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地理环境

区域地理环境

区域地理环境
区域地理环境

28、工业污染控制模式(就工业与自然关系而言划分的工业发展三种模式)。答:工业污染控制模式:

1.不顾环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20世纪50—60年代)

工业生产的原始模式:“资源—产品—废物

工业系统内部的高度经济性和外部的高度不经济性,在相当程度上加深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2.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污染末端控制”的发展模式(20世纪70—80年代)

末端控制污染”模式(“排放管理”)对于控制局部地区的工业点源污染是有效的,对遏制工业污染的迅速扩大也有其历史的作用。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

3.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污染预防”的发展模式

目前在工业界所倡导的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管理的污染预防的发展战略。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工业系统的生态化。基于生命周期的思想和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下的工业发展战略是当今工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29、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与发展途径。

答: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只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

(2)再利用(Reuse)原则: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

(3)再循环(Recycle)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

减量化是首要原则。“3R”原则的顺序应该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一顺序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认识上由过去单纯的末端治理向减少废物的污染预防方向发展,是一种质的飞跃。

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入手:

(1)部门层面(小循环)

(2)区域层面(中循环)

(3)社会层面(大循环)

34、生态工业园区及其发展历程、类型。

答: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与一般的工业园区是有本质的区别,其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并且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要比一般的工业园区困难得多。生态工业园区大致可分为3种园区类型,即改造型、全新型、虚拟型。

其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代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代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三代为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大致可分为3种园区类型,即改造型、全新型、虚拟型。

①改造型园区是对现已存在的工业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在区域内成员间

建立起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关系;

②全新型园区是在园区良好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地进行开发建设,

使得企业间可以进行废物、废热等的交换;

③虚拟型园区不严格要求其成员在同一地区,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园

区信息系统,首先在计算机上建立成员间的物、能交换联系,然后再在现实中加以实施,这样园区内企业可以和园区外企业发生联系。虚拟园区可以省去一般建园所需的昂贵的购地费用,避免建立复杂的园区系统和进行艰难的工厂迁址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缺点是可能要承担较昂贵的运输费用。

35、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与产品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

答:(1)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的主要阶段:①目标和范围的确定;②清单分析;③影响评估;结果讨论。

(2)产品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①原材料的获取;②生产产品;③产品的使用、再用和保养;④产品回收和废物管理;⑤运输。

36、什么是ISO14000?三种类型的环境标志及其比较。

答: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继ISO9000标准之后推出的又一个管理标准。该标准是由ISO/TC207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有

14001到14100共100个号,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ISO14000的特点:权威性、持续性、可操作性、普适性、自愿性、完整性

三种类型的环境标志:

Ⅰ型环境标志:生态标志,目前各国实施的环境标志基本上都是这种类型。

原则:自愿性、产品的功能性、符合性和验证性、可得性、保密性。

特点:公开透明、第三方认证、产品的规模效应、其他国际通行标准、明确的环境标志产品准则。

Ⅱ型环境标志:制造商的自我声明,企业可选择在12个方面作自我声明即可堆肥、可降解、可拆解设计、延长产品寿命、使用回收能量、可在循环、再循环含量、节能、节约能源、节水、可重复使用充装、减少废物量。

特点:(1)可由制造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或任何从中获益的人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做出自我声明。(2)这种声明可以在产品上或者在产品的包

装上以文字声明、图案、图表、等形式表示,也可以在产品的广告上或者产品的名册上。(3)无需第三方认证

Ⅲ型环境标志产品环境声明,类似于食品营养标志,主要提供关于环境参数的信息。

原则:自愿性、双优性、协商性、透明性、可得性、科学性、机密性、

特点:满足国际一致性,便于国际互认;信息标志清单是一个随时与产品保持一致的“活”文件;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种产品和服务;采用数据表的形式公布信息,便于消费者选择“双优”产品;产品环境声明并不要求互相一致,可以各取所需,只要告诉市场自己的产品是优中之优、公布的产品信息有益于公众认识自己即可。

作用:突出声明产品的销售亮点,增加公众对该产品的认可度;

有利于创造经济和环境“双赢”,为企业创造经营业绩;

搭建一座绿色桥梁,便于公众的市场选择和监督;

体现企业的科学、诚信和服务,做到产品质量和环境行为的持续改进;

构架生命周期评价思想,升华企业管理水平。

三种环境标志的比较:

Ⅰ型环境标志:认证有严格的认证程序和较长的认证周期,只有行业中的佼佼者企业才能获得认证。“绿色产品”

