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化视角下的教学知识工程化_兼_省略_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标准及其实施_朱敬

信息化视角下的教学知识工程化_兼_省略_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标准及其实施_朱敬

信息化视角下的教学知识工程化_兼_省略_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标准及其实施_朱敬
信息化视角下的教学知识工程化_兼_省略_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标准及其实施_朱敬

信息化视角下的教学知识工程化*

——兼议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标准及其实施

朱敬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文章首先从两个维度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教学知识工程化进行了解读,之后探讨了信息化视角下教学知识工程化的实践基础和学科基础,然后讨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标准,认为它与信息化视角下教学知识工程具有相同的脉络走向,最后基于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个案分析,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网络研修,提出突显核心人物作用、情感与制度双重建构等策略建议。

关键词:教学知识工程化;教师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标准;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1—0050—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7.007引言

华南师范大学李志厚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原任校长、现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教授2009年在《教学知识工程化:一个理论见之于实践的研究领域》[1]一文中提出教学知识工程化的概念,认为教学知识工程化的根本在于让教师获得、交换、使用和生成教学知识,并借助于教学知识管理与设计,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动和功效。换句话说,教学知识工程化实质是应用教学知识,使之可操作化,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知识工程化作为教学论从单纯的理论形态走向实践应用的桥梁,是教学理论实践化和教学实践理论化的中介。

笔者对此十分赞同,特别是对文中提及的现代技术作用深表认同。文章指出:“(教学知识工程化)可以促使教师既能通过传统的方式,又能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或学习共同体方式而获得教学知识,进而可以明显拓展或延伸教师个人在教学领域的知识能量。[2]”然而,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无处不在的今天,技术对教学知识工程化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知识的获取方面,更是渗透于教学知识工程化的每一个环节。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知识工程化的有力支撑和促发要素。教学知识工程化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提出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在广泛征求意见后,2014年5月27日、30日,教育部分别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2014〕3号)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4〕7号),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引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也可以看作是信息化视角下教学知识工程化的深化,充分体现了教学知识工程化的内涵与需求。我们将从教学知识工程化的视角对相关标准进行分析,然后基于个案对培训课程和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建议。

一何为信息化视角下的教学知识工程化:两个维度的解读

1从“数据—信息—知识—智力—智能”这个链条进行解读

数据是事物的属性;信息是数据的语义;知识是结构化的信息,与主体即“人”密切相关;

智力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能则是知识的集合与智力的综合。从这个链条看,只有到了“智力”和“智能”这两个与实践发生密切关联的阶段,我们才可以称之为教学知识工程化。而数据、信息和知识是智力、智能阶段的必经阶段和重要基础。

举例说明。“1”在数据阶段是计算机的二进制码;当我们说“1个梨子”时,“1”代表数量;当人认识到“1个梨子”中的“1”是指数量关系而非音乐符号时,“1”在特定语境下与大脑发生了关联,那么“1”就成了知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中介阶段,是“人”介入的这个链条的关键阶段。人把数据、信息吸收为知识时,即开始对实践产生作用,并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时就进入了智力阶段。当“1”指数量时,人可以对梨子进行计量;当“1”指音乐符号时,人可以作曲或演奏。到了智能阶段,数据、信息、知识和智力需要综合作用,产生人工智能以及人力智能。前者是技术实现的高级阶段,后者则指人脑开发不尽的智慧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可以看出,数据、信息是教学知识的来源和基础,知识以及知识生成的载体“人”是教学知识工程化过程中的重要中介和转化器,智力与智能是教学知识工程化的实践体现阶段,如图1。

图1基于“数据—信息—知识—智力—智能”链条的教学知识工程化分析

2从科学、技术和工程三元视角进行解读

科学是以发现为核心的人类活动,科学是发现自然规律,追求真理;技术是以发明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技术是发明方法,讲求巧,追求诀窍(善);工程是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工程是按照社会需要设计人造物,构筑与协调运行,讲求价值,追求一定边界条件下的优化。简单来说,科学是以发现为核心,求的是“真”;技术是以发明为核心,求的是“善”;而工程则是以建造为核心,求的是“落实”与“优化”。[3]那么,教学知识工程化即是教师依据科学理论、设计人造物并高绩效落实于教学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起着重要作用。

结合上面两个维度的解释,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在教学知识的生成、交换、使用和再生成整个过程均发挥关键作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知识工程化的重要基础、有力支撑和促发要素。图2可以清晰地说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知识工程化。

