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工作工作会议

社会工作工作会议

深圳:未来5年新建逾600社区服务中深圳新闻网3月22日讯 21日,由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编著的《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报告》绿皮书新鲜出炉。该书籍作为深圳第一部社会工作发展专业报告,全面总结了深圳2007年启动社工工作以来的行业发展情况。

据了解,2007年深圳启动社会工作试点。在“十二五”期间,深圳将加快推进社区服务发展,全市将建成600~700个社区服务中心。作为3年社工试点城市经验的集结册,并作为未来社工工作发展的指导手册,

深圳第一份社工工作发展报告历经5个多月的编写,终于与读者见面。该报告分为九个篇章,其中包括颇具价值的热点探索、制度建设、专业实务等内容,涉及深圳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制度、措施做法、存在问题等方面。

民政部关于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县、市)和试点示范单位候选名单的《民政部关于组织申报第二批“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县、市)”和“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单位”的通知》

(民函〔2010〕236号)下发后,各地各单位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共有44个区(县、市)申请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地区,64个单位申请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单位。

根据公平公正、严格标准原则,经量化评分、综合评估、重点考察,民政部拟命名天津市南开区等15个区(县、市)为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县、市)(见附件1),命名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等14家单位为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单位(见附件2),现予以公示。

发展社工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中山市)

摘要:今年的政协提案,有关建设幸福中山的提案多达近十条。提案多从加强对弱势群体入手,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言。无党派人士提交的《发展社工事业,建设幸福中山》就是希望通过推动社工事业的发展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Y$ t6 H9 C: N2 P. w) @# u提案人无党派人士(南方都市报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7775404.htm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d6 ]1 _9 T! G b+ b0 R; r7 a 今年的政协提案,有关建设幸福中山的提案多达近十条。提案多从加强对弱势群体入手,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言。无党派人士提交的《发展社工事业,建设幸福中山》就是希望通过推动社工事业的发展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e" ~: X& U' o8 a) a, f" N/ |

该提案认为,建设幸福和美中山需要相应的社会服务来配套,社工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目前中山社工事业尚处在初步阶段,存在许多不足。如未成立领导机构,没有中长期规划统筹;财政上未设专门预算,资金缺乏保障;社工覆盖面窄,目前只有8个试点,服务领域也较为单一;制度未完善,工作缺乏政策依据;社工机构发育迟缓,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宣传力度小,社会知名度不高。(南方都市报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7775404.htm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x5 F% s/ W- ]' Y2 c3 X1 I; ]

为此,提案从五个方面给出建议:完善社工的管理和运气机制,培育民间组织,推行“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明确经费来源和渠道如慈善捐赠等。制定其发展规划,培育人才队伍。鼓励和保障民间社工机构的发展。社工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也应摆上议程。扩大社工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形成“有困难找社工”的意识。

深圳市市长许勤在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 h9 j8 V6 l7 h. J6 J2 Z" _

同志们: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在“十一五”即将结束,“十二五”迎来开局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王荣书记和市几套班子领导亲自出席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我市社会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及全力推进社会建设工作的决心和意志。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我市社会建设成就,研究讨论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讨论稿)》等三个文件,全面部署下一阶段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任务,努力推动社会建设事业迈上新台阶。等一会,王荣书记将发表重要讲话,大家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深圳社会建设取得巨大进步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在创造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奇迹的同时,社会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日渐完善,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生活充满活力,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一)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利大幅提升。深圳经济特区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重视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扩大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民生福利水平明显提高。一是社会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时期,民生类及一般公共服务类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均达70%左右。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3.22万元,居全国前列。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户数保持动态归零。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农民工养老、工伤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均名列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十一五”时期,共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16.9万套,解决了1.85万个户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享受低保的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三是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实行高标准免费义务教育,“十一五”期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5.9万个,完成原特区外96所村办小学改扩建工程。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教育普及水平国内领先,201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1705所,在校学生135.9万人。高等教育跨越发展,高校累计培养专科以上毕业生10.3万人,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取得重大突破。医疗卫生事业实现新发展,“十一五”期间医疗机构总数增长65.8%,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市第三人民医院、疾控中心等一批重大卫生设施建成使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音乐厅、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新气象台、天文台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市属公益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深圳读书月”等品牌文化活动影响不断扩大,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和首个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