Ⅱ、Ⅲ型环境标志只需要由第三方进行验证,向消费者声明自身的环境优势;有机会用科学的方法讲绿色。有效补充

区域地理环境

28、工业污染控制模式(就工业与自然关系而言划分的工业发展三种模式)。答:工业污染控制模式: 1.不顾环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20世纪50—60年代) 工业生产的原始模式:“资源—产品—废物 工业系统内部的高度经济性和外部的高度不经济性,在相当程度上加深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2.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污染末端控制”的发展模式(20世纪70—80年代) 末端控制污染”模式(“排放管理”)对于控制局部地区的工业点源污染是有效的,对遏制工业污染的迅速扩大也有其历史的作用。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 3.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污染预防”的发展模式 目前在工业界所倡导的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管理的污染预防的发展战略。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工业系统的生态化。基于生命周期的思想和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下的工业发展战略是当今工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29、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与发展途径。 答: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只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 (2)再利用(Reuse)原则: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 (3)再循环(Recycle)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 减量化是首要原则。“3R”原则的顺序应该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一顺序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认识上由过去单纯的末端治理向减少废物的污染预防方向发展,是一种质的飞跃。 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入手: (1)部门层面(小循环)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课稿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课稿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压轴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同时也是为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

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中的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于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成熟,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因此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在教学时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突出学生的体验、感知以及归纳总结等环节。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通过阅读地图,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3、感受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增强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1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文科班3课时,理科班2课时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教师讲解强调:(1)区域是客观性(地理差异)和主观性(人们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的结合物。 (2)划分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2.特征:(教师讲解为主)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整体体、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4)开放性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分析比较学习为主)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2017新课标Ⅰ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答案: B由题中日期“3月25日”和“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独有的植被,我国无地中海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答案: D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点睛】不少考生错选认为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景观规划差异,同为隔离带的行道树,其规划相同,材料提到数年前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为同一标准栽种,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街道两侧,距离近,居民爱好不可能差异这么大。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 A 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4.(2017北京卷)(24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第(1)题。(1)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10分)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标要求:l 了解区域的含义。2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4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 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 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 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1 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2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1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方面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来说明。 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课标导读]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模块1的教学内容中已经涉及到“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不过模块1中的内容是顺应讲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点是突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在地域组合上的联系与分异。而本节内容是典型的案例研究课程,它通过诸多案例将“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所具有的客观性,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并且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区域差异形成的综合原因,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地对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做出正确的分析,培养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观和科学的地理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开发初期阶段、发展成长阶段、发展转型阶段、再生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美国“钢都”匹兹堡的开发分析总结区域初期阶段的特点;(2)利用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成长阶段的特点; (3)提供我国大庆、鞍山等地的材料以及教材中“匹兹堡的困惑”等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归纳出转型阶段的特点;

(4)从转型阶段出现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改善措施,分析归纳再生阶段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区域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和人地关系 【教学难点】再生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区域也是处于一个发展变化之中。区域发展往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基础,随着区域的不断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种而来,为此,区域需要通过转型以寻求新发展。那么一个区域是怎么发展的,可以分为哪些发展阶段呢?每个阶段的特征怎么样呢?下面以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发展为例,来了解区域发展的几个阶段。 板书课题: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区域的发展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四个阶段,从时间上,呈阶段式递进;从空间上,有一个由点到线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单选题 下图为世界四个半岛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c、d四个半岛依次为() A.亚平宁半岛、朝鲜半岛、雷州半岛、拉布拉多半岛 B.伊比利亚半岛、朝鲜半岛、佛罗里达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C.亚平宁半岛、楚科奇半岛、雷州半岛、巴尔干半岛 D.亚平宁半岛、朝鲜半岛、雷州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2.关于四个半岛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半岛a的气候是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形成 ②半岛b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③半岛c的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 ④半岛d西侧的气候受西风影响显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1.D 2.D 【解析】1.读图,根据经纬度、半岛轮廓及标记名称判断,a是亚平宁半岛,b是朝鲜半岛,c是雷州半岛,d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D对。 2.①半岛a的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①错。 ②半岛b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对。③半岛c的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③错。④半岛d 西侧的气候受西风影响显著,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④对。D对。 干旱河谷森林分布的下线主要受水分和湿度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横断山区干旱河谷不同坡向森林分布下线高度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东南坡森林分布下线高度较高的原因是 A.光照充足,蒸发量大 B.降水丰沛,气候湿润 C.地形平缓,落差较小 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4.与2019年相比,2009年森林分布下线高度有所变化,影响其变化的人为原因是 A.开垦荒地 B.退耕还林 C.土壤退化 D.水土流失

