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7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教师用)

1.27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教师用)

1.27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教师用)
1.27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教师用)

高级脂肪酸饱和

脂肪

硬脂酸(十八酸)):

C17H35COOH

软脂酸(十六酸,棕榈酸):

C15H31COOH

不饱

和脂

肪酸

油酸(9-十八碳烯酸):

C17H33COOH

亚油酸(9,12-十八碳二

烯酸):C17H31COOH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考点一油脂

1.油脂的组成

油脂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统称,都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形成的酯,属于____类物质,含____________三种元素。

特别提醒:(1)油脂的熔点与R、R′、R″有关,若R、R′、R″为饱和烃基,油脂呈固态;若为不饱和烃基,油脂呈液态。(2)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3)天然油脂都是混合物。(4)天然油脂大多数都是混合甘油酯。

2.油脂的结构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一分子________与三分子____________脱水形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高级脂肪酸的烃基R、R′、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R、R′、R″相同,称为______________;若R、R′、R″不同,则称为______________。天然油脂大多数都是________甘油酯。

归纳总结

3.油脂的物理性质

密度比水____,____溶于水,____溶于汽油、乙醚等有机溶剂,纯净的油脂____色、____嗅、____味。

4.油脂的化学性质

(1)在酸、碱或酶等催化剂作用下,油脂可发生水解反应。如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

的水解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硬脂酸甘油酯发生皂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油脂的氢化(油脂的硬化)

油酸甘油酯氢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

1.下列“油”中属于酯类的是( )

①豆油②酱油③牛油④甘油⑤重油

A.①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

【答案】选A。豆油、牛油是油脂,属于酯类;甘油属于醇;重油是多种烃的混合物。

2.油酸是一种不饱和酸,其分子结构为CH3(CH2)7CH=CH(CH2)7COO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油酸的分子式为C18H34O2

B.油酸可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C.1 mol油酸可与2 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1 mol甘油可与3 mol油酸发生酯化反应

【答案】选C。1 mol油酸可与1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3.(双选)下列反应中,不需要催化剂即可以进行反应的是( )

A.乙醇和乙酸

B.苯酚和溴水

C.乙醛和新制Cu(OH)2

D.油脂的硬化

【答案】选B、C。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需要浓硫酸作催化剂,油脂的硬化实质上是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4.既能发生加氢反应,又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 )

A.植物油

B.甘油

C.油酸

D.软脂酸

【答案】选A。植物油属于油脂,而且含有不饱和键,所以,既能发生加氢反应,又能发生皂化反应;而甘油属于醇,油酸、软脂酸属于高级脂肪酸,均不能发生皂化反应。

5.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从溴水中提取溴可用植物油作萃取剂

B.用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效果更好

C.硬水使肥皂去污能力减弱是因为发生了沉淀反应

D.用热的纯碱溶液可区分植物油和矿物油

【答案】选A。植物油中含不饱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温度越高,纯碱溶液的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油污的水解速率越快,去污效果越好;硬水中的钙(镁)离子易与肥皂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钙(镁);植物油为油脂,在热碱性溶液中水解,产物均溶于水,而矿物油主要为烃类,不与碱反应,液体仍为两层。

考点二 糖类

1.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1)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大多数糖类的分子组成可用通式______________来表示(n 、m 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从结构上看,糖类可定义为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或将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三类)。

①单糖: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及脱氧核糖等。

②低聚糖:1 mol 糖能水解生成2~10 mol 单糖,其中二糖最为重要,如:麦芽糖、乳糖和蔗糖等。

③多糖:1 mol 糖能水解生成很多摩尔的单糖,如:淀粉、纤维素等。 2.葡萄糖与果糖

类别 葡萄糖 果糖 分子式 C 6H 12O 6

C 6H 12O 6

结构简式 CH 2OH(CHOH)4CHO

结构特点 多羟基醛

多羟基酮 两者联系

同分异构体

化 学 性 质

多元醇性质

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

氧化反应

a.与银氨溶液反应

b.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c.燃烧

a.与银氨溶液反应

b.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c.燃烧

加成产物 己六醇

己六醇

发酵成醇 C 6H 12O 6――→酒化酶

2C 2H 5OH +2CO 2

制法

工业上用淀粉水解制得

特别提醒: 葡萄糖、果糖的最简式均为CH 2O 。此外最简式为CH 2O 的常见有机物还有甲醛(HCHO)、乙酸(CH 3COOH)、甲酸甲酯(HCOOCH 3)等。

3.蔗糖和麦芽糖

4.淀粉和纤维素

葡萄糖:

【练习2】

1.关于蔗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蔗糖是最重要的二糖,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葡萄糖的两倍

B.纯净的蔗糖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微热,不发生银镜反应

C.在蔗糖与稀硫酸共热后的溶液中滴加银氨溶液,再水浴加热,看不到有银镜生成

D.在蔗糖里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变黑,并且有气泡出现

【答案】选A。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2,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因此A不对;蔗糖中不含醛基,因此B正确;蔗糖与稀H2SO4共热后的溶液应加NaOH中和后再加银氨溶液;在蔗糖中加浓H2SO4,变黑,并有气泡产生,是利用浓H2SO4的脱水性。

2.验证淀粉水解可生成还原性糖,进行下列实验:

①取少量淀粉加水制成溶液;

②加热煮沸;

③加入新制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

④加入几滴稀硫酸加热;

⑤加入碱液中和并使溶液呈碱性。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④②③⑤

B.①④⑤③②

C.①②④⑤③

D.①⑤③②④

【答案】选B。还原性糖的检验若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则必须是碱性条件下加入氢氧化铜悬浊液,否则氢氧化铜会被中和而失去作用。

3.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通过缩合反应把10个葡萄糖分子连接起来所形成的链状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C60H120O60

B.C60H100O52

C.C60H102O51

D.C60H112O51

【答案】选C。利用小分子缩合成大分子,既涉及高分子形成的原理,又涉及微观的分子之间脱水的反应机理。如葡萄糖等有机分子在进行分子间脱水时,是一部分分子失去羟基—OH,另一部分分子失去氢原子,而连接成长链。题目中告诉有10个葡萄糖分子缩合,将葡萄糖C6H12O6分子中的原子个数分别乘以10,得到C60H120O60。在这种变化中碳原子没有改变,只有氢、氧原子数目发生了改变,所以10个葡萄糖分子脱去9个水分子,就在C60H120O60上减去18个氢原子,9个氧原子则可得到C60H102O51。

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苯酚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NaOH溶液洗

②可用银氨溶液洗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

③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

④误食CuSO4可用鲜牛奶解毒

⑤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少量乙酸,可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充分振荡后分液

⑥检验淀粉水解产物,可在水解所得的溶液中直接加入新制银氨溶液后水浴加热

A.④⑤⑥

B.②③④

C.④⑤

D.①④⑥

【答案】选C。苯酚沾到皮肤上应用酒精洗;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应用稀硝酸洗;③中若有SO32-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⑥中实验应先用NaOH溶液中和后再加银氨溶液。

5. A、B两种有机物的最简式均为CH2O。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它们互为同系物

B.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C.它们燃烧后产生的CO2和H2O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取等物质的量的A、B,完全燃烧后所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选C。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的分子式可表达为(CH2O)n,n不一定相同,它们不一定是同分异构体,等物质的量的A、B消耗O2的量不一定相等,所以B、D两项不正确。A、B分子组成上相等或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O”,所以它们不可能是同系物。

考点三蛋白质和核酸

1.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

(1)组成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几乎都是____________,其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

①两性(以为例)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肽反应

氨基酸在____或____存在的条件下加热,通过一分子的________与另一分子的________间脱去一分子水,缩合形成含肽键的化合物叫做成肽反应。

2.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

(1)蛋白质的组成与结构

①蛋白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

②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____________产生,蛋白质属于功能高分子化合物。

(2)蛋白质的性质

①水解: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最终水解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两性:具有氨基酸的性质。

③盐析

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浓的无机盐[如(NH4)2SO4、Na2SO4等]溶液后,可以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此过程为________过程,可用于分离和提纯蛋白质。

④变性

加热、紫外线、超声波、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一些有机物(甲醛、酒精、丙酮等)等会使蛋白质变性,此过程为______过程。

⑤颜色反应

含有________的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色,该性质可用于蛋白质的检验。

⑥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3.酶

(1)酶是一种蛋白质,易变性。

(2)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催化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条件温和,不需加热;

②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③具有高效的________作用。

4.核酸

(1)定义:核酸是一类含____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

(2)分类

【练习3】

1.下列关于有机物的正确说法是( )

A.聚乙烯可发生加成反应

B.石油干馏可得到汽油、煤油等

C.淀粉、蛋白质完全水解的产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酸乙酯和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均可水解生成醇

【答案】选D。选项A:乙烯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后,双键变成了单键,因此不能发生加成反应,A错误;选项B:汽油和煤油是石油分馏得到的,属于物理变化,而干馏是指隔绝空气加强热,属于化学变化,因此B项错误;选项C:淀粉完全水解生成葡萄糖,而蛋白质完全水解生成氨基酸,葡萄糖和氨基酸不是同分异构体,C项错误;选项D:乙酸乙酯和油脂都属于酯类,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均生成醇,前者生成乙醇,后者生成甘油,D项正确。