图2综合“数据—信息—知识—智力—智能”链条与“科学、技术和工程”三元视角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知识工程化进行图示说明。两个维度提供了不同的问题视角,但均突显了信息技术要素。需要说明的是,信息化环境是相对于传统环境而言的,但并非与传统环境相对立,在条件许可下,我们认为虚拟与现实的无缝链接更有助于教学知识工程化的形成与发展。

图2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知识工程化图示

二信息化视角下教学知识工程化何以可能:实践基础与学科基础

尽管教学知识工程化是个新概念,但是其实践基础久远而深厚。信息技术之于教学知识工程化的活动可以追溯至上世纪视听教育运动。电影、播音、电视、电脑以及网络技术、移动技术、虚拟技术等,在近百年来不断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促发要素之一,为教学知识工程化奠定了近百年的实践基础。

本世纪,无论是职前的师范生培养,还是职后的教师培训,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特别是远距离环境下的教师学习与培训,正在成为教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部到各省区教育厅乃至具体的培训单位,不同级别、不同功能的教师网络培训平台,迭出不穷,如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网站、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以及各省市开发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国培”项目也依托信息技术开启了远程培训的途径。这样的实践基础和发展势头使得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知识工程化成为本世纪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百年的实践基础已经酝酿出一个成熟的领域,即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作为大教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在经历了中断、迷惘和探索之后,亦开始出现工程化的诉求。如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4]认为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涉及教育、心理、传播、信息科学等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不仅要研究教育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要利用其研究主体的特殊知识背景来研究知识发现、知识处理、知识传播、知识扩散等问题。他提出“建立一个广义的知识工程学,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智能及人类知识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并促进人类知识发展的学科”。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5]及其研究团队致力于教育工程学的研究,指出教育工程实践需要新的教育工程学。河南大学蔡建东教授[6]认为,作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学科”,教育技术学在研究上必须从“发现的逻辑”转向“实践的逻辑”。在研究中,工程思维比理论思维具有优先性,要小心区分并谨慎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以免本质取向的理论思维向完形取向的工程思维习惯性越界。

尽管目前教育技术学领域内存在知识工程、教育工程等不同的称谓,但其目的和本质是统一的,即对实践逻辑和工程思维的推崇。教育技术学领域内对工程化的诉求与李志厚教授、王嘉毅教授提出的教学知识工程化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教学论与教育技术学这两个近亲学科在多年的身份探讨和地位争执后,各有侧重、携手合作已经成为双方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信息化视角下教学知识工程化的深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标准

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横向分两大方面,一是“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二是“应用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发展性要求)。纵向则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和“学习与发展”。“技术素养”是基础,“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则是以实际教学为序,“学习与发展”重在反思升华与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则根据能力标准提出相应培训课程模块与实施建议。相关标准与教学知识工程化具有同样的脉络走向。我们同样从前文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数据—信息—知识—智力—智能”这个链条进行分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充分体现了数据、信息向知识、智力的迈进与螺旋式上升。从标准维度划分来看,特别提出“应用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这一方面,加强了对交流合作、探究建构的要求,即通过“人际”将数据、信息向知识、智力推进。此外,还特别提出“学习与发展”维度,强调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反思、交流与学习。从具体指标看,也明确提出“设计学习指导策略和支持方法,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反思与创造”、“引导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开展自评与互评”等,强调了知识的形成与智力的发展,而非数据、信息的传递。

其次,从科学、技术和工程三元视角进行分析。前文我们提到,教学知识工程化是教师依据科学理论、设计人造物并高绩效落实于教学实践的过程。如果说科学是基础,技术是利器,那么工程则是理性与实践的结合与优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根据教学实践,依次将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作为重要维度加以说明,目的就是让教师将科学技术与教学实践很好结合并优化,这与之前国内外诸多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相比无疑更体现实践思维与工程取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则是实践思维与工程取向的进一步体现。

通过以上两方面分析,不难看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标准充分体现教学知识工程化的需求与内涵,它将有力推进教学知识工程化步伐,也有力证明了信息化视角下的教学知识工程化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四信息化视角下教学知识工程化个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网络研修的启示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是同步提出的,体现出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14—2017年)的迫切性。在未来数年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如何更好地开展与实施?我们将基于个案进行讨论。因为面向不同的媒介环境或平台,教师教学知识工程化形成过程与实施策略亦呈现差异。网络研修是教育部明确提出的学习培训方式之一。我们选择广西L特级教师工作坊作为个案,目的是考察在L特级教师工作坊这个平台上,教学知识工程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有哪些网络研修的策略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