【答案】 3.A 4.B 【解析】3.森林适宜分布在水分条件好的地区,因此影响森林下线的因素主要为水分。读图可知东南坡森林下线高度高于其他坡,主要是由于东南坡属于阳坡,光照充足,蒸发量大,使得该坡的水分条件较差,答案选A项。如果“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则森林下线低,B错。地形、土壤对森林分布影响很小,CD错。 4.读图可知,与2019年相比,引起2009年林树下线降低,说明该地的水分条件变好,开垦荒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都会导致植被减少,蒸发量加剧,水分条件变差,下线升高,A、C、D错。退耕还林会使当地的局地气候发生好转,水汽含量增多,降水增加,森林下线降低,B正确。 下图为“世界某区城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为 A .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6.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洋流 B.光照 C.热量 D.水分 7.该山脉可能位于 A .亚洲大陆东岸 B.澳大利亚大陆西岸 C.南美洲南部西岸 D.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 【答案】 5.A 6.D 7.C 【解析】5.读图,山脉西侧山麓植被是落叶林,说明纬度是温带地区,B、C错。图中山脉东侧山麓植被是荒漠,所以对应气候是温带荒漠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A对。温带季风气候的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不是荒漠,D错。 6.图中山脉西侧是落叶林,东侧是荒漠,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不同。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对。洋流只影响沿海地区,不能影响东西两坡,A错。两坡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方面: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可以说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边界。 (2)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域环境差异特征。”由于地理圈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地球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此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出发1划定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或边界,形成一定的区域,例如亚洲、中国、东北地区。 (3)区域的划分要有“一定的指标。”区域的特定性质或功能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去发现的,例如我国柑橘适宜栽培区,沿海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等,人们多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去划定区域的范围界线,有的按单一指标划分,如干湿地区、高原区、热带雨林区;有的按综合指标划分,如自然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区。 2、“区域的特征”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佛山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

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1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A.热量差异B.地势高低C.土壤类型D.人类活动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交际工具,会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下图是“某县域内的方言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县域内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碍区域间交流B.人口迁入途径差异

C.河流促进区域内联系D.区域生产活动不同 4.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十里不同音,邻村不能言”的复杂方言格局的是() A.粤北B.北疆C.辽中D.晋中 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5-6题。 5.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 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火龙果待摘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6.关于该民居的描述,合理的是() 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 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西藏阿里地区依托极佳的暗夜条件和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的技术力量,集夜空保护、旅游、科普于一体,建成国内第一家以星空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1是“阿里某夜星空景观图”,图2是“阿里地区的气候图”。据此完成7-8题。 7.阿里地区建设“暗夜公园”的有利自然条件,()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 3.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 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2.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图示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区域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点拨】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基础题组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9广西贵港月考)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水源 答案 A 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的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2.(2019广西贵港月考)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弱 B.降水少 C.多大风 D.低温冻害 答案 D 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被划分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在区域开发早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

C.土质黏重 D.红壤广布 答案 B 在区域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河网密布、土质黏重、红壤广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提供工业原料 B.提供生活水源 C.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 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答案 C 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下面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关于该地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减小 B.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答案 C 从阶段Ⅰ到阶段Ⅲ,耕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小,城市面积增加。由于林地面积减小,其对水源的涵养功能下降,同时城市中地面硬化导致下渗减少,因此河流丰水期径流量增加。图示区域乡村数量增加,城市从无到有,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训练卷(一)

高考 文科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我国局部地区方言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方言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一定的面积范围 B .划分指标多样 C .区间界线明确 D .区内没有差异 2.与我国北方相比,南方方言区种类多,分布范围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水源 ③地形 ④历史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地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第1题,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选A 正确。第2题,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地 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选C 正确。 【答案】1.A 2.C 读某区域模式图,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 A .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 .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 .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此 卷只装订 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课时数:8课时 重点:地域分异的概念、因素和尺度 难点: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 1,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导致分异的原因——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支配分异的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致的区域。 垂直分化是一种空间分异现象,但不导致形成各级自然区域,故不是地域分异。 二、地域分异因素 1,两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气候带——植物地带——自然地带学说。 (2)非纬度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 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分异等。