2.某蛋白质充分水解后,能分离出有机物R,R可与等物质的量的KOH或盐酸完全反应。

3.75

g R可与50 mL 1 mol/L 的NaOH完全中和,则R的结构简式为( )

【答案】选A。有机物R与KOH或HCl等物质的量完全反应,说明R分子中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此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M==75 g/mol,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分析:75-16(—

NH2)-45(—COOH)=14说明含有一个残基吗,则R的结构简式为故选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和乙烷都能发生加聚反应

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肽

C.米酒变酸的过程涉及了氧化反应

D.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都是由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

【答案】选C。乙烷是饱和烃,不能发生加聚反应,A错;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故B错;酒精生成酸的过程发生了氧化反应,故C正确;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D错。

4.今有一个多肽,其分子式为C60H77N11O22,将其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甘氨酸(C2H5NO2)、丙氨酸(C3H7NO2)、苯丙氨酸(C9H11NO2)、谷氨酸(C5H9NO4)。该多肽水解后生成的谷氨酸分子数为( )

A.5

B.4

C.3

D.2

【答案】选A。由氨基酸形成肽键的原理可知,在多肽的主链两端肯定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又因该分子中含11个氮原子,故它只能形成10个肽键,又每个肽键中含1个氧原子,故主链上有12个氧原子。其余的氧原子数为22-12=10个,且全部来自谷氨酸,故谷氨酸的个数为5个。

5.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常常涉及到化学知识,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鱼虾放置时间过久,会产生腥臭味,应当用水冲洗,并在烹调时加入少量食醋

B.“酸可以除锈”,“洗涤剂可以去油”都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被蜂蚁蜇咬会感觉疼痛难忍,这是由于人的皮肤被注入了甲酸,此时若能涂抹稀氨水或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减轻疼痛

D.苯酚皂溶液可用于环境消毒,医用酒精可用于皮肤消毒,其原因均在于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

【答案】选B。鱼腥味主要是胺类物质引起的,胺类物质水解显碱性,用水冲洗可以稀释胺类物质,加食醋可以中和胺类物质,故选项A正确;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酸反应是化学变化,但洗涤剂去油是憎水基亲油的结果,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B错误;氨水、碳酸

氢钠溶液显碱性,可以与甲酸反应,故选项C正确;某些有机物能够使蛋白质变性,选项D 正确。

方法总结1:能水解的物质小结

方法总结2:氨基酸的成肽规律

1.1种氨基酸脱水形成1种二肽

2.2种不同氨基酸脱水可形成4种二肽(可以是相同分子之间,也可以是不同分子之间),如甘氨酸与丙氨酸混合后可形成以下4种二肽:

3.分子间或分子内脱水成环

4.氨基酸分子缩聚成高分子化合物

【真题训练】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

(2010·山东理综,12B)

(2)油脂和蛋白质都是能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

(2010·北京理综,8D)

(3)乙酸乙酯、油脂与NaOH溶液反应,均有醇生成()

(2010·福建理综,6D)

(4)1 mol葡萄糖可水解生成2 mol乳糖(C3H6O3) ()

(2010·北京理综,8C)

(5)葡萄糖和蔗糖都含有C、H、O三种元素,但不是同系物()

(2009·广东,4D) 2.(2008·广东理基,23)有关天然产物水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油脂水解可得到丙三醇

B.可用碘检验淀粉水解是否完全

C.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氨基酸

D.纤维素水解与淀粉水解得到的最终产物不同

3.(2009·天津理综,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在人体内起抗氧化作用

B.糖类、蛋白质、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煤经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变化过程,可变为清洁能源

D.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和用于光缆通信的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4.(2009·山东理综,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合金材料中可能含有非金属元素

B.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病毒的蛋白质受热变性

D.在汽车排气管上加装“催化转化器”是为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答案】

考点一

1.油脂肪高级脂肪酸甘油酯C、H、O

2.甘油高级脂肪酸简单甘油酯混合甘油酯混合

3.小难易无无无

4.