(二)社会管理不断强化,体制改革成果斐然。3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在快速发展中面对诸多社会领域挑战,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初步建立了比较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了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实行以“就业”为核心的“积分入户”制度,使广大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更快、更好融入深圳。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构建了“以业管人为基础、以房管人为抓手、以证管人为平台”的人口管理联动机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二是建立健全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制,预防和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能力稳步提升。三是探索建立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立体防控体系。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城市应急、食品药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公共安全体系日益完善,社会形势总体处于平稳可控状态,市民安全感稳步提升。

(三)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深圳努力以社区建设为重心,不断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全面设立社区工作站,实施“居站分设”、“一站多居”等举措。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充分发挥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居委会换届选举直选率从2002年的1.7%上升到2008年的92.8%。三是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2005年以来全市共投入29.8亿元,建设了14624个项目,改造和新增社区用房190万平方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高。四是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努力营造和谐邻里关系,培育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全市55%的社区被评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

(四)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社会活力日益彰显。一是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完善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目前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达3900多家,在提供公共服务、扩大社会就业、促进行业发展、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社会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慈善捐赠总量不断增加,涌现出“劳务工关爱基金”等具有影响力的慈善品牌,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抗震救灾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仅汶川地震时我市慈善会就募集10.6亿元,居全国城市慈善会募集资金之冠。三是社工队伍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广泛开展,义工数量已突破25万。市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广泛利用人大、政协、工青妇、社会组织和听证会、互联网等平台参与社会建设。

二、深圳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在新的时期,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挑战更加严峻,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更加重视加强社会建设。

(一)深刻认识深圳社会建设的矛盾和问题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科学分析社会问题和矛盾及其产生的深刻原因,以发展的眼光、理性的思维、积极的态度,正视问题,化解矛盾。当前,我市社会建设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建设相对滞后。过去30年,深圳经济快速崛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奠定了在全国的地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市社会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经济建设的成就相比,社会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历史条件决定的,反映了深圳的发展现实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是我市社会建设面临的基本面。

二是社会矛盾压力加大。2002年,深圳人均GDP就已超过5000美元,2008年人均GDP又突破1万美元。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社会需求多样化、多层化,人们心理预期更高,在与客观供给能力不协调中,就可能形成更多的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特别是深圳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社会建设加速期,社会管理难度、复杂程度和风险加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三是公共服务仍显不足。与城市快速扩张、人口总量急剧膨胀对社会服务产生的巨大需求相

比,我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速度仍有滞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和公交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相对不足,难以较好地满足发展需求。

四是社会环境亟待改善。社会环境是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社会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市民群众的生活,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影响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过去30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高速城市化的30年,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多重矛盾,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离更高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我们要利用举办大运会的契机,尽快净化、美化和提升深圳的社会环境。

五是人口素质有待提升。深圳人口结构严重倒挂,人口整体素质不高,高中及高中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八成,全面提高我市居住人口的教育水平任务繁重。人是城市的灵魂,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塑造什么样的社会文明和城市文明。培育现代社会文明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积累,塑造现代城市文明也决不仅仅是建高楼大厦。现代社会文明、城市文明都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其中首要的和根本的是提升人的素质。

(二)积极面对社会建设的新挑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不同,不同的城市由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人口规模、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也不尽相同。当前,我市社会建设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开放社会的挑战。深圳经济特区毗邻港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与世界互通互联的战略通道。开放的环境增加了社会建设的复杂程度,各种外部矛盾伴随着人员、资源和信息等要素流动,迅速向大中城市集中集聚。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深圳经济特区日益面临外部矛盾加速输入的冲击,对全市社会建设产生了直接影响。特别是大量人口集聚深圳,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建设的难度。同时,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认知与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也加大了社会建设的复杂度。

二是企业社会的挑战。深圳经济特区有数十万家企业,有数百万年轻人在企业工作。据初步估计,大部分特区人是企业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经济特区是一个典型的企业社会。很多人呆在企业的时间,远远超过呆在家里的时间,很多人的上班生活,就是其生活的大部,很多人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工作关系,很多人的朋友主要就是同事。在社会建设中,积极促进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义务,完善员工服务支撑体系,努力发挥企业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虚拟社会的挑战。现在,人们的生活、社会活动、社会交往已经离不开网络了。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虚拟社会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建设的理念,全面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使传统社会管理手段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社会新形势。如何应对虚拟空间、网络社会带来的新挑战,是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对于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市委市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已经到了必须狠下决心、果断行动,切实解决社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时刻,使深圳加快进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这既是深圳经济特区履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努力当好推动科学

