买代理人。造成混战,使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经济掠夺:赔款和关税,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作中国的经济命脉。政治借款。使得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强迫中国人民抛弃中国传统礼俗。

2、如何认识?

总之,这一系列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一系列侵略客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少数有识之士萌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历史表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既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未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因此对其客观历史作用不可估价过高。

二、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1、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2、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简单回答:

○1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2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强不屈、英勇斗争的精神,

○3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4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三、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失败原因

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懂御敌之策。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以后可能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常常镇压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妥协的大臣反而受到重用。中法战争后期清军大败法军,可是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加紧妥协求和活动,并签定不平等条约。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大小官员考虑的头等大事不是如何抵抗外敌而是给皇太后送什么礼物。日军攻陷大连之日皇帝大臣不问国事。清政府还下令不许接济台湾军民的浴血奋战。甲午中日战争最后只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的战争也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

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虽然中国在总兵力上占优势,但在局部战役,战场上并不占优势,加上双方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相差悬殊,中国军队的综合实力,战斗能力远远低于英国,这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简单回答:

○1客观原因:主要是侵略势力过于强大。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落后就要挨打。○2主观原因:统治集团昏庸腐败、阶级的局限性与没有先进的思想理论、没有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明确领导方针。缺乏坚定不移的积极主动取胜的战争意志和准备。

2、教训

○1落后就要挨打。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使得对我国丰饶物产垂涎已久的外国侵略者有可趁之机。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决定因素。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2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落后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镇压人民群众的动员。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才成为不可避免的了。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3这告诉我们统治阶级没有先进的思想理论,没有科学的世界观指导,缺乏坚定不移的意志,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领导方针来领导革命胜利。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补充题

一、民族意识的觉醒

1、地主阶级志士的“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魏源:代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筹漕篇》等有关经济问题的文章。撰《圣武记》欲藉此书激励清朝统治者振兴武备,抵御外来侵略;后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我国近代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专著——《海国图志》。○2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发出的向西方学习的呼声。此书出版后,“风行海内”,并很快传入日本,不仅对以后我国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有某些启蒙作用,而且也对日本的维新运动发生了一定影响。

2、早期维新派的危机意识

○1代表人物: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上承鸦片战争以来林则除、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下启戊戌时期康有为等人的变法维新思想,是十九世纪后期中国思想史上层有代表性的思潮之一。这个思潮的主要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陈炽、马建忠、郑观应等。○2主要思想:他们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是也接触了一些西学知识,提出了进行社会方面和文化方面的改革要求。他们在政治上并不想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根本,但是在经济上则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反映出当时正在形成中而又极其微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3、维新派与救亡图存

○1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局势。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刺激下,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声。○2康有为与“保国会”。○3他们联合了一批爱国士大夫,于1895年5月向光绪皇帝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主张变法图强。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此后,维新派积极开展变法的理论宣传和组织活动。他们的改革要求很快就转变成为实际的政治运动——变法维新运动。○4严复的《救亡决论》的“救亡”呐喊、《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4、孙中山与“振兴中华”

○1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其最初所设想的救国道路仍是“欲以和平手段,渐进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其最要者,则在改行立宪政体,以代专制及腐败的政治” 。○21894年他上书李鸿章,并北上天津求见,末果。在“上书当道,游说公卿”的活动碰壁之后,“于是怃然长叹,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3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在战争中节节败退,孙在檀香山爱国华侨中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41905年同盟会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出版了机关刊物《民报》较广泛地宣传了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并和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所宣传的改良思想展开了激烈思想论战,对民主革命运动发展起了思想动员作用。

第二章

一、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失败原因、教训、局限性?

1、意义

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同时,导致国家权力下移地方督抚权力强化,离心倾向加强,满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在其影响下,各地各民族民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同时,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汉族地主武装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势力得以发展,满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2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3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后期的<<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使其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点;○4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产生和中国早期的现代化。○5它给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供了反清正面经验和因争权夺利而分裂的负面教训。;○6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同时与外国军队及外国军官组织和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英勇斗争,给他们应得的教训。○7最后,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失败原因

○1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2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宗教消极影响严重;○3由于小农经济地位的局限,农民阶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在战争环境里,<<天朝田亩制度>>明显有一定空想性,而<<资政新篇>>在当时也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4农民阶级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导致思想蜕化,争权夺力,自相残杀,1853年定都天京以后,领导集团进取心减退,封建思想滋长,甚至酿成"天京事变"○5太平天国领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未能把西方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