考点二

1.(1)C n(H2O)m(2)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

3.(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无醛基非还原性羟基醛基还原性糖

考点三

1.(1)α-氨基酸

②酸碱氨基羧基

2.(1)①C、H、O、N、S②缩聚反应(2)①氨基酸③可逆④不可逆⑤苯基3.(2)③催化

4.(1)磷

【真题训练】

1.(1)√(2)×(3)√(4)×(5)√

2.D

3.A

4.B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通过预习查字典熟练掌握文中字词。 能力目标:①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②体会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德育目标:①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种种磨难,发扬与困难逆境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①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阐述的人生哲理。 ②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种种磨难,发扬与困难逆境抗争的精神。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设问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你的生活不再一帆风顺,当你的生活环境不再美好,当你的经济条件不再优越,你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或者石缝间的生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看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二内容讲解 (一)掌握字词 潸然(shān)采撷(xié)吮吸(shǔn) 扼制(è)贫瘠(jí)枯萎(wěi) 狭隘( ài )不屑(xiè)佐餐( zuǒ) 繁衍(yǎn)驾驭(yù)藤蔓(màn) 花卉(huì)沃土(wò)黝黑(yǒu)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石缝间的生命如何出现的? 学生答。明确:不定的风把无人采撷的种子带到天涯海角,当它找不到泥土,就把.0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石缝里。 2.从第二段我们可以看到石缝间的生命生存环境如何? 学生答。明确:严峻、恶劣。 3.作者写了哪几种石缝间的生命? 学生答。明确:无名的野草、小小的山花、参天的松柏。 4.分析无名的野草

(1)学生朗读课文。 (2)本段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答。明确:用白描的手法。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能是尊贵的,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不可扼制。 5.分析小小的山花 (1)学生朗读课文 (2)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答。明确:对比的手法。生命就是拼搏。 (3)完成下表 蒲公英沃土中的石缝间的 躯干高大矮小 叶片多有光泽少干枯 作用佐餐抓手 6.分析参天的松柏 (1)教师范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松柏的? 学生答。 明确:外形——参天 精神——雄伟苍劲、巍峨挺拔 干——扭曲、旋转、结满伤疤 枝——繁茂 针叶——永不凋落 根——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盘根错节 (3)作者写松柏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学生答。明确:生命是顽强的、令人赞叹的。 (三)重点理解课文 1.文章开头一句再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答。明确:是本文的文眼,有开门见山的作用。 2.石缝间的生命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动的潸然泪下? 学生答。明确:它们敢于寻求战胜最艰苦的环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3.你如何理解“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总结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总结 教师进行基础教育培训能够使教师进行全方位发展,十分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下面是分享的教师基础教育培训总结,欢迎阅读。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改革非常关注。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诸多问题中,评价制度改革无疑是关键之一,它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质量评价问题并不简单。因为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复杂活动;教育效果又往往不是完全能够即时反映的,更多是潜在的、后发的;制约教育过程的外部因素纷繁多样。因此,制定标准仅仅是保障教育最低要求的有效手段,如经费投入、校舍建设、教师编制、学时安排等等。教育质量更高的境界是通过“德育为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和实践来实现,而非简单的标准化,这些都对教育质量评价带来挑战。 现行评价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考试和评价等同起来,使用简单划一的标准——考卷,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教育。同时,还把本来片面的、阶段性的评价,通过政府行为加上社会各方的“给力”将其永久化、固定化、身份化、扩大化。评价

制度的弊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个性得不到关注,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能力受到压抑,学校的特色也受到限制。 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出路何在?美国教育专家斯塔弗尔比 姆提出,“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客观地看,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侧重、长处和缺陷,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时限,评价制度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重点是如何能更加科学、实用、公正。所以,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是否真正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否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孩子;是否真正有决心促进和支持“因材施教”。 为了实现愿望与效果的统一,须以客观务实的态度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一是要协调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与其他教育改革。评价制度会影响学校办学体制、管理制度、经费投入、项目设立和人才选拔,这些方面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步伐必然也会对评价制度改革起到倒逼或遏 制的作用。因此,评价制度改革不可能单兵独进,须全盘考虑、综合推进。 11月16日,我来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进入了广西师范大学,参加了博白县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第一次集中研修培训。通过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今日之走向,已越来越逼近学校内部的教学、教育活动。全国范围内多层面展开的有关素质教育的研讨,不少中小学进行着的探索性实践,是这一走向的具体、生动展现。出现这一走向,不仅是因为近十年来我国已经在宏观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法制建设、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地位的提高及学历达标比例的上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而为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与更多的可能;也不仅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技术水平提高,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坚持推行,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根本的是因为21 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天天进行着的、千百万教师的教育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所以,深入进行学校内部教育活动的改革,是已经开展至今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之必然,它关系到中国基础教育在跨世组的改革中,能否最终实现一代新人的造就,也关系到新的教育理想能否转化为实践,显示其现实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它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把对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的探讨集中在课堂教学领域。因为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冲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成了当代学校中的“老房子” ——一道最顽强地展现传统教育思想的风景线。更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志还十分强调这种传统保存的必要性,误认为选修、活动两类课程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而必修课的传统教学是为保证升学率服务的。在他们的眼中,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现“素质教育” 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 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给学生活动,不要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显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数学改革,不可能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教师和学生在校生活的大量时间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度过,甚至更被强化。因为“领地”的缩小要通过“强度”的增加来弥补。这样,就整体而言,教学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校内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第一,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五十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并通过新老教师的传习,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 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感慨颇多。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的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是很难做到的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面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他们很少去关心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因为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只要升学率提高上去了,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就会提高,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现在的课堂悦来越缺乏活力,对大多数差生来说上课就如同坐监一样痛苦。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感受不到知识的奥妙,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然而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这种理想课堂的追求呢,当然不是。我觉得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作为教师首先要抛开一些功利,自己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而作为学生也要积极的融入课堂,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如此才能谈得上把生命融入课堂。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叶澜老师在文章中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不要以为生活就是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孰不知生活还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还有生存的意思。 叶老师还分析了传统课堂的三大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老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学生被普遍忽视)。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在文中叶老师并不否认传统课堂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深刻地分析了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即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不应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剥离出来。它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使传统课堂教学视