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的本质要求,也是破解自身发展难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再创特区新辉煌的内在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千人大会,并印发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讨论稿)》,就是要在全市进行总动员、总部署,推动社会建设大提速、大跨越。

《决定(讨论稿)》明确将社会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围绕以人为本、服务民生这条主线,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民生幸福城市初步建成;到2020年,社会建设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民生幸福城市基本建成。在思路和举措上,提出以“四个加快”和“六大举措”推进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四个加快”,即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增进民生幸福;加快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平安和谐;加快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实施社会建设“织网工程”,织造覆盖全社会的服务网、民心网;加快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和共享,形成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六大举措”,主要强调以突出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区服务、发展社会组织、提升公民素质和深化改革等六个方面推进社会建设。《决定(讨论稿)》经过了充分调研和认真思考,准确全面地把握了社会建设的形势,分析问题深刻到位,提出的目标十分明确,有前瞻性,给出的思路和举措切实可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决定》为指引,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不断丰富和发展深圳经济特区的现代社会文明和城市文明,不断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努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做出新贡献。

三、全力以赴推进社会建设实现新突破

在新的历史时期,市委市政府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力争使深圳社会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此,在工作上要做到“五个突出”。

——突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建设的目的和手段。在社会建设中,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既要见物,更要见人,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使全市人民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多做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实事,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市民参与和共享机制,扩大市民参与社会建设途径,让全体市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提升市民素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市民内心和谐。

——突出统筹协调。着力促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质量双提升。以更高水平的经济建设创造新的经济发展成果,做大经济总量蛋糕,为社会建设提供新动力、新支撑。以更高水平的社会建设、社会和谐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着力促进社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以推进城市建设扩大社会建设的空间,以加快社会建设丰富城市建设内涵,以改善社会环境美化城市发展环境,以提升社会人文素质塑造城市文明,促进社会建设和城市建设实现更好的“软硬结合”。

——突出改革创新。与传统社会问题不一样,现代社会建设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只有用创新的理念、机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创新社会建设的投入机制,完善公共财政

制度,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向社会建设、公共服务领域;创新投融资体制,激发企业和社会资本活力,调动全社会资源和力量促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保障体系,探索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创新社会利益和矛盾调处机制,积极寻求法律、司法、协商、仲裁等手段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创新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探索实施人口、产业和空间的联动调控。创新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加快建立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社会应急管理和灾害预警预防体系、虚拟社会法规体系等。

——突出载体带动。打造社会载体,促进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社区载体建设,以基层社区为平台,整合系统资源,构建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使每一位市民都能平等地享有被服务和服务他人的权利,夯实社会建设的基层基础。加强企业社会载体建设,使企业人逐步发展为社会人,使员工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尽可能享受企业提供的社会服务,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满足感。加强社会组织载体建设,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不断丰富社会服务,完善社会支撑,减少社会矛盾。加强社区载体建设,充分整合利用社区资源,以社区为纽带促进人际交往,增进邻里和谐,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基层。

——突出共建共享。社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社会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社会建设搞好了必将惠及每一个人。要努力形成多方面投入、多主体承担、多部门发力的社会建设大格局。政府、企业和社会等都要加大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都要积极承担社会建设的义务,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为加强社会建设出人、出钱、出力。

推进社会建设关键是要抓好落实,社会建设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民生改善上来。加强社会建设,必须突出为民服务的理念,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市社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等会儿,王荣书记要对我市加快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这里,我重点围绕《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精神和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在改善民生上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的要求,以及“十二五”期间改善社会民生的重点工作强调几点。

(一)积极促进充分就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最大限度地激活全民创业的热情和能量。一是努力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统筹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2011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全市95%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二是全力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以创业促进就业。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健全欠薪保障机制,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6%。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增强新生代劳务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四是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励劳动者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201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5万元,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