3、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2但它本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局限性

○1农民阶级非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2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宗教消极影响严重。○3纲领的局限性与决策失误。○4自身封建化与日益腐败。○5思想蜕化,争权夺利,自相残杀。○6对西方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二、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与教训

1、“洋务”由“夷务”转化而来,明清之际,把来华外国人称为夷人,后又把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事情称为夷务,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天津条约》规定公文不得使用“夷”字,从此,“夷务”被“洋务”代替。“洋务”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务,如外交、通商、传教、引进机器生产和学习先进技术等。中国大陆使用“洋务运动”一词,而在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和美国习惯称为“自强运动”。

主要人物:恭亲王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2、性质:内忧外患双重打击下的清朝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天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教腐朽的权贵势力,被视为“心腹之患”。中央权力下移,以曾、李为首的地方洋务官僚(地主阶级改革派)掌握了部分地方实权,从而能够倡导和兴办洋务事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等。

两次鸦片战争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西巨大差距,西方船坚炮利,主张学习以自强。

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兴办洋务事业主观上有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其统治的目的。

4、失败原因

A、资本——帝国主义的破坏,不愿意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B、国内顽固派的反对与阻扰。

C、指导

思想的局限性。D、洋务运动只注重器物层面的变革,而不改革封建政治制度。E、洋务派官僚的封

建性、依赖性与腐朽性。

3、历史作用

A、对西方侵略既有一定抵制也有妥协,没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

B、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亦称近代化)的进程,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作用,但

也有阻碍作用,如垄断。C、强烈地冲击了封建文化思想观念,如重农抑商,打开了学习西方的缺口

和渠道,开创了近代教育。D、但它本质上仍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其在中国

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A、它是中国近代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一

系列改革措施,试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B、它又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如通过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维新运动也是一次新文化运动。随着西学传播与影响,在文化界出现了“小说界革命”

等革新运动,他们藉此推动变法,宣传维新,促进了近代文化发展,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D、维新运动是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政治改革运动。甲午惨败,先进人士认识到中国不仅在器物上不如西方,更在精神与制度上不如西方,提出改革政治体制,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初步尝试。

2、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A、客观上当时中国社会守旧势力强大,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其本身

又大多是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B、主观上在于:第一,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只希望通过自上而下改革,逐步实现君主立宪。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敌视人民群众。当守旧派进攻时,只能寄希望于袁世凯,而非广大人民群众。第三,没有触及土地问题。第四,急而求全,急于求成策略失误。第五,维新派缺少政治经验,对变法的困难和阻力缺乏预见性,将变法看得过于简单,仅凭一腔热血和勇气行事。

而光绪帝勇有余而谋不足。第六,思想上视孔子为维新变法的祖师爷。

3、经验教训

戊戌维新的失败,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根本行不通,只有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

补充题

一、《天朝田亩制度》

1、基本内容

以土地为中心,涵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全国土地依亩产高低划分为九等,凡十六岁以上男女可均分一份数量相等土地。同时,规定生产与分配均以农村政权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二十五户为一“两”。生产所得,“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圣库。”旨在“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建立人间天堂。

2、历史评价

所提平分土地及生活资料方案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了农民渴望获得土地,要求摆脱地主阶级压迫和追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强烈愿望。但其内容有很大空想性。视野狭隘,企图将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水平上,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同时,希望在生产力落后社会财富仍未十分充裕的条件下实行公有公享和分配、消费的绝对平均化,违反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脱离了实际。

这说明: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阶级是难以提出科学的社会发展目标的。

二、《资政新篇》

1、1859年,洪仁玕 (1822~1864) 从香港来到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就任不久,就提出其改革纲领──《资政新篇》。

2、基本内容

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 主张向西方学习。经济方面: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承认并发展私有制,允许富人请人雇工。政治方面:“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还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思想文化方面: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创建新式学校,废除八股,革除“夷夏之防”。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洪秀全对其中绝大部分内容表示赞同。

3、历史评价

顺应了在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但是,此一方案明显超越了农民战争的范畴和实际,

并非其直接产物,也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未能在天朝内部得到广泛响应和具体实施。尽管如此,其思想是太平天国后期政治思想发展的新趋势,为后来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开了先河。

三、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变

法共进行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2、具体内容:光绪帝发布的新政诏令有一百多道,其主要内容有:在经济方面,保护、鼓励和发展工

商业。在政治方面,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允许上书言事。在文化教育方面,改科举,废八股,创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等。在军事方面,裁汰旧式绿营兵,训练新式新军。