幼儿园教师培训方案

篇一:幼儿园教师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的 为了提高新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与教育教学水平,使新教师的专业技能技巧得到锻炼与提升,能尽快熟悉岗位工作,娴熟、规范地安排、组织好幼儿一日活动,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特制定以下培训方案。 二、培训方式与内容 1、师带徒:骨干教师与新教师“一对一”、“一帮一”结对学习。重点是对新教师进行“如何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指导。 2、集中学习:由骨干教师组织专业基本功及教材教法、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培训。 音乐:学习简单乐理知识、风琴演奏方法、幼儿园常用律动、乐曲的弹唱等。 美术:学习简笔画、色彩的运用、教具制作等。 舞蹈:学习幼儿基本舞步、各民族舞基本动作、小型幼儿舞蹈。 3、个人自学:新教师自学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教杂志等内容,并做好笔记,勤于反思积累,多写心得体会。(每两周检查一次,汪先霞) 篇二:幼儿园教师培训方案 为不断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使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化发展程度再上新台阶,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主、多元、实效”为主题,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根本,更新培训理念,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自主性、选择性和实效性,促进我校师资队伍向“师德高尚,业务精谌,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培训目标建立教师培训领导小组,初建以园本培训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积极开展以教师发展需求为着眼点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包括园本培训、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努力探索提高教师培训活动的实效性,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有特色”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提高我校教育质量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培训任务1、本学年在职教师参加专业发展培训时间平均达到72学时,其中园本培训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教案-语文版

石缝间的生命 授课日期:年月日 教学目标1、通过对重点词语、关键句、意境等的学习,探究提高语感的方法和途径。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3、感受生命的顽强、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4、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培养语感。 教学重点上述1、2。 教学难 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型 授课时 数 3 课后体会 本文作者用极富哲理性的语言,感染着读者,启发着读者。通过朗读、分析、体会、并课内练习,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文章的精髓。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中国人素有“借物抒怀”的传统,音乐、文学概莫能外。周敦颐的《爱莲说》、 刘禹锡的《陋室铭》,物象与意象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 那么,当你看到生长在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的石缝间的生命时,你能感受到一些什么呢?获得一些什么启示呢? 生,各抒己见。 二、作者简介: 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于天津,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后一直从事专业创作

