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

简述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论述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

一.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二. 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三.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四.原体制的处理。1.分税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分税制改革的原则和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2.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3.配套改革和其他政策措施:改革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同步进行税收管理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编制办法,硬化预算约束;建立适应分税制需要的国库体系和税收返还制度;建立并规范国债市场;妥善处理原由省级政府批准的减免税政策问题,各地区要进行分税制配套改革

●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的主要表现:①公共产品供给不足②外部效应③自然垄断④信息不对称;①收入分配不公②经济波动

●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①组织公共生产,提供公共物品②财政手段③立法和行政手段●财政职能:①资源配置职能②收入分配职能③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对经济分析的意义: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意义①购买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有直接影响②购买性支出对政府效益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政府效益约束是软的③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财政支出的原则:1量入为出2优化支出结构3兼顾公平与效率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①市场和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②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存在缺陷而不能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需要政府配置资源来调控和克服市场缺陷③市场经济下市场配置资源是基础,政府配置是补充。

●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收支占GDP的比列也相应提高。其符合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不可能无止境上升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和层次时,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并上下有所波动。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①经济性因素,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政府的干预政策、征税能力等②政治性因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③社会因素,包括人口、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因素。

●什么是政府采购制度?有何意义?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政府为了履行某种职能的需要而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①能够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②是财政政策的工具,能有效调节经济运行③能够激励技术进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④推动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⑤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①公开透明原则②公平竞争原则③公正原则④诚实信用原则

●我国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与非政府部门相比,政府财政投资有哪些特点?①以公共部门为投资主体②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③投资规模巨大④投资原则是社会福利最大化⑤投资管理复杂

●我国社会保证制度的内容有:①社会保险②社会救济③民政社会福利服务

●财政补贴支出的作用。①可以影响需求结构②可以改变供给结构③可以调节生产结构④可以调节消费结构(分为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

●什么是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财政融资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的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它的基本特征是①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②目的性强,范围有严格限制③计划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④由国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和经营⑤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有哪些?①政府直接投资、无偿提供的方式②政府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方式③财政投融资④建设-经营-移交方式

●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①以公共部门为投资主体②投资者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③通常用于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④投资原则是社会福利最大化⑤投资管理复杂

●我国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①政府采购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规模效益②采购项目结构欠佳③公开招标比例过小④地方政府行业之间采购规模不均衡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②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③价格变动④税收管理水平和税收政策。●简述国债的效应?①刺激需求效应②收入分配效应③挤出效应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局限性?①公开性②可靠性③完整性④统一性⑤年度性

●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社会保障支出是国家为丧失劳动能力、丧失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生活保障的支出。包括①社会保险②社会救济③一部分民政福利服务

●简述税收与收费的区别:①税收与费用在用途、筹资手段、范畴、管理上存在区别②收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上存在优势。

●什么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含义:建立、规范国库集中收付活动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内容:集中收付管理、集中支付、集中账户管理

●公共服务定价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政府在保持企业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2二部定价法:定价体系分为两部分a与使用量无关的定期支付的“基本费”,b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以收支平衡为条件。3负荷定价法: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制定不同的价格在需求高峰时,收费高;在需求低谷时,收费低

●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政府从事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并不只在于农业部门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累积,而且生产率较低的现状难以承受贷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许多农业投资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只适宜由政府来进行,如大型水利工程和农业科研等

●政府支出乘数定理:政府支出乘数表明的是购买性支出的变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程度,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支出乘数是正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方向相同②政府增加支出时,国民收入成倍增加③同税收乘数相比,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①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起着基础性的约束作用②生产技术水平是指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生产技术水平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

●简述收入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规模的作用:政府收入分配政策是一国政府采取的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政策措施,在同等的国民收入或社会产品的水平下,政府再分配的力度越大,政府的财政收入规模就会越大。从收入分配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对财政收入规模的作用有以下两方面:一,收入分配政策能够影响剩余产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二,收入分配政策决定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的份额,从而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

●拉弗曲线及其经济含义。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一条曲线。经济含义:①高税率不一定促进经济增长、取得高收入。②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通过高低不同的税率取得。③税收收入、税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怎样理解税收负担,其怎样衡量?税负水平的指标税收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简述税负转嫁的方式和条件。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条件:商品税易,所得税难;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易;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易(同类产品都征税,无低价替代品,如烟);生产目标(市场占有率,盈利)。