3、维新是综合性的制度变革,旨在促进资本主义工商实业的发展,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

文化制度,逐步改造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体制。

四、顽固派、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思想理论斗争

封建守旧势力激烈反对。以徐桐、刚毅为首的顽固派和以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共同攻击维新变法。前者拒绝变法,后者也指责维新思想是“异端”、“邪说”,维新派是“名教罪人”、“士人败类”。 1898年张撰《劝学篇》,重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调,反对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1要不要变法。守旧派:“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封建伦理纲常不可变。

维新派:“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无时不变,无事不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君末民本说。帝王为窃国贼。民可举君,也可废君。○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展开。守旧派:反对西学,斥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则坚持封建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是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维新派: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牢笼天下”,愚民政策。倡导民智,“民智者,富强之原”,“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反对牛体马用。

c.论战的意义

为回击封建守旧势力的进攻,维新派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亟变法、兴民权、设议院、废八股等变法主张,明确要求变革封建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维新派虽主张保留君主,但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输入中国,在根本上动摇了“中学为体”的原则。

五、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和历史启示

早期探索虽历经千辛万苦,在黑暗中摸索,最终归于失败,但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为后来中国人的选择提供了历史启示:○1历史表明:农民阶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其自身的局限性进而引导革命走向胜利。○2洋务派官僚仅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决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3而新兴资产阶级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4结论:中国的出路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在先进思想理论指导下,首先通过人民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然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第三章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具体内容?

1、必要性

革命派认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才能取得民族独立,抵御外国侵略,因此革命是紧迫的,必要的。

2、正义性

革命派认为,革命是一种爱国之举,虽有一定牺牲但可以推翻清政府,使人民免受压迫,剥削,由此可见革命具有正义性。

3、进步性

革命派主张用民主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专制,认为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具有进步性。进行社会革命,变革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更是一大进步。而因此辛亥革命具有进步性。

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要不要:

a.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种族革命”)

b.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政治革命”)

c. 改善民生,实行社会革命(“社会革命”)

二、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是,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三、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2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与他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需要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2、经验教训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对于他们的缺点,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与前人的。

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陆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或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朋友,不是偶然的。

补充题

一、略述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继任临时大总统,任命亲信内阁,实行独裁专制。

1、在政治上推行独裁专制

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

1913年3月20日暗杀宋教仁,免革命党人的都督职位。

1913年4月26日,以全部盐税收入为抵押,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非法签定一项2500

万英镑的所谓“善后大借款”。1915年5月“西原借款”前后1.45亿日元。

1913年10月强迫国会选举袁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1914年1月解散国会,5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炮制《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后《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不仅使袁可做终身总统,且可传之子孙。

1915年12月12日接受帝位申令。13日接受百官朝贺。31日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因遭举国反对,到1916年3月23日只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消。

2、在经济上维护特权利益

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兼并土地,征收各种苛捐杂税。

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工矿业等。

3、在思想文化上推行尊孔复古

1913年6月《通令尊从孔圣文》。

后又命令全国恢复祀孔、祭孔、恢复跪拜礼节,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

一些清朝遗老遗少、保守分子纷纷组织孔教会、孔道会、尊孔会等尊孔复古团体。

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甚至主张将孔教定为“国教”。

二、孙中山的不断奋斗

1、发展实业。

2、武装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3、政党建设:中华革命党。

4、理论建设:《实业计划》。

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旧民主主义革命已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帝国主义不允许,破坏与绞杀革命。

2、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内部分裂。

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软弱,发展不充分。

4、其失败为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无法救中国,也为后来中国人进行新的探索,谋求中国新的出路,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b.主要内容:

国体: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政体:内阁制,实行三权分立。

国民权利:平等、自由,享有参政权。

废除专制制度,确认共和制度。

五、清末“新政”

1901年到1905年间。主要内容有:

第一,筹饷练兵。编练“新军” 。1901年令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和筹建武备学堂、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设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第三,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1901年令设大学堂。1902年颁学堂章程。1905年废科举,设立学部。第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设巡警部和设学部。

“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但却适得其反,加重人民负担,加剧了各方矛盾。

但清末“新政”在政治上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机构,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文化教育上允许学习和传播西学,在军事上采用西方近代建军理论和原则,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资本的发展,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六、预备立宪

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清廷逐渐倾向于民主立宪。

1905年7月清廷应端方等大臣奏请,效仿日本明治维新时所行之事,派出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使西方各国考察宪政。五大臣先后前往美、德、法等10多个国家,详细调查了中国实行立宪的可能性。五大臣回国后,大力推崇立宪政体,正式提出立宪方案。