至今,其诗集《无名河》获作协第二届新诗奖、鲁迅文学特别奖。 三、朗读全文,把握思路。 四、理清结构,本文段落层次: (一)1、开门见山,开篇直奔主题。 (二)2~7、交代石缝间生命的由来。从三种具体的植物形态来实写石缝间生命的顽强。揭示石缝间生命的意义。 (三)8~10、总结全文,揭示了石缝间生命对于人类的意义,它是生物学的、哲学的与美学的统一,激励人们顽强地面对种种挫折与不幸。 五、分析第一部分:1找出作者对石缝间生命评价的词语? 2、哪一句话表明作者对它的态度?此句话作用是什么? 六、讲解第二部分第一层;1、石缝间的生命来自何处?哪两个词写出了这些种子飘零的命运? 2、石缝间生命遭受了怎样的磨难? 3、此段结尾一句的作用? 4、“惊人”与哪些词对应,点明生命的顽强? 七、学生个别朗读4、5、6自然段 思考;1、第四段刻画的对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本段末尾一句的表达方式?作用? 2、第五段刻画的对象又是什么?“苦苦的蒲公英”包含了什么?此段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从几个方面来写的?作者由此感悟到什么? 3、第六自然段首句结构上的作用?此段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从几个方面来刻画的?找出描写松柏动态之美的词语?松柏让人领会到的人生哲理又是什么? 第二课时 八、齐读第七自然段。 讨论:给此段分层次。明确:1、开头~“永远的黑暗”:指出石缝间生命对飞鸟以及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测试卷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有机化合物中每个碳原子最多形成4个共价键 B.油脂、淀粉、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用溴水既可以鉴别甲烷和乙烯,也可以除去甲烷中的乙烯 D.乙烯和苯均能发生氧化反应,说明乙烯和苯分子中均有碳碳双键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人们把由不到20个单糖缩合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称为低聚糖,那么低聚糖彻底水解后将得到单糖 B.甲醛与尿素反应得到的脲醛树脂是一种高分子黏合剂,广泛应用于木材加工业,是居室甲醛污染的主要源头 C.可以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某些反应物或生成物在不同反应时刻的浓度来计算反应速率 D.棉花、铜氨纤维、涤纶、油脂都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3.化学反应经常伴随着颜色变化,下列关于颜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鸡蛋白溶液遇浓硝酸——黄色 ①淀粉溶液遇碘离子——蓝色 ①溴化银见光分解——白色 ①热的氧化铜遇乙醇——红色 ①新制氯水久置后——无色 ①过氧化钠在空气中久置——淡黄色 ①Fe3+离子遇苯酚——紫色 ①石蕊试液中通二氧化硫气体——无色. A. ①①①① B. ①①①① C. ①①①① D. ①①①①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加热、甲醛、饱和(NH4)2SO4溶液、X射线作用下,蛋白质都会发生变性 B.氨基酸、蛋白质、油脂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C.生活中食用的食醋、植物油、动物蛋白等物质都是混合物 D.乙烯、聚乙烯、苯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麦芽糖属于还原型二糖

B.一种塑化剂的结构为,该物质属于油脂 C.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 D.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土吸收水果释放出的乙烯,可达到水果保鲜的目的6.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防止蛋白质盐析,疫苗等生物制剂应冷冻保存 B.玻璃、陶瓷、水泥都是硅酸盐产品,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C.玉兔号月球车电池帆板,可以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 D.弱酸性或中性条件下,钢铁腐蚀的正极反应式为:4OH﹣﹣4e﹣=O2↑+2H2O 7.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油脂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B.蔗糖、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乙烯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D.在浓硫酸存在下,苯与浓硝酸共热生成硝基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8.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蔗糖的水解产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银镜反应 B.蔗糖是多羟基的醛类化合物 C.蔗糖不是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 D.麦芽糖是多羟基的醛类化合物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沟油和矿物油都属于酯类物质 B.在食品袋中放人盛有硅胶和铁粉的透气小袋,可防止食物受潮、氧化变质C.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石英坩埚中加热熔化D.电解从海水中得到的氯化镁溶液可获得金属镁 10.“地沟油”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下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方案

祝陈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立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眼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服务于课程改革,培养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着力构建学习型的教师组织。 二、总体目标: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杜绝违规教育行为。 2、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切入点,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加快知识更新与拓展。 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4、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机制,实施“青蓝工程”,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5、以教育科研改造课堂教学,引导教师向学术型、科研型的转变。 三、具体目标任务及措施: (一)教师全员培训: 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杜绝违规的教育行为。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 内容:政治思想与师德教育。 方式:讲座、研讨会等,并与自学相结合,侧重于实践活动(力求结合学校实际,为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服务)。 时间安排:每周周前会议政治学习10分钟。 职能部门:校长室、大队部。 (二)新课程标准培训: 目标:进一步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帮助教师了解各学科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建议,使教师能以此为依据,在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制定相应的教学及评价策略。 内容: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省、市级新课程培训学习材料等。 活动形式:以学科组为单位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时间:每周业务学习、各教研组活动时间。 (三)教师信息化培训: 目标:要求教师实现“四会”:会文字处理,会制作简单的课件,会上网查阅、下载资料,会收、发电子邮件。同时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会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方式:1、定期开展教师电脑知识及实际操作的培训。 2、采取定期练习及考核的办法相结合。 (四)教师读书活动: 目标:要求40周岁以内的教师每月读两本书;40周岁以上的教师每月读一本书。 内容:优秀学科书籍。 方式:教师自学与集体组织相结合,并组织读书沙龙、读书征文、“书走动”起来等活动调动教师读书的积极性。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感谢杜春贞老师,把叶澜教授带到我们面前。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提到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我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对别人成功经验的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对我们各科教学都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方面: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课堂缺少激情,主