(二)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

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健全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保险制度,做好跨地区就业参保人养老、医疗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确保安全完整,力争实现保值增值。到2015年,户籍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95%。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标准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联动调整机制和贫困预警机制,实现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困难群体救助全覆盖。三是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加大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力度,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四是建立慈善募集激励机制,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三)积极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一是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探索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制度,加快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全方位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加快推进深港高校合作,推动落马洲河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项目。二是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规范收费,优化布局结构,扩大学位供给,提高学前教育水平。三是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大力推进特区教育一体化,着力提升原特区外义务教育质量。加快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学校规划建设,2011年建成3所、开工3所。到2015年,完成11所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工作,新增普高学位2.5万个。四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继续办好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终身教育。

(四)积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系统性解决市民看病就医问题。一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收费制度改革,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卫生事业。二是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加快重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特区卫生服务一体化,到2015年,全市万人医生数和万人病床数分别达到26人和34张。三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社康中心布局,完善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水平。到2015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达到70%。

(五)积极强化住房保障。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全面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保障各层次人才的安居需求。创新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机制,逐步扩大住房公积金的适用范围,提高居民住房消费能力。2011年,计划筹建保障性住房6.2万套,到2015年,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

(六)积极改善出行环境。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让市民出行更便利、更顺畅。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东部过境高速、T3航站楼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构建“七横十三纵”的现代路网体系。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大运会前通车里程达到178公里,到2015年形成覆盖中心城区和主要通勤走廊的229公里轨道网络。二是加快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构建枢纽场站、快捷走廊、多元网络、数字交通、绿色空间五大体系,破解城市交通发展难题。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积极推广先进环保的公交车辆,引导低碳出行。到2015年,公交车

排污总量减少10%-20%,碳排放总量降低3%-5%。加大对原特区外公交线网开设和运力投放力度,确保2011年原特区外公交覆盖率达到83%。到2015年,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三是全面提升交通综合管理水平。研究发布城市交通白皮书,加快推进智能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交通政策。做好地铁竣工道路的修复工作,进一步缓解梅林、布吉、南头、新城等4个联检站交通拥堵问题。完善公交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改善重点片区和公交走廊高峰期的公交乘车难状况。

(七)积极提升安全水平。

强化安全工作,提升安全水平,把深圳打造成为群众满意的安全城市。一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八类暴力刑事犯罪和常见侵财型犯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二是强化生产和消防安全,完善预防为主的长效机制,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日常监管。三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逐步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信息可追溯制度,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必需的农副产品、基本用药和各类餐饮企业、工业区食堂等,强化质量抽检和监测,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四是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预警防控,提高应对和处置能力。五是严格交通安全监管和执法,提升科技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和设施,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推进社会建设,我们要在深化社会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培育和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多管齐下,群策并举,务求实效。未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只要我们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决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努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智慧,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会开创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深圳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在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上王荣书记讲话全文

同志们:8 ]9 }! Z# O. `6 K$ z# b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大规模、专题性的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全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的有关精神,研究部署新时期我市社会建设工作,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会上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社区服务发展规划》,请大家认真审阅、提出意见。刚才,许勤同志总结了过去30年我市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望大家认真落实在工作中。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提升发展理念,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谋划和推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认真落实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及早规划建设了覆盖全市的民生基础设施框架,建成了跨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的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居民收入跃居全国前列,率先建立了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形成了一批城市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高度重视环境营造,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了一片片青山绿水、公园绿地,使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成为重要的城市竞争力。可以说,深圳3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个狠抓经济建设、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下功夫抓社会建设、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的过程。深圳从昔日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为民生殷实、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大城市,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社会建设之路。

今年是深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取得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三个“面向”、三个“新”和五个“继续”的要求,赋予我们“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崇高使命,为新形势下深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5月份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全面总结了过去30年的改革发展经验,明确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深圳未来发展的总体蓝图。

立足新形势,肩负新使命,深圳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在过去30年打下的基础上,把社会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想干、敢干、快干”,努力为市民群众营造一个更加舒心、安心、顺心的生活环境,从源头上、基础上、根本上加强社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和谐幸福新特区。

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新形势新要求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作为政治自觉,增强搞好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树立“五种理念”:

一是“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重要内容”的理念。以胡总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发展理念的深化和升华。它把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推动深圳的发展,就是要以社会建设的力度来体现科学发展的力度,以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来体现科学发展的水平,以抓好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能力来体现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是“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理念。过去30年,深圳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与党中央赋予我们的新使命相比,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新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现实要求相比,今天深圳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相对而言任务更重、挑战更大。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使深圳的社会建设在新的发展时期更有力度、更见成效。