1906年8月28日清政府特召开御前会议,通过了实际由梁起草的《考察各国宪政报告》,但削弱皇权的政策被删除。9月1日,清廷下诏宣布预备立宪,声称数年后查看民智,再定实行年限。 11月6日,清政府宣布改革官制制度,成立一个中央新官制,凑成了一个类似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内阁管理行政,大理院管理司法审判,资政院管立法。但军机处仍为行政总汇,总司国事。而在新成立的政治机构中,满族官僚大大增加,使整个内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族内阁”。

清政府的仿行立宪让希望改革的汉族官僚和立宪派人士深感失望,加速其崩溃。

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1、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实行“奖励实业”、振兴工商的措施给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某些有利条件。

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设厂、举办铁路轮船和发展工商业,遂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

这表现在纺织、采矿、机器制造、交运输等方面。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采矿业以煤炭为主,钢铁工业则很薄弱,兴修铁路为全民关注。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

2、这说明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微小。民族工业规模狭小,资金缺乏,常受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的压迫。

列强凭借强大政治特权、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在中国扩大经营范围,排挤和吞并民族工业。

封建势力以苛重捐税和敲诈勒索,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因此,民族资本为生存和发展与它们发生矛盾,具有一定反帝反封要求。但又与它们保持某些联系,没有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表现出明显的妥协性。

总之,20世纪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迅速成长,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八、保路运动

1911年5月以后,正当民主革命风声激荡,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湘、鄂、粤、川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为最。它促进了武昌起义爆发,加速了清王朝覆灭。

保路运动源于英、美、德、法勾结清政府夺取已准归商办的粤汉、川汉路权而激发。借债修路谈判从1908年开始,到1910年5月才达成协议。1911年4月盛宣怀代表清政府与四国公使议定了借款合同,待各国批准后正式签字。要批准此一出卖路权合同,须将商办铁路收归官办。故清政府在5月9日颁布“干路均归国有”的“上谕”,5月20日正式签字借款合同。

首先起来反对“国有”政策的是湖南。继此之起的有湖北、广东。此消息传到四川,群情汹汹,要求抵制。原来赞成「国有」的立宪派们转向了“保路”立场,于6月17日发起成立“保路同志会”。

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命端方率领鄂军入川“认真查办”,令赵尔丰“切实镇压”。同盟会员龙鸣剑等人用木板数百片,写上“赵尔丰先捕后剿,各地同志速起自救自保”等字样,然后投入锦江。这种“水电报”使下游迅速知道省城出事,纷纷揭竿而起,保路起义开始。

九、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A、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加剧,《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B、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日益高涨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D、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

十、中国同盟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以《民报》为机关报。其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姿态走上历史舞台。

首先,它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其次,它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复次,它使人数日益众多的革命派有了一个公认的领袖孙中山。再次,主张采取武装斗争,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但是同盟会又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人们的思想也不尽一致,这又为以后同盟会组织的分化、分裂投下了阴影。

综述二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

1、时代条件与国际环境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当时,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2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和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3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

2、影响

○1一战期间,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对中国的主要威胁。○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3共产国际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二、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1、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北洋政府是以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它不惜出卖国家利权,从而是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伸展。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根本上说,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正因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占有时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封建剥削制度是以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把土地出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借以收取地租、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除地租以外,农民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正因为如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主义。

3、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官僚资本不是在正常的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而是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三、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三种方案

它们指分别由地主阶级与买办的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提出的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他们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他们根据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实行反革命军事独裁同志,来维护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尖锐对立。他们根本不能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照这种方案建国,广大人民群众依旧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们绝不会支持这种建国方案。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的流产就已经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它在实际上并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这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决定的。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建国方案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所以,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2、两个中国之命运

它们是指从根本上来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这两种建国方案的不同选择会给中国带来截然相反的两种命运。

(1)如果选择前者:则中国将会置身于反动阶级的残暴统治之下,广大中国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也会遭到践踏。中国又将会回到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

(2)如果选择后者,则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将会得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也将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3、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它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可行性;○2它依靠的阶级是在中国占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3这个建国方案维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4这个建国方案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不再遭受反动阶级的压迫,从而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四章

一、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

为完成两大任务.他们向西方寻找真理.传统的思想已失去价值,只有学习西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却一再碰壁,表明资本主义思想不能指导中国人民的斗争走向胜利.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引起了当时先进分子的思想走向.进而推动他们去探索救亡的新途径。

2、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经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使处在彷徨苦闷的中国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推动中国的先进,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启示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三,十月革命中的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寻的主义.