●简述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的优缺点。单一税制指在一个税收管辖权范围内只征收一种税的税制。优点:仅课征一种税,对社会生产与流通的危害较小,纳税人易于明了其应纳税额,稽查手续简单,征收费用较低。缺点:从财政收入上看,收入少,弹性少,逃税的可能性大;从社会政策上看课税范围狭窄,不普遍,有失公平;从经济发展上看,就某一课税对象课以重税,枯竭资源,阻碍经济平衡发展。复合税制指在一个税收管辖范围内,同时征收两种以上的税种的税制。复合税制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水周制度,税种较多,课税面较宽,而且可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能使收入具有弹性,税负也趋于公平,且能保证国家财政需要。

●简述所得课税的特征:①税负相对公平②所得税属于直接税③应税所得额的计算复杂,涉及收入及扣除项目的确定,征税难度较大④富有弹性

●税制结构决定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征收管理能力③财政支出结构④征税政策目标⑤相邻国家的示范效应

●为什么说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比较理想的途径:与其它弥补财政赤字赤字的方式比较,发行国债的方式一般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副作用较小。首先,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暂时转移,是分散的购买力在一定期限内集中到国家手中,流通的货币总量一般不会改变,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其次,国债的认购遵循自愿原则,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分析国债负担?①国债认购者的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会对他的经济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就国债发行认购环节而言,国债对其认购者造成的负担是客观存在的②政府作为债务人的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是一种预期的财政支出③纳税人的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最终来源还是税收。●我国分级预算体制主要的内容是什么?①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②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③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④预算调节制度

●简述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原则。①公开性②可靠性③完整性④统一性⑤年度性

●如何理解财政平衡①财政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②财政平衡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③财政平衡应从全局角度理解,财政平衡是实现经济总量平衡的重要手段,是经济总量平衡的一个局部平衡

●简析中国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问题①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是指政府部门通过财政赤字而扩大投资引起的非政府部门投资的相应减少,即政府部门投资的增加挤出了非政府部门的一部分投资②中国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具有一定特殊性,存在非政府部门排挤财政投资的现象。

●简述增值税的类型及优点: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优点:增值税采取道道课税的课征方式,并以各企业新创造的价值为计税依据,可以使各关联企业在纳税上相互监督,减少甚至杜绝偷税漏税;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

●分析主要发达国家税制改革的主要趋势。①各国税收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②减税降负重新

成为刺激经济和体现社会政策的主要工具③各国税制结构呈现趋同化

●简述国债的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经济发展④形成市场基准利率⑤机构投资者短期融资工具。

●国债利息率的决定因素?①市场利率是确定国债利息率的基础②国债的期限的长短决定决定利息率的高低③政府信用对国债的利率有重要的影响④政府对应于不同经济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对不同时期的国债利率选择形成影响。

●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①物价相对稳定②收入的合理分配③经济适度增长④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财政政策工具有哪些?①国家预算②国债③税收④政府购买⑤转移性支出

1.如何理解税收的两大原则?公平和效率是当代税收的最高原则①公平原则,是税收要公平对待所有纳税人,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应该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适应,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两方面②效率原则,是在组织税收收入的过程中和处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时,必须讲求效率,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包括税收的行政效率和税收的经济效率。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是辩证的同意。正确处理税收分配活动中二者的关系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论述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与货币供应的关系。①动用历年财政结余来弥补财政赤字②政府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该方式的货币效应较为复杂,需具体分析:第一,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公债,相当于中央银行新发行了等量的基础货币,第二,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公债,也相当于其发行了等量的基础货币,第三,居民、企业包括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公债,一般不会导致货币供应扩大。

3.阐述政府应怎样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①政府投资农业的必要性②通过财政补贴、价格政策、税收政策扶持农业③通过农业科研扶持农业④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扶持农业

4.分析比较社会保险资金的三种措施方式的利弊。①基金制。这种模式具有费率高,对应性强、能行成预筹基金,不存在支付危机的特点,但是它具有计算复杂、管理水平高、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的缺点。一般养老保险采用此种模式②现收现付制。这种模式具有税率调整灵活、易于操作、资金不受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影响,但它存在税率不稳定、存在代际转嫁的缺陷。一般医疗、失业保险采用此种模式③混合式。这种模式吸收前两种模式有点,兼顾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5.请结合最适课税理论,针对我国目前税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措施。最适课税理论包括商品税与所得税的搭配、最适商品课税理论、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地税制体系进行分析。在我国应建立起商品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加强分税制改革;形成合理地税收负担水平;建立高效的税收征管模式。