1形成过程

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是基于Moodle平台开发的,始建于2010年,目前已经进入第三期建设,其目的是更好地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空间,促

进所有教师共同发展。经过前两期建设,特级教师工作坊已经颇见成效,有的工作坊内已经培养出新的特级教师。L特级教师工作坊是广西八桂特级教师工作坊中的优秀工作坊。其成员除主持人L特级教师之外,还有指导者1人、帮扶者2人、参与者7人。

(1)基于“数据—信息—知识—智力—智能”链条的分析

L特级教师工作坊自主设置的栏目可以充分体现“数据—信息—知识—智力—智能”这个链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技术平台限制等原因,目前尚无法达到链条顶端即智能阶段,如表1。

表1L特级教师工作坊栏目设置分析表

———

工程化形成过程设计了相应的栏目,特别是教学设计、学案设计、听课随感、回味反思等栏目,使得工作坊建设与教师日常教学与学习紧密结合。

(2)基于科学、技术和工程三元视角的分析

从科学、技术与工程三元视角看,教学反思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知识的工程化程度。笔者采用武汉大学研制的ROST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分析。首先下载L特级教师工作坊的文本,之后对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最后利用ROST工具进行词频统计与可视化。如图3。图3中字体越大,说明词频越高。不难看出,“反思”与“教学”是频度最高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教学的反思已经成为坊内成员的日常性工作行为。

图3L特级教师工作坊文本的ROST分析图

同时,也可以从坊内成员的收获体会中验证教学反思收获。如坊内成员ZH教师说:“每节课后,对当节课的得失进行反思,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能不能不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并把这些反思记录下来。通过反思,我果真从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一些问题。”W 教师表示:“我逐步养成了课后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设计、时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是否得力,板书设计、教具的使用是否恰当,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等等方面,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得与失……”LDM教师也表示:“在工作中我常反思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教学行为、教学效能、动态生成的精彩环节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化的教学反思框架。”

2策略与启示

教学知识工程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策略支持。通过对L特级教师工作坊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三个教学知识工程化的形成策略,相信这些策略将为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提供启示。

(1)突显核心人物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核心作用

就此个案而言,网络研修与实地研修是同步进行的。“网络+实地”研修模式由于能够更好地满足区域性需求,所以成为教师学习发展的主要途径。成功的特级教师工作坊有一个共性,即特级教师不仅在虚拟空间有活跃、高质、引领性的表现,在现实世界中亦充满激情,积极组织坊内成员开展面对面交流与帮扶活动。虚拟与现实的无缝结合使得教师工作与学习日趋高效。坊内成员ZH教师表示:“为了提高我们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每次听完课后,我们都要马上写出听课反思,并专设‘教育随笔’等栏目,引导我们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而坊主L特级教师则对每篇发帖都及时回复,积极的反馈使得现实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及时有效延伸,同时又很好地支持了下一步的改进活动。

(2)成员间的信任与共同体形成

工作坊由主持人(特级教师)、指导者、帮扶者及参与者4个层次的成员组成,不同角色的教师在工作坊建设过程中借助网络技术相互学习。但是,特级教师工作坊只是一个平台,如何利用这个平台建设真实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是摆在L特级教师面前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首要步骤就是坊内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与支持的关系,这是形成共同愿景的前提。通过对L特级教师工作坊的观察研究,可以概括出“以资源吸引人,以诚意与勤奋打动人”的策略。

第一,以资源吸引人。L特级教师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设计、学案设计、试题材料以及相关课件资源。在L特级教师的带动下,坊内成员亦积极发布自己的教学资源,形成共享、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围。

第二,以诚意和勤奋打动人。L特级教师坚持每天读帖、回帖,坚持每周写3~4次教学反思或教育随笔,并积极组织坊内成员开展讨论。这样的付出和努力有效带动了坊内成员,使得共同体始终保持有效运行状态。

信任机制建立起来后,坊内成员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同时坊内成员角色也在工作坊成长过程中日趋模糊,部分青年教师在特级教师工作坊内快速成长,成为新一批的特级教师。