这样,就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李大钊继承了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从爱国立场出发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2)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有利地打破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在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结起来.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在斗争发挥决定性作用给先进性分子以真切的教育.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到工人阶级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3)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为了适应中国革命社会发展的需要,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逐渐传播.建立一个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被提上了日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二,到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第三,进行关于建党的问题的讨论和实际工作.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表示中国的先进分子正式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中国人民的斗争向来是英勇的.一旦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的指导.这个斗争的胜利是不可阻挡的.打败北洋军阀打败了蒋介石,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是因为同中国人民的斗争时间发生了联系。

二、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革命离不开政党。在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出世前,中国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起着领导作用,但辛亥革命后,国民党失去其活力,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后又重新成立国民党,但仍未在革命中发挥引导作用。于是中国工人阶级要求建立新的政党的呼声高涨。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1中国共产党以广大的工人阶级为基础。○2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列宁主义迅速传播到中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将其与中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种情况下成立并成长起来。○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四运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伟大意义

○1特点:

A.思想基础好,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分子划清了界线。

B.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2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再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出了哪些新的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主要是:

1、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中共二大明确指出当时中国人民的首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明确了革命对象。同时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采取群众路线。

这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的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

中共二大指出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一切运动深入到群众中去。这使得党能够更好的发动群众,团结更多的力量,赢得革命胜利。

第五章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怎样坚持革命,对中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进行武装斗争。但是,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是应当指向城市,还是指向农村,是一个必须选择的问题。在此革命危急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八七会议以后的中共中央依据“找着新的道路”的要求,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过程中,也初步提出了先占领某个县或几个县、建立革命政权、实行武装割据的思想。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中国由此开始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8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继续把城市工作的复兴作为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条件的同时,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1929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发署名信件,明确提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武装去发展乡村工作;认为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即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以向城市进攻,这样,革命就必然可以得到胜利。

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在实践中和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过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思想中形成的,这一理论为中国革命新道路指明了方向。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的错误?

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同时,由于对中国情况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认识,在加上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中国共产党党内形成一种“左”的急躁情绪。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认为中国革命及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中心城市。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这次“左”倾错误持续时间最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最大的危害直接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

移——长征。

主要原因是: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质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总之就是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特别是王明等人先是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的或不随声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剥夺毛泽东对中央根据地的红军领导权。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后,在1933年开始全面灌输“左”倾错误思想。他们颠倒实践好人认识的关系,以外只有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词句和共产国际的决议、指示,就可以指挥中国革命。按照这种主观主义的思路办事,就不可能不在实践中碰壁。

第六章

一、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1)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斗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2)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3)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抗日战争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对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5)由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二、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A、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a、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中国共产党确信,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这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存在,就是一切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

b、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B、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a、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任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b、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C、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a、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为此,中国共产党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张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b、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团结抗战的局面逐步发生严重危机。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上口号,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D、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a、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加派各占1|3.

b、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得到实惠,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c、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大批知识分子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奔赴延安,中共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运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E、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a、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敌后发动抗日游记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时也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促进团结抗日等方面的大量工作。

b、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影响下,文化界各抗敌协会相继成立,成为文化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标志。

F、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注意的中国化”这个命题,会议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b、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c、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起来。

三、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答:(1)国民党政府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因此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既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不仅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而且使得大多数作战未能给敌人以更大的消耗,并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共产党敌后开辟战场提供了便利条件。

(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对抗战的坚持起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其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也遭受巨大的损失,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攻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但在抗战后期,由于国民党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1、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当时日本是强国,军事力量是远远超过当时的中国的政治上明治维新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的蹂躏下已是千疮百孔。此时的中国则刚刚结束军阀混战处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经济上日本明治维新后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近代中国再西方国家的侵掠下经济凋敝,此时官僚资本膨胀,经济每况愈下,人民生活困难。军事上,日本经济实力雄厚,武器先进,军事力量强。中国武器落后军事力量薄弱。外交上,抗战初期,英美等实行绥靖政策,中国孤立无缘。日本则与德意结盟。日本是用了近百年时间来准备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包括西进国策、国民教育、经济体制、军事部署、情报收集、代理人的准备等)。