6.如何看待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必要性?两种不同的财政政策之间有何不同?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促进经济的增长;从中远期来看,应当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稳健的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支出就应当相应减少。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正是顺应了这一变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手段有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7.为什么价格总水平的升降会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上。物价上升时,财政收入增长率可能高于物价上升程度,即财政收入的实际增长;财政收入增长率也有可能和物价上涨程度持平,即财政收入实际上没有增长;当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上升程度时,财政收入就变成了负增长。价格比率的变化也会引起财政收入的变化。由于价格比率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导致

收入来源的构成发生变化。

8.什么是宏观税收负担?我国宏观税负的现状?宏观税负的高低表示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分配中集中程度的大小,也表明政府对社会经济职能及财政功能的强弱。宏观税负水平的指标税收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纯粹的宏观税负并不高,而总体负担却不轻,是当前中国税负状况。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较低,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波动幅度较大。

财政政策三大工具

财政政策三大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也称财政政策手段,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财政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财政手段和措施,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三大工具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三大工具 (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权威性等特点。税收促进财政目标实现的方式即是灵活运用各种税制要素。1)适当设置税种和税目,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范围和层次,使各种税种相互配合。2)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这是税收作为政策手段发挥导向作用的核心。3)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加成。 因此,税收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和增减税种来调节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来调节个人收入和财富,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称经常项目支出)。它包括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这两类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不同之处。 购买性支出从最终用途看,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卫等财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开支,政府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方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特别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在现代社会里发挥着“安全阀”和“润滑剂”的作用,在经济萧条失业增加时,政府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增加社会购买力,有助于恢复供求平衡;反之,则减少相应这两种支出,以免需求过旺。 (3)国债

国债是国家按照信用有偿的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实现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种效应上: 一是排挤效应。即通过国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起到调节消费和投资的作用。 二是货币效应。这是指国债发行所引起的货币供求变动。它一方面可能使“潜在货币”变为现实流通货币,另一方面可能将存于民间的货币转移到政府或由中央银行购买国债而增加货币的投放。 三是利率效应。这是指通过国债利率水平的调整以及对资本市场的供求变化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或紧缩效应。 在现代信用条件下,国债的市场操作是沟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它们的藕合点。因此,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实施时,除了与其它财政政策手段协调外,还特别要与货币政策相协调。 财政政策工具的类型 ①财政措施:主要指税收、财政支出。 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杠杆能够及时、稳定、可靠地筹集财政资金;调节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地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的调整,实现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当社会总需求水平低于总供给水平,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相对减少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过剩的情况下,政府则采取减少财政支出,相对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政府还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影响和改变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实现政府的财政目标。 ②财政信用措施。 财政信用措施指政府运用信用原则所采取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主要有公债、财政贷款(周转金)。 公债是财政筹集资金、调节经济、实现预定的财政目标的手段。

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

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 2014年10月,国务院以46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也是国家层面第一 次从产业角度专门强调发展体育产业,凸显了新常态下发展体育产业 的重要性。《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5万 亿元,占GDP的比重要从0.5%上升至1.3%。这说明未来几年我国体 育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应 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国内外 各种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不仅能够促 进产业发展,而且也是加快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研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对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 现实意义。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财政政策支持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体育产业发展理论、体育产业概念和 内涵及属性、体育产业融资及风险投资、体育产业政策、外国体育产 业发展及其启示、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广泛 共识。例如,吴红雨(2010)、马尚奎(2014)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 现状和存有问题,认为体育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 就如何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许欣烈(2009)、左健(2009)[4]、涂永民(2009)、王莉(2013)、李莎(2009)等人对金融危机背景 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他们都强调了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建议。景怀国(2013)、赖光金(2014)、廖辉(2011)、杭兰平(2010)、任永星(2008)、张登斌(2013)[12]、杨亮(2012)等人对我国体育产业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 应通过资本市场、体育产业债券、体育彩票基金、民间资本等多渠道 进行融资。虞海侠(2008)对传媒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资源整合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两个产业间的资源整合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更加紧密地 相互合作。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doc 12页)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doc 12页)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 → [摘要]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近年来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上升阶段,经济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客观上需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政策的方向和侧重点,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作用,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突出公共财政特征。 (正文)一、近几年的财政政策一直具有明显的“积极”特征 从1998~2003年,我国连续6年实行了旨在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 1.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6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按前5年带动比率1:5(1998~2002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形成总