三是“社会发展是城市发展重要支撑”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摸着石头过河”,基本

上走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这在宏观上实现了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但在微观上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不协调。特别是在社会领域、在人均发展指标上,区域之间反差尤为突出,而且开始成为吸引人才、引进项目的制约因素。今天的深圳,已经到了一个必须以城市发展来带动现代产业、带动现代生活的新阶段。一定要扭转那种片面、孤立看待产业发展的观念,更加注重综合配套、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以社会建设的加强来支撑城市品质的提升,以城市品质的提升来集聚优质发展资源。

四是“社会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重要范畴”的理念。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深圳最为闪亮的一个城市品牌,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与金融、物流、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形成了深圳的独特优势。在新的发展时期,按照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深圳的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把社会领域的创新作为重要内容来抓。要通过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发展等多方面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把深圳打造成为国家社会创新的先锋城市。

五是“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理念。社会是由不同阶层、不同组织、不同群体的人们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共同体”。推进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更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突出工作重点,推动深圳社会建设实现大提升

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对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主要举措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四个加快、两个阶段、六大举措”的总体思路。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抓好落实,推动社会建设在新的发展时期迈大步、见成效。具体来说,要突出以下“六个重点”:

(一)着力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加强社会建设,就是把握好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民生幸福城市。为此,要进一步明确“民生为重”的公共财政导向,继续加入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并进一步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法规制度,科学界定财政民生投入的范围、标准,逐步实现民生投入的制度化、法定化;同时,要抓住国家批准特区范围扩大的机遇,把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作为推进特区“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来抓,着力加强原特区外的城市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建设,让人民群众尽快看到特区一体化带来的新变化、新便利、新实惠。

特别是,要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一是要切实抓好教育发展。教育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最大民生,也是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要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壮大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学前教育高水平普及、民办教育更健康发展、特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群众的

现实要求、满足深圳科学发展的长远需要。二是要切实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医疗目前还是深圳作为一座新兴城市相对而言更需要提升的领域。要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力争未来5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本市常住居民、全部实现门诊统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市居民,让人民群众的医疗条件和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要切实抓好住房保障。住房不仅是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要投资环境,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把住房保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在“十二五”期间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力争使保障性住房人均住房基准建筑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让符合条件的困难人群、夹心层群体和各类人才都能在深圳享受基本住房保障。四是要切实抓好公共交通事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课题。要按照“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慢行交通为延伸”的思路,大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城区和主要通勤走廊的轨道网络,大幅提高公交分担率,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高效、低碳。五是要切实抓好养老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养老将成为日益重要的民生问题,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要把加大对老年群体的服务保障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让深圳的老人晚年更有保障。六是要切实抓好环境保护。要把环境作为重要的民生来抓,让老百姓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饮水、享受到绿色宜居的生态。加大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建设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机制和环保执法标准,力争未来几年我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宜居,基本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七是要切实抓好社会治安。治安仍然是目前企业和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保障“安全”这个最基本的民生。要以打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暴力性犯罪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平安深圳”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率,实现“发案少、秩序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目标。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中,已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目标和重大任务,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扎扎实实推动落实,力争让人民生活在新的一年以及“十二五”期间得到进一步的显著改善。

(二)加强社区建设、发挥社区作用,夯实社会和谐的基层基础。

社区是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各种社会群众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必须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切入口来抓。

要以党的建设带动社区建设,把社区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当前尤其是要继续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健全社区党组织,深入开展“党代表进社区”活动,让市、区两级党代表与社区建立固定联系、到社区开展工作,带动广大党员“亮身份、作表率、起作用”,做群众的知心人和服务者,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和密切党群、政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

要整合社区管理服务资源,大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民心网、服务网”。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工作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及社会各界密切配合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民心联系网”,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群众自助服务网”,医疗、教育、文化、助残、法律、商业等领域的“便民服务网”,把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需

要的支持、帮助和服务在社区触手可及、顺心满意。

要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推进社区民主自治。进一步理顺和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之间的关系,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支持居委会依法组织开展自治活动、规范业主委员会的发展,实现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对接、良性互动。