而当时中国是弱国,农业不发达,工业多是轻工业且多被列强控制,军阀分裂割据,军事力量弱,武器装备差,抗击日本的准备基本没有,当时的中央政府亲日派很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卫国思想和战略,不敢真正全力抗日。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空间换时间,赢得战争的退却相持和反攻的时间和战略安排,战争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过程也是长期的和惨烈的。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华民族取得了近代中国反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为此中国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军民面对80%以上的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消灭了大量的日军,使中国战场的战争逐步走向相持和反攻,在二战战场上,为同盟国战胜协约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整个二战战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创造了一个弱国战胜强国的奇迹,创造了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创造了革命统一战线(包括国内和国际的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

2、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目标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基本保证。○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有决不惧怕战争。○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6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7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应用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着伟大意义,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1.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2.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

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可以一直冲向中东。”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面作战。”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军进军西印度洋,必然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因此,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宣言上领衔签字。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种国际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3.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苏联宣布放弃沙俄在中国的特权;美、英两国政府也于1942年10月通知中国,表示愿意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权(九龙租借权除外)。中国还收回了被日本侵占达半个世纪的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4.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原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中华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抗战。海外赤子心系祖国,泰国1000多名华侨司机回国参加军事运输,美国华侨飞行员回国参战……抗战的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5.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抗日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扭转乾坤的伟大意义,经过抗战,改变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对比,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为新中国代替旧中国准备了精神和物质条件。毛泽东同志说:“在这场以劣胜优的战争中,我们成功的主要秘诀是因为有一个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正是在思想指导下,开创了一条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道路,打下了建立新中国的基础。

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7.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答:⑴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由于战线延长,国民党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略性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且士气低落。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将战争引向国民党

区域,迫使国民党处于被动地位。⑵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为国民政府的崩溃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⑶国民党政府由于他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已经严重丧失人心。⑷国民党政府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对人民征收苛重捐税,无限制发行纸币,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和国民政府斗争。⑸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二、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 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⑴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他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在它们的成员和领导骨干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少数共产党人。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⑵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尽管各自的纲领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战后进行国共谈判和召开政协会议时,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是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的。它们为政协会议的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还为维护政协协议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它们还积极参加和支持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在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中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⑶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奋斗,并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是各民主党派在这个时期表现的主要方面。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的形成:

⑴1948年4月30号,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并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章伯钧等提出,政治协商会议即等于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即可产生临时中央政府。

⑵1949年1月22号,民主党派领导人和著名无党派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⑶1949年春,毛泽东提出民主党派应“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将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从此,各民主党派走上了新的历史道路。

⑷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愿。

三、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 原因: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了积极的斗争和奋斗:

⑴在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上,国民党同志集团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且还先后违背了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内容,发动全面内战,把自己放在了全国人民的对立面。

⑵中国民主党派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但他们幻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新中国奋斗中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企图时,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争取和平民主的口号;面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假和平”的阴谋,中共不惧危险,与国民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试图以此争取国内和平的实现,尽管最终未能组织全面内战的爆发,但中共让各界群众增强对中共的了解,带领群众进行了自卫战争,并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在解放区广大农村掀起了土改运动。而且准备建立新中国的工作,是在中共领导下,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人民的代表共同进行的。

因此,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能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2. 基本经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⑴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必须坚决依靠劳动者的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并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⑵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

⑶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

总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一致。

期末考试时间安排表

所在系年级课程行政班级考核

方式

人数

时间地点

第一监

考员

第二监考

外语系12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2级英语04班考试41 0

12月30日

19:00-21:00

C604

唐金娥

外语系12本英语听力I 12级英语04班考试41 5

1月07日

08:30-10:30

实601 魏薇蓝永列

外语系12本大学计算机基础12级英语04班考试41 另

1月09日

08:00-10:00

实402

外语系12本英语泛读I 12级英语04班考试41 11

1月10日

08:30-10:30

C201 卢念纪传旭

外语系12本基础英语I 12级英语04班考试41 13

1月11日

08:30-10:30

A303 吴杰芳李标

外语系12本英语语法I 12级英语04班考试41 15

1月12日

08:30-10:30

A302 吴海琦魏薇

下编综述

一、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这就为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二、从新中国成立取得了那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经济体系,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奋斗,勤俭建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近1700美元,分别是1949年的25.8倍和25倍,是1978年的18.8倍和18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0多年来,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蓬勃发展。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是国家面临的中心任务。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告诉中国人民,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5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等人民武装力量,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地开拓前进。

(二)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

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实现国家工业化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需要。在近代以来的争取民族独立、人们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们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被突出第提上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体现了这一要求。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

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三、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