我国政府还加大治理乱收费、规范分配秩序的力度。1998~2003年,我国政府公布取消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收费项目1805项,降低469项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400亿元左右。由于收费是一种准税收,减费可以起到与减税等价的效应,同样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投资的能力。 4.结合财政体制完善,强化财政政策作用。2003年,中央财政本级收入由1997年的4227亿元增加到11849,5亿元,年均增长18.7%;相应地,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49.5%上升到54.6%。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总额由1997年的2857亿元增加2003年的8687亿元,年均增长20.4%,高于同期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增幅1.7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5.在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设计中,注重发挥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长期建设国债主要是面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国债投资项目也带动了银行的配套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资金的运营效益。特别是,1998年通过国家财政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提高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成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1.4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增强了银行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协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支持政策

促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政策选择 江羽翔 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需要改革创新,而且需要财政发挥其基本职能,在筹集发展资金、加强收支管理、争取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为建设国家中心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撑。 一、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筹集所需财政资金 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虽然快速增长,但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财政收入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9—2011年武汉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财政收入对照表 单位:亿元 收入 年份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 2009 地方财政收入2678.77 3365 1210 1165.7 1107.7 535.54 一般预算收入2026.81 2540.3 821.4 681.8 702.7 316.07 2010 地方财政收入3810.9 5129.2 1977.6 1990.6 1399.1 814.04 一般预算收入2353.9 2873.6 1068.8 1018.3 872.6 390.19 2011 地方财政收入4359.1 5238 2384 2908.8 1535.7 1194.3 一般预算收入3006.3 3429.8 1454.9 1488.2 960 673.26 从近三年地方财政收入看,2009年,武汉市地方财政收 入仅为上海的1/6、北京的1/5,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

1/2,2010年,与差距较小的广州市相比,相差585亿元; 2011年,仍较广州少341亿元。 从近三年各城市的一般预算收入看,2009—2010年,武汉仅为上海的1/8、北京的1/6、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1/2;按省财政体制调整后的新口径计算,2011年,武汉市一般预算收入为上海的1/5、北京的1/4、天津和重庆的1/2,较广州较少287亿元①。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创新中心,改善城市发展软硬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因此,要想方设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财力保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契机,打破常规,改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引进具有发展前景、财税贡献率大的项目,培养壮大新兴财源。二是要进一步提速工业倍增计划。要扩大工业有效投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抓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承载工业大发展的战略平台;着力推进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家电、食品等9大重点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加强配套能力建设,完善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和奖励,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设计咨询等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商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创业和引进具有竞争的电子商务企业;要 ①以上数据来自2009—2011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六城市预算报告

+财政政策+习题

第十章财政政策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财政政策 2. 财政政策工具 3.“排挤效应” 4. “货币效应” 5. “收入效应” 6.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7.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8. 汲水政策9. 扩张性财政政策10. 紧缩性财政政策 11. 中性财政政策12.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13. 货币政策14. 补偿政策 二、判断题 1. 基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较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应设定为谋求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 2. 政策主体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的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而且主要是中央政府。 3. 理论推导可证明:同税收乘数相比,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即增加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 4.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目的在于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 5. 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下列五种时滞,依次为: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三、单项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财政政策特征的是() A. 法制性 B. 稳定性 C. 概括性 D. 系统性 2. 下列能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是() A. 双紧政策 B. 双松政策 C. 紧财政政策与松货币政策 D. 松财政政策于今货币政策 3. 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经济呈剧烈波动时,应采用() A. 双松政策 B. 双紧政策 C. 财政平衡政策 D. 财政赤字政策 4.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呈剧烈波动时,应采用() A. 双松政策 B. 双紧政策 C. 财政平衡政策 D.财政盈余政策 5. 西方现代财政政策主要产生于下列哪个学派() A. 古典学派 B. 凯恩斯学派 C. 货币学派 D. 供应学派 6. 财政政策分为相机抉择和自动稳定,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A. 财政活动的性质 B. 财政收支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C. 财政政策对经济总量的影响 D. 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机制 7. 汲水政策是汉森的财政政策理论,这种政策的载体是() A. 公共税收 B. 公共投资 C. 国债 D. 补贴 8. 财政政策的主体是指() A. 中央政府 B. 地方政府 C. 财政部门 D. A 和B 9. 能够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税收 B. 公共支出 C. 政府投资 D. 公债 10. 从期限上看,汲水政策属于财政政策中的() A. 短期财政政策 B. 中期财政政策 C. 长期财政政策 D. 中长期财政政策 11. 从减税对刺激总需求水平提高效果看,应选择削减() A. 流转税 B. 所得税 C. 财产税 D. 行为税 12. 从减税对刺激总供给水平提高的效果看,应选择削减() A. 流转税 B. 所得税 C. 财产税 D. 行为税 13. 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同时避免通胀,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是()