(3)情感与制度双重建构

共同体的形成与维系不仅需要信任与情感,同时也离不开制度的约束与激励。建坊伊始,L特级教师就发布了行动方案与相关要求,如要求团队成员每月定期集中交流一次,形式有集中会课、观摩研讨、专题学习、专题论坛、案例分析、成果展演等;轮流每月一人主持网上研

讨主题;每学期每人至少撰写论文或教学随笔、读书心得一篇;研修期间,帮扶者、参与者每人至少执教研究课一节,并提交教学案例与反思。每次观课后,观课者提交观摩体会;主持人每学期至少做专题主讲一次,提交发言资料;指导者和主持人每学期到帮扶者、参与者所在学校听课或现场指导1~2次。同时工作坊建立团队成员个人成长档案,做好日常活动记录。细致具体的制度要求与坊内积极勤奋的情感体验相互作用,有效促进了教学知识工程化的形成发展。

五结语

“工程”离不开特定对象与场域,这使得实践面临着极其复杂的问题。在此地运用有效的技术或方法,在彼地并非亦然。如何解决这些复杂场域中的复杂问题,尚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同学科和领域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学知识工程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以高效实现,才能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推行以及“提升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2]李志厚,王嘉毅.教学知识工程化:一个理论见之于实践的研究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35-38.

[3]殷瑞钰.工程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黄荣怀,沙景荣.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1):5-11.

[5]钟柏昌,李艺.我国教育工程学的现状反思与发展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6,(8):6-10.

[6]蔡建东.现实、历史、逻辑与方法——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初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Pedagogical Knowledge Engineering from the View of Informatization

——Discussing the K12Teacher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Standard

ZHU J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lains pedagogical knowledge engineering from the view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e foundation,discipline foundation,dilemma and prospe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edagogical knowledge engineering.The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bility standard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pedagogical knowledge engineering.Finally,the author gives some advices for teacher’s network training based on a case“Guangxi professional teacher workshops”. Keywords:pedagogical knowledge engineering;teache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K12teacher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standard;Guangxi professional teacher workshops

————————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教师群体信息化学习方式变革与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ECA12033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敬,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等,邮箱为Zhuj2005@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7821501.html,

收稿日期:2014年2月24日编辑:小西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 (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

三、实施要求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划,整合利用校

“互联网 ”时代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为目的,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型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 (一)“互联网+”要求更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容 “互联网+”把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融于一体,把优质的海量教学资源与线上线下学习活动聚合起来,不断催生新的教育形态,教学环境的革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在此,国务院明确要求教师不仅能在新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而且要能够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学创新。 另外,以培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要求教师做好技术运用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可见,要让中小学教师肩负起运用技术创新育人的新使命,必须不断更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容。 (二)“互联网+”要求更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估的标准

由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内容具有不断更新的动态性特点,许多国家政府和专业机构,不仅研制和颁布了有关标准指导和规范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标准》、韩国的《教师ICT应用能力标准》等,并且还根据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变革,不断修改完善甚至颁布新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例如美国政府不仅发布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更新版(2008),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还颁布了《AECT标准(2012版)》,对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国政府一直很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中央政府多次要求“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教育部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十年后,为了应对“互联网+”对教师能力的新挑战,又启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研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4),要求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以及学习与发展等五个方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互联网+”要求革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方式 面对我国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水平不均衡的现状,要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对身处不同地域、专业背景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千差万别的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有效开展全员培训,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需要,必须寻求新的能力发展方式。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人们学习提供了云端一体化的智能学习环境、互联互通的优质教育资源云服务,丰富多元的网络学习空间和即时便捷的泛在学习环境。“互联网+”对教育的变革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带来的新手段,不仅使中小学教师将云教育资源的应用与专业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二者的互促互动中创新学习方式,而且为每位教师获得适切的个性化培训和学习提供了新途径。 然而,如同“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的信息化教育现状下,不仅许多身处智慧教室的教师,依然使用陈旧的方法和手段教学,许多培训机构也仍在用过时的手段培训教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三岔乡三岔中学曹建新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帮助各科教师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二、拓展培训渠道,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从观念上内更新,理解整合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师资现状,确定培训内容:即: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最后,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设氛围,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一)培训方式上 1、走出去,请进来。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请周边学校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到学校 进行讲课。 2、定时学习,以骨干带全体。做好校本培训 3、进行考核,严格把关。利用暑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考核,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教学 中常用的30个软件操作方法。 4、通过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互相介绍经验、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辅 助教学的创新能力。 (二)培训内容上 主要侧重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实施“硬考核”。培训内容分为四个阶段:基本技术阶段、开发技术阶段、整合技术阶段、技术熟练阶段。 1、基本技术阶段。主要培训内容是Windows的操作技能和Office的使用方法,搜集信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总则 (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 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