2,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从属,都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景观和各自然地理成分同时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 3,必须区别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两种规律共同起作用。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1,大尺度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 A,热量带及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地带性地域分异) B,海陆分异与海陆起伏(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海陆分异:两个最大的地域系统。 海陆起伏:海陆内部的地形。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分化为自然带和地带。 干湿度分带性: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陆地上巨大的构造单元。 (3)区域性地域分异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统属区域性地域分异。 2,中尺度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如林区气候、湖区气候、城市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性分异等。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的微观表现形式。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测试题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3.我国下列区域的关系,正确的是()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4.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促,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田晓同学在《我的家乡》作文中这样写道:“四月的早晨,一望无尽的田野,绿油油的稻苗在清风中起舞,桑林丛中不时传来姑娘们的笑语歌声。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穿梭摇过,鱼儿在水面上跳跃。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据此完成5~6题。 5.田晓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个地区() A.黄淮海平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渭河平原 6.该地的气候类型和耕作土壤分别是() A.温带季风气候、黄土 B.温带季风气候、黑钙土 C.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 D.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 7.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社会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连片的水稻 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两熟至三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8~9题。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8.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总是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 9.对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 课时教法分析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解读 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案设计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中描述的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导入新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是在前面学习了各个地理要素的属性及其在整个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后,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着重讲述地域分异规律,侧重观点教育。在高考中命题率较高,既可以单独命题,也可结合区

域地理知识一起命题,突出考查人类活动对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影响。命题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68-6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69-7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步骤5: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1、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探究1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的比较”,总结方法规律。←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 ↓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70图3-2-5的解读,讲解“探究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总结方法规律。→步骤8: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4、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9: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2017版课标)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定稿) 设计者:李志磊 使用时间:2018年9月3—7日 一、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业要求 1.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归纳不同区域的异同(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2.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课的类型 授新课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上,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同等级其他区域的根本所在,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区域的特征】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课标聚焦】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分析区域的类型及一般特征。 2.以实例的形式探讨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探究区域内整体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形成原因。 3.分析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认识到人类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人地关系,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4.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运用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寻求相应的策略,从而对区域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 第一节认识区域 【考纲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重点难点】 1.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征 【基础梳理】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是人们在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区域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的差异,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按划分标准不同,区域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内部分布的状况可将区域划分为

区和区)。 2.均质区(又称同一区域或同质区域):是指那些要素具有性或相对性的区域。有的地理现象呈离散型,区内组合具有均一性,如地貌类型分区、人口密度分区、文化区等。 3.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功能区由区域的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如城市经济区。 三、区域的特征 1.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别。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性。一般说来,区域等级愈高,区域内部愈复杂,同一性就小,差异性也愈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则区域本身简单,区内同一性大,差异性小。 2.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成分间的内在联系即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青藏高原为例,由于地势高,必导致空气,太阳辐射;气温,冰川冻土广布;植被且以耐的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动物耐且种类少。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等,该区以业为主,人口和城市及农业区集中于地带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微弱,许多地方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 3.开放性:每个区域并非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特点。【要点突破】 1.从四方面理解“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其基本属性是: (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区域界线有时是明显的,但大部分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检测与评估】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练习题(含答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习题 一、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水系和铁路分布图”。读图完成1~4题。 1.该地区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 ) A.沿山谷延伸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D.沿经纬线延伸 2.该地区中、低产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不足B.水分不足 C.土壤贫瘠D.耕作粗放 3.该地区因地制宜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的最佳途径是( ) A.建小水电站B.开采小煤窑C.钻小气井D.上山砍柴 4.为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应该( ) A.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B.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C.建立大型农场,种植橡胶等作物D.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下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经纬网图,读图回答5~7题。 5.甲、乙、丙三地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是( ) ①降水集中②土质疏松③开矿④植被被破坏⑤垂直节理发育⑥地壳活动剧烈A.①④B.①②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6.改良甲、乙、丙三地土地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在甲地土壤中掺入沙子B.在乙地种植耐酸植物 C.在丙地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D.在乙地大面积退耕还草 7.乙、丙两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冬小麦水稻B.春小麦水稻C.水稻小麦D.谷子水稻 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据此回答8~9题。

8.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D.内蒙古大草原 9.下图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009·重庆文综,10~11)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10.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 ) A.①B.②C.③D.④ 11.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 A.夏季流量小B.补给以降水为主C.水量向下游增大D.径流年际变化小 读某区域图,图中甲、乙、丙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完成12~13题。 12.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 A.全年高温B.干湿季分明 C.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13.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农作物是( ) A.小麦B.水稻C.棉花D.青稞 读下图,回答14~16题。 14.与图②地区相比,图①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雨热同期B.热量充足 C.土壤肥沃D.地势平坦 15.图中①②两地区在环境整治方面应重点 做好的共同工作是( ) A.治理水土流失B.防治土地沙漠化C.改良酸性土壤D.整治盐碱地 16.①地区进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做法是( ) A.发展立体农业B.发展鱼塘—台田模式农业 C.小流域综合治理D.低湿地、盐碱地综合治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