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支持

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支持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财政政策如何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和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财政支持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的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他在他的“宇宙飞船理论”中提出,地球就像是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地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存在,如果人类肆意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就会走向毁灭。所以他提出发展循环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被人们所接受,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资源约束“瓶颈”问题的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严峻,循环经济在中国也进入了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阶段。 循环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清洁生产和信息化及生态化设计,重构经济环境,使其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循环中去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本质上讲是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一种“双赢”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土壤,但在市场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将环境问题作为外部因素,他们所考虑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利用现存的资源和环境来谋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把由此所应起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负面作用在市场经济主体经营决策的考虑之外。而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又很难实现内部化,导致了很多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采取了各种以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能源为代价的短期行为。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提供公共产品、矫正市场的不完全,保证代际公平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可以说,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在维护生态环境和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束手无策”,在发展循环经济领域存在着很多市场失灵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需要政府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来支持循环经济的进行。 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虽然发展循环经济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尽相同,但政府的财政支持都始终贯穿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个过

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分析

财政制度和财政政 策分析 1

经济学基础(2)财政制度 会计基经济学基础(2)财政制度础---第二章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分析 第一节财政制度及作用1,定义:财政制度包括政府的财政收入机构和制度`(一整套税收机构个税收制度)及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开支机构和制度2,职能为政府活动筹集必要的经费,并适当的分配使用这些经费3,当前采用分级管理的财政制度4,分为中央`地方`中央和地方财政 第二节宏观政策目标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一,通货膨胀问题定义:物价水平的持续普遍上涨,其本质就是市场上过多的货币和有限的商品与劳务费供给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的变化,或者说货币相对于商品和劳务的贬值一般以物价指数来衡量物价指数: 说明不同时期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趋势和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比表示

实例:就单个商品来说,一般以某一时断为基期,以该期的价格为基准价格Po 以后第t期的价格为Pi`则该商品的价格指数为Pi/Po*100% 描述通货膨胀的为价格总指数`一般是加权平均数(根据某种商品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其价格的加权数的大小) 2,三种物价指数A 消费物价指数生活费用或者零售物价指数用来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费零售价格变化的指标B 批发物价指数 用来衡量各个时期的生产资料(资本品)与消费资料(消费品)批发价格变化的指标C国民生产总值指标: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和劳务费大价格变化的指标 一般消费指数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关系最密切,因此`多数情况下都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3,依据通货膨胀的增长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划分 A 温和的爬行的增长率低`速度慢`危害较轻 B 加速的奔驰的增长率高`一般都在两位数以上`对经济影响明显 3