三、实施要求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 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

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

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 目录 引言 0 一、信息化教学概述 0 (一)信息化教学含义 0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 0 二、信息化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优势 (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 (三)提升教学效果,转变教师角色 (1) (四)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2) (五)小学课堂需要信息化教学的加入 (2) 三、小学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的问题分析 (2) (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意识淡薄 (2) (二)“灌输式”的教学 (3) (三)装饰性内容过多以至于忽视了教学内容 (3) (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落后 (4) 四、提升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对策 (4) (一)加强教师观念的转变 (4) (二)合理分配教师和多媒体的作用 (4) (三)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培训 (5) (四)拓展信息化的教学方法 (5)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方式的改革,小学教育领域也逐渐的出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身影,在小学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较为适宜的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声图并茂,视听结合,动作相宜,通俗易懂,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逻辑与思维的整合教育。现代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它以其形象、生动、刺激强的传输信息方式,使小学教学手段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全新时期。小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环节。本文就以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信息化教学进行概述,接着论述信息化教学对于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再分析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问题对策

(完整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个人研修计划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个 人 研 修 计 划 单位:铁渠完小 姓名:张慧霞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研修计划 今年我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学习,这无疑将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提升和改善。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真才实学,我制定了如下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英语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

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有老师说,好学才能博学,博学才能让教学生动有意义。一个教师的认知背景是怎样的,他的学生的能力就是怎样的。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背景,才能得到学生的喜欢。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希望能得到导师的指导,助我成长!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研修总结

为贯彻落实党的XXX大精神,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 培养新模式,学院组织组织全体专职教师参加为期3个月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专题网络 培训。 本次培训围绕信息化教学入门、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化课程开发、信息安全防护等设置内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 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每个人的挑战。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 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

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信息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要拥有新课程观 信息化教学环境集音视频技术、网络应用技术、存储与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于一体,以网络为基础,从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到教学活动、教学服务等全部都是信息化,这就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环境提供的一切便利条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将新课程观落到实处。 (二)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 怎样让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踏入社会,就能够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那么,在教育中就必须要融入行动导向的教学思想,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 (三)教师要学会合理选用教学策略 如何在备好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学会合理地选用教与学的顺序,采取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教学媒体,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策略。在职业学校,为了实现职业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对接、岗位技能与教学内容的对接、德育教育与职业道德的对接、信息化环境技术方法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精选8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精选8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精选8篇) 培训约等于教学,是对某项技能的教学服务。如一些专业的培 训班。也可以理解为培训即提供教学。下面是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xx年7月5日-7日,我有幸参加了“20xx年四川省信息技 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省级专项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短短几天的培训,云计算、大数据、MOOC,不断刷新我的认知。当今世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让信息 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成为人们基本的能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互联网+”的环境中,让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 业发展,学生的个性成长,成为教育新的探索和发展方向。虽然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天,但专家们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水平、精彩的语言表达能力、诙谐幽默的讲座风格,让我获益颇多,回顾培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 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已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既给教育带来的令人激动的、史无前例的巨大机会,也为教师提高能力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学校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

是他们展现才能的舞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的新角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获得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在校园网络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从资金的分配,还是 从培训的内容来看,都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忽视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方法、技术整合等方面的培训,忽视了营造一个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引导教 师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教师运用所学的方法去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学校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网络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是一位既有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应用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专业化人员,培训的方法不能仅仅是教授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重要的是让教师通过参与培训活动,获得基本素质和技能,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从传统课堂到网络环境下的“互动”课堂,再到课堂中APP的应用,这告诉我们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因课制宜,灵活多样,策略适当,不能利用计算机投影将课本“搬家”,把传统的“人灌”变为现代的“电灌”。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篇一 x月xx号至x月xx号我参加了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班,每天的讲座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不应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感受到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与全省同行们的交流更是开阔了我的视野,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说这样五天的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来得及时,来得实在,我觉得受益匪浅,深受启迪。 1。提升视野,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魅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课堂,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通过变革学习方式,以促进学习者发展适应信息时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并逐步探索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和挑战。 开班仪式上,省职教所马所长除了给我们明确了组织此次培训班的目的和要求,他说“这次的培训不能像温水煮青蛙,而是希望能给我们大家一个刺激”。我在听完了刘大君等老师的成果演示后,我想马所长的目的是达到了。那些优秀的作品提升了我的视野,感觉到先进的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上的巨大魅力,我憧憬未来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激发了我深入钻研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决心。以前我以为信息化技术只是做做课件,甚至认为信息化是计算机老师的事,在听了钱东东院长的一席话后,我了解了信息化是个内涵丰富的领域,它不仅仅是计算机老师的事,它应该是每个老师要去努力的方向,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达到资源网络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助化、情景虚拟化、媒体数字化。 2。更新观念,体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知识创新教学 培训的第二天,张义兵老师给我做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知识创新教学》讲座,他给我们提出了职业教育需要创新教育的观念。他以知识论坛为例给我们介绍了创新知识教学,知识论坛是以观点为中心的,而传统的建构主义则是以活动为中心的。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做法及反思