(三)深化体制改革、大胆探索实践,激发社会建设的活力和动力。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是过去30年深圳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不竭动力。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破解社会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更要强调改革创新。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坚持向市场要投入、向开放要发展,更多吸纳社会资本进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在加强政府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同时,加快推进高端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鼓励、引导、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立足于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当前重点是进一步深化大部门制改革,统筹推进区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在社会管理上理顺“条条”、“块块”的职能,力争取得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管理有序、群众满意的成效。

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创造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推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护理、养老康复等社会服务业发展,加快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社会服务产业体系;要积极扶持发展社会组织,拓宽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渠道,采取奖励、补贴、项目委托等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强化社会管理、促进平安和谐,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秩序。

深圳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要立足实际,加大力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营造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

要着力加强人口服务与管理。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契机,摸清我市人口的总量、结构以及变化动态,为党委政府人口问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把加强人口服务和管理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调控人口结构的有效办法和举措,探索建立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城市空间结构联动调整机制。

要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努力解决社会治安管理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大力推广运用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加快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数字化、动态化。

要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落实信访维稳责任制,完善覆盖全市的三级信访工作网络平台;尤其要着力加强基层信访工作,落实矛盾排查化解措施,把工作做在细、

做在实、做在前,努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五)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社会互动,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社会建设的生动局面。

社会建设不是党委政府“一家之事”,要想方设法扩大公众参与,促进党委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提高社会建设的广泛性、渗透性和互动性,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

要建立健全社会建设信息互动平台,切实做到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在继续办好现有“直通车”、“民心桥”、“12345政府公开电话”等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善用现代传播技术,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参与便捷的沟通平台,鼓励引导市民群众为社会建设积极出谋献策,并及时向社会公示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进度情况等,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

要着力打造公众参与社会建设的活动载体,壮大社会建设的群众基础。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力争让每一个市民、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企业在社会建设中都能有位置、有作为、有贡献。继续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热心公益、乐于奉献、服务优质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队伍;继续大力支持义工工作发展,推动更多的市民参与义工活动,擦亮“深圳义工”的品牌。

要更好地发挥专家学者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就社会建设的重大决策等虚心向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请教,经常性地组织就我市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理论研讨,提高各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六)培育家园意识、提升城市文化,为加快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明环境。

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

要把加强社会建设与筹备举办大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兵工作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迎大运讲文明树新风”等文明提升活动中去,组织好大运志愿者队伍,充分展示深圳市民热情、友善、开放、文明的良好城市形象,努力通过这两项重大活动使城市文明水平与精神面貌有一个大的提升。

要在全社会培育家园意识、家园文化。要特别注重激发市民关心深圳、热爱深圳、维护深圳的家园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尊重市民的主体地位,用得到广泛认同的城市人文精神来凝聚人、感染人、激励人,构筑全社会共同的精神家园。

要加强人文关怀和社会安抚。推进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必须更加重视社会成员“心灵”的和谐。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平等、关爱、谦和、礼让的精神,更多地关爱弱者、更多地帮助受到挫折的人,让我们的社会多一分温暖、少一分冷漠;进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把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逐步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帮助他们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加强社会建设事关新时期深圳改革发展的全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努力实现一年开好局、三年成体系、五年大跨越。

一是要健全领导机构。为了加强对全市社会建设工作的领导,市委决定,将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调整更名为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涉及我市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各区(新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承担起社会建设的领导责任。

二是完善责任体系。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必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层层分解、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切实把各方力量调动起来,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要求,抓紧制定社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由市领导分别牵头抓几项重点工作,明确各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义务、工作标准,建立多部门共同完成重点任务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条块分割、力量分散、责任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

三是加强战略规划。社会建设既是当前的重大任务,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制定战略规划,推动我市社会建设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取得突破。特别是,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中,要进一步加重社会建设的分量,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尤其是对人口发展、社会管理创新、社区服务,以及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环境保护等涉及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在“十二五”规划中予以突出和强化,拿出过硬的举措,确保未来五年见到显著成效。

四是强化督查落实。要高度重视各项决策执行的“过程监督”与“后评估”,防止流于形式、虎头蛇尾。对市委市政府《决定》中提出的一系列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逐一明确具体的“路线图”、“时间表”,按步骤扎实予以推进,并及时进行过程中的小结评估,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通过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现场办公、专项督办、网络问政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社会建设的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

同志们,做好社会建设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开创我市社会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