财政支持城镇化建设相关政策研究

财政支持城镇化建设相关政策研究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村庄整体搬迁政策研究 时间:2011-09-22 09:55:46 来源:作者:马琼点击:265 正文字号:【大中小】【打印】 城镇化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世界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化也随之产生和发展。时至今日,城镇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含义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带动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镇数量日益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其发展过程主要有一下阶段:一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二是第二产业向城镇聚集,第三产业在城镇发展;三是地域性质和景观的转化;四是城市文明、城市意识的扩散和传播。总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既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也表现为由此引发的城镇结构和功能的转变以及生产方式与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城镇化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在深刻总结经验,客观认识国情,科学分析城镇化未来态势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采煤沉陷区村庄整体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煤炭资源开采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如地下开采导致地表塌陷、煤矸石堆压土地等,引起区域耕地绝产、村庄搬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研究、探索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及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淮南是煤炭资源型城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综合治理是我市面临的两大课题。由于采煤造成的地表塌陷,而引发的村庄整体搬迁已诱发出另一课题的产生,即,如何处理好村庄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的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资源开发到哪城镇就建设、发展到哪。同时,由于采煤沉陷区造成的村庄搬迁,又形成新的搬迁集聚区,即,新的城镇。因此,结合淮南的特点,深入研究我市城镇化的发展规律,探寻淮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对我市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我市采煤沉陷区村庄整体搬迁的现状 淮南矿区自1903年开矿以来,历时近百年,采煤塌陷从煤炭开采开始就相伴而生。截至2009年底,全市采煤塌陷区面积约24.558万亩(163.72平方公里),塌陷区占全市总面积6.48%,占用耕地面积约16万亩。目前全市仍以每年约1.8--2.5万亩的速度塌陷,预计到2020年,全市塌陷区总面积将达到55.36万亩(369.0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61%。预计淮南煤田开采完成后,全市塌陷总面积将达到102.42万亩(682.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03%。

财政支出与GDP的关系

财政支出与GDP的关系 周方召2004-05-13 16:35 摘要:许多文献已论证财政政策在实现经济长期增长中的作用,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财政支出结构角度分析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和GDP的相关关系,研究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尝试探讨存在财政风险和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情况下,应该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怎么样淡出,以避免财政风险的扩大,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GDP;经济增长;财政风险 Abstract:Many documents have already proved the role of fiscal policy on accomplishing economic growth, we analyse the relev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government financial expenditure and GDP from the structural angle of expenditure on the basis of what forefather’s study, and study the facilitation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Besides, we try to probe into at the situations of financial risks, how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expenditure, avoi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financial risk,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suggestion further. Keywords: financial expenditure; GDP; economic growth; financial risk 一、文献回顾 一国经济增长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目前要求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情况下,本文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政府财政支出方面。凯恩斯主义者运用IS-LM模型并依据存在的流动性陷阱、投资陷阱、工资刚性等前提条件阐明积极财政政策增长效应,不过,凯恩斯主义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只是一种短期效应,认为政府财政支出对于GDP的增长存在着乘数的效应,但是这种增长只是短期的,在长期的范围内财政政策是无效的。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出现,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可以实行一定的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促进技术的进步,从而可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已经有许多的文献研究了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Arrow和Kurz(1970)将政府公共投资支出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我国的财政收入构成

我国的财政收入构成 我国的财政分成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块。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收入来源是不同的或者是按比例分的。因此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中央财政是由地方财政构成的。地方发债,要以地方税收为信用保证的。中央一般不为地方解决债务问题。(何为非一般,下文有论述)国家财政收入大致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大方面。税是指国税,利是指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债是央行发行的国债和外汇占款;费是各项行政收费及罚没款。其中税占大头,其构成也较为复杂些,目前我国的19个税种中,16个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部门征收,进口货物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部门代征。 1.增值税: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2.消费税:对在我国境内生产或销售、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3.营业税:对有偿提供应税劳务(包括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七个税目)、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4.企业所得税:对在我国境内的一切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不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 5.个人所得税: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包括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11个应税项目)征收。 6.资源税:对各种应税自然资源征收。 7.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的土地为征税对象,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规定税额对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8.土地增值税:在我国境内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包括地上、地下的各种附属设施)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对其转让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 9.房产税:以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的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或租金收入向房产所有人或经营使用人征收。 10.城市维护建设税: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税额为计税依据征收。 11.车辆购置税:对购置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等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12.车船税:以在我国境内依法应当到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为征税对象,向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征收。 13.印花税: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应税经济凭证征收。 14.契税:以在我国境内转移的土地、房屋权属为征税对象,向取得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承受人征收。

2011年财政政策(2010财政政策回顾及2011财政政策展望)

2011年财政政策 2011-1-26 摘要: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站在在新的起点,中国宣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为核心基调,充分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回顾2010年财政政策取得的良好成绩基础上,通过“赤字”、“减税”及“支出”三个方向展望2011年财政政策变化趋势。 关键字:财政政策,十二五,变化趋势 一、回顾2010:继续坚持积极财政政策,预算执行能力良好 1.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为核心,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2010年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侧重点主要体现在刺激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策的灵活运用等方面,如根据物价变动推出的惠民措施等。如表1所示,2010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在推进地方财政改革、加强中小企业和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支持社会事业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我国对关税政策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表1:2010年我国重点财政政策内容一览