建设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莱西市职教中心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中职教师核心能力之一。我校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建设新趋势,积极搭建平台,创新举措,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经过几年建设,我校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旅游专业课题组长单位;6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市精品课程;青岛市微课比赛一等奖两个;国家级视频公开课三节;在刚公布的2015年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比赛中,我校10名教师参赛全部获奖,其中获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三个,盖磊老师还将代表青岛市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一、提高认识、更新理念 1.政策引领。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2009年,教育部举行全国中职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2010年,全国中职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开通;教育部举办首届全国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同年,国家推出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信息化建设是其重要内容。2013年,教育部提出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核心目标:力争实现80%以上职校接入宽带网络并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初步完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建设。 2.更新理念。我校提高认识、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和多方资金,强力推进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和师资队伍建

设。我校教师也顺应形势、转变观念,走出信息化教学“无用论”、“时间冲突论”、“等靠要”等认识误区,积极主动投身信息化教育教改大潮。 二、顶层设计、制度保障 1.加强顶层设计。2011年11月,学校组建了教育教学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校长任组长,各处室、学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设立了专门机构“信息化中心”,全面规划管理信息化教学的各种工作,例如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教研教改课题申报、信息化教学相关培训、比赛和交流等。2012年5月,成立了信息化教育教学专家团队,定期邀请信息化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等来校研究、指导和服务。 2. 完善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莱西市职教中心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和《莱西市职教中心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E网通”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等。建立信息化管理、应用、推进机制,将教师信息化应用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将处室、学部信息化推进情况纳入督导考核及年度目标考核。 三、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1.围绕“三通”,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E 网通特色项目”的实施,开展校园网升级、互联网带宽提升工程,校园网普及率、“班班通”普及率达100%,生机比达6:1,师机比达1:1,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为“人人通”实现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业

.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收获 通过一段时间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我收获颇丰,现做总结如下: 一、制作PPT课件的水平有了一个实质的提升。原先我制作PPT 课件的水平很有限,信息技术课程中老师介绍的方法对我很有针对性,尤其是在PPT课件中插入音视频文件的方法,一下子让我的PPT 课件的功能变得更强大了。 二、学会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能获得比以前更直观的学习材料和更明确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掌握了多媒体素材的收集方法、编辑文档的技巧、学会利用格式工厂处理声音的技巧、利用美图秀秀加工处理图片的能力和掌握了会声会影软件对声音图像动画简单的加工处理等等。 四、学会了应用科学信息技术制作微课,掌握了一师一优课的录制及剪辑等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1世纪是电子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新世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新的问题。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在新世纪信息技术