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激情进入课堂,必将使你的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我们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生活。每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教师都应该主动走进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让课堂教学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成为孩子们主动、活泼发展的广阔天地。那么,你的课堂将会充满活力,你的人生也将会熠熠生辉。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我国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早在1200 多年前韩愈的《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被动、接受、单一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遭遇严峻挑战,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得到了空前关注,因此,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概念,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几种学习方式的变革、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与策略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美国学者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还结合课改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习方式作如下界定: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学习方法和形式。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其一,学习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也包括学习形式。其二,学习方式具有情境依赖性。其三,评判学习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的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 二、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呢?我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变革的原因——生产工具的变化如电脑、网络。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 ,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与八大行星变化??知识从质上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我们来看个例子:很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在一次会议上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的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我只要翻书查一查,不都全知道了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指出这种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很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很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适宜考试,不宜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如果一位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收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网 2018全员培训项目 网络研修任务 微课制作说明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网2018全员培训项目 网络研修任务微课制作说明心得体会 《微课制作说明》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阅读微课制作说明,我学习到了以下关于微课制作的知识: 1.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遵照新的教学理念,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强调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启发思维、开阔视野、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各种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内容可以为学科知识点,课堂导入,重难点分析,课堂总结等。 3.文字运用规范,字体和字体大小要适当(不小于Powerpoint24号)。 4.课件页面的文字与背景要搭配合理,科学配色。 5.图片、图表清晰,大小适当,动画、视频的使用必须贴切,且避免使用与课程无关的插图或花俏的东西,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6.课件应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能通过多种链接手段打开新页面和链接所需知识点页面。 7.动画设计合理。杜绝将问题答案或后面未讲的知识过早显示在屏幕上。 8.选用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必须与所授课程密切相关。声音要悦耳,

快慢要适度。 9.微课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 另外,通过这次的培训,阅读了微课制作说明,我深深的感受到微课制作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促进自己成长的新模式,通过最近制作微课程,我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一个知识点,精要的讲解,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五分钟内的学习享受,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学习。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我们可以将一些重难点,易错易混点,拓展性知识碎片化,显性化,形象化,传媒化。 最后,我也想分享并补充两点: 1.微课的制作虽然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但也最好不要少于3分钟。 2.参加微课比赛时要选择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去制作微课,太容易的知识点即使微课制作精美,也较难得高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教案(3)(新版)语文版

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文章蕴含的对石缝间顽强生命的无比崇敬之情。 (二)品味作品生动隽永、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结合作品,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理解本文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然而,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严峻而苛刻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慑人心的力量——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憾动了作者的心。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 (二)作者简介 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现为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篇小说《丑末寅初》、《高买》,长篇小说《桃儿杏儿》等。其中《无名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优秀新诗集奖,《高买》获中国作协优秀中篇小说奖。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小的儿》获鲁迅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a、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其哪些特点? 对于这些生命,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 b、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四)研读课文 1、讨论“整体感知”中提出的问题。 a、——野草:生机不可扼制;山花:生命就是拼搏;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怀有感动、敬畏、惊叹之情。 b、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点题和写作缘起。 ○1交待石缝间生命的由来 第二部分(2--7):分写、说明原因。 ○2从三种具体的植物形态来写生命的顽强 ○3解释石缝间生命的意义 第三部分(8--10):总写——诠释和理解“石缝间的生命”。 2、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原因要点:敢于去寻求、战胜最艰苦的环境、具有震撼心灵的情感力量。作用:是文章的文眼,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前段时间阅读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很有触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我平时总出于对整个课堂设计方案总体的考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方案的逻辑发展生成方面,而忽视了方案对于学生的层次性生态生成的因素。比如,当我向学生抛出一个以期能引起学生共鸣与感知变化的问题时,总希望有学生能够以比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我期望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我们所期望的,也许那位很“成功”地回答了我问题的学生不仅仅达到了我所要求的思维目标与教学要求,而且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的教学能够有了“生命力”,能够继续生成一些我可以发掘的因素,但是我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这个学生吗?我的问题与答案是否仅仅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就像完成任务呢?也许,我的课堂太追求了这种“逻辑性”的要求,课堂发展“曲线”有太多的逻辑抽象美感,而这一个个“美感”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的,而往往牺牲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所以,就有了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精彩而形象的比喻:“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下只是‘观众’与‘听众’。”那个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平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活”,这个“活”字就是用来学生学生的思维状态的,而有时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启发,一些学生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就像“对牛弹琴”似的。那个以期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否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达到使每一位学生有很高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的。说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引起的思维活动效果是不同的。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对课堂情境的设置上,这种情境的设置即使再怎么科学,再怎么合理,如果仅仅是纯粹的“理性要求”,这种理性要求也是“静态”的、没有生命力,对激起学生思维活力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对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确实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超预知的活力存在。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每个人都会在努力而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命过程的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是生命过程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时时体验着这份生命活力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课堂结合起来的。“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课堂过程不仅仅是老师的生命过程的体验,当然也是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我们面对学生的整体时,不能有意地过分要求某一方面而故意避免某一方面,这就是对学生享受教育权的“侵犯”。我们不可能以平均力量去逐一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活动、思维、体验等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有机的个体出现的,是有活力的生命体。“第三,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的教书育人与教师成就自己两者是统一为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教师在成就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就以学生为对象的,是因为学生成才了,发展了,才谈得上教师在成就着自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转帖)(2009-09-03 18:47:31)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最新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网登陆【官网入口】