整体上看,在受到经济发展规律及前一年大批建设投资影响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在保证续建支出的同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及医疗卫生四项支出达到28634亿元,约占财政总支出的32%,对比过去几年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财政政策更加偏重在稳定经济的同时解决民生问题,为未来向稳健财政政策过度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在以上四项主要民生开支中,住房保障开支所占比例显著上升。如图1所示,2010年住房保障开支在四项开支中已由2009年的3.19%猛增至8.23%,由此可见,我国民生工作的侧重点已逐渐转向保障性住房建设。 图1:2009-2010年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及医疗四项开支比例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研网整理 2.财政执行情况 在积极财政政策引导下,我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如图2所示,2010年累计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经济较快增长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税源基础,以及全年汽车旺销带动车辆购置税、汽车消费税等大幅增长。另外,价格水平上涨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简析中国近年的财政政策

简析中国近年的财政政策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风险也逐渐凸现出来。在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有效地防范财政政策的风险。本文正是通过回顾我国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历程,以及对当前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出实施合理财政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政策;分析;建议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近年我国的财政政策 (一)2005年:中国财政政策评价 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2005年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调。 从财政政策来看,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2005年1~6月,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392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4.6%,高于经济增长率5个百分点。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1~6月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分别实现了同比22.6%、21.4%和17%的快速增长;全国实施粮食直补的29个省份安排粮食直补资金预计也会实现13.8%左右的大幅增长。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向中性回归的过程中着力调整了支出结构。 (二)2006年:在宏观经济政策注重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政政策 2006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将是这一年的重要特点。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然要求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由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整,财政政策的长处就在于对经济结构的调节。 财政政策将延续2005年的着力点,继续保持稳健态势,政策方向不会有大的改变,仍着重于巩固前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成果。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具体方向应该是对社会公平的维护和对经济增长机制的调整。一方面,会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会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促进公平与和谐;会继续改革个人所得税相关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将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将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此改善投资消费关系;将深化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出口退税制等方面的改革,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发言稿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过大,大量挤占公共开支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而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大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2.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仍然存在。 财政支出的“缺位”表现在,一方面介入市场有效领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职能范围之内的一些工作没有尽到责任,尚未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 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在政府参与生产、提供私人产品、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支出负担过重等。 3.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分配不均。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中央政府的财财政收入由49.5%增加到54.1%,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却由50.5%下降到45.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央的财政支出却是呈下降趋势的造成地方政府事权过多,财权过少,民生政策资金不足的现状。这样就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为了节省财政收入而置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于不顾,从而削弱中央政府方针政策的有效性。 4.社会文教费投入依然很低。 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1.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3.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改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4.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财政支出外国经验的借鉴 一:财政立法经验 (一)美国: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实行双模式下的双轨制政府采购 (二)英国:物有所值和充分竞争为价值核心的政府采购制度 (三)韩国:与国际接轨,建立“集中、分散”并存的政府采购模式 要在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财政支出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找寻解决之道,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出法律制度。 1.制定《财政基本法》,实现对财政支出的统筹指导;出台《财政收支划分法》,合理界定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2.完善《预算法》,引入增量预算、滚动预算等预算编制方式,严格预算审批机制;出台 《财政转移支付法》,健全转移支付模式,统一转移支付的计算标准和口径。 3.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协调《政府采购法》和《指标投标法》的冲突,健全政府投资 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政府投资决策审批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4.完善财政支出监督法律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提高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采购问题 政府采购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政府采购采用以下方式:

财政政策有哪些分类

财政政策有哪些分类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 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 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 中性。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国家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经济、法律、行政措施的总和。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 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 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 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 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 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 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

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 的目的。 ⑤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 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 用等形式。 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 策目标的实现。 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 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现代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调整的。但这种调整在一定时期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性。 主要的调节方式有: ①动态调节。即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定相应的财政政策。 ②总体调节。即从全局上组织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平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③主动调节。即基于对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有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总量调节政策和结构调节政策等。 看了“财政政策的分类”的人还看了:

完善财政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完善财政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作者:徐文渊 职务: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财政审计局副局长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太湖西大道1890号邮编:214072 摘要:财政政策是缓解中小企业资源瓶颈、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江苏蠡园经济开发区为个案,探讨当前财政政策的成效与不足,从政策内容调整及实施优化两个层面提出可行的建议,有利于推进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财政政策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Abstract: Fiscal policy is significant guarantee for SMBs to alleviate their resource bottleneck and promote thei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case study on Jiangsu Liyu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o discuss the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financial policy and bring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on policy adjust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ptimization to promot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MBs. Key Words: Fiscal Policy, SMB, Innovation Development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小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在发展国民经济、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与社会和谐稳定等领域均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国内宏观调控趋紧、运营成本上升、竞争压力增大,使得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由于人才、资金、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仅凭一己之力,大多数中小企业都难以完成转型升级的重任,因而迫切需要政府的及时扶助。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财政政策意义重大,是缓解其资源瓶颈的重要推手,是促进、引导和激励其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财政部门必须与时俱进,深入研究,从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入手,从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核心诉求出发,全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优化,确保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的合理投入、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从而充分保障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主要财政政策及其成效与不足 1、主要财政政策 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主要可划分为三大类型:国家财政投入进行科学技术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对企业(主要是研发行为)进行直接资助。 在上述三种政策当中,公共研究仅间接地协助民间研发,且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减税与直接资助是政府资金直接扶持中小企业民间的政策,但减税的无区隔性无法引导企业或扶植重点产业。相对之下,直接资助属于更能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手段,因此直接资助企业研发的政策或科技计划,通常是各国扶持政策的核心主轴,也是本论文探讨的重点。 2、政策成效 全国范围内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印证了中央及各地财政支持政策的成效。以笔者所在的无锡市蠡园经济开发区为例,2011年,享受开发区财政政策支持的62家企业总体实现销售收入15.26亿元,同比增长29%;上缴税金7893万元,同比增长33%。

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财政扶持政策主要是财政部门根据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以培植财源,促使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支持企业是手段,培植财源是目的”。针对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促进财政扶持政策的逐步完善。 一、问题剖析 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违规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引起地区间的无序竞争;二是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财政扶持资金难以发挥引导作用;三是财政扶持额度较大,带来较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四是财政扶持资金监管乏力,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政府考核指标的约束、地方利益的驱动。上级政府考核指标是下级政府行动的指挥棒。在当前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考核指标的约束下,各级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政府考核的需求。各级政府纷纷利用财政扶持政策作的优惠以吸引企业到当地落户,对企业的选择也缺乏理性的分析,招入的企业不但没有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破坏了当地环境。在审计中,我们就发现某区为了引进某世界500强企业,不仅承诺落户后几年内给予一定额度财政扶持,而且以低于土地征用成本的价格出让土地,最后该企业虽然落户该区,但由于该企业属商品流通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均合并到上海总部缴纳,不仅没为该区带来税收收入的增长,反而给区、乡两级财政增加近千万元的债务。也有个别县市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盲目招商引资,结果引进的是被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高污染企业,虽然招商引资指标完成了、财政收入增长了,但生态环境破坏了。 (二)地方经济发展缺乏长期、系统发展规划。分析当前各地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经济发展没有重点,缺乏长期、系统的发展规划。造成各级政府将十分有限的扶持企业资金切成扶持工业发展资金、扶持商业发展资金、扶持旅游业发展资金等十几块,每个政策又要在本区域内扶持十几家、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最后落实到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上,其扶持资金就少得可怜了。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就像撒胡椒面一样,形不成一个扶持重点,起不到财政扶持的引导作用。 (三)国家对财政扶持政策缺乏统一规范。国务院在2000年下发《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中提出“对需要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原则上应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安排资金”,但至于哪些领域财政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渠道来扶持国家缺乏明确统一的规范。这是造成各级财政扶持领域过多、范围过广、扶持政策五花八门、财政支出压力过大的根源所在。 (四)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缺乏跟踪问效机制。当前,随着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会计结算(核算)中心、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项制度的执行,财政对部门资金的监管力度在不断的加强,但对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管工作一直缺乏系统的制度约束也没有采取很好的监管措施。这给企业移用、挪用甚至骗取财政扶持资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审计建议

相关文档