无孔不入的前提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化要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化,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在个人职业发展上发挥的作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在信息时代,教师的“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的产生、传播、共享已不再是传统工业时代的概念。网络时代迅速崛起的BBS、Blog、百科全书、网摘、教育网站、教室网联等,可以帮助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的反思和交流进行知识更新。网络的交流平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突破了教师个人的小圈子,教师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进行头脑风暴,创造出更多的智慧,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学科教学,教师要学会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和升华。信息技术应用得当能够显著提高教师工作、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大大减轻教师的劳动量和日常工作负担,提升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在轻松、快乐、有成就感的氛围中,教师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进一步升华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努力达到至高的专业境界。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2018年8月26日——2018年8月30日,为期5天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专家老师从资源库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与微课的开发思路、PPT高级课件制作、FOCUSKY软件的应用、Camtasia录屏软件、信息化常用软件、视频的拍摄方法与技巧、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与经验交流等多方面详细讲解了信息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给我打开了一扇信息化教学新的窗户,使我对以前信息化教学的浅显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通过本次培训,我个人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了提高: 1、更新了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和微课的开发思路。在线开放课程的本质以微课视频为核心,按照授课进程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呈现的是完整的教学过程。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在单节课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围绕知识点、技能点将相关资源有序排列。我们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开发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同时投入时间制作微课,把传统的课堂讲授通过微视频上线的形式进行前移,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较好的知识基础走进教室,从而充分保障课堂面授教学的质量。在课堂上讲授部分仅仅针对重点、难点,或者同学们在线学习过程中反馈回来的共性问题,彻底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完善我们的传统教学,给与学生多方面的课堂体验,让他们爱上课堂,爱上学习。 2、掌握了加深了PPT高级课件的制作能力。我们以上上课基本都是采用教材配套课件进行教学,如同刘万辉老师说的,我们只是在照本宣科,换任何一个人都能讲,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只有我们从学情出发,自己制作课件,对自己的课件了如指掌,才能按照一定的思路完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课堂气氛。同时,以前我也应用PPT制作课件,但是制作方法不高级,接下来我会在图书馆借几本PPT高级制作书,根据老师讲解,全面学习PPT高级制作,老师课堂也说了,我们的培训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方向,学习还在下面,我要按照老师讲授的印子花时间加深学习,尽快全面掌握PPT高级制作能力。 3、全面学习了录屏软件和视频制作方法。本次李刚老师带领我们实战了Camtasia录屏软件,苗健老师给我们讲授了视频的拍摄方法和技巧。他们用他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 一、总则 (一)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类似培训时可参照执行本标准。 (二)《课程标准》综合考虑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旨在满足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起点教师的能力提升需求,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确保按需施训。 (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主题式培训,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促进各地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推行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四)《课程标准》依据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

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五)《课程标准》对教师在培训中的实践任务和学习成果提出明确要求,旨在推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协同开展教师应用成效评价,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二、课程目标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 (三)“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树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方案

浙江XX技师学院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方案 ——微课程应用与开发 杭州XX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二0一五年一月

目录 一、总纲3 二、培训对象3 三、培训目标4 四、培训时间、地点与场地安排4 五、培训证书4 六、教学计划4 七、培训形式7 八、拟培训师资7 九、培训组织管理7 十、培训单位介绍7 十一、培训费用8 十二、联系方式8

浙江XX技师学院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方案 ——微课程应用与开发 一、总纲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引起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组合、存储和再现,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其迅猛。这就使延续和发展人类文明事业的教育的负担加重,要求学生在更少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面对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教育的改革不可避免,而且改革的必然结果就是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 浙江XX技师学院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级示范校,学校信息化建设日趋成熟。目前,随着示范校建设的推进,需要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方面进行进一步提升,以达到建设现代化示范校的国家战略目标。 杭州XX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浙江XX技师学院的需求,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等政策要求,打造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以信息技术辅助专业建设能力,促进全国职业院校示范校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特为德清职业中专量身定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方案——微课制作”。 二、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一线教师、骨干教师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再强调技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这里主要分析一些重点要素,按照系统观点,这个问题必然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层面。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设计整合技术的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之一。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因此教师要能够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

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参与,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知识特征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教师要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这里面就存在着判断什么资源好、什么资源有效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这种选择与决策能力,像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尤为重要。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甄别、选择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学是教师促进学习者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控,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教师在集体中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调控,许多时候对个体的调控要借助于媒体和相关技术。 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导航,教师要向学习者及时反馈