教师培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线教师想要的培训,培训机构提供不了,而不想要的培训却被统一要求参与。这种与教师需求背离的培训,其效果可想而知。近日,浙江一位乡村教师来信,他们更希望参加的培训课程—— 少点“高大上”,多点“小而精” 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每年参加的各类培训也不少。但是,总感觉培训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真正的改变和提高。与身边的同事交流,大家也认为现在培训机会是多了,但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困惑的培训并不多。许多培训涉及的内容、所请专家都很“高大上”,但是岂不知我们更爱“小而精”。我希望培训中能体现出“小”、“真”、“评”、“研”四个要素,真正助力乡村教师发展。 小——培训规模要小,选题要小,专家名头可以小 这里的“小”包含几个意思,首先是组织的规模要小,整齐划一的大规模培训不一定能达到培训效果,而且质量监控难,容易表面化、形式化。一定要开展大规模培训,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培训组织管理要严格,作业的检查不能只看数量,重点要看是否是对学习内容的内化。否则,教师只运用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写培训作业,是达不到培训目的的。 其次是培训选题要小,不要动辄就是某某模式、某某策略,要立足教师的实践性问题,立足课堂的实施与管理。如教师专项研修,要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又如班主任培训,要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 再次,专家的名头要小。一线教师当然希望向教育大家学习,可是教育大家往往是很难请到的,所以不如在草根中寻找“名师”,请一些在教学一线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现身说法”。草根教师拥有最可贵的“临床”经验,更容易产生共鸣。 真——调研问题要真,专家指导要真,培训过程动真格 首先是问题要真,现在不少培训部门会在培训前对受训教师进行调研,可是这些调研统计的问题在培训中多数没有表现出来,这就形成了调研与培训两张皮的状况,问题也就不“真”了;其次是教师需要“动真格”的培训,应该让教师培有所思、训有所得。负责培训的部门与人员不能只将培训当作自己的任务去完成,而应该真正站在教师的层面去思考,一线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可以将培训的内容,由“单选一”变成“多选一”或者“多选多”,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参培项目。再次是专家的指导要真,专家讲的案例或者经验一定要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必须是亲身经历,不能凭空杜撰。 评——评学员反应,评学习结果,评工作表现,评业绩提高 一个有效的教师培训评价、反馈系统的建构应包括反应评估,即学员是否喜欢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否有用,学员的课堂反应是否积极;学习结果评估,即学员经过培训学到多少知识,能力有多大的提升;工作表现评估,即学员的工作表现在培训前后有无变化,工作中能多大程度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业绩评估,即培训前后教育教学质量业绩是否有所提高;建立学员档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二册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坚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初一的学生正好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语文教师应利用教学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使学生达到这样一种共识: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本文文质兼美,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也利于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教育。 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精神教育应避免空洞的说教,假、大、空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或许还会带来负面影响,让人产生反感,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美的氛围:音乐、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学生情感投入的朗读等,共同组成一个感染人的美好氛围。二是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生活体验,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切忌拔得过高。对课文的基础知识作一般性的学习即可,不必抠得太死。不能支解文章,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这会影响文章的整体美感。应该在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多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导入,听音乐《命运交响曲》,提问:这段乐曲是谁的作品,什么题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顾泠沅的情意原理,用学生较熟悉的音乐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生听了乐曲后的感受往往会与生命的思考联系起来,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读一读 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吮吸shǔn 扼制è茁壮zhu ó狭隘ài 贫瘠jí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逊色xùn 犀利x ī期期艾艾ài ài (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注音、朗读,掌握以上词语,重在积累) (三)朗读课文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