最新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我参加了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班,每天的讲座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不应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感受到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与同行们的交流更是开阔了我的视野,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说这两天的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来得及时,来得实在,我觉得受益匪浅,深受启迪。 1.提升视野,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魅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课堂,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通过变革学习方式,以促进学习者发展适应信息时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并逐步探索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和挑战。来自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的王广军老师给我们做了《2015年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经验分享》的报告。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2015年的参赛基本情况,包括教学大赛的组织、申报、评审、评奖,还分享了自己的参赛体验并欣赏了国赛的一些经典作品。那些优秀的作品提升了我的视野,感觉到先进的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上的巨大魅力,我憧憬未来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激发了我深入钻研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2.多媒体、网络平台辅助教学,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 培训的第二天,我们做了《职业学院师资培养及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讲座,她给我们提出了职业教育需要创新教育的观念。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平台作为教学的一项辅助手段,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前自学,通过系统分析提前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更好的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我们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形式多样的学生自学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时时冲击着我的大脑,可以说每一天的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 3.更新观念,全方位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技巧 在这几天的培训中,几位专家都提到了微课教学,特别是山东商学院的张宗国主任在给我们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现》的报告上,除了讲解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外,重点给我们说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技巧和微课的制作,这一点我颇有感想。张主任介绍微课是利用数分钟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的一种微视频。它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进行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专题网络培训》,让我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新知识、新理念,给自己充电。自五月份以来,我每天都利用空余时间学习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知识,收获满满。这种学习形式非常适合我们这种工作学习兼并的人,在繁忙工作的同时可以灵活地利用空闲时间开展学习,且学习重点明确,内容紧贴教研前沿,符合实际,解决问题。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让我深感自己需要充电学习。这次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五大类别:信息化教学入门、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程开发、信息安全防护,网络授课的每位老师都是业内翘楚,以他们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让我受益匪浅,信息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最初点开课程学习,看到课程名称时,第一感觉以为又是非常枯燥无味的课程,抱着先听听看的想法,点开了第一堂傅钢善老师的《科技与教学——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特征》的网课,发现傅老师的课很接地气,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吸引学习兴趣。傅老师讲的很好,也很值得思考,现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也是适应信息化新时代学生特点而提出来的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韩锡斌老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系统化研究:理论探索、技术构建与组织变革》让我明白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也要好好学习信息化教学技术,教育教学的模式本身就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不要用相对单调的模式去“杀伤”教育教学的生态。老师应该有自信,对教学模式的合理性要有自信,不要固步自封,在互联网趋势之下,从知识传授到高阶能力培养过渡中做好调整。最喜欢的是张志老师的《四步教你变身高富帅PPT》和杨上影老师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这两堂课对于80后的我来说非常实用,在病房护理管理工作中,经常会使用PPT和微课培训相关信息和课程。张老师形象生动分析了普通PPT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统一字体、突出标题、巧取颜色和快速搜图这四步法进行美化PPT,非常实用;杨上影老师的《微课设计与制作》,从几个微课片断,就让我们学习到了从理论层面对微客的定义,选题及信息化教学进行了简要讲解,通过展示优秀的微课案例,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测试及答案

1. 下面哪项不是比赛方案的创新点?(____) A.突出强调立德树人 B.严把教学标准入口 C.引领教学团队建设 D.加入实践内容部分( 正确答案 ) 解析: 略 2. 微课设计时,正确的顺序是(____)。 A.写说稿-定点-脚本 B.定点-说稿-脚本( 正确答案 ) C.定点—脚本—说稿 D.说稿-脚本-定点 解析: 略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六个维度,下面哪个不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____) A.信息化教学理念 B.课程组织与评价 C.思维设计( 正确答案 ) D.技术与装备运用 解析: 略 4. 以下对于在线课程及其设计表述错误的是(____)。

A.慕课,即MOOC是在线课程的主要形式,它是以连接主义(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 B.制作在线课程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包括信息搜集处理、课件制作、音视频制作与处理、在线辅导与答疑等。 C.在线开放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点包括课程整体设计、知识点碎片化、课程组织规划和录制课程视频等。( 正确答案 ) D.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包括学习任务设计、实时问题设计、练习测验设计、交互讨论设计、拓展作业设计等。 解析: 略 5. 以下对于“翻转课堂”及其实施表述错误的是(____)。 A.“翻转课堂”可以理解为一种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 B.“翻转课堂”可以理解为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C.“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根本区别是将学习知识和内化知识的空间与过程发生了翻转。 D.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是把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制作成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上课前自主完成学习。( 正确答案 ) 解析: 略 6. 以下对于“微课”及其设计表述错误的是(____)。 A.“微课”就是一段“短小精悍”的可以用于教学的短视频。( 正确答案 ) B.“微课”和传统课堂不同之处是不仅要追求“教学性”还要兼顾“表现力”,可视性、互动力可能会比教学性本身更重要。 C.“微课”“视频的制作需要注意清晰、完整、流畅和科学。 D.“微课”通常会选取需要通过反复学习才能掌握领会,或者需要通过直观印象才能深刻领悟的“关键点”进行设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